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3569U -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3569U
CN217763569U CN202220494070.7U CN202220494070U CN217763569U CN 217763569 U CN217763569 U CN 217763569U CN 202220494070 U CN202220494070 U CN 202220494070U CN 217763569 U CN217763569 U CN 217763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temperature area
port
low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940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哲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4940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3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3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3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包括高温区和低温区,所述高温区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且所述高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一加热口;所述低温区围合在高温区周围,以收集高温区向外散发的热量,且低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二加热口,低温区内的热量可经第二加热口直接传递给锅底。与现有技术中的锅支架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低温区可回收高温区向外释放的热量,并通过第二加热口直接向锅底传热,热阻小,传热效果好;同时,低温区减少了燃烧器燃烧时对面板和旋钮的热辐射和热对流,燃气灶具的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较低,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通过燃烧器处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锅底,但一部分热量会散发到周围环境中,造成热量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技术采用环状或盘状的锅支架围合在燃烧器周围,阻隔热量向周围散发,起到聚能作用,从而减少热量损耗。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锅支架聚能效果有限,依然有大量热量损耗(例如高温烟气持续的向空气排热),典型表现是使用燃气灶具一段时间后,燃气灶具的面板和旋钮的温升依然过高。
因此,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影响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具,所述燃气灶具包括燃烧器,所述锅支架包括:
高温区,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且所述高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一加热口;
低温区,围合在高温区周围,以收集高温区向外散发的热量,且低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二加热口,低温区内的热量可经第二加热口直接传递给锅底。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区由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的内支架形成,且所述内支架外设有外支架,所述外支架与所述内支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低温区。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独立设置,且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架包括:
内盘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容纳燃烧器,且所述内盘体包括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上下贯通,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外围的第一侧壁自第一上端口向第一下端口延伸;
内支撑脚,固定在内盘体外表面上;
所述外支架包括:
外盘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容纳内盘体,且所述外盘体包括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上下贯通,用于围合在第一侧壁外围的第二侧壁自第二上端口向第二下端口延伸;
架体,包括底框和外支撑脚,外支撑脚固定在底框上;
其中,所述外盘体上对应所述外支撑脚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外支撑脚经所述第一通孔和锁紧件与所述外盘体固定连接;所述外盘体上对应所述内支撑脚分别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盘体上的内支撑脚可脱卸地插入对应的第二通孔内,从而实现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地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外盘体与所述内盘体围合形成环状的低温区,所述内盘体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形成所述高温区,所述第二上端口与所述第一上端口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加热口,所述第一上端口形成所述第一加热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端口、所述第一下端口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一上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一下端口的直径;
所述第二上端口、所述第二下端口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二上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二下端口的直径。
进一步的,外支架的顶面不低于内支架的顶面,以使外支架的顶面与锅底直接接触;所述外支架上还设有:
出烟口,贯通开设在外支架上并与所述低温区连通,以供自第二加热口进入低温区内的烟气加热低温区和外支架后,穿出所述低温区,并再次向上加热锅底。
再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架的顶面设有用于加大传热面积的加热圈,所述加热圈与所述外支架的顶面平齐,并与所述外支架相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架上开设有便于观察火苗的窗口。
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架上还设有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用于减少热量自外支架上部向下部传递。
再进一步的,所述隔热结构是开设在外支架上的隔热口,所述隔热口贯通于外支架侧壁上,并位于低温区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所述燃气灶具包括所述的锅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燃气灶具是全预混式燃气灶具,所述内支架围合在所述燃烧器外,且所述内支架与所述燃烧器外侧壁之间紧密贴合,以阻止空气补入,或:
所述燃气灶具是大气式燃气灶具,所述内支架围合在所述燃烧器外,且所述内支架与所述燃烧器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供空气补入。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设置低温区回收高温区向外释放的热量,使得热量损耗很小;且低温区向锅底开口,低温区内回收的热量通过二次加热口向锅底传热,且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锅底传热,传热效果好,从而有效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同时,低温区减少了燃烧器燃烧时对面板和旋钮的热辐射和热对流,燃气灶具的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较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的技术问题。
(2)通过将内支架和外支架独立设置,不采用一体设置,可使得内支架和外支架之间形成传热断桥,减少热量传递到外支架自身上,从而减少经外支架向空气中释放产生的热损,迫使热量集中传递到低温区内加热锅底;同时,内支架的内支撑脚与外支架接触面较小,传热面小,进一步减少热量自内支架向外支架传导。
(3)外支架通过架体设置在燃气灶具的盛液盘上,架体包括外支撑脚和底框,外支撑脚能延长传热途径,增加热阻,从而减少热量向面板和旋钮传递;底框的底面上设有落地凸点,底框通过该落地凸点与盛液盘接触,也能减小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向面板和旋钮传递,在低温区降低面板和旋钮温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面板和旋钮的温升。
(4)内支架和外支架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清洗和定位装配,十分方便。
(5)具有二次热交换的锅支架,其外盘体的第二上端口与锅底直接接触,通过在外盘体的侧壁上开设供烟气穿出的出烟口,引导加热锅底后依然带有余热的烟气经第二加热口进入低温区后,再经该出烟口溢出加热锅底,烟气进入低温区内后,会加热低温区,从而进一步增加低温区内的热量,且烟气通过出烟口时,可加热外盘体,外盘体再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锅底,实现了烟气与锅底的二次热交换,充分回收利用了烟气的余热。
(6)具有二次热交换的锅支架,其通过将外盘体的第二上端口设置成不低于内锅架脚的顶面,以使外盘体的第二上端口与锅底直接接触从而迫使烟气都进入低温区内,且增加外盘体与锅底的传热面积。
(7)具有二次热交换的锅支架,其通过在外盘体的第二上端口设置用于加大传热面积的加热圈,可以提高传热效果。
(8)当外盘体的第二上端口与锅底直接接触时,不易观察其内的火势情况,因此,在外盘体上开设窗口,该窗口便于用户观察火焰状态。
综上,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增加了低温区传热、烟气与锅底的二次热交换两条传热途径,全面、有效地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面板和旋钮的温升;且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既可适配于大气式燃气灶具又可适配于全预混燃气灶具,在使用于大气式燃气灶具时,既适用于上进风式燃气灶具又可适用于下进风式燃气灶具,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锅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下进风、大气式燃气灶具);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爆炸图(用于下进风、大气式燃气灶具);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F-F向剖视图;
图5为图4中V处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E-E向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C处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B向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爆炸图(用于上进风、大气式燃气灶具);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中A-A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P处结构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Q处结构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爆炸图(用于下进风、全预混式燃气灶具);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具时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爆炸图(具有二次热交换,且用于下进风、全预混式燃气灶具);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的剖视图一;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的剖视图二;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具时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锅支架的结构爆炸图(具有二次热交换,且用于下进风、全预混式燃气灶具);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锅支架的俯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锅支架的外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有二次热交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包括内外间隙相套的内支架 100和外支架200,内支架100用于围合在燃烧器600周围并形成高温区G,外支架200包围内支架100并与内支架100围合形成低温区 D,低温区D围合在高温区G外部,以收集高温区G向外释放的热量;高温区G面向锅底具有第一加热口,燃烧器600在高温区G内燃烧,且经该第一加热口加热锅底;低温区D收集高温区G向外散发的热量,且低温区D面向锅底具有第二加热口,低温区D内的热量可经第二加热口直接传递给锅底。
与现有技术中的锅支架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锅支架不仅能起到聚热作用,还可形成低温区D,低温区D回收高温区G向外释放的热量,与高温区G实现分层、共同加热,热量损耗很小。另外,低温区D内回收的热量与锅底通过第二加热口传热,且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锅底传热,传热效果好,从而有效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同时,由于设置了低温区D,减少了燃烧器燃烧时对面板和旋钮的热辐射和热对流,燃气灶具的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较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锅支架的聚能效果有限,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不高,且面板和旋钮的温升过高的技术问题。
如图2、10、16、18所示,内支架100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内盘体110和固定在内盘体110下边缘上的四个(三个以上都可以)内支撑脚121、122,内盘体110包括均为圆形的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上下贯通,且第一上口的直径大于第一下端口的直径,用于围合在燃烧器600周围的第一侧壁自第一上端口向第一下端口延伸。
如图2、10、16、18所示,外支架200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外盘体210和架起外盘体210的架体300,外盘体210包括均为圆形的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上下贯通,且第二上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二下端口的直径,用于围合在第一侧壁外围的第二侧壁自第二上端口向第二下端口延伸。
如图2、10、16、18所示,架体300包括底框310和外支撑脚 321、322,外支撑脚321的底端固定在底框310上,顶端竖直向上延伸,外盘体210上对应外支撑脚321、322分别设有第一通孔250。在如图1~10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16~1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图 18~23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图24、25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外支撑脚321侧面上设有台肩,外支撑脚321的顶端插入对应的第一通孔250,卡紧件331卡紧在外支撑脚321的顶端上,并将外盘体210压紧在外支撑脚321的台肩上,从而将外盘体210固定在架体300上,如图3~5所示。
当然,外盘体210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与外盘体210连接,例如在如图11~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外支撑脚322与外盘体210铆接固定。如图11~14所示,外支撑脚322顶面3221上设有缺口3222,铆接件332的顶端通过第一通孔250与外盘体210铆接,铆接件332的底端通过缺口3222与外支撑脚322铆接,从而将外盘体210与架体 300铆接成一体。卡紧件331和铆接件332均为锁紧件。
外盘体210上对应内支撑脚121、122设有第二通孔220,内盘体110上的内支撑脚121、122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二通孔220内,且内支撑脚121、122与第二通孔220间隙配合,从而实现内支架100 与外支架200之间的可拆洗式连接,如图6~8所示。
锅支架装配时,先将外支架200的底框310置于盛液盘700内,再经第一下端口将内支架100套在燃烧器600外,然后将内支架100 插入外支架200上的第二通孔220内并定位,则外盘体210与内盘体 110围合形成环状的低温区D,内盘体110围合在燃烧器600周围形成上述高温区G,第二上端口与第一上端口平齐,且两者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上述第二加热口,第一上端口形成上述第一加热口,如图9、 22所示。
如图6所示,内支撑脚121、122包括三个短的第一支架脚122 和一个长的第一支架脚121,较长的第一支架脚122能穿过外盘体210 并延伸至底框310上,用于在装配时辅助识别内支架100在外支架 200上的装配位置是否正确,当内支架100在外支架200上放置不准确时,内盘体110会不平,从而提示用户重装。
如图9、22所示,底框310的形状与盛液盘700形状相适配,盛液盘700为矩形时,底框310为矩形框,且矩形框的每条边上均设置一个外支撑脚322;盛液盘700为圆形时,底框310为圆形框,且圆形框上间隔设置至少三个外支撑脚322,以平稳支撑内盘体110。
且燃气灶具按照进风模式不同,分为上进风式燃气灶具(喷嘴位于面板上方)和下进风式燃气灶具(喷嘴位于面板下方)。适配上进风式燃气灶具时,外支撑脚322设置高度较高,如图11~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锅支架。适配下进风式燃气灶具时,外支撑脚321设置高度较低,如图1~10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锅支架、图16~1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锅支架、图18~23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锅支架、图24、 25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锅支架。总之,以内盘体110能围合在燃烧器600周边,且第一上端口位于燃烧器600顶面之上为准。
如图2、10、16、18所示,内盘体110内壁上沿内盘体110的周向间隔设有四个内锅架脚140,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上沿外盘体 210的周向间隔设有四个外锅架脚240,内锅架脚140和外锅架脚240 的顶面齐平,共同向上接触并支撑锅底。当然,如果不要求外盘体210接触并支撑锅底,外锅架脚240也可以不设置。
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内支架100和外支架200独立设置,不采用一体设置,可使得内支架100和外支架200之间形成传热断桥,减少热量传递到外支架200自身上,从而减少经外支架200向空气中释放产生的热损,迫使热量集中传递到低温区D内加热锅底,以提高热效率。同时,内支架100和外支架200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清洗和定位装配,另外,内支架100的第一下端口和外支架200的第二下端口处分别设有内盛液圈130和外盛液圈230,可承接从上方滴落的水或掉落的杂物,避免向下污染灶面,定期拆卸并清洗内支架100、外支架200即可,十分方便。
此外,内支架100的内支撑脚121、122与外支架200接触面较小,传热面小,进一步减少热量自内支架100向外支架200传递,因此,外支架200自身从内支架100上获得的热量较少。而外支架200 又是通过架体300向面板和旋钮传热的,架体300包括外支撑脚321、322和底框310,外支撑脚321、322能延长传热途径,增加热阻,从而减少热量向面板和旋钮传递;底框310的底面上间隔设有8个落地凸点330,底框310通过该落地凸点330与盛液盘700接触,也能减小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向面板和旋钮传递,在低温区D降低面板和旋钮温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面板和旋钮的温升。
在锅支架的底部,第二侧壁延伸至第一侧壁的下方,以减小热量从低温区D的下方流失,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下端口位于第二下端口的正下方,以尽量减少热量损耗和对面板、旋钮的传热。
燃烧器600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与锅底接触加热锅底后向外散开时,依然带有一定的热量,为了再次利用该热量,适配平底锅(尤其是锅径大于外盘体210直径的大平底锅)的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锅支架,其外盘体210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烟气穿出的出烟口 270,出烟口270贯通并与低温区D连通,烟气加热锅底后经第二加热口进入低温区D内,再经出烟口270溢出,并向上加热锅底,出烟口270应尽量向上靠近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以减小与锅底的距离,从而提高传热效果,如图18~23所示。
烟气自第二加热口进入低温区内,会加热低温区D,从而进一步增加低温区D内的热量,且烟气通过出烟口270时,可加热外盘体 210,外盘体210再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锅底,实现了烟气与锅底的二次热交换。至此,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增加了低温区D传热、烟气与锅底的二次热交换两条传热途径,全面、有效地提高了热效率。
为了提高二次热交换的效果,具有二次热交换的外支架的顶面与平底锅的锅底要直接接触,以尽量迫使烟气进入低温区D内且增加外盘体210与锅底的传热面积,为此,具有二次热交换的锅支架,其外盘体210上不再设置外锅架脚240,且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为外支架的顶面,且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210不低于内锅架脚140 的顶面,例如,本实施例中,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与内锅架脚 140的顶面平齐。
另外,具有二次热交换的锅支架,还可通过在其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上设置用于加大传热面积的加热圈260来进一步提高传热效果,加热圈260与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平齐且固定在外盘体 210上,加热圈260可位于外盘体210内侧或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圈260位于外盘体210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出烟口270沿内盘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圈,为提高出烟量和对外盘体210的加热面积,可以设置2圈及以上。
当外盘体210的第二上端口与锅底直接接触时,不易观察其内的火势情况,为此,在如图24、25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外盘体210 上设有便于向内观察燃烧器火苗的窗口280,窗口280沿外盘体的径向贯通于外盘体210,且多个窗口280由第二上端口间隔内锅架脚140 向下凹陷形成。
大气式燃气灶具按照燃烧方式分为全预混燃气灶具(采用全预混燃烧方式)和大气式燃气灶具(采用大气式燃烧方式)。全预混燃烧方式是将燃气与空气以完全反应的配比一次性混合均匀后再进入燃烧器充分燃烧,燃烧过程中没有二次空气进入。大气式燃烧方式是纯燃气进入燃烧器引流管,一次空气(少于充分燃烧所需空气)由引流管端口的可调风门吸入,两种气体混合后燃烧形成一次火焰,一次火焰中未完全氧化燃烧的燃气随火焰继续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得到二次空气,二次空气与未完全氧化燃烧的燃气混合后再燃烧。
图10、图13、图23分别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锅支架、第二实施例的锅支架和第三实施例的锅支架适用于大气式燃气灶具的状态,如图10、图13、图23所示,内盘体110与燃烧器600外壁之间留有供二次空气补入的间隙d,为减少二次空气过量补充降低了烟气的温度,该间隙d一般设置为5~15mm左右。图17、23分别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锅支架、第五实施例的锅支架适用于全预式燃气灶具的状态,如图17、23所示,内盘体110与燃烧器600外壁之间不留间隙。
燃烧器燃烧时,外支架200上部的温度高于下部,为了减少热量自外支架200上部向下部传递,可以在外支架200上设置隔热结构。
在图26显示的第六实施例的锅支架的外盘体210中,外盘体210 的侧壁上开设有隔热口290,隔热口290沿外盘体210径向贯通于外盘体210,且隔热口290位于外盘体210沿轴向的中部,多个隔热口 290沿外盘体21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圈,隔热口290能增大外盘体210上部的热量向下传递的热阻,充当了隔热结构的作用,从而减少热量向面板和旋钮传递,再进一步地降低了面板和旋钮的温升。
当外盘体210上同时开设有出烟口270时,隔热口290位于出烟口270下部。
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锅支架的外盘体210可以是单层(实心)、双层(内部空心)或多层(内部空心且隔开)防散热,但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外盘体210自身获得的热量较少,采用单层即可,其外表面温度已经很低了。
现有技术中的锅支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温度会很高,所以锅支架需要采用搪瓷等高温表面处理方式,不能喷涂不沾涂料或低温漆,但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锅支架,其外支架200温度均较低,使得外支架 200上可以进行低温表面处理方式,例如喷涂特氟隆,从而使得外支架200具有多样的表面处理方式,利于提升灶具整体的外观,且便于清洗。
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的锅支架均可用于燃气灶具,该燃气灶具包括台式燃气灶、嵌入式燃气灶和集成灶。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这里可能使用量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第二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一单元。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申请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申请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具,所述燃气灶具包括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包括:
高温区,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且所述高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一加热口;
低温区,围合在高温区周围,以收集高温区向外散发的热量,且低温区具有面向锅底的第二加热口,低温区内的热量可经第二加热口直接传递给锅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区由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的内支架形成,且所述内支架外设有外支架,所述外支架与所述内支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低温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独立设置,且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可拆卸地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包括:
内盘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容纳燃烧器,且所述内盘体包括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第一上端口和第一下端口上下贯通,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外围的第一侧壁自第一上端口向第一下端口延伸;
内支撑脚,固定在内盘体外表面上;
所述外支架包括:
外盘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容纳内盘体,且所述外盘体包括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第二上端口和第二下端口上下贯通,用于围合在第一侧壁外围的第二侧壁自第二上端口向第二下端口延伸;
架体,包括底框和外支撑脚,外支撑脚固定在底框上;
其中,所述外盘体上对应所述外支撑脚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外支撑脚经所述第一通孔和锁紧件与所述外盘体固定连接;所述外盘体上对应所述内支撑脚分别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盘体上的内支撑脚可脱卸地插入对应的第二通孔内,从而实现所述内支架和所述外支架地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外盘体与所述内盘体围合形成环状的低温区,所述内盘体用于围合在燃烧器周围形成所述高温区,所述第二上端口与所述第一上端口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加热口,所述第一上端口形成所述第一加热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端口、所述第一下端口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一上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一下端口的直径;
所述第二上端口、所述第二下端口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二上端口的直径大于第二下端口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外支架的顶面不低于内支架的顶面,以使外支架的顶面与锅底直接接触;所述外支架上还设有:
出烟口,贯通开设在外支架上并与所述低温区连通,以供自第二加热口进入低温区内的烟气加热低温区和外支架后,穿出所述低温区,并再次向上加热锅底。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架的顶面设有用于加大传热面积的加热圈,所述加热圈与所述外支架的顶面平齐,并与所述外支架相固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架上开设有便于观察火苗的窗口。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架上还设有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用于减少热量自外支架上部向下部传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是开设在外支架上的隔热口,所述隔热口贯通于外支架侧壁上,并位于低温区上。
11.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包括如权利要求2~10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是全预混式燃气灶具,所述内支架围合在所述燃烧器外,且所述内支架与所述燃烧器外侧壁之间紧密贴合,以阻止空气补入,或:
所述燃气灶具是大气式燃气灶具,所述内支架围合在所述燃烧器外,且所述内支架与所述燃烧器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供空气补入。
CN202220494070.7U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Active CN217763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4070.7U CN217763569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94070.7U CN217763569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3569U true CN217763569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82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94070.7U Active CN217763569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3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76992U (zh) 一种聚能燃气灶
CN112664981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03512055A (zh) 旋风灶具
CN217763569U (zh) 一种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20767451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109990325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116772248A (zh) 锅支架及含有其的燃气灶具
CN210291973U (zh) 燃气灶具
CN112344396A (zh)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CN215570739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8583219U (zh) 一种双层聚能隔热炉架
CN211822550U (zh) 一种灶具隔热罩
CN110345524B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2132534U (zh) 一种燃气炉头的聚能盘与炉架装配结构
CN214038552U (zh)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0979960U (zh) 一种聚能锅架及其应用的燃气灶
CN216114204U (zh) 一种炉架结构及炉灶
CN218510946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5336308U (zh) 燃气灶
CN220506778U (zh) 一种提高热效率的炉膛及燃气灶
CN111998340B (zh) 灶具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