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3302U -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3302U
CN218103302U CN202221853287.9U CN202221853287U CN218103302U CN 218103302 U CN218103302 U CN 218103302U CN 202221853287 U CN202221853287 U CN 202221853287U CN 218103302 U CN218103302 U CN 218103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monitoring device
rider
control module
mai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532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朝宗
吉栋
王刚
金雷
孙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532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3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3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3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行车监测装置用于安装于两轮或三轮电动车的前车架,包括主控模块、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第一摄像头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第一摄像头用于采集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第二摄像头用于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在骑手驾驶电动车期间,第一摄像头可以采集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能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主控模块能对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电动车前的图像信息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到的骑手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行驶路线上是否存在危险、骑手是否具有违章行为,以实现对路况信息及骑手的骑行状态的监测,减少或避免骑手骑行过程中的违章行为,保证骑手的骑行安全。

Description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现今,由电动车违章导致了不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在相关技术中,电动车只能提供行车记录功能,无法识别骑手是否具有违章行为,不利于骑手的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行车监测装置,用于安装于两轮或三轮电动车的前车架,包括:
主控模块;
第一摄像头,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摄像头用于采集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
第二摄像头,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摄像头用于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
可选地,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或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监测数据,并向所述提示模块输出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用于使所述行车监测装置与服务器和/或与骑手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
可选地,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为50°~70°。
可选地,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9°。
可选地,所述第一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且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离地高度为0.6m~1m。
可选地,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为30°~70°。
可选地,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0°~70°。
可选地,所述第二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且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离地高度为0.6m~1.2m。
可选地,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及气压计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或所述气压计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或设置于所述前车架,所述外壳用于连接所述前车架。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二半壳体对合;
所述第一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第二半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或者,用于供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连接线穿过。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前车架和根据如上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前车架。
可选地,所述前车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车架的侧壁上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监测孔和第二监测孔,
所述第一监测孔用于供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第二监测孔用于供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
可选地,所述前车架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安装板和紧固件,所述安装板连接于前车架的车架立柱,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主控模块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监测孔位于电动车的把手盖,所述第二摄像头安装于所述把手盖。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行车监测装置安装于电动车的前车架,在骑手驾驶电动车期间,第一摄像头可以采集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可以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主控模块分别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电连接,并能对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采集到的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骑手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行驶路线上是否存在危险,例如,行驶路线上是否存在行人等障碍物,路上是否存在坑洼,是否处于红灯状态等,以及判断骑手是否具有违章行为,以实现对路况信息及骑手的骑行状态的监测,从而减少或避免骑手骑行过程中的违章行为,保证骑手的骑行安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骑手驾乘自行车的场景示意图;其中,骑手处于正常驾驶状态;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与前车架的装配示意图;其中,前车架的前面板被移除;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与前车架的另一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的立体图,其中,第二摄像头设置在外壳的外部,与外壳间隔布置;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第二检测模块;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的第一半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的第一半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行车监测装置的主控模块与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之间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行车监测装置;2-电路板;10-主控模块;20第一摄像头;30-第二摄像头;40-提示模块;50-温度传感器;60-湿度传感器;70-气压计;80-外壳;81-第一半壳体;810-第一通孔;82-第二半壳体;83-第二安装孔;84-第三通孔;85-第四通孔;90-散热硅胶垫;100-电动车;110-前车架;111-车架立柱;112-安装板;113-第一监测孔;1120-第一安装孔;120-把手;121-把手盖;L1-第一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2-第二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通常是以电动车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可以参考图1所示。此外,“内、外”是指相应结构轮廓的内外,“远、近”是指距离相应结构的远近。上述方位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电动车具有小巧、轻便的优点,尤其对于短距离骑行上,因此备受人们青睐,正是由于电动车的驾驶门槛较低,电动车骑手中的一部分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比如闯红灯、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基于此,参考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行车监测装置1,用于安装于两轮或三轮电动车100的前车架110,包括:主控模块10、第一摄像头20以及第二摄像头30,第一摄像头20与所述主控模块10电连接,第一摄像头20用于采集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30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第二摄像头30用于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行车监测装置1安装于电动车100的前车架110,在骑手驾驶电动车100期间,第一摄像头20可以采集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30可以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主控模块10分别与第一摄像头20和第二摄像头30电连接,并能对第一摄像头20和第二摄像头30采集到的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骑手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行驶路线上是否存在危险,例如,行驶路线上是否存在行人等障碍物,路上是否存在坑洼,是否处于红灯状态等,以及判断骑手是否具有违章行为,以实现对路况信息及骑手的骑行状态的监测,从而减少或避免骑手骑行过程中的违章行为,保证骑手的骑行安全。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违章行为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逆行、是否佩戴头盔、是否在骑行过程中接打电话等行为,具体的,第一摄像头20可以采集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例如,第一摄像头20可以通过采集红绿灯的亮灯状况可以判断骑手是否闯红灯、通过采集电动车100前方的车道类型来判断骑手骑行过程中是否占用机动车道;第二摄像头30可以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例如,第二摄像头30可以通过对骑手的头部进行拍摄,主控模块10对第二摄像头30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识别,进而判断骑手在驾驶过程中是否具有接打电话、未佩戴头盔等违章行为,此外,通过对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共同采集的信息(如周围行人及车辆的行进方向)来判断该骑手是否逆行。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骑手的警示效果,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行车监测装置1还可以包括提示模块40,提示模块40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主控模块10配置为接收第一摄像头20和/或第二摄像头30检测到的图像信息,并向控制提示模块40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提示模块40工作。
基于此,当主控模块10接收到第一摄像头20和/或第二摄像头30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并判断出骑手处于违章骑行状态时,可以控制提示模块40发出警告,当主控模块10根据第一摄像头20和/或第二摄像头30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判断出骑手未违章骑行状态时,不触发提示模块40工作。
这里,如图6所示,上述所指的提示模块40可以包括喇叭,喇叭可以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当主控模块10监测到骑手处于违章状态或即将处于违章状态时,喇叭可以向骑手发出警示语音,告知骑手的违章行为及违章类型,以对骑手起到警示、监督作用,减少或杜绝骑手的违章行为。
可选地,行车监测装置1还包括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用于使行车监测装置1与服务器和/或骑手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例如,行车监测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未示出),第一通信模块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用于使行车监测装置1与服务器进行通信;第二通信模块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用于使行车监测装置1与骑手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这样,在第一摄像头20采集到的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第二摄像头30采集到的骑手的图像信息后可以通过通信模块(如分别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上传至服务器或骑手的移动终端内,从而实现对上述骑行数据的存储及分析,并且便于供骑手及相关人员进行查看。
这里,上述提到的起手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等。
为了进一步对骑手起到警告、监督效果,上述服务器也可以与交管部门的服务器连接,当骑手发生违章、交通事故时,交管部门可以通过上传到该服务器上的行车数据进行查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控模块10还可以包括图像识别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可以对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拍摄的图像进行识别、分析,从而对骑手的骑行状态进行判断。
在第一摄像头20对电动车100前方的图像信息进行拍摄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对拍摄范围的要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可选地,第一摄像头20的垂直视场角α为50°~70°。这样,在第一摄像头20的安装高度确定的情况下,例如,在第一摄像头20安装在前车架110上的高度一般为0.6米到1米之间时,垂直视场角α为50°~70°的第一摄像头20既能够满足拍摄到位于电动车100近处(如距离电动车1米处身高在1.8m左右)的行人的要求,又能满足拍摄远处(如距离电动车10米处、标准高度7.5米高)的红路灯的要求,避免对电动车100的前方的图像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出现拍摄死角。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垂直视场角是指:第一摄像头20往上拍摄的范围极限与往下拍摄的范围极限之间所形成夹角的最大角度。
可选地,第一摄像头20的垂直视场角α为62°,这样,既能拍到近处的行人和远处的红绿灯,又能获得较佳的拍摄画质。
此外,正是由于红绿灯的高度较高,在对第一摄像头20的安装过程中,为了能实现对红绿灯的拍摄,第一摄像头20可以朝上倾斜安装在前车架110上,具体的,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摄像头20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可以为0°~10°。
通过结合摄像成像原理,经过反复实验,可选地,第一摄像头20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在7°~9°,其中,在第一摄像头20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8°时,第一摄像头20具有较佳的拍摄效果。
此外,第一摄像头20安装于前车架110,且第一摄像头20的离地高度为0.6m~1m。在第一摄像头20的垂直视场角为50°~70°的前提下,将第二摄像头安装在离地高度0.6m~1m的位置,能够保证第一摄像头20的拍摄区域能够覆盖近处的行人和远处的红绿灯的拍摄要求。
受限于骑手的自身情况差异(例如一米九的身高和一米五的身高,是有差异的),此外,骑手坐姿的不同也会导致差异,基于此,可选地,第二摄像头30的拍摄范围设置至少能够覆盖骑手的头部区域。这样的话,第二摄像头30可以采集到骑手在驾驶过程中是否佩戴头盔、是否接打电话等信息。此外,由于第二摄像头30仅需要对骑手自身进行拍照,无需对较远处的目标物进行拍摄,因此,在公开中,第二摄像头30的垂直视场角θ可以为30°~70°,应当知道的是,在30°~70°之间的垂直视场角θ均可实现对骑手的拍摄,也就是说,上述垂直视场角θ既能满足对骑手的拍摄要求,又能达到降低第二摄像头30的成本的目的。
可选地,第二摄像头30的垂直视场角θ为52°,这既符合人体自然低头的姿态角度又最大程度地增大了图像获取范围。
由于骑手坐在车座上时,骑手头部的高度是高于前车架110的高度的,为了使得第二摄像头30的拍摄范围覆盖骑手的头部区域,第二摄像头30可以是朝上倾斜安装在前车架110上。
并且,为了对更大身高差范围的骑手进行识别,具体的,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二摄像头30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ω可以为50°~70°。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结合人体工学、摄像成像原理与人脸识别技术,经过反复实验,可选地,第二摄像头30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L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ω为65°。
此外,可选地,第二摄像头30安装于前车架110,且第二摄像头30的离地高度为0.6m~1.2m。如此设置,第二摄像头30的安装位置距离骑手头部更近,这样,一方面能够拉近第二摄像头30与骑手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在第二摄像头30的垂直视场角为30°~70°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二摄像头30的拍摄范围能够覆盖骑手的头部,避免留下拍摄死角。
当然,第二摄像头30的拍摄范围也可以不仅限于骑手的头部区域,例如,第二摄像头30也可以采集骑手手部的信息,这样,可以判断骑手在驾驶过程中是否使用手机等违章行为。
可选地,行车监测装置1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及气压计70中的一者或多者,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或气压计70与主控模块10电连接。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及气压计70,可以对骑手附近的天气状态信息进行采集,主控模块10对采集到的天气状态进行分析来对天气进行预测,并提醒骑手注意天气变化。在行车监测装置1还包括提示模块40的实施方式中,该提示模块40也可以在主控模块10预测到天气变化后,对骑手发出警示。
这里,上述的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可以是与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及气压计70集成在一起的集成模块,在此种情况下,前车架110上可形成用于装配该集成模块的结构(例如,容纳槽、容纳腔等),并且可选地,该集成模块可以通过包括多条电连接线的线束与主控模块10相连。
为了避免上述主控模块10、第一摄像头20以及第二摄像头30直接显露在外部,可选地,如图2、图4至图7所示,行车监测装置1还可以包括外壳80,主控模块10和第一摄像头20设置在外壳80的内部,第二摄像头30设置在外壳80的内部或设置于前车架110,外壳80用于连接前车架110。外壳80可以对主控模块10、第一摄像头20或第二摄像头3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上述主控模块10、第一摄像头20和第二摄像头30在骑手骑行过程中与外物发生碰撞、剐蹭等情况,另外,外壳80还能起到防水、防尘灯作用,延长该行车监测装置1的使用寿命。同时,外壳80可以起到将主控模块10及第一摄像头20集中安装到前车架110,相较于每个模块设置单独安装支架的方案,有利于节约安装支架及简化结构。
可选地,外壳80可以包括第一半壳体81和第二半壳体82,第一半壳体81可拆卸地与第二半壳体82对合;第一半壳体8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810,第一通孔810用于供第一摄像头20采集图像信息;第二半壳体8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未示出),第二通孔用于供第二摄像头30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或者,用于供连接主控模块10与第二摄像头30的连接线穿过。第一半壳体81与第二半壳体82可拆卸地对合,便于后续对位于外壳80内的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以及主控模块10的检修、维护,并且,第一摄像头20可以透过第一通孔810实现对图像信息的采集,第二摄像头30可以透过第二通孔实现对骑手的图像信息的采集。
这里,为了避免第一半壳体81和第二半壳体82对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的拍摄造成干涉,第一摄像头20可以穿设在第一半壳体81上的第一通孔810内,第二摄像头30可以穿设在第二半壳体82上的第二通孔(未示出)内,或者,连接主控模块10与第二摄像头30的连接线穿设在第二半壳体82内。
对于第二通孔用于供第二摄像头30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的实施方式中,在前车架110的后面板(即前车架110靠近座椅一侧的侧壁)上可以形成与第二通孔相对的采集孔,第二摄像头30能直接透过该采集孔对骑手的图像信息进行采集,这样,无需设置连接主控模块10和第二摄像头30的连接线,能够简化行车监测装置1的结构。
为了进一步简化该行车监测装置1的结构,该行车监测装置1的电源还可以通过连接线与电动车100的电池连接,也就是说,电动车100的电源可以直接对行车监测装置1进行供电,因此无需在行车监测装置1内设置电源,也省去了对该行车监控装置进行充电、更换电池等操作。
此外,在壳体上还设置第三通孔84,第三通孔84与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以及气压计70相对设置,并且,在第三通孔84上还封盖有防水透声膜,这样,外界温度、压力等信息可以通过该防水透声膜进入到壳体内,便于上述温度传感器50、湿度传感器60以及气压计70对天气状态信息的采集。
同样的,为了便于提示模块40的发声,在壳体上还可以形成有第四通孔85,第四通孔85与提示模块40正对设置,并且,在第四通孔85上也封盖有防水透声膜,该防水透声膜在不影响提示模块40发出的声音的正常传播的前提下,还能起到散热及防水效果,避免外界水汽通过该第四通孔85进入到壳体内,对提示模块40、主控模块10等造成损坏。
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电路板2以及散热硅胶垫90,其中,主控模块10安装在电路板2上,散热硅胶垫90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且散热硅胶垫90远离壳体的一侧与电路板2相抵触,散热硅胶垫90能够吸收电路板2产生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壳体上,再由壳体散发至大气中。
另外,行车监测装置1还包括GPS天线模组,GPS天线模组可以对电动器起到定位和导航的作用,并能够记录行驶路线、日期以及行驶速度等参数。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动车100,包括前车架110和根据如上的行车监测装置1,行车监测装置1安装于前车架110。该电动车100具有上述行车监测装置1的全部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前车架110内具有容纳腔,行车监测装置1容纳在容纳腔内,前车架110的侧壁上形成有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监测孔和第二监测孔(未示出),第一监测孔用于供第一摄像头20采集图像信息;第二监测孔用于供第二摄像头30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将行车监测装置1安装在前车架110的容纳腔内,无需专门设置用于布置行车监测装置1的安装件,能够减小对电动车100结构的改动,从而降低改造成本。
这里,为了便于对行车监测装置1的维护及更换,行车监测装置1可以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前车架110的,例如,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前车架110还包括位于容纳腔内的安装板112和紧固件,安装板112连接于前车架110的车架立柱111,安装板1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20;行车监测装置1包括外壳80,第一摄像头20和主控模块10安装在外壳80内,外壳8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83,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20和第二安装孔83。当需要对行车监测装置1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可以通过旋拧该紧固件实现对行车监测装置1的安装、拆卸,具有拆卸简单、维护方便的优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紧固件可以螺栓,也可以为螺钉,总之,只要能实现对行车监测装置1与前车架1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即可,公开对紧固件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
为了提升安装板112与车架立柱11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公开中,安装板112可以为钣金件,该钣金件可以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车架立柱111上的。
此外,本公开对第一摄像头20、第二摄像头30的安装位置也不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可选地,第二监测孔位于电动车100的把手盖121,第二摄像头30安装于把手盖121。把手盖121位于把手120的上方,可以避免被车身的其他结构遮挡、干涉,因此更加便于安装在把手盖121上的第二摄像头30对骑手的图像信息进行采集。
当然,本公开对第二摄像头30的具体安装位置不作限制,第二摄像头30可以安装在任意满足要求的位置,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前车架110还可以包括安装杆,安装杆连接在把手120上,第二摄像头30安装于安装杆上。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6)

1.一种行车监测装置,用于安装于两轮或三轮电动车的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控模块;
第一摄像头,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摄像头用于采集电动车前方的图像信息;
第二摄像头,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摄像头用于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或所述第二摄像头监测到的图像信息,并向所述提示模块输出控制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用于使所述行车监测装置与服务器和/或骑手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为50°~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且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离地高度为0.6m~1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为30°~7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垂直视场角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0°~7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且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离地高度为0.6m~1.2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及气压计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或所述气压计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监测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或设置于所述前车架,所述外壳用于连接到所述前车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二半壳体对合;
所述第一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第二半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供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或者,用于供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连接线穿过。
13.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和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行车监测装置,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前车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车架的侧壁上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监测孔和第二监测孔,
所述第一监测孔用于供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第二监测孔用于供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骑手的图像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安装板和紧固件,所述安装板连接于前车架的车架立柱,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行车监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主控模块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监测孔位于电动车的把手盖,所述第二摄像头安装于所述把手盖。
CN202221853287.9U 2022-07-18 2022-07-18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Active CN218103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3287.9U CN218103302U (zh) 2022-07-18 2022-07-18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3287.9U CN218103302U (zh) 2022-07-18 2022-07-18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3302U true CN218103302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79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53287.9U Active CN218103302U (zh) 2022-07-18 2022-07-18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33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5763A (zh) * 2023-05-29 2023-08-25 深圳市泰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规范共享电动单车骑行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5763A (zh) * 2023-05-29 2023-08-25 深圳市泰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规范共享电动单车骑行的方法
CN116645763B (zh) * 2023-05-29 2024-05-10 深圳市泰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规范共享电动单车骑行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03302U (zh) 行车监测装置以及电动车
WO2011132344A1 (ja) カメラユニット取付方法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KR20210111267A (ko) 핸들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9955786A (zh) 车载主动安全监控装置
CN213339006U (zh) 一种防盗的语音警告摄像头
CN101700759A (zh) 具有记录功能的车牌及车牌系统
CN208422110U (zh) 一种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事件发现装置
CN208314568U (zh) 一种室外巡逻机器人
CN216232290U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站段专用线调车作业辅助设备
CN206938977U (zh) 一体式自行车把
CN215399057U (zh) 摩托车记录仪
CN21543625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行驶监控设备
CN113682229A (zh) 一种5g通讯无人车安全监控装置
CN211687828U (zh) 一种用于社区识别电动车的报警电梯装置
CN209813870U (zh) 一种防撞击效果好的行车记录仪
CN111674329A (zh) 一种智能识别的安全行车预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334097A (zh) 一种室外巡逻机器人
CN205800936U (zh) 一种新型后视镜
CN212796683U (zh) 一种智能识别的安全行车预警系统
CN110816420A (zh) 一种汽车摄像装置
CN214647955U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车辆bsd盲区监测终端设备
CN219555079U (zh) 一种图像成像装置、安装结构及共享车辆
CN210062860U (zh) 一种汽车摄像装置
CN207790520U (zh) 汽车监控装置
CN215379065U (zh) 一种智能警灯一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