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7279U -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77279U
CN217877279U CN202221451410.4U CN202221451410U CN217877279U CN 217877279 U CN217877279 U CN 217877279U CN 202221451410 U CN202221451410 U CN 202221451410U CN 217877279 U CN217877279 U CN 217877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ipe section
pipe
orifi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14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良
何建奇
顾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514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77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77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77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换热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制冷剂在流经L接管时发生气液分层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连接弯管、第二管段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连通,扰流构件安装在第一管段上,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扰流构件,对流经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将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以保证制冷剂以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流经连接弯管,从而避免在连接弯管内出现气液分层,保证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换热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冷媒介质。
以制冷过程为例,室外机的压缩机输出冷媒,冷媒通过管路被输送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上,冷媒吸收周边的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换热器中的实际接管会存在L接管的位置,气液两相的冷媒在通过L接管的管弯时容易发生气液分层,使得液态冷媒通常集中在弯管的外侧,而气态冷媒则集中在弯管的内侧,从而使得冷媒在进入换热器之前就存在严重的气液分层,导致气液偏流,进而使得换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相应的,本领域需要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制冷剂在流经L接管时发生气液分层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所述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连接弯管和第二管段,所述连接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连通,所述L型管件还包括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弯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所述直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弯管段连通,所述弯管段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弯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段内设置有位于所述扰流构件的下游的增速结构,所述增速结构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增速。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速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末端的渐缩管段,所述渐缩管段伸入到所述连接弯管的内部,所述渐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所述扰流过滤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连接弯管连通。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过滤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过滤孔板,所述壳体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连接弯管连通,所述过滤孔板位于所述进口端与所述出口端之间且能够对流经所述过滤孔板的制冷剂进行扰动。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孔板,所述第一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内且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第二孔板,所述第二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内且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孔板位于所述第一孔板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孔板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孔板的流通截面积。
在上述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段内设置有缓速结构,所述缓速结构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L型管件。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管段上设置扰流构件,以对流经扰流构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将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保证制冷剂以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流经连接弯管,从而避免在连接弯管内出现气液分层,保证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将连接弯管设置为直管段和与直管段连通的两个弯管段,并且两个弯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使得制冷剂在由直管段进入弯管段时因流通截面积的减小而使制冷剂的速度增加,从而使得制冷能够尽快地通过弯管段,缩短制冷剂在弯管段内的流通时间,进而减小制冷剂在弯管段发生气液分离的几率,使得制冷剂在进入第二管段后依然保持气液混合的状态,以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又进一步地,通过在扰流构件的下游设置增速结构,因制冷剂在经过扰流构件时将已经将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混合均匀,进一步设置增速结构用于将对流经的制冷剂进行增速,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尽快通过连接弯管,缩短制冷剂在连接弯管内的流通时间,进而减小制冷剂在连接弯管内发生气液分离的几率;因此使得制冷剂在进入第二管段后依然保持气液混合的状态,以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又进一步地,通过将增速结构设置为位于第一管段末端并伸入到连接弯管的内部的渐缩管段,增速效果好,且结构简单便于布置。
又进一步地,通过将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并使扰流过滤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和连接弯管连通,扰流效果好,从而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更加充分地混合。
又进一步地,通过将扰流构件设置为固定连接在第一管段的内壁上的第一孔板,第一孔板能够将流经的制冷剂进行扰动,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又进一步地,扰流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管段的内壁上的第二孔板,第二孔板位于第一孔板的下游并且第二孔板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孔板的流通截面积。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将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另外,第二孔板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孔板的流通截面积,使得制冷剂在依次流经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时被增速,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以比较快的流速经过连接弯管,进而降低制冷剂在连接弯管内发生气液分离的概率,因第一孔板和第二孔板的扰动作用,使得制冷剂在流经第二管段时依然保持气液混合均匀的状态,进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又进一步地,在第二管段内设置有缓速结构,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以使制冷剂的流动速度恢复到在进入L型管件之前的速度,从而保证制冷剂以合理和稳定的流速进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内,有效保障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的分液器前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L型管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L型管件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方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L型管件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方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L型管件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D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管段;11、增速结构;2、连接弯管;21、第一直管段;22、弯管段;3、第二管段;31、缓速结构;4、扰流过滤器;41、壳体;411、进口端;412、出口端;42、过滤孔板;51、第一孔板;52、第二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游”、“下游”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构件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制冷剂在流经L接管时发生气液分层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旨在通过设置扰流构件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包括L型管件,其中,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连接弯管、第二管段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连通,扰流构件安装在第一管段上,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扰流构件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灵活地设定,只要通过扰流构件能够对制冷剂进行扰动以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即可。
下面结合四个实施例介绍四种不同结构形式的L型管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1、连接弯管2、第二管段3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3连通。
其中,扰流构件设置为安装在第一管段1上的扰流过滤器4,所述扰流过滤器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连接弯管2连通,所述扰流过滤器4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在第一管段1上安装扰流过滤器4,用于将流经该扰流过滤器4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将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以使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弯管2之前就使其气相和液相混合均匀,从而使得制冷剂以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流经连接弯管2,能够有效避免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情况或者是降低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概率。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扰流过滤器4包括壳体41以及设置在壳体41内的过滤孔板42,壳体41具有进口端411和出口端412,进口端411与第一管段1连通,出口端412与连接弯管2连通,过滤孔板42位于进口端411与出口端412之间,并且能够对流经过滤孔板42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以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能够进行混合。
制冷剂由第一管段1经过进口端411流入到壳体41内部,在经过过滤孔板42时,由于过滤孔板42的阻隔作用,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被打乱,并且在通过过滤孔板42的孔时,将制冷剂中存在的气泡打破,从而使得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在过滤孔板42与出口端412之间的区域进行混合,从而使制冷剂在流经出口端412时处于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进而保证进入连接弯管2的制冷剂是气液相混合均匀的制冷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过滤孔板42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方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例如,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一个,并且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多个,多个过滤孔板42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多个过滤孔板42相互之间交错设置以形成折流通道。这些关于数量以及具体设置方式的改变,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1、连接弯管2、第二管段3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3连通;扰流构件安装在第一管段1上,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其中,扰流构件包括第一孔板51,第一孔板51设置在第一管段1内,并且与第一管段1的内壁固定连接。
制冷剂在流经第一孔板51时,第一孔板51起到阻隔的作用,使得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被扰动和被打乱,使得制冷剂只能由第一孔板51的孔中穿过,在通过该第一孔板51时,使制冷剂中的气泡被打破,并且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从而形成气液均匀状态的制冷剂。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扰流构件还包括第二孔板52,第二孔板52设置在第一管段1内,并且与第一管段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孔板52位于第一孔板51的下游,并且第二孔板52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孔板51的流通截面积。
制冷剂在流经第二孔板52时,其流动状态再次被扰乱,能够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一步进行混合,使制冷剂的气液相的混合状态更加均匀,另外,由于第二孔板52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孔板51的流通截面积,因此,在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孔板51和第二孔板52时,由于流通截面积减小和进一步地减小,使得制冷剂的流动速度增加,从而能够使得制冷剂以比较大的速度流经连接弯管2,缩短制冷剂流经连接弯管2的时间,能够降低制冷剂在连接弯管2内发生气液分离现象的概率,进而使得制冷剂在到达第二管段3时依然能够保持气液混合均匀的状态,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孔板51和第二孔板52上的孔的设置数量、孔径以及孔的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
优选地,第一孔板5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板52的孔径。使第一孔板5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板52的孔径,通过减小第二孔板52的孔径,能够加强第二孔板52的扰动作用,从而使制冷剂的气液相混合的更加均匀。
优选地,第一孔板51上的孔的数量少于第二孔板52上的孔的数量。使第二孔板52上的孔的数量多于第一孔板51上的孔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地加强第二孔板52的扰动作用,从而使制冷剂的气液相混合的更加均匀。
优选地,第一孔板51上的孔与第二孔板52上的孔交错设置,即第一孔板51上的孔与第二孔板52上的孔两两之间错位设置。将第一孔板51和第二孔板52上的孔相互交错进行设置,避免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在经过第一孔板51后还没有及时进行混合就直接由第二孔板52的孔中流出了,避免减弱第一孔板51的扰动效果。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管段3内设置有缓速结构31,缓速结构31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
制冷剂在流经第一孔板51和第二孔板52时被增速,使得制冷剂以较快的速度流经连接弯管2并到达第二管段3,如果继续以此速度继续流动并进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中,容易引起分液不均,因此,在第二管段3内设置缓速结构31,使制冷剂在流经第二管段3时进行减速,使制冷剂的流动速度能够恢复到在刚流入第一管段1时的速度,从而使制冷剂能够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内,进而保证后续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缓速结构31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只要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速度即可。
优选地,如图4所示,缓速结构31为设置在第二管段3首端的渐扩管段,所述渐扩管段的端部与连接弯管2的末端连通,所述渐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设置渐扩管段,并且随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内径逐渐增大,可以使得制冷剂在渐扩管段内进行流动时,因随着流通截面积的增大而进行减速。
实施例三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1、连接弯管2、第二管段3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3连通;扰流构件安装在第一管段1上,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其中,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4,所述扰流过滤器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连接弯管2连通。
将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4,用于将流经该扰流过滤器4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将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以使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弯管2之前使其气相和液相混合均匀,从而使得制冷剂以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流经连接弯管2,能够有效避免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情况或者是降低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概率。
优选地,所述扰流过滤器4包括壳体41以及设置在壳体41内的过滤孔板42,壳体41具有进口端411和出口端412,进口端411与第一管段1连通,出口端412与连接弯管2连通,过滤孔板42位于进口端411与出口端412之间且能够对流经过滤孔板42的制冷剂进行扰动。
制冷剂由第一管段1经过进口端411流入到壳体41内部,在流经过滤孔板42时,由于过滤孔板42的阻隔作用,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被打乱,并且在通过过滤孔板42的孔时,将制冷剂中存在的气泡打破,从而使得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在过滤孔板42与出口端412之间的区域进行混合,从而使制冷剂在流经出口端412时处于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进而保证进入连接弯管2的制冷剂是气液相混合均匀的制冷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过滤孔板42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方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例如,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一个,并且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多个,多个过滤孔板42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多个过滤孔板42相互之间交错设置以形成折流通道。这些关于数量以及具体设置方式的改变,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5所示,连接弯管2包括第一直管段21和弯管段22,第一直管段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弯管段22连通,弯管段22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弯管段22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直管段21的流通截面积。
将连接弯管2设置为第一直管段21和两个弯管段22,并且第一直管段21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有弯管段22的流通截面积之和,通过减小流通截面积,使得制冷剂在由第一直管段21进入弯管段22时的速度增加,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弯管段22,从而缩短制冷剂流经弯管段22的时间,使得制冷剂在还没有出现气液分离的现象时已经通过了弯管段22,进而保证制冷剂在到达第二管段3时依然保持气液混合均匀的状态,以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弯管段22设置有两个,但是这并不应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只要是所有弯管段22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第一直管段21的流通截面积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弯管段22的数量。关于弯管段22的数量的变化,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管段3内设置有缓速结构31,缓速结构31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
制冷剂在由第一直管段21进入弯管段22时被增速,使得制冷剂以较快的速度流经弯管段22并到达第二管段3,如果继续以此速度继续流动并进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中,容易引起分液不均,因此,在第二管段3内设置缓速结构31,使制冷剂在流经缓速结构31时进行减速,以使制冷剂的流动速度能够恢复到在刚流入第一管段1时的速度,从而使制冷剂能够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内。
优选地,缓速结构31为设置在第二管段3首端的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弯管段22和第二管段3连通,并且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第二管段3的流通截面积。
通过将两个第二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之和设置为小于第二管段3的流通截面积,使得制冷剂在由第二直管段进入第二管段3后因流通截面积的增大而使流动速度放缓。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缓速结构31设置为两个第二直管段并使所有第二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二管段3的流通截面积,但这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该缓速结构31设置为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将缓速结构31设置为位于第二管段3首端的渐扩管段,使渐扩管段的端部与两个弯管段22连通,并使渐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实施例四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有增速结构11和缓速结构31,其中,本实施例的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1、连接弯管2、第二管段3和扰流构件,连接弯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3连通;扰流构件安装在第一管段1上,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其中,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4,所述扰流过滤器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和连接弯管2连通。
将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4,用于将流经该扰流过滤器4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将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以使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弯管2之前使其气相和液相混合均匀,从而使得制冷剂以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流经连接弯管2,能够有效避免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情况或者是降低制冷剂在流经连接弯管2时发生气液分离的概率。
优选地,所述扰流过滤器4包括壳体41以及设置在壳体41内的过滤孔板42,壳体41具有进口端411和出口端412,进口端411与第一管段1连通,出口端412与连接弯管2连通,过滤孔板42位于进口端41与42出口端之间且能够对流经过滤孔板42的制冷剂进行扰动。
制冷剂由第一管段1经过进口端411流入到壳体41内部,在流经过滤孔板42时,由于过滤孔板42的阻隔作用,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被打乱,并且在通过过滤孔板42的孔时,将制冷剂中存在的气泡打破,从而使得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在过滤孔板42与出口端412之间的区域进行混合,从而使制冷剂在流经出口端412时即处于气液相混合均匀的状态,进而保证进入连接弯管2的制冷剂是气液相混合均匀的制冷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过滤孔板42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方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例如,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一个,并且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将过滤孔板42设置为多个,多个过滤孔板42与壳体41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多个过滤孔板42相互之间交错设置以形成折流通道。这些关于数量以及具体设置方式的改变,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管段1内设置有位于扰流过滤器4的下游的增速结构11,增速结构11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增速。
在扰流过滤器4的下游设置增速结构11能够将制冷剂进行增速,从而使制冷剂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流经连接弯管2,缩短制冷剂经过连接弯管2的时间,使得制冷剂在还没来得及进行气液分层时即流入到第二管段3内,从而可以避免制冷剂在连接弯管2处发生气液分层的现象或者是减小发生气液分层的概率,进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优选地,增速结构11为设置在所述扰流过滤器4的壳体41的出口端412的渐缩管段,所述渐缩管段伸入到连接弯管2的内部,所述渐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设置渐缩管段,并且随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内径逐渐减小,使得流通截面积也逐渐减小,制冷剂在渐缩管段内流动时进行增速,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快速流过连接弯管2并且不发生气液分层现象。
优选地,如图8所示,第二管段3内设置有缓速结构31,缓速结构31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
制冷剂在流经增速结构11时被增速,使得制冷剂以较快的速度流经连接弯管2并到达第二管段3,如果继续以此速度继续流动并进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中,容易引起分液不均,因此,在第二管段3内设置缓速结构31,使制冷剂在流经第二管段3时进行减速,使制冷剂的流动速度能够恢复到在刚流入第一管段1时的速度,从而使制冷剂能够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入到换热器的分液器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缓速结构31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
优选地,如图8所示,缓速结构31为设置在第二管段3首端的渐扩管段,所述渐扩管段的端部与连接弯管2的末端连通,所述渐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设置渐扩管段,并且随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内径逐渐增大,其流通截面积也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制冷剂在渐扩管段内进行流动时进行减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面仅介绍了四种不同结构形式的L型管件,但是,本实用新型的L型管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四种结构形式,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中的扰流过滤器4替换成实施例二中介绍的第一孔板51和第二孔板52的结构形式,从而形成新的结构形式的L型管件,这些有关于上述各构件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新的实施方式,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管件包括第一管段、连接弯管和第二管段,所述连接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连通,所述L型管件还包括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扰流构件设置成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扰动从而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弯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所述直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弯管段连通,所述弯管段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弯管段的流通截面积之和小于所述直管段的流通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内设置有位于所述扰流构件的下游的增速结构,所述增速结构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增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末端的渐缩管段,所述渐缩管段伸入到所述连接弯管的内部,所述渐缩管段的内径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设置为扰流过滤器,所述扰流过滤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连接弯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过滤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过滤孔板,所述壳体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连接弯管连通,所述过滤孔板位于所述进口端与所述出口端之间且能够对流经所述过滤孔板的制冷剂进行扰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孔板,所述第一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内且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第二孔板,所述第二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内且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孔板位于所述第一孔板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孔板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孔板的流通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内设置有缓速结构,所述缓速结构设置为能够对流经其的制冷剂进行减速。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L型管件。
CN202221451410.4U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Active CN217877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1410.4U CN217877279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1410.4U CN217877279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77279U true CN217877279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9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51410.4U Active CN217877279U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77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5116A (zh) 换热器、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148309A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122010A (ja) 冷媒分配器および冷媒分配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17877279U (zh) 用于换热器的l型管件和换热器
WO2006127001A2 (en) Parallel-flow evaporators with liquid trap for providing better flow distribution
CN113339893A (zh) 分流器、换热器及空调机
CN203231590U (zh)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JP2002130868A (ja)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12066522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031696U (zh) 空调器
JPH0929216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857666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CN213811242U (zh) 用于空调器的分液装置及空调器
CN112856588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4848515B (zh)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WO2021120784A1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03385250U (zh) 分配头带有节流口的风冷管道式空调机组
CN220852419U (zh) 空调器及其压缩式制冷系统
JP2009210225A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媒分流器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CN204630187U (zh) 液体分配器及干式蒸发器
CN216557768U (zh) 换热器、空调器
CN22050693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02359U (zh) 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
CN110462305A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N217057733U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