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8643U - 破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破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08643U CN217908643U CN202220909223.XU CN202220909223U CN217908643U CN 217908643 U CN217908643 U CN 217908643U CN 202220909223 U CN202220909223 U CN 202220909223U CN 217908643 U CN217908643 U CN 2179086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act
- rod
- groove
- shell
- straight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破玻装置,其包括:壳体,其设于破窗梯的顶部;冲击杆,其滑动设于壳体上,冲击杆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槽,一端固设有冲击头;冲击尾杆,其滑动设于壳体上,冲击尾杆的一端与冲击杆的另一端连接,外部套设有冲击弹簧;触发杆,其滑动设于壳体上,触发杆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挡柱,其设于冲击杆和触发杆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于破窗梯顶部的破玻装置,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车窗钢化玻璃击碎,能够及时的将车内犯罪分子制服,并快速解救车内人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玻装置。
背景技术
当公共汽车等大巴车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时,由于大巴车的机动性较强,作战人员很难依托地形开展行动,而且公共汽车比较坚固,很难破门攻入,即使破门攻入,车内通道狭窄,对处置兵力展开行动也很不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实际防暴作战中,采用破窗梯将大巴车的车窗破坏,随后作战人员通过车窗进入大巴车内部。
现有技术的破窗梯的破窗器存在对车窗玻璃破碎效率不理想,不能够及时制服车内部的不法犯罪分子,使得人质解救时间延误,此外,破窗器不具备划割贴膜玻璃的功能,导致破窗效率降低,且现有的破窗器钩挂在车窗上容易打滑,影响作战人员的正常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破玻装置,其能够及时、快速的将车窗玻璃击碎,进而能够及时的将车内犯罪分子制服,解救车内人质。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破玻装置,其包括:
壳体,其设于破窗梯的顶部;
冲击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击杆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冲击杆的一端固设有冲击头;
冲击尾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与冲击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尾杆的外部套设有冲击弹簧,其将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触发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的上方,所述触发杆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所述触发杆通过触发弹簧与所述壳体连接;
挡柱,其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和所述触发杆之间,所述挡柱可卡设于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为L形结构,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水平设于破窗梯的顶部,第二直边竖直设置且与第一直边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端面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凹槽连通;
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滑动连接,所述触发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触发杆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固接;
所述冲击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凹槽滑动连接,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凹槽并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所述冲击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固接;
所述挡柱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固设有缓冲胶垫,所述冲击尾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凹槽内穿过所述缓冲胶垫,并与冲击块固接,所述冲击块与所述缓冲胶垫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还包括拉手,其固设于所述冲击杆的一侧且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侧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的条形通孔,其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拉手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一侧固接,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通孔不限制所述拉手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和第二直边相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锯齿状的防滑楞。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另一端底部固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破窗梯的顶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为V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于破窗梯顶部的破玻装置,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车窗钢化玻璃击碎,能够及时的将车内犯罪分子制服,并快速解救车内人质;本实用新型的破除玻璃能力强,同类产品一般对厚度不超过8mm的钢化玻璃效果较好,但对厚度更厚的大巴车车窗玻璃破碎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贴膜的较厚钢化玻璃效果更不佳;而本实用新型的破窗装置至少能破碎19mm厚的贴膜钢化玻璃,可适用于更多类型的大巴车处置任务;
2、本实用新型设置缓冲胶垫,一方面在被激发后可通过对冲击块的阻挡,对冲击杆和冲击尾杆向前移动撞击目标玻璃的极限位置进行限位,避免冲击杆和冲击尾杆从壳体内冲出脱离第二凹槽,另一方面可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能够减少冲击尾杆和冲击杆对壳体带来的冲击力进而造成壳体的损坏,提高破玻装置的使用寿命;
3、在壳体的第一直边和第二直边上设置锯齿状的防滑棱,在击碎目标玻璃后,车窗上仍然还有些许残余玻璃及玻璃贴膜,作战人员,可通过第二直边上的防滑棱快速的将残余玻璃及玻璃贴膜划割掉,增大车窗破损面积,为作战人员提供足够的作战空间,第一直边上的防滑棱可其他防脱防滑作用,在击碎车窗玻璃后,可见过第一直边搁置于车窗边缘上,通过第一直边上的防滑棱,破窗梯能够牢固钩挂在车窗上,保证作战人员的攀爬的安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破玻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破玻装置在闲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破玻装置在闲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破玻装置在激发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第一直边;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凹槽;113-第三凹槽;114-第四凹槽;12-第二直边;13-防滑棱;14-安装板;2-冲击杆;21-第一卡槽;3-冲击头;4-冲击尾杆;41-冲击块;5-冲击弹簧;6-触发杆;61-第二卡槽;7-触发弹簧;8-挡柱;9-缓冲胶垫;10-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破玻装置,其包括:
壳体1,其设于破窗梯的顶部;
冲击杆2,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击杆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槽21;所述冲击杆的一端固设有冲击头3;冲击头为模块化设计;
冲击尾杆4,其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所述冲击尾杆4的一端与冲击杆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尾杆的外部套设有冲击弹簧5,其将所述冲击杆2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触发杆6,其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2的上方,所述触发杆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61,所述触发杆通过触发弹簧7与所述壳体1连接;
挡柱8,其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2和所述触发杆6之间,所述挡柱8可卡设于第一卡槽21/第二卡槽61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于破窗梯顶部的破玻装置,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车窗钢化玻璃击碎,能够及时的将车内犯罪分子制服,并快速解救车内人质。
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2~3所示,起始状态(闲置状态下):第一卡槽位于挡柱的远离冲击尾杆的一侧,冲击弹簧为自然伸长状态,挡柱的顶部卡设于第二卡槽内,底部与冲击杆的顶部抵接,触发弹簧为压缩状态;
如图4所示,(上膛的过程)在使用之前将冲击杆朝着远离冲击头的方向水平拉动,触发弹簧弹性恢复作用力对触发杆有水平推动力,将触发杆朝着远离冲击尾杆的方向推动,进而对挡柱向下的推动力,冲击杆上的第一卡槽拉动至挡柱的底部时,挡柱自动向下移动至挡柱的底部卡设于第一卡槽内,挡柱对冲击杆拉动到位后进行限位,同时挡柱的顶部解除对触发杆的限位,触发杆朝着靠近冲击头的方向水平移动之触发弹簧呈自然伸长状态,触发杆的自由端突出于冲击杆的自由端,此时破玻装置处于工作待激发状态;
在使用过程中,作战人员托举破窗梯,并将冲击头对准大巴车的车窗玻璃,用力将破窗梯朝向目标玻璃撞击,进而将触发杆的自由端撞击目标玻璃,触发杆朝着远离冲击头的方向移动,触发弹簧被压缩,触发杆移动带动第二卡槽移动至挡柱的顶部时,在冲击弹簧自身弹性恢复作用力下,将挡柱推动至第二卡槽内,挡柱再次对触发杆进行限位,同时挡柱的底部解除对冲击杆的限位,冲击杆在冲击弹簧的作用下,朝着靠近冲击头的方向,带动冲击头撞击目标玻璃,高强度的冲击头在高弹力的冲击弹簧的作用下,瞬时弹出并击碎目标玻璃。
本实用新型作战人员挥动一次破窗梯,带动破窗装置朝着目标玻璃移动可对目标玻璃产生两次的撞击,第一次是触发杆端部对目标玻璃的撞击,第二次是冲击头对目标玻璃的撞击,大大提高了目标玻璃的破碎效率和破碎程度,实现快速、及时破窗,使得作战人员能够快速进入车内开展防暴作业。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为L形结构,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水平设于破窗梯的顶部,第二直边12竖直设置且与第一直边11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的一端面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第二凹槽112均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第二凹槽112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凹槽113连通;
所述触发杆6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111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11滑动连接,所述触发弹簧7的一端与所述触发杆6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111的底部固接;
所述冲击杆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2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112内并与所述第二凹槽112滑动连接,所述冲击尾杆4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2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凹槽112并可延伸至所述壳体1的外部;
所述冲击弹簧5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2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112的底部固接;
所述挡柱8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三凹槽113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类似手枪式的L形壳体,第一直边提供触发杆、触发弹簧、冲击杆、冲击弹簧和冲击尾杆的安装位,第二直边可在击碎玻璃后,形成钩设车窗玻璃的钩体,能够继续划割残余玻璃及玻璃贴膜,增大车窗玻璃破除面积,为作战人员提供足够的作战空间;
将触发杆和触发弹簧设于第一凹槽内,冲击杆、冲击弹簧和冲击尾杆设于第二凹槽内,挡柱设于第三凹槽内,实现了触发杆、冲击杆和冲击尾杆与壳体的水平方向的滑动连接,挡柱与壳体的竖直方向的滑动连接,通过冲击弹簧、触发弹簧保证各部件能够正常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第四凹槽114,所述第四凹槽114的底部固设有缓冲胶垫9,所述冲击尾杆4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凹槽114内穿过所述缓冲胶垫9,并与冲击块41固接,所述冲击块41与所述缓冲胶垫9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保证在激发后冲击块随处冲击杆和冲击尾杆向前移动到位后,缓冲胶垫能够对冲击块进行阻挡限位。
所述第四凹槽114、所述缓冲胶垫9不限制所述冲击尾杆4、所述冲击块41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缓冲胶垫固设于第四凹槽内,缓冲胶垫的中部预留冲击尾杆穿过的圆形通孔,圆形通孔的尺寸大于冲击尾杆的直径,同时小于冲击块的尺寸,缓冲胶垫一方面在被激发后可通过对冲击块的阻挡,实现对冲击杆和冲击尾杆向前移动撞击目标玻璃的极限位置进行限位,避免冲击杆和冲击尾杆从壳体内冲出脱离第二凹槽,另一方面可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冲击块撞击到缓冲胶垫上),能够减少冲击尾杆和冲击杆向前移动到位时对壳体带来的冲击力进而造成壳体的损坏,提高破玻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还包括拉手10,其固设于所述冲击杆2的一侧且与所述壳体1的第一直边11的一侧滑动连接。设置拉手为拉动冲击杆提供施力点,提高破玻装置的便利性。在使用之前,作战人员手握拉手,朝着远离冲击头的方向水平拉动冲击杆,带动冲击尾杆和冲击块向后移动。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1的第一直边11的一侧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12连通的条形通孔,其沿所述壳体1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拉手10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2的一侧固接,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壳体1的外部;所述通孔不限制所述拉手10沿所述壳体1的第一直边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拉手可在条形通孔内水平滑动,实现了拉手与壳体的滑动连接。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和第二直边12相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锯齿状的防滑楞13。在壳体的第一直边和第二直边上设置防滑棱,在击碎目标玻璃后,车窗上仍然还有些许残余玻璃及玻璃贴膜,作战人员,可通过第二直边上的防滑棱快速的将残余玻璃及玻璃贴膜划割掉,增大车窗破损面积,为作战人员提供足够的作战空间,第一直边上的防滑棱可其他防脱防滑作用,在击碎车窗玻璃后,可见过第一直边搁置于车窗边缘上,通过第一直边上的防滑棱,破窗梯能够牢固钩挂在车窗上,保证作战人员的攀爬的安全稳定性。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冲击杆2的另一端与所述冲击尾杆4的一端螺纹连接。将冲击杆和冲击尾杆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更换便捷,确保了破玻装置长期及多次使用的可靠性。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11的另一端底部固设有安装板14,所述安装板14与破窗梯的顶部连接。安装板可与破窗梯的顶部通过螺栓、螺母的拧接,可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实际应用中,安装板与壳体可为一体成型制作。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破玻装置,所述第一卡槽21和所述第二卡槽61均为V形结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V形开口相对设置,设置V形结构,实现了挡柱对触发杆和冲击杆的卡设限位,同时又保证了挡柱可自动从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移除,解除对触发杆/冲击杆的卡设限位。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设于破窗梯的顶部;
冲击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击杆的顶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冲击杆的一端固设有冲击头;
冲击尾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与冲击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尾杆的外部套设有冲击弹簧,其将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触发杆,其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的上方,所述触发杆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所述触发杆通过触发弹簧与所述壳体连接;
挡柱,其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冲击杆和所述触发杆之间,所述挡柱可卡设于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L形结构,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水平设于破窗梯的顶部,第二直边竖直设置且与第一直边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端面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三凹槽连通;
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滑动连接,所述触发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触发杆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固接;
所述冲击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外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凹槽滑动连接,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凹槽并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所述冲击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固接;
所述挡柱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固设有缓冲胶垫,所述冲击尾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凹槽内穿过所述缓冲胶垫,并与冲击块固接,所述冲击块与所述缓冲胶垫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手,其固设于所述冲击杆的一侧且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侧滑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一侧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的条形通孔,其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拉手的一端与所述冲击杆的一侧固接,另一端穿出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通孔不限制所述拉手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和第二直边相对的两侧面上均设有锯齿状的防滑楞。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冲击尾杆的一端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直边的另一端底部固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破窗梯的顶部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为V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09223.XU CN217908643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破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09223.XU CN217908643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破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08643U true CN217908643U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75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09223.XU Active CN217908643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破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08643U (zh) |
-
2022
- 2022-04-19 CN CN202220909223.XU patent/CN2179086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40820B (zh) | 破窗逃生器 | |
CN202508045U (zh) | 弹力紧急破窗逃生锤 | |
CN217908643U (zh) | 破玻装置 | |
CN102773840A (zh) | 安全锤 | |
CN201872706U (zh) | 钢化玻璃破碎器 | |
CN101947943B (zh) | 一种安全锤 | |
CN210062913U (zh) | 一种便携式高效玻璃破碎装置 | |
CN203854606U (zh) | 车窗玻璃破碎装置 | |
CN209997049U (zh) | 一种用于电动客车的撞击式破窗器 | |
CN201882027U (zh) | 一种玻璃击破器 | |
CN108407749A (zh) | 一种破窗器 | |
JP2023538469A (ja) | ガラス破砕機 | |
CN109606301A (zh) | 一种消防安全用消防锤 | |
CN216406603U (zh) | 一种新型人防门 | |
CN217864146U (zh) | 一种高铁突发事件多功能应急锤 | |
CN219034404U (zh) | 一种人防门快速闭锁机构 | |
US20180361177A1 (en) | Expandable baton structure with hidden smasher at rear end of handle and hidden smasher thereof | |
CN208198328U (zh) | 一种破窗器 | |
CN106310550B (zh) | 简易破窗器 | |
CN211097166U (zh) | 一种具有救生功能的车载灭火器 | |
CN220714588U (zh) | 一种破窗器 | |
CN219218813U (zh) | 一种高速公路防撞机构 | |
CN210250906U (zh) | 一种破窗自救工具 | |
CN104228745A (zh) | 拽拉杆式弹射锤击玻璃破碎器 | |
CN221750063U (zh) | 一种高抗碎抗裂的展柜玻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