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4078U -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4078U
CN217974078U CN202222315057.3U CN202222315057U CN217974078U CN 217974078 U CN217974078 U CN 217974078U CN 202222315057 U CN202222315057 U CN 202222315057U CN 217974078 U CN217974078 U CN 217974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upport
frame
towe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50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
刘亮
吴帝运
杨如刚
张晓斌
孙兵
王克文
马凡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Road and Bridg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Road and 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Road and Bridg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Road and 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50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40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4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4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支护结构包括:支撑框架主体,支撑框架主体包括:上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抵接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且上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设置在塔柱的内侧;多个支撑竖杆;中支撑框架;下支撑框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横梁的施工位置底端设置有上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上,利用多个支撑竖杆对上支撑框架进行支撑。同时将中支撑框架、下支撑框架从上至下设置在多个支撑竖杆上,保证多个支撑竖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然后将中支撑框架、下支撑框架依次锚固在塔柱上,有效的加强多个支撑竖杆对上支撑框架的支撑效果。实现对下横梁的施工进行支撑保护,实现让下横梁在施工时整体稳定牢固。

Description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架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桥梁的作用: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行人等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交通线路时使用的建筑物。具体来说,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它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
目前,针对于桥梁施工在桥面架设前期,需要将塔柱横跨设置于河岸中部,针对于塔柱的施工,一般都是从下往上进行施工。针对于塔柱上的下横梁施工在前期需要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才能保证塔柱整体的稳定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需要对下横梁施工时进行支撑保护,实现让塔柱整体稳定牢固,而提出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包括:
支撑框架主体,所述支撑框架主体包括:
上支撑框架,所述上支撑框架抵接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且所述上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设置在塔柱的内侧;
多个支撑竖杆,多个所述支撑竖杆呈阵列式分布在承台上,所述支撑竖杆的顶端与所述上支撑框架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竖杆的底端与所述承台相连,所述支撑竖杆用于对上支撑框架进行支撑;
中支撑框架,所述中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的中部,所述中支撑框架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接,且所述中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的塔壁上,所述中支撑框架用于对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的中部支撑效果进行加强;
下支撑框架,所述下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的下部,所述下支撑框架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接,且所述下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的塔壁上,所述下支撑框架用于对所述支撑竖杆的下部支撑效果进行加强;
其中,所述上支撑框架、所述中支撑框架和所述下支撑框架三者沿所述支撑竖杆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支撑框架包括:
两组支撑部,两组所述支撑部相对设置于下横梁底端,且所述两组支撑部位于下横梁与塔柱夹角处,两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塔柱的塔壁固定相连;
方形支撑连接架,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设置在下横梁底端,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部相连接;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顶端,所述连接板的横截面呈连续的工字板状,所述连接板的顶端抵接于下横梁的底端,所述连接板的底端抵接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顶端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
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平行设置在下横梁的下方,且所述支撑腿与塔柱锚接相连;
弧形支架,所述弧形支架设置于下横梁底端,所述弧形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上,所述弧形支架与所述支撑腿固定连接,且所述弧形支架位于下横梁与塔柱夹角处,所述弧形支架的一弧形端平行抵接于所述下横梁底端;
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支撑腿的底端,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接,且所述斜拉杆在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
弧形连板,所述弧形连板与塔柱和下横梁底端的夹角弧度相适配,所述弧形连板的外壁一端平行抵接于下横梁底端、所述弧形连板的外壁另一端沿所述塔柱的塔壁紧贴抵接,且所述弧形连板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弧形连板之间,且两个所述弧形连板与所述连接板相连。
优选的,所述上支撑框架还包括:
多个第一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的两端通过连接套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上,且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在两个支撑竖杆上倾斜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支撑竖杆通过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所述连杆与所述支撑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中支撑框架包括:
多个第二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二斜拉加强杆通过连接套交叉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之间;
第一锚固杆,所述第一锚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一锚固杆的另一端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第三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框架包括:
第二锚固杆,所述第二锚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二锚固杆的另一端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第三锚固杆,所述第三锚固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锚固杆上,所述第三锚固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塔柱的塔壁上,且所述第三锚固杆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第三锚固杆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框架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第二锚固杆和第三锚固杆的倾斜夹角内,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固杆相连,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锚固杆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二锚固杆、所述加强筋和所述第三锚固杆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系统,采用了上
述中
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横梁的施工位置底端设置有上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上,利用多个支撑竖杆对上支撑框架进行支撑,保证了上支撑框架的支撑效果。同时将中支撑框架、下支撑框架从上至下设置在多个支撑竖杆上,保证了多个支撑竖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然后将中支撑框架、下支撑框架依次锚固在塔柱上,有效的加强了多个支撑竖杆对上支撑框架的支撑效果。即很好的实现对下横梁的施工进行支撑保护,实现让下横梁在施工时整体稳定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正视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侧视方向);
图3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C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如下所示:
1、塔柱;11、承台;111、预埋板;
2、下横梁;
3、支撑框架主体;
31、上支撑框架;311、第一斜拉加强杆;312、方形支撑连接架;3121、加强框;3122、连接板;313、弧形支架;3131、弧形连板;3132、支撑腿;314、斜拉杆;
32、支撑竖杆;
33、中支撑框架;331、第二斜拉加强杆;332、第一锚固杆;333、第三斜拉加强杆;
34、下支撑框架;341、第二锚固杆;342、第三锚固杆;35、连接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参照图1-5,一种塔柱下横梁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通过根据塔柱1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行设置不同的支护锚固框架,下横梁2下方通过设置不同的支护锚固框架,一方面将下横梁2下方施工的支撑应力进行分散保证所述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另一方面也让所述支护结构整体稳固简洁。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护结构还可以通过塔柱1间隙进行设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支护结构的普适性。
参照图1-5,所述支护结构设置在塔柱1的下横梁2下方,所述支护结构与塔柱1相连。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撑框架主体3,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的顶端抵接在下横梁2的底端,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的底端连接在承台11上。另外,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分别与塔柱1相连,以便于将下横梁2对支撑框架主体3的承重应力进行分散,以有效的确保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对下横梁2支撑的稳固。具体的,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包括:上支撑框架31、多个支撑竖杆32、中支撑框架33和下支撑框架34。所述上支撑框架31抵接设置在下横梁2的底端,且所述上支撑框架31的两端锚固设置在所述塔柱1的内侧。所述上支撑框架31用于对下横梁2进行整体支撑承载,以保证下横梁2前期及浇筑结束之后的稳定性。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呈阵列式分布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框架31的底端,所述支撑竖杆32的顶端与所述上支撑框架31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竖杆32的底端与所述承台11相连,所述支撑竖杆32用于对上支撑框架31进行支撑,以确保上支撑框架31对下横梁2的支撑效果。其中,每个所述支撑竖杆32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套35,多个连接套35套设在所述支撑竖杆32上部、中部和下部,每两个相邻的连接竖杆上的连接套35通过连杆(图中未标出)横连,以便于利用所述连接套35增强多个支撑竖杆32之间连接强度,保证了所述支撑竖杆32的支撑效果。所述中支撑框架33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32的中部,所述中支撑框架33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相连接,且所述中支撑框架33的两端锚固在所述塔柱1的塔壁上,所述中支撑框架33用于对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的支撑效果进行加强。所述下支撑框架34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32的下部,所述下支撑框架34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相连接,且所述下支撑框架34的两端锚固在所述塔柱1的塔壁上,所述下支撑框架34用于对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的支撑效果进行加强。即所述上支撑框架31、所述中支撑框架33和所述下支撑框架34三者沿所述支撑竖杆32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横梁2的底端设置有上支撑框架31,上支撑框架31的两端锚固在塔柱1上,利用多个支撑竖杆32对上支撑框架31进行支撑,保证了上支撑框架31的支撑效果。同时将中支撑框架33、下支撑框架34从上至下设置在多个支撑竖杆32上,保证了多个支撑竖杆3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然后将中支撑框架33、下支撑框架34依次锚固在塔柱1上,有效的加强了多个支撑竖杆32对上支撑框架31的支撑效果。即很好的实现对下横梁2在施工时进行支撑保护,实现让塔柱1在对下横梁2施工时起整体稳定作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塔柱1整体一般都是呈纺锤状,在塔柱1在下横梁2以下的区域呈逐渐收缩状,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的中支撑框架33和下支撑框架34也可以根据塔柱1之间的间隙进行设置。即中支撑框架33和下支撑框架34的规格可按照实际安装要求进行设置。
参照图1和图3,所述上支撑框架31包括:方形支撑连接架312、两组支撑部、连接板3122。两组所述支撑部相对设置于下横梁2底端,且所述两组支撑部位于下横梁2与塔柱1夹角处,两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固定相连。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设置在下横梁2底端,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3122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顶端,所述连接板3122的横截面呈连续的工字板状,所述连接板3122的顶端抵接于下横梁2的底端,所述连接板3122的底端抵接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顶端上,所述连接板3122利用自身的工字状结构将对下横梁2的支撑承载应力传递至方形支撑连接架312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横梁2底端处设置有两组支撑部,将方形支撑连接架312连接在两组支撑部之间,让支撑部上的连接板3122将对下横梁2进行承载支撑。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连接于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底端。
参照图1和图3,两组所述支撑部相对设置,在此为便于进行描述,以一组支撑部进行描述。具体的,所述支撑部包括:弧形支架313、支撑腿3132、斜拉杆314。所述支撑腿3132平行设置在所述下横梁2的下方,且所述支撑腿3132与塔柱1锚接相连。所述弧形支架313设置于下横梁2底端,所述弧形支架313设置在所述支撑腿3132上,所述弧形支架313与所述支撑腿3132固定连接,且所述弧形支架313位于下横梁2与塔柱1夹角处,所述弧形支架313的一弧形端平行抵接于所述下横梁2底端。所述弧形支架313通过坐落在支撑腿3132上,通过支撑腿3132对弧形支架313进行支撑。所述斜拉杆31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腿3132远离塔柱1的底端,所述斜拉杆314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锚接,即所述斜拉杆314在所述支撑腿3132的底端呈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让弧形支架313对下横梁2和方形支撑连接架312进行支撑承载,让弧形支架313坐落在支撑腿3132上进行固定承载,另外还在支撑腿3132的底端设置有斜拉杆314,保证了所述支撑腿3132对弧形支架313的支撑效果。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弧形支架313的弧形边与下横梁2和塔柱1更加贴合,所述弧形支架313靠近下横梁2和塔柱1的弧形边处还设置有弧形连板3131,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外壁一端平行抵接于下横梁2底端、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外壁另一端沿所述塔柱1的塔壁紧贴抵接,且所述弧形连板3131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利用锚固件进行锚固相连。所述弧形连板3131与所述弧形支架313相适配,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弧形内壁抵接连接在所述弧形支架313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弧形支架313上设置有弧形连板3131,弧形连板3131能够根据下横梁2与塔柱1的夹角范围进行灵活设置。有效的增强了弧形支架313在对下横梁2和塔柱1夹角处的支撑效果。另外,为了保证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支撑效果,所述弧形连板3131与所述连接板3122的一端相连。连接板3122在下下横梁2的底端分别与两个弧形连板3131相连接。通过将连接板3122与两个弧形连板3131进行连接在一起,此时连接板3122、两个弧形连板3131形成一个整体。即弧形连板3131能够将连接板3122对下横梁2的承载应力进行分散。进一步的保证了所述上支撑框架31对下横梁2的支撑承载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设置效果,所述弧形连板3131的外壁弧度可以根据塔柱1和下横梁2底端的夹角要求进行设置。即所述弧形连板3131与所述塔柱1和下横梁2底端的夹角弧度相适配,以便于所述弧形连板3131更好的抵接在下横梁2底端和与塔柱1的塔壁进行锚接。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所述上支撑框架31与所述支撑竖杆32之间的连接稳定。所述上支撑框架31还包括:多个第一斜拉加强杆311,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311的两端通过连接套35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32上,且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311在两个支撑竖杆32上倾斜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增强所述上支撑框架31与支撑竖杆32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一斜拉杆314与所述支撑部上的支撑腿3132相连,所述支撑竖杆32上通过连接套35横连的连杆也与所述支撑部相连接。即多个支撑竖杆32的上部通过多个第一斜拉加强杆311加固连接,多个支撑竖杆32还通过第一斜拉加强杆311、横连的连杆与支撑部相连,以进一步增强支撑竖杆32上部与塔柱1的塔壁的连接强度。也即有效的增强了支撑竖杆32对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支撑效果。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支撑效果。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呈方形框架状,且所述方形框架内均设置有加强框3121,所述加强框3121的四角分别抵接在方形框架内的四边中心处。即方形支撑连接架312在其内部空余框形架设有加强框3121,利用加强框3121对方形支撑连接架312的框形边的承载效果进行加强,以便于增强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312对下横梁2在施工时的支撑效果。
参照图1、图2、图4,所述中支撑框架33包括:多个第二斜拉加强杆331、第一锚固杆332和第三斜拉加强杆333。所述第二斜拉加强杆331通过连接套35交叉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32之间。所述第一锚固杆332的一端通过连接套35与所述支撑竖杆32相连,所述第一锚固杆332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锚固相连。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333的一端通过连接套35与所述支撑竖杆32相连,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333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锚固相连。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对支撑竖杆32的加强程度,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呈倾斜设置支撑竖杆32在塔柱1之间。即支撑竖杆32在其中部位置架设有多个第二斜拉加强杆331、第一锚固杆332、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利用第二斜拉加强杆331、第一锚固杆332、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在支撑竖杆32的中部组建中支撑框架33,利用中支撑框架33一方面加强多个支撑竖杆3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加强了多个支撑竖杆32在中部与塔柱1的连接强度,以便于将支撑竖杆32上中部承载应力分散至塔柱1上。也即有效的增强了所述支撑竖杆32在中部的承载能力,避免了支撑竖杆32在中部发生断裂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塔柱1上的锚固点位数量,所述第一锚固杆332和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共用锚固预埋件。即第一锚固杆332和第三斜拉加强杆333锚固在塔柱1的塔壁上的点位相互靠近,塔柱1在锚固定位处预设有锚固预埋件,第一锚固杆332和第三斜拉加强杆333共用锚固预埋件与塔柱1锚固相连。以此有效的减少塔柱1上的锚固点位数量,降低对塔柱1的加工损坏因素,有效的延长所述塔柱1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图2和图5,所述下支撑框架34包括:第二锚固杆341和第三锚固杆342。所述第二锚固杆341的一端通过连接套35与所述支撑竖杆32相连,所述第二锚固杆341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锚固相连。所述第三锚固杆34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锚固杆341上,所述第三锚固杆34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塔柱1的塔壁上,且所述第三锚固杆342与所述塔柱1的塔壁锚固相连。为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二锚固杆341和所述第三锚固杆342的锚固效果。所述第三锚固杆342呈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锚固杆341和塔柱1之间。即所述第三锚固杆342与第二锚固杆341相连的一端靠近所述支撑竖杆3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锚固杆341通过连接套35与支撑竖杆32的下部相连,利用第二锚固杆341将支撑竖杆32下部的承载应力分散承担至塔柱1上。有效的保证所述下支撑框架34对支撑竖杆32下部的支撑效果。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第二锚固杆341和第三锚固杆342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二锚固杆341与所述第三锚固杆34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图中未标出),所述加强筋设置于第二锚固杆341和第三锚固杆342的倾斜夹角内,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固杆341相连,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锚固杆34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锚固杆341和第三锚固杆342之间架设有加强筋,利用加强筋加强第二锚固杆341和第三锚固杆34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锚固杆341、加强筋和第三锚固杆342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支撑框架主体3的简洁和架设用料少,所述上支撑框架31、所述中支撑框架33、所述下支撑框架34使用的连接套35可以与支撑竖杆32上的连杆使用的连接套35可以共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所述支撑竖杆32的底端与承台11之间进行连接。所述承台11在位于下横梁2的底端上设置有多个预埋板111,所述预埋板111通过多个锚固件与所述承台11锚固相连,所述支撑竖杆32与所述预埋板11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承台11上设置预埋板111,让预埋板111与支撑竖杆32的底端相连,有效保证了所述支撑竖杆32与承台1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便于支撑竖杆32进行安装在承台11上。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所述支撑竖杆32使用起来便捷。每个所述支撑竖杆32均由多个钢管桩组合而成,以便于可根据下横梁2的设置高度拼接设置支撑竖杆32的支撑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竖杆32的连接方式为通过多个螺栓和螺母上下螺纹连接,有效的保证了所述支撑竖杆32的组装的便捷、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可根据下横梁2和塔柱1的支撑面的宽度进行设置。即多个所述支撑竖杆32在下横梁2的底端可呈矩形阵列式分布,其中矩形阵列的矩形面积与所述下横梁2的底面一致。以便于对下横梁2的底面进行完全支撑。保证了所述支撑竖杆32对所述下横梁2底端的支撑效果。另外,所述支撑竖杆32还可在下横梁2的底端呈扇面形分布,在塔柱1呈纺锤状下端逐渐收拢时,让支撑竖杆32在塔柱1的内部之间呈扇形分布,此时支撑竖杆32之间还是通过连接套35连接连杆进行连接,保证了所述支撑竖杆32的支撑效果。
实施例二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系统,采用了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系统通过采用了所述支护结构,很好的利用塔柱1的塔壁对下横梁2在施工时进行整体支撑,保证下横梁2在施工时的整体稳定性。同时,所述支护系统通过采用了实施例一中的支护结构,可根据塔柱1间的实际间距进行设置上支撑框架31、中支撑框架33、下支撑框架34的规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
支撑框架主体,所述支撑框架主体包括:
上支撑框架,所述上支撑框架抵接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且所述上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设置在塔柱的内侧;
多个支撑竖杆,多个所述支撑竖杆呈阵列式分布在承台上,所述支撑竖杆的顶端与所述上支撑框架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竖杆的底端与所述承台相连,所述支撑竖杆用于对上支撑框架进行支撑;
中支撑框架,所述中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的中部,所述中支撑框架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接,且所述中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的塔壁上,所述中支撑框架用于对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的中部支撑效果进行加强;
下支撑框架,所述下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竖杆的下部,所述下支撑框架与多个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接,且所述下支撑框架的两端锚固在塔柱的塔壁上,所述下支撑框架用于对所述支撑竖杆的下部支撑效果进行加强;
其中,所述上支撑框架、所述中支撑框架和所述下支撑框架三者沿所述支撑竖杆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框架包括:
两组支撑部,两组所述支撑部相对设置于下横梁底端,且所述两组支撑部位于下横梁与塔柱夹角处,两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塔柱的塔壁固定相连;
方形支撑连接架,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设置在下横梁底端,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支撑部相连接;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顶端,所述连接板的横截面呈连续的工字板状,所述连接板的顶端抵接于下横梁的底端,所述连接板的底端抵接在所述方形支撑连接架的顶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
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平行设置在下横梁的下方,且所述支撑腿与塔柱锚接相连;
弧形支架,所述弧形支架设置于下横梁底端,所述弧形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上,所述弧形支架与所述支撑腿固定连接,且所述弧形支架位于下横梁与塔柱夹角处,所述弧形支架的一弧形端平行抵接于所述下横梁底端;
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支撑腿的底端,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接,且所述斜拉杆在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呈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
弧形连板,所述弧形连板与塔柱和下横梁底端的夹角弧度相适配,所述弧形连板的外壁一端平行抵接于下横梁底端、所述弧形连板的外壁另一端沿所述塔柱的塔壁紧贴抵接,且所述弧形连板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弧形连板之间,且两个所述弧形连板与所述连接板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框架还包括:
多个第一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的两端通过连接套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上,且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在两个支撑竖杆上倾斜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支撑竖杆通过所述第一斜拉加强杆、连杆与所述支撑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撑框架包括:
多个第二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二斜拉加强杆通过连接套交叉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竖杆之间;
第一锚固杆,所述第一锚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一锚固杆的另一端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第三斜拉加强杆,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第三斜拉加强杆呈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框架包括:
第二锚固杆,所述第二锚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套与所述支撑竖杆相连,所述第二锚固杆的另一端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第三锚固杆,所述第三锚固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锚固杆上,所述第三锚固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塔柱的塔壁上,且所述第三锚固杆与所述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其中,所述第三锚固杆呈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框架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第二锚固杆和第三锚固杆的倾斜夹角内,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锚固杆相连,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锚固杆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固杆、所述加强筋和所述第三锚固杆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了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
CN202222315057.3U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Active CN2179740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5057.3U CN21797407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5057.3U CN21797407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4078U true CN217974078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2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5057.3U Active CN217974078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40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7746B (zh) 路桥预制小箱梁式隐盖梁临时支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604804B (zh) 一种公铁同层合建多塔斜拉桥
CN109930469B (zh) 一种适用于跨座式单轨的钢箱梁薄壁墩刚构斜拉桥
KR102035492B1 (ko) 세미 사장교 구조
CN217974078U (zh)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CN104612032A (zh) 大跨倾斜拱形桥塔斜拉桥
CN111188278A (zh) 胎架结构、胎架组件及施工方法
CN113863114B (zh) 一种公铁同层非对称布置的斜拉桥
CN115323932A (zh) 一种塔柱下横梁施工用支护结构及支护系统
CN216515148U (zh) 一种曲线钢箱梁浮托顶推的浮墩系统装置
CN212561172U (zh) 胎架结构、胎架组件及组装结构
CN110468958A (zh) 边界不规则的网架结构
US7631470B2 (en) Heliport and civil engineering/building material
CN107254835B (zh) 一种整体墩梁嵌固的连接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207109558U (zh) 一种高墩大跨窄桥高性能抗震连续刚构结构体系
CN211947914U (zh) 双肢薄壁y形墩
CN209906223U (zh) 提梁龙门吊
CN210561686U (zh) 墩体支架
CN208604470U (zh) 一种中承式拱桥
CN217974080U (zh) 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07574747B (zh) 一种公铁合建多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
CN111455829A (zh) 双肢薄壁y形墩
CN217974065U (zh) 一种桥梁架设用墩旁支架
CN214245368U (zh) 一种装配式钢栈桥桥面系
CN220888306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