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8536U -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88536U CN217788536U CN202221544505.0U CN202221544505U CN217788536U CN 217788536 U CN217788536 U CN 217788536U CN 202221544505 U CN202221544505 U CN 202221544505U CN 217788536 U CN217788536 U CN 2177885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pack
- mounting
- pack assembly
- battery
- thermal ins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该电池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风扇;逆变板,逆变板和风扇均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电芯,具有发热端;第二安装座,电芯安装在第二安装座内,第一安装座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且位于电芯的发热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电池包组件,能够合理设计电池包组件的散热结构,提高电池包组件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电动汽车作为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在大功率充电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致使电池温度升高,而锂离子电池在高温条件下的循环寿命短,容易出现热失控,引起火灾,严重时还可能发生爆炸。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电池包组件的散热结构,提高电池包组件的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能够合理设计电池包组件的散热结构,提高电池包组件的散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组件,包括:
第一安装座;
风扇;
逆变板,逆变板和风扇均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
电芯,具有发热端;
第二安装座,电芯安装在第二安装座内,第一安装座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且位于电芯的发热端。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安装在第二安装板的两端,风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风扇相对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逆变板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逆变板位于至少两个风扇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座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和下支架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连接设置,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电芯安装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的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螺杆,上支架和下支架上均设置有螺杆过孔,螺杆穿过螺杆过孔,以将电芯固定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一预装结构,上支架靠近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具有能够与第一预装结构相卡接配合的第二预装结构。
进一步地,上支架包括第一隔热挡片,第一隔热挡片设置在上支架的一侧,第一隔热挡片位于电芯的外侧且朝向下支架的方向延伸,下支架包括第二隔热挡片,第二隔热挡片设置在下支架的一侧,第二隔热挡片位于电芯的外侧且朝向上支架的方向延伸,第一隔热挡片与第二隔热挡片相接形成隔热结构。
进一步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BMS板,BMS板安装在隔热结构远离电芯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隔热挡片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一隔热挡片远离电芯的一侧,第二隔热挡片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二隔热挡片远离电芯的一侧,BMS板的两个长边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上支架包括第一卡扣,上支架朝向下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卡扣,下支架包括第二卡扣,下支架朝向上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卡扣,第一卡扣能够与相对应的第二卡扣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下支架远离第一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预装结构,电池包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座,第三安装座包括第四预装结构,第三预装结构能够与第四预装结构相配合以连接下支架与第三安装座。
进一步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两个PC绝缘片,其中一个PC绝缘片位于第一安装座和上支架之间,另一个PC绝缘片位于下支架和第三安装座之间。
进一步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泡棉,泡棉位于风扇和第一安装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包括电池包组件,电池包组件为上述的电池包组件。
进一步地,储能电池还包括中框、底壳和上盖,中框的相对两侧设置开口,其中一个开口处设置有底壳,另一个开口处设置有上盖,电池包组件设置在中框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风扇和逆变板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再将第一安装座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使得第一安装座设置在电芯的发热端,从而合理设计逆变板和风扇的位置,使得风扇位于电芯发热端高温区域,缩短电芯与风扇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将电芯发热端高温区域积聚的热量带走,降低电池的温度,满足电池散热需求;此外,本方案使逆变板和风扇集中安装在同一个部件上,集成化程度更高,能够简化装配操作,且集成后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装配更加便利,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上支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下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下支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第三安装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安装座;11、风扇;12、逆变板;13、电芯;14、第二安装座;15、第一安装板;16、第二安装板;17、上支架;18、下支架;19、螺杆;20、螺杆过孔;21、第一预装结构;22、第二预装结构;23、第一隔热挡片;24、第二隔热挡片;25、隔热结构;26、BMS板;27、第一连接板;28、第二连接板;29、第一卡扣;30、第二卡扣;31、第三预装结构;32、第三安装座;33、第四预装结构;34、PC绝缘片;35、泡棉;36、底壳;37、中框;38、散热格栅;39、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10;风扇11;逆变板12,逆变板12和风扇11均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0上;电芯13,具有发热端;第二安装座14,电芯13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内,第一安装座1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上,且位于电芯13的发热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扇11和逆变板12均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0上,第一安装座1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上,电芯13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内,即风扇11位于电芯13发热端的高温区域,能够将电芯13的发热端高温区域积聚的热量带走,降低电池的温度,提高电池的散热效果;另外,风扇11和逆变板12均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0上,再将第一安装座10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上,这样能够将逆变板12和风扇11等部件集成一体,相较于现有的电池包散热结构,上述技术方案的逆变板12和风扇11集中安装在同一个部件上,集成化程度更高,能够简化装配操作,且集成后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装配更加便利,提高装配效率。
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10包括第一安装板15和第二安装板16,第一安装板15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6的两端,第一安装板15和第二安装板16组合安装形成U型结构的第一安装座10,风扇1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风扇11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5上,至少两个风扇11的送风方向相同,逆变板12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6上,逆变板12位于至少两个风扇11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板15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6的两端,至少两个风扇11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5上以形成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风扇11且至少两个风扇11的送风方向相同,两个风扇11相对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6的两端,这样,风扇11吹出的风能够覆盖电芯13上端的整个高温区域,两个风扇11能够加快空气的流动,散热效果更好。逆变板12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6上方,逆变板12位于至少两个风扇11之间,这样既能够实现风扇11与逆变板12的集成一体化,还能够保证逆变板12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被风扇11吹出的风带走。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11是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5上的。
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14包括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连接设置,,以形成可安装电芯13的安装空间,电芯13安装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13安装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之间,且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之间是可拆卸的连接,方便电芯13的安装和替换。
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组件还包括螺杆19,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上均设置有螺杆过孔20,这样,螺杆19穿过螺杆过孔20能够将电芯13固定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之间,通过上述设置既能够使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还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二安装座14进行安装和拆卸。
结合参见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16包括第一预装结构21,上支架17靠近第二安装板16的一侧具有能够与第一预装结构21相配合的第二预装结构22,第一预装结构21和第二预装结构22中的一个为预装槽,另一个为预装卡扣。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预装结构21和第二预装结构22中的一个为预装槽,另一个为预装卡扣,这样,通过预装槽与预装卡扣的卡接配合,能够将第二安装板16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上,实现第一安装座10与第二安装座14的预装,进而简化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支架17包括第一隔热挡片23,第一隔热片设置在上支架17的第一侧,第一隔热片位于电芯13的外侧且朝向下支架18的方向延伸,下支架18包括第二隔热片,第二隔热片设置在下支架18的第一侧,第二隔热片位于电芯13的外侧且朝向上支架17的方向延伸,第一隔热片与第二隔热片相接形成隔热结构25;电池包组件还包括BMS板26,BMS板26安装在隔热结构25远离电芯13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片与第二隔热片相接形成隔热结构25,BMS板26安装在隔热结构25远离电芯13的一侧,这样,隔热结构25能够吸收一部分电芯13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电芯13产生的热量对BMS板26的影响。
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挡片23包括第一连接板27,第一连接板27位于第一隔热挡片23远离电芯13的一侧,第二隔热挡片24包括第二连接板28,第二连接板28位于第二隔热挡片24远离电芯13的一侧,BMS板26的两个长边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接板27和第二连接板28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板27和第二连接板28为BMS板26提供安装空间,第一连接板27和第二连接板28具有一定的厚度,BMS板26的两个长边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板27和第二连接板28上,这样,既能够保证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结构强度,还能够使BMS板26与隔热结构25有一定的空间余量,不影响电芯13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BMS板26的长边端指的是BMS板26长边所在端。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7和第二连接板28上均设置有弧形凸起和螺钉孔,BMS板26通过螺钉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4上,弧形凸起能够实现BMS板26的安装定位,方便安装。
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支架17包括第一卡扣29,上支架17朝向下支架18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卡扣29,下支架18包括第二卡扣30,下支架18朝向上支架1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卡扣30,第一卡扣29能够与相对应的第二卡扣30卡接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29和第二卡扣30所形成的卡接配合结构可以位于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其中一侧的边缘位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两个相对侧的边缘位置,或者设置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中间配合区域,或者是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两个相对侧的边缘位置以及中间配合区域均设置该卡接配合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两个相对侧的边缘位置以及中间配合区域均设置有第一卡扣29和第二卡扣30所形成的卡接配合结构。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的预装,并且采用卡扣的连接方式,既能够保证装置的连接稳定性,还能够减少零件数,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拆装操作,提高装卸效率。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架18远离第一安装座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预装结构31,电池包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座32,第三安装座32包括第四预装结构33,第三预装结构31能够与第四预装结构33相配合以连接下支架18与第三安装座32。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将下支架18安装在第三安装座32上,实现第二安装座14与第三安装座32的预装,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预装结构31和第四预装结构33中的一个为预装槽,另一个为预装卡扣,通过预装槽与预装卡扣的卡接配合,能够实现下支架18与第三安装座32的预装,进而简化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组件还包括两个PC绝缘片34,其中一个PC绝缘片34位于第一安装座10和上支架17之间,另一个PC绝缘片34位于下支架18和第三安装座32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包组件还包括两个PC绝缘片34,其中一个PC绝缘片34位于第一安装座10和上支架17之间,另一个PC绝缘片34位于下支架18和第三安装座32之间,PC绝缘片34能够使上支架17与第一安装座10之间保持绝缘,也能够使下支架18与第三安装座32之间保持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PC绝缘片34上设置有螺杆过孔20,螺杆过孔20内穿设有螺杆19,以将PC绝缘片34固定在相应位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组件还包括泡棉35,泡棉35位于风扇11和第一安装板15之间电池包组件还包括泡棉35,泡棉35位于风扇11和第一安装板15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泡棉35位于风扇11和第一安装板15之间,泡棉35能够吸收由风扇11振动产生的噪音。
结合参见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储能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包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能电池还包括底壳36、中框37、散热格栅38以及上盖39,中框37的相对两侧设置开口,其中一个开口处设置有底壳36,另一个开口处设置有上盖39,电池包组件设置在中框37内。其中,两个散热格栅38设置在中框37的两侧,电芯13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格栅38排出。
具体地,储能电池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电芯13通过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进行简单的预装固定;将第一安装座10与第三安装座32进行预装;然后通过螺杆19将电芯13、第一安装座10、第二安装座14以及第三安装座32进行固定;然后将逆变板12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板16上,将BMS板26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座14上;最后将两个风扇11分别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6上,使得风扇11、逆变板12共同集成在第二安装板16上;将上述安装好的零件全部装入中框37内,然后再将底壳36和上盖39分别安装在中框37的两端。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风扇和逆变板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再将第一安装座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使逆变板、风扇、电芯集中安装在同一个部件上,集成化程度更高,能够简化装配操作,且集成后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装配更加便利,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风扇位于电芯上端高温区域,能够将电芯上端高温区域积聚的热量带走,降低电池的温度,满足散热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安装座(10);
风扇(11);
逆变板(12),所述逆变板(12)和所述风扇(11)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10)上;
电芯(13),具有发热端;
第二安装座(14),所述电芯(13)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14)内,所述第一安装座(10)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14)上,且位于所述电芯(13)的发热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包括第一安装板(15)和第二安装板(16),所述第一安装板(15)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两端,所述风扇(1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风扇(11)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5)上,所述逆变板(12)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6)上,所述逆变板(12)位于至少两个所述风扇(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14)包括上支架(17)和下支架(18),所述上支架(17)和所述下支架(18)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连接设置,所述上支架(17)和所述下支架(18)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芯(13)安装在所述上支架(17)和所述下支架(18)之间的安装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螺杆(19),所述上支架(17)和所述下支架(18)上均设置有螺杆过孔(20),所述螺杆(19)穿过所述螺杆过孔(20),以将所述电芯(13)固定在所述上支架(17)和所述下支架(18)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6)上设有第一预装结构(21),所述上支架(17)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一侧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预装结构(21)相卡接配合的第二预装结构(2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7)包括第一隔热挡片(23),所述第一隔热挡片(23)设置在所述上支架(17)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热挡片(23)位于所述电芯(13)的外侧且朝向所述下支架(18)的方向延伸,所述下支架(18)包括第二隔热挡片(24),所述第二隔热挡片(24)设置在所述下支架(18)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热挡片(24)位于所述电芯(13)的外侧且朝向所述上支架(17)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热挡片(23)与所述第二隔热挡片(24)相接形成隔热结构(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BMS板(26),所述BMS板(26)安装在所述隔热结构(25)远离所述电芯(13)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挡片(23)包括第一连接板(27),所述第一连接板(27)位于所述第一隔热挡片(23)远离所述电芯(13)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热挡片(24)包括第二连接板(28),所述第二连接板(28)位于所述第二隔热挡片(24)远离所述电芯(13)的一侧,所述BMS板(26)的两个长边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27)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8)上。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7)包括第一卡扣(29),所述上支架(17)朝向所述下支架(18)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卡扣(29),所述下支架(18)包括第二卡扣(30),所述下支架(18)朝向所述上支架(1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卡扣(30),所述第一卡扣(29)能够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扣(30)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18)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预装结构(31),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第三安装座(32),所述第三安装座(32)包括第四预装结构(33),所述第三预装结构(31)能够与所述第四预装结构(33)相配合以连接所述下支架与所述第三安装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两个PC绝缘片(34),其中一个所述PC绝缘片(34)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和所述上支架(17)之间,另一个所述PC绝缘片(34)位于所述下支架(18)和所述第三安装座(32)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泡棉(35),所述泡棉(35)位于所述风扇(11)和所述第一安装板(15)之间。
13.一种储能电池,包括电池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还包括中框(37)、底壳(36)和上盖(39),所述中框(37)的相对两侧设置开口,其中一个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所述底壳(36),另一个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所述上盖(39),所述电池包组件设置在所述中框(37)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4505.0U CN217788536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4505.0U CN217788536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88536U true CN217788536U (zh) | 2022-11-11 |
Family
ID=83935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44505.0U Active CN217788536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88536U (zh) |
-
2022
- 2022-06-20 CN CN202221544505.0U patent/CN2177885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63255B2 (en) |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separator for power supply device | |
KR101991925B1 (ko) | 그립핑부가 구비되어 있는 카트리지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모듈 | |
WO2012132135A1 (ja) | 電池パック | |
JP2020113361A (ja) |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用セパレータ | |
CN113665684B (zh) | 车辆的车身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 |
JP2006185815A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219873793U (zh) | 电池包 | |
CN217788536U (zh) | 电池包组件和储能电池 | |
WO2019062938A1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20042002U (zh) | 风冷式电池模组及其储能电池箱 | |
CN219696548U (zh) | 一种高效调节温度的车辆启动电池结构 | |
CN215621360U (zh) | 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2136521U (zh) | 一种电池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 |
CN211364275U (zh) | 一种车载充电机 | |
CN209981332U (zh) | 电池模组及其框架结构 | |
CN209993644U (zh) | 一种风冷电池包 | |
CN220021468U (zh) | 一种储能电源箱体及储能电源 | |
CN113285137A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9917423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方形锂电池pack箱 | |
CN215621359U (zh) | 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9180596U (zh) | 电源外壳及电源设备 | |
CN218072258U (zh) |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 |
CN215818968U (zh) | 一种空调电控舱的门板组件 | |
CN216750144U (zh) | 一种模块化储能柜 | |
CN220041925U (zh) |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