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4040U -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4040U
CN217994040U CN202222317953.3U CN202222317953U CN217994040U CN 217994040 U CN217994040 U CN 217994040U CN 202222317953 U CN202222317953 U CN 202222317953U CN 217994040 U CN217994040 U CN 217994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vehicle
shock absorber
suspension devic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79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勋
廖银生
赵高明
孙宪猛
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79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4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4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4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架装置以及车辆,悬架装置包括:下摆臂和上摆臂,所述下摆臂和所述上摆臂适于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架,所述上摆臂位于所述下摆臂的上方;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摆臂且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由此,在所述下摆臂到所述车架的路径上,通过减振器贯穿上摆臂,使得不需要将减振器及摆臂设置成间隔布置的形式,有效地利用了上摆臂及下摆臂与车架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了悬架的占用空间,使减振器和上摆臂整体结构紧凑,从而提升悬架装置结构紧凑性。

Description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装置以及具有该悬架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设置有悬置装置,悬置装置具有减振器及摆臂,现有的减振器与摆臂的布置,占用面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悬架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装置,用于车辆,包括:
下摆臂和上摆臂,所述下摆臂和所述上摆臂适于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架,所述上摆臂位于所述下摆臂的上方;
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摆臂且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装置,减振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摆臂且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即,在所述下摆臂到所述车架的路径上,通过减振器贯穿上摆臂,使得不需要将减振器及摆臂设置成间隔布置的形式,有效地利用了上摆臂及下摆臂与车架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了悬架的占用空间,使减振器和上摆臂整体结构紧凑,从而提升悬架装置结构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振器为油气弹簧,所述减振器与所述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为80°-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振器与所述车辆的Z基准平面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摆臂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上摆臂的通孔,所述减振器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悬架装置还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适于安装在车架上;
所述调节结构与所述减振器连接,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刚度调节结构及阻尼调节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刚度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所述减振器的刚度,所述阻尼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所述减振器的阻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摆臂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限位缓冲块,所述限位缓冲块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下方以能够与所述车架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缓冲块设置有多个,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缓冲块位于所述减振器的前侧,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缓冲块位于所述减振器的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悬架装置,还包括:控制臂和螺旋弹簧,所述控制臂连接在副车架与车轮之间,所述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控制臂上且适于弹性止抵所述车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摆臂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衬套,所述连接衬套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衬套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悬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摆臂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摆臂和减振器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与车辆的车架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车辆的车架和座椅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悬架装置100;
下摆臂10;
上摆臂20;上摆臂本体21;通孔22;限位缓冲块23;连接衬套24;
减振器30;
调节结构32;刚度调节蓄能器321;阻尼调节蓄能器322;
控制臂40;螺旋弹簧50;
座椅200;脚部201;车架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首先结合图1-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100,悬架装置100可以为车辆的后悬架装置100,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辆上。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装置100包括:减振器30、下摆臂10和上摆臂20。下摆臂10和上摆臂20适于连接至车辆的车架300,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即车辆的Z向方向上,上摆臂20位于下摆臂10的上方,进一步地,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摆臂20的正投影与下摆臂10的正投影具有重合区域,优选地,上摆臂20位于下摆臂10的上方。下摆臂10连接在车架300和车辆的车轮总成之间,上摆臂20也连接在车架300和车辆的车轮总成之间,下摆臂10和上摆臂20可以共同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减振器30适于连接在下摆臂10和车架300之间,减振器30的一端与下摆臂10连接,减振器30的另一端穿过上摆臂20且适于与车架300连接。即,在所述下摆臂到所述车架的路径上,通过减振器贯穿上摆臂,使得不需要将减振器及摆臂设置成间隔布置的形式,有效地利用了上摆臂及下摆臂与车架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了悬架的占用空间,使减振器和上摆臂整体结构紧凑,从而提升悬架装置结构紧凑性。
现有技术中,减振器30通常位于上摆臂及下摆臂的前方,本申请将减振器30从下摆臂向上穿过上摆臂,从而能够使减振器30后移,增加了后排乘员舱脚部的空间,提高了后排人机舒适性能。
而在本申请中,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辆上后,下摆臂10连接在车架300和车辆的车轮总成之间,上摆臂20也连接在车架300和车辆的车轮总成之间,上摆臂20位于下摆臂10的上方,减振器30连接在下摆臂10和车架300之间,减振器30适于支撑在下摆臂10和车架300之间,减振器30可以支撑车架300,减振器30起到减振效果,保证车辆行驶稳定性。
进一步地,减振器30为油气弹簧,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为80°-100°,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Z基准平面为车辆的X向和Y向所限定出的平面。现有技术中,车辆受到高度方向的载荷时,减振器30沿车辆高度方向传递的Z向载荷容易分解到车辆的X方向,增加了车辆X向的振动,降低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影响车辆使用体验。
本申请中,能够使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垂直或者大致垂直,车辆受到高度方向的载荷时,能够保证减振器30传递的Z向载荷基本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传递,可以降低减振器30沿车辆高度方向传递的Z向载荷分解到车辆的X方向风险,减小Z向载荷分解到X方向,从而减小车辆X向的振动,改善车辆的X向的振动,进而提升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提升用户乘坐车辆体验,避免引起用户抱怨,提高车辆市场竞争力,并且,也能够使减振器30和上摆臂20整体结构紧凑,从而提升悬架装置100结构紧凑性。
在本申请中,通过使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设置为80°-100°,例如: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设置为80°、85°、90°、96°或100°等数值,能够保证使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垂直或者大致垂直,车辆受到高度方向的载荷时,能够进一步保证减振器30传递的Z向载荷基本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传递,可以进一步降低减振器30沿车辆高度方向传递的Z向载荷分解到车辆的X方向风险,进一步减小Z向载荷分解到X方向,从而进一步减小车辆X向的振动,进一步改善车辆的X向的振动,进而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进一步提升用户乘坐车辆体验,进一步避免引起用户抱怨,进一步提高车辆市场竞争力。
由此,通过使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为80°-100°,降低减振器30沿车辆高度方向传递的Z向载荷分解到车辆的X方向风险,减小车辆X向的振动,从而提升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垂直布置,也可以理解为,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为90°。其中,车辆受到高度方向的载荷时,通过减振器30与Z基准平面垂直布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减振器30传递的Z向载荷基本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传递,可以避免减振器30沿车辆高度方向传递的Z向载荷分解到车辆的X方向风险,防止减振器30传递的Z向载荷分解到X方向,从而有效减小车辆X向的振动,进一步改善车辆的X向的振动,进而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减振器30的一端穿过上摆臂20,也可以理解为,减振器30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穿过上摆臂20。其中,通过使减振器30穿过上摆臂20,便于实现减振器30与Z基准平面垂直布置效果,可以简化悬架装置100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悬架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调节结构32,调节结构32适于安装在车架300上,调节结构32与减振器30连接,调节结构32包括刚度调节结构321及阻尼调节结构322的至少一个,刚度调节结构321适于调节减振器30的刚度,阻尼调节结构322适于调节减振器30的阻尼。进一步地,减振器30的上端连接车架300,减振器30的下端连接下摆臂10,减振器30可以为单筒减振器。进一步地,刚度调节结构321为刚度调节蓄能器321,阻尼调节结构322为阻尼调节蓄能器322,刚度调节蓄能器321与减振器30连接用于调节减振器30的刚度,阻尼调节蓄能器322与减振器30连接用于调节减振器30的阻尼。优选地,调节结构32包括刚度调节蓄能器321和阻尼调节蓄能器322,调节结构32用于调节减振器30的刚度和阻尼,通过阻尼调节蓄能器322调节减振器30的阻尼,能够改善减振器30Z向的振动特性,提高整车平顺性,可以很好的提高整车的舒适性能。通过刚度调节蓄能器321调节减振器30的刚度,能减小整车侧倾角度,提高操控性及行驶稳定性。同时,通过减振器30调节车身高度,增加整车通过性。
进一步地,调节结构32与减振器30分离设置,并且调节结构32与减振器30通过管路连接,通过油气控制减振器30内部的刚度及阻尼特性。现有技术中,减振器总成(包括减振器及刚度调节结构、阻尼调节结构等)尺寸较大,减振器总成布置空间占用大,不适用于对乘员舱空间要求更高、对操控要求更高的乘用车上。而在本申请中,刚度调节蓄能器321和阻尼调节蓄能器322可以设置在车架300上,刚度调节蓄能器321和阻尼调节蓄能器322布置在减振器30外部,刚度调节蓄能器321、阻尼调节蓄能器322与减振器30分离,可以减小减振器30尺寸,减振器30布置空间占用减小,使减振器30与上摆臂20结构更加紧凑,适用于对乘员舱空间要求更高、对操控要求更高的乘用车上。并且,通过使减振器30与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设置为80°-100°、且阻尼调节蓄能器322调节减振器30的阻尼,可以更好地提高整车的舒适性能。
另外,通过刚度调节蓄能器321和阻尼调节蓄能器322布置在减振器30外部、并通过减振器30穿设上摆臂20,共同作用,使得减振器30与上摆臂20的结构更加紧凑。如图6所示,通过上摆臂20与减振器30的紧凑化设计,能够提高座椅200的布置空间及人机的脚部201的放置空间,提高后排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摆臂20上可以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上摆臂20的通孔22,减振器30设置在通孔22内,即减振器30穿设于通孔22内,进一步地,上摆臂20可以包括:上摆臂本体21,上摆臂本体21具有通孔22,通孔22贯穿上摆臂本体21,减振器30穿设通孔22,具体地,减振器30穿设通孔22,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减振器30穿设上摆臂20的效果,可以使上摆臂20和减振器30整体结构紧凑。进一步地,上摆臂20可以构造为“A”字型结构,通过将上摆臂20设置为“A”字型结构,使减振器30能够布置后移,增加了后排乘员舱脚部201空间,提高了后排人机舒适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上摆臂2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限位缓冲块23,限位缓冲块23设置在车架300的下方以能够与车架300接触,进一步地,上摆臂本体21的上表面设置有限位缓冲块23,其中,上摆臂20在车辆高度方向移动过程中,通过限位缓冲块23与车架300接触,可以限制上摆臂20的上摆运动。
进一步地,限位缓冲块23设置有多个,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一个限位缓冲块23位于减振器30的前侧,至少一个限位缓冲块23位于减振器30的后侧。进一步地,限位缓冲块23相对地配置在通孔22的前后两侧,例如:通孔22的前侧设置有一个限位缓冲块23,通孔22的后侧设置有一个限位缓冲块23。其中,上摆臂20在车辆高度方向移动过程中,通过多个限位缓冲块23同时与车架300接触,可以使得上摆臂20在上跳极限位置受力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车辆舒适性,并且,多个限位缓冲块23可以共同承担Z向载荷,提升限位缓冲块23耐久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悬架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控制臂40和螺旋弹簧50,控制臂40连接在副车架与车轮之间,控制臂40为前束控制臂40,控制臂40适于与车架300相连,进一步地,控制臂40与车架300固定连接,螺旋弹簧50设置在控制臂40上,且螺旋弹簧50适于弹性止抵车架300,进一步地,螺旋弹簧50的下端设置在控制臂40的上表面,螺旋弹簧50的上端安装在车架300上。其中,本申请的悬架装置100除了通过刚度调节蓄能器321作用在减振器30上提供刚度外,螺旋弹簧50辅助提供刚度,能提高悬架装置100承载能力,既利用了螺旋弹簧50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又能通过减振器30实现变刚度调节,使得整个悬架装置100具备高承载、高可靠性、高操控性的特点,提升车辆的承载能力及行驶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摆臂20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衬套24,连接衬套24为多个,且多个连接衬套24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多个连接衬套24前后间隔开布置。进一步地,上摆臂20的内侧设置有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前后间隔开布置,连接衬套24安装于连接部,多个连接部和多个连接衬套24一一对应设置。例如:连接部设置为两个,每个连接部上设置有一个连接衬套24,连接衬套24与车架300连接,通过两个连接衬套24连接在车架300上,两个连接衬套24具有一定的跨距,当悬架装置100承受加速制动X向载荷或Y向载荷时,可以减小连接衬套24的受力,提升连接衬套24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悬架装置100包括上摆臂20和下摆臂10,操控性好,车身侧倾小,稳定性好,行驶稳定性高,侧向支撑强,应付恶劣路面能力强。悬架装置100可满足轮端大行程需求,轮端总行程可达29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悬架装置100,提升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以及乘坐舒适性。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辆上后,控制臂40、上摆臂20和下摆臂10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使得车轮在上下跳动过程中具备较好的KC特性,KC特性是车辆操控稳定性的直接影响者,以分为K(Kinematic)特性和C(Compliance)特性,K特性即悬架运动学特性,是指车轮在垂直方向上往复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悬架导向机构的作用而导致车轮平面和轮心点产生角位移和线位移变化的特性,C特性即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是指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和力矩所导致的车轮平面和轮心产生角位移和线位移变化的特性。车轮端受到的X、Y、Z向的载荷均由悬架装置100传递到车架300。使车辆具有好的操控性、稳定性,高承载能力、高通过性,使车辆具备较高越野性能,同时车辆具有好的平顺性、行驶舒适性,具有好的后排人机舒适性及后排乘员舱空间,车辆可以同时兼顾越野性能与舒适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悬架装置,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摆臂和上摆臂,所述下摆臂和所述上摆臂适于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架,所述上摆臂位于所述下摆臂的上方;
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摆臂且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为油气弹簧,所述减振器与所述车辆的Z基准平面的夹角为8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与所述车辆的Z基准平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上摆臂的通孔,所述减振器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还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适于安装在车架上;
所述调节结构与所述减振器连接,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刚度调节结构及阻尼调节结构的至少一个,所述刚度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所述减振器的刚度,所述阻尼调节结构适于调节所述减振器的阻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限位缓冲块,所述限位缓冲块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下方以能够与所述车架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缓冲块设置有多个,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缓冲块位于所述减振器的前侧,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缓冲块位于所述减振器的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臂和螺旋弹簧,所述控制臂连接在副车架与车轮之间,所述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控制臂上且适于弹性止抵所述车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衬套,所述连接衬套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衬套间隔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装置。
CN202222317953.3U 2022-08-31 2022-08-31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17994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7953.3U CN217994040U (zh) 2022-08-31 2022-08-31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7953.3U CN217994040U (zh) 2022-08-31 2022-08-31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4040U true CN217994040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89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7953.3U Active CN217994040U (zh) 2022-08-31 2022-08-31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40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56727A (zh) * 2023-04-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56727A (zh) * 2023-04-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7310B1 (ko) 철도 차량용 대차
JP5782617B2 (ja) 走行装置への車体の接続が側方に柔軟な車両
KR100980162B1 (ko) 향상된 횡방향 서스펜션을 구비한 철도 차량용 러닝 기어
CN205769309U (zh) 低地板轨道车辆转向架二系弹簧装置及转向架
CN217994040U (zh) 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CN205872075U (zh) 低地板铰接式轨道车辆转向架悬挂牵引装置
JP6774314B2 (ja) 鉄道車両用台車
CN204749784U (zh) 一种车用空气弹簧后悬架系统
CN114701531A (zh) 一种关节车组
JP6022420B2 (ja) 鉄道車両用軸箱支持装置
JP6309596B1 (ja) 鉄道車両用軸箱支持装置
AU2003273830B2 (en) Running gear comprising an inclining system for rail vehicles
CN111791909A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跨坐式单轨车辆
CN201931955U (zh) 变截面板簧作为导向臂的复合式空气悬架系统
CN211288576U (zh) 双通道支柱结构及汽车
CN108349510A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行驶系单元
CN106114543A (zh) 低地板轨道车辆转向架提吊装置及转向架
JP2009079622A (ja) 鉄道車両用軸ばね
CN212796884U (zh) 内导向式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6659498U (zh) 一种高通过性及抗侧倾性复合空气悬架系统
CN204821588U (zh) 一种带磨耗板的弧形垂向止挡
CN210309818U (zh) 复合稳定杆转向桥空气悬架
JP2005205927A (ja) 鉄道車両のレベリング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KR100936986B1 (ko) 현가장치용 롤 억제유닛
CN213565869U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的悬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