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1686U - 墩体支架 - Google Patents
墩体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61686U CN210561686U CN201921405408.1U CN201921405408U CN210561686U CN 210561686 U CN210561686 U CN 210561686U CN 201921405408 U CN201921405408 U CN 201921405408U CN 210561686 U CN210561686 U CN 2105616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pier body
- pile
- piles
- p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墩体支架,解决了墩体对主梁梁段的支撑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墩体支架包括两个可分别设置于墩体相对设置的两侧且与墩体连接固定的支撑桩组,支撑桩组包括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每个支撑桩组顶部设有横跨于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上的承重梁,墩体支架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桩连接固定且可抵接于墩体侧壁上的第一连接梁,第一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和两个第一支撑桩之间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通过在墩体周围搭建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杆,在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顶部横跨设置承重梁,承重梁可对主梁梁段形成支撑作用,增大了对主梁梁段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整体支撑稳定性,提升主梁梁段合拢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墩体支架。
背景技术
现如今,桥梁建设迅速发展,特别是跨海桥迎来建设高潮。现有的桥梁建设通常需要采用吊机吊装钢箱梁拼装形成主梁,但是在边跨合拢之前,墩体对于主梁梁段的支撑面积较小,墩体所承受主梁梁段的压力较大,从而导致主梁梁段在合拢时稳定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主梁梁段在合拢时稳定性的墩体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墩体支架,其特征是:包括两个可分别设置于墩体相对的两侧且与墩体连接固定的支撑桩组,所述支撑桩组包括不被墩体遮挡的第一支撑桩和被墩体遮挡的第二支撑桩,每个所述支撑桩组顶部设有横跨于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上用于辅助支撑主梁梁段的承重梁,所述墩体支架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桩连接固定且可抵接于墩体侧壁上的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和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桩之间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至少一对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自下向上逐渐朝远离墩体方向平行倾斜。
进一步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桩组包括至少两个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每对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顶部均横跨设置有所述承重梁。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桩的顶部,可设置于墩体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桩顶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上横跨设置有多个所述承重梁。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底部可插置固定于墩体底部的底座上。
进一步设置:墩体支架还包括可设置于墩体远离第一连接梁一侧且与墩体连接固定的至少两个第三支撑桩,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和第一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且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桩顶部横跨有所述承重梁。
进一步设置:相邻支撑桩之间横向连接有加强结构。
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交叉设置且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一连接杆。
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水平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支撑桩的连接处。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桩上连接有可垂直墩体墙面且与墩体墙面上的预埋件连接固定的附墙杆。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墩体支架中,通过在墩体周围搭建与墩体连接的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杆,在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顶部横跨设置承重梁,承重梁可对主梁梁段形成辅助支撑作用,增大了对主梁梁段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整体支撑稳定性,提升主梁梁段合拢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墩体支架1,可搭建于墩体2周围对主梁梁段3形成辅助支撑并可在主梁梁段3合拢后拆除,所述墩体2可为辅助墩、过渡墩等。所述墩体支架1包括两个可分别设置于墩体2相对设置的两侧且与墩体2连接固定的支撑桩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桩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桩组包括不被墩体2遮挡的第一支撑桩11和被墩体2遮挡的第二支撑桩12,每个所述支撑桩组顶部设有横跨于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的承重梁13,所述墩体支架1还包括与所有第一支撑桩11连接固定且可抵接于墩体2侧壁上的第一连接梁14,所述第一支撑桩11与第二支撑桩12所形成的平面和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桩11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
通过在墩体2相对的两侧设置支撑桩组,支撑桩组上方设置承重梁13,承重梁13可用于对主梁梁段3形成支撑,增大了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面积,提高了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稳定性,提升主梁梁段3在合拢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墩体2两侧的第一支撑桩11不受墩体2阻挡,第一连接梁14可与墩体2两侧的第一支撑桩11进行连接,提升墩体支架1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第一连接梁14还可抵接于墩体2的墙面上,对墩体支架1形成了限位作用,减少墩体支架1受外力影响而出现的大幅度的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墩体支架1还包括可设置于墩体2远离第一连接梁14的一侧且与墩体2连接固定的第三支撑桩15,所述第三支撑桩15至少设置有两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桩15设置有一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桩可沿远离墩体2方向布设有多对第三支撑桩15,还可仅设置三根共面的第三支撑桩15。在本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第三支撑桩15上方连接有所述承重梁13,所述第三支撑桩15不与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桩15也可与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桩11、第二支撑桩12和第三支撑桩15均采用φ820×10mm的钢管桩。
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桩15,在第三支撑桩15顶部横跨设置承重梁13,进一步增大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面积,提高主梁梁段3合拢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桩组包括两个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另一所述支撑桩仅设置一对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的对数可为两对以上,且沿远离墩体2方向布设,且墩体2两侧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的对数均可为多对。
通过设置多对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增大了墩体支架1的布设面积,从而增大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对于主梁梁段3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梁14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桩11的顶部,设置于墩体2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桩12顶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梁16,所述第二连接梁16与位于墩体2同一侧的所有第二支撑桩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梁14和第二连接梁16上横跨设置有多个所述承重梁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梁14和第二连接梁16上横跨设置有三根承重梁13,其中两根对应横跨于两对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上方。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不设置第二连接梁16,承重梁13可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接梁14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桩12上。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梁16,第一连接梁14和第二连接梁16上可搭设更多承重梁13,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于主梁梁段3的支撑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桩11、第二支撑桩12和第三支撑桩15底部均可插置固定于墩体2底部的承台4上。通过将支撑桩擦至插置固定于承台4上,其施工难度较小,拆卸方便,且相比固定于水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优选地,远离墩体2的一对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自下向上逐渐朝远离墩体2方向平行倾斜,优选地,倾斜角度为5°。
由于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底部固定于墩体2底部的承台4上,承台4面积限制支撑桩的布设范围,通过将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倾斜设置,从而增大了墩体支架1顶部的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稳定性。
相似地,所述第三支撑桩15也可自下向上逐渐朝远离墩体2方向倾斜设置。与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同样地,利用倾斜设置的第三支撑桩15可增大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面积,提高对主梁梁段3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相邻支撑桩之间横向连接有加强结构。具体地,每对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11和第二支撑桩12之间设有所述加强结构,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桩11之间设有所述加强结构,两个第三支撑桩15之间也设有所述加强结构。
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交叉设置形成剪刀撑且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一连接杆17,还包括水平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二连接杆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杆18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7和支撑桩的连接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杆18与第一连接杆17可不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18采用φ426×8mm钢管。
通过在支撑桩之间设置加强结构,利用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杆来使支撑桩之间连接形成整体,使墩体支架1整体的稳定性提高。另外,通过将第一连接杆17、第二连接杆18和支撑桩相互连接,减少焊接点,三者的连接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墩体支架1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桩12和第三支撑桩15上连接有可垂直墩体2墙面且与墩体2墙面上的预埋件连接固定的附墙杆19,具体地,当在墩体2的同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桩12时,仅靠近墩体2的第二支撑桩12上连接有所述附墙杆19。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墩体支架,其特征是:包括两个可分别设置于墩体相对的两侧且与墩体连接固定的支撑桩组,所述支撑桩组包括不被墩体遮挡的第一支撑桩和被墩体遮挡的第二支撑桩,每个所述支撑桩组顶部设有横跨于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上用于辅助支撑主梁梁段的承重梁,所述墩体支架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桩连接固定且可抵接于墩体侧壁上的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和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桩之间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至少一对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自下向上逐渐朝远离墩体方向平行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桩组包括至少两个成对组合的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每对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顶部均横跨设置有所述承重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桩的顶部,可设置于墩体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桩顶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上横跨设置有多个所述承重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撑桩和第二支撑桩底部可插置固定于墩体底部的底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还包括可设置于墩体远离第一连接梁一侧且与墩体连接固定的至少两个第三支撑桩,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和第一支撑桩与第二支撑桩所形成的平面相垂直,且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桩顶部横跨有所述承重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相邻支撑桩之间横向连接有加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交叉设置且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一连接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水平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桩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支撑桩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体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撑桩上连接有可垂直墩体墙面且与墩体墙面上的预埋件连接固定的附墙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5408.1U CN210561686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墩体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5408.1U CN210561686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墩体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61686U true CN210561686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32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05408.1U Active CN210561686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墩体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6168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0074A (zh) * | 2020-08-27 | 2020-11-24 | 兰州理工大学 | 空沟排桩联合隔振体系及施工方法 |
-
2019
- 2019-08-27 CN CN201921405408.1U patent/CN21056168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0074A (zh) * | 2020-08-27 | 2020-11-24 | 兰州理工大学 | 空沟排桩联合隔振体系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25899U (zh) | 一种高桩码头超大排架现浇墩台底模支撑系统 | |
CN206736731U (zh) | 桥梁施工托架 | |
CN206538672U (zh) | 新型装配式桁架钢栈桥 | |
CN111945541B (zh) | 一种中承式系杆拱桥 | |
CN211572019U (zh) | 一种箱形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连接节点 | |
CN210561686U (zh) | 墩体支架 | |
CN105484143A (zh) | 新型斜拉桥主梁 | |
CN107034793A (zh) | 一种拱桥腹拱圈的加固结构 | |
CN212358363U (zh) | 一种悬空式塔吊基础 | |
CN212052268U (zh) | 拱桥 | |
CN205347953U (zh) | 新型斜拉桥主梁 | |
CN106638265A (zh) | 一种钢混梁刚构拱桥 | |
CN108505428B (zh) | 一种大夹角小半径多塔曲线斜拉桥 | |
CN203924115U (zh) | 一种地铁双柱高架车站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钢骨 | |
CN206554385U (zh) | 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组合结构 | |
CN109680798A (zh) | 一种大跨度多边形变截面并联式空间桁架及施工方法 | |
CN212316642U (zh) | 一种中承式系杆拱桥 | |
CN211368337U (zh) | 一种飞鹰式钢管混凝土转体拱桥 | |
CN210002576U (zh) | 一种斜钢骨柱与斜钢骨梁的连接结构 | |
CN210946527U (zh) | 复合型装配式桥梁悬臂施工托架 | |
CN111877560A (zh) | 一种钢木混合交叉张弦拱结构 | |
CN100510263C (zh) | 结构改良的桥墩整体支撑构架 | |
CN107574747B (zh) | 一种公铁合建多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 | |
CN219195613U (zh) | 一种预应力钢混组合连续箱梁桥结构 | |
CN105220609A (zh) | 组合梁自锚式悬索桥及其施工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