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9265U -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59265U
CN217759265U CN202221785721.4U CN202221785721U CN217759265U CN 217759265 U CN217759265 U CN 217759265U CN 202221785721 U CN202221785721 U CN 202221785721U CN 217759265 U CN217759265 U CN 217759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building frame
accommodating space
structure according
stee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57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斌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zhou Zhaodi Assembl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zhou Zhaodi Assembl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zhou Zhaodi Assembl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zhou Zhaodi Assembl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57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59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59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59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包括柱体和梁体;所述柱体固定设置有第一钢筋,其中,所述第一钢筋设有第一端部;所述梁体固定设置有第二钢筋,其中,所述第二钢筋设有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通过套筒连接件相连。通过套筒连接件连接第一钢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钢筋的第二端部,进而梁体和柱体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所形成的建筑框架结构提高了整体牢固度并且不易出现松动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框架结构中,梁和柱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将梁和柱端部露出的钢筋相互交叉设置,接着通过混凝土浇筑梁和柱的钢筋,等待混凝土凝结后使得梁和柱相互固定。
上述连接方式虽然能实现梁和柱的固定,但是整体建筑框架结构的牢固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框架结构,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包括柱体和梁体;
所述柱体固定设置有第一钢筋,其中,所述第一钢筋设有第一端部;
所述梁体固定设置有第二钢筋,其中,所述第二钢筋设有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通过套筒连接件相连。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肋筋,所述第二端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肋筋;
所述套筒连接件内设有相应的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壁挤压贴合所述第一端部以及第一肋筋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壁挤压贴合所述第二端部以及第二肋筋的外表面。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连接件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
所述第一端部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端部的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二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内螺纹适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第二内螺纹适配于所述第二外螺纹;
所述套筒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螺纹连接。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为同向螺纹或反向螺纹。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一墩头,所述第二端部设有第二墩头;
所述套筒连接件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和中间连接组件;
所述第一安装件设有第三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安装件设有第四容纳空间;
所述第一墩头限位在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墩头限位在所述第四容纳空间内;
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组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内;
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同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包括插杆、中间螺母、卡接件和弹簧;
所述插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螺纹连接;
所述插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卡接件卡接;
所述中间螺母套设在所述插杆上,抵接于所述插杆的第一端和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螺纹连接;
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四容纳空间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的内表面和所述卡接件。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件包括金属环和多个金属卡接单元;
多个所述金属卡接单元均匀固定在所述金属环的同侧端,用于与所述插杆的第二端进行弹性卡接;
所述金属环与所述弹簧抵接。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件为卡环;
所述卡环由多个弧形卡片单元首尾拼接而成。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组件还包括垫片;
所述垫片套设于所述插杆的第二端;
所述垫片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卡环和所述弹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框架结构,通过套筒连接件连接第一钢筋的第一端部和第二钢筋的第二端部,进而梁体和柱体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所形成的建筑框架结构提高了整体牢固度并且不易出现松动的现象。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并不需要实现上面所述的全部有益效果,而是特定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特定的技术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还能够实现上面未提到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在第一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完全位于柱体或梁体内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在第一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部分或者全部位于柱体或者梁体外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在第二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与梁体及柱体之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一种连接形式时套筒连接件中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分别为相互独立或者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二种连接形式时套筒连接件和第一端头、第二端头螺纹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三种连接形式且卡接件为莲花卡扣时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三种连接形式且卡接件为莲花卡扣时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三种连接形式且卡接件为卡环时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一种建筑框架结构中在套筒连接件与钢筋以第三种连接形式且卡接件为卡环时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在卡接件为莲花卡扣时卡接件、中间螺母以及插杆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在卡接件为卡环时卡接件、中间螺母以及插杆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中:1、柱体;11、第一钢筋;111、第一端部;112、第一墩头;1111、第一肋筋;1112、第一外螺纹;2、梁体;21、第二钢筋;211、第二端部;212、第二墩头;2111、第二肋筋;2112、第二外螺纹;3、套筒连接件;31、第一容纳空间;32、第二容纳空间;33、通孔;331、第一内螺纹;332、第二内螺纹;34、第一安装件;341、第三容纳空间;342、穿孔;343、凸边;35、第二安装件;351、第四容纳空间;36、中间连接组件;361、插杆;362、中间螺母;363、卡接件;3631、金属环;3632、金属卡接单元;3633、弧形卡片单元;364、弹簧;3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包括柱体1和梁体2;
柱体1固定设置有第一钢筋11,其中,第一钢筋11设有第一端部111;
梁体2固定设置有第二钢筋21,其中,第二钢筋21设有第二端部211;
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之间通过套筒连接件3相连。
本实施例中,本方案可应用于柱体1和梁体2的多种布局方式中,其中第一种布局方式为梁体2的端部装载于柱体1的顶端面;第二种布局方式为梁体2位于柱体1的侧面,在此种布局方式下,梁体2的端面可以与柱体1的侧面紧贴,也可以与柱体1的侧面之间间隔设置。
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预先在柱体1或者梁体2制作过程中预埋在混凝土中,在混凝土冷凝之后与混凝土固定连接。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具体可以是柱体1或者梁体2内中钢筋笼的纵筋,也可以是除钢筋笼之外的附加钢筋。进一步的,在第一钢筋11或第二钢筋21是附加钢筋的情况下,第一钢筋11或第二钢筋21可与柱体1或者梁体2内钢筋笼的纵筋或者箍筋焊接或者捆扎连接固定,以提升附加钢筋的牢固度。
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指的是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中与套筒连接件3连接的部分,套筒连接件3同时连接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进而使柱体1和梁体2之间相互连接。
套筒连接件3的安装位置可以有多种,具体可参考图2~图4所示,其中,图2中示出了在上述第一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3完全位于柱体1或梁体2内时的四种位置情况,图3示出了在上述第一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3部分或者全部位于柱体1或者梁体2外时的四种位置情况,图4示出了在上述第二种布局方式的情况下套筒连接件3与梁体2及柱体1之间的四种位置情况。其中,选取图2~图4中的第1、2、6、9、10和12种作为最佳安装位置,其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均未外露梁体2和柱体1之外,显得美观。另外,针对于第一钢筋11或第二钢筋21外露于梁体2或者柱体1的安装方式,图2~图4中的第3、4、5、7、8和11种,可在此基础上对外露的钢筋浇筑混凝土或者焊接其他钢筋以进一步加强梁体2和柱体1的整体牢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附图显得简洁明了,所有附图中只示出了单根第一钢筋11、第二钢筋21以及单个套筒连接件3,实际情况中,梁体2和柱体1之间可同时阵列分布多个第一钢筋11、第二钢筋21以及套筒连接件3。另外,附图1至图4中,套筒连接件3的剖视图只显示大概形状轮廓,暂未显示其内部的具体结构,具体结构会在后续附图中显示,
综上所述,通过套筒连接件3连接第一钢筋11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钢筋21的第二端部211,进而梁体2和柱体1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所形成的建筑框架结构提高了整体牢固度并且不易出现松动的现象。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肋筋1111,第二端部211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肋筋2111;
套筒连接件3内设有相应的第一容纳空间31和第二容纳空间32;
第一容纳空间31内壁挤压贴合第一端部111以及第一肋筋1111的外表面;
第二容纳空间32内壁挤压贴合第二端部211以及第二肋筋2111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此方案为套筒连接件3与钢筋的第一种连接形式。第一肋筋1111与第一端部111以及第二肋筋2111与第二端部211可以为一体连接。第一肋筋1111和第二肋筋2111具体可以是螺旋状,也可以是多个间隔设置的环状。
套筒连接件3内设有第一容纳空间31和第二容纳空间32,参考图5所示,第一容纳空间31和第二容纳空间32可以是两个在套筒连接件3中独立的空间,也可以是相互连通。
第一容纳空间31用于容纳第一端部111和第一肋筋1111,第二容纳空间32用于容纳第一端部111和第二肋筋2111。安装时,将第一端部111穿入第一容纳空间31,第二端部211穿入第二容纳空间32,之后通过外力挤压套筒连接件3的外表面,以将第一容纳空间31的内表面紧密贴合第一端部111以及第一肋筋1111的外表面,将第二容纳空间32的内表面紧密贴合第二端部211以及第二肋筋2111的外表面,此时,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均与套筒连接件3形成过盈配合,具备较强的抗拔能力,进而实现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之间的连接。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所示,套筒连接件3设有通孔33;
通孔33内设有第一内螺纹331和第二内螺纹332;
第一端部111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一外螺纹1112,第二端部211的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二外螺纹2112,其中,第一内螺纹331适配于第一外螺纹1112,第二内螺纹332适配于第二外螺纹2112;
套筒连接件3与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此方案为套筒连接件3与钢筋的第二种连接形式。通孔33内的第一内螺纹331和第二内螺纹332可以是两个独立的螺纹,也可以同向且连续的螺纹。
通过将套筒连接件3与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螺纹连接,以将第一钢筋11和第二钢筋21相互连接,安装过程方便且不易脱落。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螺纹1112和第二外螺纹2112为同向螺纹或反向螺纹。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外螺纹1112和第二外螺纹2112为同向螺纹的情况下,安装时,首先将套筒连接件3与第一钢筋11(或者第二钢筋21)单独螺纹连接,之后套筒连接件3再与第二钢筋21(或者第一钢筋11)螺纹连接。
在第一外螺纹1112和第二外螺纹2112为反向螺纹的情况下,安装时,将套筒连接件3的两端同时与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抵触,之后周向转动套筒连接件3,以同时螺纹连接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7-10所示,第一端部111设有第一墩头112,第二端部211设有第二墩头212;
套筒连接件3包括第一安装件34、第二安装件35和中间连接组件36;
第一安装件34设有第三容纳空间341,第二安装件35设有第四容纳空间351;
第一墩头112限位在第三容纳空间341内,第二墩头212限位在第四容纳空间351内;
中间连接组件36同时连接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
本实施例中,此方案为套筒连接件3与钢筋的第三种连接形式。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优选为套筒状,具体可以是两个同样大小或者不同大小的套筒。
第一墩头112限位在第三容纳空间341内,第二墩头212限位在第四容纳空间351内,其中,第一墩头112和第二墩头212的限位方式具体可以为:在第一安装件34以及第二安装件35的外侧端均设有供第一端部111以及第二端部211穿设的穿孔342,该两个穿孔342分别连通第三容纳空间341和第四容纳空间351。在第一安装件34以及第二安装件35的穿孔342处沿径向设有凸边343,用于限位第一墩头112和第二墩头212,进而将第一墩头112和第二墩头212分别被限位于第三容纳空间341和第四容纳空间351。
中间连接组件36的位置具体可以是同时位于第三容纳空间341和第四容纳空间351内,也可以是位于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的外部。
中间连接组件36与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焊接,优选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螺纹连接的安装方式效率高且抗拔能力强。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7-10所示,中间连接组件36包括插杆361、中间螺母362、卡接件363和弹簧364;
插杆361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件34螺纹连接;
插杆361的第二端与卡接件363卡接;
中间螺母362套设在插杆361上,抵接于插杆361的第一端和卡接件363,与第二安装件35螺纹连接;
弹簧364位于第二安装件35的第四容纳空间351内,弹簧36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四容纳空间351的内表面和卡接件363。
本实施例中,插杆361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件34的具体螺纹连接方式为:在插杆361第一端的表面设有外螺纹,在第一安装件34的内壁设有相应的内螺纹,插杆361的第一端穿设于第一安装件34进行螺纹连接。
中间螺母362与第二安装件35的具体螺纹连接方式为:在中间螺母362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在第二安装件35的内壁设有相应的内螺纹,中间螺母362穿设于第二安装件35进行螺纹连接。
弹簧364用于使卡接件363始终与插杆361处于卡接状态,以避免卡接件363因外部因素(如振动)导致卡接件363与插杆361脱离。
中间连接组件36与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的具体安装过程为:
第一步,将插杆361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件34螺纹连接固定;
第二步,将中间螺母362套设在插杆361上并抵接于插杆361的第一端;
第三步,将卡接件363与插杆361的第二端进行卡接,同时抵接中间螺母362;
第四步,将弹簧364预先放置于第二安装件35的第四容纳腔内,第二安装件35套设卡接件363的同时与中间螺母362螺纹连接固定。
上述安装过程中,当然也可以先执行第二步、第三步以及第四步,最后执行第一步,即先进行中间螺母362的安装,再进行插杆361的安装。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9-11所示,卡接件363包括金属环3631和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
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均匀固定在金属环3631的同侧端,用于与插杆361的第二端进行弹性卡接;
金属环3631与弹簧364抵接。
本实施例中,卡接件363可以有多种形态,第一种为包括金属环3631和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金属卡接单元3632的形状优选为“钩”状,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均匀周向分布在金属环3631的同侧端并与金属环3631一体连接,形成莲花状卡扣。
插杆361具体包括圆柱体1、圆台体以及半圆体,其中,圆柱体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用于与第一安装件34螺纹连接;圆台体底端与圆柱体1的端部一体连接;半圆体底面与圆台体的顶端一体连接。
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插杆361安装时需借助外力将半圆体卡入由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所围成的空间内,进而完成卡接件363与插杆361的连接。
弹簧364位于第二安装件35内的第四容纳空间351内,抵接于金属环3631,用于将卡接件363始终与插杆361处于卡接状态。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卡接件363为卡环;
卡环由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首尾拼接而成。
本实施例中,卡接件363的第二种形态为由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拼接而成的卡环,此种卡接件363在安装时,将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安放在插杆361中圆台体和半圆体的连接处并与中间螺母362抵接,接着将弹簧364预先放置于第二安装件35的第四容纳腔内,第二安装件35套设卡环的同时与中间螺母362螺纹连接固定。
由此,此种由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首尾拼接的方式所形成的卡接件363,在安装时只需将卡片单元逐个放入圆台体和半圆体的连接处即可,十分方便。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中间连接组件36还包括垫片37;
垫片37套设于插杆361的第二端;
垫片37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卡环和弹簧364。
本实施例中,垫片37位于卡环和弹簧364之间,用于将弹簧364的点受力均匀作用于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同时也起到保护卡环的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1)和梁体(2);
所述柱体(1)固定设置有第一钢筋(11),其中,所述第一钢筋(11)设有第一端部(111);
所述梁体(2)固定设置有第二钢筋(21),其中,所述第二钢筋(21)设有第二端部(211);
所述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之间通过套筒连接件(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肋筋(1111),所述第二端部(211)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肋筋(2111);
所述套筒连接件(3)内设有相应的第一容纳空间(31)和第二容纳空间(32);
所述第一容纳空间(31)内壁挤压贴合所述第一端部(111)以及第一肋筋(1111)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容纳空间(32)内壁挤压贴合所述第二端部(211)以及第二肋筋(2111)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连接件(3)设有通孔(33);
所述通孔(33)内设有第一内螺纹(331)和第二内螺纹(332);
所述第一端部(111)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一外螺纹(1112),所述第二端部(211)的外表面设有相应的第二外螺纹(2112),其中,所述第一内螺纹(331)适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1112),第二内螺纹(332)适配于所述第二外螺纹(2112);
所述套筒连接件(3)与所述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211)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螺纹(1112)和第二外螺纹(2112)为同向螺纹或反向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1)设有第一墩头(112),所述第二端部(211)设有第二墩头(212);
所述套筒连接件(3)包括第一安装件(34)、第二安装件(35)和中间连接组件(36);
所述第一安装件(34)设有第三容纳空间(341),所述第二安装件(35)设有第四容纳空间(351);
所述第一墩头(112)限位在所述第三容纳空间(341)内,所述第二墩头(212)限位在所述第四容纳空间(351)内;
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6)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6)位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341)和第四容纳空间(351)内;
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6)同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34)和第二安装件(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6)包括插杆(361)、中间螺母(362)、卡接件(363)和弹簧(364);
所述插杆(36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34)螺纹连接;
所述插杆(361)的第二端与所述卡接件(363)卡接;
所述中间螺母(362)套设在所述插杆(361)上,抵接于所述插杆(361)的第一端和所述卡接件(363),与所述第二安装件(35)螺纹连接;
所述弹簧(364)位于所述第二安装件(35)的第四容纳空间(351)内,所述弹簧(36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351)的内表面和所述卡接件(36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363)包括金属环(3631)和多个金属卡接单元(3632);
多个所述金属卡接单元(3632)均匀固定在所述金属环(3631)的同侧端,用于与所述插杆(361)的第二端进行弹性卡接;
所述金属环(3631)与所述弹簧(364)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363)为卡环;
所述卡环由多个弧形卡片单元(3633)首尾拼接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组件(36)还包括垫片(37);
所述垫片(37)套设于所述插杆(361)的第二端;
所述垫片(37)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卡环和所述弹簧(364)。
CN202221785721.4U 2022-07-09 2022-07-09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Active CN217759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5721.4U CN217759265U (zh) 2022-07-09 2022-07-09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5721.4U CN217759265U (zh) 2022-07-09 2022-07-09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9265U true CN217759265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2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5721.4U Active CN217759265U (zh) 2022-07-09 2022-07-09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592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1836B (zh) 用于框架结构的节点
US4583755A (en) Bicycle frame
EP3350457B1 (en) Adjustable insert for sandwich structures
US9039318B2 (en) Component connection comprising a first and a second component and a male and a female fixing element
US8365929B2 (en) Cabinet frame for easy assembly
EP2345573B1 (en) Composite bar for the chassis of a vehicle
DE102010013089B4 (de) Hybridbauteil
US20050002732A1 (en) Tube connectors
EP2580485B1 (en) Blind rivet and fastening arrangement with a blind rivet
CN101311560A (zh) 连接组件及其连接方法
CA2559966A1 (en) T-nut
CN217759265U (zh)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
US10987836B2 (en) Hollow profile member such as a tube made of thermosetting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KR101365047B1 (ko) 파이프 조인트
EP3653522A1 (en) Assembly type pallet
EP1369599A1 (en) An improved blind fastener
EP2998589B1 (en) Joining structure
CN216798854U (zh) 一种勾头、梁板组件及压滤机
JP7428703B2 (ja) マルチクリンチ式ファスナー挿入体
JPH0870947A (ja) 家具用構造板
DE102016220587A1 (de)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Bauteils
CN218667951U (zh) 无端板预制结构
KR20210000863U (ko) 철근 연결용 나사식 원터치 커플러
CN114450493A (zh) 具有压缩限制器肩部的铆钉螺母
JP3216662U (ja) 組立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