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5880U -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5880U
CN217985880U CN202220386484.8U CN202220386484U CN217985880U CN 217985880 U CN217985880 U CN 217985880U CN 202220386484 U CN202220386484 U CN 202220386484U CN 217985880 U CN217985880 U CN 217985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ntact
housing
capacitor
pi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864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伟
李祥松
仝韬
蔡舜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864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5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5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5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容器和电源系统。电容器包括:支撑件;电容,电容固定于支撑件上,电容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导电接触件,第一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支撑件上,第一引脚耦合至第一导电接触件,第一导电接触件用于与导体电连接;第二导电接触件,第二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支撑件上,第二引脚耦合至第二导电接触件,第二导电接触件用于与外壳电连接。本申请能够安装于外壳与导体之间,而无需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

Description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电源系统是电子设备平稳运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件,电源系统至少包括插框、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和铜排,其中,铜排和PCB均固定在插框上。而根据插框的辐射发射测试发现,铜排与PCB耦合的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电磁干扰信号,即,造成电磁干扰,而较大的电磁干扰将对电子设备产生危害。因此,为了改善电磁干扰,通常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
相关技术中,通常在电源系统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对插框进行辐射发射测试,从而根据电磁干扰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增加陶瓷电容,若需要时,则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由于当发现需要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时,电源系统前期的设计及制造过程已经完成,因此需要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以安装陶瓷电容,设计和生产工作量均较大,且整个过程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容器及电源系统,能够安装于外壳与铜排之间,而无需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容器,应用于电源系统,电源系统还包括外壳和导体,电容器包括:支撑件;电容,电容固定于支撑件上,电容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导电接触件,第一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支撑件上,第一引脚耦合至第一导电接触件,第一导电接触件用于与导体电连接;第二导电接触件,第二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支撑件上,第二引脚耦合至第二导电接触件,第二导电接触件用于与外壳电连接。
在将本申请的电容器安装于外壳和导体之间的过程中,可将电容器置于外壳和导体之间,采用螺钉连接或接触连接的方式,将第一导电接触件与导体电连接,以及采用螺钉连接或接触连接的方式,将第二导电接触件与外壳电连接,因此,电容器能够适应外壳的结构,安装于外壳与导体之间,而无需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也就无需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此外,电容器在外壳和导体之间的安装过程也更为快捷、方便。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于第一安装面,第二导电接触件固定于第二安装面,第二安装面配置为相对第一安装面运动。这样,在第二安装面相对第一安装面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导电接触件与第二导电接触件之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电容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壳与导体之间具有不同距离的情况。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支撑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以可滑动地方式连接于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第一安装面设于第一壳体,第二安装面设于第二壳体。这样,在将电容器安装于外壳与导体之间的过程中,可根据外壳与导体之间的距离,调整第一导电接触件与第二导电接触件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电容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壳与导体之间具有不同距离的情况。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弹性件配置为对第二壳体提供作用力,以使第二壳体朝向远离第一壳体的方向运动。在将电容器安装于外壳与导体之间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手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施加作用力,使两者相互靠近,直到电容器位于外壳与导体之间,去除施加至电容器上的作用力,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将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远离,并在外壳和导体之间卡紧;接着将第一导电接触件与导体电连接,将第二导电接触件与外壳电连接,从而完成电容器的安装。可见,第一弹性件可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提供使两者相互远离的作用力,从而使得电容器的安装过程更为方便。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支撑件的内部,在支撑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贯穿至第一导电接触件的第一通孔;和/或,第二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支撑件的内部,在支撑件的外表面设置有贯穿至第二导电接触件的第二通孔。这样,可以采用螺栓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件穿过第一通孔,将第一导电接触件与导体电连接;也可以采用螺栓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件穿过第二通孔,将第二导电接触件与外壳电连接,能够使得电容器的安装更为方便。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伸出于支撑件,和/或第二导电接触件伸出于支撑件。由此,可将第一导电接触件贴合至导体并与导体电连接;可将第二导电接触件贴合至外壳并与外壳电连接。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和第二导电接触件均为片状结构;第一导电接触件与第二导电接触件之间相互平行;或,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当第一导电接触件与第二导电接触件之间相互平行时,电容器可适用于外壳与导体相平行的电源系统;当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时,电容器可适用于外壳与导体具有夹角的电源系统,由此,能够使得电容器的适用范围更广。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容器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第一引脚上的第一连接件,第一导电接触件通过第一连接件耦合至第一引脚;和/或,电容器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第二引脚上的第二连接件,第二导电接触件通过第二连接件耦合至第二引脚;沿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剖切面截取的截面的形状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剖切面为与第一引脚或第二引脚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由于沿第一连接件的剖切面截取的截面的形状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因此第一连接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将第一连接件安装于第一引脚的过程中,可在开口处施加作用力,使第一连接件的截面的直径增加,接着将第一连接件套设于第一引脚上;释放作用力后,第一连接件的开口收拢,将第一引脚夹紧,从而固定于第一引脚上,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同理,在将第二连接件安装于第二引脚的过程中,其安装过程也较为简单。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包括两个相对的导向部以及位于两个导向部之间的固定部,导向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的截面尺寸,大于导向部与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截面尺寸。在将第一连接件安装于第一引脚的过程中,导向部上远离固定部的一端先套设至第一引脚上,即,截面尺寸较大的一端先套设至第一引脚上,采用上述的结构,便于将导向部套设在第一引脚的外表面。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用于夹持导体。这样,可将导体夹持于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之间,由于第一导电接触件与导体电连接,因此,第二弹性件也与导体电连接。由此,能够使得电容器的安装更为方便。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一壳体上与第二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滑槽,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凸起;或,在第一壳体上与第二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滑槽。这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滑动时,凸起在滑槽内滑动,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转动位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滑动更为平稳。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容器还包括固定于第一壳体的内部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固定于第二壳体的内部的第二限位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可对第一弹性件起到横向限位,减少因第一弹性件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受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作用力而产生横向位移的情况。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弹性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数量均为多个。这样,多个第一弹性件均能够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提供作用力,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运动更为平稳。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撑件;和/或,第二导电接触件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撑件。由此可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以及第二导电接触件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源系统,包括外壳、导体以及上述任一项的电容器,电容器的第一导电接触件与导体电连接,电容器的第二导电接触件与外壳电连接。电源系统能够实现上述电容器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电容器、外壳和铜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b为图3a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c为图3b中C向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接触件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电容器、外壳和铜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电容器、外壳和铜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电容器、外壳和铜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铜排与电容器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电容器、外壳和铜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外壳;11-隔挡;12-容纳区域;20-铜排;30-电容器;31-支撑件;311-第一壳体;3111-第一开口;3112-第一通孔;3113-凸起;3114-抵接板;3115-间隙;3116-卡板;3117-凸块;3118-第一安装面;312-第二壳体;3121-第二开口;3122-第二通孔;3123-滑槽;3124-第二安装面;313-第三壳体;32-电容;321-本体;322-第一引脚;323-第二引脚;33-第一导电接触件;331-第一螺纹孔;332-凹陷部;34-第二导电接触件;341-第二螺纹孔;342-电气连接线;35-第一弹性件;36-第一限位件;37-第二限位件;38-固定体;381-侧板;382-底板;383-抵接面;391-第一限位体;392-第二限位体;40-第二弹性件;41-U型弹片;42-第一延伸片;421-第一夹持面;43-第二延伸片;431-第二夹持面;44-第一连接件;441-第三开口;442-导向部;443-固定部;444-连接部;45-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如图1所示,电源系统通常包括外壳10、铜排20和电容器30。
如图1所示,外壳10可以为插框结构,示例性的,外壳10中包括多个隔挡11围成的多个容纳区域12,各容纳区域12可以安装结构件,例如,可安装铜排20或PCB等。
铜排20又称铜母排或铜汇流排,是由铜材质制作的且截面为矩形或倒角(圆角)矩形的长导体,在电源系统内起到连接两个功能器件的作用。
在一种相关技术中,通常在电源系统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对外壳10进行辐射发射测试,从而根据电磁干扰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增加陶瓷电容,若需要时,则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由于当发现需要在PCB上增加陶瓷电容时,电源系统前期的设计及制造过程已经完成,因此需要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以安装陶瓷电容,设计和生产工作量均较大,且整个过程较为复杂。
如图2所示,电容器30包括支撑件31、电容32、第一导电接触件33、第二导电接触件34和第一弹性件35。
电容32可以为陶瓷电容,如图3a所示,电容32包括本体321、第一引脚322和第二引脚323。本体321固定于支撑件31的内壁,第一引脚322和第二引脚323的一端均耦合至本体321。
如图3a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可以与电容32的第一引脚322耦合,如图2所示第二导电接触件34可与电容32的第二引脚323耦合。因此,在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容器30安装于外壳10和铜排20之间时,可将电容器30置于外壳10和铜排20之间,采用螺钉连接或接触连接的方式,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铜排20电连接,以及采用螺钉连接或接触连接的方式,将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与外壳10电连接,因此,电容器30能够适应铜排20的结构,安装于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而无需对PCB进行较大地改进。此外,电容器30在外壳10和铜排20之间的安装过程也更为快捷、方便。
而电容器30中包含电容32,电容32能够消除电源系统中电路的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也能够改善走线、铜排20、铜排20与外壳10耦合产生的电磁辐射,从而降低电源系统的电磁辐射,降低电源系统间的电磁干扰,保障电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器30的各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支撑件31可以为绝缘支撑件31,即,支撑件31的材料包括绝缘材料,示例性的,支撑件31的材料包括工程塑料等。
如图2所示,支撑件31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支撑件31包括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其中,第二壳体312以可滑动地方式连接于第一壳体31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1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示例性的,支撑件31可以为由金属片一体成型为S型或Z型等具有一定弹性的结构,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第二导电接触件34分别固定于支撑件31相对的两端,这样,在支撑件31的两端施加作用力,即可改变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第二导电接触件34之间的距离。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311设有第一安装面3118,第一安装面3118可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接触件33。第一壳体311为桶状结构,且第一壳体31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3111,第一壳体311的另一端具有第一通孔3112。
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31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抵接板3114,两个抵接板3114位于同一高度,两个抵接板3114之间具有间隙3115,两个抵接板3114用于与第一弹性件35相抵接。
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311的底部还固定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卡板3116,两个卡板3116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两个卡板3116相互平行,且两个相对的卡板3116与两个抵接板3114之间的间隙3115相对应,两个抵接板3114之间的间隙3115,可大于两个卡板3116之间的距离。如图4所示,每个卡板3116朝向另一个卡板3116的表面具有凸块3117,两个卡板3116上的凸块3117的位置相对应。凸块3117呈顶部小底部大的形状。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312上设有第二安装面3124,第二安装面3124可用于固定第二导电接触件34。第二壳体312为桶状结构,第二壳体312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3121,第二壳体3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122。第二壳体312的一端可从第一壳体311的第一开口3111处伸入至第一壳体311的内部,且第二壳体312伸入至第一壳体311的端部,其外表面与第一壳体311的内表面间隙3115配合,这样,第二壳体312能够沿第一壳体311的内壁运动。第一壳体311上第一开口3111的尺寸小于第二壳体312伸入至第一壳体311的端部的外表面尺寸,这样,第一壳体311上形成第一开口3111的部分,能够为第一壳体311形成限位,减少第一壳体311从第二壳体312滑落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311的内侧壁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凸起3113,凸起3113的数量可以为至少2个,示例性的,凸起3113的数量为2个、3个、4个或者更多个。在第二壳体312的外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滑槽3123,滑槽3123的数量与第一壳体311上的凸起3113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均对应。第二壳体312的滑槽3123与第一壳体311的凸起3113相配合。这样,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相互滑动时,凸起3113在滑槽3123内滑动,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之间的转动位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之间的滑动更为平稳。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311上可以设置滑槽3123,在第二壳体312的外壁设置凸起3113,第二壳体312从第一壳体311的第一开口3111处伸入至第一壳体311的内部,且第二壳体312的凸起3113与第一壳体311的滑槽3123相配合。
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35可以为弹簧。其中,第一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第一弹性件35配置为对第二壳体312提供作用力,使第二壳体312朝向远离第一壳体311的方向运动。在将电容器30安装于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手部在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上施加作用力,使两者相互靠近,直到电容器30位于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去除施加至电容器30上的作用力,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将在第一弹性件35的作用下相互远离,并在外壳10和铜排20之间卡紧;接着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铜排20电连接,将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与外壳10电连接,从而完成电容器30的安装。可见,第一弹性件35可为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提供使两者相互远离的作用力,从而使得电容器30的安装过程更为方便。
当外壳10的表面较大时,则电容器30上与外壳10接触的表面也较大,因此,为提高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相对运动时的稳定性,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弹性件3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35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这样,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在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5不易产生横向位移。需要说明的是,横向指的是与第一弹性件35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容器30还包括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的内部的第一限位件36以及固定于第二壳体312的内部的第二限位件37,第一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限位件36和第二限位件37。第一限位件36和第二限位件37的外表面均与第一弹性件35的内表面相适配,由此,第一限位件36和第二限位件37可对第一弹性件35起到横向限位,减少因第一弹性件35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受到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作用力而产生横向位移的情况。
如图6所示,当第一弹性件35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限位件36和第二限位件37的数量也均为多个,且每个第一弹性件35的两端均套设一个第一限位件36和一个第二限位件37。这样,多个第一弹性件35均能够为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提供作用力,以使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之间的运动更为平稳。
如图2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第二导电接触件34固定于第二壳体312。这样,在将电容器30安装于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的过程中,可根据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的距离,调整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电容器30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壳10与铜排20之间具有不同距离的情况。
如图3a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耦合至第一引脚322,如图2所示,第二导电接触件34耦合至第二引脚323,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一引脚322之间可通过电气连接线342电连接,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与第二引脚323之间可通过电气连接线342电连接。其中,电气连接线342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电气连接线342与第二引脚323、电气连接线342与第一导电接触件33以及电气连接线342与第一引脚322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以为弹力压接、螺钉紧固或焊接。
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第二导电接触件34均为片状结构,且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31。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341。这样,当需要将电容器30固定于铜排20和外壳10之间时,可先在外壳10上加工孔,接着将电容器30置于铜排20和外壳10之间,使用螺钉从外壳10的孔处穿过,并依次穿过第一壳体311的第一通孔3112,连接于第一螺纹孔331;使用螺钉从铜排20的孔处穿过,并依次穿过第二壳体312的第二通孔3122,并连接于第二螺纹孔341,即可完成电容器30的安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或第二导电接触件34可以位于支撑件31的内部,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或第二导电接触件34可以位于支撑件31的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第二导电接触件34均固定于支撑件31的内部:第一导电接触件33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的内部,第二导电接触件34固定于第二壳体312的内部,且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平行。这样,在将电容器30固定于铜排20与外壳10之间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螺栓穿过第一通孔3112以及第一螺纹孔331,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铜排20电连接;可以采用螺栓穿过第二通孔3122以及第二螺纹孔341,将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与外壳10电连接。此外,当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之间相互平行时,电容器30可适用于外壳10与铜排20相平行的电源系统。
第一导电接触件33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凹陷部332,第一壳体311的两个卡板3116的凸块3117可分别固定于两个表面的凹陷部332内。由于凸块3117呈顶部小底部大的形状,那么在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安装至第一壳体311上时,可在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上施加作用力,第一导电接触件33朝向第一壳体311的底部运动,直到与卡板3116的凸块3117相接触,继续运动,由于卡板3116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两个卡板3116在第一导电接触件33的作用下相互远离,直到卡板3116的凸块3117位于第一导电接触件33的凹陷部332内,即可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固定至第一壳体311。由此可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一壳体311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
第二导电接触件34也可以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312,其具体固定方式和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一壳体311的固定方向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由此,也可使得第二导电接触件34与第二壳体312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33固定于支撑件31的外部,第二导电接触件34固定于支撑件31的内部,第一导电接触件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例如可以为90°。由此,可将第一导电接触件33贴合至铜排20并与铜排20电连接。此外,当第一导电接触件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时,电容器30可适用于外壳10与铜排20具有夹角的电源系统,由此,能够使得电容器30的试用范围更广。
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接触件33和第二导电接触件34均固定于支撑件31的外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电容器30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第一引脚322上的第一连接件44,第一导电接触件33通过第一连接件44耦合至第一引脚322;和/或,电容器30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第二引脚323上的第二连接件45,第二导电接触件34通过第二连接件45耦合至第二引脚323。其中,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均为导电连接件。
如图3c所示,沿第一连接件44的剖切面截取的截面的形状包括设有第三开口441的环形,剖切面为与第一引脚3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沿第二连接件45的剖切面截取的截面的形状也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这样,第一连接件44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将第一连接件44安装于第一引脚322的过程中,可在第三开口441处施加作用力,使第一连接件44的截面的直径增加,接着将第一连接件44套设于第一引脚322上;释放作用力后,第一连接件44的第三开口441收拢,将第一引脚322夹紧,从而固定于第一引脚322上,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同理,在将第二连接件45安装于第二引脚323的过程中也较为简单。
如图3b所示,第一连接件44包括两个相对的导向部442、固定部443和连接部444,其中固定部443和连接部444固定于两个导向部442之间。导向部442和固定部443的横截面形状均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导向部442为锥形导向部,且横截面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与固定部443连接。在将第一连接件44安装于第一引脚322的过程中,导向部442上远离固定部443的一端先套设至第一引脚322上,即,导向部442上横截面的直径较小的一端先套设至第一引脚322上,采用上述的结构,便于将导向部442和固定部443套设在第一引脚322的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为使得固定部443能够牢固地固定于第一引脚322上,固定部443与第一引脚322之间过盈配合。
连接部444为片状结构,且连接部444的侧面固定于固定部443的侧壁,连接部444的两端均固定于导向部442。连接部444在固定部443上的投影与第三开口441的至少部分无重叠,可以指,连接部444在固定部443上的投影与第三开口441无重叠,或者连接部444在固定部443上的投影与第三开口441的部分区域无重叠。连接部444可以用于连接电气连接线342,便于将电气连接线342牢固地固定于连接部444。
第二连接件4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连接件44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接触件33的结构不同,以及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电容器30还包括固定体38、相对的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以及第二弹性件40。
如图9所示,固定体38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固定体38可以为L型截面,固定体38具有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相邻的侧板381以及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相对的底板382。底板382具有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相对的抵接面383。第一限位体391固定于固定体38的抵接面383,第二限位体392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这样,侧板381、底板382、第一限位体391以及第二限位体39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体38和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的材料均为绝缘材料,例如均为工程塑料。
第一导电接触件33包括第二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40可以为导电弹性件,第二弹性件4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例如可以为铜。
如图9所示,第二弹性件40包括U型弹片41和相对的第一延伸片42和第二延伸片43,第一延伸片42和第二延伸片43分别从U型弹片41的两端延伸出,第一延伸片42朝向第二延伸片43弯曲,第一延伸片42具有朝向第二延伸片43弯曲的第一夹持面421,第二延伸片43朝向第一延伸片42弯曲,第二延伸片43具有朝向第一延伸片42弯曲的第二夹持面431,因此,第一夹持面421和第二夹持面431相对,第一夹持面421和第二夹持面431之间可形成一定的空间,可用于夹持铜排20。而由于第二弹性件40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第一夹持面421和第二夹持面431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远离,以及去除外力时相互靠近。
如图9所示,U型弹片41的相对的两侧固定于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与抵接面383之间,且U型弹片41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这样,第一壳体311的外表面和抵接面383能够为第二弹性件40提供夹持力,从而使第二弹性件40牢固地固定于第一壳体311和抵接面383之间。
如图9所示,第二弹性件40的第一延伸片42的自由端与第一限位体391相抵接,第二延伸片43的自由端与第二限位体392相抵接,这样,第一限位体391、第二限位体392和侧板381可对第二弹性件40起到进一步地限位作用,减少第二弹性件40从容纳空间中掉落的情况。
如图9所示,可将铜排20卡入第一夹持面421与第二夹持面431之间。在将电容器30固定于铜排20和外壳10之间的过程中,使用手部移动电容器30,使其从铜排20的端部朝向外壳10远离端部的方向移动,当铜排20与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接触时,继续移动电容器30,铜排20将对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产生作用力,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相互远离,直到铜排20的端部抵持于固定体38,第一限位体391和第二限位体392可将铜排20牢固地固定。由此,能够使得电容器30的安装更为方便,且无需对铜排20进行改进,例如,无需在铜排20上加工孔。此外,由于U型弹片41第一延伸片42和第二延伸片43均为片状结构,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能够使得电容器30的安装更为省力。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撑件31的结构不同。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31包括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图2的基础上支撑件31还包括第三壳体313,也就是说,支撑件31包括第一壳体311、第二壳体312和第三壳体313,第二壳体312和第三壳体313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311的两端,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35,第一壳体311与第三壳体313也连接有第一弹性件35。在该种方案下,第一导电接触件33固定于第二壳体312的内部,第二导电接触件34固定于第三壳体313的内部,通过在第二壳体312和第三壳体313上施加作用力,可调整第一导电接触件33与第二导电接触件34之间的距离。当铜排20与外壳10之间相互平行且距离较大时,采用该种方案可减少每个第一弹性件35的长度,从而减少因第一弹性件35的长度过长,在受到压力时产生较大的横向变形的情况。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容器,应用于电源系统,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外壳和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包括:
支撑件;
电容,所述电容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电容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
第一导电接触件,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支撑件上,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耦合至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用于与所述导体电连接;
第二导电接触件,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耦合至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用于与所述外壳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配置为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面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以可滑动地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安装面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安装面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弹性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二壳体提供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二壳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的内部,在所述支撑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贯穿至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第一通孔;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的内部,在所述支撑件的外表面设置有贯穿至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的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伸出于所述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伸出于所述支撑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均为片状结构;
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之间相互平行;
或,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引脚上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耦合至所述第一引脚;
和/或,所述电容器还包括套设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引脚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耦合至所述第二引脚;
沿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剖切面截取的截面的形状包括设有开口的环形,所述剖切面为与所述第一引脚或所述第二引脚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包括两个相对的导向部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固定部,所述导向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的截面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4或9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面用于夹持所述导体。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滑槽,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凸起;
或,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作用的表面设置有滑槽。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1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数量均为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4、9、11或13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撑件;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以卡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撑件。
15.一种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导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与所述导体电连接,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与所述外壳电连接。
CN202220386484.8U 2022-02-23 2022-02-23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Active CN217985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6484.8U CN217985880U (zh) 2022-02-23 2022-02-23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86484.8U CN217985880U (zh) 2022-02-23 2022-02-23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5880U true CN217985880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53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86484.8U Active CN217985880U (zh) 2022-02-23 2022-02-23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5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4432B2 (en) Connector
JP265443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4533203A (en)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TWI592877B (zh) 具有電源接點之子卡組件
CN111370945A (zh) 端子结构和板端连接器
US6146181A (en) Interlock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guiding member and removal recess
KR940006313A (ko) 접속 및 분리의 작업에 요하는 힘을 감소시키는 단순한 구조의 코넥터
US602735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etal latch
CN111193124B (zh) 电连接器
TW201711291A (zh) 連接器
KR20180046886A (ko) 기판용 커넥터
CN111370887A (zh) 板端连接器
EP37837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202327191A (zh) 強健型電連接器
KR20050014680A (ko) 간단한 구조의 소형 커넥터
CN217985880U (zh) 电容器及电源系统
CN111726946A (zh) 壳体结构
EP1538707A2 (en) Connector
US11876331B2 (en) Wire-clamping connector
CN211605459U (zh) 板端连接器
CN211605562U (zh) 端子结构和板端连接器
US11165201B2 (en) Oblique-insert-proof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card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3270744B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0829065B (zh) 浮动定向支座和电子组件
CN219247067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