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6345U -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6345U
CN212746345U CN202021598894.6U CN202021598894U CN212746345U CN 212746345 U CN212746345 U CN 212746345U CN 202021598894 U CN202021598894 U CN 202021598894U CN 212746345 U CN212746345 U CN 212746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wavelength conversion
mounting groove
convers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988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彬
马勇
陈永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YLX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988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6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6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6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光源模组包括模组壳体、用于发射激发光的激发光源以及用于将接收的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的波长转换元件。模组壳体具有贯穿模组壳体的光路通道,激发光源安装于光路通道的一端,光路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光路通道的出光孔处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临近出光孔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波长转换元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激发光源与模组壳体热连接,有助于降低光源模组结构的复杂程度,减少了波长转换元件或激发光源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照明领域中,光源模组用于发出光束来提供用户所需的照明效果。其中,利用激光激发荧光粉技术的光源,因具有亮度高,发光稳定,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照明领域得以广泛使用。
激光荧光方案中通常采用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元件相互配合发射出荧光,然而,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元件在工作过程中通常产生大量的热量,温度过高会影响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元件的工作性能,并且波长转换元件需要通过转盘或支架固定于壳体内,造成光源模组的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光源模组包括模组壳体、激发光源以及波长转换元件,激发光源用于发射激发光。波长转换元件用于将接收的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模组壳体具有贯穿模组壳体的光路通道,激发光源安装于光路通道的一端,光路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光路通道的出光孔处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临近出光孔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波长转换元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激发光源与模组壳体热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槽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一侧面,波长转换元件与第一底面贴合,第一侧面与波长转换元件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0.0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沿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高度与波长转换元件的厚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0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路通道还设有第二安装槽,激发光源安装于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临近激发光源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二底面和第二侧面,激发光源包括发光部以及安装部,安装部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发光部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安装部与第二底面和/或第二侧面贴合,发光部朝向波长转换元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路通道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位于第一安装槽背离激发光源的一侧,第三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光源模组还包括光阑,光阑安装于第三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槽包括第三底面和第三侧面,第三底面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光阑与第三底面和/或波长转换元件贴合,第三侧面与光阑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0.0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阑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波长转换元件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光阑具有透光区域,透光区域的中心与激发光在波长转换元件的光斑中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路通道的另一端还设有第四安装槽,第四安装槽位于第三安装槽背离激发光源的一侧,第四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三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光源模组还包括收光透镜,收光透镜安装于第四安装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模组还包括散光元件,散光元件安装于光路通道并位于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元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第一通道段与第二通道段相连通,第一通道段在垂直于模组壳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通道段在垂直于模组壳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第一通道段临近激发光源,第二通道段临近波长转换元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组壳体还包括位于第一通道段与第二通道段的连通处的连接面,散光元件安装于连接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组壳体还设有第一通气管道,第一通气管位于模组壳体与散光元件之间,第一通气管道连通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组壳体还设有第二通气管道,第二通气管道位于模组壳体与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激发光源之间,第二通气管道连通光路通道与模组壳体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元件均通过导热胶粘接于模组壳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模组还包括散热元件,散热元件安装于激发光源的背离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散热元件分别与激发光源、模组壳体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模组还包括准直透镜和透镜支架,准直透镜安装于透镜支架,透镜支架安装于激发光源朝向波长转换元件的表面。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源设备,光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中,模组壳体具有贯穿模组壳体的光路通道,激发光源安装于光路通道的一端,光路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光路通道的出光孔处设有第一安装槽,波长转换元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光源模组无需额外增设转盘或支架等结构也能够实现波长转换元件与模组壳体的安装,有助于降低光源模组结构的复杂程度。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临近出光孔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便于从模组壳体的外部直接将波长转换元件安装于出光孔处的第一安装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波长转换元件的安装难度。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激发光源与模组壳体热连接,即波长转换元件与模组壳体热连接,或者激发光源与模组壳体热连接,或者波长转换元件、激发光源均与模组壳体热连接,从而有助于波长转换元件和激发光源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以便于模组壳体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减少了波长转换元件或激发光源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源模组100。光源模组100包括激发光源10、波长转换元件30以及模组壳体50,激发光源10以及波长转换元件30均安装于模组壳体50。
激发光源10用于发射激发光。激发光源10可以为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等类型。激发光源10发出的激发光可以为蓝色光、紫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紫外光或其他类型的光,在此不一一列举。例如激发光源10可以包括蓝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激发光源10发出蓝色激光作为激发光。蓝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大于一个。多个蓝色半导体二极管可以形成半导体二极管阵列。
波长转换元件30位于激发光源10的发光面11一侧,波长转换元件30用于将接收的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波长转换元件30为透射式波长转换元件,例如,波长转换元件30可以是荧光陶瓷或荧光玻璃,荧光陶瓷或荧光玻璃的出光效率高、性能稳定、耐高温,从而能够提高光源模组100的出光质量和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激发光与受激光是相对的概念,激发光表示能够激发波长转换元件30内的波长转换材料层而使得波长转换材料产生不同波长光的光。受激光表示波长转换元件30内的波长转换材料层受激发光激发而产生的光。例如,蓝色光激发黄色光转换材料层产生黄色光,此时蓝色光是激发光,黄色光是受激光。波长转换元件30吸收一部分的激发光后转换为受激光,受激光会与其余没有被吸收的激发光混合成白光并出射至光源模组100外。
模组壳体50设有光路通道51,光路通道51贯通模组壳体50。激发光源10安装于光路通道51的一端,波长转换元件30可以安装于光路通道51的另一端。具体地,光路通道51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56,光路通道51的出光孔56处设有第一安装槽53,第一安装槽53的形状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形状相适配,例如,波长转换元件30为圆形,相应地,第一安装槽53也为与波长转换元件30相适配的圆形,波长转换元件30也可以为正方形,相应地,第一安装槽53也为与波长转换元件30相适配的正方形,当然,波长转换元件30和第一安装槽53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波长转换元件3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53,波长转换元件30出射的受激光与其余没有被吸收的激发光混合成白光透过出光孔56出射至模组壳体50的外界。通过将波长转换元件3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53,光源模组100无需额外增设转盘或支架等结构也能够实现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30的安装,有助于降低光源模组100结构的复杂程度。模组壳体50可以采用散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才采用铜、铝或金属合金材料制成,便于模组壳体50向外散发多余的热量。
第一安装槽53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51临近出光孔56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便于波长转换元件30自出光孔56处安装于第一安装槽53而不用必须自光路通道51的激发光源10处进行安装,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波长转换元件30的安装难度。
此外,由于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即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或者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或者波长转换元件30、激发光源10均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从而有助于波长转换元件30和激发光源10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减少了波长转换元件30或激发光源50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具体地,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可以通过导热介质固定在模组壳体50上,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热连接,导热介质由高热导率材料制成,例如导热介质可以采用导热胶水,如此导热胶水既可以将波长转换元件30、激发光源10固定于模组壳体50,又有助于波长转换元件30、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之间的热传导。实际上,该导热介质并非必须的,也可以通过焊接、螺钉、卡扣等方式将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固定在模组壳体50上,使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直接接触,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热连接。
第一安装槽53可以包括第一侧面531和第一底面533,第一底面533的一侧和第一侧面531相连,另一侧与光路通道51的内表面相连。在模组壳体50与波长转换元件30配合安装后,波长转换元件30与第一底面533贴合,两者可以直接或间接贴合,从而可以增加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波长转换元件3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减少了波长转换元件30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有助于保证波长转换元件30的光转换效率。
第一安装槽53的第一侧面531与波长转换元件30可以进行贴合,两者也可以直接或间接贴合,例如第一安装槽53的直径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直径均大致为5mm,使得波长转换元件30紧贴第一侧面531,从而有助于增加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提高波长转换元件3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另外,在装配误差的范围内,第一侧面531与波长转换元件30可以相互间隔,例如第一侧面531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或等于0.05mm,有助于模组壳体50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配合更加精密。
第一侧面531沿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高度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厚度相匹配,例如两者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05mm,有助于第一安装槽53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装配更加合理。例如,波长转换元件30的厚度可以为0.2mm,则第一侧面531沿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高度为h1,0.15mm≤h1≤0.25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元件30的厚度也可以为0.3mm、0.5mm等等,则第一侧面531沿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高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侧面531与第一底面533的具体位置关系可以根据波长转换元件30的形状或外轮廓进行调整,例如波长转换元件30大体呈圆片状,则第一侧面531与第一底面533可以相互垂直,并且第一底面533可以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的中心轴且贴合于波长转换元件30朝向激发光源10的端面,使光路通道51在出光孔56处可以大体呈阶梯孔状,而第一侧面531与第一底面533可以分别贴合于波长转换元件30的侧面和端面。
请参阅图2,光路通道51还设有第二安装槽55,激发光源10可以安装于第二安装槽55,第二安装槽55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51临近激发光源10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便于将激发光源10自光路通道51的背离出光孔56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槽53而不用必须自光路通道51的出光孔56处进行安装,有助于降低激发光源10安装于模组壳体50的安装难度。
第二安装槽55可以包括第二侧面551和第二底面553,第二侧面551和第二底面553可以相连。在模组壳体50与激发光源10配合安装后,激发光源10可以与第二侧面551进行贴合,也可以与第二底面553进行贴合,也可以同时与第二侧面551、第二底面553进行贴合,从而可以增加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激发光源1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减少了激发光源10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有助于保证激发光源10的发光效率。
第二侧面551与第二底面553的具体位置关系可以根据激发光源10的形状或外轮廓进行调整,例如激发光源10可以包括发光部11以及安装部13,发光部11以及安装部13相连接,发光部11朝向波长转换元件30,并用于发出光,安装部13用于实现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的配合连接。安装部13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发光部11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
安装部13可以包括相互垂直的侧表面和背面,发光部11连接于安装部13的背离背面的表面。第二侧面551与第二底面553可以相互垂直,并且第二底面553可以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中心轴,安装部13与第二底面553和/或第二侧面551贴合,例如安装部13与第二底面553贴合,或者安装部13与第二侧面551贴合,或者,安装部13分别与第二底面553、第二侧面551贴合,即第二侧面551可以贴合于安装部13的侧表面,第二底面553可以贴合于安装部13的背面。安装部13与第二底面553的贴合、安装部13与第二侧面551的贴合均可以增加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激发光源1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3的直径与第二安装槽55的直径均大致为9mm,有助于安装部13与第二安装槽55的配合较为紧凑。另外,安装部13的直径与第二安装槽55的直径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的数值可以依据激发光源10的规格或所需的光源模组100的尺寸等等情况进行调整。
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槽55的第二底面553贴合于安装部13的背面(即背离波长转换元件30的表面)。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底面553也可以贴合于安装部13朝向波长转换元件30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路通道51的一端(即远离波长转换元件30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凸起可以为一个,其环绕光路通道51内表面一周;凸起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凸起间隔设置在光路通道51内表面。凸起朝向波长转换元件30的端面和光路通道51内表面形成台阶状的第二安装槽55,激发光源10安装于该第二安装槽55。激发光源10可以与凸起朝向波长转换元件30的端面和光路通道51内表面贴合。
请参阅图4,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散光元件70,散光元件70可以安装于光路通道51并位于激发光源1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散光元件70用于散射激发光源10发出的光,有助于光束的光斑的亮度分布较为均匀。
在激发光源1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设置有其他元件的情况下,为避免该其他元件的相背两侧因气压不平衡而发生弯曲变形,模组壳体50还可以设有相应的气压平衡结构。
例如散光元件70位于激发光源1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则光路通道51可以包括第一通道段511和第二通道段513,第一通道段511和第二通道段513相连通,第一通道段511在垂直于模组壳体50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通道段513在垂直于模组壳体50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例如第一通道段511的直径可以为6.4mm,第二通道段513的直径可以为2mm。第一通道段511临近激发光源10,第二通道段513临近波长转换元件30,即出光孔56位于第二通道段513。此时模组壳体50还可以设有第一通气管道59,第一通气管59位于模组壳体50与散光元件70之间,第一通气管道59连通第一通道段511和第二通道段513,有助于散光元件70的相背两侧的气压保持一致或近似相等,从而可以避免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
第一通道段511的直径和第二通道段513的直径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的数值可以依据所需的光源模组100的尺寸或激发光源10的规格或波长转换元件30的尺寸等等情况进行调整。
模组壳体50还包括位于第一通道段511与第二通道段513的连通处的连接面5110,散光元件70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安装于散光元件安装面5110,一方面有助于散光元件70可以将自身多余的热量通过散光元件安装面5110传导至模组壳体50,另一方面无需额外的固定结构即可实现散光元件70安装固定,有助于降低光源模组100结构的复杂程度。
模组壳体50还可以设有第二通气管道57,第二通气管道57位于模组壳体50与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之间,第二通气管道57连通光路通道51与模组壳体50的外部。第二通气管道57可以位于位于模组壳体5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第二通气管道57可以位于位于模组壳体50与激发光源10之间,或者第二通气管道57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位于模组壳体50与波长转换元件30和激发光源10之间,通过第二通气管道57使光路通道51与模组壳体50的外部连通,防止光源模组100在组装过程中产生空气密闭导致不良,提高生产品质,也有助于避免因模组壳体50内热量过高而导致波长转换元件30、散光元件70等元件两侧气压不平衡而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
请参阅图5,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元件90,散热元件90安装于激发光源10的背离波长转换元件30的一侧,散热元件90分别与激发光源10、模组壳体50贴合。散热元件90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的散热鳍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激发光源10的散热效果。
此外,由于激发光进入波长转换元件30后不断被吸收和反射及散射,使得当激发光遇到波长转换材料层而被转换成的受激光的光斑相比激发光的光斑扩大;再加上波长转换元件30激发出的受激光为4π角度,一部分角度的光直接透射出波长转换元件30,一部分角度的光被多次反射和散射后再透射出波长转换元件30,因此导致波长转换元件30出射的受激光的光斑扩大,从而使得光源模组100出射至外界的白光的边缘出现一圈黄色的散杂光。
基于此,请参阅图5,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光阑20,光阑20具有与波长转换元件30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光阑20安装于波长转换元件30的背离激发光源10的一侧。优选地,光阑20紧邻波长转换元件30的背离激发光源10的一侧。光阑20可以包括透光区域22,透光区域22的中心与激发光在波长转换元件30的光斑中心重合。光阑20还可以包括遮光区域24,遮光区域24可以围绕透光区域22,由于透光区域22与激发光在波长转换元件30上的入射光斑对应,使白光可以经透光区域22出射至光源模组100外,透光区域22可以小于或等于激发光在波长转换元件30上的入射光斑,位于白光周缘的黄光受遮光区24阻挡而不会出射至光源模组100外,从而有效地解决黄光斑问题。
为便于光阑20安装于模组壳体50,光路通道51还可以设有第三安装槽591,例如光路通道5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安装槽591,第三安装槽591位于第一安装槽53背离激发光源10的一侧,光阑20安装于第三安装槽591。第三安装槽591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安装槽53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同时光阑20的横截面积大于波长转换元件30的横截面积,从而便于将光阑20安装于第三安装槽591内,有助于降低光阑20的安装难度。
第三安装槽591也可以包括第三侧面592和第三底面593,第三侧面592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面531和第三底面593。在第三安装槽591与光阑20配合后,光阑20与第三底面593和/或波长转换元件30贴合,例如光阑20可以与第三底面593进行贴合,也可以同时与第第三底面593、波长转换元件30进行贴合,光阑20与第三底面593的贴合可以增加光阑2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光阑2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光阑20与波长转换元件30的贴合不仅能够使光阑20有效地遮挡波长转换元件30的散杂光,还有助于减小光阑20与波长转换元件30沿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所占据的空间,缩短模组壳体50的长度尺寸,以实现光源模组100的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中,光阑20的直径与第三安装槽591的直径均大致为5.5mm,有助于光阑20与第三安装槽591的装配较为紧凑。另外,光阑20的直径与第三安装槽591的直径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的数值可以依据光阑20的规格或所需的光源模组100的尺寸等等情况进行调整。
另外,在装配误差的范围内,第三侧面592与光阑20可以相互间隔,例如第三侧面592与光阑20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或等于0.05mm,有助于模组壳体50与光阑20的配合更加精密。
请参阅图6,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收光透镜80,收光透镜80可以安装于模组壳体50的光路通道51内并位于波长转换元件30的出射光路,例如收光透镜8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的间隔为d,0.5mm≤d≤0.8mm。光源模组100可以通过收光透镜80对白光进行收集、汇聚后投射至外界。其中,收光透镜8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元件。收光透镜8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的间隔d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的数值可以依据收光透镜80的规格或所需的光源模组100的尺寸等等情况进行调整。
为便于收光透镜80安装于模组壳体50,光路通道51的另一端还可以设有第四安装槽52,第四安装槽52位于第一安装槽53背离激发光源10的一侧,收光透镜80安装于第四安装槽52。第四安装槽52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安装槽53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从而便于将收光透镜80安装于第四安装槽52内,有助于降低收光透镜80的安装难度。
第四安装槽52也可以包括第四侧面521和第四底面523,第四侧面521和第四底面523可以相连。在第四安装槽52与收光透镜80配合后,收光透镜80可以与第四侧面521进行贴合,也可以与第四底面523进行贴合,也可以同时与第四侧面521、第四底面523进行贴合,从而可以增加收光透镜80与模组壳体50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收光透镜80在单位时间内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的效率,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安装槽52的直径与收光透镜80的直径均大致为6mm,有助于收光透镜80与第四安装槽52的装配较为紧凑。另外,收光透镜80的直径与第四安装槽52的直径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的数值可以依据收光透镜80的规格或所需的光源模组100的尺寸等等情况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7,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准直透镜40,准直透镜40可以位于激发光源10与波长转换元件30之间。在光源模组100还包括散光元件70的情况下,准直透镜40可以激发光源10的出光侧,准直透镜40可以对激发光源10发出的激发光进行准直,尽可能地使激发光进入波长转换元件30,从而减少了激发光的损耗。其中,准直透镜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元件,透镜元件可以为非球面透镜。
为了便于准直透镜40的安装和固定,光源模组100还可以包括透镜支架60,透镜支架60可以将准直透镜40固定于激发光源10。例如透镜支架60可以安装于激发光源10朝向波长转换元件30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源设备(图未示),光源设备可以为工作灯、射灯、前雾灯等车灯,也可以为聚光灯、回光灯、光束灯、手电筒等类型。
光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组100。光源模组100可以安装于光源设备的外壳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光源设备中,模组壳体50具有贯穿模组壳体50的光路通道51,激发光源10安装于光路通道51的一端,光路通道51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56,光路通道51的出光孔56处设有第一安装槽53,波长转换元件30安装于第一安装槽53,光源模组100无需额外增设转盘或支架等结构也能够实现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50的安装,有助于降低光源模组100结构的复杂程度。此外,由于第一安装槽53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光路通道51临近出光孔56的部分在垂直于光路通道5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便于从模组壳体50的外部直接将波长转换元件30安装于出光孔处56的第一安装槽53,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波长转换元件30的安装难度。波长转换元件30和/或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即波长转换元件3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或者激发光源10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或者波长转换元件30、激发光源10均与模组壳体50热连接,从而有助于波长转换元件30和激发光源10将自身多余的热量传导至模组壳体50,以便于模组壳体50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中,减少了波长转换元件30或激发光源10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工作性能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发光源,用于发射激发光;
波长转换元件,用于将接收的所述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以及
模组壳体,具有贯穿所述模组壳体的光路通道,所述激发光源安装于所述光路通道的一端,所述光路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光孔,所述光路通道的所述出光孔处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光路通道临近所述出光孔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模组壳体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一侧面,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与所述第一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0.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高度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厚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激发光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光路通道临近所述激发光源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二底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激发光源包括发光部以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发光部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底面和/或所述第二侧面贴合,所述发光部朝向所述波长转换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通道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背离所述激发光源的一侧,所述第三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包括第三底面和第三侧面,所述第三底面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所述光阑与所述第三底面和/或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贴合,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光阑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0.0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阑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光阑具有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的中心与所述激发光在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光斑中心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通道的另一端还设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四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背离所述激发光源的一侧,所述第四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在垂直于所述光路通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收光透镜,所述收光透镜安装于所述第四安装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散光元件,所述散光元件安装于所述光路通道并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与所述第二通道段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段在垂直于所述模组壳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道段在垂直于所述模组壳体的轴向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通道段临近所述激发光源,所述第二通道段临近所述波长转换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通道段与所述第二通道段的连通处的连接面,所述散光元件安装于所述连接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还设有第一通气管道,所述第一通气管位于所述模组壳体与所述散光元件之间,所述第一通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段和所述第二通道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还设有第二通气管道,所述第二通气管道位于所述模组壳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或所述激发光源之间,所述第二通气管道连通所述光路通道与所述模组壳体的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均通过导热胶粘接于所述模组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安装于所述激发光源的背离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一侧,所述散热元件分别与所述激发光源、所述模组壳体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准直透镜和透镜支架,所述准直透镜安装于所述透镜支架,所述透镜支架安装于所述激发光源朝向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表面。
18.一种光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
CN202021598894.6U 2020-08-03 2020-08-03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Active CN212746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98894.6U CN212746345U (zh) 2020-08-03 2020-08-03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98894.6U CN212746345U (zh) 2020-08-03 2020-08-03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6345U true CN212746345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7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98894.6U Active CN212746345U (zh) 2020-08-03 2020-08-03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63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280A1 (zh) * 2022-01-12 2023-07-20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激光光源装置及照明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280A1 (zh) * 2022-01-12 2023-07-20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激光光源装置及照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9345B1 (en) LED lamp module
US7111972B2 (en) LED lamp with central optical light guide
CA2628882C (en) Led lamp module
JP2012109201A (ja) 発光装置、車両用前照灯、照明装置およびレーザ素子
JP2011054759A (ja) 波長変換部材の保持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波長変換部材の放熱構造、発光装置
JP6311856B2 (ja) 照明器具
JP2012099284A (ja) 発光装置、車両用前照灯、照明装置およびレーザ素子
KR101891601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2746345U (zh)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KR101892045B1 (ko) 차량용 램프
KR101888083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4619120U (zh)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JP2016162752A (ja) 車両ランプ用レーザー光学系
CN213712961U (zh) 一种汽车大灯灯泡
KR102358707B1 (ko) 천정등용 엘이디램프 및 이를 구성하는 렌즈
JP2012155908A (ja) 照明用光源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716129B1 (ko) 발광모듈
CN217178310U (zh) 一种照明装置
KR101754167B1 (ko) 발광모듈
KR101774806B1 (ko) 발광모듈
CN212510987U (zh) 激光照明装置
CN217792966U (zh) 支架、照明装置及内窥镜
KR101724298B1 (ko) 발광모듈
CN216868219U (zh) 一种蓝光转白光激光器
CN217178309U (zh) 一种光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