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23726U -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23726U
CN217723726U CN202221043598.9U CN202221043598U CN217723726U CN 217723726 U CN217723726 U CN 217723726U CN 202221043598 U CN202221043598 U CN 202221043598U CN 217723726 U CN217723726 U CN 217723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djusting
armrest
control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4359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宇豪
杨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ghu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ghu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ghu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ghu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4359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23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23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23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包括具有移轮的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椅座、设置在椅座相对两侧的扶手、用于分别控制椅座和扶手升降的升降调节单元、及与升降调节单元相配合的操控单元,底盘的前侧形成有位于椅座前端下方的豁口,医师座椅还包括与底盘相固定连接的安装端口,其中安装端口位于豁口内或自豁口的开口冒出设置,操控单元安装在安装端口上,且操控单元上形成有供坐在椅座上的医师单脚和/或双脚进行操控的脚控区。本实用新型将操控单元安装在椅座前端的下方,这样一来,医师坐在椅座上即可通过双脚进行椅座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以便于医师进行有效的休息或配合手术需要灵活调节座椅,操作方便、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医师在长时间进行检查或治疗操作时,容易产生机体疲劳,若无法缓解肢体的疲劳后,就会操作不稳,直接影响治疗或检查的结果。
目前,针对医师座椅而言,其包括椅座、扶手和行走轮组件,且为了满足不同体型医师的工作或休息使用的需要,一般医师座椅的椅座、扶手能够进行升降或/和翻转调节,然而,现有的医师座椅的操控单元一般设置在座椅的后方或侧边,这样一来只能由医师本人或其他人站在椅座的后方或侧方进行座椅的调节,也就是说,坐在椅座上的医师自己是无法进行座椅的调节操作,尤其当医师已经坐下休息或者正在手术时,操作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包括具有移轮的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椅座、设置在椅座相对两侧的扶手、用于分别控制椅座和扶手升降的升降调节单元、及与升降调节单元相配合的操控单元,底盘的前侧形成有位于椅座前端下方的豁口,医师座椅还包括与底盘相固定连接的安装端口,其中安装端口位于豁口内或自豁口的开口冒出设置,操控单元安装在安装端口上,且操控单元上形成有供坐在椅座上的医师单脚和/或双脚进行操控的脚控区。
优选地,豁口、椅座、及操控单元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这样设置,方便医师正坐在椅座上时进行脚控操作,保证操作时身体平稳,避免摔倒。
优选地,安装端口自前侧壁向外延伸并冒出豁口,其中安装端口与前侧壁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设置,操控调节时,便于医师双腿向前打开,提升腿部舒适感。
具体的,安装端口自底盘的前侧壁沿着自身延伸方向向外逐渐变窄设置。这样设置,豁口内壁与安装端口之间能够形成足够的空间供医师腿部移动。
进一步的,安装端口自顶面向内凹陷并形成安装槽,其中安装槽与底盘的内腔相连通,且操控单元固定设置在安装槽内。
优选地,操控单元包括形成有脚控区的控制座、及活动连接在控制座上的调节部件,其中控制座上还具有多个位于脚控区内的触点,调节部件上形成有与触点相匹配的触发部,多个触点分布在触发部的运动路径上并分别连通椅座和扶手,调节时,移动调节部件并驱使触发部触发对应的触点。
优选地,多个触点划分为用于调节椅座的椅座触点组和用于调节扶手的扶手触点组,调节部件包括与椅座触点组相配合的椅座调节模块、及与扶手调节触点组相配合的扶手调节模块,触发部包括位于椅座调节模块上的椅座触发部、位于扶手调节模块上的扶手触发部。这样设置,将扶手和椅座的调节功能区分开,方便医师操作,避免混淆。
具体的,椅座调节模块通过第一枢轴转动连接在控制座上,且椅座触点组内的触点分布在椅座触发部的转动路径上;扶手调节模块通过第二枢轴转动连接在控制座上,且扶手触点组内的触点分布在扶手触发部的转动路径上。这样设置,通过转动进行调节,操作简单、省力。
进一步的,控制座上形成有椅座控制面和扶手控制面,其中椅座触点组设置在椅座控制面内,扶手触点组设置在扶手控制面内,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心线分别与椅座控制面和扶手控制面相平行或重合设置,且椅座触点组内的多个触点分布在第一枢轴两侧的椅座控制面上;扶手触点组内的多个触点分布在第二枢轴两侧的扶手控制面上。这样设置,能够让两个调节模块更贴合控制座,从而有效减小操控单元的体积;同时,能够实现双向调节,也就是说,将调节模块向左或向右调节,实现椅座和扶手的升降或/和翻转调节。
优选地,控制座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其中椅座控制面形成在第一座体的侧面,扶手控制面形成在第二座体的顶面,且第一座体的侧面、第二座体的顶面、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这样设置,使得两个控制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进一步确保避免椅座和扶手调节功能的混淆;同时,对称结构更加稳定,方便组装及后期拆卸维修等操作。
具体的,椅座触发部的中心线与第一枢轴中心线重合,椅座触发部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触点的第一抵触面;扶手触发部的中心线与第二枢轴中心线重合,扶手触发部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触点的第二抵触面。
优选地,椅座调节模块包括第一模块本体,其中椅座触发部套设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枢轴的外周,第一模块本体固定连接在椅座触发部的顶部。这样设置,方便医师拨动调节。
优选地,扶手调节模块包括第二模块本体和踏板,其中第二模块本体套设并固定连接在第二枢轴外周的第二模块本体,扶手触发部固定连接在第二模块本体的顶部,踏板有两个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扶手触发部的相对两侧。这样设置,医师能够用脚部踩踏进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方便医师休息或专注手术。
具体的,两个踏板与扶手触发部之间构成开口朝向第一模块本体的U形,其中第一模块本体自椅座触发部的顶部斜向上延伸并穿过U形的开口。这样设置,能够提醒医师在U形的开口范围内拨动调节椅座调节模块,避免过度调节造成零部件的损坏。
此外,操控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椅座触发部和扶手触发部的运动路径上的弹性部件,其中弹性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枢轴两侧的椅座控制面上的两个第一弹性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枢轴两侧的扶手控制面上的两个第二弹性件。这样设置,每次完成调节后,只需松开即可停止椅座和扶手的运动,两个调节模块能够自动复位,方便下一次调节使用。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底盘前侧的安装端口,以将操控单元安装在椅座前端的下方,这样一来,医师坐在椅座上即可通过双脚进行椅座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以便于医师进行有效的休息或配合手术需要灵活调节座椅,操作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操控单元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分解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7为图4中控制座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A1、底盘;k、豁口;L、移轮;A2、椅座;A3、扶手;A4、升降调节单元;
A5、操控单元;1、控制座;q、脚控区;1a、椅座上升触点;1b、椅座下降触点;2a、扶手上升触点;2b、扶手下降触点;11、第一座体;m1、椅座控制面;12、第二座体;m2、扶手控制面;c1、凹槽;
2、调节部件;21、椅座调节模块;211、第一模块本体;c2、滑槽;s1、第一枢轴;s10、导向轴套;a、椅座触发部;a1、第一抵触面;a2、转动部;22、扶手调节模块;222、第二模块本体;223、踏板;s2、第二枢轴;b、扶手触发部;
3、弹性部件;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
A6、安装端口;A60、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包括具有移轮L的底盘A1、设置在底盘A1上的椅座A2、设置在椅座A2相对两侧的扶手A3、用于分别控制椅座A2和扶手A3升降的升降调节单元A4、及与升降调节单元A4相配合的操控单元A5,
结合图2所示,底盘A1的前侧形成有位于椅座A2前端下方的豁口k,医师座椅还包括与底盘A1相固定连接的安装端口A6,其中安装端口A6自豁口k的开口冒出设置,操控单元A5安装在安装端口A6上,且操控单元A5上形成有供坐在椅座上的医师单脚和/或双脚进行操控的脚控区q。
本例中,安装端口A6自前侧壁向外延伸并冒出豁口k,其中安装端口A6与底盘A1的前侧壁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设置,操控调节时,便于医师双腿向前打开,提升腿部舒适感。
具体的,安装端口A6自底盘A1的前侧壁沿着自身延伸方向向外逐渐变窄设置。这样设置,豁口内壁与安装端口之间能够形成足够的空间供医师腿部移动。
进一步的,安装端口A6自顶面向内凹陷并形成安装槽A60,其中安装槽A60与底盘A1的内腔相连通,且操控单元A5固定设置在安装槽A60内。
结合图3所示,豁口k、椅座A2、及操控单元A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这样设置,方便医师正坐在椅座上时进行脚控操作,保证操作时身体平稳,避免摔倒。
结合图4至图7所示,操控单元A5包括控制座1和调节部件2。
具体的,控制座1上设有由连通椅座的椅座上升触点1a和椅座下降触点1b构成的椅座触点组、由连通扶手的扶手上升触点2a和椅座下降触点1b构成的扶手触点组。
调节部件2包括通过第一枢轴s1转动连接在控制座1上并与椅座触点组相配合的椅座调节模块21、通过第二枢轴s2转动连接在控制座1上并与扶手调节触点组相配合的扶手调节模块22。这样设置,通过转动进行调节,操作简单、省力;同时将扶手和椅座的调节功能区分开,方便医师操作,避免混淆。
同时,椅座调节模块21上设有椅座触发部a,椅座上升触点1a和椅座下降触点1b分别位于椅座触发部a的运动路径上并与椅座触发部a相匹配;扶手调节模块22上设有扶手触发部b,扶手上升触点2a和扶手下降触点2b分别位于扶手触发部b的运动路径上并与扶手触发部b相匹配。
本例中,控制座1包括第一座体11和第二座体12,其中第一座体11的前侧面竖直延伸并形成有椅座控制面m1,第二座体12的顶面自前侧边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并形成扶手控制面m2,且椅座控制面m1和扶手控制面m2形成脚控区q。
椅座上升触点1a和椅座下降触点1b左右并排间隔设置在椅座控制面m1上,扶手上升触点2a和椅座下降触点1b左右并排间隔设置在扶手控制面m2上。这样设置,使得两个控制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进一步确保避免椅座和扶手调节功能的混淆。
为了方便实施,第一枢轴s1和第二枢轴s2的中心线分别与椅座控制面m1和扶手控制面m2相平行设置,其中第一枢轴s1自顶部向上冒出第一座体11,椅座上升触点1a和椅座下降触点1b分别位于第一枢轴s1两侧的椅座控制面m1上,扶手上升触点2a和扶手下降触点2b分别位于第二枢轴s2两侧的扶手控制面m2上。这样设置,能够让两个调节模块更贴合控制座,从而有效减小操控单元的体积;同时,能够实现双向调节,也就是说,将调节模块向左或向右调节,实现椅座和扶手的升降或/和翻转调节。
结合图7所示,第一座体11的侧面、第二座体12的顶面、第一枢轴s1、及第二枢轴s2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这样设置,对称结构更加稳定,方便组装及后期拆卸维修等操作。
本例中,椅座调节模块21包括第一模块本体211,其中椅座触发部a套设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枢轴s1的外周,且椅座触发部a的中心线与第一枢轴s1中心线重合,且椅座触发部a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触点的第一抵触面a1,第一模块本体211固定连接在椅座触发部a的顶部。这样设置,方便医师拨动调节。
同时,第一枢轴s1的外周还设有导向轴套s10,椅座触发部a上形成有套设在第一枢轴s1上并形成有与导向轴套s1相匹配的缺口的转动部a2。
本例中,扶手调节模块22包括第二模块本体222和踏板223。
具体的,扶手控制面m2沿着倾斜方向并排间隔设有两个凹槽c1,第二枢轴s2穿过两个凹槽c1,第二模块本体222有两块分别对应插入两个凹槽c1内,并于第二枢轴s2相固定连接,扶手触发部b固定连接在第二模块本体222的顶部,扶手触发部b的中心线与第二枢轴s2中心线重合,扶手触发部b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的底面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触点的第二抵触面(图中未显示,但不难想到),踏板223有两个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扶手触发部b的相对两侧。这样设置,医师能够用脚部踩踏进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方便医师休息或专注手术。
同时,两个踏板223与扶手触发部b之间构成开口朝向第一模块本体211的U形,其中第一模块本体211自椅座触发部a的顶部斜向上延伸并穿过U形的开口,且第一模块本体211上远离椅座触发部a的端部的底面形成有与扶手触发部b相匹配的滑槽c2。这样设置,能够提醒医师在U形的开口范围内拨动调节椅座调节模块,避免过度调节造成零部件的损坏。
此外,本实施例的操控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椅座触发部a和扶手触发部b的运动路径上的弹性部件3,其中弹性部件3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枢轴s1两侧的椅座控制面m1上的两个第一弹性件31、分别设置在第二枢轴s2两侧的扶手控制面m2上的两个第二弹性件32。这样设置,每次完成调节后,只需松开即可停止椅座和扶手的运动,两个调节模块能够自动复位,方便下一次调节使用。
综上,本实施例的优势如下:
1、通过设置在底盘前侧的安装端口,以将操控单元安装在椅座前端的下方,这样一来,医师坐在椅座上即可通过双脚进行椅座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以便于医师进行有效的休息或配合手术需要灵活调节座椅,操作方便、省力;
2、方便医师正坐在椅座上时进行脚控操作,保证操作时身体平稳,避免摔倒;
3、通过用于控制椅座和扶手的触点集成于控制座上,只需简单移动调节部件即可实现椅座和扶手的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医师在休息或工作状态下快速调整座椅姿态,同时结构简单,实施方便;
4、通过转动进行调节,操作简单、省力,同时将扶手和椅座的调节功能区分开,方便医师操作,避免混淆;
5、能够让两个调节模块更贴合控制座,从而有效减小操控单元的体积,同时,能够实现双向调节,也就是说,将调节模块向左或向右调节,实现椅座和扶手的升降或/和翻转调节;
6、对称结构更加稳定,方便组装及后期拆卸维修等操作;
7、医师能够用脚部踩踏进行扶手的调节,从而解放双手,方便医师休息或专注手术;
8、能够提醒医师在U形的开口范围内拨动调节椅座调节模块,避免过度调节造成零部件的损坏;
9、每次完成调节后,只需松开即可停止椅座和扶手的运动,两个调节模块能够自动复位,方便下一次调节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包括具有移轮的底盘、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椅座、设置在所述椅座相对两侧的扶手、用于分别控制所述椅座和所述扶手升降的升降调节单元、及与所述升降调节单元相配合的操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前侧形成有位于所述椅座前端下方的豁口,所述医师座椅还包括与所述底盘相固定连接的安装端口,其中所述安装端口位于所述豁口内或自所述豁口的开口冒出设置,所述操控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端口上,且所述操控单元上形成有供坐在所述椅座上的医师单脚和/或双脚进行操控的脚控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豁口、所述椅座、及所述操控单元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口自所述前侧壁向外延伸并冒出所述豁口,其中所述安装端口与所述前侧壁一体成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口自所述底盘的前侧壁沿着自身延伸方向向外逐渐变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口自顶面向内凹陷并形成安装槽,其中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底盘的内腔相连通,且所述操控单元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单元包括形成有所述脚控区的控制座、及活动连接在所述控制座上的调节部件,其中所述控制座上还具有多个位于所述脚控区内的触点,所述调节部件上形成有与所述触点相匹配的触发部,多个所述触点分布在所述触发部的运动路径上并分别连通所述椅座和所述扶手,调节时,移动所述调节部件并驱使所述触发部触发对应的所述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点划分为用于调节椅座的椅座触点组和用于调节扶手的扶手触点组,所述调节部件包括与所述椅座触点组相配合的椅座调节模块、及与所述扶手调节触点组相配合的扶手调节模块,所述触发部包括位于所述椅座调节模块上的椅座触发部、位于所述扶手调节模块上的扶手触发部,其中所述椅座调节模块通过第一枢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控制座上,且所述椅座触点组内的所述触点分布在所述椅座触发部的转动路径上;所述扶手调节模块通过第二枢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控制座上,且所述扶手触点组内的所述触点分布在所述扶手触发部的转动路径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座上形成有椅座控制面和扶手控制面,其中所述椅座触点组设置在所述椅座控制面内,所述扶手触点组设置在所述扶手控制面内,所述第一枢轴和所述第二枢轴的中心线分别与所述椅座控制面和所述扶手控制面相平行或重合设置,且所述椅座触点组内的多个所述触点分布在所述第一枢轴两侧的所述椅座控制面上;所述扶手触点组内的多个所述触点分布在所述第二枢轴两侧的所述扶手控制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座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其中所述椅座控制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座体的侧面,所述扶手控制面形成在所述第二座体的顶面,且所述第一座体的侧面、所述第二座体的顶面、所述第一枢轴、及所述第二枢轴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线重合设置;所述椅座触发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枢轴中心线重合,所述椅座触发部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所述触点的第一抵触面;所述扶手触发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枢轴中心线重合,所述扶手触发部自自身中心线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触发对应的所述触点的第二抵触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调节式医师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调节模块包括第一模块本体,其中所述椅座触发部套设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枢轴的外周,所述第一模块本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椅座触发部的顶部;所述扶手调节模块包括第二模块本体和踏板,其中所述第二模块本体套设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枢轴外周的第二模块本体,所述扶手触发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模块本体的顶部,所述踏板有两个且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扶手触发部的相对两侧。
CN202221043598.9U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Active CN217723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3598.9U CN217723726U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3598.9U CN217723726U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23726U true CN217723726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8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43598.9U Active CN217723726U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23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3739B (zh) 轮椅床
PT1427373E (pt) Cadeira de rodas com elevador
JP5666670B2 (ja) 補助機構付きチェアー
CN217723726U (zh) 一种自调节式医师座椅
CN210472026U (zh) 一种安全舒适的坐便器辅助升降设备
KR102306638B1 (ko) 기립보조의자
CN217593077U (zh) 医师座椅的操控装置
KR101990314B1 (ko) 치과 의사용 의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니트 체어 시스템
CN109497881A (zh) 电动增高坐便助起器
CN211986002U (zh) 一种使用稳定且可调节床头高度的病床
CN114748181A (zh) 医师座椅的操控装置
CN115137605A (zh) 一种临床使用的神经内科多功能诊断装置
CN212913613U (zh) 轮椅用靠背自动平躺机构及轮椅
JP7421755B2 (ja) 自走式歯科診療椅子
CN210472032U (zh) 一种防呆式坐便器辅助升降设备
CN210301467U (zh) 一种倾斜直推助起装置
JP2001293041A (ja) 多機能ベッド
CN208958548U (zh) 电动康复轮椅
JP3160826B2 (ja) 体格適合型回転椅子
CN215959825U (zh) 一种眼底照相机支撑装置
CN212972389U (zh) 一种站立坐椅
CN215605332U (zh) 站立辅助器
CN218683081U (zh) 一种电动调节午休椅
CN215274111U (zh) 通用型肢体抬高垫
CN218304867U (zh) 一种口腔检查撑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