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9345U -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9345U
CN217719345U CN202220813140.0U CN202220813140U CN217719345U CN 217719345 U CN217719345 U CN 217719345U CN 202220813140 U CN202220813140 U CN 202220813140U CN 217719345 U CN217719345 U CN 217719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upport
main
movable
byp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131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晓菁
耿翔宇
周斌
王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to CN2022208131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9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9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9345U/zh
Priority to EP23305448.5A priority patent/EP4258305A1/en
Priority to AU2023202029A priority patent/AU202320202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2Knife-and-clip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2Knife-and-clip contacts
    • H01H2001/425Knife-and-clip contacts with separate contact pressure spring confined between two contact knifes and urging the knifes onto a mating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8Application transfer; between utility and emergency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Keying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所述开关系统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静触头连接到供电电源;所述动触头连接到负载;所述动触头能够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不与所述静触头接触;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在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旁路触头;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并且所述旁路触头与所述动触头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并联电路向所述负载供电;所述并联电路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负载电连接;所述并联电路还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所述旁路触头、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开关系统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在合闸碰撞过程中,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存在机械振动和弹跳,这种机械振动和弹跳会造成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出现拉弧现象。这种拉弧现象会造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面的高温熔焊,从而导致开关系统无法正常分闸现象的出现。
目前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调整触头压力和调整产品合闸速度两种方法来进行改善。
但是,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着结构复杂并且稳定性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所述开关系统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
所述静触头连接到供电电源;所述动触头连接到负载。
所述动触头能够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运动。
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不与所述静触头接触。
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
在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和旁路触头。
当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上的动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并且所述旁路触头与所述动触头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
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并联电路向所述负载供电。
所述并联电路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所述动触头的动触点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所述并联电路还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所述旁路触头、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方面,所述旁路触头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固定地设置在所述静触头上。
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弯折部在平行于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旁路触头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弯折的第三弯折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
所述第三弯折部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朝向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上倾斜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开口。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头支架和第二动触头支架。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其中一端上分别设置有包括弧触点,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的动触点。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并排设置。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纵向方向上,所述弧触点设置成相邻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更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的外边缘。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在背对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一侧上设置有斜角部。
当所述斜角部与所述旁路触头的所述第三弯折部配合时,能够保证合闸过程的顺畅接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通过焊接或电镀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上或者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所述第二主触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到出线端子。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动触头还包括动触头套筒和压力弹簧。
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压力弹簧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被保持在所述动触头套筒中,其中所述压力弹簧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之间并且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压向彼此,其中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从所述动触头套筒伸出。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在所述动触头套筒的内部设置有套筒隔板。
在所述压力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分别抵靠在所述套筒隔板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相对于所述弧触点具有高度差h。
所述第一主触点的厚度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厚度相等。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相对于所述弧触点具有高度差h。
所述第一主触点的厚度和第二主触点的厚度相等。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在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头缺口,当开关分断电流时,在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与所述动触头的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能受到所述静触头缺口的引导,从而将电弧迅速转移到引弧片上,进而保护所述静触点、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较少地受到电弧的烧蚀。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静触头的其中一端具有渐变的倒角部分,所述静触点设置在该渐变的倒角部分上。
所述静触头的另一端通过供电进线端子与供电电源连接。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处于分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处于P0位置。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转动到P1位置时,所述P1位置与所述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1。
由于所述位置差s的存在,在该P1位置上,所述弧触点总是先于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不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斜角部不与所述旁路触头接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2位置时,所述P2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2。
在该P2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斜角部进入所述旁路触头间隙开口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三弯折部接触。
在该P2位置上,所述弧触点保持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的接触。
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保持不接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角度A2和所述角度A1设置成:A2-A1>6°。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3位置时,所述P3位置与所述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3。
由于所述高度差h的存在,在该P3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开始接触,进而所述弧触点被抬起使之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分离。
在该P3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进入所述旁路触头间隙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二接触部接触。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角度A3和所述角度A1设置成:A3-A1>8°。
所述角度A3和所述角度A2设置成:A3>A2。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4位置时,所述P4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4。
在该P4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保持接触。
所述弧触点保持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的分离。
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保持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二接触部的接触并且最终接触到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一弯折部。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所述角度A4和所述角度A3设置成:A4-A3>10°。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角度A2和角度A1设置成:A2-A1>6°,从而保证弧触点对旁路触头有安全保护,避免旁路触头成为主要的电弧承担者。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角度A3和角度A1设置成:A3-A1>8°,从而保证弧触点对相应的主触点有安全保护。随着弧触点在点寿命试验当中的烧损,这个角度差值会缩小,所以8°以上的偏差可以对主触点有很好的保护。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角度A3和角度A2设置成:A3>A2,从而保证旁路触头对相应的主触点有保护作用。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各个方面,角度A4和角度A3设置成:A4-A3>10°,从而保证主触点与静触点有稳定的滑动接触过程,产品保护结构更为稳定。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合闸动作时序是:
弧触点与静触头先接触,之后旁路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最后主触点与静触头接触。通过上面的动作时序,当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上的动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并且所述旁路触头与所述动触头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所述并联电路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所述动触头的动触点和所述负载电连接;所述并联电路还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所述旁路触头、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此并联电路的形成,极大的降低了主触点与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的可能性,保证了产品接通分断的稳定性。
在合闸过程中,旁路触头与主触点的导通在弧触点与静触头接触后发生;在分闸过程中,旁路触头与主触点的分离在弧触点与静触头分离前分离,从而实现弧触点对旁路触头的保护。
所述旁路触头整体上具有弹性,从而能够弹性地将所述动触头压靠在所述静触头上。这有助于在开关系统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在合闸碰撞过程中减少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机械振动和弹跳,进而减少因这种机械振动和弹跳所造成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拉弧现象。
至此,为了本公开内容在此的详细描述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以及为了本公开内容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可以更好地被认识到,本公开已经相当广泛地概述了本公开内容的内容。当然,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并且将形成所附权利要求的主题。
同样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公开所基于的构思可以容易地用作设计其它结构、方法和系统的基础,用于实施本公开内容的数个目的。因此,重要的是,所附权利要求应当认为包括这样的等效结构,只要它们没有超出本公开内容的实质和范围。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的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对本公开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更能清楚地体现出本公开内容的优点。这里描述的附图仅为了所选实施例的说明目的,而不是全部可能的实施方式并且旨在不限定本公开内容的范围。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处于分闸状态的开关系统;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处于合闸状态的开关系统;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设置在静触头上的旁路触头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处于合闸状态的开关系统的放大示意图;
图5和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动触头支架和第二动触头支架的两个侧面;
图7至图11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动触头相对于静触头的运动位置的变化;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动触头支架和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弧触点和主触点的高度差h;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动触头支架和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弧触点和主触点的位置差s。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个附图,具体说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分闸状态的开关系统。图2示出处于合闸状态的开关系统。
在图1和图2中,所述开关系统包括静触头1和动触头2,所述静触头1能够连接到供电电源(未示出),所述动触头2能够连接到负载(未示出)。
在图1中,所述动触头2处于分闸位置,从而所述动触头2不与所述静触头1接触。在图2中,所述动触头2处于合闸位置,从而所述动触头2与所述静触头1接触,所述供电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电。
虽然在图1中仅仅示出一个静触头1,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对于处于分闸状态的所述动触头2的镜像位置上可以存在另一个静触头(未示出),该另一静触头与在图1中示出的静触头1具有相同的构造。所述动触头2可以在这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
所述动触头2呈夹持式结构,其包括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第二动触头支架22。
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相对于彼此面对面设置并且在它们的其中一端相对于彼此分开。
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所述其中一端上分别设置有弧触点211、221,第一主触点212、222和第二主触点213、223。
如图13所示,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宽度方向(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并排设置。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纵向方向上,所述弧触点211、221设置成相邻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更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所述其中一端的外边缘。
第一主触点212、222和第二主触点213、223设置成用于电流的导通;各个弧触点211、221设置成用于在分断过程中承受电弧的灼烧。
如图6所示,在背对所述弧触点211、221,第一主触点212、222和第二主触点213、223的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一侧上设置有斜角部214、224。
所述弧触点211、221,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并且通过焊接、电镀等方法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所述其中一端上或者所述弧触点211、221、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所述其中一端一体成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到出线端子3。
所述出线端子3与所述负载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动触头2还包括动触头套筒4和压力弹簧5。
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和所述压力弹簧5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被保持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中,其中所述压力弹簧5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和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之间并且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压向彼此,其中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所述其中一端从所述动触头套筒4伸出。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的弧触点211、第一主触点212和第二主触点213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弧触点221、第一主触点222和第二主触点223之间分别存在触点间隙。
当所述动触头2处于合闸位置时,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能够位于所述触点间隙中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的弧触点211、第一主触点212和第二主触点213接触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弧触点221、第一主触点222和第二主触点223接触。
如图12所示,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12和第二主触点213的厚度大于所述弧触点211的厚度,即所述第一主触点212和第二主触点213高于所述弧触点21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12和第二主触点213相对于所述弧触点211具有高度差h。所述第一主触点212的厚度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的厚度相等。
还是如图12所示,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22和第二主触点223的厚度大于所述弧触点221的厚度,即所述第一主触点222和第二主触点223高于所述弧触点22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22和第二主触点223相对于所述弧触点221具有高度差h。所述第一主触点222的厚度和第二主触点223的厚度相等。
所述高度差h介于0.01毫米至0.05毫米之间,优选的是0.03毫米。
如图13所示,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1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211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还是如图13所示,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23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221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的外部设置有套筒驱动部41。一动触头驱动机构(未示出)通过驱动所述套筒驱动部41致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在所述分闸位置和所述合闸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套筒驱动部41基本上呈扁圆柱形状。在所述套筒驱动部41的外圆周处设置有套筒缺口411,在所述套筒驱动部41的顶部表面的中心设置有呈花键形状的套筒凹陷412。
如图4所示,在所述动触头套筒4的内部设置有套筒隔板42。在所述压力弹簧5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分别抵靠在所述套筒隔板42的两侧。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实施例的静触头1和设置在该静触头1上的旁路触头6。
在所述静触头1上设置有静触头缺口12,当开关分断电流时,在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与所述动触头2的所述弧触点211、221、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第二主触点213、223之间产生的电弧能受到所述静触头缺口12的引导,从而将电弧迅速转移到引弧片(未示出)上,进而保护所述静触点11、所述弧触点211、221、所述第一主触点212、222和所述第二主触点213、223较少地受到电弧的烧蚀。
所述静触头1的其中一端具有渐变的倒角部分14,从而便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插入在所述触点间隙中。所述静触点11设置在该渐变的倒角部分14上。
所述静触头1的另一端通过供电进线端子7与所述供电电源(未示出)连接。
如图3所示,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所述旁路触头6包括例如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的第一弯折部61、第二接触部62和相对于第二接触部62弯折的第三弯折部63(第三弯折部63是可选的),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61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62与所述第三弯折部63连接。
所述第一弯折部61例如但不限于呈U形。
所述第一弯折部61固定地设置在所述静触头1上,例如但不限于通过焊接、铆接等。
所述第二接触部62从所述第一弯折部61在基本上平行于所述静触头1的侧表面13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二接触部62和所述静触头1的侧表面13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64。
所述第三弯折部63从所述第二接触部62在朝向远离所述静触头1的方向上倾斜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三弯折部63和所述静触头1的侧表面13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开口65。
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斜角部214、224与所述旁路触头6的所述第三弯折部63配合时,能够保证合闸过程的顺畅接触。
所述旁路触头6整体上具有弹性,从而能够弹性地将所述动触头2压靠在所述静触头1上。这有助于在开关系统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在合闸碰撞过程中减少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机械振动和弹跳,进而减少因这种机械振动和弹跳所造成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拉弧现象。
尽管在图3中仅仅示出了设置在静触头1的其中一侧上的旁路触头6,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静触头1的另一侧上也可以设置另一个旁路触头6。
下面结合图7至图11分别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动触头2相对于静触头1的运动位置和接触状态的变化。
在图7中,所述动触头2相对于所述静触头1处于分闸位置,即P0位置。
在图8中,所述动触头2相对于所述静触头1转动到P1位置。P1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1。由于所述位置差s的存在,在该P1位置上,所述弧触点211、221总是先于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例如第一主触点212、222)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接触。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例如第一主触点212、222)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不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斜角部214、224不与所述旁路触头6接触。
在图9中,所述动触头2相对于所述静触头1进一步转动到P2位置。P2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2。在该P2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的斜角部214、224进入旁路触头间隙开口65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6的第三弯折部63接触。在该P2位置上,所述弧触点211、221保持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的接触。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例如第一主触点212、222)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保持不接触。
角度A2和角度A1设置成:A2-A1>6°,从而保证弧触点对旁路触头有安全保护,避免旁路触头成为主要的电弧承担者。
在图10中,所述动触头2相对于所述静触头1进一步转动到P3位置。P3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3。由于所述高度差h的存在,在该P3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例如第一主触点212、222)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开始接触,进而所述弧触点211、221被抬起使之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分离。在该P3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进入旁路触头间隙64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6的第二接触部62接触。
角度A3和角度A1设置成:A3-A1>8°,从而保证弧触点对相应的主触点有安全保护。随着弧触点在点寿命试验当中的烧损,这个角度差值会缩小,所以8°以上的偏差可以对主触点有很好的保护。
角度A3和角度A2设置成:A3>A2,从而保证旁路触头对相应的主触点有保护作用。
在图11中,所述动触头2相对于所述静触头1进一步转动到P4位置。P4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4。在该P4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例如第一主触点212、222)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保持接触。所述弧触点211、221保持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11的分离。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21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22保持与所述旁路触头6的第二接触部62的接触并且最终接触到所述旁路触头6的第一弯折部61。
角度A4和角度A3设置成:A4-A3>10°,从而保证主触点与静触点有稳定的滑动接触过程,产品保护结构更为稳定。
总体而言,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实施例的合闸动作时序是:
弧触点与静触头先接触,之后旁路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最后主触点与静触头接触。通过上面的动作时序,当设置在所述动触头2上的动触点与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接触并且所述旁路触头6与所述动触头2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并联电路向所述负载供电;所述并联电路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1的静触点、所述动触头2的动触点和所述负载电连接;所述并联电路还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1、所述旁路触头6、所述动触头2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此并联电路的形成,极大的降低了主触点与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的可能性,保证了产品接通分断的稳定性。
在合闸过程中,旁路触头与主触点的导通在弧触点与静触头接触后发生;在分闸过程中,旁路触头与主触点的分离在弧触点与静触头分离前分离,从而实现弧触点对旁路触头的保护。
前述公开内容提供了说明和描述,但并不旨在穷举或将实施方式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可以根据以上公开内容进行修改和变化,或者可以从实施方式的实践中获得修改和变化。
即使在权利要求中叙述和/或在说明书中公开了特征的特定组合,但这些组合并不旨在限制各种实施方式的公开。实际上,许多这些特征可以以权利要求中未具体叙述和/或说明书中未具体公开的方式组合。尽管下面列出的每个从属权利要求可能仅直接依赖于一个权利要求,但各种实施方式的公开包括与权利要求集中的每个其他权利要求相结合的每个从属权利要求。
除非明确说明,否则本文中使用的任何元件、动作或指令都不应解释为关键或必要的。另外,如本文所用,冠词“一”和“一个”旨在包括一个或多个项目,并且可以与“一个或多个”互换使用。此外,如本文所用,冠词“该”旨在包括结合冠词“该”引用的一个或多个项目,并且可以与“一个或多个”互换使用。此外,如本文所用,术语“集”旨在包括一个或多个项目(例如相关项目、不相关项目、相关和不相关项目的组合等),并且可以与“一个或多个”互换使用。在仅意图一项的情况下,使用短语“仅一项”或类似语言。另外,如本文所用,术语“具有”及其变体等旨在是开放式术语。此外,短语“基于”旨在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另外,如在本文所用,术语“或”在被串联使用时意图是包括性的,并且可以与“和/或”互换使用,除非另有明确说明(例如,如果与“或者”或“仅其中之一”结合使用)。

Claims (18)

1.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系统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
所述静触头连接到供电电源;
所述动触头连接到负载;
所述动触头能够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运动;
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不与所述静触头接触;
当所述动触头处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
在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点和旁路触头;
当设置在所述动触头上的动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并且所述旁路触头与所述动触头接触时形成并联电路;
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并联电路向所述负载供电;
所述并联电路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所述动触头的动触点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所述并联电路还包括所述供电电源依次通过所述静触头、所述旁路触头、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负载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触头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固定地设置在所述静触头上;
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弯折部在平行于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触头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弯折的第三弯折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
所述第三弯折部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朝向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上倾斜延伸,从而在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静触头的侧表面之间形成旁路触头间隙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头支架和第二动触头支架;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其中一端上分别设置有包括弧触点,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的所述动触点;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并排设置;
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纵向方向上,所述弧触点设置成相邻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更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的外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背对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一侧上设置有斜角部;
当所述斜角部与所述旁路触头的所述第三弯折部配合时,能够保证合闸过程的顺畅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通过焊接或电镀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上或者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所述第二主触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到出线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还包括动触头套筒和压力弹簧;
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压力弹簧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被保持在所述动触头套筒中,其中所述压力弹簧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之间并且作用在所述动触头套筒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压向彼此,其中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所述其中一端从所述动触头套筒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触头套筒的内部设置有套筒隔板;
在所述压力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分别抵靠在所述套筒隔板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相对于所述弧触点具有高度差;
所述第一主触点的厚度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厚度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相对于所述弧触点具有高度差h;
所述第一主触点的厚度和第二主触点的厚度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来说,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的弧形表面的最高点与相对应的所述弧触点的相对应的弧触点边缘具有位置差s。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静触头缺口;
当开关分断电流时,在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与所述动触头的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第二主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能受到所述静触头缺口的引导,从而将电弧迅速转移到引弧片上,进而保护所述静触点、所述弧触点、所述第一主触点和所述第二主触点较少地受到电弧的烧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头的其中一端具有渐变的倒角部分,所述静触点设置在该渐变的倒角部分上;
所述静触头的另一端通过供电进线端子与供电电源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处于分闸位置时,所述动触头处于P0位置;
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转动到P1位置时,所述P1位置与所述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1;
在该P1位置上,所述弧触点总是先于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不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斜角部不与所述旁路触头接触;
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2位置时,所述P2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2;
在该P2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的斜角部进入所述旁路触头间隙开口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三弯折部接触;
在该P2位置上,所述弧触点保持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的接触;
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保持不接触;
所述角度A2和所述角度A1设置成:A2-A1>6°。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3位置时,所述P3位置与所述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3;
在该P3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开始接触,进而所述弧触点被抬起使之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分离;
在该P3位置上,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进入所述旁路触头间隙并且开始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二接触部接触;
所述角度A3和所述角度A1设置成:A3-A1>8°;
所述角度A3和所述角度A2设置成:A3>A2。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静触头进一步转动到P4位置时,所述P4位置与P0位置之间的角度是A4;
在该P4位置上,相应的所述主触点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保持接触;
所述弧触点保持与所述静触头的静触点的分离;
所述第一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支架保持与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二接触部的接触并且最终接触到所述旁路触头的第一弯折部;
所述角度A4和所述角度A3设置成:A4-A3>10°。
CN202220813140.0U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Active CN217719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3140.0U CN217719345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EP23305448.5A EP4258305A1 (en) 2022-04-08 2023-03-30 Switch system with bypass contact
AU2023202029A AU2023202029B2 (en) 2022-04-08 2023-04-03 Switch system with bypass contac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3140.0U CN217719345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9345U true CN217719345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8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13140.0U Active CN217719345U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58305A1 (zh)
CN (1) CN217719345U (zh)
AU (1) AU2023202029B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5666C (de) * 1918-07-27 1919-11-10 Kontaktklemme für messer- und trennschalter
GB535810A (en) * 1939-07-05 1941-04-23 George H Scholes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contacts
CA2909306C (en) * 2013-04-15 2019-06-11 Abb Oy Electric switch assembly
WO2015147824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Knife blade switch contact with high resistance portion
CN104681329A (zh) * 2015-02-27 2015-06-03 支朝乾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触头系统
FI11882U1 (fi) * 2017-09-15 2017-12-05 Abb Oy Sähkökytkin
EP3839995A1 (en) * 2019-12-19 2021-06-23 ABB Schweiz AG Knife switch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3202029A1 (en) 2023-10-26
EP4258305A1 (en) 2023-10-11
AU2023202029B2 (en)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4073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049126B2 (en) Self-adjusting plug-in line terminal
EP1345243A1 (en) Direct current load breaking contact points structure and switching mechanism therewith
CN217719345U (zh) 一种具有旁路触头的开关系统
EP2442338B1 (en) Contact for vacuum interrupter
JP2017162698A (ja) コンタクトの接触構造
CN218730514U (zh) 一种电开关的动触头及双断点旋转隔离开关
CN217008949U (zh) 一种具有多点接触的动触头的开关系统
CN115064402A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US7982577B2 (en) Safety device for switch
AU2001271128A1 (en) Switch with auxiliary and main contacts
EP4258306A1 (en) A switching system
EP1297544A1 (en) Switch with auxiliary and main contacts
EP1214724B1 (en) Dual cross edge contacts for low energy switches
CA2113097A1 (en) Isolating switch with a main switch pin and an auxiliary contact pin
CN220155473U (zh) 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JPS5810968Y2 (ja) 電気接点
CN216015263U (zh) 动触片、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
CN220085921U (zh) 真空继电器触头组件
CN212625457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CN219040388U (zh) 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及断路器
CN210489574U (zh) 一种断路器触头系统
CN221040995U (zh)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CN216120115U (zh) 一种触头结构以及继电器
EP0382327A2 (en) Arc spinner interrup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