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0987U - 激光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激光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0987U
CN212510987U CN202120064368.XU CN202120064368U CN212510987U CN 212510987 U CN212510987 U CN 212510987U CN 202120064368 U CN202120064368 U CN 202120064368U CN 212510987 U CN212510987 U CN 212510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light
area
cavity
wavelength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43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Blue Arc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643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0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0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0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公开了激光照明装置,包括固定壳,固定壳包括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固定台,固定台将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固定台设置有通孔,通孔包括与第一区相连接的第一端,与第二区相连接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一区的激光二极管和导光体,激光二极管包括出光口,出光口向激光二极管内凹陷形成凹槽且与第一端对齐,导光体为无机透明圆柱并且侧壁固定在出光口表面;第二端靠近第二区的一侧覆盖波长转换装置。导光体对激光进行了收光使得激光形成的光斑近似方形,实现了对激光快轴与慢轴的角分布调整;对第一区和第二区进行设计使得激光照明装置更容易组装;固定壳本身也增加了散热面积,使得散热速度加快。

Description

激光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调整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激光的角分布并且方便装配、不影响散热的激光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照明技术的发展,激光装置的需求及应用越来越广泛。激光二极管以其高稳定性和体积小等优点逐步占领了激光光源的市场。但是激光二极管也因为自身的特性在推广应用中具有劣势。例如,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在平行结平面方向是慢轴方向,垂直于结平面方向是快轴方向,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激光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度不同,通常是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快轴和慢轴发光角度的不同,导致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最终形成长条形的光斑,该特性使得激光二极管实际的应用率不高,尤其是在照明领域中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时候。必须对快轴和慢轴的角分布进行调整。
现有的激光装置调整上述角分布所采用的技术普遍结构复杂、体积大、成品率低、推广应用困难。而且在激光照明装置小型化领域,装置中各个元件的装配位置必须要有很小的误差,倘若误差过大就会出现出射光形成的光斑发生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整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激光的角分布并且方便装配、不影响散热的激光照明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激光照明装置,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由固定壳的一端延伸到固定壳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将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固定台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区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区相连接;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区的激光二极管和导光体,所述激光二极管包括出光口,所述出光口向激光二极管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通孔的第一端与凹槽对齐,所述导光体为无机透明圆柱,所述导光体侧壁固定在出光口表面;所述通孔第二端靠近第二区的一侧覆盖有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被激光激发的波长转换装置发出荧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激光二极管还包括管壳和定位底座,所述管壳围绕出光口设置,所述定位底座与管壳远离出光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底座的外径大于管壳的外径,所述第一区靠近激光二极管定位底座的一端包括端部外缘,所述第一区的内径大于管壳的外径,所述第一区的内径小于定位底座外径,所述定位底座与端部外缘紧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散热底座,所述散热底座与第一区远离第二区的一端连接,所述散热底座靠近第一区的一端向远离第一区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大于定位底座外径的尺寸,所述定位底座设置在第二腔体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设置在波长转换装置靠近第二区的一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波长装换装置包括透明导热基底和覆盖在透明导热基底上的荧光材料,所述荧光材料位于透明导热基底靠近凸透镜的一侧,所述透明导热基底远离荧光材料的一侧设置有透射激光反射荧光的反射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台设置有靠近第二区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朝向第一区凹陷形成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朝向第一区凹陷形成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内径大于第二定位凹槽的内径,所述凸透镜设置在第一定位凹槽中,所述波长装换装置设置在第二定位凹槽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二定位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区还设置有散射片,所述散射片与通孔的第一端紧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窗口玻璃,所述窗口玻璃覆盖在出光口上,所述导光体固定在窗口玻璃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区远离第一区的端部覆盖有玻璃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光体为光纤或玻璃圆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利用导光体对从激光二极管出射的激光进行收光,使得激光会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实现了对激光快轴与慢轴的角分布调整;并且固定壳内部的第一区与第二区的设计,使得激光照明装置更容易组装;并且固定壳本身也增加了散热面积,使得散热速度加快。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激光照明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激光照明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激光二极管的结构图。
图4是激光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激光显示与照明领域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激光存在一个发光角度大的快轴和一个发光角度小的慢轴,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激光在远场形成光斑的面分布为长条形,在激光显示与照明领域往往伴随着透镜对激光进行收光或发散光,而长条形光斑就使得透镜在选择过程中出现困难。为了使得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被透镜最大程度的收集,所以透镜需要选择较大尺寸,但这就造成整个装置体积过大;而要是选择小尺寸透镜对激光收光,就会造成部分激光无法被透镜收集的情况,造成光能浪费。因此本专利提出一种可将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进行光斑整形的方案,如图1-4所示,激光照明装置,包括固定壳101,所述固定壳101包括第一腔体102,所述第一腔体102由固定壳101的一端延伸到固定壳101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腔体102将固定壳101贯穿。并且为了方便后续产品的设计,固定壳101的外形优选圆柱或棱柱。所述第一腔体102内设置有固定台103,所述固定台103将第一腔体102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区102a和第二区102b;所述固定台103设置有通孔104,所述通孔104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区102a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区102b相连接;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区102a的激光二极管111和导光体112,所述激光二极管111包括出光口113,所述出光口113向激光二极管111内凹陷形成凹槽113a,所述通孔104的第一端与凹槽113a对齐,所述导光体112为无机透明圆柱,所述导光体112侧壁固定在出光口113表面;所述通孔104的第二端靠近第二区102b的一侧覆盖有波长转换装置114,所述激光二极管111发出激光121,被激光121激发的波长转换装置114发出荧光。第一腔体102中设置有固定台103,其中固定台103将第一腔体102在长度方向分成两个区域,分别是第一区102a和第二区102b,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腔体102的横截面为圆形。而为了充分利用第一腔体102内的空间,固定台103横隔在第一腔体102中,将第一腔体102的长度方向一分为二。在固定台103上还设置了一个通孔104,通孔104将固定台103贯通,其中通孔104的第一端与第一区102a连接,通孔104的第二端与第二区102b连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保证装置内部的光能够由第一区102a进入第二区102b。在本技术方案中,激光121是来自于激光二极管111的,其中激光二极管111设置在第一区102a中。在第一区102a中还设置有与激光二极管111相配合使用的导光体112,设置导光体112的目的是对从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121进行整形。激光二极管111包括出光口113,激光121从出光口113发出。而为了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并方便导光体112的固定,所以出光口113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13a,将导光体112固定在凹槽113a内并且导光体112的侧壁与凹槽113a的内壁相连接。从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121包括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和慢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其中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度,这样激光121会形成一个长条形的光斑,而长条形光斑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激光121快轴方向上的发光角度和慢轴方向上的发光角度都进行调整。导光体112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从激光二极管111出射的激光121在其快轴方向进行收光,减小激光121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最终激光121穿过导光体112后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当然,导光体112需要是无机透明圆柱,这样才能让激光121穿过。特别是导光体112的轴线方向需要与激光121的快轴方向垂直,如图2所示,导光体112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相当于双凸的透镜,其作用就是对该方向入射的光进行聚焦或收束。导光体112对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121在其快轴方向上的发光角度进行调整,使发光角度减小。当激光121的快轴方向与导光体112的轴线所在的方向垂直的时候导光体112的收光效果最好,导光体112的收光能力最大,因此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几何知识可知,圆柱沿着轴线方向的剖视图相当于一个矩形,同理导光体112在其轴线方向的剖视图也是矩形,此时激光121在慢轴方向如同穿过矩形的透明介质,该方向的激光121的发光角并没有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激光121穿过导光体112的时候,在快轴方向对激光121进行收束和折射,这使得激光121在快轴方向上的角度减少;激光121在慢轴方向激光121仅发生了折射,使得激光121在慢轴方向上的角度并未发生改变。激光121在快轴方向上的角度减少,激光121在慢轴方向上的角度未发生改变,从而导光体112实现了对激光121整形,也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圆形光斑。而为了节省制造成本,优选的,导光体112为光纤或玻璃圆柱。光纤或玻璃圆柱易于获得且便于大量生产,非常符合作为导光体使用。而为了保证激光121能够从第一区102a到达第二区102b,通孔104的第一端也就是与第一区102a连接的一端,需要与凹槽113a对齐。而在通孔104的第二端也就是通孔104连接第二区102b的一端,第二端靠近第二区102b的一侧覆盖一个波长转换装置114,这样设计,使得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121经过导光体112的整形后穿过通孔104激发波长转换装置114,被激光121激发的波长转换装置114发出荧光。
激光121经过导光体112整形后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也就是说波长转换装置114发出的荧光也会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从而实现了对光斑的整形。然而想要使得经过导光体112整形后的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是一个圆形,激光二极管111、导光体112、波长转换装置114三者之间的距离也极为重要。在图2中设置了A、B、C三个区域,在这三个区域中,C区域距离波长转换装置114最近,B区域位于C区域远离波长转换装置114的一侧,A区域位于B区域远离C区域的一侧。当波长转换装置114分别放置于这三个区域中时,从导光体112上出射的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光斑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在本技术方案中,导光体112紧贴在激光二极管111的出光口113上,所以激光二极管111与导光体112之间的距离可以忽略,所以只需要找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与导光体112之间合适距离即可。
虽然激光121的快轴方向上的角度被导光体112收束后变小,但激光121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依旧具有一定的长度,而波长转换装置114设置在C区域时,波长转换装置114与导光体112的距离过近,此时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边长会大于在慢轴方向上的边长,光斑并不是近似圆形的,这是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14距离导光体112和激光二极管111过近造成的;而波长转换装置114设置在B区域时,激光121的快轴方向上经过导光体112收光后,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会是一个激光121快轴方向上的边长与慢轴方向上的边长大体相当的近似圆形的光斑;当波长转换装置114设置在A区域时,激光121的快轴方向由于导光体112收束的原因,激光121照射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边长会短于在慢轴方向上的边长,从而没有到达最终形成的光斑近似圆形的结果,而这是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14距离导光体112和激光二极管111过远的因素造成的。综上所述,造成波长转换装置114设置在不同区域时,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形状不同的原因是,激光121在快轴方向上的角度大于慢轴方向上的角度,所以激光121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边长会大于慢轴方向上的边长;经过导光体112对激光121的快轴方向收光后,虽然激光121在快轴方向上的角度小于慢轴方向上的角度,但是要想使得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在激光121快轴方向上的边长与慢轴方向上的边长相当,这需要波长转换装置114与导光体112之间需要一定的距离,使得激光121形成的光斑在慢轴方向上的边长能够延伸,所以只有波长转换装置114与导光体112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范围时,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才会近似圆形。而想要找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与导光体112之间的合适距离,就需要通过手动调节寻找到合适距离后加以固定两者。但手动调节的方式并不利于批量生产,并且在固定时也可能造成误差。而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集中采购的元器件规格相同,误差极小,并且装置内的各个元器件可以直接进行定位设计,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将各个元器件固定在设置好的相应位置即可,这样既减少了误差也便于组装。因此为了方便对激光二极管111进行定位,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激光二极管111还包括管壳111a和定位底座111b,所述管壳111a围绕出光口113设置,所述定位底座111b与管壳111a远离出光口113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底座111b的外径大于管壳111a的外径,所述第一区102a靠近激光二极管111定位底座111b的一端包括端部外缘102c,所述第一区102a的内径大于管壳111a的外径,所述第一区102a的内径小于定位底座111b外径,所述定位底座111b与端部外缘102c紧贴。管壳111a围绕出光口113设置,目的是保护激光二极管111内部并增加激光二极管111的散热面积。而定位底座111b目的是将激光二极管111固定在本装置的合适位置上,并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为了方便激光二极管111的定位,管壳111a的外径需要小于定位底座111b的外径。而第一区102a的内径要大于管壳111a的外径,这样设计管壳111a才能放置到固定壳101内部,即出光口113才更容易与通孔104对齐。而定位底座111b的外径要大于第一区102a的内径,这样在安装激光二极管111时,激光二极管111的定位底座111b会卡在固定壳101的外侧,也更容易与第一区102a的端部外缘102c紧贴。在固定激光二极管111时,只需要在固定底座111b与端部外缘102c之间填充导热性能优良的导热硅脂、导热银胶即可,这样激光二极管111发光时产生的热量也能通过定位底座111b传递到固定壳101上,方便了激光二极管111的散热。在这里利用定位底座111b与端部外缘102c相配合,将激光二极管111的位置固定。
为了使得从导光体112上出射的激光121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更接近于圆形,优选的,所述第一区102a还设置有散射片115,所述散射片115,与通孔104的第一端紧贴。利用散射片115对经过导光体112整形后的激光121在进行更进一步的整形,匀化激光121形成的圆形光斑的外轮廓,使得整个光斑更近似于圆形,从而使得激光121在照射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也就更近似圆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激光121经过导光体112与散射片115两个元件的整形后,激光121在照射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可以认定为圆形光斑。这样从波长装换装置114出射的荧光形成的光斑也就与激光光斑相似,同样为圆形。由于激光121能量密度极高,激光121直接照射到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可能会造成波长转换装置114的局部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波长转换装置114的烧毁。而散射片115将激光121进行散射匀化处理,使得波长转换装置114的局部温度不会急剧增加,减少波长转换装置114烧毁的情况出现。
导光体112虽然直接固定在出光口113上,但导光体112并不能完全阻挡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如果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落入出光口113,激光二极管111出射的激光121的能量密度极高,会点燃悬浮颗粒,从而导致激光二极管111的烧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优选的,还包括窗口玻璃113b,所述窗口玻璃113b覆盖在出光口113上,所述导光体112固定在窗口玻璃113b上。出光口113上覆盖一个窗口玻璃113b,从而隔断了悬浮颗粒进入出光口113的可能,避免了因悬浮颗粒燃烧而导致的激光二极管111的损坏。
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14发出荧光时相当于朗伯发光体,也就是说荧光会向四周随机发射,而只有一定角度的荧光才能从该装置出射,而能够出射的荧光基本上是荧光光轴上的荧光和与荧光光轴平行的荧光,还有与荧光光轴夹角比较小的荧光。但是与荧光光轴夹角较大的荧光是无法出射的。而为了使得与荧光光轴夹角较大的荧光能够出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还包括凸透镜106,所述凸透镜106设置在波长转换装置114靠近第二区102b的一侧。在波长转换装置114靠近第二区102b的一侧,即凸透镜106放置在出射的荧光光路上。而凸透镜106具有将光进行收束的功能,与荧光光轴夹角较大的荧光经过凸透镜106收束后,与荧光光轴夹角较大的荧光会变为与荧光光轴平行或与荧光光轴夹角较小的荧光,从而能够出射。而为了能够使凸透镜106能够接收更多的无法出射的荧光,凸透镜106需要靠近波长转换装置114设置。更进一步的,所述波长装换装置114包括透明导热基底114a和覆盖在透明导热基底114a上的荧光材料114b,所述荧光材料114b位于透明导热基底114a靠近凸透镜106的一侧,所述透明导热基底114a远离荧光材料114b的一侧设置有透射激光反射荧光的反射膜114c。透明导热基底114a的作用是在透射激光的同时,将波长装换装置1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部,避免热量的堆积影响波长转换装置114的工作效率。激光121激发波长转换装置114上的荧光材料114b发出荧光,而部分荧光是会朝向激光121的来源方向出射的,而这部分荧光是被浪费的。为了减少荧光的浪费,需要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镀一层透射激光反射荧光的反射膜114c,这既不影响激光121激发荧光材料114b,也能够使得本来朝向激光121的来源方向出射的荧光也能够被反射利用,避免了光能浪费。而为了不影响荧光的出射,反射膜114c需要在透明导热基底114a远离荧光材料114b的一侧,荧光材料114b位于透明导热基底114a靠近凸透镜106的一侧。反射膜114c位于透明导热基底114a远离凸透镜106的一侧才能保证荧光能够最大程度上朝向凸透镜106方向出射。但是这样设计同样存在缺陷,凸透镜106如果和波长转换装置114直接贴在一起,荧光材料114b容易被凸透镜106给磨损掉,从而影响激光的转化效率。因此,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固定台103设置有靠近第二区102b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朝向第一区102a凹陷形成第一定位凹槽103a;所述第一定位凹槽103a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朝向第一区102a凹陷形成第二定位凹槽103b,所述第一定位凹槽103a的内径大于第二定位凹槽103b的内径,所述凸透镜106设置在第一定位凹槽103a中,所述波长装换装置114设置在第二定位凹槽103b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103a与第二定位凹槽103b之间设置有间隙。这样层层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装置内部空间,避免扩大装置体积而不利于装置的小型化设计。而且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14的尺寸小于凸透镜106的尺寸,所以第二定位凹槽103b的内径需要小于第一定位凹槽103a的内径。最关键的是第一定位凹槽103a与第二定位凹槽103b之间要有间隙,这样才能避免凸透镜106磨损波长装换装置114上的荧光材料114b,也就避免了影响波长转换装置114对激光的转化效率。在这里利用固定台103将波长转换装置114进行了定位,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已经利用定位底座111b与端部外缘112c相配合将激光二极管111进行了定位,而且激光二极管111上的出光口113形成的凹槽113a与通孔104的第一端对齐,这三个因素集齐之后使得激光二极管111与波长转换装置114两者只需要安装到位后,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经过导光体112整形后就能到达波长转换装置114,并且在波长转换装置114上形成圆形的光斑,避免了手动调整激光二极管111与波长转换装置114之间的距离。
在本装置中,发光的激光二极管111会产生热量,转化激光121产生荧光时的波长转换装置114也会产生热量。激光二极管111产生的热量由定位底座111b进行散热,波长转换装置1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由固定台103进行散热,然而只靠定位底座111b与固定台103的散热能力是很难将热量全部散失掉的。而固定台103与固定壳101连接,所以固定壳101还可以辅助波长转换装置114进行散热。为了方便散热,固定壳101优选金属材质,例如铜、铝、不锈钢等,这些金属材质硬度好不易变形,可以保护固定壳101内的元器件避免损坏,而且金属材质导热系数优良,散热速度快。为了进一步辅助激光二极管111散热,还包括散热底座105,所述散热底座105与第一区102a远离第二区102b的一端连接,所述散热底座105靠近第一区102a的一端向远离第一区102a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腔体105a,所述第二腔体105a与第一腔体102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腔体105a的内径大于定位底座111b外径的尺寸,所述定位底座111b设置在第二腔体105a中。散热底座105与第一区102a远离第二区102b的一端连接,并且在散热底座105上设置有与第一腔体102的轴线相重合的第二腔体105a,而为了使得定位底座111b能够放入第二腔体105a中,第二腔体105a的内径需要大于定位底座111b的外径。将激光二极管111的定位底座111b放置在第二腔体105a中,并将定位底座111b与散热底座105相连接,这进一步增加了散热面积。而散热底座105还有进一步加固激光二极管111的作用,防止激光二极管111发生移位。而且固定壳101也与散热底座105相连接,两者相结合,在增加了整个装置的散热能力的同时,避免了外接散热鳍片或散热风扇等器件,使得整个装置体积可以小型化。
因为第一腔体102是贯通固定壳101的,所以如果不对固定壳101进行密封处理,就可能造成空气中悬浮颗粒的进入,而悬浮颗粒落在凸透镜106的表面上,就会造成从凸透镜106出射的荧光发生折射出射,从而造成出射的荧光又会发生向四周随机出射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所述第二区102b远离第一区102a的端部覆盖有玻璃片107。利用玻璃片107将第二区102b远离第一区102a的一端堵上,这避免了悬浮颗粒的进入,从而使得荧光能够从凸透镜106正常出射。
综上所述,本专利中为了对出射的荧光形成的光斑进行整形,而利用导光体112和散射片115先对激光二极管111发出得激光121进行整形,使得激光121在波长装换装置114上形成的光斑近似圆形,从而使得出射的荧光也同样会形成近似圆形的光斑;为了能够使得整个装置可以小型化,通过对固定壳101内部进行种种改进设计,使得大部分元器件可以放置到固定壳101内部,而且通过对各个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做出定位,避免了影响出射荧光形成的光斑可能形变的情况;并且固定壳101与散热底座105相结合使用,使得整个装置的散热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整个装置的散热速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所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能被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畴之中。

Claims (10)

1.激光照明装置,包括固定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由固定壳的一端延伸到固定壳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将第一腔体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固定台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区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第二区相连接;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区的激光二极管和导光体,所述激光二极管包括出光口,所述出光口向激光二极管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通孔的第一端与凹槽对齐,所述导光体为无机透明圆柱,所述导光体侧壁固定在出光口表面;所述通孔第二端靠近第二区的一侧覆盖有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被激光激发的波长转换装置发出荧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二极管还包括管壳和定位底座,所述管壳围绕出光口设置,所述定位底座与管壳远离出光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底座的外径大于管壳的外径,所述第一区靠近定位底座的一端包括端部外缘,所述第一区的内径大于管壳的外径,所述第一区的内径小于定位底座外径,所述定位底座与端部外缘紧贴,所述管壳设置在第一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底座,所述散热底座与第一区远离第二区的一端连接,所述散热底座靠近第一区的一端向远离第一区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大于定位底座外径的尺寸,所述定位底座设置在第二腔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设置在波长转换装置靠近第二区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装换装置包括透明导热基底和覆盖在透明导热基底上的荧光材料,所述荧光材料位于透明导热基底靠近凸透镜的一侧,所述透明导热基底远离荧光材料的一侧设置有透射激光反射荧光的反射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台设置有靠近第二区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朝向第一区凹陷形成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朝向第一区凹陷形成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的内径大于第二定位凹槽的内径,所述凸透镜设置在第一定位凹槽中,所述波长装换装置设置在第二定位凹槽中,所述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二定位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还设置有散射片,所述散射片与通孔的第一端紧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窗口玻璃,所述窗口玻璃覆盖在出光口上,所述导光体固定在窗口玻璃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远离第一区的端部覆盖有玻璃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光纤或玻璃圆柱。
CN202120064368.XU 2021-01-12 2021-01-12 激光照明装置 Active CN212510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4368.XU CN212510987U (zh) 2021-01-12 2021-01-12 激光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4368.XU CN212510987U (zh) 2021-01-12 2021-01-12 激光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0987U true CN212510987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0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4368.XU Active CN212510987U (zh) 2021-01-12 2021-01-12 激光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0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3595B2 (en) Light-emitting unit with optical plate reflecting excitation light and transmitting fluorescent ligh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vehicle headlight including the unit
JP5010010B2 (ja) 発光装置
JP5612380B2 (ja) Led照明器具
WO2017056469A1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光装置
JP5373742B2 (ja) 発光装置、車両用前照灯、照明装置およびレーザ素子
JP2012109201A (ja) 発光装置、車両用前照灯、照明装置およびレーザ素子
KR101781033B1 (ko) 차량용 발광기구
US20100314641A1 (en) Lighting Device
CN213810462U (zh) 激光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CN212510987U (zh) 激光照明装置
JP2017188297A (ja) 蛍光装置
CN212746345U (zh) 光源模组和光源设备
JP5883114B2 (ja) 発光装置、車両用前照灯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12510626U (zh) 一种激光照明装置
JP6575624B1 (ja) 照明装置、及びレーザダイオード
CN213452929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CN213237059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CN212273734U (zh) 色温可控的激光发光装置和灯具
CN216644076U (zh) 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及一种车灯
JP2015088347A (ja) 照明装置
CN210462894U (zh) 一种光源装置
CN220792969U (zh) 灯具
CN213452984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一种灯具
CN212377786U (zh)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
CN218883810U (zh) 一种应用于便携式全景照明的一体式白激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