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9623U -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9623U
CN217719623U CN202221503969.7U CN202221503969U CN217719623U CN 217719623 U CN217719623 U CN 217719623U CN 202221503969 U CN202221503969 U CN 202221503969U CN 217719623 U CN217719623 U CN 2177196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adhesive film
film layer
hole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39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窦维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39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96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9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96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解决由于胶膜层上的通孔与引出线的位置出现偏差,折断机无法正常折断引出线,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膜平展装置,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该胶膜平展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紧组件。至少两个压紧组件间隔布置于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的两侧,用于平整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胶膜落孔设备,包括:拉取装置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拉取装置分别设置于胶膜层相对的两端,用于将胶膜层拉出到预设长度。胶膜平展装置布置于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的两侧。

Description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通常包括层压件、接线盒以及边框。上述层压件通常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胶膜层、电池片层、胶膜层和背板。电池片层通过与一定长度的引出线(例如汇流条)连接,将电池片层的电流导出。
现有技术中,一般在胶膜层上预先开设多个通孔。接着,引出线通过贯穿通孔与电池片层连接。由于胶膜层通常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copolymer,缩写为EVA)或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缩写为POE)制成,因此,胶膜层具有一定弹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具有弹性的胶膜层无法处于拉伸绷直状态。此时,胶膜层上预先开设的通孔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出现偏差,导致引出线通过通孔后胶膜层会越位覆盖引出线。进一步地,当引出线贯穿通孔后还需要利用折断机将引出线折断为预设长度。在折断的过程中,由于胶膜层覆盖引出线,此时,导致折断机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用于平整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以使通孔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相对应,确保折断机正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膜平展装置,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该胶膜平展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紧组件。至少两个压紧组件间隔布置于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的两侧,用于平整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胶膜平展装置中,将胶膜平展装置所包括的压紧组件间隔布置于通孔的两侧,此时,压紧组件对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区域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该区域由松散状态变为平整绷紧状态。基于此,位于该区域的通孔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即通孔的大小、形状、通孔与引出线之间的相对位置等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此时,胶膜层上预先开设的通孔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相匹配,引出线不仅可以顺利通过通孔与电池片层连接,同时通孔周边的胶膜层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上述“越位覆盖”可以理解为通孔周边的胶膜层不应该出现在该引出线的某个位置,即胶膜层和引出线的相对位置不符合实际要求。接着,由于胶膜层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因此,利用折断机折断引出线时,折断机不会受胶膜层的影响,折断机可以正常工作,进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确保光伏组件的质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压紧组件包括:承载件、升降件和下压件。升降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承载件,下压件设置于升降件,通过升降件带动下压件压紧或远离胶膜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利用升降件可以调整下压件与胶膜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压紧组件适应不同厚度的胶膜层或者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胶膜层,进而使压紧组件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其适用范围。接着,上述压紧组件仅由承载件、升降件和下压件三部分组成,使得压紧组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工作人员组装,节省工作时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下压件转动连接于升降件,下压件相对于升降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若下压件相对于升降件处于第一位置,下压件位于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的上方。若下压件相对于升降件处于第二位置,下压件位于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的侧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实现对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的平整,同时还可以在平整完胶膜层后进行下一步之前使下压件远离胶膜层,即不位于胶膜层的上方,以防止下压件损坏胶膜层下方的电池片层,进而确保层压件的质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压紧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连接件。下压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升降件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升降件,第一驱动件具有伸缩驱动端。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伸缩驱动端,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压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下压件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驱动件的相互配合下,便可以简单快速的调整下压件和升降件的相对位置,以实现下压件压紧、靠近或远离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接着,上述压紧组件仅由三部分组成,使得压紧组件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和使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连接件包括n形第一连接件,n形第一连接件的封闭端固定于升降件,下压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n形第一连接件的开口槽中。第二连接件包括工字型第二连接件,伸缩驱动端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开口槽中,下压件的侧壁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开口槽中。上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便于与其他结构组装,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压紧组件还包括:导向件和第二驱动件。导向件设置于承载件,升降件与导向件滑动连接。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承载件,第二驱动件与升降件的一端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升降件沿导向件升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压紧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接着,利用导向件和第二驱动件便可以实现升降件相对于承载件的升降,使得升降操作简单化,更有利于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至少两个压紧组件分别布置于胶膜层的两侧。和/或,沿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至少两个压紧组件布置于胶膜层的同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压紧组件相对于胶膜层布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时,可以使压紧组件进一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相邻两个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为300mm~400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下压件将作用力施加在通孔周围的胶膜层区域上,通过将通孔周围的胶膜层区域平整化,以间接实现通孔形态的恢复。此时,更有利于工作人员操作,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胶膜层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为10mm~1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相对设置的两个压紧组件的下压件相互碰撞。此时,不仅可以避免下压件损坏,同时还可以确保两个下压件施加在胶膜层上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致,以确保胶膜层受力平衡,进而确保开设在胶膜层上的通孔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胶膜层的高度延伸方向,任一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与电池片层之间具有第三间距,第三间距为10mm~15mm。电池片层位于胶膜层的下方,胶膜层用于铺展于电池片层的表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与胶膜层下方的电池片层抵接或相撞,以避免下压件损坏电池片层,进而确保层压件的质量。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胶膜落孔设备,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上述胶膜落孔设备包括:拉取装置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拉取装置分别设置于胶膜层相对的两端,用于将胶膜层拉出到预设长度。胶膜平展装置布置于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的两侧,用于平整胶膜层中开设有通孔的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胶膜落孔设备中的拉取装置可以使胶膜层的大小与电池片层相匹配,以便于后期形成质量符合要求的层压件。接着,利用胶膜落孔设备中的胶膜平展装置可以使胶膜层上开设的通孔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以确保胶膜层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基于此,有利于后期利用折断机折断引出线时,折断机不会受胶膜层的影响,折断机可以正常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胶膜落孔设备不仅可以使胶膜层的规格与电池片层相匹配,同时还可以使开设在胶膜层上的通孔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相对应,以确保后期折断机快速折断引出线,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拉取装置包括:基架和固定件。固定件的一端设置于基架,固定件的另一端设置于胶膜层的一端,固定件用于拉取并固定胶膜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拉取装置仅由基架和固定件两部分组成,使得拉取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节省工作时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膜落孔设备、胶膜层和电池片层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紧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膜落孔设备、胶膜层和电池片层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6的使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7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7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胶膜平展装置, 10-压紧组件, 100-承载件,
101-升降件, 102-下压件, 103-第一连接件,
104-第一驱动件, 1040-伸缩驱动端, 105-第二连接件,
106-导向件, 2-胶膜层, 20-通孔,
L1-第一间距, L2-第二间距, L3-第三间距,
3-拉取装置, 30-基架, 31-固定件;
4-电池片层, L-长度延伸方向, W-宽度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在将胶膜层铺设在电池片层上前,通常采用夹持设备夹持胶膜层的两端,以将胶膜层拉伸至与电池片层同等规格。但是,由于电池片层比较脆弱,为了确保电池片层的安全,夹持设备不能与电池片层接触。此时,导致夹持设备无法将胶膜层拉伸至平整状态,进而导致预先开设在胶膜层中间的通孔所具有的中心轴线与引出线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发生偏移,即胶膜层上预先开设的通孔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出现偏差。基于此,会导致引出线通过通孔后胶膜层会越位覆盖引出线。进一步地,当引出线贯穿通孔后还需要利用折断机将引出线折断为预设长度。在折断的过程中,由于胶膜层覆盖引出线,此时,导致折断机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膜平展装置,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参见图1,该胶膜平展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紧组件10。至少两个压紧组件10间隔布置于胶膜层2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20的两侧,用于平整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膜平展装置中,将胶膜平展装置所包括的压紧组件10间隔布置于通孔20的两侧,此时,压紧组件10对开设有通孔20的胶膜层2区域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该区域由松散状态变为平整绷紧状态。基于此,位于该区域的通孔20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即通孔20的大小、形状、通孔20与引出线之间的相对位置等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此时,胶膜层2上预先开设的通孔20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相匹配,引出线不仅可以顺利通过通孔20与电池片层4连接,同时通孔20周边的胶膜层2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以提高落孔率。上述“越位覆盖”可以理解为通孔20周边的胶膜层2不应该出现在该引出线的某个位置,即胶膜层2和引出线的相对位置不符合实际要求。接着,由于胶膜层2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因此,利用折断机折断引出线时,折断机不会受胶膜层2的影响,折断机可以正常工作,进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确保光伏组件的质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至图5,上述压紧组件10可以包括:承载件100、升降件101和下压件102。升降件101可升降地设置于承载件100,下压件102设置于升降件101,通过升降件101带动下压件102压紧或远离胶膜层2。
参见图1至图5,利用升降件101可以调整下压件102与胶膜层2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压紧组件10适应不同厚度的胶膜层2或者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胶膜层2,进而使压紧组件10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其适用范围。接着,上述压紧组件10仅由承载件100、升降件101和下压件102三部分组成,使得压紧组件10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工作人员组装,节省工作时间。
示例性的,参见图2,上述承载件100可以是承载块,升降件101可以是滑块,下压件102可以是具有一定长度的下压杆。至于承载件100、升降件101和下压件102的具体规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至图9,上述下压件102转动连接于升降件101,下压件102相对于升降件10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若下压件102相对于升降件101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和图5),下压件102位于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上方。若下压件102相对于升降件101处于第二位置(参见图3和图6),下压件102位于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侧边。应理解,此处的“下压件102位于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侧边”指代下压件102不位于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上方。
参见图1至图9,此时,不仅可以实现对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平整,同时还可以在平整完胶膜层2后进行下一步之前使下压件102远离胶膜层2,即不位于胶膜层2的上方,以防止下压件102损坏胶膜层2下方的电池片层4,进而确保层压件的质量。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至图5,上述压紧组件1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103、第一驱动件104和第二连接件105。下压件102通过第一连接件103与升降件101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104设置于升降件101,第一驱动件104具有伸缩驱动端1040。第二连接件10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伸缩驱动端1040,第二连接件10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压件102,第一驱动件104用于驱动下压件102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1至图5,在第一连接件103、第二连接件105和第一驱动件104的相互配合下,便可以简单快速的调整下压件102和升降件101的相对位置,以实现下压件102压紧、靠近或远离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接着,上述压紧组件10仅由三部分组成,使得压紧组件10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和使用。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驱动件104可以是具有伸缩驱动端的气压缸或液压缸。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至图5,上述第一连接件103可以包括n形第一连接件,n形第一连接件的封闭端固定于升降件101,下压件10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n形第一连接件的开口槽中。第二连接件105可以包括工字型第二连接件,伸缩驱动端1040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开口槽中,下压件102的侧壁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开口槽中。上述第一连接件103和第二连接件105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便于与其他结构组装,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n形第一连接件可以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其中,顶板和底板相对且对称设置,侧板的一端与顶板的一端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与底板的一端连接,顶板的另一端和底板的另一端均为自由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n形第一连接件的侧板固定在升降件101上,下压件102的一端与n形第一连接件的侧板抵接,下压件102的侧壁分别与n形第一连接件的顶板和底板通过螺钉或销转动连接。
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字型第二连接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对称且间隔设置,第三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中间,并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此时,第三连接板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容纳槽划分为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伸缩驱动端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开口槽中,具体的,伸缩驱动端的侧壁分别与第一开口槽处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螺钉或销转动连接。接着,下压件102的侧壁转动连接于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开口槽中,具体的,下压件102的侧壁分别与第二开口槽处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螺钉或销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上述压紧组件10还可以包括:导向件106和第二驱动件(图2中未示出)。导向件106设置于承载件100,升降件101与导向件106滑动连接。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承载件100,第二驱动件与升降件101的一端驱动连接,用于驱动升降件101沿导向件106升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2,上述压紧组件10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接着,利用导向件106和第二驱动件便可以实现升降件101相对于承载件100的升降,使得升降操作简单化,更有利于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示例性的,参见图2,上述导向件106可以是导轨或滑轨等。第二驱动件可以是气压缸或液压缸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向件106选用导轨,第二驱动件选用气压缸。沿承载件100的高度方向,导轨设置于承载件100上。接着,气压缸所具有的伸缩驱动端与升降件101的一端驱动连接。在气压缸的驱动下,升降件101可以沿导轨的长度方向运动。由于下压件102设置于升降件101,此时,升降件101带动下压件102沿导轨的长度方向运动,进而实现下压件102压紧或远离胶膜层。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至图9,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L,至少两个压紧组件10分别布置于胶膜层2的两侧。和/或,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L,至少两个压紧组件10布置于胶膜层2的同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1至图9,压紧组件10相对于胶膜层2布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时,可以使压紧组件10进一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下面以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示例一,当胶膜平展装置包括两个压紧组件时,沿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两个压紧组件可以均布置于胶膜层的同侧。
示例二,参见图1,当胶膜平展装置包括两个压紧组件10时,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两个压紧组件10可以分别布置于胶膜层2的两侧。
示例三,参见图6至图8,当胶膜平展装置1包括四个压紧组件10时,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L,其中两个压紧组件10布置于胶膜层2的一侧,另外两个压紧组件10布置于胶膜层2的另一侧。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8,位于通孔20两侧的压紧组件10距离通孔20的尺寸相等,此时,开设有通孔20的胶膜层2区域两侧受到的来自压紧组件10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基于此,可以确保胶膜层2受力平衡,进而确保开设在胶膜层2上的通孔20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8,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L,相邻两个压紧组件10的下压件10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L1,第一间距L1为300mm~400mm。示例性的,第一间距L1可以是300mm、312mm、353mm、380mm或400mm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8,下压件102将作用力施加在通孔20周围的胶膜层2区域上,通过将通孔20周围的胶膜层2区域平整化,以间接实现通孔20形态的恢复。此时,更有利于工作人员操作,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8,沿胶膜层2的宽度延伸方向W,相对设置的两个压紧组件10的下压件10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L2,第二间距L2为10mm~15mm。示例性的,第二间距L2可以是10mm、12mm、13mm、14.5mm或15mm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8,可以防止相对设置的两个压紧组件10的下压件102相互碰撞。此时,不仅可以避免下压件102损坏,同时还可以确保两个下压件102施加在胶膜层2上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致,以确保胶膜层2受力平衡,进而确保开设在胶膜层2上的通孔20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9,沿胶膜层的高度延伸方向,任一压紧组件10的下压件102与电池片层4之间具有第三间距L3,第三间距L3为10mm~15mm。电池片层4位于胶膜层的下方,胶膜层用于铺展于电池片层4的表面。示例性的,第三间距L3可以是10mm、12mm、13mm、14.5mm或15mm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9,可以避免压紧组件10的下压件102与胶膜层下方的电池片层4抵接或相撞,以避免下压件102损坏电池片层4,进而确保层压件的质量。
参见图1至图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胶膜落孔设备,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20的胶膜层2。上述胶膜落孔设备可以包括:拉取装置3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1。拉取装置3分别设置于胶膜层2相对的两端,用于将胶膜层2拉出到预设长度。胶膜平展装置1布置于胶膜层2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通孔20的两侧,用于平整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
参见图1至图9,首先,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膜落孔设备中的拉取装置3可以使胶膜层2的大小与电池片层4相匹配,以便于后期形成质量符合要求的层压件。接着,利用胶膜落孔设备中的胶膜平展装置1可以使胶膜层2上开设的通孔20恢复为初始开设时的状态,以确保胶膜层2不会越位覆盖引出线。基于此,有利于后期利用折断机折断引出线时,折断机不会受胶膜层2的影响,折断机可以正常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膜落孔设备不仅可以使胶膜层2的规格与电池片层4相匹配,同时还可以使开设在胶膜层2上的通孔20的位置与预设的引出线的位置相对应,以确保后期折断机快速折断引出线,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6,上述拉取装置3包括:基架30和固定件31。固定件31的一端设置于基架30,固定件31的另一端设置于胶膜层2的一端,固定件31用于拉取并固定胶膜层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6,拉取装置3仅由基架30和固定件31两部分组成,使得拉取装置3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节省工作时间。
示例性的,上述固定件31可以是夹爪、吸块或低压块等。进一步地,上述固定件31与胶膜层2接触的一面可以设置有缓冲件,例如海绵、橡胶等,以减少对胶膜层2的损伤。
下面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描述胶膜落孔设备的具体使用方式。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参见图1至图9,沿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L,拉取装置3中的固定件31分别设置在胶膜层2相对的两端。在此过程中,压紧组件10中的下压件102相对于升降件101处于第二位置,即下压件10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接着,利用拉取装置3将胶膜层2拉出预设长度。当胶膜层2的长度与电池片层4的长度相等时,或者,用于拉伸胶膜层2的其中一个固定件31被预先设置好的传感器检测到时,拉取装置3不在运动,胶膜平展装置1中的压紧组件10开始工作。
具体的,压紧组件10中的升降件101沿导向件106下降,同时设置在升降件101上的下压件102转动到胶膜层2上方。在此过程中,升降件101带动下压件102不断向下运动,直至下压件102使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平整为止。
之后,位于胶膜层2下方的电池片层4在其他设备的带动下向上运动(即向靠近胶膜层2的方向运动)。当电池片层4与下压件102之间的距离为10mm~15mm时,电池片层4停止运动。然后,将引出线穿过开设在胶膜层2上的通孔20。
再之后,将拉取装置3从胶膜层2上撤离,下压件102在升降件101的带动下上升即不断远离胶膜层2,并且下压件102回收。即,使下压件10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胶膜层2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或者说下压件102位于胶膜层2中开设有通孔20的区域的侧边。至此,完成引出线的穿孔工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所述胶膜平展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紧组件;
至少两个所述压紧组件间隔布置于所述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用于平整所述胶膜层中开设有所述通孔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包括:
承载件;
升降件,所述升降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承载件;
下压件,所述下压件设置于所述升降件,通过所述升降件带动所述下压件压紧或远离所述胶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件,所述下压件相对于所述升降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若所述下压件相对于所述升降件处于第一位置,所述下压件位于所述胶膜层中开设有所述通孔的区域的上方;
若所述下压件相对于所述升降件处于第二位置,所述下压件位于所述胶膜层中开设有所述通孔的区域的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下压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升降件转动连接;
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升降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具有伸缩驱动端;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驱动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压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下压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n形第一连接件,所述n形第一连接件的封闭端固定于所述升降件,所述下压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n形第一连接件的开口槽中;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工字型第二连接件,所述伸缩驱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开口槽中,所述下压件的侧壁转动连接于所述工字型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开口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
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所述升降件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升降件的一端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升降件沿所述导向件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至少两个所述压紧组件分别布置于胶膜层的两侧;和/或,
沿所述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至少两个所述压紧组件布置于胶膜层的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胶膜层的长度延伸方向,相邻两个所述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300mm~400mm;
沿所述胶膜层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为10mm~15mm;
沿所述胶膜层的高度延伸方向,任一所述压紧组件的下压件与电池片层之间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为10mm~15mm;所述电池片层位于所述胶膜层的下方,所述胶膜层用于铺展于所述电池片层的表面。
9.一种胶膜落孔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处理开设有通孔的胶膜层;所述胶膜落孔设备包括:拉取装置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胶膜平展装置;
所述拉取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胶膜层相对的两端,用于将所述胶膜层拉出到预设长度;
所述胶膜平展装置布置于所述胶膜层的至少一侧长边的外部区域且分别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用于平整所述胶膜层中开设有所述通孔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膜落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取装置包括:
基架;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基架,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胶膜层的一端,所述固定件用于拉取并固定所述胶膜层。
CN202221503969.7U 2022-06-15 2022-06-15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Active CN2177196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3969.7U CN217719623U (zh) 2022-06-15 2022-06-15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3969.7U CN217719623U (zh) 2022-06-15 2022-06-15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9623U true CN217719623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802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3969.7U Active CN217719623U (zh) 2022-06-15 2022-06-15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96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26492B1 (ko) 2차전지 젤리롤용 테이프 부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테이프 부착방법
KR102262418B1 (ko) 이차전지 셀의 폴딩 공정용 이차전지 셀 이송 장치
US8136566B2 (en) Laminating apparatus
CN106515186A (zh) 一种自动薄膜拼接设备
CN105437724A (zh) 自动撕背胶膜装置
CN112123911A (zh) 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
CN113241468A (zh) 一种隔膜翻转包覆的叠片机构与叠片方法
CN113241467A (zh) 一种隔膜穿插包覆的叠片机构与叠片方法
CN113695881A (zh) 一种光伏板护角安装设备
CN113275691A (zh) 一种新型横版叠瓦点胶焊接机
CN217719623U (zh) 一种胶膜平展装置和胶膜落孔设备
CN111232739A (zh) 侧尾边贴胶机
CN215911453U (zh) 一种隔膜穿插包覆的叠片机构
CN206367261U (zh) 一种自动薄膜拼接设备
WO2023207691A1 (zh) 一种叠片设备及叠片方法
CN110576598A (zh) 一种曲面贴合设备及曲面贴合方法
CN217740608U (zh) 折弯装置
CN216233422U (zh) 一种自动撕膜装置
CN211719723U (zh) 电芯贴胶滚平装置
CN209709103U (zh) 一种夹持机构
CN210516865U (zh) 用于碳纤维电池极板的挤压设备
CN206658376U (zh) 防尘网保压装置
CN112349966A (zh) 一种用于对锂电池的折边贴胶带的装置
CN111342110A (zh) 电芯贴胶滚平装置
CN213152488U (zh) 一种柔性线路板的折角加工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