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90056U -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0056U
CN217790056U CN202221261039.5U CN202221261039U CN217790056U CN 217790056 U CN217790056 U CN 217790056U CN 202221261039 U CN202221261039 U CN 202221261039U CN 217790056 U CN217790056 U CN 217790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se
sets
bearing plate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10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凯
孙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d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d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d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d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10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0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0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00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包括底座、顶盖、承重板、制冷箱和滑杆。底座上设置进气孔和散热孔,底座上设置防护罩,防护罩的侧板内壁设置弹性限位板,顶盖与防护罩密封配合,顶盖内滑动设置压板。承重板滑动设置在底座内,承重板上设置通孔,通孔内设置风扇。制冷箱设置在底座内并位于承重板的下方,制冷箱内设置蛇形管,蛇形管依次连通进气孔和通孔。滑杆设置在底座内,滑杆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套,滑杆上滑动设置两个滑块,滑块上转动设置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承重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滑杆上套设两个弹簧B,两侧弹簧B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滑块和限位套抵接。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抗震和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逆变器的应用市场非常广泛,而逆变器通常需要利用防护装置对其进行保护,该保护不限于对外力冲击进行缓冲。
授权公告号为CN2146763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该结构能够对工作过程中的逆变器进行降温,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是该装置只是对逆变器单方向进行抗震保护,当防护罩接受到的冲击来自其它面的时候,装置无法对逆变器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需要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包括底座、顶盖、承重板、制冷箱和滑杆。底座的一侧设置进气孔另一侧设置散热孔,进气孔与散热孔之间设置伸缩型隔板。底座上设置防护罩,防护罩的侧板内壁上设置若干个弹性限位板。防护罩上对称设置两个竖板,竖板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若干个弹性卡块。顶盖设置在防护罩的上方,顶盖与竖板滑动连接,顶盖的两侧对称设置卡槽,卡槽与弹性卡块配合。顶盖内滑动设置压板,压板与顶盖的顶板之间通过弹簧A弹性连接。承重板滑动设置在底座内,承重板上设置安装板B,承重板上设置通孔,通孔位于进气孔与隔板之间,通孔内设置风扇,风扇吹向顶盖,承重板上设置泄压槽。制冷箱设置在底座内并位于承重板的下方,制冷箱内设置蛇形管,蛇形管依次连通进气孔和通孔。滑杆设置在底座内,滑杆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套,滑杆上滑动设置两个滑块,滑块与底座的底板滑动连接,滑块上转动设置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承重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滑杆上套设两个弹簧B,两侧弹簧B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滑块和限位套抵接。
优选的,底座的两侧设置安装板A,安装板A上设置腰形安装孔A,安装板B上对称设置两个腰形安装孔B。
优选的,防护罩的侧板顶端设置密封槽,顶盖的侧板底部设置与之对应的密封条,密封条与密封槽密封配合。
优选的,顶盖的侧板上设置与竖板相互配合的滑槽,顶盖的侧板侧面设置卡槽,对应侧卡槽与滑槽连通,弹性卡块与卡槽配合。
优选的,制冷箱内设置制冷片,底座的底部设置散热鳍片,制冷片的散热端与散热鳍片的集热端连接,制冷箱内储存导热介质,蛇形管位于导热介质液面下方。
优选的,进气孔与散热孔内均设置防尘网。
优选的,防护罩的侧板上开设拆装槽,防护罩的侧板上滑动设置与之配合的活动板,活动板上设置把手。
优选的,弹性限位板远离防护罩侧板的一面均设置柔性防护垫,压板的下表面设置柔性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通过在防护罩的侧板内壁上甚至弹性限位板,利用弹性限位板减缓来自侧面的冲击;通过设置在顶盖内侧弹性设置压板,顶盖与防护罩配合的时候,压板从逆变器的上方对其进行试压,进一步的提高逆变器在装置内的稳定性,且可以防止装置受到顶部的刚性冲击;通过在防护罩的侧面开设拆装槽,并在拆装槽内滑动设置活动板,打开活动板的时候逆变器与安装板B的连接部位暴露,方便工作人员拆装螺丝,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顶盖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底座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1、底座;101、进气孔;102、散热孔;103、隔板;2、安装板A;3、防护罩;4、密封槽;5、弹性限位板;6、竖板;7、弹性卡块;8、顶盖;9、卡槽;10、滑槽;11、压板;12、弹簧A;13、活动板;14、把手;15、承重板;16、安装板B;17、风扇;18、泄压槽;19、制冷箱;20、蛇形管;21、滑杆;22、限位套;23、滑块;24、连杆;25、弹簧B。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包括底座1、顶盖8、承重板15、制冷箱19和滑杆21。底座1的一侧设置进气孔101另一侧设置散热孔102,进气孔101与散热孔102之间设置伸缩型隔板103。底座1上设置防护罩3,防护罩3的侧板内壁上设置若干个弹性限位板5。防护罩3上对称设置两个竖板6,竖板6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若干个弹性卡块7。顶盖8设置在防护罩3的上方,顶盖8与竖板6滑动连接,顶盖8的两侧对称设置卡槽9,卡槽9与弹性卡块7配合。顶盖8内滑动设置压板11,压板11与顶盖8的顶板之间通过弹簧A12弹性连接。承重板15滑动设置在底座1内,承重板15上设置安装板B,承重板15上设置通孔,通孔位于进气孔101与隔板103之间,通孔内设置风扇17,风扇17吹向顶盖8,承重板15上设置泄压槽18。制冷箱19设置在底座1内并位于承重板15的下方,制冷箱19内设置蛇形管20,蛇形管20依次连通进气孔101和通孔。滑杆21设置在底座1内,滑杆21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套22,滑杆21上滑动设置两个滑块23,滑块23与底座1的底板滑动连接,滑块23上转动设置连杆24,连杆24的另一端与承重板15的底部转动连接。滑杆21上套设两个弹簧B25,两侧弹簧B2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滑块23和限位套22抵接。
本实施例中,将逆变器沿防护罩3内侧弹性限位板5之间的间隙下压,随后将逆变器安装在安装板B16上,然后取顶盖8,使竖板6分别插入顶盖8两侧板内,顶盖8下压的过程中压板11首先接触逆变器的顶端,压板11从逆变器的顶端对其施压,提高其稳定性,当顶盖8下压至与防护罩3贴合的时候,弹性卡块7自动弹出并与卡槽9配合,顶盖8自动锁定;在装置侧面受到冲击的时候,弹性限位板5会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而当装置受到纵向冲击的时候,逆变器的顶部由压板11进行保护,压板11的弹性活动可以减缓并吸收部分冲击,而承重板15的底部会挤压连杆24,连杆24推动滑块23移动,此时滑块23受到弹簧B25的阻力作用,从而减缓承重板15的下降速度,压板11与承重板15的弹性配合结构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缓冲作用。
当防护罩3内的温度高的时候,制冷箱19内制冷组件启动,制冷箱19内的导热介质温度急速降低,随后启动风扇17,风扇17转动的时候承重板15与底座1内部空间形成负压,外界空气经过进气孔101进入蛇形管20,当空气流通经过制冷箱19内时与低温导热介质发生热交换反应,此时空气温度降低,风扇17将低温空气送入防护罩3内对逆变器进行降温,而防护罩3内气压升高,高温空气沿着泄压槽18向下流通,并最终从散热孔102排出。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制冷箱19内设置制冷片,底座1的底部设置散热鳍片,制冷片的散热端与散热鳍片的集热端连接,制冷箱19内储存导热介质,蛇形管20位于导热介质液面下方。
本实施例中,制冷片具有制冷高效的性能,利用制冷片对制冷箱19内的导热介质进行降温效率非常高,但是制冷片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其产生的热量需要及时排放,此时散热鳍片将热量导出。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防护罩3的侧板上开设拆装槽,防护罩3的侧板上滑动设置与之配合的活动板13,活动板13上设置把手14。
本实施例中,设置拆装槽的目的是方便工作人员对逆变器进行拆装,工作人员只需要打开活动板13,拆装槽露出,逆变器底部的安装部位暴露,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改锥或者其它工具对安装部位的螺丝进行拆装,非常方便。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顶盖(8)、承重板(15)、制冷箱(19)和滑杆(21);
底座(1)的一侧设置进气孔(101)另一侧设置散热孔(102),进气孔(101)与散热孔(102)之间设置伸缩型隔板(103);底座(1)上设置防护罩(3),防护罩(3)的侧板内壁上设置若干个弹性限位板(5);防护罩(3)上对称设置两个竖板(6),竖板(6)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若干个弹性卡块(7);顶盖(8)设置在防护罩(3)的上方,顶盖(8)与竖板(6)滑动连接,顶盖(8)的两侧对称设置卡槽(9),卡槽(9)与弹性卡块(7)配合;顶盖(8)内滑动设置压板(11),压板(11)与顶盖(8)的顶板之间通过弹簧A(12)弹性连接;
承重板(15)滑动设置在底座(1)内,承重板(15)上设置安装板B,承重板(15)上设置通孔,通孔位于进气孔(101)与隔板(103)之间,通孔内设置风扇(17),风扇(17)吹向顶盖(8),承重板(15)上设置泄压槽(18);制冷箱(19)设置在底座(1)内并位于承重板(15)的下方,制冷箱(19)内设置蛇形管(20),蛇形管(20)依次连通进气孔(101)和通孔;
滑杆(21)设置在底座(1)内,滑杆(21)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套(22),滑杆(21)上滑动设置两个滑块(23),滑块(23)与底座(1)的底板滑动连接,滑块(23)上转动设置连杆(24),连杆(24)的另一端与承重板(15)的底部转动连接;滑杆(21)上套设两个弹簧B(25),两侧弹簧B(2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滑块(23)和限位套(22)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两侧设置安装板A(2),安装板A(2)上设置腰形安装孔A,安装板B(16)上对称设置两个腰形安装孔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护罩(3)的侧板顶端设置密封槽(4),顶盖(8)的侧板底部设置与之对应的密封条,密封条与密封槽(4)密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顶盖(8)的侧板上设置与竖板(6)相互配合的滑槽(10),顶盖(8)的侧板侧面设置卡槽(9),对应侧卡槽(9)与滑槽(10)连通,弹性卡块(7)与卡槽(9)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制冷箱(19)内设置制冷片,底座(1)的底部设置散热鳍片,制冷片的散热端与散热鳍片的集热端连接,制冷箱(19)内储存导热介质,蛇形管(20)位于导热介质液面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气孔(101)与散热孔(102)内均设置防尘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护罩(3)的侧板上开设拆装槽,防护罩(3)的侧板上滑动设置与之配合的活动板(13),活动板(13)上设置把手(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限位板(5)远离防护罩(3)侧板的一面均设置柔性防护垫,压板(11)的下表面设置柔性垫。
CN202221261039.5U 2022-05-24 2022-05-24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Active CN217790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1039.5U CN217790056U (zh) 2022-05-24 2022-05-24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1039.5U CN217790056U (zh) 2022-05-24 2022-05-24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0056U true CN217790056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10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1039.5U Active CN217790056U (zh) 2022-05-24 2022-05-24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00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4311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
CN217790056U (zh) 一种混合逆变器防护结构
CN108172943A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ihlr系统用散热机构
CN215011290U (zh) 一种应急电源设备的逆变器盒
CN212082083U (zh) 一种导热管及塑胶座体一体成型的散热器
CN111114355A (zh) 集成散热系统的充电口
CN214800423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通讯装置
CN214589928U (zh) 一种散热除尘的低压配电柜
CN210222678U (zh) 一种加固型计算机的散热装置
CN114709512A (zh) 一种可以快速散热的锂电池安装盒
CN216250409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高效散热电容器
CN210579786U (zh) 一种加速变频器散热的冷凝器
CN210270799U (zh) 一种风扇可移动的笔记本散热器
CN217933978U (zh) 一种风力发电用储能装置
CN219892250U (zh) 一种用于船舶及海洋工程的散热器设备
CN110505795A (zh)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led驱动电源
CN218069353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移动ssd硬盘盒
CN210722630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组合式变压器
CN211178040U (zh) 一种新型管束空气冷却器
CN220492495U (zh) 一种用于配电箱内的配电箱支架
CN210629726U (zh) 一种交换机散热吸尘装置
CN216699698U (zh) 一种三相异步电动机用开放式风罩
CN211701698U (zh) 一种交流电机用散热装置
CN215952318U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骨架热量回收装置
CN219623869U (zh) 一种汽车车灯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