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9707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9707U
CN217689707U CN202222078385.6U CN202222078385U CN217689707U CN 217689707 U CN217689707 U CN 217689707U CN 202222078385 U CN202222078385 U CN 202222078385U CN 217689707 U CN217689707 U CN 217689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mitting chip
led light
prism shee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783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朋朝明
艾倩
张广谱
赵丽
邹文聪
陈伟雄
周辉
侯亚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783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9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9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9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LED发光芯片;第一棱镜片,第一棱镜片设置于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第一棱镜片背向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一沟槽;色彩转换体,色彩转换体设置于第一沟槽中,色彩转换体包括红色转换层、绿色转换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可解决传统的色转换层需要通过成本较高的阻隔膜进行包裹防护,从而导致背光模组的物料成本大幅上升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ni LED显示技术作为行业内领先的显示技术,与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或者直下式背光相比能够实现更精密的动态背光效果,其搭配高分区区域调光技术时可具有较高的动态对比度,搭配高色域时的显示效果媲美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技术,且Mini LED的寿命较OLED具有先天性优势。
Mini LED所在的背光模组中的色转换层用于将LED芯片提供的光束转换为红(R)、绿(G)、蓝(B)三色光,以实现显示画面的色彩调节。然而,传统的色转换层具有忌氧忌水的特性,需要通过阻隔膜对其进行包裹,以保证色转换层的正常使用,而阻隔膜的高额成本导致背光模组的物料成本大幅上升,从而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性价比。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传统的色转换层需要通过成本较高的阻隔膜进行包裹防护,从而导致背光模组的物料成本大幅上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LED发光芯片;
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于所述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棱镜片背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一沟槽;
色彩转换体,所述色彩转换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所述色彩转换体包括红色转换层、绿色转换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片背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片背向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二沟槽;
所述色彩转换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和所述第二沟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沟槽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绿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色彩转换体包括第一色转换层和第二色转换层;其中:
所述第一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所述第二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中;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折射率n1、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折射率n2、所述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所述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满足以下关系:
n1>n3>n2>n4。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匀光膜,所述匀光膜设置于所述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一棱镜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树脂层。
进一步地,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树脂层。
进一步地,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漫反射层。
进一步地,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吸光材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和荧光胶层;其中:
所述LED发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荧光胶层的一侧端面贴合于所述基板上并覆盖所述LED发光芯片,且所述荧光胶层的另一侧端面与所述匀光膜贴合,所述荧光胶层内填充有气泡。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其中:
所述LED发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基板的第一端面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折射层和至少两个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折射层与所述第二折射层交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层的两侧端面均为所述第二折射层。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在第一棱镜片背向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设置第一沟槽,通过将色彩转换体巧妙地布设于第一沟槽中,可借助第一棱镜片的结构特征对色彩转换体形成防护,以更好地保护色彩转换体的气密性,延长了该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从而可在满足产品厚度要求(无需因色彩转换体的防护结构而额外增加背光模组厚度)及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对量子点粉体进行包裹防护所带来的高额的阻隔膜成本,解决了传统色转换层由于忌氧忌水而产生的防护成本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实施例中处于非弯折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实施例中处于弯折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787428340000031
Figure BDA000378742834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
LED发光芯片1;
第一棱镜片2,第一棱镜片2设置于LED发光芯片1的出光侧,第一棱镜片2背向LED发光芯片1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一沟槽201;
色彩转换体(图中未示意出),色彩转换体设置于第一沟槽201中,色彩转换体包括红色转换层、绿色转换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在本实施例中,LED发光芯片1具体可包括一种Mini LED芯片,Mini LED也被称为“百微米级发光二极管”,是在小间距LED技术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型LED显示技术,其芯片尺寸介于100-200微米之间。相比于其他显示技术,Mini LED具有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反应时间快、节能、结构简易、对比度高、色彩易于调试、使用寿命长、材料稳定性更佳等优点。LED发光芯片1的出光侧具体可指代LED发光芯片1上对应其P-N结的发光功能区域,或者指代该发光功能区域上用于向目标出光方向发射光束的部分。
色彩转换体可以是一种通过量子点(QuantumDot,QD)实现入射光颜色变换的色转换层,一般以薄膜形式存在。LED发光芯片1沿出光侧发出的光束照射到量子点时将激发量子点吸收光子并进行颜色变换,具体地,显示面板所呈现画面中的颜色均由红(R)、绿(G)、蓝(B)三色按不同的配比混合而成,由于LED发光芯片1发出的光束通常为蓝光,因此色彩转换体可包括红色转换层和绿色转换层,当同时存在红色转换层和绿色转换层时,可将红色转换层与绿色转换层混合均匀后设置于第一沟槽201中。
第一沟槽201具体可以是如图所示的V形槽,第一沟槽201可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为多个。第一棱镜片2设有第一沟槽201的一侧端面朝向显示面板,其中,第一棱镜片2与显示面板之间还可设置扩散层11,以对出射光束进行进一步扩散处理,以形成更为均匀的面光源并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照,使得显示装置可正常显示图像。
通过将色彩转换体巧妙地布设于第一沟槽201沟中,可借助第一棱镜片2的结构特征对色彩转换体形成防护,以更好地保护色彩转换体的气密性,延长了该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从而可在满足产品厚度要求(无需因色彩转换体的防护结构而额外增加背光模组厚度)及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对量子点粉体进行包裹防护所带来的高额的阻隔膜成本,解决了传统色转换层由于忌氧忌水而产生的防护成本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性价比。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棱镜片3,第二棱镜片3设置于第一棱镜片2背向LED发光芯片1的一侧,第二棱镜片3背向第一棱镜片2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二沟槽301;
色彩转换体分别设置于第一沟槽201中和第二沟槽301中。
为减少工序,实际操作中通常将色彩转换体中的红色转换层和绿色转换层混合均匀后设置于第一棱镜片2的第一沟槽201中。但由于实际调试显示装置色准时是分开调试R\G\B坐标,因此通过增设第二棱镜片3,可将红色转换层和绿色转换层分别设置于第一沟槽201及第二沟槽301中,从而更便于对R\G\B坐标分别进行调试,进而可更好地满足显示装置的色准要求。
可选地,参照图1,背光模组还包括匀光膜9,匀光膜9设置于LED发光芯片1的出光侧与第一棱镜片2之间。
匀光膜9具体可以是一种PC/PET匀光扩散膜,可用于调节LED发光芯片1的出光均匀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PS扩散板的方式,该方式去除了胶铁框、导光板等结构,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柔韧性,减小了背光模组弯折时的内应力,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弯折性能,更有利于显示装置往柔性可挠的方向发展。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色彩转换体包括第一色转换层和第二色转换层;其中:
第一色转换层设置于第一沟槽201中,第二色转换层设置于第二沟槽301中;第一棱镜片2的折射率n1、第二棱镜片3的折射率n2、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满足以下关系:
n1>n3>n2>n4。
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具体可以是第一色转换层与胶体混合后的折射率,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具体可以是第二色转换层与胶体混合后的折射率;第一棱镜片2的折射率n1、第二棱镜片3的折射率n2、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均可以是与有机树脂混合后的折射率。
根据当光束从光密介质投射至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束将发生全反射这一原理,为了使光束从第一棱镜片2传播至第一色转换层的过程中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光束均匀性,需保证第一棱镜片2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而为了使光束从第二棱镜片3传播至第二色转换层的过程中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光束均匀性,需保证第二棱镜片3的折射率n2大于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另外,为了使光束在匀光膜9中混光均匀、构成全反射条件,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需大于第二棱镜片3的折射率n2。根据上述关系推导可得n1>n3>n2>n4。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第一沟槽201与第二沟槽301相互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沟槽201与第二沟槽301相互垂直,因此可在水平方向产生折射率的变化以及在垂直方向产生折射率的变化,相比于单一方向折射率的变化,可使光束获得更大的出光角度及面均匀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沟槽201为多个并在第一棱镜片2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沟槽301为多个并在第二棱镜片3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时,即表现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绿色转换层设置于第二沟槽301中。
在可见光中,绿光对人眼的亮度贡献最大,所以优选地将绿色转换层设置在更靠近显示面板的棱镜片(第二棱镜片3)的第二沟槽301中,可降低因光束重复的折射及反射而对能量造成的损耗,从而提高光能取出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1,匀光膜9朝向LED发光芯片1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树脂层901。
可选地,参照图1,匀光膜9朝向第一棱镜片2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树脂层902。
可选地,参照图1,匀光膜9朝向LED发光芯片1的一侧端面设有漫反射层903。
图示性地,设置于匀光膜9顶部的第一树脂层901优选为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浓度比例为10-20%的低密度PMMA树脂,设置于匀光膜9底部的第二树脂层902优选为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浓度比例为50-75%的高密度PMMA树脂,通过设置第一树脂层901及第二树脂层902,可使匀光膜9的整体雾度达到99%,从而获得良好的混光效果;匀光膜9底部表面成型有橘皮状微细结构,用于提供漫反射表面,以避免光线直接从正面出射,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匀光膜9朝向LED发光芯片1的一侧端面设有吸光材料层10。
图示性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整体高均匀性显示效果,依据LED发光芯片1的光强分布,匀光膜9底部可对应设置体积比不同的黑色或灰色高吸收性材料,以调节出光效果,提高出光均匀性。具体设置原则为光强分布较弱的区域则吸光材料层10的体积比较小,而光强分布较强的区域则吸光材料层10的体积比较大。其中,吸光材料层10可采用油墨层等,此处不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1,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4和荧光胶层8;其中:
LED发光芯片1设置于基板4上,荧光胶层8的一侧端面贴合于基板4上并覆盖LED发光芯片1,且荧光胶层8的另一侧端面与匀光膜9贴合。
基板4可包括一种蓝宝石PCB板,多量子阱层设置于N型氮化镓层和P型氮化镓层之间,多量子阱层一般为多层交叠的氮化铟镓层和氮化镓层组成,多量子阱层决定了Mini-LED芯片的发光颜色,绝缘层和保护层一般为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绝缘材料层,电流扩散层11的材料一般为透明的氧化铟锡,也可以是石墨烯或其他金属,N型和P型电极层为铂、金、镍、铬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其合金。
基板4上布满折射率为1.2-1.6的导光荧光胶水而形成荧光胶层8,图示性地,该荧光胶层8的厚度高于LED发光芯片1,并与上方的匀光膜9粘结为一体,荧光胶层8的厚度优为0.3-3mm。导光荧光胶水由主剂和固化剂两组分混合而成,混合后黏度在2500-5000mPa·s范围内加热固化。优选地,荧光胶层8固化后硬度控制在D30以下,如此便具有良好的韧性,从而可提高荧光胶层8的可挠特性,避免弯折时开裂,更有利于显示装置往柔性可挠的方向发展。
可选地,参照图1,荧光胶层8内填充有气泡801。
为了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整体高均匀性显示效果,可在荧光胶层8内填充气泡801,气泡801的比例优选为1-8‰,如此可利用荧光胶层8与气泡801中气体介质的折射率差异改变均匀介质直线出射的特性。
带气泡801的荧光胶层8可通过流平工艺铺设于基板4上并覆盖LED发光芯片1,或者使荧光胶层8先形成一张胶膜,再通过真空压合将胶膜压合到基板4上。荧光胶层8为光学胶与化学发泡剂(或者在喷涂过程中注入惰性气体或氮气)的均匀混合物,经过热处理的荧光胶层8内部形成不连续的多层气泡801或微孔结构,对于入射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从而可延缓光线出射,获取更大的光程,进而达到均匀出光的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4;其中:
LED发光芯片1设置于基板4的第一端面上,基板4的第一端面设有反射层5,反射层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折射层和至少两个第二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
第一折射层与第二折射层交替层叠设置,且反射层5的两侧端面均为第二折射层。
上述结构中,反射层5的两侧端面均为第二折射层,即反射层5中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的层叠顺序为: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因此,设第二折射层为H、第一折射层为L、基板4为G、荧光胶层8为A,则反射层5中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基板4、荧光胶层8的排列顺序为GHLHL.....HLHLHA=G(HL)^pHA,其中p=1、2、3……n。
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值越大,则反射层5的反射比越高;反射层5的反射比ρ的计算公式为:
ρ={[n0-(nH/nL)^2p*nH^2/nG]/[n0+(nH/nL)^2p*nH^2/nG]}^2;
其中,ρ为反射层5的反射比,n0为空气的折射系数,nH为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系数,nL为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系数,nG为基板4的折射系数,2p为第一折射层与第二折射层相加的总层数为。显然,nH与nL差值越大、2p的数值越大,则反射层5的反射比ρ越大。
具体地,nL*T1=nH*T2=λ/4(T1为第一折射层的厚度,T2为第二折射层的厚度),即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系数与对应的折射层厚度的乘积均为LED发光芯片1中心反射波长λ的1/4。以蓝光光源为例,其中心反射波长λ一般为446-460nm,可以去中心值453nm计算;低折射率材料如二氧化硅的折射系数为1.45-1.48,二氧化钛的折射系数为2.3-2.7,蓝宝石衬底的折射系数为1.7-1.8。
当空气的折射系数n0取值为1,假定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系数nH取值为2.5,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系数nL取值为1.46,基板4的折射系数nG的取值为1.75,可以计算得出,第二折射层的厚度T2=1/4*λ/2.5=453nm*0.1=45.3nm,第一折射层的厚度T1=1/4*λ/1.46=1/4*453nm/1.46=77.568nm。
随着总层数2p的增加,反射层5的反射比ρ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787428340000091
Figure BDA0003787428340000101
可见,随着总层数2p的增加,反射层5的反射比ρ越高。
可选地,参照图1,基板4的第一端面具有凸起部7,凸起部7呈圆弧状、圆锥状、棱锥状中的任意一种。
凸起部7可通过刻蚀等方式设置在基板4上,以形成图案化基板4;凸起部7可形成多个反射锥,图案化基板4能使在反射锥外的光子散射至反射锥内,相当于增大了光子溢出的临界角,进而提高了光提取效率。
可选地,参照图1,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4,LED发光芯片1设置于基板4的第一端面上:
基板4的第一端面设有反射涂层401,反射涂层401的材质为硫酸钡、二氧化钛、硫化锌中的任意一种。
依据LED发光芯片1的光强分布,基板4上可对应设置体积比不同的硫酸钡、二氧化钛、硫化锌等高反射材料涂层,如此可将反射率提高至99%。具体设置原则为光强分布较弱的区域则高反射材料的体积比较大,而光强分布较强的区域则高反射材料的体积比较小,从而可增加光线利用率,实现整体高均匀性显示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LED发光芯片1通过导电胶体6或非导电胶体6粘合于基板4的第一端面上,且LED发光芯片1与基板4引线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可将LED发光芯片1用导电或非导电胶粘附在互连印刷线路板或玻璃基板4上,然后进行引线键合,以实现其电气连接。相比于POB技术,该技术使用的物料更少,不需要支架、金线等,制程上可减少一次回流焊,可避免二次回流风险,并且更具备可挠性特点,更有利于显示装置往柔性可挠的方向发展。
可选地,基板4的材质为聚酰亚胺、聚脂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对于基板4而言,传统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一般都采用金属强度较大的材料,本实施方式以柔性可弯折材料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作为基板4的基材,可增强其可挠特性,从而更有利于显示装置往柔性可挠的方向发展。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液晶电视、电脑显示器等可通过显示屏呈现视觉图像的设备,背光模组可通过多组光学器件为显示装置上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使其可正常显示图像。由于该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LED发光芯片;
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于所述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棱镜片背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一沟槽;
色彩转换体,所述色彩转换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所述色彩转换体包括红色转换层、绿色转换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片背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片背向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一侧端面具有第二沟槽;
所述色彩转换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和所述第二沟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沟槽相互垂直;
且/或,所述绿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体包括第一色转换层和第二色转换层;其中:
所述第一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所述第二色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中;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折射率n1、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折射率n2、所述第一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3、所述第二色转换层的折射率n4满足以下关系:
n1>n3>n2>n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匀光膜,所述匀光膜设置于所述LED发光芯片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一棱镜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树脂层;
且/或,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二树脂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漫反射层;
且/或,所述匀光膜朝向所述LED发光芯片的一侧端面设有吸光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和荧光胶层;其中:
所述LED发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荧光胶层的一侧端面贴合于所述基板上并覆盖所述LED发光芯片,且所述荧光胶层的另一侧端面与所述匀光膜贴合,所述荧光胶层内填充有气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基板;其中:
所述LED发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基板的第一端面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折射层和至少两个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折射层与所述第二折射层交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层的两侧端面均为所述第二折射层。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22078385.6U 2022-08-08 2022-08-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689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8385.6U CN217689707U (zh) 2022-08-08 2022-08-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8385.6U CN217689707U (zh) 2022-08-08 2022-08-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9707U true CN217689707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25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78385.6U Active CN217689707U (zh) 2022-08-08 2022-08-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97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3663A (zh) * 2022-12-29 2023-04-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3663A (zh) * 2022-12-29 2023-04-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0745B2 (en) LED packag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CD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312636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201224605A (en) Light source circuit modul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reflective structure of light
CN110609417A (zh) 灯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EP2530375B1 (en) Light guide design for edge-illumination in a backlight unit
US20200227600A1 (en) Led light source substrate,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led light source substrate
CN21768970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08956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46227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8279460B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06334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2658916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411475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73245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with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 disposed thereon
CN113126197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749588A (zh) 显示屏模组及终端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200916911A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4335420U (zh) 直下式背光装置
CN114063346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494459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493255B (zh) 在用於導光之樹脂層範圍之背光單元以及使用其之lcd
US1131412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2905816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111694087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