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58867U - 树脂发泡板 - Google Patents

树脂发泡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58867U
CN218058867U CN202090000956.0U CN202090000956U CN218058867U CN 218058867 U CN218058867 U CN 218058867U CN 202090000956 U CN202090000956 U CN 202090000956U CN 218058867 U CN218058867 U CN 218058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vity
hole
center
resin
tes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900009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后藤敏晴
水谷圭
游佐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58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58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29C48/11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honeycomb-shap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持优异的强度的树脂发泡板。树脂发泡板具备具有由发泡成型形成的气泡的板主体。板主体具有2个以上的孔和发泡树脂部。在将2个以上的孔的第一孔的几何学重心(以下,称为重心)和具有与第一孔的重心最接近的重心的第二孔的重心连结的线上,第一孔的重心至第二孔的重心的平均距离(W1)、从第一孔的重心至第一孔与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2)、以及从第二孔的重心至第二孔与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3)满足{0.3<(W2+W3)/(W1‑(W2+W3))<2.3}。由此,实现气泡的气泡直径的均匀化而提高强度。

Description

树脂发泡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经发泡成型的树脂发泡板。
背景技术
以往,以轻量化等为目的,提供了各种具有由发泡成型形成的气泡的树脂发泡板。
日本特开2012-140782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脚手架结构体,其具备纤维增强塑料制的蒙皮构件和沿着蒙皮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发泡树脂制的芯构件。发泡树脂制的芯构件有助于脚手架结构体的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07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5211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一般而言,发泡树脂制的芯构件那样的板状的发泡树脂体在厚度的外表面附近,温度容易降低,且用于发泡的气体容易从树脂向空气中排出。另一方面,在厚度的中央附近,由于树脂温度高,因此粘度低,并且由于气体难以排出到空气中,因此一个气泡大大生长而容易合二为一。因此,位于厚度的外表面附近的气泡的气泡直径形成得比位于厚度的中央附近的气泡的气泡直径小。这样,若厚度的外表面附近的气泡直径与厚度的中央附近的气泡直径的大小产生偏差,则板状的发泡树脂体的强度降低。推测这样的强度降低是由于应力集中于大的气泡,该处成为起点而发生破坏、压弯等现象。因此,板状的发泡树脂体存在如下问题:即使可以通过由发泡成型形成气泡而实现轻量化,也无法保持强度。
因此,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持优异的强度的树脂发泡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采用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即,
(1)一种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由发泡成型形成的气泡的板主体,
所述板主体具有2个以上的孔和发泡树脂部,
在将所述2个以上的孔的第一孔的重心和具有与该第一孔的重心最接近的重心的第二孔的重心连结的线上,所述第一孔的重心到所述第二孔的重心的平均距离W1、从所述第一孔的重心到该第一孔与所述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2、以及从所述第二孔的重心到该第二孔与所述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3满足
0.3<(W2+W3)/(W1-(W2+W3))<2.3,
其中,所述重心为几何学重心。
(2)如上述(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基于在所述板主体的厚度的45~5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一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和基于在从所述板主体的表面侧起厚度的0~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二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满足
0.2≤D2/D1≤2.0。
(3)如上述(2)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为5~200μm。
(4)如上述(2)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二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为1~100μm。
(5)如上述(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树脂部包含 50重量%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
(6)如上述(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树脂部包含聚苯硫醚、间规聚苯乙烯和LCP树脂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树脂发泡板,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持优异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树脂发泡板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板主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3]图3是图1所示的板主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4]图4是示出树脂发泡板的试验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树脂发泡板可以具备具有由发泡成型形成的气泡的板主体。板主体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孔和发泡树脂部。在将2个以上的孔的第一孔的几何学重心(以下,称为重心)和具有与第一孔的重心最接近的重心的第二孔的重心连结的线上,所述第一孔的重心至所述第二孔的重心的平均距离W1、从第一孔的重心至第一孔与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2、以及从第二孔的重心至第二孔与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3可以满足{0.3<(W2+W3)/(W1-(W2+W3))<2.3}。
通过考虑平均距离W1~W3的平衡,树脂发泡板能够使气泡的气泡直径大致均匀。由此,树脂发泡板能够实现基于发泡的轻量化,并且能够利用大致均匀的气泡来提高树脂发泡板的强度。
在沿着板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基于在板主体的厚度的45~5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一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和基于在从板主体的表面侧起厚度的0~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二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可以满足 {0.2≤D2/D1≤2.0}。
由此,能够使第一气泡的中位径与第二气泡的中位径为相同程度、即大致均匀。由此,能够实现基于发泡的轻量化,并且提高树脂发泡板的强度。
以下,使用图1~4对本公开的树脂发泡板1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如图1所示,树脂发泡板1具备板主体2。板主体2具有2个以上的孔21 和发泡树脂部22。需要说明的是,板主体2不限于板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多棱柱状、圆锥状以及多棱锥状等。
2个以上的孔21形成为沿着板主体2的主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如图2所示,2个以上的孔21在与2个以上的孔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以在厚度方向上成为上下2层的方式排列。各个孔21以从板主体2的一个侧面贯通至与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的方式形成了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孔21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板主体2的主面沿铅垂方向延伸,也可以形成为沿倾斜方向延伸。另外,孔21无需是容易挤出成型的贯通孔,也可以是在板主体2的表面形成开口的非贯通孔,或者也可以是在板主体2的内部形成的中空孔。另外,各个孔21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截面。孔21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进而,2个以上的孔21的排列不限于上述的上下2层,可以是1层,也可以是交错状等。这样,孔21能够对形状、尺寸或设置的位置等进行各种变更。
如图2所示,2个以上的孔21包括孔21a和孔21b。孔21b具有最接近孔 21a的重心G1的重心G2。这样,各个孔21(21a)能够与具有最接近其重心G1 的重心G2的孔21(21b)组合。在连结重心G1和重心G2的线上,重心G1到重心G2的平均距离W1、从重心G1到孔21a与发泡树脂部22的边界L1的平均距离W2、以及从重心G2到孔21b与发泡树脂部22的边界L2的平均距离W3满足{0.3<(W2+W3)/(W1-(W2-W3))<2.3}。
平均距离W1~W3通过以下的方法算出。如图2所示,在与2个以上的孔 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沿着板主体2的厚度的方向上切断树脂发泡板1。在切断面出现2个以上的孔21的截面形状。在各个孔21的截面形状中,求出各个孔21的重心。接着,选定具有与1个孔21a的重心G1最接近的重心G2 的其他孔21b,组合孔21a和孔21b。在连结该重心G1和重心G2的线上,测定重心G1到重心G2的距离w1、从重心G1到孔21a与发泡树脂部22的边界 L1的距离w2、以及从重心G2到孔21b与发泡树脂部22的边界L2的距离 w3。这样,将各个孔21(21a)和具有与各个孔21(21a)的重心G1最接近的重心 G2的其他孔21(21b)组合,测定距离w1~w3。此时,孔21b不限于与孔21a 组合。这是因为,在将孔21b的重心设为重心G1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具有最接近的重心G2的其他孔21。另一方面,即使在将孔21b的重心设为重心G1 的情况下,有时孔21b也会与孔21a组合。在这样形成相同组合的情况下,将这些组合作为1个来计数。然后,在所有的组合中,测定距离w1~w3。将测定的所有距离w1~w3除以组合数。由此,计算出平均距离W1~W3。
如果作为比率R1的{(W2+W3)/(W1-(W2-W3))}过小,即,相对于平均距离W2和平均距离W3,位于孔21a与孔21b之间的发泡树脂部22的平均距离宽度过大,则温度难以下降,因此粘度下降,并且发泡时产生的气体或从树脂材料分离的气体难以释放到空气中,因此气泡的气泡直径变得较大。因此,在位于板主体厚度的外表面附近的气泡的气泡直径和位于孔21a与孔21b之间的发泡树脂部22的气泡的气泡直径之间产生偏差,树脂发泡板1的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若比率R1变得过大,即,相对于平均距离W2及平均距离W3,位于孔21a与孔21b之间的发泡树脂部22的平均距离宽度变得过小,则孔21a 与孔21b之间的树脂发泡部22变薄,相对于施加于板主体2的厚度方向的应力的强度降低。另外,若孔21a与孔21b之间的树脂发泡部22的平均距离宽度变得过薄,则成型性恶化。因此,为了将形成于发泡树脂部22的气泡的气泡直径形成为与位于板主体厚度的外表面附近的气泡的气泡直径相同程度地小而使其大致均匀,保持树脂发泡板1的强度,比率R1可以为0.3以上,优选为0.7以上,更优选为1.1以上,可以为2.3以下,优选为1.9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这样,通过考虑平均距离W1~W3的平衡,树脂发泡板1能够使气泡的气泡直径大致均匀。由此,能够通过大致均匀的气泡来提高板主体2的强度。
发泡树脂部22包含聚碳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可以是聚碳酸酯树脂与其他树脂和非活性粒子中的至少任一者的复合树脂、或者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他树脂是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PET树脂、PBT树脂、PEN树脂、PCT树脂)、PPS树脂、聚苯醚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砜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氟树脂(例如,聚四氟乙烯)、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以及环烯烃树脂。其他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 2种以上。从提高树脂发泡板1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为50 重量%以上,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非活性粒子为滑石、粘土、二氧化硅、玻璃纤维、碳纤维、纤维素、碳酸钙以及氧化钛等。非活性粒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非活性粒子可以为40重量%以下,优选为3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以下。
另外,发泡树脂部22也可以与聚碳酸酯树脂一起加入例如聚丙烯树脂、聚酯树脂(PET树脂、PBT树脂、PEN树脂、PCT树脂等)、氟树脂、ABS树脂以及AS树脂等进行掺混。此时,从提高树脂发泡板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为50重量%以上,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
另一方面,聚碳酸酯树脂由于发泡倍率不足而难以发泡。另外,聚碳酸酯树脂较贵。因此,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为100重量%以下,优选为9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下。
发泡树脂部22通过发泡成型而形成。因此,如上所述,发泡树脂部22 具有气泡。气泡通过发泡成型而在发泡树脂部22的内部分散地形成。如图3 所示,气泡具有位于厚度的45%~50%的范围(中间层M)的气泡22a和位于从厚度的外表面起0~5%的范围(表面层S)的气泡22b。基于气泡22a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和基于气泡22b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满足{0.2≤D2/D1≤2.0}。
气泡22a的中位径D1和气泡22b的中位径D2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首先,以通过板主体2的重心的方式,在沿着厚度方向的方向上切断板主体2。另外,在由于板主体2柔软等而使切断面的气泡被压扁的情况下,用液氮冷却板主体2之后进行切断。参照图3,在厚度的45~50%的范围内,确定从板主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朝着两端部具有各10mm共计20mm的宽度的长方形的范围。另外,在板主体2的宽度尺寸小于20mm的情况下,将板主体2 的宽度设为长方形的范围的宽度。测定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在该长方形的范围内所包含的气泡中,从气泡直径大的气泡中选定30个气泡。这样选定的气泡的气泡直径r是从各个气泡的重心开始逐渐扩圆,通过与气泡壁面接触时的圆的直径r1和增大至不与气泡壁面接触的圆的直径r2的平均{r=(r1+r2)/2}来求出。由这样求出的各个气泡的气泡直径r测定中位径D1。另一方面,中位径D2是在从厚度的表面侧起0~5%的范围内与上述中位径D1同样地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厚度的表面侧可以是主面的两侧中的任一者,也可以是两者。
在作为比率R2的(D2/D1)过小的情况、以及作为比率R2的(D2/D1)过大的情况下,气泡22a的中位径D1与气泡22b的中位径D2之差变大,气泡22a 的气泡直径与气泡22b的气泡直径之间产生偏差,树脂发泡板1的强度降低。因此,比率R2可以为0.2以上,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0.8以上,可以为 2.0以下,优选为1.6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22a的中位径D1为5~200μm。气泡22b的中位径D2为1~100μm。气泡22a的中位径D1和气泡22b的中位径 D1不限于此,可以根据与树脂发泡板1的尺寸、形状相应的发泡倍率进行各种变更。
发泡树脂部22由化学发泡剂或物理发泡剂中的至少一者发泡成型。化学发泡剂是偶氮二甲酰胺、N,N’-二硝基五亚甲基四胺、4,4’-氧代双苯磺酰肼等有机系化学发泡剂、以及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锌等无机系化学发泡剂。物理发泡剂为氮、二氧化碳、空气、正丁烷、氩、氦等。发泡剂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发泡条件等适当变更。另外,发泡树脂部2可以使用化学发泡剂或物理发泡剂中的任一者进行发泡成型,也可以使用两者进行发泡成型。
这样,通过使气泡22a的中位径D1与气泡22b的中位径D2为相同程度,即,使气泡的气泡直径大致均匀,能够提高树脂发泡板1的强度。由此,能够实现基于发泡的轻量化,并且提高作为树脂发泡板1整体的强度。另外,通过设置2个以上的孔21也能够实现轻量化。
(树脂发泡板1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树脂发泡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树脂发泡板1通过异形挤出成型法来成型。具体而言,首先,在螺杆等挤出机中,将聚碳酸酯树脂的颗粒与其他树脂、例如聚丙烯树脂等的颗粒加热而熔融,以聚碳酸酯树脂成为50重量%以上的方式混合而生成熔融树脂材料。进而,在挤出机中,在生成的熔融树脂材料中注入化学发泡剂和物理发泡剂中的至少一种发泡剂,将熔融树脂材料与发泡剂混合。
接着,使混合有发泡剂的熔融树脂材料流入模具,使其通过模具从而一边逐渐降低温度一边成型树脂发泡板1。模具在挤出熔融树脂材料的方向上进行了开口。在模具的开口面排列有用于形成2个以上的孔21的隔壁。由此,在树脂发泡板1上形成沿着挤出方向平行地延伸的2个以上的孔21。同时,在混合有发泡剂的熔融树脂材料中,由于通过模具时的压力降低而生成气泡。由此,树脂发泡板1被发泡成型。
接着,一边利用冷却槽使成型后的树脂发泡板1冷却一边调整形状。在该状态下,树脂发泡板1形成为连续的板状。因此,将连续的板状的树脂发泡板 1切断成规定的尺寸。由此,制作树脂发泡板1。
成型树脂发泡板1的方法不限于异形挤出成型法,也可以是注射成型等其他成型方法。另外,将树脂发泡板1发泡成型的方法只要根据树脂发泡板1 的成型方法适当变更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主体2的发泡树脂部22包含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发泡树脂部22的树脂不限于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是其他树脂。发泡树脂部 22也可以包含聚苯硫醚(PPS)。由此,树脂发泡板1能够实现耐溶剂性的提高以及在要求低介电常数特性时实现耐碱性的提高。发泡树脂部22可以包含间规聚苯乙烯(SPS)。由此,树脂发泡板1能够实现耐碱性的提高。树脂发泡部 22也可以包含LCP树脂。由此,发泡树脂板1能够实现耐溶剂性的提高。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例)
制作实施例1~3的试验片和比较例1~3的试验片,测定表观比重和弯曲强度。实施例1~3的试验片和比较例1~3的试验片分别使用相同的树脂材料和相同的发泡剂,如上所述,通过挤出发泡成型来制作。各个试验片为板状,具有 200mm的长度和20mm的宽度。各个试验片具有如图4所示的具有四边形状的截面的2个以上的孔21(贯通孔)。2个以上的孔21在各个试验片的长度方向上沿着主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各个试验片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另外,如下述表2所示,各个试验片具有孔21的宽度t1、孔的高度t2、位于孔 21的上方的发泡树脂部22的厚度t3、位于孔21的下方的发泡树脂部22的厚度t4、平均距离W1~W3。需要说明的是,表1所示的数值的单位为“mm”。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3和比较例1~3中使用的树脂材料为聚碳酸酯树脂(帝人制Panlite L1250Y)。
[表1]
t1 t2 t3 t4 W 1 W 2 W 3
实施例1 2.9 2.9 3.3 3.3 5.75 1.45 1.45
实施例2 1.15 1.15 3.3 3.3 4 0.575 0.575
实施例3 3.7 3.7 3.3 3.3 6.55 1.85 1.85
比较例1 0.57 0.57 3.3 3.3 3.42 0.285 0.285
比较例2 2.9 2.9 3 3 3.8 1.45 1.45
比较例3 5.75 5.75 16.5 16.5 20 2.875 2.875
(比重的测定)
表观比重(g/mm3)是通过水中置换式密度比较测定,使用ALFA MIRAGE 制的“MDS-300”来测定。
(弯曲强度试验)
弯曲强度是如上述那样设定各试验片的尺寸,通过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的“AGS-H 500N”的3点弯曲试验来进行测定(参考JIS K6911)。在弯曲强度试验中,支点间距离为100mm,十字头的移动速度为3mm/min,测定环境温度为25℃(±2℃),测定环境湿度为50%RH(±5%RH)。具体而言,弯曲强度试验通过在从试验片的主面侧观察时相对于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的2个以上的孔21正交的方向上用加压楔对试验片进行加压来进行。加压楔依据“JIS K6911”,使用在前端具有5±1mm的圆部的金属制的加压楔。将试验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29754010000091
如表2所示,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比率R1由上述表1所示的尺寸算出,为1.0。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比率R2通过上述中位径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1.0。这样,实施例1的试验片通过使比率R1为1.0,能够使气泡的中位径D1和气泡的中位径D2均匀化。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试验片的比率R1 为较小的0.2。另外,比较例2的试验片的比率R1为较大的3.2。比较例1的试验片的比率R2和比较例2的试验片的比率R2分别为0.1和0.3。即,比较例1的试验片和比较例2的试验片在气泡的中位径D1与气泡的中位径D2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偏差。
将实施例1的试验片与比较例1的试验片进行比较,实施例1的试验片通过算出{W1-(W2+W3)}的式子而得到的发泡树脂部22的平均距离宽度小于比较例1的试验片。因此,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比重与比较例1的试验片相比稍轻。另一方面,关于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弯曲强度,虽然上述平均距离宽度小于比较例1的试验片,但强于比较例1的试验片。这样,认为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弯曲强度变强的原因在于,通过使由发泡形成的气泡均匀化,能够抑制由气泡的偏差产生的强度降低。
将实施例1的试验片与比较例2的试验片进行比较时,实施例1的试验片中上述发泡树脂部22的平均距离宽度大于比较例1的试验片。因此,实施例 1的试验片的比重与比较例2的试验片相比更重。但是,实施例1的试验片与比较例2的试验片相比,具有2倍以上的弯曲强度,显著变强。这样,认为实施例1的试验片的弯曲强度显著变强的原因在于,将比率R1设为1.0,并且能够使气泡均匀化。
实施例2的试验片和实施例3的试验片分别与比较例1的试验片相比实现了约20~30%左右的轻量化,具有与比较例1的试验片相同程度的强度。另外,实施例2的试验片和实施例3的试验片分别与比较例2的试验片相比时,与实施例1的试验片同样地,虽然比重变重,但弯曲强度显著变强。这样,无论是将比率R1设为0.4的实施例2的试验片,还是将比率R1设为2.2的实施例3 的试验片,与比较例1的试验片和比较例2的试验片相比,都能够实现气泡的均匀化,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接近的效果。
这样,实施例1~3的试验片通过将比率R1设为上述值、即考虑平均距离 W1~W3的平衡而制作,能够实现气泡的均匀化,能够均衡地兼顾轻量化和强度的提高。另外,认为通过设置2个以上的孔21也能够实现轻量化。
接着,将实施例2的试验片与比较例3的试验片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比较例3的试验片以与实施例2的试验片相比增大各尺寸的方式制作。实施例 2的试验片和比较例3的试验片为相似形状。因此,比较例3的试验片的比率 R1与实施例2的试验片相同。然而,比较例3的试验片的比率R2为0.1,气泡的大小产生了偏差。认为这是因为,在比较例3的试验片中,上述平均距离宽度比实施例2的试验片大。即,认为其原因在于,若上述平均距离宽度变大,则发泡树脂部22的壁厚变大,因此在发泡时温度不易下降而粘度下降,并且发泡时产生的气体或从树脂材料分离出的气体不易释放到空气中,气泡的中位径D1变大。因此,比较例3的试验片的强度比实施例2的试验片也降低了25%。这样,认为通过不仅考虑比率R1还考虑比率R2,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强度。
发泡树脂板有时要求低介电常数特性、耐溶剂性。因此,也可以使用聚碳酸酯树脂(PC)以外的以往难以发泡成型的树脂。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使用上述实施例1的试验片和新追加的实施例4~6,对树脂发泡板的耐溶剂性和耐碱性进行试验。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试验片使用了聚碳酸酯树脂作为树脂材料。实施例4的试验片仅在使用了聚苯硫醚(PPS)作为树脂材料这一点上与实施例 1不同。实施例5的试验片仅在使用了间规聚苯乙烯(SPS)作为树脂材料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试验片不同。实施例6的试验片仅在使用了LCP树脂作为树脂材料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试验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试验中,作为聚苯硫醚(PPS),使用作为含有30%玻璃纤维的树脂复合物的DIC株式会社制 Z-230,作为间规聚苯乙烯(SPS),使用作为含有30%玻璃纤维的树脂复合物的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XARECS135),作为LCP树脂,使用含有30%玻璃纤维和25%滑石的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的SUMIKASUPER E5006L。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6的试验片含有30%的玻璃纤维,但即使含有其他纤维,或者不含有玻璃纤维,也不会对下述试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耐溶剂性试验通过确认是否因甲苯而导致树脂发泡板溶解或表面腐蚀来进行。具体而言,耐溶剂性试验参考JISK7114-2001。关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 4~6,准备200mm×60mm的试验片,在回流条件下在甲苯中浸渍100小时,然后取出试验片,与上述3点弯曲试验同样地切出样品进行试验,确认浸渍前的试验片和浸渍后的试验片中弯曲强度降低了何种程度,由此进行试验。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6的试验片的厚度及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试验片相同。在本试验中,将弯曲强度的降低率为10%以下的情况设为耐溶剂性优异而设为“〇”,将弯曲强度的降低率大于10%的情况设为“×”。
另外,耐碱性试验如下进行:基于JISK7114-2001,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4~6的试验片在55℃±2℃的条件下在10%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30天,然后取出试验片进行上述3点弯曲试验,确认浸渍前的试验片和浸渍后的试验片中弯曲强度降低了何种程度。在本试验中,将弯曲强度的降低率为10%以下的情况设为耐碱性优异而设为“〇”,将弯曲强度的降低率大于10%的情况设为“×”。
[表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29754010000121
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4的试验片中,耐溶剂性为“〇”,耐碱性为“〇”。即可知,通过发泡树脂部包含聚苯硫醚(PPS),从而耐溶剂性和耐碱性提高。在实施例5的试验片中,耐碱性为“〇”。即可知,通过发泡树脂部包含间规聚苯乙烯(SPS),从而耐碱性提高。在实施例5的试验片中,耐溶剂性为“〇”。即可知,通过发泡树脂部包含LCP树脂,从而耐溶剂性提高。
1树脂发泡板,2板主体,21、22a、22b孔,22发泡树脂部,22a、22b 气泡,G1、G2重心,W1~W3平均距离,L1、L2边界,S范围,M范围。

Claims (6)

1.一种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由发泡成型形成的气泡的板主体,
所述板主体具有2个以上的孔和发泡树脂部,
在将所述2个以上的孔的第一孔的重心和具有与该第一孔的重心最接近的重心的第二孔的重心连结的线上,所述第一孔的重心到所述第二孔的重心的平均距离W1、从所述第一孔的重心到该第一孔与所述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2、以及从所述第二孔的重心到该第二孔与所述发泡树脂部的边界的平均距离W3满足
0.3<(W2+W3)/(W1-(W2+W3))<2.3,其中,所述重心为几何学重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基于在所述板主体的厚度的45~5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一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和基于在从所述板主体的表面侧起厚度的0~5%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第二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满足0.2≤D2/D1≤2.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1为5~200μ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二气泡的气泡直径的中位径D2为1~10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树脂部包含50重量%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发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树脂部包含聚苯硫醚、间规聚苯乙烯和LCP树脂中的任一种。
CN202090000956.0U 2019-11-11 2020-11-04 树脂发泡板 Active CN2180588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3839 2019-11-11
JP2019203839 2019-11-11
PCT/JP2020/041228 WO2021095607A1 (ja) 2019-11-11 2020-11-04 樹脂発泡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58867U true CN218058867U (zh) 2022-12-16

Family

ID=7591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0956.0U Active CN218058867U (zh) 2019-11-11 2020-11-04 树脂发泡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76608B2 (zh)
CN (1) CN218058867U (zh)
WO (1) WO202109560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233007U1 (de) * 1982-11-25 1983-03-24 Röhm GmbH, 6100 Darmstadt Polycarbonat-kunststofftafel
KR101909297B1 (ko) * 2010-10-26 2018-10-17 트린세오 유럽 게엠베하 다중층 카르보네이트 시트
JP2017052115A (ja) * 2015-09-07 2017-03-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Tダイ、及び壁紙の製造方法
JP2019188781A (ja) * 2018-04-27 2019-10-31 日立化成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中空板及び中空板の製造方法
JP2020152051A (ja) * 2019-03-22 2020-09-24 日立化成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中空材料及び繊維強化中空材料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6608B2 (ja) 2023-11-08
JPWO2021095607A1 (zh) 2021-05-20
WO2021095607A1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5549B2 (ja) 発泡ブロー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705952C2 (ru) Армирование волокнами анизотропных пеноматериалов
EP1749635A2 (en) Hollow foam mold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4822670B2 (ja) 発泡体ダクト
CN218058867U (zh) 树脂发泡板
KR102556267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 발포 입자
JP4906363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CN103030832B (zh) 用具有改善的冷却性模具制备热塑性树脂微孔泡沫的方法
JP2020152051A (ja) 繊維強化中空材料及び繊維強化中空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01687361A (zh) 聚烯烃类树脂的发泡板及其制造方法
JP6637239B2 (ja) 耐震スリット材及び耐震スリット材用スリット芯材
CN111148784B (zh) 覆盖有表皮的发泡成型体
JP2023152225A (ja) 共押出シート
US20230090331A1 (en) Lightweight plate and lightweight panel including lightweight plate
WO2021095727A1 (ja) 樹脂発泡板の製造方法
JP5372844B2 (ja) 発泡体ダクト
CA2195363C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foamed body of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foamed body obtained thereby
KR20190094462A (ko) 가공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가공품
JP2011115952A (ja) 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US9114590B2 (en) Foam duct
TWI836664B (zh) 樹脂薄片及樹脂成形體
CN110461923B (zh) 发泡管道
EP4163079A1 (en) Resin sheet and resin molding
CN215512702U (zh) 一种轻量化片材
CN101443395A (zh) 用具有改善的冷却性的模具制备的热塑性树脂微孔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