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6692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6692U
CN217976692U CN202221944024.9U CN202221944024U CN217976692U CN 217976692 U CN217976692 U CN 217976692U CN 202221944024 U CN202221944024 U CN 202221944024U CN 217976692 U CN217976692 U CN 21797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clamping
groove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440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观正
谢佳航
袁水勇
叶铖
肖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440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两个夹臂,对称设置,每一所述夹臂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在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容纳腔、风道和电池仓,所述容纳腔收容风扇组件,所述电池仓位于自由端,且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仓收容电池,所述电池对所述风扇组件供电,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同时运行或独立运行;连接件,枢转连接两个所述夹臂,以调节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连接件枢接两个所述夹臂,从而调节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用户穿戴和取下所述挂脖风扇。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炎热的夏日,人们在户外行走或运动时经常会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形,通常人们会选择手持小风扇进行降温,但手持小风扇需要占用双手,对于户外活动人群十分不方便。渐渐地,市面上出现了挂脖风扇,挂脖风扇凭借着小巧便携,且无需手持,为用户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能够吹风降温。
然而,现有的挂脖风扇通常对称设有两个夹臂,为了便于挂脖风扇的佩戴,两个夹臂之间的距离设置得较大,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稍一仰头或轻微运动,挂脖风扇就容易脱离用户而摔落,两个夹臂不能很好地兼顾穿戴以及穿戴后固定于用户脖子,用户使用体验不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通过设置连接件枢接两个夹臂,从而使两个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从而便于用户穿戴和取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两个夹臂,对称设置,每一所述夹臂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在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容纳腔、风道和电池仓,所述容纳腔收容风扇组件,所述电池仓位于自由端,且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仓收容电池,所述电池对所述风扇组件供电,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同时运行或独立运行;连接件,枢转连接两个所述夹臂,以调节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是所述电池仓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的1.45-2倍,在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夹臂的安装处,所述连接件面对所述夹臂形成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夹臂面对所述连接件形成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为相平行的两个弧面;所述连接件朝向用户后颈突出设置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贴合后颈,以隔开所述连接件和后颈。
进一步地,所述夹臂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第二配合面凸出,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一配合面凹设,所述卡槽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的体积,以使所述凸部插入所述卡槽内枢转,且所述卡槽内壁对所述凸部的枢转进行限位;或,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第一配合面凸出,所述夹臂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配合面凹设,所述卡槽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的体积,以使所述凸部插入所述卡槽内枢转,所述卡槽内壁对所述凸部的枢转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当两个所述凸部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极限靠近时,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0-16mm,当两个所述凸部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极限远离时,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160.3-162.7mm,两个所述夹臂均可伴随两个所述凸部在枢转停止时定位保持在对应位置;所述凸部表面凹设形成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或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卡槽形成有过线孔,所述过线槽和所述过线孔相连通,以使一个所述夹臂内的导线经由所述过线槽和所述过线孔,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内。
进一步地,枢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时贯穿连接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槽,以使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槽稳定枢接;所述凸部的枢转角度范围为±10°。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离心式扇叶和电机,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连接件,所述外壳于每一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两个进风口,所述外壳于所述风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所述风道和所述出风口依次相连通;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风扇时,所述出风口至少朝向用户的下巴和脸庞。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电机对应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凸出形成有过线空间;每一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安装部,且遮盖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过线空间,并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空隙,以使外部气流经由所述空隙流动至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风道内壁,所述隔板包括与所述出风口相邻的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的第二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第三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贴合,所述第二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隔,所述第三板分隔所述风道和所述电池仓。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两个所述出风口,所述隔板对应每一所述出风口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且呈弧面设置。
进一步地,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风道的连接处成型有挡部和导部,所述挡部至少构成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导部至少构成所述风道的一部分,所述挡部和所述导部相连接,所述挡部、所述导部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线腔,所述导部设有穿孔,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池,所述导线自所述电机依次穿出所述外壳进入所述过线空间,穿入所述外壳进入所述线腔,经由所述穿孔进入所述风道;所述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且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第四板,所述导线经由所述第四板和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电池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所述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夹臂,可使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从而便于用户穿戴和取下所述挂脖风扇;可使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从而将所述挂脖风扇稳定固定于用户脖颈而不易掉落,且有利于所述挂脖风扇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平移两个夹臂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移开连接件的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两个夹臂极限靠近时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两个夹臂极限远离时的主视图;
图6是一个夹臂移除第二壳体和一个挡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移开部分隔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移除第一壳体上的两个挡板以及连接件上的支撑垫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100作进一步说明。
为便于描述,将上下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其中X轴的正轴为向上的方向,将左右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其中Y轴的正轴为向左的方向,将前后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其中Z轴的正轴为向前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三者中任意两者相互垂直。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100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挂脖风扇100包括连接件1,以及所述连接件1枢转连接的两个夹臂2,所述连接件1的左右两端分别枢转连接两个所述夹臂2,以调节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通过设置所述连接件1连接两个所述夹臂2,可使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从而便于用户穿戴和取下所述挂脖风扇100;可使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从而将所述挂脖风扇100稳定固定于用户脖颈而不易掉落,且有利于所述挂脖风扇100的收纳。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所述连接件1和所述夹臂2的安装处,所述连接件1面对所述夹臂2形成有第一配合面11,所述夹臂2面对所述连接件1形成有第二配合面22,所述第一配合面11和所述第二配合面22为相平行的两个弧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22为凹曲面,所述夹臂2形成有凸部221,所述凸部221自所述第二配合面22凸出。所述第一配合面11为凸曲面,所述连接件1形成有卡槽111,所述卡槽111自所述第一配合面11凹设。枢轴13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同时贯穿连接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以使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稳定枢接。其中,所述卡槽111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221的体积,当所述凸部221插入所述卡槽111,所述枢轴13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同时贯穿连接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时,所述卡槽111还留有空间供所述凸部221枢转,所述卡槽111内壁对所述凸部221的枢转进行限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配合面11为凹曲面,所述连接件1形成有所述凸部221,所述凸部221自所述第一配合面11凸出,所述第二配合面22为凸曲面,所述夹臂2形成有所述卡槽111,所述卡槽111自所述第二配合面22凹设。所述枢轴13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同样同时贯穿连接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以使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稳定枢接。其中,所述卡槽111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221的体积,所述卡槽111内壁对所述凸部221的枢转进行限位。
参考图1和图4,当两个所述凸部221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极限靠近时,所述挂脖风扇100整体所占空间最小,且两个所述夹臂2之间的开口最小,便于将所述挂脖风扇100固定于用户脖颈,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0-16mm;参考图1和图5,当两个所述凸部221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极限远离时,两个所述夹臂2之间的开口最大,便于用户穿戴和取下所述挂脖风扇100,可穿戴于不同大小的脖颈,两个所述夹臂2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160.3-162.7mm。应当理解,两个所述夹臂2均可伴随两个所述凸部221在枢转停止时定位保持在对应位置,也就是说,所述枢轴13与所述凸部221和所述卡槽111之间具有阻尼力,所述凸部221停止枢转时,所述夹臂2整体可在该角度定位保持。而所述凸部221的枢转角度范围为±10°,所述凸部221在枢转角度范围内无极枢转,因此,两个所述夹臂2之间的距离是在极限靠近和极限远离中无极变化的。
如图2、图3、图6和图9所示,所述凸部221表面凹设形成有过线槽222,所述过线槽222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22,以与所述外壳21内的空间相连通,所述卡槽111形成有过线孔112,两个所述过线孔112相连通,所述过线槽222和所述过线孔112相连通,以使一个所述夹臂2内的导线7经由所述过线槽222和所述过线孔112,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2内。所述过线槽222自所述凸部211表面凹设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所过线孔112也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当所述夹臂2枢转时,也不会挤压所述导线7。当所述第一配合面11为凹曲面,所述凸部221自所述第一配合面11凸出设置时,所述过线槽222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11。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件1对应用户后颈凸出设置支撑部12,所述支撑部12包括相连的支撑杆121和支撑垫122,所述支撑垫122贴合颈部,以隔开所述连接件1和后颈,从而避免所述夹臂2和所述连接件1之间的枢转影响到用户后颈,防止所述夹臂2在枢转过程中夹到用户后颈的情况发生。所述支撑垫122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件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所述支撑垫122的表面积大,则所述支撑垫122与用户后颈的接触面积大,用户穿戴更加舒适,同时,更长的所述支撑垫122可抵靠两个所述夹臂2,避免两个所述夹臂2过近而夹痛或夹伤脖子。
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夹臂2包括外壳21,所述外壳21在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容纳腔211、风道212和电池仓213,所述容纳腔211靠近所述连接件1,所述容纳腔211收容风扇组件3,所述风扇组件3包括离心式扇叶31和电机32,所述电机32驱动所述离心式扇叶31转动。所述电池仓213位于自由端,且两个所述电池仓213分别收容两个电池4,所述电池4对对应的所述风扇组件3供电,两个所述风扇组件3同时运行或独立运行。
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离心式扇叶31的轴心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即所述离心式扇叶3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竖立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4为柱形电池4,所述电池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池仓213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容纳腔211需要放置竖立设置的所述离心式扇叶31,因此需要设置得更高,所述电池仓213大致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延伸,因此高度可以设置得很低,所述容纳腔21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高度是所述电池仓213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高度的1.45-2倍。当用户穿戴所述挂脖风扇100时,对应后颈部,设有所述支撑部12支撑所述连接件1以及两个所述容纳腔211的部分,对应左右颈区域以及前胸部位,设有小巧的所述电池仓213部分,外形美观。同时,在用户穿戴时,两个所述电池仓213内的两个所述电池4向前向下,两个所述离心式扇叶31和两个所述电机32向后向下,所述挂脖风扇100前后的重力较均衡,所述挂脖风扇100更加贴合用户颈部,所述挂脖风扇100整体穿戴舒适,用户长期穿戴也不会觉得累赘。
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外壳21于每一所述容纳腔211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两个进风口214,所述外壳21于所述风道212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215,所述进风口214、所述容纳腔211、所述风道212和所述出风口215依次相连通。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风扇100时,所述出风口215至少朝向用户的下巴和脸庞,对用户最需要降温的部位进行吹风降温。当然,所述出风口215还可以设置朝向左右颈部分,还可以设置朝下朝向颈部。具体地,所述外壳21包括朝向颈部的第一壳体21a和背向颈部的第二壳体21b,所述第一壳体21a和所述第二壳体21b对应所述离心式扇叶31均形成有所述进风口214,则朝向颈部的所述第一壳体21a设置的所述进风口214可对颈部产生吸风效果,对于没有设置所述出风口215的后颈同样具有降温除汗效果。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面2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垂直投影形成两个弧形,两个弧形所在圆的半径为7.5-9.5mm,两个弧形所在圆的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26mm,以限定两个风扇组件3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大对后颈部的吸风散热面积,并避免两个所述风扇组件3的风发生紊流。
如图8和图10所示,每一所述进风口214处设有安装部216,以及连接所述安装部216与所述外壳21的连接部217,所述风扇组件3安装于所述安装部216,且所述电机32对应所述安装部216设置,所述安装部216和所述连接部217凸出形成有过线空间218,所述过线空间218的两端自所述连接部217延续至所述外壳21的部分。每一所述进风口214设有挡板5,所述挡板5固定于所述安装部216,且遮盖所述进风口214和所述过线空间218,防止头发或其他杂物进入所述进风口214,并且不暴露导线7,外观更加整洁大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线空间218均为所述第一壳体21a一侧的所述安装部216和所述连接部217凸出形成的。应当理解,所述过线空间218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壳体21b一侧的所述安装部216和所述连接部217凸出形成的。所述挡板5与所述外壳21之间形成空隙51,以使外部气流经由所述空隙51流动至所述进风口214。当两个所述夹臂2枢转相互靠近时,所述支撑垫122抵靠位于所述第一外壳21一侧的两个所述挡板5,以限定两个所述风扇组件3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紊流,增强出风效果。
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风道212内设有隔板6,所述隔板6连接于所述风道212内壁,所述隔板6包括所述出风口215相邻的第一板61,与所述第一板61相对的第二板6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61、所述第二板62的第三板63,所述第一板61与所述风道212内壁的部分贴合,所述第二板62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风道212内壁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隔,所述第三板63分隔所述风道212和所述电池仓213。所述隔板6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板61、所述第二板62和所述第三板63,且与所述出风口215相对的第四板64,所述第四板6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风道212内壁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隔。每一所述外壳21至少包括两个所述出风口215,所述隔板6对应每一所述出风口215设有导风板65,所述导风板65连接所述第一板61和所述第二板62,且呈弧面设置。应当理解,所述隔板6与所述外壳21壁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成型后组装,并且所述第一板61、所述第二板62、所述第三板63、所述第四板64和所述导风板65中,可以是全部单独成型后组装,也可以部分一体成型,部分分开成型,也可以是全部一体成型。
自较高大的所述容纳腔211,经过所述风道212,过渡至较小巧的所述电池仓213,所述风道212的外形也较小巧,且所述风道212内设置所述隔板6,所述第二板62的至少部分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形成间隔,所述第四板64的至少部分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形成间隔,则所述风道212被分割为体积更小的副风道212,则所述风扇组件3吹出的风经由体积更小的副风道212后,自所述出风口215吹出,风力更加强劲,吹风降温效果更好。
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外壳21内设有腔板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腔板23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21,且部分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211,部分构成所述风道212的一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腔板23也可以是单独成型后安装于所述外壳21内。所述腔板23包括于所述容纳腔211和所述风道212的连接处成型的挡部231和导部232,所述挡部231至少构成所述容纳腔211的一部分,所述导部232至少构成所述风道212的一部分,所述挡部231和所述导部232相连接,所述挡部231、所述导部232和所述外壳21之间形成线腔233,所述导部232设有穿孔2321供所述导线7经过。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外壳21内还设有主控模块8,所述主控模块8设于一个所述电池仓213内,所述主控模块8包括主板81,均与所述主板81电性连接的调节键82和接口83。所述调节键82用于调节两个所述风扇组件3的开关和风速,所述接口83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对所述电池4进行充电。
如图6至图10所示,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两个所述电池4,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一个所述电池4和所述主板81,和所述主板81位于同一所述电池仓213的所述电池4和所述主板81之间的导线7无需穿越直接连接。位于另一所述电池仓213的所述电池4的所述导线7需要从一个所述夹臂2经过所述过线槽222和所述过线孔112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2,具体地,所述导线7自所述电池4进入所述第四板64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风道212,从所述风道212经由所述导部232的所述穿孔2321进入所述线腔233,从所述线腔233穿出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过线空间218,自一个所述夹臂2的所述过线空间218经由所述过线槽222、所述过线孔112、所述过线孔112、所述过线槽222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2的所述过线空间218,再自所述过线空间218穿入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线腔233,经由所述穿孔2321进入所述风道212,自所述风道212经由所述第四板64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电池仓213,最终连接至另一个所述电池4。
如图6至图10所示,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所述电机32和所述主板81,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所述主板81与所述电池4,因此所述电机32和所述电池4通过所述主板81和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具体地,连接和所述主板81位于同一所述夹臂2内的所述电机32的所述导线7,依次穿出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过线空间218,穿入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线腔233,经由所述穿孔2321进入所述风道212,自所述风道212经由所述第四板64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电池仓213,以连接至所述主板81。连接位于另一所述夹臂2内的所述电机32的所述导线7,依次穿出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过线空间218,自一个所述夹臂2的所述过线空间218,经由所述过线槽222、所述过线孔112、所述过线孔112、所述过线槽222,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2的所述过线空间218,穿入所述外壳21进入所述线腔233,经由所述穿孔2321进入所述风道212,自所述风道212经由所述第四板64和所述风道212内壁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电池仓213,以连接至所述主板81。
所述挡板5遮盖所述过线空间218,因此所述导线7不会向外暴露,外形更加整洁美观,并且所述导线7不外露,避免外界水汽、烈日对所述导线7的损坏,产品安全性能更好,有利于延长所述导线7寿命。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挂脖风扇100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个所述电池仓213中的一个收容所述电池4,一个所述电池4同时电性连接两个所述风扇组件3。相比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未设置所述第四板64,每一所述夹臂2内,靠近所述电池仓的所述导风板65向后延伸靠近另一所述导风板65,以此使风顺畅地经两个所述导风板65自两个所述出风口215吹出。在本实施例中,只设有一个所述电池4,所述电池4和所述主板81位于同一所述电池仓213,所述电池4与所述主板81通过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两个所述电机32与所述主板81也通过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其他结构和性能与第一实施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所述挂脖风扇100内可设置一个或两个所述电池4。在以上两个实施例中,均为所述电池4通过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所述主板81,所述主板81通过所述导线7电性连接所述电机3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连接顺序。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夹臂,对称设置,每一所述夹臂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在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容纳腔、风道和电池仓,所述容纳腔收容风扇组件,所述电池仓位于自由端,且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仓收容电池,所述电池对所述风扇组件供电,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同时运行或独立运行;
连接件,枢转连接两个所述夹臂,以调节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是所述电池仓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的1.45-2倍,在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夹臂的安装处,所述连接件面对所述夹臂形成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夹臂面对所述连接件形成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为相平行的两个弧面;所述连接件朝向用户后颈突出设置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贴合后颈,以隔开所述连接件和后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第二配合面凸出,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一配合面凹设,所述卡槽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的体积,以使所述凸部插入所述卡槽内枢转,且所述卡槽内壁对所述凸部的枢转进行限位;
或,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第一配合面凸出,所述夹臂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配合面凹设,所述卡槽的体积大于所述凸部的体积,以使所述凸部插入所述卡槽内枢转,所述卡槽内壁对所述凸部的枢转进行限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当两个所述凸部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极限靠近时,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0-16mm,当两个所述凸部枢转使得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极限远离时,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160.3-162.7mm,两个所述夹臂均可伴随两个所述凸部在枢转停止时定位保持在对应位置;所述凸部表面凹设形成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或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卡槽形成有过线孔,所述过线槽和所述过线孔相连通,以使一个所述夹臂内的导线经由所述过线槽和所述过线孔,进入另一个所述夹臂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枢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时贯穿连接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槽,以使所述凸部和所述卡槽稳定枢接;所述凸部的枢转角度范围为±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离心式扇叶和电机,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连接件,所述外壳于每一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两个进风口,所述外壳于所述风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所述风道和所述出风口依次相连通;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风扇时,所述出风口至少朝向用户的下巴和脸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电机对应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凸出形成有过线空间;每一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安装部,且遮盖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过线空间,并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空隙,以使外部气流经由所述空隙流动至所述进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连接于所述风道内壁,所述隔板包括与所述出风口相邻的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的第二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第三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贴合,所述第二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隔,所述第三板分隔所述风道和所述电池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两个所述出风口,所述隔板对应每一所述出风口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且呈弧面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风道的连接处成型有挡部和导部,所述挡部至少构成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导部至少构成所述风道的一部分,所述挡部和所述导部相连接,所述挡部、所述导部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线腔,所述导部设有穿孔,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池,所述导线自所述电机依次穿出所述外壳进入所述过线空间,穿入所述外壳进入所述线腔,经由所述穿孔进入所述风道;所述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且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第四板,所述导线经由所述第四板和所述风道内壁的部分之间的间隔进入所述电池仓。
CN202221944024.9U 2022-07-25 2022-07-25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797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44024.9U CN217976692U (zh) 2022-07-25 2022-07-25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44024.9U CN217976692U (zh) 2022-07-25 2022-07-25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6692U true CN217976692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81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44024.9U Active CN217976692U (zh) 2022-07-25 2022-07-25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19960B2 (en) Portable temperature regulation device
US20230193909A1 (en)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7611255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mountable through an aperture in a clothing object
JP7076868B2 (ja) 首掛けファン
CN218439858U (zh) 挂脖风扇
CN219432083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5719690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2690406U (zh) 一种便携风扇
CN213206107U (zh) 挂脖风扇
CN212536132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7976692U (zh) 挂脖风扇
CN215860873U (zh) 挂脖风扇
CN213450915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3931251U (zh) 一种可穿戴风扇装置
CN218817097U (zh) 挂脖风扇
CN218934771U (zh) 便携式吹风装置
CN214742198U (zh) 可调节挂脖风扇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4742179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1876250U (zh) 便携调温装置
CN215633912U (zh) 折叠式挂脖风扇
CN116437828A (zh) 送风装置和空调服装
CN21440405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8266411U (zh) 挂脖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