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4459U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4459U
CN215494459U CN202122199111.8U CN202122199111U CN215494459U CN 215494459 U CN215494459 U CN 215494459U CN 202122199111 U CN202122199111 U CN 202122199111U CN 215494459 U CN215494459 U CN 215494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991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琪
陈育坡
李广超
谢龙
青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991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44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4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44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开设有导光槽,所述光源收容于所述导光槽内,所述导光槽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形成一具有出光口的所述导光槽,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一部分从所述出光口直接射出,另一部分从所述侧面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内部,且经过所述反光面的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背光模组出光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管(TFT)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其作用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背光模组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侧入式和直下式。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亮度有限,适用于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结构的光利用效率较高,是背光模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然而,无论是侧入式背光模组,还是直下式背光结构,均存在出光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出光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以及,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开设有导光槽,所述光源收容于所述导光槽内,所述导光槽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形成一具有出光口的所述导光槽,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一部分从所述出光口直接射出,另一部分从所述侧面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内部,且经过所述反光面的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侧面为弧面或圆锥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材质为玻璃。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槽开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光槽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阵列设置,每一个所述导光槽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光源,多个所述光源之间通过电极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封装于所述导光板的内部,和/或,所述电极的材质为透明材料。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其中,所述导光槽贯穿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反光面的棱镜结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棱镜结构为所述反光面向所述导光板的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凸起。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的背板和光学膜片,其中,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背板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反光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涂覆有反射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描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液晶显示屏,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透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导光板可以引导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而且,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导光槽,并将光源设置在导光槽内,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一部分可以从导光槽的出光口直接射到显示面板,一部分经导光槽的侧面的反射后从出光口射出,还有一部分通过导光槽的侧面的折射进入到导光板的内部,经过导光板内部的散射或反光面的反射后,最终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使得导光板可以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混光,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性。另外,光源收容于导光板上的导光槽内,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从而可实现系统模组化要求。同时,将光源分布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上装饰条的宽度,从而实现液晶电视的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导光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光源 200 导光板
210 第一子板 220 第二子板
300 导光槽 310 底面
320 侧面 330 出光口
400 棱镜结构 500 电极
600 背板 700 光学膜片
800 液晶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特别是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受液晶显示器的市场拉动,背光源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由于液晶显示器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必须要藉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因此,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其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显示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
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用膜片、塑胶框等组成,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等特点,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则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但是,上述两种方式,背光模组都存在出光不均匀的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出光均匀的背光模组,以满足液晶显示屏发展的需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解决了目前背光模组存在的出光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液晶电视、电脑液晶显示器以及其他液晶显示终端,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开设导光槽,将光源嵌入设置在导光板内,一方面可以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另一方面可以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从导光槽的出光口直接射出,第二部分经过导光槽的侧面的反射后从出光口射出,第三部分经过导光槽的侧面折射后进入导光板的内部,通过导光板内部的散射以及反光面的反射,最终从出光面射出,从而将点光源转化成均匀的面光源,进而实现背光模组的均匀出光。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100;以及,
导光板200,导光板200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光面,出光面开设有导光槽300,光源100收容于导光槽300内,导光槽300包括底面310和侧面320,底面310和侧面320形成一具有出光口330的导光槽300,光源100发射的光线,一部分从出光口330直接射出,另一部分从侧面320进入导光板200的内部,且经过反光面的反射后由出光面射出。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导光板200可以引导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的散射方向,用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而且,通过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设置导光槽300,并将光源100设置在导光槽300内,使得光源100发出的光线,一部分可以从导光槽300的出光口330直接射到显示面板,一部分经导光槽300的侧面320的反射后从出光口330射出,还有一部分通过导光槽300的侧面320的折射进入到导光板200的内部,经过导光板200内部的散射或反光面的反射后,最终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射出,使得导光板200可以对光源100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混光,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性。另外,光源100收容于导光板200上的导光槽300内,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从而可实现系统模组化要求。同时,将光源100分布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上装饰条的宽度,从而实现液晶电视的窄边框设计。
具体的,光源100主要是发射光线,为背光模组提供照明光线,光源100可以为LED灯珠,全称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其采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可以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从而实现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的一种发光器件,LED灯珠具有功耗低、高亮度、色彩艳丽、抗振动、寿命长、冷光源等优点,能够为背光模组提供稳定可靠的光线来源,保证背光模组的正常工作。为了满足不同的显示需求,光源100还可以为单色LED或者是彩色LED,在此不做限定。
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200的导向后照射到显示面板。导光板200可以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基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200还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只需保证导光板200的形状与显示面板的形状适配即可。优选的,导光板200为透明基板,以保证显示面板的美观性。另外,导光板200的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或玻璃,考虑到光源100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热量,亚克力受热时容易变形,而玻璃却能够保持本身形状而不轻易变形,因此,可以优选玻璃作为导光板200的材料,从而提高导光板200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玻璃在高温时的稳定性,可以取消背光模组中的背板,此时,只需要在导光板200的反光面贴上一层反射膜即可,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避免光线从导光板200的侧面射出,可以在导光板200的侧面贴上高反膜或银反膜,从而使进入导光板200内部的光线,经过散射或反射后,最终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射出,提高光源100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为了使光源100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过导光板200的均匀混光,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开设了导光槽300,并将光源100收容在导光槽300内。导光槽300可以为导光板200的出光面上的挖空结构,从而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形成一个具有开口且内凹的导光槽300,开口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而形成出光口330,光源100设置在导光槽300的底面310,在底面310和出光口330之间形成侧面320,以连接出光口330和底面310,侧面320可以为弧面、圆锥面或类圆锥面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侧面320为抛物线形的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侧面320也可为其它空间曲面结构,只需确保光源100发出的光线能通过侧面320导入导光板200的内部即可。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面320为弧面或圆锥面。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光板200的材质为玻璃。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光源100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许多热量,使导光板200处于一个较高温度的环境中,而玻璃的耐热性比较好,在高温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本身的形状,不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可以保证导光板20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玻璃在高温时不容易发生形变,避免了加强筋的设置,从而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使用成本。
进一步的,参照图2、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光槽300开设有多个,多个导光槽300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阵列设置,每一个导光槽300内对应设置一个光源100,多个光源100之间通过电极500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布置多个光源100,使得导光板200的整个出光面布满光源100,与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相比,取代了在地测集中设置背光源的方式,也就不用使用装饰框来覆盖整个背光源,减小了边框的宽度,更有利于实现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终端的窄边框设计理念。优选的,导光槽300的数量与光源100的数量是一一对应的,即一个光源100对应设置一个导光槽300。多个导光槽300可以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直线阵列设置,也可以是圆周阵列设置,相邻两个导光槽300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在此均不作限定。优选的,相邻两个光源100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以保证显示面板亮度的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为多个光源100同时供电,使用电极500将多个光源100连接在一起。电极500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产品使用,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极500封装于导光板200的内部,和/或,电极500的材质为透明材料。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为保证多个光源100之间通过电极500连接的稳定性,将电极500封装于导光板200的内部,能够对电极500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电极500优选为透明电极,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美观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光板200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子板210和第二子板220,其中,导光槽300贯穿第一子板210,电极500设于第一子板210和第二子板220之间。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为了方便使用电极500连接多个光源100,将导光板200分为两层,即扣合在一起的第一子板210和第二子板220,导光槽300可贯穿第一子板210,且延伸至第二子板22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子板220上开设凹洞,第一子板210开设与凹洞对应的通孔,凹洞与通孔共同形成导光槽300,将光源100放置在凹洞内,利用电极500将多个光源100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子板210盖在第二子板220上,并使凹洞与通孔对齐,从而完成光源100与电极500的封装。其中,第一子板210和第二子板220可以吸附固定,也可以粘接固定。
进一步的,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导光板200的反光面的棱镜结构400。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为了使进入导光板200内部的光线充分反射、折射,设置了棱镜结构400,棱镜结构400设置在导光板200的反光面,进入导光板200内部的光线,通过棱镜结构400可以更好的发生反射,光线混合的更均匀。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棱镜结构400为反光面向导光板200的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凸起。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棱镜结构400可以为设置在反射面的凸起,且朝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可以通过模具热压、激光雕刻等工艺实现。优选的,棱镜结构400为三角体。
进一步的,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导光板200的相对两侧的背板600和光学膜片700,其中,光学膜片700设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背板600设于导光板200的反光面。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背板600可以避免进入导光板200内部的光线从反光面射出,使光线尽可能的从出光面射向显示面板,从而减少光线的损失,提高光线的利用率;而光学膜片700可以改善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角分布,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还可以减少损耗,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板600面向导光板200的表面涂覆有反射层。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背板600对光线的阻挡作用,可以在背板600面向导光板200的表面涂覆发射层,使光线更多的从导光板200的出光面射出,进一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优选的,反射层为银反射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参照图5、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描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于背光模组一侧的液晶显示屏800,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透射到液晶显示屏800。其中,该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以及,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开设有导光槽,所述光源收容于所述导光槽内,所述导光槽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形成一具有出光口的所述导光槽,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一部分从所述出光口直接射出,另一部分从所述侧面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内部,且经过所述反光面的反射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为弧面或圆锥面,和/或,所述导光板的材质为玻璃。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槽开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光槽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阵列设置,每一个所述导光槽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光源,多个所述光源之间通过电极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封装于所述导光板的内部,和/或,所述电极的材质为透明材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其中,所述导光槽贯穿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反光面的棱镜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结构为所述反光面向所述导光板的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凸起。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的背板和光学膜片,其中,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背板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反光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涂覆有反射层。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液晶显示屏,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透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
CN202122199111.8U 2021-09-10 2021-09-10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494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111.8U CN215494459U (zh) 2021-09-10 2021-09-10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111.8U CN215494459U (zh) 2021-09-10 2021-09-10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4459U true CN215494459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68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99111.8U Active CN215494459U (zh) 2021-09-10 2021-09-10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44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1787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US7560745B2 (en) LED packag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CD comprising the same
US7039286B2 (en) Light guide module having uniform light diffus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10177155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40001345A1 (en) Illuminating apparatus,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10090713A1 (en) Flexible backlight module
KR20080001755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4311353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043102A (ko) 점광원용 광 가이드 유닛,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표시 장치
US2021022345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210514884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586745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9091036A (ja) 異形液晶発光装置
JP46227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400581B2 (en) Back 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10095305A1 (ja)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080291694A1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341647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12619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40104873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5494459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11475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675323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4011905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CN21089493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