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28683U -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28683U
CN217928683U CN202221239668.8U CN202221239668U CN217928683U CN 217928683 U CN217928683 U CN 217928683U CN 202221239668 U CN202221239668 U CN 202221239668U CN 217928683 U CN217928683 U CN 217928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element
light
light emitting
source devic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96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永壮
陈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LX Inc
Original Assignee
YL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LX Inc filed Critical YLX Inc
Priority to CN20222123966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28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28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28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散热性能的光源装置及照明装置。光源装置包括:壳体,内部沿轴向形成容置空间;发光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以及压圈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压圈元件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并且压圈元件与发光元件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热耦合。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大大减小了光源装置的外形尺寸同时还使得光源装置具有高效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源装置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激光光学模组中的光学元件包含发热源或因长时间工作受热的元件,在目前的激光光学模组中,发热源的散热结构往往存在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如不能将发热源的热量有效的散发出去,最终会严重影响激光光学模组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能够提高光源装置的散热性及减小其结构尺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壳体,内部沿轴向形成容置空间;发光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以及压圈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压圈元件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并且压圈元件与发光元件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热耦合。
其中,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上形成第一螺纹部231,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螺纹连接,并且第一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与第二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
其中,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
其中,波长转换元件,设置于发光元件的发光侧,且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与发光元件的发光侧面接触,用于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转化为白光光束;收集透镜,沿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壳体上,用于收集并出射白光光束。
其中,透镜支架,沿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壳体上,收集透镜通过透镜支架设置于壳体上;壳体的部分内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一安装部,发光元件背离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与安装部抵持并面接触,其中,压圈元件位于安装部与透镜支架之间,发光元件的部分外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固定部,压圈元件的一端与固定部抵持并面接触。
其中,导热结构,设置于波长转换元件和透镜支架之间,且导热结构的一侧与波长转换元件背离发光元件的一侧面接触,导热结构的另一侧与透镜支架的背离收集透镜的一侧面接触,导热结构设置有第一通孔,以使白光光束穿过第一通孔;其中,收集透镜、波长转换元件、透镜支架及发光元件均与第一通孔同轴布置。
其中,壳体上设置有与发光元件同轴布置的容置槽,收集透镜设置在容置槽内。
其中,波长转换元件背离发光元件一侧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
其中,压圈元件位于发光元件背离发光侧的一侧,压圈元件与发光元件背离发光侧的一端抵持并面接触。
其中,壳体设置有第二通孔,容置槽与容置空间通过第二通孔连通,以使白光光束穿过第二通孔;其中,收集透镜、波长转换元件、及发光元件均与第二通孔同轴布置。
其中,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处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
其中,第一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与第二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处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的光源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光源装置包括壳体、发光元件和压圈元件,发光元件设置于壳体的容置空间内,用于产生激光光束,且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通过面与面的直接接触有效的增加了发光元件向壳体散热速度以及散热面积,进而增加了光源装置的散热效率;压圈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压圈元件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以将发光元件压着固定于壳体的容置空间内;其中,压圈元件与发光元件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壳体的内侧壁热耦合,使得发光元件通过面接触将部分热量传递到压圈元件,同时压圈元件再通过与壳体的外侧壁热耦合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发光元件与壳体之间散热面积,进一步的增加了光源装置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光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光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光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结合图1分析,图1是本申请光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0包括:壳体21、发光元件22和压圈元件23。
壳体21内部沿轴向形成容置空间211;发光元件22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以及压圈元件23,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压圈元件23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22,并且压圈元件23与发光元件22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热耦合。
具体的,结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分析,壳体21为柱状结构,壳体21的一端内壁沿轴向向内凹陷,以形成单端开口的容置空间211,其中,发光元件22通过开口安装于壳体21的圆柱状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发光元件22为柱状结构,且发光元件22沿其轴向的部分直径与容置空间211的直径相等或存在配合关系(例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22靠近壳体21开口的一端直径与容置空间211相等或存在配合关系,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同轴并沿轴向嵌设于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直径相等的部分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以使得设置有波长转换元件24的发光元件22配合固定于容置空间211内,进而实现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之间面接触。
其中,压圈元件23为圆柱状结构,压圈元件23的一端沿轴向抵持在发光元件22背离发光侧的一端,以通过压圈元件23与靠近发光元件22发光侧的壳体21的内侧壁,将发光元件22限制在容置空间211内。同时,压圈元件23的直径与上述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的直径相等或存在配合关系,以使得设置在容置空间211内得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从而实现热耦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仅是结合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光源装置20进行分析,并不因此而限定本申请光源装置20的结构。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光源装置20包括:包括壳体21、发光元件22和压圈元件23,发光元件22设置于壳体的容置空间211内,用于产生激光光束,且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通过面与面的直接接触有效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向壳体21散热速度以及散热面积,进而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压圈元件23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压圈元件23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22,以将发光元件22压着固定于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压圈元件23与发光元件22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热耦合,使得发光元件22通过面接触将部分热量传递到压圈元件23,同时压圈元件23再通过与壳体21的外侧壁热耦合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之间散热面积,进一步的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可选的,光源装置20还包括:波长转换元件24,设置于发光元件22的发光侧,且波长转换元件24的一侧与发光元件22的发光侧面接触,用于将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束转化为白光光束;收集透镜25,沿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壳体21上,用于收集并出射白光光束。
具体的,波长转换元件24可以具体为荧光粉片13等具有波长转换功能的光学元件,发光元件22可以具体为激光器的激光元件。其中,波长转换元件24设置在发光元件22上,且波长转换元件24的一侧与发光元件22的发光侧面接触,以减小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之间在壳体21内空间排布距离,从而减小壳体的结构尺寸,进而减小光源装置20的结构尺寸。同时,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面与面之间直接接触,能有效的提高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之间热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光源装置20的整体散热效率。
可选的,如图1所示,壳体21上设置有与发光元件22同轴布置的容置槽213,收集透镜25设置在容置槽213内。
具体的,如上述内容阐述的,壳体21为柱状结构,壳体21背离容置槽213的一端内壁沿轴向向内凹陷,以形成开口背离该容置槽213的容置空间211,其中,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以层叠方式通过开口安装于壳体21的圆柱状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发光元件22柱状结构,且发光元件22沿其轴向的部分直径与容置空间211的直径相等或存在配合关系,以使得设置有波长转换元件24的发光元件22配合固定于容置空间211内,进而实现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之间面接触。
可选的,壳体21设置有第二通孔212,容置槽213与容置空间211通过第二通孔212连通,以使白光光束穿过第二通孔212;其中,收集透镜25、波长转换元件24、及发光元件22均与第二通孔212同轴布置。
通过上述方式,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设于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其中,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组合将激光进行波长转化成指定的光束,例如白光等,白光光束透过第二通孔212将发射出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并经过收集透镜25收集后得到优质的白光光束。
可选的,压圈元件23位于发光元件背离发光侧的一侧,压圈元件23与发光元件22背离发光侧的一端抵持并面接触。
可选的,波长转换元件24背离发光元件22一侧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
可选的,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
具体的,结合图1分析,压圈元件23可以为呈圆柱状的压圈,且压圈元件23的直径与上述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的直径相等或存在配合关系,以使得设置在容置空间211内的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压圈元件23设置有第三通孔232,其中,压圈元件23从壳体21设置有开口的一侧将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的结合体抵顶固定在容置空间211内。具体的,压圈元件23的一端抵持在发光元件22背离发光侧的一侧,波长转换元件24背离发光元件22一侧与壳体21的内侧壁抵持,从而将波长转换元件24与发光元件22沿壳体21的轴向限制在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轴向平行的侧面及波长转换元件24背离发光元件22的一侧面,均与壳体21的内侧面直接面接触,以使得发光元件22和波长转换元件24上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面接触传递到壳体21上进行散热,从提进一步的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再者,发光元件22与压圈元件23抵持一端直接面接触,以使得发光元件22上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面接触传递到压圈元件23上,且通过上述方式安装的压圈元件23,其与其本身轴向平行的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从而实现压圈元件23与壳体21的侧壁热耦合,以使得发光元件22传递到压圈元件23上的热量可在通过面与面之间的接触高效的传递到壳体21上进行最终散热,从提进一步的提高了发光元件22的散热效率。其中,发光元件22背离其发光侧的部件穿过压圈元件23上的第三通孔232与其它器件连接。
其中,上述的压圈元件23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点胶固定也可以是螺纹配合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发光元件22、壳体21、压圈元件23以及波长转换元件24相互面接触处均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以用于提高导热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20包括:包括壳体21、发光元件22和压圈元件23,发光元件22设置于壳体的容置空间211内,用于产生激光光束,且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通过面与面的直接接触有效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向壳体21散热速度以及散热面积,进而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压圈元件23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压圈元件23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22,以将发光元件22压着固定于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压圈元件23与发光元件22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热耦合,使得发光元件22通过面接触将部分热量传递到压圈元件23,同时压圈元件23再通过与壳体21的外侧壁热耦合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之间散热面积,进一步的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其中,光源装置20还包括波长转换元件24及收集透镜25,其中,波长转换元件24叠设于发光元件22的发光侧并分别与发光元件22及壳体21直接面接触,一方面增加了发光元件22及波长转换元件24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大大的缩小了发光元件22、波长转换元件24及收集透镜25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大大的减小光源装置的总体结构尺寸。同时,在光源装置20的各个元件接触面之间都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还提出了光源装置20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光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区别于本申请光源装置20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光源装置20还包括:透镜支架26及导热结构27。
其中,透镜支架26沿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壳体21上,收集透镜25通过透镜支架26设置于壳体21上;
具体的,壳体21的部分内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一安装部214,发光元件22背离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与安装部214抵持并面接触,其中,压圈元件23位于安装部214与透镜支架之间,发光元件22的部分外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固定部221,压圈元件23的一端与固定部221抵持并面接触。
导热结构27设置于波长转换元件24和透镜支架26之间,且导热结构27的一侧与波长转换元件24背离发光元件的一侧面接触,导热结构27的另一侧与透镜支架26的背离收集透镜25的一侧面接触,导热结构27设置有第一通孔271,以使白光光束穿过第一通孔271;其中,收集透镜25、波长转换元件24、透镜支架26及发光元件22均与第一通孔271同轴布置。
结合图2分析,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的侧壁沿其径向突出,形成了以环形阶梯结构,发光元件22坐设于该环形阶梯上,发光元件22背离发光侧的一端的端面与环形阶梯结构的阶梯面(即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从而将发光元件22架在容置空间211内的同时,增加了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之间的散热面积。发光元件22靠近安装部214的一端的侧壁沿其径向凸出形成另一环形阶梯结构,其中,压圈元件23为圆柱空心结构,发光元件22的环形阶梯结构以上的部位(即发光侧的一端)穿过空心结构的压圈元件23并与安装在透镜支架26上的导热结构27抵接,同时,压圈元件23抵顶于发光元件22的环形阶梯结构的阶梯面上,将发光元件22固定在壳体21的安装部214上。值得注意的是,发光元件22发光侧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均设置有波长转换元件24,发光元件22通过波长转换元件24与导热结构27抵接,且发光元件22、波长转换元件24及导热结构27空间上是紧密贴合的,以减小光源装置20的整体结构尺寸的同时还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其中,透镜支架26分别设置有收集透镜25的安装槽261及导热结构27的安装槽262。具体的,透镜支架26为柱状结构,透镜支架26与发光元件22同轴设置于壳体21上,其中,收集透镜25的安装槽261及导热结构27的安装槽262分别沿透镜支架26的轴向设置在透镜支架26的两端。其中,透镜支架26上还设置有与其同轴布置的通孔271,收集透镜25的安装槽261及导热结构27的安装槽262通过该通孔271连通,收集透镜25及导热结构27分别设置在透镜支架26上对应的安装槽内,发光元件22发出的激光经过波长转换元件24转换为白光后,依次经过导热结构27上的第一通孔271及透镜支架26上的通孔271并由收集透镜25汇聚后发出。值得注意的是,收集透镜25、波长转换元件24、透镜支架26及发光元件22均与第一通孔271同轴布置,以保证光源装置20的出光光线集中。
可选的,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上形成第一螺纹部231,壳体21的内侧壁上第二螺纹部215,第一螺纹部231与第二螺纹部215螺纹连接,并且第一螺纹部231的至少部分螺牙与所述第二螺纹部215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
具体的,如图2所示,壳体21沿发光元件22发光方向上设置有一与所述容置空间211连通的开口,位于开口的位置设有透镜支架26的安装槽,其中,透镜支架26嵌设在该安装槽内。位于透镜支架26的安装槽与安装部214之间的壳体21内侧壁还设置有第二螺纹部215,用于与压圈元件23上的第一螺纹部231配合,压圈元件23通过螺纹旋合的方式旋合至与发光元件22上的环形阶梯结构抵接的位置,以件发光元件22固定。其中,壳体21背离发光元件22出光方向的一端还设置有另一开口,发光元件22通过该开口与外部元件进行电气连接等。
可选的,第一螺纹部231的至少部分螺牙与第二螺纹部215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处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换而言之,压圈元件23旋合至与发光元件22上的环形阶梯结构抵接的位置,压圈元件23上的第一螺纹部231与对应位置的第二螺纹部215旋合并通过螺牙面接触,在该螺牙接触面处还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用以增加压圈元件23与壳体21的导热效率。
区别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装置20具有第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高及结构尺寸小的特点的同时,在第二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0中,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设置有安装部214,发光元件22上设置有固定部221,其中,发光元件22架于安装部214上并通过压圈元件23抵持于发光元件22上的固定部221将发光元件22固定在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从而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光源装置20还包括透镜支架26及导热结构,收集透镜25及导热结构通过透镜支架26固定于壳体21上,其中,发光元件22及波长转换元件24上的热量还能通过导热结构高效的传递到透镜支架26上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光源装置20中,其壳体21外侧壁上均设置有螺纹安装部214,以用于件光源装置20安装于对应的设备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光源装置20区别去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光源装置20包括:包括壳体21、发光元件22和压圈元件23,发光元件22设置于壳体的容置空间211内,用于产生激光光束,且发光元件22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面接触,通过面与面的直接接触有效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向壳体21散热速度以及散热面积,进而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压圈元件23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压圈元件23沿轴向抵持发光元件22,以将发光元件22压着固定于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其中,压圈元件23与发光元件22之间面接触,压圈元件23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热耦合,使得发光元件22通过面接触将部分热量传递到压圈元件23,同时压圈元件23再通过与壳体21的外侧壁热耦合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发光元件22与壳体21之间散热面积,进一步的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其中,壳体光源装置20还包括波长转换元件24及收集透镜25,其中,波长转换元件24叠设于发光元件22的发光侧并分别与发光元件22及壳体21直接面接触,一方面增加了发光元件22及波长转换元件24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大大的缩小了发光元件22、波长转换元件24及收集透镜25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大大的减小光源装置的总体结构尺寸。同时,在光源装置20的各个元件接触面之间都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设置有安装部214,发光元件22上设置有固定部221,其中,发光元件22架于安装部214上并通过压圈元件23抵持于发光元件22上的固定部221将发光元件22固定在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1内,从而增加了光源装置20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光源装置20还包括透镜支架26及导热结构,收集透镜25及导热结构通过透镜支架26固定于壳体21上,其中,发光元件22及波长转换元件24上的热量还能通过导热结构高效的传递到透镜支架26上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光源装置20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包括以上实施例所揭示的光源装置,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照明装置可以为手电筒、车灯(例如射灯或前雾灯等)或者光束灯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内部沿轴向形成容置空间;
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以及
压圈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压圈元件沿轴向抵持所述发光元件,并且所述压圈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面接触,所述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热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上形成第一螺纹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螺纹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元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波长转换元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侧,且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侧面接触,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转化为白光光束;
收集透镜,沿所述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收集并出射所述白光光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
透镜支架,沿所述白光光束的光路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收集透镜通过所述透镜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壳体的部分内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一安装部,所述发光元件背离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与所述安装部抵持并面接触,其中,所述压圈元件位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透镜支架之间,所述发光元件的部分外侧壁沿其径向凸起以形成固定部,所述压圈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抵持并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导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所述透镜支架之间,且所述导热结构的一侧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背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面接触,所述导热结构的另一侧与所述透镜支架的背离所述收集透镜的一侧面接触,所述导热结构设置有第一通孔,以使所述白光光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收集透镜、所述波长转换元件、所述透镜支架及所述发光元件均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发光元件同轴布置的容置槽,所述收集透镜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背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背离发光侧的一侧,所述压圈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背离发光侧的一端抵持并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容置空间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以使所述白光光束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收集透镜、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及所述发光元件均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面接触处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与所述第二螺纹部的至少部分螺牙面接触处设置有导热介质或者导热胶。
13.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
CN202221239668.8U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Active CN217928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9668.8U CN217928683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9668.8U CN217928683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28683U true CN217928683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8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9668.8U Active CN217928683U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28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808B2 (e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ght engine thereof
US7874714B2 (en) Optical unit and light irradiating device
US7841753B2 (e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ght engine thereof
US7111972B2 (en) LED lamp with central optical light guide
US8118449B2 (en) Threaded LED retrofit module
JP2004296245A (ja) Ledランプ
JP2001243809A (ja) Led電球
JP2011054759A (ja) 波長変換部材の保持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波長変換部材の放熱構造、発光装置
US11754273B2 (en) Small aperture lighting device
JP2015526854A (ja) 自動車用ledヘッドランプ
JP2017191905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
CN217928683U (zh) 一种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US10677443B2 (en) Lamp with internally mount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3216862U (ja) 車両用ライトホルダーの放熱構造
CN212056977U (zh) 灯具
CN212746345U (zh)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JP2004111377A (ja) 光照射装置
CN210267154U (zh) 连接结构及灯具
JP2019012617A (ja) 照明器具
CN217559730U (zh) 一种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JP2009016456A (ja) Ld放熱構造
CN212339035U (zh) 一种防爆灯
WO2022088756A1 (zh) 一种混合光源装置
CN218997347U (zh) 一种易散热的蓝光转白光激光模组
CN217928321U (zh) 一种光学组件及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