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21808U - 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21808U CN217721808U CN202123446167.5U CN202123446167U CN217721808U CN 217721808 U CN217721808 U CN 217721808U CN 202123446167 U CN202123446167 U CN 202123446167U CN 217721808 U CN217721808 U CN 2177218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sink
- fin group
- pipe
- radi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G06F1/185—Mounting of expansion boar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509—Multiple-component heat spreaders; Multi-component heat-conducting support plates; Multi-component non-closed heat-conducting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散热组件用以接触第一以及第二热源并包含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侧。第一吸热侧较第一散热侧靠近第一热源。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侧。第二吸热侧较第二散热侧靠近第二热源。第一热管用以热接触第一热源。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侧。第二热管用以热接触第二热源。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包含鳍片组以及热管的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为了逸散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处理器产生的大量热量,电路板上会安装热接触于处理器的散热组件。此散热组件包含彼此热接触的热管以及散热鳍片组。热管热接触于处理器而吸收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且热管会再将从处理器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散热鳍片组,进而通过散热鳍片组有效地将热量逸散于外。
然而,在传统的散热组件中,热管的相对两端通常分别热接触于处理器以及散热鳍片组靠近处理器的一侧。并且,相较于热管而言,散热鳍片组通常具有较大的热阻。因此,热量难以有效地从散热鳍片组靠近处理器的一侧传递至散热鳍片组远离处理器的一侧,这使得散热鳍片组难以有效地逸散处理器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组件,以使热量有效地从散热鳍片组靠近热源的一侧传递至散热鳍片组远离热源的一侧,进而使散热鳍片组能有效地逸散热源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散热组件用以接触一第一热源以及一第二热源并包含一第一散热鳍片组、一第二散热鳍片组、一第一热管以及一第二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吸热侧以及一第一散热侧。第一吸热侧用以较第一散热侧靠近第一热源。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吸热侧以及一第二散热侧。第二吸热侧用以较第二散热侧靠近第二热源。第一热管用以热接触第一热源。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第二热管用以热接触第二热源。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公开的电子组件包含一电路板、一第一热源、一第二热源以及一散热组件。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设置于电路板。散热组件包含一第一散热鳍片组、一第二散热鳍片组、一第一热管以及一第二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吸热侧以及一第一散热侧。第一吸热侧较第一散热侧靠近第一热源。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吸热侧以及一第二散热侧。第二吸热侧较第二散热侧靠近第二热源。第一热管热接触第一热源。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第二热管热接触第二热源。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
根据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散热组件以及电子组件,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且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因此,第一热源产生的大量热量能通过热阻较第一散热鳍片组小的第一热管有效地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传递到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并且,第二热源产生的大量热量也能通过热阻较第二散热鳍片组小的第二热管有效地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传递到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如此一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便能有效地逸散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此外,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也能在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传递热量。如此一来,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便能共同逸散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而提升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整体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散热组件的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根据另一视角的立体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侧剖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另一侧剖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散热组件的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10a、10b…电子组件
100…电路板
200…第一热源
300…第二热源
400、400a、400b…散热组件
410、410a、410b…第一散热鳍片组
411…主体
412…第一散热鳍片
413…第二散热鳍片
414…第一吸热侧
415…第一散热侧
420、420a、420b…第二散热鳍片组
421…第三散热鳍片
422…第二吸热侧
423…第二散热侧
430…第一热管
431…第一蒸发段
432…第一弯曲段
433…第一冷凝段
440…第二热管
441…第二蒸发段
442…第二弯曲段
443…第二冷凝段
450…第一安装板
451…第一让位空间
460…第二安装板
461…第二让位空间
G…间隙
D1、D2、D3、D4…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散热组件的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根据另一视角的立体图的局部放大图。
于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包含一电路板100、一第一热源200、一第二热源300以及一散热组件400。第一热源200以及第二热源300设置于电路板100,并例如为中央处理器或是图形处理器。
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0包含一第一散热鳍片组410、一第二散热鳍片组420、一第一热管430、一第二热管440、两个第一安装板450以及两个第二安装板460。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鳍片组41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420通过一间隙G彼此相分离。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410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20由不同的工艺所制造。举例来说,第一散热鳍片组410为通过挤型(extrusion)工艺制造的铝挤型鳍片,且第二散热鳍片组420为通过冲压工艺制造的扣接式鳍片。
详细来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410包含一主体411、多个第一散热鳍片412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413。主体411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吸热侧414以及一第一散热侧415。第一吸热侧414较第一散热侧415靠近第一热源200。第一散热鳍片412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3分别凸出于主体411中相邻于第一吸热侧414以及第一散热侧415的相对两侧。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鳍片组420包含依序固定的多个第三散热鳍片421。第三散热鳍片421各自具有一第二吸热侧422以及一第二散热侧423。第二吸热侧422较第二散热侧423靠近第二热源300。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热管430包含一第一蒸发段431、一第一弯曲段432以及一第一冷凝段433。第一蒸发段431以及第一冷凝段433彼此相对并通过第一弯曲段432彼此相连。第一蒸发段431热接触并贯穿第一散热鳍片组410的主体411的第一吸热侧414。第一冷凝段433热接触并贯穿第二散热鳍片组420的第三散热鳍片421的第二散热侧423。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蒸发段431的延伸方向D1不平行于第一冷凝段433的延伸方向D2。具体来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蒸发段431的延伸方向D1例如正交于第一冷凝段433的延伸方向D2。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热管440包含一第二蒸发段441、一第二弯曲段442以及一第二冷凝段443。第二蒸发段441及第二冷凝段443彼此相对并通过第二弯曲段442彼此相连。第二蒸发段441热接触并贯穿第二散热鳍片组420的第三散热鳍片421的第二吸热侧422。第二冷凝段443热接触并贯穿第一散热鳍片组410的主体411的第一散热侧415。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蒸发段441的延伸方向D3不平行于第二冷凝段4433的延伸方向D4。具体来说,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蒸发段441的延伸方向D3正交于第二冷凝段443的延伸方向D4。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热管430的第一弯曲段432与第二热管440的第二弯曲段442彼此相分离而使第一热管430及第二热管440的热传递作业不会互相干扰,但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热管的第一弯曲段与第二热管的第二弯曲段亦可彼此接触。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侧剖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电子组件的另一侧剖示意图。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安装板450将第一散热鳍片组410固定于电路板100而相对第一热源200固定第一散热鳍片组410,且两个第一安装板450之间通过一第一让位空间451彼此相间隔。第一热源200位于第一让位空间451中而直接热接触第一热管430的第一蒸发段431,借以降低第一热源200与第一蒸发段431之间的热阻。
如图5所示,两个第二安装板460将第二散热鳍片组420固定于电路板100而相对第二热源300固定第二散热鳍片组420,且两个第二安装板460之间通过一第二让位空间461彼此相间隔。第二热源300位于第二让位空间461中而直接热接触第二热管440的第二蒸发段441,借以降低第二热源300与第二蒸发段441之间的热阻。
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热管的第一蒸发段的延伸方向亦可平行于第一热管的第一冷凝段的延伸方向。并且,第二热管的第二蒸发段的延伸方向亦可平行于第二热管的第二冷凝段的延伸方向。
于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组件亦可无需包含第一安装板450以及第二安装板460并例如将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别焊接至电路板而分别相对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固定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并不限于由相异的工艺所制造,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立体图。图6中的电子组件10a与图1中的电子组件10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结构。因此以下仅针对上述差异进行说明,电子组件10a的其他特征应能通过参阅以上参照图1至图5进行的描述来理解。于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a的散热组件400a的第一散热鳍片组410a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20a由相同的工艺所制造并例如皆为铝挤型鳍片,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亦可相同的工艺所制造而皆为扣接式鳍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并不限于通过间隙彼此分离,请参阅图7,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散热组件的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的仰视图。图7中的电子组件10b与图1中的电子组件10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以下仅针对上述差异进行说明,电子组件10b的其他特征应能通过参阅以上参照图1至图5进行的描述来理解。于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b的散热组件400b的第一散热鳍片组410b与第二散热鳍片组420b彼此接触并例如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410b与第二散热鳍片组420b之间没有存在图2中的间隙G。
根据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散热组件以及电子组件,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且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因此,第一热源产生的大量热量能通过热阻较第一散热鳍片组小的第一热管有效地从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吸热侧传递到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侧。并且,第二热源产生的大量热量也能通过热阻较第二散热鳍片组小的第二热管有效地从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吸热侧传递到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散热侧。如此一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便能有效地逸散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此外,第一热管以及第二热管也能在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传递热量。如此一来,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便能共同逸散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而提升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整体的散热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组件,用以接触一第一热源以及一第二热源,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包含:
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吸热侧以及一第一散热侧,该第一吸热侧用以较该第一散热侧靠近该第一热源;
一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吸热侧以及一第二散热侧,该第二吸热侧用以较该第二散热侧靠近该第二热源;
一第一热管,用以热接触该第一热源,该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一吸热侧以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二散热侧;以及
一第二热管,用以热接触该第二热源,该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二吸热侧以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一散热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由不同的工艺所制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包含一主体、多个第一散热鳍片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该第一吸热侧以及该第一散热侧位于该主体,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分别凸出于该主体中相邻于该第一吸热侧以及该第一散热侧的相对两侧,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包含依序固定的多个第三散热鳍片并具有多个第二吸热侧以及多个第二散热侧,多个所述第二吸热侧分别位于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侧分别位于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该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主体的该第一吸热侧以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的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侧,该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的多个所述第二吸热侧以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主体的该第一散热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蒸发段以及一第一冷凝段,该第一蒸发段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主体的该第一吸热侧,该第一蒸发段用以热接触该第一热源,该第一冷凝段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的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侧,该第一蒸发段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一冷凝段的延伸方向,该第二热管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二蒸发段以及一第二冷凝段,该第二蒸发段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多个所述第三散热鳍片的多个所述第二吸热侧,该第二蒸发段用以热接触该第二热源,该第二冷凝段热接触并贯穿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主体的该第一散热侧,该第二蒸发段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冷凝段的延伸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由相同的工艺所制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彼此相分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彼此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与该第二热管彼此相分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两个第一安装板以及两个第二安装板,该两个第一安装板用以相对该第一热源固定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两个第一安装板之间通过一第一让位空间彼此相间隔,该第一热源用以位于该第一让位空间中而直接热接触该第一热管,该两个第二安装板用以相对该第二热源固定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两个第二安装板之间通过一第二让位空间彼此相间隔,该第二热源用以位于该第二让位空间中而直接热接触该第二热管。
10.一种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路板;
一第一热源以及一第二热源,设置于该电路板;以及
一散热组件,包含:
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吸热侧以及一第一散热侧,该第一吸热侧较该第一散热侧靠近该第一热源;
一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吸热侧以及一第二散热侧,该第二吸热侧较该第二散热侧靠近该第二热源;
一第一热管,热接触该第一热源,该第一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一吸热侧以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二散热侧;以及
一第二热管,热接触该第二热源,该第二热管的相对两端分别热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二吸热侧以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该第一散热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7629 | 2021-06-30 | ||
TW110207629U TWM619527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散熱組件及電子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21808U true CN217721808U (zh) | 2022-11-01 |
Family
ID=7850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46167.5U Active CN217721808U (zh) | 2021-06-30 | 2021-12-31 | 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235001U (zh) |
CN (1) | CN217721808U (zh) |
DE (1) | DE202021105060U1 (zh) |
TW (1) | TWM619527U (zh) |
-
2021
- 2021-06-30 TW TW110207629U patent/TWM619527U/zh unknown
- 2021-09-09 JP JP2021003489U patent/JP3235001U/ja active Active
- 2021-09-20 DE DE202021105060.8U patent/DE202021105060U1/de active Active
- 2021-12-31 CN CN202123446167.5U patent/CN21772180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202021105060U1 (de) | 2022-01-12 |
JP3235001U (ja) | 2021-11-18 |
TWM619527U (zh) | 2021-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06036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7753109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 |
US7967059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7866375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 |
US7440279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7215548B1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a fin also functioning as a fan duct | |
US7548426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 |
US7779897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 |
US7277287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 |
US7312994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a heat pipe | |
US7423877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20080216990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a heat pipe | |
US8381801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20070217155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7694718B2 (en) | Heat sink with heat pipes | |
US7365978B2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 |
US9905495B2 (en) | Thermal module | |
CN100499977C (zh) | 散热装置 | |
US20080314554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a heat pipe | |
CN217721808U (zh) | 散热组件及电子组件 | |
US20070095509A1 (en) | Heat dissipation having a heat pipe | |
CN210516704U (zh) | 散热模块 | |
US20120273168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 | |
CN213482811U (zh) | 无风扇系统散热片器 | |
CN212256234U (zh) | 一种用于cpu散热的热管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