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92897U -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 Google Patents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2897U
CN217792897U CN202221275883.3U CN202221275883U CN217792897U CN 217792897 U CN217792897 U CN 217792897U CN 202221275883 U CN202221275883 U CN 202221275883U CN 217792897 U CN217792897 U CN 217792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tank
assembly
automatic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7588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健生
刘垚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7588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2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自动换水组件包括:控制装置和水箱组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内部,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注清水;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清水箱本体和污水箱本体;进水管,配置为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浮体阀,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中,配置为随着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移动,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所述浮体阀堵住所述进水管向所述清水箱本体注水的出口。本公开通过多重的控制方式防止清水箱水满后外溢出自清洁维护站。

Description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自清洁维护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自动清洁设备的普及,自动清洁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集扫地、吸尘、拖地、除尘、拖布清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动清洁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现有技术中,通过自清洁维护站对自动清洁设备进行自动的集尘以及拖布清洗,为此,需要给自清洁维护站中的清水箱自动添加清水,且当清水添加满后应当能够自动关闭添加清水的阀门,避免清水外溢,但由于各种因素,往往不能及时关闭阀门,经常导致清水外溢,给自动清洁设备的应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具体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所述自动换水组件包括:控制装置和水箱组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内部,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注清水;
所述水箱组件包括:
清水箱本体和污水箱本体;
进水管,配置为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以及
浮体阀,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中,配置为随着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移动,
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以及
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所述浮体阀堵住所述进水管向所述清水箱本体注水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体阀包括:
枢转杆,包括:
第一端部,与固定转轴枢接;以及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
浮体部,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配置为随着所述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的上升而相对于所述枢转杆的所述第一端部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且所述清水箱本体的水面继续上升,所述浮体部带动所述枢转杆相对于所述固定转轴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体阀还包括:
塞体,与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活动连接,配置为在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的抵推下,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以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塞体包括一空腔,所述空腔包括一向下的开口;
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包括一推抵杆,可自由活动地伸入所述空腔内,配置为随着所述枢转杆的旋转,抵推所述空腔的相对的两侧壁,以使所述塞体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
固定套壳,容置所述进水管的出口、塞体以及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
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固定转轴连接于所述固定套壳的相对的两侧壁之间,配置为所述枢转杆能够绕所述固定转轴相对于所述固定套壳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壳两内侧壁上设置有滑道,配置为与所述塞体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塞体外侧壁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滑道配合实现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塞体还包括:
软质胶垫,设置于与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相抵接的端面,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塞体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所述软质胶垫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为锥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水箱本体顶部处设置有溢水孔,通过溢水管连通至外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换水组件还包括:
信号发射部件,配置为发射感应信号;以及
信号感应部件,配置为接收感应信号,
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浮体部内,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的侧壁上,
响应于所述浮体部移动使得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所述信号感应部件被触发,使得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包括磁体,所述信号感应部件包括霍尔元件。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清洁维护站,包括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用于容置如上任一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清水箱本体内的浮体阀检测清水箱内是否满水,浮体阀设置在清水箱本体中,浮体阀随着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的上升而移动,当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当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所述浮体阀堵住所述进水管向所述清水箱本体注水的出口,从而通过多重的控制方式防止清水箱水满后外溢出自清洁维护站。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维护站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维护站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动换水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动换水组件仰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动换水组件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动换水组件结构框图。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主控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主控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主控盒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装配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判断水管断裂的时序图。
图1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动换水组件顶壳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清水箱剖视图。
图1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清水箱及浮体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浮体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浮体阀封堵水路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塞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固定套壳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污水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但这些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维护站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水箱置于自清洁维护站复杂的罩盖内,需要人工加清水或除污水,清水箱需要手动加清水,降低了清洗效率,污水箱装也需要手动倾倒污水,降低了清洁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污水外溢的风险,应用不够便捷,且水箱外形结构过于凌乱,不够整洁美观,此外,水箱连接口置于水箱底部,水箱中的水容易溢出,极易损坏自清洁维护站中的器件。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具有一体结构的水箱顶壳、污水箱和清水箱,所述水箱组件能够实现自动加清水、自动排污水或自动加清洁液,解放了人力,使得清水箱缺水后能够自动加清水,提高了清洗效率;污水箱装满后自动抽取污水,提高了清洁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污水外溢的风险。此外,一体结构的自动换水组件外形更加简洁、美观。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装配于自清洁维护站,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示例性示出自动换水组件与自清洁维护站装配完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示例性示出一种自动换水组件与自清洁维护站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自动换水组件的结构,以自清洁维护站为参考进行如下方向定义:自清洁维护站可通过界定的如下三个相互垂直轴进行标定:横向轴Y、前后轴X及中心垂直轴Z。沿着前后轴X的箭头相反的方向即自动清洁设备进入自清洁维护站的方向标示为“后向”,且沿着前后轴X的箭头方向即自动清洁设备离开自清洁维护站的方向标示为“前向”。横向轴Y实质上是沿着由自清洁维护站本体宽度的方向。垂直轴Z为沿自清洁维护站底面向上延伸的方向。其中,自动换水组件的方向以正常应用状态下的XYZ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自清洁维护站底板突出自清洁维护站本体方向为前向,朝向自清洁维护站本体后壁方向为后向,自动换水组件7000位于自清洁维护站右侧,集尘腔2100位于自清洁维护站左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维护站包括自清洁维护站底板1000、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以及设置于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上的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其中,自清洁维护站底板1000与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对自清洁维护站底板1000、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运输和维修。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下部以及所述本体底座6000之间共同构成一开口向前的清洗腔,清洗腔用于在自动清洁设备返回该自清洁维护站进行维护操作时容纳该自动清洁设备。自清洁维护站本体底座6000上设有清洗槽6200,配置为当所述自动清洁设备适配于清洗腔后,通过清洗槽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
如图2所示,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包括了用于容纳自动换水组件7000清水箱的净水腔2400和污水腔2300,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与储水腔2700并排设置于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顶端,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都是从前侧上侧的方向装配到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上的,这种结构设计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对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内的器件进行日常维护。
如图2所示,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由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后壁、前壁以及多个侧壁围成,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的后壁和前壁分别共面,一个侧壁共面,其中,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后壁高度高于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前壁高度,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的侧壁连接后壁和前壁,且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侧壁的端面为弧形结构。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自动换水组件7000清水箱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其中,弧形结构保证了安装于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的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储水腔2700用于容纳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污水箱5000、清水箱4000),储水腔2700内包括:贴合所述储水腔2700的后壁、沿储水腔2700底部向上延伸至略低于所述储水腔后壁高度的凸台2600,凸台的上部设有多个凸起开口,该凸起开口可以但不限于软胶材质,凸起开口用于与装配在相应位置上的污水箱5000或清水箱4000连接。其中,储水腔2700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2710,将储水腔2700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腔2300,另一部分为用于容纳清水箱4000的净水腔2400。需要说明的是:凸台上部可以是凸台顶部,或者高于处于装配状态下的清水箱和污水箱的最高水位线位置的凸台侧壁,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开口包括气泵口2610和污水箱连接口2620对应设置于污水箱5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气泵通过气泵口2610对污水箱5000进行抽气,污水箱5000为密闭结构,因此在抽气过程中内部形成负压,清洗槽中的污水经由污水管、污水箱连接口2620被抽吸送入污水箱5000。清水箱连接口2630对应设置于清水箱4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清水箱4000中的净水在蠕动泵的作用下通过清水箱连接口2630流入清洗槽内的刮擦件上,对自动清洁设备的清洁头进行清洗。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清水箱连接口2630设置于凸台2600顶端,避免了清水箱或污水箱更换过程中,清水箱或污水箱中的水溢出水箱,流出到净水腔或污水腔内。通过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清水箱连接口2630与污水箱5000、清水箱4000在顶端的密封连接,相对于在净水腔或污水腔底端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控制装置7100和水箱组件7200,所述控制装置7100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7200内部,控制装置7100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与自动换水组件7000内的电磁阀、浮球阀及各种传感器电连接,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7200的自动加清水、自动排污水或自动加清洁液,其中,所述水箱组件7200包括污水箱5000、清水箱4000和水箱顶壳7300,所述水箱顶壳大致覆盖所述污水箱和清水箱,水箱顶壳7300后侧突出水箱组件7200,使得水箱组件7200大致形成L型结构;污水箱5000、清水箱4000伸入所述水箱顶壳7300内,其中,所述水箱顶壳、所述污水箱和所述清水箱形成一体结构,使得水箱外形更加整洁,美观。
如图3所示,所述污水箱5000和所述清水箱4000间隔预设距离地设置于所述水箱顶壳7300下方。其中,污水箱5000插入污水腔2300,清水箱4000插入清水腔2400,隔板2710插入污水箱5000和清水箱4000之间的间隔内,使得自动换水组件7000更加稳定。
所述污水箱5000和清水箱4000的同一侧外壁设置有向内形成的凹陷部7400,所述凹陷部7400顶端向上贯穿设置有污水口和清水口,所述污水口配置为将污水抽入所述污水箱5000,所述清水口配置为将清水抽出所述清水箱4000。具体的,凹陷部7400与凸台2600的至少一部分配合限位,凹陷部7400的顶面可以包括净水口、污水口或限位凹坑等,与凸台2600上设置的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清水箱连接口2630或软胶凸起点2640匹配连接,通过限位凹坑与软胶凸起点2640的整体限位,使自动换水组件7000较为准确的设置在储水腔2700的对应位置,避免自动换水组件7000位置发生偏移。
具体的,如图4所示,对于清水箱4000,凹陷部7400顶面设置净水口7410。当清水箱4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水箱凹陷部7400正好被储水腔2700中的凸台2600所承接,水箱净水口7410与凸台2600顶部的凸起开口连接。
对于污水箱5000,凹陷部7400的顶面还设置有气泵接口7420、污水进水口7440,该气泵接口7420与凸台2600顶部的气泵连接口2610连接。气泵连接口2610与气泵接口7420连接后,可以向污水箱5000中抽吸污水。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泵通过气泵连接口2610及气泵接口7420对污水箱5000进行抽气,污水箱5000为密闭结构,因此在抽气过程中内部形成负压,清洗槽中的污水经由污水管、污水进水口7440、污水箱连接口2620被抽吸送入污水箱5000。
凹陷部7400的顶面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凹坑7430。当自动换水组件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凹陷部7400的顶面正好被储水腔2700中的凸台2600所承接,凹陷部7400的顶面设置的多个凹坑与凸台2600顶部的软胶凸起点相互匹配,实现对自动换水组件7000的限位。通过软胶凸起点2640与凹坑的配合限位,可以使自动换水组件7000在储水腔2700内的位置更为精准,避免自动换水组件7000的位置发生偏移。
所述水箱顶壳7300后侧包括进水口7310,所述进水口7310通过水管与所述清水箱4000连接,通过所述控制装置7100实现所述清水箱4000的自动加清水。所述水箱顶壳7300后侧还包括溢水口7320,所述溢水口7320通过水管与所述清水箱4000连接,当所述清水箱4000内满水后,通过所述溢水口7320自动将所述清水箱内的水排出,避免清水流到自动换水组件7000内损坏器件。所述水箱顶壳后侧还包括排水口7330,所述排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污水箱连接,当所述污水箱内满水后,通过所述排水口自动将所述污水箱内的水排出,避免污水流到自动换水组件7000内损坏器件。
所述污水箱5000或清水箱4000至少其中之一外侧壁设置有传感器7500,配置为探测所述污水箱5000和清水箱4000是否装配到预设位置。当所述污水箱5000或清水箱4000未装配到位时,自动换水组件7000会报警,例如指示灯亮。
所述水箱顶壳7300包括一可拆卸的水箱顶盖7340,所述污水箱5000和清水箱4000顶端伸入所述水箱顶壳内,水箱顶盖7340打开后可以对水箱顶壳7300内的器件进行维修,水箱顶盖7340上设置有信号灯,例如水管泄漏信号灯、水管破裂信号灯、正常补水信号灯等。
所述水箱顶壳7300侧壁沿所述污水箱5000和所述清水箱4000侧壁向下延伸,形成U型包裹结构7800,U型包裹结构包裹7800所述污水箱5000和所述清水箱4000侧壁,例如至少包裹所述污水箱5000和所述清水箱4000的前侧壁和左右侧壁的一部分,使得当自动换水组件7000装配到自清洁维护站顶端后,只有U型包裹结构裸露在外面,如图1所示,增加了自清洁维护站整体的美观和整洁性。
如图5所示,所述污水箱5000侧壁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污水箱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一凹陷7600,所述清水箱4000侧壁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清水箱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二凹陷7700,所述第一凹陷7600和所述第二凹陷7700配置为在所述污水箱5000和所述清水箱4000的装配位置限位。所述污水箱和所述清水箱为透明材质,以便于观察所述污水箱和所述清水箱中的液位。
所述清水箱内包括:清水浮球底座,设置于清水箱本体底部;清水浮球,与所述清水浮球底座相连,配置为进行水位检测,当水位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进水口打开,自动给所述清水箱添加清水。所述清水箱内还包括:清洁液浮球底座,设置于清洁液箱本体底部;清洁液浮球,与所述清洁液浮球底座相连,配置为进行清洁液液位检测,当液位高于第二预设阈值时,通过蠕动泵控制自动给所述清水箱添加清洁液。所述污水箱内还包括:污水浮球,设置于污水箱顶部,配置为进行污水液位检测,当液位高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先后打开污水泵和排水阀,自动将污水从排水口排出污水箱。
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排设置于自清洁维护站顶端清水箱后形成平整的排列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和取下使用,另一方面,外形平整美观,增强用户体验。
自清洁维护站长期使用后,凸起开口处不可避免的会被清洗清洁部件的污水污染,留下污渍。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凸台2600上的凸起开口相对于前壁呈敞开结构,甚至于相对于侧壁也呈敞开结构,手臂或清洁工具可从各个角度与凸起开口接触,便于用户对凸起开口附近积累的脏污进行清理。
当自动换水组件7000装配于储水腔内时,自动换水组件7000的顶面高于所述自清洁维护站本体的后壁,自动换水组件7000箱体部分位于储水腔外;通过上述设计,减少了自清洁维护站本体材料的用量,也达到了设计美观的技术效果;同时,自清洁维护站本体顶部采取前壁低、后壁高的设计,自动换水组件7000和集尘罩2800前部靠上位置也同时暴露在空腔外,便于人们观察透明的污水箱和清水箱内的水位及集尘腔内的情况,及时对污水箱、清水箱、集尘腔进行相应的操作。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维护站的清水箱和污水箱置于自清洁维护站上,往往需要人工加清水,当清水箱缺水后才去手动加清水,降低了清洗效率。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能够实现自动加清水,解放了人力,使得清水箱缺水后能够自动加清水,提高了清洗效率,进一步的,当水管破裂或泄漏时,能够及时关闭水源,给出报警,避免水流外泄。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装配于自清洁维护站,作为一种举例,如图6所示,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主控盒8000和水箱组件7200,所述主控盒8000一端通过第二外部水管9000连接于所述水箱组件7200外部,所述主控盒8000另一端通过第一外部水管10000与水源连接,所述主控盒8000配置为至少实现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清水,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主控盒8000包括第一电磁阀8100、低压开关8200和高压开关8300,所述低压开关8200和高压开关8300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外部水管9000的水压状态产生相应的触发信号,所述第一电磁阀8100响应于所述触发信号进行打开或关闭,以相应的控制所述水源内的水是否能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水管流入到所述第二外部水管。首次安装主控盒8000的时候,主控盒8000会被复位一次,在复位状态时,第一电磁阀8100打开,此时,清水箱一侧的第二电磁阀为关闭状态,水源处的水进入主控盒8000及外部水管中不能流通,水管中的水压增加,导致所述高压开关产生高压触发信号,并将高压触发信号发送至主控盒8000内的主控制器8500,主控制器8500发送关闭控制信号,第一电磁阀8100响应于所述高压触发信号而关闭,水源停止进水,保持清水注满整个水路。
如图8所示,主控盒8000包括盒体8400,所述盒体8400包括盒体进水口(未图示)和盒体出水口8410,所述盒体进水口与水源连接,所述盒体出水口8410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水管9000与所述水箱组件7200连接。所述盒体8400顶部包括盒体顶盖8420,盒体顶盖842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盒体8400顶部。盒体840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立方体、球形、半球形等,对此不做限定。盒体8400材料可以由金属、合金、硬质塑料、橡胶等制作,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7所示,主控盒8000还包括主控制器8500,主控制器8500设置于所述盒体8400内部,主控制器8500与所述第一电磁阀8100、低压开关8200和高压开关8300电连接,主控制器8500配置为基于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8100的开启与关闭。其中,水箱组件7200一侧包括第二电磁阀7210,当清水箱4000内浮球阀检测到清水箱内缺水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7100,控制装置7100控制第二电磁阀7210打开,此时,水管中的水会注入清水箱4000内,水管中的水压下降,所述低压开关8200产生低压触发信号,并将低压触发信号发送至主控盒8000内的主控制器8500,主控制器8500发送开启控制信号,第一电磁阀8100响应于所述低压触发信号而打开,水源处的水从盒体进水口进入,形成水源到清水箱的通路,实现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清水。当清水箱4000内霍尔传感器检测到清水箱内满水时,将满水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7100,控制装置7100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此时,水不能再流入清水箱内,水管中的水压增加,导致所述高压开关产生高压触发信号,并将高压触发信号发送至主控盒8000内的主控制器8500,主控制器8500发送关闭控制信号,第一电磁阀8100响应于所述高压触发信号而关闭,水源停止进水,从而停止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清水。通过主控盒的控制,能够根据清水箱水位的状态实现自动加清水、自动关闭加清水的操作,解放了操作人员,避免了集尘桩由于缺水停止工作,从而提高了自动清洁设备的工作效率。
如图7所示,所述主控盒8000还包括:第一水管9100,设置于所述盒体8400内部,第一水管9100一端连接所述盒体进水口,并通过盒体进水口连接水源;第二水管9200,设置于所述盒体8400内部,一端连接所述盒体出水口8410,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管9100连接;第三水管9300,设置于所述盒体8400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管9100和第二水管9200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8100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管9100管路中,所述高压开关8300设置于所述第二水管9200管路中,所述低压开关8200设置于所述第三水管管路中。其中,高压开关8300和低压开关8200为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的阈值,使其具有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的功能,例如,设置压力传感器的低压阈值,当水路压力低于所述低压阈值时,低压开关产生低压触发信号,设置压力传感器的高压阈值,当水路压力高于所述高压阈值时,高压开关产生高压触发信号,低压阈值和高压阈值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设置,对此不做限定。通过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能够分别响应水路内水流的不同压力值,进而控制第一电磁阀的打开和关闭,最终实现水路的开启和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盒8000还包括保压气囊盒8600,保压气囊盒8600内部预存满足够的液体,保压气囊盒8600配置为当所述第二外部水管9000中的液体压力降低时,将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补充到所述第三水管9300和第二水管9200中,以减缓第三水管9300和第二水管9200中压力的减小速度,从而增大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的响应时间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主控盒8000还包括保压气囊盒8600和四通管8700,保压气囊盒8600包括一开口8611,四通管8700包括四个连通接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管9100、第二水管9200、第三水管9300和保压气囊盒开口8611。保压气囊盒8600通过四通管8700设置于第一水管9100、第二水管9200和第三水管9300之间,所述保压气囊盒通过所述四通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液体联通,配置为当第一水管9100、第二水管9200和第三水管9300中的液体压力降低时,将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补充到第一水管9100、第二水管9200和第三水管93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保压气囊盒8600包括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气囊8620、装配件8630,气囊8620通过装配件8630装配于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中;其中,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顶端设置有一开口8611,气囊8620设置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内,配置为随着通过所述开口进出所述气囊液体的量而弹性伸缩,气囊8620为柔性弹性材料制作,可以随着进入气囊8620内液体的多少而扩展或收缩。如图10所示,所述气囊8620包括气囊本体8621、气囊颈部8622和气囊端部8623,气囊本体8621设置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内,配置为随着进出所述气囊8620液体的量而弹性伸缩。气囊端部8622,设置于所述气囊本体8621顶端,与所述保压气囊盒端部大致齐平,其中,所述气囊端部8623具有一气囊口8624,供液体进出;气囊颈部8622设置于所述气囊本体8621和气囊端部8623之间,与装配件8630适配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装配件8630包括一中心孔8631,通过所述中心孔8631套设于所述气囊颈部8622后将所述气囊端部8623装配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的开口处。所述装配件8630上表面还包括凹陷面8632,凹陷面8632环绕所述中心孔8631设置于所述装配件顶面,凹陷面8632配置为适配所述气囊端部8623。气囊端部8623从中心孔8631穿过后适配于凹陷面8632,使得气囊端部8623与装配件8630上表面基本齐平。所述装配件8630还包括边沿部8633,边沿部8633环绕所述装配件顶面向外延伸,边沿部8633配置为装配件8630装配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开口8611后,边沿部8633卡接于保压气囊盒壳体开口8611的周边,从而实现保压气囊盒8600内部的密封。所述保压气囊盒还包括盖体(未图示),保压气囊盒盖体装配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上,配置为通过压紧所述边沿部8633后,将所述气囊8620密封于所述保压气囊盒壳体8610内。
首次复位后,水箱组件和主控盒的线路和管道连接好之后,首先打开主控盒的控制按钮,此时主控盒的第一电磁阀会打开一段时间然后关闭,例如打开2s,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关闭,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之间的水路存满清水,此时,水路处于高压状态,高压开关处于持续触发状态,第一电磁阀也处于响应高压开关状态而关闭。当外部水管由于破损而导致液体缓慢泄漏时,外部水管中的水压缓慢降低,高压开关持续触发状态被停止,此时,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由于气囊的收缩而补充到水路中,减缓了水路中水压的降低速度,当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无法向水路中补充液体时,水路中水压随着水管的泄漏而持续下降,直至到达低压开关的触发阈值,主控制器记录高压开关触发状态发生变化和低压开关触发状态发生变化的第一时间差t1,该第一时间差t1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则认为是水管泄漏,发出水管泄漏报警信号,其中,第一预设范围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设置,例如大于10秒,当t1大于10秒时,则认为是水管泄漏,发出水管泄漏报警信号,例如水管泄漏信号灯亮起和/或发出蜂鸣报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外部水管由于破裂而导致液体泄漏时,若破裂不够大,但又不是微小泄漏状态时,外部水管中的水压也会快速降低,高压开关持续触发状态被停止,此时,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由于气囊的收缩而补充到水路中,由于外部水管中的水泄漏较快,保压气囊盒仅在较短时间内减缓水路中水压的降低速度,当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无法向水路中补充液体时,水路中水压随着水管的破裂快速下降,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低压开关的触发阈值,主控制器记录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被触发的第二时间差t2,该第二时间差t2在第二预设范围内,则认为是水管破裂,发出水管破裂报警信号。例如,第二预设范围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设置,例如3-10秒,当t2处于3-10秒时,则认为是水管破裂,发出水管破裂报警信号,例如水管破裂信号灯亮起和/或发出蜂鸣报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清水箱第二电磁阀打开正常补水时,外部水管中的水压极速降低,高压开关持续触发状态被停止,此时,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由于气囊的收缩而补充到水路中,由于外部水管中的水流非常快,保压气囊盒仅在瞬可以减缓水路中水压的降低速度,当保压气囊盒中的液体无法向水路中补充液体时,水路中水压在极短时间内到达低压开关的触发阈值,主控制器记录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被触发的第三时间差t3,该第三时间差t3在第三预设范围内,则认为是正常补水,不发出报警信号,可以发出正常补水信号。其中,第三预设范围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设置,例如0-3秒,当t3处于0-3秒时,则认为是正常补水,发出正常补水信号,例如正常补水信号灯亮起,当补水完毕后正常补水信号灯熄灭。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外部水管由于断裂而导致液体快速泄漏时,此时,水管断裂导致水流泄漏严重,与正常补水时第二电磁阀打开时对高低压触发开关的触发间隔接近,例如也是在第三预设范围内,主控制器无法判断是正常补水还是水管断裂,此时,可以通过如下控制逻辑进行控制。所述主控盒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电磁阀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关闭,且所述第一电磁阀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关闭,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至少部分重叠;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重叠的时间段内,所述高压开关持续被触发,则判定水管无断裂。至少部分重叠可以是第二预设时间段为第一预设时间段的一部分。
如图12所示,可以通过时序图来说明检测水管有无断裂情况。当清水箱的水位到达无水霍尔检测位时,清水箱的第二电磁阀会打开,此时记为第0秒,管道内的水会被释放,管内压力也随之减低,低压开关会被触发,第一电磁阀打开,例如此时记为第1秒,水龙头中的水补入管道内,接着第二电磁阀关闭,例如此时记为第1.5秒,经过预设时间后,第一电磁阀关闭,例如此时记为第3秒,即第二电磁阀关闭后持续进水1.5秒后关闭第一电磁阀,在该时间段内使管道内保持高压,即每次补水之前都先充水一段时间,例如2s,检测管道内能否维持高压状态,第一电磁阀关闭1秒后打开,例如此时记为第4秒,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都关闭的1秒内,如果管道没有破损,那么管道内是高压,如果管道发生了断裂,那么管道内就维持不了高压,因此,在该时间段内,如果能达到高压状态,即可判定水管无断裂情况。然后在例如第5秒将第二电磁阀打开开始正常补水,直至清水箱水满后关闭第二电磁阀。这样可以避免在水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持续补水使得漏水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增设主控盒,能够实现清水箱的自动加清水,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清洗效率,另外,通过增设保压气囊盒,当水管破裂或泄漏时,能够及时判断出水管是泄漏还是破裂,从而及时关闭水源,给出报警,避免水流外泄的风险。
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加清洁效果,需要给清水箱内添加清洁液,例如可以通过手动方式添加清洁液,但当清水是自动添加到清水箱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提醒用户手动添加清洁液,增加了提醒成本且容易遗漏添加清洁液,给自动清洁设备的应用带来了不便,降低了清洗效率。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能够实现自动加清水且自动添加清洁液,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使得清水箱缺水后能够自动加清水,且能够自动添加预定剂量的清洁液,提升了清洁液添加的及时性、便利性和准确性。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装配于自清洁维护站,作为一种举例,如图3所示,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控制装置7100和水箱组件7200,所述控制装置7100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7200内部,所述控制装置7100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7200的自动加清水和/或自动加清洁液;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水箱组件7200包括水箱顶壳7300和清水箱4000,所述水箱顶壳7300覆盖所述清水箱4000;水箱顶壳7300的后侧设置有进水口7310、溢水口7320和排水口7330,进水口7310外侧与水源供给侧连接,进水口7310内侧通过清水箱进水管9400连接到清水箱4000,清水箱进水管9400的靠近清水箱400一侧设置有第二电磁阀4340,通过第二电磁阀4340的开闭实现对清水箱4000的自动加清水功能,溢水口7320外侧与自动换水组件7000外侧连通,用于排出清水箱溢出的清水,溢水口7320内侧通过清水箱溢水管9500连接到清水箱4000侧面顶部,用于导出被溢出的水,排水口7330外侧与自动换水组件7000外侧连通,用于排出污水箱5000的污水,排水口7330内侧通过污水箱排水管9600连接到污水箱5000排水泵5100。所述清水箱4000包括上下叠置的清水箱本体4100和清洁液箱本体4200,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包括满水检测传感器4110,当所述满水检测传感器4110被触发时,在所述控制装置7100的控制下自动给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添加预设剂量的清洁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水箱4000包括罩设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的清水箱顶盖4300,所述清水箱顶盖4300伸入所述水箱顶壳73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清水箱顶盖4300包括一凹槽4310,所述凹槽4310内设置有蠕动泵4320,蠕动泵4320配置为在所述控制装置7100的控制下将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的清洁液抽入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将蠕动泵设置于清水箱顶盖4300顶端,便于对蠕动泵的维修和更换,也便于和控制装置7100电连接,缩短与控制装置7100的通讯线路,提高控制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蠕动泵4320包括进液口4321和出液口4322,所述进液口4321通过第一输液管4323伸入临近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底部的位置,所述出液口4321通过第二输液管4324伸入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当清水箱本体4100内的水位达到预设位置时,控制装置7100通过蠕动泵4320将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的清洁液体通过第一输液管4323抽到清水箱本体4100内,实现清洁液的自动添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包括清洁液通道4130,所述清洁液通道4130从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部沿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外部向上延伸至清水箱顶盖,如图14箭头所示,用于给所述清洁液箱本体内添加清洁液。清洁液通道4130顶端包括清洁液通道盖4140,当需要添加清洁液时,将清洁液通道盖4140打开,添加清洁液到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包括清洁液浮球底座4210和清洁液浮球4220,液浮球底座4210设置于所述清洁液箱本体4200底部;清洁液浮球4220与所述清洁液浮球底座旋转相连,配置为进行清洁液液位检测,清洁液浮球4220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清洁液液面的降低而下降,当清洁液浮球4220下降到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器识别出清洁液箱本体4200内清洁液用尽,此时,当清水箱本体4100内水满需要添加清洁液时,控制装置的将不再控制蠕动泵工作,停止给所述清水箱本体内添加清洁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清洁液状态指示灯,当所述清洁液液位低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清洁液状态指示灯亮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顶壳侧壁沿所述清水箱侧壁向下延伸,U型结构包裹所述清水箱本体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包括清水浮球底座4110和清水浮球4120,清水浮球底座4110设置于清水箱本体4100底部;清水浮球4120与所述清水浮球底座4110旋转相连,配置为进行水位检测;清水浮球4120在重力作用下随着清水液面的降低而下降,当清水浮球4120下降到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识别出清水箱本体4100内清水用尽,当所述水位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电磁阀4340打开,自动给所述清水箱添加清水,自动添加清水的过程如上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做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清水箱本体内的满水检测传感器检测清水箱内是否满水,当检测到清水箱内满水时,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自动给清水箱本体内添加预设剂量的清洁液,并能够根据清水箱的水量实现预定剂量清洁液的添加,从而实现自动且准确剂量的添加清洁液。
相关技术中,当水箱组件中清水添加满后无法自动关闭添加清水的阀门,导致清水外溢,自动换水组件虽然能够自动添加清水,但由于无法自动关闭阀门,也会给自动换水组件的应用带来了不便。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通过浮体阀结构及其附带的传感器实现了双重控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清水箱水满后外溢的风险,提高了自动换水组件应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装配于自清洁维护站,作为一种举例,如图3所示,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控制装置7100和水箱组件7200,所述控制装置7100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7200内部,所述控制装置7100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7200的自动加注清水和/或自动关闭加清水的第二电磁阀4340;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水箱组件7200包括清水箱本体4100;进水管9400,配置为向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浮体阀4400,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中,配置为随着清水箱本体4100内的水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移动,响应于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一位置01,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9400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响应于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二位置02,所述浮体阀4400堵住所述进水管9400向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注水的出口9410,如图15所示。
其中,第一位置01可以是一个点位置,也可以是一个区间位置,在该第一位置01,随着清水箱本体4100内的水面的上升,浮体阀4400到达该第一位置01后,控制装置会接收到感应信息,表明此时清水箱本体4100内的水面已经达到预设的满水位置。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换水组件包括信号发射部件4500,配置为发射感应信号;以及信号感应部件4600,配置为接收感应信号,所述信号发射部件4500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4600中的任意一个设置在所述浮体部4420内,所述信号发射部件4500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4600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的内侧壁上,即信号发射部件4500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4600可以互换位置设置,不影响水满感应信息的产生。当浮体部4420移动使得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信号感应部件4600被触发,使得控制装置7100关闭第二电磁阀4340,进而控制进水管9400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当控制装置7100成功关闭第二电磁阀4340,进水管9400停止向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时,浮体阀4400不再上升,即一次性完成了关闭进水管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发射部件4500包括磁体,信号感应部件4600包括霍尔元件。或者,信号发射部件4500为NFC读卡模组,信号感应部件4600为NFC标签。信号发射部件4500为RFID阅读器,信号感应部件4600为RFID电子标签。对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位置感应的传感器均可作为实施方式进行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浮体阀4400包括枢转杆4410,枢转杆4410包括第一端部4411,第一端部4411与固定转轴4430枢接,并通过转轴4430与固定套壳4440枢转连接;枢转杆4410包括第二端部4412,第二端部4412与所述第一端部4411相对设置;浮体阀4400包括浮体部4420,浮体部4420与所述第二端部4412连接,配置为随着所述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的上升而相对于所述枢转杆4410的所述第一端部4411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具体的,浮体部4420为空心结构,内部包括信号发射部件4500或信号感应部件4600,浮体部4420可以由轻质材料制成,如塑料、橡胶或轻质金属材料,便于为浮体阀4400提供向上的浮力,进而带动枢转杆4410向上转动。枢转杆4410也可以为空心或镂空结构,可以由轻质材料制成,如塑料、橡胶或轻质金属材料,便于为浮体阀4400提供向上的浮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一位置01,且所述清水箱本体的水面继续上升,所述浮体部4420带动所述枢转杆4410相对于所述固定转轴4430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二位置02。当浮体阀4400位于第一位置01时,正常状态下,由于信号发射部件4500和信号感应部件4600的响应,控制装置7100判断清水箱内已经满水,此时关闭第二电磁阀4340,进水管9400停止向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即可,但由于信号发射部件4500和信号感应部件4600故障等原因,控制装置7100未成功关闭第二电磁阀4340,进水管9400未停止向清水箱本体4100内加注清水,此时,浮体阀4400随着清水箱本体的水面继续上升,浮体部4420带动枢转杆4410相对于所述固定转轴4430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4400位于第二位置02,浮体阀4400的第一端4411会堵住进水管9400向所述清水箱本体4100注水的出口9410,强制停止进水管注入动作,避免水流外溢的风险。
具体的,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体阀4400还包括:塞体4450,与所述枢转杆4410的第一端部4411活动连接,配置为在所述枢转杆4410的第一端部4411的推抵杆44111的抵推下,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9400的出口9410移动,如图17第三位置03和第四位置04所示,以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9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塞体4450包括一空腔4452,所述空腔包括一向下的开口;所述枢转杆4410的第一端部4411包括一推抵杆44111,推抵杆44111可自由活动地伸入所述空腔4452内,推抵杆44111随着所述枢转杆4410的旋转,抵推所述空腔4452的相对的两侧壁,以使所述塞体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固定套壳4440,用于容置所述进水管9400的出口9410、塞体4450以及所述枢转杆4410的第一端部4411,固定套壳4440和进水管9400可以一体成型,避免水流外泄,固定套壳4440和进水管9400连接处设置有螺纹型胶垫9420,用于装配到清水箱本体上时,起到密封作用。所述枢转杆4410的第一端部4411通过所述固定转轴4430连接于所述固定套壳4440的相对的两侧壁之间,配置为所述枢转杆4410能够绕所述固定转轴4430相对于所述固定套壳4440转动,同时推抵塞体4450水平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固定套壳4440两内侧壁上设置有滑道4441,所述塞体4450外侧壁两侧设置有滑轨4453,所述滑轨4453与所述滑道4441配合实现滑动连接,进而确保塞体4450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准确的堵住进水管出口9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塞体还包括软质胶垫4451,设置于与所述进水管的出口9410相抵接的端面,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塞体4450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9410移动,所述软质胶垫4451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941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为锥形结构,以便与所述软质胶垫4451相配合后密封住进水管的出口9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清水箱本体顶部处设置有溢水孔,通过溢水管9500连通至溢水口7320。当所述清水箱4000内满水后,通过如上所述的第一位置的感应以及第二位置的浮体阀堵漏,仍然不能完全堵住进水口时,可以通过溢水孔、溢水管9500、溢水口7320自动将所述清水箱内的水排出,避免清水流到自动换水组件7000内损坏器件。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清水箱本体内的浮体阀检测清水箱内是否满水,浮体阀设置在清水箱本体中,浮体阀随着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的上升而移动,当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当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所述浮体阀堵住所述进水管向所述清水箱本体注水的出口,此外,还可以通过溢水孔排出多余的水,从而通过多重的控制方式防止清水箱水满后外溢出自清洁维护站。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如图20所示,自动换水组件7000包括控制装置7100和水箱组件7200,控制装置7100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7200内部,控制装置7100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7200的自动排污水;所述水箱组件7200包括:污水箱本体5100;以及排水泵5200,位于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下方,配置为提供排污水的动力,响应于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内的污水达到预定高度,所述排水泵5200启动以将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内的污水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排水管5300,与所述排水泵5200的出口水相连接;以及排水阀5400,设置在所述排水管5300上,配置为开启或关闭排水管通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内的污水达到预定高度,所述排水阀5400和所述排水泵5200顺序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污水满水检测组件5500,其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中,配置为检测所述污水箱本体中污水的水位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满水检测组件5500包括:污水满水浮体座5510,设置在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顶部处;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与所述污水满水浮体座5510相连接,配置为随着污水箱本体5100中污水的水位高度的变化而相对于所述污水满水浮体座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与所述污水满水浮体座5510枢转连接,所述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配置为随着污水箱本体5100中污水的水位高度的变化而相对于所述污水满水浮体座551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满水检测组件5500还包括:信号发射部件,配置为发射感应信号;以及信号感应部件,配置为接收感应信号,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内,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的侧壁上,响应于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内的污水达到预定高度,所述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位于预定位置,所述信号感应部件被触发,使得所述排水泵5200启动以将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内的污水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包括磁体,所述信号感应部件包括霍尔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维护站本体2000包括的储水腔2700内设置有霍尔传感器,并与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内的霍尔传感器形成感应信号,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在初始状态下,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里的磁铁与储水腔2700内设置的霍尔传感器以及污水箱本体5100侧壁上的霍尔传感器同时触发,表示污水箱装配到位且和污水箱内没有水满,当收集的污水越来越多时,污水满水浮体部5520上浮,脱离储水腔2700内设置的霍尔传感器,即表示污水箱水满了,信号灯亮起,开始抽污水的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底部呈漏斗状,且所述污水箱本体5100底部远离所述污水箱本体顶部的端部处设置有排水口,与所述排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路相连通。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自动换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换水组件包括:控制装置和水箱组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水箱组件内部,配置为实现所述水箱组件的自动加注清水;
所述水箱组件包括:
清水箱本体和污水箱本体;
进水管,配置为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以及
浮体阀,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中,配置为随着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移动,
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以及
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所述浮体阀堵住所述进水管向所述清水箱本体注水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浮体阀包括:
枢转杆,包括:
第一端部,与固定转轴枢接;以及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
浮体部,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配置为随着所述清水箱本体内的水面的上升而相对于所述枢转杆的所述第一端部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响应于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且所述清水箱本体的水面继续上升,所述浮体部带动所述枢转杆相对于所述固定转轴旋转直至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浮体阀还包括:
塞体,与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活动连接,配置为在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的抵推下,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以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
所述塞体包括一空腔,所述空腔包括一向下的开口;
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包括一推抵杆,可自由活动地伸入所述空腔内,配置为随着所述枢转杆的旋转,抵推所述空腔的相对的两侧壁,以使所述塞体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
固定套壳,容置所述进水管的出口、塞体以及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
所述枢转杆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固定转轴连接于所述固定套壳的相对的两侧壁之间,配置为所述枢转杆能够绕所述固定转轴相对于所述固定套壳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
所述固定套壳两内侧壁上设置有滑道,配置为与所述塞体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塞体外侧壁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滑道配合实现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塞体还包括:
软质胶垫,设置于与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相抵接的端面,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塞体朝向或远离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移动,所述软质胶垫封堵或打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进水管的出口为锥形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清水箱本体顶部处设置有溢水孔,通过溢水管连通至外界。
12.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自动换水组件还包括:
信号发射部件,配置为发射感应信号;以及
信号感应部件,配置为接收感应信号,
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浮体部内,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和所述信号感应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清水箱本体的侧壁上,
响应于所述浮体部移动使得所述浮体阀位于第一位置,所述信号感应部件被触发,使得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进水管停止向所述清水箱本体内加注清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其中,所述信号发射部件包括磁体,所述信号感应部件包括霍尔元件。
14.一种自清洁维护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用于容置如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自动换水组件。
CN202221275883.3U 2022-05-25 2022-05-25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Active CN217792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5883.3U CN217792897U (zh) 2022-05-25 2022-05-25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75883.3U CN217792897U (zh) 2022-05-25 2022-05-25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2897U true CN217792897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5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75883.3U Active CN217792897U (zh) 2022-05-25 2022-05-25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28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7038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7038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92897U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217792898U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3413096A (zh) 清洁机器人基站、清洁机器人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01103889B (zh) 洗碗碟机
CN102573595A (zh) 清洗机,例如洗碗机或洗衣机,以及操作清洗机的方法
CN217592761U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3455420A (zh) 一种宠物的智能饮水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JP2016132985A (ja) 洗浄弁アセンブリ及び洗浄弁アセンブリを含むトイレ洗浄システム
CN114699027A (zh) 清洁基站
CN217959995U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3403813A (zh) 一种洗衣机的手自一体进水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17158841A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7158838A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JP2008248636A (ja) 水洗大便器
WO2023227073A9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7158839A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7158840A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WO2022016701A1 (zh) 一种牵引铅酸蓄电池自动补水系统
JP2012202121A (ja) 洗浄水タンク装置
CN215530777U (zh) 一种宠物的智能饮水控制系统
CN208692982U (zh) 饮水装置
CN220751723U (zh) 水体自动采样系统
WO2023227038A1 (zh)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N113116151A (zh) 饮水设备的水路系统和饮水设备
CN219021010U (zh) 基站及清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