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7244U -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57244U
CN217757244U CN202222102030.6U CN202222102030U CN217757244U CN 217757244 U CN217757244 U CN 217757244U CN 202222102030 U CN202222102030 U CN 202222102030U CN 217757244 U CN217757244 U CN 217757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irection
heaters
molten glass
glass
glass 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20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桐畑正太郎
野田光晴
松下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20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57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57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57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lass Melting And Manufac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成形为板玻璃,即使在成形体产生了蠕变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熔融玻璃沿着该成形体的上表面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并得到高品质的玻璃物品。具备配置于成形炉的内部且在上表面使熔融玻璃一边向一方向流动一边满溢的成形体、连接于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供给管以及在成形体的正上方沿着流动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加热器,配置于从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比配置于从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多。

Description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中,作为基板、罩而使用板玻璃。作为这种板玻璃的制造装置,已知有利用溢流下拉法进行制造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使用溢流下拉法的制造装置中,并不局限于板玻璃,作为玻璃物品能够制造玻璃卷。
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主要具备成形炉、配置于该成形炉的内部的成形体、配置于该成形炉的内部且该成形体的正上方的多个加热器。
在成形体的上表面形成有沿一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的一端连接有向成形体供给熔融玻璃的供给管。
另外,多个加热器沿着上述槽部的延伸方向以等间隔配置。
并且,经由供给管供给到成形体的槽部的熔融玻璃一边沿着该槽部向一方向流动,一边逐渐充满该槽部而满溢(溢出),并沿着成形体的两侧壁部(在俯视时在与槽部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面部)流下。
沿着上述两侧面流下的熔融玻璃在成形体的下端合流之后,再次从该下端流下,并成形为板状的玻璃带。
之后,已成形的玻璃带一边朝向下方搬运一边被退火,并被另外设置的割断装置以规定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进行割断。
由此,连续地制造规定形状的板玻璃。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玻璃卷的情况下,在将已退火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去除之后进行卷绕,从而制造玻璃卷。
需要说明的是,在玻璃物品的制造过程中,适当执行多个加热器的温度调整,以使从成形体的下端流下的熔融玻璃的流下量沿着该成形体的槽部的延伸方向(即,在槽部流动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变得均匀。
具体而言,图3是示出以往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01的整体结构的剖视主视图,但例如如图3的(a)所示,在成形体120的槽部121a中从上述流动方向(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的上游侧、即供给管130侧满溢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多的情况下,执行使多个加热器141、141…的设定温度上升的温度调整。
由此,熔融玻璃G被加热至更高温而粘度下降,容易向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流动。
其结果是,到达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熔融玻璃G的流量增加,从成形体120的下端流下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沿着该流动方向变得均匀。
另一方面,如图3的(b)所示,在成形体120的槽部121a中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即与供给管130侧相反的一侧满溢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多的情况下,执行使多个加热器141、141…的设定温度下降的温度调整。
由此,熔融玻璃G降温而粘度上升,难以向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流动。
其结果是,到达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熔融玻璃G的流量减少,从成形体120的下端流下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沿着该流动方向变得均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58974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前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成形体始终暴露于供给的熔融玻璃等的热中,并基于自身的材质的热蠕变特性,蠕变变形逐渐进展。
具体而言,如图3的(c)所示,成形体120特别是在槽部121a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即,槽部121a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容易产生向下方挠曲的蠕变变形。
在成形体120产生了这种蠕变变形的情况下,在该成形体120的槽部121a中,从上述中央部满溢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与从该槽部121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即,槽部121a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以及下游端部)满溢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相比变多。
其结果是,难以使熔融玻璃G从成形体120的下端沿着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槽部121a的延伸方向)均匀地流下,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与流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板厚偏差增加。
于是,如图3的(d)所示,在成形体120产生了这种蠕变变形的情况下,通过执行使在供给管130侧(即,槽部121a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配置的加热器141的设定温度下降,且使在与供给管130侧相反的一侧(即,槽部121a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配置的加热器141的设定温度上升的温度调整,从而使从成形体120的槽部121a满溢的熔融玻璃G沿着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均匀地从成形体120的下端流下。
然而,在以往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由于沿着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槽部的延伸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加热器,因此在上述那样的在成形体产生的蠕变变形进一步进展的情况下,难以进行使在与供给管侧相反的一侧配置的加热器的设定温度进一步上升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所示的当前的问题点而完成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成形为板玻璃,且即使在成形体产生了蠕变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熔融玻璃沿着该成形体的上表面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并得到高品质的玻璃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那样,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进行说明。
即,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成形为板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成形炉;成形体,其配置于所述成形炉的内部,并在上表面使熔融玻璃一边向一方向流动一边满溢;以及多个加热器,它们在所述成形炉的内部且所述成形体的正上方沿着所述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并排配置,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比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多。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而能够在成形体的正上方进行调整,以使从上述流动方向(成形体的设置于上表面的槽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变得更大。
即,能够进行成形体的正上方的在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中使多个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下降、且在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中使多个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上升到比以往更高的温度的调整。
因而,即使在成为产生于成形体的蠕变变形进一步进展,且从该成形体的上表面满溢了的熔融玻璃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显著地突出流下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调整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流下的熔融玻璃的流下量,使熔融玻璃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并得到高品质的玻璃物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加热器按照每规定根数汇集而构成多个加热单元,所述多个加热单元按照每单元分别具有能够控制所述规定根数的加热器的工作状态的控制机构。
如此,利用设置于各单元的控制机构将该单元所具有的规定根数的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分别汇集控制,从而与将多个加热器的工作状态分别单独地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该控制机构的结构更简易,能够抑制制造装置整体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加热单元包括第一规定根数的所述加热器彼此以等间隔配置的第一加热单元以及第二规定根数的所述加热器彼此以等间隔配置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中的所述加热器的配置间隔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中的所述加热器的配置间隔窄,所述第二加热单元配置于比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靠下游侧的位置。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而能够以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相比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中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较多的方式可靠地配置多个加热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所述加热单元仅由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构成。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而能够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相比,将由更多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构成的多个加热器配置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
因而,即使在如前述那样的成形体的蠕变变形进展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调整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流下的熔融玻璃的流下量,使熔融玻璃沿着上述流动方向更均匀地流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在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所述加热单元中,配置于该下游侧端部的所述加热单元由第一加热单元构成,且其他多个所述加热单元由第二加热单元构成。
这里,在根据熔融玻璃的原材料而如前述那样的成形体的蠕变变形进展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在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中使多个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下降且在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的区域中使多个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上升的调整,并且进行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中使多个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下降的调整,从而也能够使熔融玻璃沿着上述流动方向更均匀地流下。
本实用新型在处理这种由原材料构成的熔融玻璃的情况下特别有效,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而能够减少多个加热器的总根数,而抑制该加热器的输出,能够使该多个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延长,实现制造装置整体的运转成本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规定根数以及所述第二规定根数为2根以上且10根以下。
如此,通过将设置于各加热单元的加热器的根数设为2根以上且10根以下,从而能够抑制设备成本的增大,并且能够确切地调整熔融玻璃的流下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加热单元的总台数为3台以上且15台以下。
如此,通过将加热单元的台数设为3台以上且15台以下,从而能够抑制设备成本的增大,并且能够确切地调整熔融玻璃的流下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形体在所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为3000mm以上。
成形体在上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越长,则该成形体的蠕变变形越容易进展,表现得更显著。
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对于这种上述流动方向的尺寸为3000mm以上的成形体也能够使熔融玻璃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
实用新型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起到以下所示那样的效果。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即使在成形体产生了蠕变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熔融玻璃沿着该成形体的上表面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并得到高品质的玻璃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例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主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图,图3的(a)是示出从成形体满溢的熔融玻璃更多地偏向流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上游侧而流下的状态的剖视主视图,图3的(b)是示出从成形体满溢的熔融玻璃更多地偏向流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下游侧而流下的状态的剖视主视图,图3的(c)是示出熔融玻璃从因蠕变变形而流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弯曲的成形体满溢的状态的剖视主视图,图3的(d)是示出针对因蠕变变形而流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弯曲的成形体的多个加热器的温度的调整方法的剖视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1 制造装置
10 成形炉
20、220 成形体
21 上表面
30 供给管
40、240 加热单元
40A、240A 第一加热单元
40B、240B 第二加热单元
41 加热器
41A 第一加热器
41B 第二加热器
42 控制机构
G 熔融玻璃
S1 区域
S2 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以及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利用图1以及图2中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对在成形体20的上表面21(更具体而言,槽部21a)流动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进行规定而记述。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的结构]
首先,使用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以下,仅记载为“制造装置1”)是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G成形为板玻璃(未图示)的装置。
制造装置1主要具备成形炉10、配置于成形炉10的内部的成形体20、连接于成形体20的供给管30、配置于成形炉10的内部且成形体20的正上方的多个加热器41、41…。
成形炉10将从成形体20流下的熔融玻璃G加热。
成形炉10由耐火砖等耐火物形成,且构成为上表面被封堵且下表面开放的大致矩形筒形状。
并且,在成形炉10的内壁设置有未图示的支承件,成形体20以及加热器41(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一加热单元40A以及第二加热单元40B)借助该支承件被该内壁支承。
成形体20使熔融玻璃G流下并成形带板状的玻璃带GR。
成形体20由致密锆石、铝化铝系或者氧化锆系等的耐火砖形成,并构成为沿水平方向的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即,成形体20具有在上表面21沿水平方向的一方向延伸的槽部21a、在俯视时在与槽部21a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部22、22(在图1中仅记载一侧的侧壁部22)以及与一对侧壁部22、22的下端连续地设置且在该一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楔形状的流下端部23。
并且,成形体20使所供给的熔融玻璃G一边沿着槽部21a向一方向流动一边从该槽部21a满溢(溢出)。
由此,满溢的熔融玻璃G沿着一对侧壁部22、22流下,之后在流下端部23合流,并成为板状的玻璃带GR而从该流下端部23流下。
之后,已成形的玻璃带GR被另外设置的割断装置以规定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割断,并形成为规定形状的板玻璃。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形体20在上述流动方向(槽部21a的延伸方向且箭头A的方向)上的尺寸L设定为3000mm以上。
成形体20的上述尺寸L会对例如由于所供给的熔融玻璃G等的热而产生的蠕变变形的程度造成影响。
即,上述尺寸L越长则在成形体20产生的蠕变变形越容易进展,表现得更显著。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这种上述尺寸L为3000mm以上且蠕变变形显著产生的成形体20,通过将多个加热器41、41…以后述那样的状态配置,从而也能够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从成形体20的流下端部23流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例如上述尺寸L为2400mm的成形体20,也能够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从成形体20的流下端部23流下。
另外,若是例如上述尺寸L为3500mm以上的成形体20,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从成形体20的流下端部23流下。
供给管30向成形体20供给熔融玻璃G。
供给管30在成形体20的槽部21a中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与该成形体20相连接。
并且,供给管30对成形体20的槽部21a连续供给熔融玻璃G。
加热器41将供给到成形体20的槽部21a的熔融玻璃G加热,并控制该熔融玻璃G的温度。加热器41例如能够使用棒状的SiC加热器。
加热器41、41…相对于单体的成形体20设置有多根,且该加热器41、41…在该成形体20的正上方,沿着槽部21a的延伸方向、即在该槽部21a流动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分别并排配置。
并且,该多个加热器41、41…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的、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S1以及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分别以不同的间隔配置。
具体而言,多个加热器41、41…设定为配置于上述区域S2的多个加热器41、41…(以下,适当记载为“第二加热器41B”)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比配置于上述区域S1的多个加热器41、41…(以下,适当记载为“第一加热器41A”)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的意思是指多个加热器41、41…的配置方向(箭头A的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
这里,该多个加热器41、41…按照每规定根数分别汇集而构成了多个加热单元40、40…。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加热器41A、41A…按照每第一规定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根)分别汇集而构成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第一加热单元40A、40A。
另外,多个第二加热器41B、41B…按照每第二规定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分别汇集而构成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第二加热单元40B、40B。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规定根数以及上述第二规定根数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只要是2根以上且10根以下,则可以是任意的根数。
若设置于各加热单元40(第一加热单元40A或者第二加热单元40B)的加热器41的根数增加,则伴随于此该加热单元40的外形尺寸变大,可配置的加热单元40的台数减少。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通过将设置于各加热单元40的加热器41的根数设为2根以上且10根以下,从而利用更适当的外形尺寸构成该加热单元40,则能够抑制设备成本的增大。另外,能够确保可配置的加热单元40的台数,能够确切地调整熔融玻璃的流下量。
另外,多个加热单元40(第一加热单元40A以及第二加热单元40B)的总台数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只要为3台以上且15台以下,则可以是任意的台数。
若加热单元40的台数过多,则设备结构、操作可能变得繁琐。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加热单元40的台数设为3台以上且15台以下,从而能够避免设备结构、操作的复杂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设备成本的增大,并且能够确切地调整熔融玻璃的流下量。
在各第一加热单元40A中,3根第一加热器41A、41A、41A彼此以等间隔配置。
另外,在各第二加热单元40B中也与第一加热单元40A相同地,4根第二加热器41B、41B、41B、41B彼此以等间隔配置。
而且,第一加热单元40A在上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L1与第二加热单元40B在上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L2彼此相等(L1=L2),第二加热单元40B的各个第二加热器41B的配置间隔Db设定为比第一加热单元40的各个第一加热器41A的配置间隔Da窄(Da>Db)。
并且,多个(2台)第一加热单元40A、40A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的比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靠上游侧(即,上述区域S1)的位置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并排配置。
另外,多个(2台)第二加热单元40B、40B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的比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靠下游侧(即,上述区域S2)的位置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并排配置。
即,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配置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的多个加热单元40、40…仅由第二加热单元40B构成。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S1相比,能够将由更多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构成的多个加热器41、41…配置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
因而,即使在由于例如所供给的熔融玻璃G等的热导致在成形体20产生的蠕变变形进展的情况下(参照图3的(c)),也能够更有效地调整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流下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更均匀地从该成形体20的流下端部23流下。
由上述的第一加热单元40A以及第二加热单元40B构成的多个加热单元40、40…按照每单元分别具有能够将分别设置的多个加热器41、41…(即,3根第一加热器41A、41A、41A或者4根第二加热器41B、41B、41B、41B)的工作状态(例如电力、加热温度)汇集控制的控制机构42、42…。
如此,利用设置于各单元的控制机构42将多个加热单元40、40…分别具有的规定根数的加热器41、41…的工作状态分别汇集控制,从而与将多个加热器41、41…的工作状态分别单独地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该控制机构42的结构更简易,能够抑制制造装置1整体的制造成本。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为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G成形为板玻璃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且具备:成形炉10;成形体20,其配置于成形炉10的内部,且在上表面21使熔融玻璃G一边向一方向(箭头A的方向)流动一边满溢;供给管30,其连接于成形体20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并向该成形体20供给熔融玻璃G;以及多个加热器41、41…,它们在成形炉10的内部且成形体20的正上方沿着该流动方向并排配置。
并且,构成为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配置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的多个加热器41、41…(更具体而言,第二加热器41B、41B…)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比配置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S1的多个加热器41、41…(更具体而言,第一加热器41A、41A…)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多。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而能够在成形体20的正上方执行温度调整,以使从上述流动方向(成形体20的设置于上表面21的槽部21a的延伸方向且箭头A的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S1与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之间的温度差变得更大。
即,能够执行在上述区域S1中使多个第一加热器41A、41A…的设定温度下降,且在上述区域S2中使多个第二加热器41B、41B…的设定温度上升到比以往更高的温度的温度调整。
因而,即使在成为产生于成形体20的蠕变变形进一步进展,且从该成形体20的上表面21(更具体而言,槽部21a)满溢了的熔融玻璃G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显著地突出流下的状态的情况下,与以往的制造装置相比,也能够有效地调整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流下的熔融玻璃G的流下量,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均匀地流下,并得到高品质的玻璃物品(板玻璃)。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201(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2对另一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2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一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201(以下,仅记载为“制造装置201”)具有与前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大致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主要关于多个加热器241、241…的配置位置与制造装置1不同。
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针对与前述的制造装置1的不同的点进行记载,并省略关于与该制造装置1相同的结构的记载。
在制造装置201中,在如前述那样的成形体220的蠕变变形进展的情况下(参照图3的(c)),通过根据熔融玻璃G的原材料,执行在从流动于槽部221a的熔融玻璃G的流动方向(图2中的箭头A的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S1中使多个加热器241、241…的设定温度下降,且在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的区域S2中使多个加热器241、241…的设定温度上升,另一方面,在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使多个加热器241、241…的设定温度下降的调整,从而能够使熔融玻璃G沿着上述流动方向更均匀地流下。
由此,在另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201中,在成形体220的正上方的、从上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S2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加热单元240、240中,配置于该下游侧端部的加热单元240由第一加热单元240A构成,且其他多个所述加热单元24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游侧的加热单元240)由第二加热单元240B构成。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201在处理上述那种由原材料构成的熔融玻璃G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另外,根据由这种结构构成的制造装置201,能够减少多个加热器241、241…的总根数,而抑制该加热器241的输出,从而能够使该多个加热器241、241…的使用寿命延长,实现制造装置201整体的运转成本的减少。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完全不受这样的实施方式限定,只不过是例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一步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的记载示出,还包括记载于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的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8)

1.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成形为板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
成形炉;
成形体,其配置于所述成形炉的内部,并在上表面使熔融玻璃一边向一方向流动一边满溢;以及
多个加热器,它们在所述成形炉的内部且所述成形体的正上方沿着所述熔融玻璃的流动方向并排配置,
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比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上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加热器的每单位长度的配置根数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豁按照每规定根数汇集而构成多个加热单元,
所述多个加热单元按照每单元分别具有能够控制所述规定根数的加热器的工作状态的控制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单元包括第一规定根数的所述加热器彼此以等间隔配置的第一加热单元以及第二规定根数的所述加热器彼此以等间隔配置的第二加热单元,
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中的所述加热器的配置间隔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中的所述加热器的配置间隔窄,
所述第二加热单元配置于比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靠下游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所述加热单元仅由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从所述流动方向的中央部到下游侧端部的区域的多个所述加热单元中,
配置于该下游侧端部的所述加热单元由第一加热单元构成,且其他多个所述加热单元由第二加热单元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规定根数以及所述第二规定根数为2根以上且10根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单元的总台数为3台以上且15台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形体在所述流动方向上的尺寸为3000mm以上。
CN202222102030.6U 2022-08-10 2022-08-10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Active CN217757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2030.6U CN217757244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2030.6U CN217757244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7244U true CN217757244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8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2030.6U Active CN217757244U (zh) 2022-08-10 2022-08-10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57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5717B2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4821260B2 (ja) 液晶板ガラス用加熱装置および液晶板ガラス用炉ならびに液晶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KR101751082B1 (ko) 유리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JP5349668B2 (ja) 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ガラス基板の製造装置
TWI414493B (zh) Glass plate making device and glass plate cooling method
JP2007126302A (ja) ガラス条の製造方法
US8113018B2 (en) Apparatus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glass forming materials in forehearths
CN105307989B (zh) 浮法玻璃制造方法及浮法玻璃制造装置
KR101644670B1 (ko) 유리판의 제조 방법
TW201429892A (zh) 玻璃板製造裝置以及玻璃板製造方法
JP2001031434A (ja) 板ガラスの成形方法および成形装置
JP4280977B2 (ja) 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
CN100572311C (zh) 用于平板显示器玻璃基板成型的均温装置及均温方法
KR20140140094A (ko) 유리 제조 공정에서의 성형체의 열 디커플링을 위한 장치
CN217757244U (zh)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JP5369193B2 (ja) 板ガラス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190531B2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7735369B (zh) 玻璃基板的制造方法及玻璃基板制造装置
JP2015105206A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板
JP7085546B2 (ja) 成形本体の寸法変動を補償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007277B2 (ja) 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基板の製造装置
CN101842324A (zh)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
CN202785979U (zh) 用于成形体流下熔融玻璃的温度控制装置
KR20080113163A (ko) 히터 장치, 플로트 배스 장치 및 판유리 제조 방법
JP4281107B2 (ja) 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