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3999U - 线缆定位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定位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3999U
CN217823999U CN202221095597.9U CN202221095597U CN217823999U CN 217823999 U CN217823999 U CN 217823999U CN 202221095597 U CN202221095597 U CN 202221095597U CN 217823999 U CN217823999 U CN 217823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able
upper cover
positioning assembly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955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马佳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955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3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3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39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定位组件,包括:上盖、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和底座上的卡接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扣合形成容纳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卡接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线缆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线缆之间为过盈配合。此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进行预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但节省了后续单独安装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还能保证线缆和线缆定位组件在与用电设备进行二次固定前,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之间有一定的调整余量,线缆预装配的容错率较高。

Description

线缆定位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定位组件。
背景技术
线束是用来传递电源能量以及电能信号的主要载体,广泛应用于汽车、火车、轮船或飞机等用电设备上,成为用电设备电能和信号传递的功能网络。目前线束都是采用定位组件安装到用电设备上,当线束的线缆的长度或者定位组件之间的尺寸发生变化时,会导致线束安装不到位,或者线束的线缆有冗长部分,在使用过程中线缆会被磨损或被振动导致异响,致使线束无法安装,甚至功能失效,或者导致使用者观感较差,影响用电设备的使用效果。
另外,线束生产后,在运输过程中会存在线束变形的情况发生,当线束与用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导致线束的线缆与定位组件的装配存有一定的偏差量,使线束、定位组件无法与用电设备更好的进行装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线缆定位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定位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上盖、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和底座上的卡接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扣合形成容纳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卡接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线缆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线缆之间为过盈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后续单独安装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还能保证线缆和线缆定位组件在与用电设备进行二次固定前,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之间有一定的调整余量,保证定位件与用电设备定位孔更好的匹配固定,线缆预装配的容错率较高。
优选地,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在所述线缆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U型,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所述U型开口相对扣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优选地,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凹槽和卡爪,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侧面上一者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凹槽,另一者的侧面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卡爪,所述凹槽与所述卡爪对应卡接阻止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脱离。
优选地,所述卡爪设置导向面和卡接面,所述导向面与对应的所述凹槽的距离沿所述底座扣合到所述上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卡接面与所述凹槽的侧面卡接,所述卡爪具有弹性。
优选地,沿所述底座扣合到所述上盖的方向,所述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卡爪卡接到所述凹槽内部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凹槽与所述卡爪对应卡接时,所述底座的所述U型开口顶端与所述上盖的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上盖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座的底面与所述底座的外底面的垂直距离为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上盖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所述底座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下固定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下固定座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座底面与所述下固定座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内设置金属嵌件,所述金属嵌件内设有与所述安装孔轴线平行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缆延伸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当上盖和底座卡接结构连接时,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进行预装配,此时线缆与容纳腔之间存在间隙,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之间可以调整安装位置;当上盖和底座通过固定机构连接时,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进行二次固定,并同时与用电设备进行固定连接,这时线缆与所述容纳腔之间实现过盈配合,达到线缆完全定位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后续单独安装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还能保证线缆和线缆定位组件在与用电设备进行二次固定前,线缆与线缆定位组件之间有一定的调整余量,保证定位件与用电设备定位孔更好的匹配固定,线缆预装配的容错率较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定位组件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定位组件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定位组件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和底座插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和底座插合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和底座插合另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和底座另一种插合剖视图。
图中标示如下:
100、线缆定位组件
10、上盖;11、固定座;12、安装孔;
20、底座;21、下固定座;22、金属嵌件;
31、凹槽;32、卡爪;321、导向面;322、卡接面;
40、容纳腔;
200、线缆;
H1、第一间隙;H2、第二间隙;H3、第三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一种线缆定位组件100,包括上盖10、底座20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10和底座20上的卡接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上盖10与所述底座20扣合形成容纳腔40;所述上盖10和所述底座20通过所述卡接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40与所述线缆20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上盖10和所述底座20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40与所述线缆200之间为过盈配合。
当上盖10和底座20卡接结构连接时,如图2和图7所示,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进行预装配,此时线缆200与容纳腔40之间存在间隙,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之间可以调整安装位置;当上盖10和底座20通过固定机构连接时,如图5所示,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进行二次固定,并同时与用电设备固定连接,这时线缆200与所述容纳腔40之间实现过盈配合,达到线缆200完全定位的效果。
此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进行预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后续单独安装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还能保证线缆200和线缆定位组件100在与用电设备进行二次固定前,线缆200线缆定位组件100之间有一定的调整余量,保证定位件与用电设备定位孔更好的匹配固定,线缆200预装配的容错率较高。
在线缆200的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线缆200变形的问题,线缆定位组件100可以设置一定的宽度,在与用电设备安装时,线缆定位组件100可以起到对线缆200的矫正作用。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10与所述底座20在所述线缆200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U型,所述上盖10与所述底座20的所述U型开口相对扣合形成所述容纳腔40。
如图2-图7所示,上盖10和底座20扣合形成容纳腔40,将线缆200设置于容纳腔40内部,此结构能够保证更够保证与线缆200更好的贴合,预装配时的安装比较方便。具体的,线缆200可以是扁带结构,扁带的刚性比较强,上盖10和底座20将扁带置于容纳腔40内通过固定机构连接时,能够将线缆200与用电设备更好的匹配固定,保证固定的强度。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凹槽31和卡爪32,所述上盖10与所述底座20的侧面上一者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凹槽31,另一者的侧面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卡爪32,所述凹槽31与所述卡爪32对应卡接阻止所述上盖10与所述底座20脱离。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盖10上可以设置一对凹槽31,底座20的侧面设置一对卡爪32,或者上盖10设置卡爪32,底座20设置凹槽。此结构的设计能够保证在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的预装配的过程中,上盖10和底座20保证扣合卡接的状态,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不脱离,节省后续装车工时,节约人工成本。
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卡爪32设置导向面321和卡接面322,所述导向面321与对应的所述凹槽31的距离沿所述底座20扣合到所述上盖10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卡接面322与所述凹槽31的侧面卡接,所述卡爪32具有弹性。
当插座上设置卡爪32,上盖10上设置与所述卡爪32对应的卡槽时,卡爪32具有一定的弹性量,并且导向面321沿底座20扣合到上盖10的方向逐渐减小,如图5所示的卡爪32从下到上方向,保证底座20与上盖10的预装配更加方便,当卡接到位时,卡接面322与凹槽31的侧壁进行卡接,保证了预装配的稳定性。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凹槽31的向下方向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卡接通道,能够保证和底座20扣合时,卡爪32沿着卡接通道顺利的与凹槽31卡接配合。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底座20扣合到所述上盖10的方向,如图4所示从下向上扣合的方向,所述凹槽31的长度大于所述卡爪32卡接到所述凹槽31内部的长度。能够保证上盖10和底座20扣合后,卡爪32的顶部与上盖10的内侧顶面有一定的间隙。凹槽31的长度为卡接面322与凹槽31卡接点到上盖10的内侧顶面的高度。
具体的,所述凹槽31与所述卡爪32对应卡接时,所述底座20的所述U型开口顶端与所述上盖10的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间隙H1。
在线缆200进行预装配后,如图7所示,第一间隙H1能够保证线缆200在线缆定位组件100能能够前后移动,调整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之间的位置。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上盖10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11,所述固定座11设置有安装孔12,所述固定座11的底面与所述底座20的外底面的垂直距离为第二间隙H2,所述第二间隙H2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H1。
上盖10和底座20扣合后,如图3所示,上盖10将底座20扣合在上盖10内形成容纳腔40,之后通过固定座11与用电设备螺栓连接,设置第二间隙H2大于第一间隙H1,在进行固定机构连接时,能够保证线缆200与容纳腔40之间实现过盈配合,防止线缆200相对于用电设备移动,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在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上盖10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11,所述底座20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固定座21,所述固定座11和所述下固定座21分别设置有安装孔12,所述固定座11和所述下固定座21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座11底面与所述下固定座21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三间隙H3,所述第三间隙H3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H1。
上盖10和底座20分别设置固定座11和下固定座21,能够保证更好的连接强度,使线缆200与用电设备进行固定。
第三间隙H3大于第一间隙H1,在进行固定机构连接时,线缆200与容纳腔40之间实现过盈配合,防止线缆200相对于用电设备移动,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12内设置金属嵌件22,所述金属嵌件22内设有与所述安装孔12轴线平行的通孔。
金属嵌件22的使用保证与用电设备的螺栓固定有更好的连接强度。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1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缆200延伸方向垂直。
凸起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线缆200与线缆定位组件100的固定更加牢固。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线缆定位组件,包括:上盖、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上的卡接机构和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扣合形成容纳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卡接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线缆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时,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线缆之间为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在所述线缆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U型,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所述U型开口相对扣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相互卡接的凹槽和卡爪,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侧面上一者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凹槽,另一者的侧面设置至少一对所述卡爪,所述凹槽与所述卡爪对应卡接阻止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设置导向面和卡接面,所述导向面与对应的所述凹槽的距离沿所述底座扣合到所述上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卡接面与所述凹槽的侧面卡接,所述卡爪具有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座扣合到所述上盖的方向,所述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卡爪卡接到所述凹槽内部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与所述卡爪对应卡接时,所述底座的所述U型开口顶端与所述上盖的内部底面设置有第一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座的底面与所述底座的外底面的垂直距离为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座,所述底座外侧面设置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下固定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下固定座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座底面与所述下固定座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内设置金属嵌件,所述金属嵌件内设有与所述安装孔轴线平行的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缆延伸方向垂直。
CN202221095597.9U 2022-05-09 2022-05-09 线缆定位组件 Active CN217823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95597.9U CN217823999U (zh) 2022-05-09 2022-05-09 线缆定位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95597.9U CN217823999U (zh) 2022-05-09 2022-05-09 线缆定位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3999U true CN217823999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3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95597.9U Active CN217823999U (zh) 2022-05-09 2022-05-09 线缆定位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39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38861B1 (en) Vehicle door hinge harness
JP5140414B2 (ja)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CN102356519B (zh) 水密封塞以及具有水密封塞的连接器
MXPA01011775A (es) Conjunto de montaje para montar un altavoz de audio para un panel de vehiculo.
WO2005088778A1 (en) Connector
CN217823999U (zh) 线缆定位组件
CN115123081B (zh) 2k门衬垫、后视装置、车辆以及组装和附接方法
CN216805217U (zh) 一种汽车部件连接件
CN109314383B (zh) 线缆引导装置及线束
US20190379169A1 (en) Housing element, electric line arrang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US20050194175A1 (en) Grommet
KR101980125B1 (ko) 조립성 개선형 차량용 멀티박스
KR101980126B1 (ko) 조립성 개선형 차량용 멀티박스
JPH10321281A (ja) コネクタ
CN216915755U (zh) 一种自带固定卡的线束接插件
US6273744B1 (en) Self-aligning connector assembly
CN213877705U (zh) 带有预装钉销的绝缘垫片
CN219739496U (zh) 一种多个连接器安装固定件
CN219427979U (zh) 支架卡扣装置及包含其的汽车座椅
CN220822070U (zh) 高压线束插接固定组件及车辆
CN221862040U (zh) 双头fakra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227466U (zh) 一种多线缆连接器的安装支架
CN214543420U (zh) 安检设备及其固定装置
CN215097856U (zh) 多构件装配连接装置及车辆构件装配结构
KR20220169146A (ko) 클립 및 이를 가진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57, Shunda Road, Gaoxin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00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Jie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00 957 Shunda Road, Changchun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lin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JIEYI AUTO PART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