CN218111647U -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1647U
CN218111647U CN202221331687.3U CN202221331687U CN218111647U CN 218111647 U CN218111647 U CN 218111647U CN 202221331687 U CN202221331687 U CN 202221331687U CN 218111647 U CN218111647 U CN 218111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face
main part
terminal surfac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316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振东
陈士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Lians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Lians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Lians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Lians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316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1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1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1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波纹管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波纹管连接工具,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连接杆,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连并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上设有卡爪,位于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上的各卡爪之间分别形成有容纳部;连接杆安装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中,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缩小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相对卡爪靠近/远离第一端面移动并撑开卡爪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导向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撑开,使得卡爪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波纹管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背景技术
金属波纹管作为一种柔性耐压管道,常应用于流体输送系统中,用以补偿管道间的相互位移,具有柔性好、质量轻、耐腐蚀、寿命长等多项优点。在金属波纹管生产制造时,需对金属波纹管进行挤出覆塑处理,挤出工艺最重要的就是连续性。而通常在金属波纹管打波成型后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需将金属波纹管截断成一定长度的管段后方可进行,这就导致在对金属波纹管进行挤出覆塑加工操作前,需重新将金属波纹管进行连接,而现有的金属波纹管连接用工具在进行连接操作时,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下。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波纹管生产用连接器,包括连接柱与连接套组,所述连接柱的中部设有凸台,连接套套装在连接柱的外壁上,连接套组包括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上均设有用于容纳连接柱的锥形通孔,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上相互连接的端部均设有一个容纳槽,容纳槽组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凸台的中空腔体,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远离相互连接的端部均设有膨胀部。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套装在连接柱上时,膨胀部受力产生形变,增加膨胀部的直径,从而卡合在波纹管的内壁以实现了对波纹管的固定。由于在该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套装在连接柱上以使膨胀部受力产生形变,膨胀部产生的变形有限,无法保证膨胀部卡合在波纹管内壁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波纹管生产用连接器的膨胀部在受力情况下变形有限,无法保证膨胀部卡合在波纹管内壁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连并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上分别设有远离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方向延伸并用于卡紧波纹管内壁面凹槽的卡爪,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各所述卡爪之间分别形成有容纳部;所述连接杆安装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中空腔体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导向球,两个所述导向球分别位于容纳部中,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缩小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中的所述导向球相对卡爪靠近/远离第一端面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的连接结构。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使用时,将第一主体上的卡爪伸入至一段金属波纹管的内部,将第二主体上的卡爪伸入至另一段金属波纹管的内部。在第一种情况下,连接杆的长度较短,位于连接杆两端的导向球位于容纳部中,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上第一端面与第二主体上第二端面的距离增大,由于连接杆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距离增大时,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会靠近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方向移动,导向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撑开,使得卡爪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在第二种情况下,连接杆的长度相较于第一种情况下的连接杆长度长,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上第一端面与第二主体上第二端面的距离减小,由于连接杆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距离缩小时,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会背离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方向移动,导向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撑开,使得卡爪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上述的两个方案均可以通过导向球的移动撑开卡爪,从而利用卡爪卡紧在金属波纹管的内壁面。
优选地,所述卡爪包括远离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方向延伸的本体、设于所述本体外侧并用于卡紧所述波纹管内壁面凹槽的第一凸起以及设于本体内侧并用于与导向球抵接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均分别连接其上卡爪的本体。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中的所述导向球相对卡爪靠近第一端面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所述第二凸起自第一凸起至第一端面方向向本体内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一斜面。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中的所述导向球相对卡爪远离第一端面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所述第二凸起自第一凸起至第一端面方向向本体外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二斜面。
优选地,各所述本体分别在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端部沿环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穿设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第四端面,所述第四端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穿设的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插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中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的定位柱、沿第二主体轴向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二主体的第一凹槽以及沿第二主体周向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第二主体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所述定位柱活动安装在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中以调节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的中空腔体中还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且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内壁面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插口端,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承口端,所述插口端插设于所述承口端中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插口端上,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承口端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壁面的内螺纹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外壁面的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第一主体上的卡爪伸入至一段金属波纹管的内部,将第二主体上的卡爪伸入至另一段金属波纹管的内部。在第一种情况下,连接杆的长度较短,位于连接杆两端的导向球位于容纳部中,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上第一端面与第二主体上第二端面的距离增大,由于连接杆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距离增大时,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会靠近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方向移动,导向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撑开,使得卡爪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在第二种情况下,连接杆的长度相较于第一种情况下的连接杆长度长,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上第一端面与第二主体上第二端面的距离减小,由于连接杆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距离缩小时,位于容纳部中的导向球会背离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方向移动,导向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撑开,使得卡爪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上述的两个方案均可以通过导向球的移动撑开卡爪,从而利用卡爪卡紧在金属波纹管的内壁,保证卡爪与金属波纹管内壁面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波纹管连接工具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波纹管连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波纹管连接工具应用至波纹管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主体;2、第二主体;3、连接杆;4、波纹管;5、卡爪;6、容纳部;7、导向球;9、压缩弹簧;11、第一端面;12、第三端面;13、定位柱;14、插口端;15、螺纹孔;21、第二端面;22、第四端面;23、第二安装孔; 24、第一凹槽;25、第二凹槽;26、承口端;51、本体;52、第一凸起;53、第二凸起;55、第一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一主体1 与第二主体2以及连接杆3,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相连并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分别设有远离第一端面11/ 第二端面21方向延伸并用于卡紧波纹管4内壁面凹槽的卡爪5,位于第一主体1 与第二主体2上的各卡爪5之间分别形成有容纳部6;连接杆3安装在第一主体 1与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中,连接杆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导向球7,两个导向球7分别位于容纳部6中,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 /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的连接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 5靠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的连接结构。在使用时,将第一主体1上的卡爪5伸入至一段金属波纹管4的内部,将第二主体2上的卡爪5伸入至另一段金属波纹管4的内部。连接杆3的长度较短,位于连接杆3两端的导向球位于容纳部6中,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1上第一端面11与第二主体2上第二端面21的距离增大,由于连接杆3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 的距离增大时,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会靠近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1的方向移动,导向球7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5撑开,使得卡爪5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连接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大,当覆塑加工完成后,需要拆卸波纹管4连接工具时,能够快速找到并对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塑胶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连接杆3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导向球7从当前撑开卡爪5的位置回到容纳部6中,卡爪5因导向球7的撑开力消失后,卡爪5恢复至原状,从而使得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的内壁面脱离,进而可以完成波纹管4连接工具的拆卸。
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用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 移动并撑开卡爪5的连接结构。连接杆3的长度较第一种情况的连接杆3长度长,位于连接杆3两端的导向球7位于容纳部6中,通过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主体1上第一端面11与第二主体2上第二端面21的距离减小,由于连接杆3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的距离减小时,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 7会背离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方向移动,导向球7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5撑开,使得卡爪5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上凹槽处,保证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连接的稳定性。当覆塑加工完成后,需要拆卸波纹管 4连接工具时,将包覆在连接工具上的塑胶拆除,然后通过调节连接结构,使得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的距离变大,由于连接杆3的长度不变,当第一端面 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大时,导向球7从当前撑开卡爪5的位置回到容纳部6中,卡爪5因导向球7的撑开力消失后,卡爪5恢复至原状,从而使得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的内壁面脱离,进而可以完成波纹管4连接工具的拆卸。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的两种情况下,当导向球7在各卡爪5形成的容纳部6中移动,从而将导向球7外周的卡爪5撑开。为了使得导向球7能够撑开卡爪5,导向球7的直径应使得导向球7的外表面与各卡爪5的内侧面相抵接,这样可以在导向球7移动时,导向球7能够将其外周的卡爪5撑开。为了使得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调节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连接结构可以是伸缩结构,通过该伸缩结构,可以调节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连接结构也可以是螺纹连接,从而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螺纹连接,也可以达到调节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距离的目的。还需要指出的是,连接杆3的两端伸出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外,连接杆3的两端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导向球7进行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便于连接杆3 的两端从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中穿出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相对设置,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不局限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形成的端面。
其中,卡爪5包括远离第一端面11/第二端面21方向延伸的本体51、设于本体51外侧并用于卡紧波纹管4内壁面凹槽的第一凸起52以及设于本体51内侧并用于与导向球7抵接的第二凸起53,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均分别连接其上卡爪5的本体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上各第二凸起53 形成容纳部6。在第一种情况下,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 5,导向球7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导向球7挤压第二凸起53,带动本体51向外撑开,使得第一凸起52卡紧在金属波纹管4的内壁面上。同理,在第二种情况下,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导向球7远离第一端面 11移动,导向球7挤压第二凸起53,带动本体51向外撑开,使得第一凸起52 卡紧在金属波纹管4的内壁面上。
另外,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 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内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一斜面55。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位于容纳部6 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内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一斜面55,导向球7在容纳部中向着第一端面11移动的过程中,导向球7与第二凸起53的第一斜面相抵接,由于第一斜面55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内侧方向倾斜,这样可以使得导向球7越靠近第一端面11的位置,导向球11对第二凸起53的挤压作用更强,更能使得本体51向外侧撑开,从而使得第一凸起52 能够更牢固地卡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面55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内侧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凸起53的厚度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逐渐变大。
其中,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 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外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二斜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缩小时,位于容纳部6 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外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二斜面,导向球 7在容纳部中背离第一端面11移动的过程中,导向球7与第二凸起53的第二斜面相抵接,由于第二斜面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外侧方向倾斜,这样可以使得导向球7越远离第一端面11的位置时,导向球11对第二凸起53的挤压作用更强,更能使得本体51向外侧撑开,从而使得第一凸起52能够更牢固地卡紧在金属波纹管内壁面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斜面55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外侧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凸起53的厚度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逐渐变小。
另外,各本体51分别在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端部沿环向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中,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主体受到导向球7的挤压力后形变更加均匀,也有利于导向球7将各主体向外撑开,保证了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壁面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第一主体1远离第一端面11形成有第三端面12,第三端面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3穿设的第一安装孔,第二主体2远离第二端面21形成有第四端面22,第四端面2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3穿设的第二安装孔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23的设置便于连接杆3从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 中穿设。需要说明的上,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23的大小应与连接杆3的大小相匹配,这样可以防止连接杆3在运动时出现晃动的问题,保证连接杆3运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导向球7运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第一主体1插设于第二主体2中并与其滑动连接;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1的定位柱13、沿第二主体2轴向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二主体2的第一凹槽24以及沿第二主体2周向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二主体2的第二凹槽25,第二凹槽25与第一凹槽24相连通,定位柱13 活动安装在第一凹槽24或第二凹槽25中以调节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4与第二凹槽25形成类“L”的凹槽,当定位柱13置于第二凹槽25中,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处于最小值,此时导向球7处于撑开卡爪5的位置。
在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时。连接结构采用上述的结构,当定位柱13从第二凹槽25位置移动至第一凹槽24位置时,第一端面 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大,在连接杆3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将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向着第一端面11移动并将卡爪5撑开。
在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时。连接结构采用上述的结构,当定位柱13从第一凹槽24位置移动至第二凹槽25位置时,第一端面 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在连接杆3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将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背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将卡爪5撑开。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距离的稳定调节,第一凹槽24与其对应的第二凹槽25可以在第二主体2的周面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凹槽24与第二凹槽25的开槽宽度最好与定位柱13相适配,避免定位柱13 在第一凹槽24、第二凹槽25中出现滑动的问题。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便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装配,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螺纹孔15,定位柱13 上设置有外螺纹,在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插接时,利用螺纹孔15与外螺纹之间的连接,便于定位柱13安装在第一主体1上,同时使得定位柱13位于第一凹槽24或第二凹槽25中。
其中,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中还安装有压缩弹簧9,压缩弹簧9套设在连接杆3上,且压缩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 的内壁面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压缩弹簧9的设置,当定位柱13从第二凹槽25切换至第一凹槽24时,压缩弹簧9为恢复形变会自动带动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背离移动,从而使得导向球7背离第一端面11移动。此外,压缩弹簧9的设置,对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连接有一定的预紧力,避免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脱离。
另外,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插口端14,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承口端26,插口端14插设于承口端26中并与其滑动连接;定位柱13设置在插口端14上,第一凹槽24与第二凹槽25设置在承口端26上。由于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插口端 14、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承口端26,利用插口端14插设于承口端26,可以保证第一主体1相对第二主体2滑动时的稳定性。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结构包括设于第一主体1的内壁面的内螺纹以及设于第二主体2的外壁面的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螺纹连接,通过该螺纹连接可以调节第一端面11 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调节导向球7位于卡爪5中的位置。
第一种情况下,在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时。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大时,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会向着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方向移动,导向球7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5撑开,使得卡爪5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上凹槽处。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位于将卡爪5撑开位置的导向球7 会背离第一端面11移动,卡爪5因导向球7的抵接外力消失后,卡爪5恢复原状,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脱离。
第二种情况下,在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12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卡爪5时。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会背离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方向移动,导向球7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5撑开,使得卡爪5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上凹槽处。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位于容纳部6中的导向球7会背离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方向移动,导向球7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其外周的各卡爪5撑开,使得卡爪5能够牢固地压紧在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上凹槽处。当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变大时,位于将卡爪5撑开位置的导向球7 会向着第一端面11方向移动,卡爪5因导向球7的抵接外力消失后,卡爪5恢复原状,卡爪5与金属波纹管4内壁面脱离。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以及连接杆(3),所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相连并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所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分别设有远离第一端面(11)/第二端面(21)方向延伸并用于卡紧波纹管(4)内壁面凹槽的卡爪(5),位于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2)上的各所述卡爪(5)之间分别形成有容纳部(6);所述连接杆(3)安装在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中,所述连接杆(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导向球(7),两个所述导向球(7)分别位于容纳部(6)中,所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所述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5)的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5)包括远离第一端面(11)/第二端面(21)方向延伸的本体(51)、设于所述本体(51)外侧并用于卡紧所述波纹管(4)内壁面凹槽的第一凸起(52)以及设于本体(51)内侧并用于与导向球(7)抵接的第二凸起(53),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均分别连接其上卡爪(5)的本体(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增大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所述导向球(7)相对卡爪(5)靠近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5),所述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内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一斜面(5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缩小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距离以使得位于容纳部(6)中的所述导向球(7)相对卡爪(5)远离第一端面(11)移动并撑开所述卡爪(5),所述第二凸起(53)自第一凸起(52)至第一端面(11)方向向本体(51)外侧方向倾斜并形成第二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本体(51)分别在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端部沿环向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远离所述第一端面(11)形成有第三端面(12),所述第三端面(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3)穿设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主体(2)远离所述第二端面(21)形成有第四端面(22),所述第四端面(2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杆(3)穿设的第二安装孔(23)。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插设于所述第二主体(2)中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1)的定位柱(13)、沿第二主体(2)轴向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二主体(2)的第一凹槽(24)以及沿第二主体(2)周向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第二主体(2)的第二凹槽(25),所述第二凹槽(25)与所述第一凹槽(24)相连通,所述定位柱(13)活动安装在第一凹槽(24)或第二凹槽(25)中以调节第一端面(11)与第二端面(21)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2)的中空腔体中还安装有压缩弹簧(9),所述压缩弹簧(9)套设在所述连接杆(3)上,且所述压缩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内壁面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上设置有插口端(14),所述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承口端(26),所述插口端(14)插设于所述承口端(26)中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定位柱(13)设置在所述插口端(14)上,所述第一凹槽(24)与所述第二凹槽(25)设置在所述承口端(26)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波纹管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1)的内壁面的内螺纹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2)的外壁面的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
CN202221331687.3U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Active CN218111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1687.3U CN21811164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1687.3U CN21811164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1647U true CN218111647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8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31687.3U Active CN218111647U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1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674292A (en) Tubular connection devices
CN105518366B (zh) 快速锁定管固定系统
CN107800009B (zh) 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快速安装机构
KR20130119930A (ko) 페룰을 갖는 푸시 접속 도관 피팅
CN213270588U (zh) 一种快速接头
CN107088765A (zh) 薄壁零件弹性夹具
CN218111647U (zh) 一种波纹管连接工具
US20040155464A1 (en) Coupling for connection of a tube or hose by pushing-in
KR101538337B1 (ko) 배관연결구 및 배관의 결합체
CN1202369C (zh) 软管分路中使用的夹具
US6688655B1 (en) Quick connection-release coupling
CN215950056U (zh) 一种快速连接器
CN109268601B (zh) 一种气管接头
KR200429394Y1 (ko) 연질배관용 관 연결구
CN217540036U (zh) 一种快接式三通接头
KR200198059Y1 (ko) 고압호스 연결용 피팅
CN112555541A (zh) 一种液压接头辅助安装结构
CN220286679U (zh) 一种液压管接头
CN218347685U (zh) 一种便于快速对接的活塞杆
CN211332191U (zh) 一种加工压缩机气缸用的装夹头
CN215335071U (zh) 一种可锁住的快速接头
CN215334963U (zh) 一种快锁接头
CN103759087A (zh) 管接头
CN214093409U (zh) 一种液压泵站用管道快速对接装置
CN213530177U (zh) 顶头顶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