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3663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3663A
CN115963663A CN202211716797.6A CN202211716797A CN115963663A CN 115963663 A CN115963663 A CN 115963663A CN 202211716797 A CN202211716797 A CN 202211716797A CN 115963663 A CN115963663 A CN 115963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transparent substrate
back plate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167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朋朝明
陈伟雄
侯亚荣
邹文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worth RGB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167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636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63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3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组件,位于背板上,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设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光学组件,位于发光组件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位于光学组件朝向背板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与多个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可以有效平衡成本和产品造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微型发光二级管因其色彩更容易准确的调试、发光寿命更长、亮度更高以及具有更佳的材料稳定性等优点在背光模组上获得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背光模组相比,采用微型发光二级管的背光模组能够在更小的混光距离(OpticalDistance,简称OD)内实现更好的亮度均匀性、配合区域调光功能实现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更加的画质体验。
同一背光条件下,OD值越大,相应的光晕扩散越大,不利于画质显示效果。但是,OD值增大可以提升相邻的微型发光二级管之间的距离,减少微型发光二级管的用量,有利于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可以有效平衡成本和产品造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组件,位于背板上,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设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光学组件,位于发光组件背离背板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位于光学组件朝向背板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与多个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件的形状呈圆形,其直径W满足如下条件:
W=tanθ1×(D+H)-(tanθ1-tanθ2)×D;
其中,D为透明胶体与第一反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H为透明胶体的厚度,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线由透明胶体进入空气时的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2,透明胶体的折射率为n1,空气的折射率为n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明胶体包括与第一反射件正对的弧形面,弧形面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3mm≤r≤0.6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背离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射件,且第二反射件在电路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在电路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第二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9%。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位于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色转换层,其中,第一透明基板位于第二透明基板朝向背板的一侧,第一反射件位于第一透明基板朝向背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基板朝向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学图案,第一光学图案包括环绕发光元件设置的第一网点图案和沿第一网点图案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网点图案,第一网点图案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二网点图案的面积占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明基板背离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图案,第二透明基板朝向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光学图案,且第二光学图案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三光学图案的面积占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的外周侧还设置有第一封装胶,第一封装胶进入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与色转换层接触;和/或,电路基板与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周侧还设置有第二封装胶,第二封装胶内设置有与发光元件的颜色互补的荧光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光学组件背离背板一侧的匀光板,匀光板的内部设置有气泡或者微孔结构,匀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交错分布的棱镜结构,匀光板的背光面设置有橘皮状微细结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背板、发光组件和光学组件,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设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多个第一反射件位于光学组件朝向背板的一侧,且多个第一反射件与多个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当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经由透明胶体进入空气中时,在透明胶体的出光面与空气的交界处发生折射,从而发光元件出射的发散光线经过透明胶体后将会向内汇聚,到达第一反射件后,可以将汇聚的绝大部分光线反射至发光元件周侧的电路基板,再经由电路基板反射至光学组件,从而可以实现减小混光距离、获得超薄显示装置的同时,可以减小光晕扩散、确保视效均匀,同时还可以增大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减少发光元件的使用数量,有效平衡成本和产品造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大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中发光元件与第一反射件之间的光路示意图;
图3示出图1中第一透明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1中第二透明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1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组;10、背板;
11、发光组件;110、电路基板;111、发光元件;112、透明胶体;112a、弧形面;113、第二反射件;
12、光学组件;121、第一透明基板;122、第二透明基板;123、色转换层;T1、第一光学图案;T11、第一网点图案;T12、第二网点图案;T2、第二光学图案;T3、第三光学图案;
13、第一反射件;14、第一封装胶;141、本体部;142、凸柱;15、第二封装胶;16、匀光板。
2、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0、发光组件11、光学组件12和多个第一反射件13。
背板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料,例如铝板、铝合金板或镀锌钢中的任一者,采用冲压等工艺制成。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保护背光模组1在外力的冲击下不易破碎。背板10的材质还可以为塑胶材料,例如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等,以减轻背光模组1的重量,降低背光模组1的成本。
发光组件11位于背板10上,发光组件11包括电路基板110和设置于电路基板110上的多个发光元件111,每个发光元件111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112。电路基板110可以为硬质印刷电路板(PCB)或者玻璃基板,发光元件111采用COB(Chips on Board)或者COG(Chips on Glass)技术,通过导电胶或者非导电胶粘附在电路基板110上,然后进行引线键合实现电气连接,不需要支架、金线等,使用的物料较少,制程上可减少一次回流焊,避免二次回流风险。
发光元件111的光型能量分布呈朗博状分布,其中心光线能量最大。其中,发光元件111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者亚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中的任一者。Micro-LED是指晶粒尺寸在200微米以下的LED芯片,Mini-LED是指晶粒尺寸在200~300微米左右的LED芯片。Mini-LED或者Micro-LED可以作为自发光的发光元件显示,具有低功耗、高亮度、高分辨率、高色彩饱和度、反应速度快、寿命较长、效率较高等优点。
可选地,发光元件111采用巨量转移的方式制作于电路基板110上,巨量转移的方式不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引线键合(Wire Bonding)、覆晶(Flip Chip Bonding)、光刻与图形转印组合等方式。另外,术语“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者“亚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指在制造发光元件111的各个步骤中形成的整个发光结构的统称,包括已经形成的所有层或区域。
光学组件12位于发光组件11背离背板10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13位于光学组件12朝向背板10的一侧,多个第一反射件13与多个发光元件11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反射件13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第一反射件13可以为片状结构或者由反射材料喷涂而成,喷涂的反射材料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BaSO4、TiO2或者有机硅ZnS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由于发光元件111的出光面设置的透明胶体112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当发光元件111出射的光线经由透明胶体112进入空气中时,在透明胶体112的出光面与空气的交界处发生折射,从而发光元件111出射的发散光线经过透明胶体112后将会向内汇聚,到达第一反射件13后,由于第一反射件13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可以将汇聚的绝大部分光线反射至发光元件111周侧的电路基板110,再经由电路基板110反射至光学组件12,从而可以在不必增大OD值、甚至减小OD值获得超薄显示装置的同时,使光线均匀到达光学组件12,减小光晕扩散、确保视效均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背板10、发光组件11和光学组件12,发光组件11包括电路基板110和设置于电路基板110上的多个发光元件111,每个发光元件111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112,多个第一反射件13位于光学组件12朝向背板10的一侧,且多个第一反射件13与多个发光元件11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反射件13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当发光元件111出射的光线经由透明胶体112进入空气中时,在透明胶体112的出光面与空气的交界处发生折射,从而发光元件111出射的发散光线经过透明胶体112后将会向内汇聚,到达第一反射件13后,可以将汇聚的绝大部分光线反射至发光元件111周侧的电路基板110,再经由电路基板110反射至光学组件12,从而可以实现减小混光距离、获得超薄显示装置的同时,可以减小光晕扩散、确保视效均匀,同时还可以增大发光元件111之间的间距,减少发光元件111的使用数量,有效平衡成本和产品造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部件的具体结构。
图2示出图1中发光元件与第一反射件之间的光路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件13的形状呈圆形,其直径W满足如下条件:
W=tanθ1×(D+H)-(tanθ1-tanθ2)×D;(1)
其中,D为透明胶体112与第一反射件13之间的最短距离,H为透明胶体112的厚度,发光元件111的出射光线由透明胶体112进入空气时的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2,透明胶体112的折射率为n1,空气的折射率为n2。
如图2所示,发光元件111的出射光线经由透明胶体112进入空气并到达第一反射件13,在经过透明胶体112与空气的交界处发生折射。
根据斯奈尔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θ1和折射角为θ2满足如下条件:
n1×sinθ1=n2×sinθ2,(2)
其中,入射角θ1根据透明胶体112与第一反射件13之间的最短距离D即混光距离(Optical Distance,简称OD)选择,例如θ1=45°~60°。透明胶体112的折射率为n1,空气的折射率n2=1,H为透明胶体112的厚度。
在一个示例中,混光距离D=0,入射角θ1=45°,透明胶体112的折射率n1=1.5,透明胶体112的厚度H=0.4mm,则根据公式(2)可得,折射角θ2=61.87°,根据公式(1)可得,第一反射件13的直径W=0.4mm。
第一反射件13的直径按照公式(1)(2)计算,可以将经由透明胶体112折射汇聚后的绝大部分光线反射至发光元件111周侧的电路基板110,再经由电路基板110反射至光学组件12,从而可以使光线均匀到达光学组件12,减小光晕扩散、确保视效均匀。
另外,与相关技术中OD值为0的背光模组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11之间的距离为5mm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11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到10mm-15mm,从而可以大幅减少发光元件111的用量,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胶体112包括与第一反射件13正对的弧形面112a,弧形面112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3mm≤r≤0.6mm。
如图2所示,透明胶体112包覆于发光元件111的外周侧,呈半球状,其包括与第一反射件13正对的弧形面112a。当弧形面112a的半径r在0.3mm~0.6mm之间取值时,可以确保经由透明胶体112折射后的光线都能汇聚至第一反射件13,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10背离背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射件113,且第二反射件113在电路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111在电路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第二反射件113的反射率为99%。可选地,第二反射件113的孔径大于发光元件111的外围尺寸0.2mm~0.5mm。以电路基板110为PCB为例,在喷涂油墨后其反射率一般在85%以下。为了增加光线利用率,在电路基板110上增设第二反射件113,第二反射件113为片状结构或者由反射材料喷涂而成,喷涂的反射材料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BaSO4、TiO2或者有机硅ZnS等,反射率可达99%。
由此,从第一反射件13处反射的光线在到达电路基板110一侧的第二反射件113时,可以将绝大部分光线反射至光学组件12一侧,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图3示出图1中第一透明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3所示,光学组件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21、第二透明基板122以及位于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2之间的色转换层123,其中,第一透明基板121位于第二透明基板122朝向背板10的一侧,第一反射件13位于第一透明基板121朝向背板10的一侧。
为了获取白色光,可以根据发光元件111的颜色通过色转换层123设置互补色,例如,发光元件111为低波长的蓝色Micro-LED,可以在色转换层123设置黄色荧光粉,二者颜色互补,以使背光模组1最终出射白色光。
可选地,色转换层123为掺杂有量子点的胶层,量子点是准零维的半导体纳米材料,由少量的原子所构成,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在100nm以下。量子点的光学特性非常适合用于实现光色的转换。首先,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来控制,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和它的化学组成可以使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其次,量子点具有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分布、发射光谱窄而对称、光化学稳定性高、荧光寿命长等优越的荧光特性。
可选地,量子点包括由CdS、CdSe、CdTe、ZnSe、ZnS、InP、InAs中的至少两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核/壳结构。该胶层可以为光刻胶,色转换层123将量子点掺杂在光刻胶中,并通过旋涂工艺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基板121朝向背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学图案T1,第一光学图案T1包括环绕发光元件111设置的第一网点图案T11和沿第一网点图案T1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网点图案T12,第一网点图案T11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二网点图案T12的面积占比。
可选地,第一光学图案T1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121朝向背板10的一侧。由于发光元件111的光型能量分布呈朗博状分布,其中心光线能量最大,故第一光学图案T1可以根据发光元件111的光能分布渐变排列,以提高画质显示效果。
例如,发光元件111的光能较强,第一网点图案T11环绕发光元件111设置,其包括呈圆环状连续分布的多个小圆圈图案,面积占比较大;多个第二网点图案T12沿第一网点图案T1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例如4个,每个第二网点图案T12包括呈圆环状间隔分布的多个小圆圈图案,第二网点图案T12与发光元件111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面积占比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点图案T11和第二网点图案T12不限于呈圆环状连续分布的多个小圆圈图案,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图案。另外,“面积占比”指的是图案自身总面积与第一透明基板121的面积之间的比值。
图4示出图1中第二透明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第二透明基板122背离背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图案T2,第二透明基板122朝向背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光学图案T3,且第二光学图案T2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三光学图案T3的面积占比。
可选地,第二光学图案T2和第三光学图案T3分别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122,提高第二透明基板122的基本雾化能力,使得出光更加均匀。第二光学图案T2和第三光学图案T3可以分别包括呈圆形且间隔分布的多个小圆圈图案。
可选地,第二光学图案T2的面积占比为60%-70%,第三光学图案T3的面积占比为30%-40%,以进一步提高第二透明基板122的基本雾化能力,使出光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学图案T2和第三光学图案T3不限于呈圆形且间隔分布的多个小圆圈图案,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图案。另外,“面积占比”指的是图案自身总面积与第二透明基板122的面积之间的比值。
图5示出图1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2的外周侧还设置有第一封装胶14,第一封装胶14进入第一透明基板121与第二透明基板122之间且与色转换层123接触。
如图5所示,色转换层123为掺杂有量子点的胶层时,由于量子点忌氧忌水,为了提高光学组件12的可靠性,可以在光学组件12的外周侧设置第一封装胶14封胶处理,其中第一封装胶14进入第一透明基板121与第二透明基板122之间且与色转换层123接触。可选地,第一封装胶14可以为紫外光固胶(UV胶)或者热固化胶。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封装胶14包括本体部141和由本体部141伸出的凸柱142,凸柱142进入第一透明基板121与第二透明基板122之间且与色转换层123接触,且凸柱142的长度为0.5mm~2mm,以提高第一封装胶14的粘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10与第一透明基板121之间的周侧还设置有第二封装胶15,第二封装胶15内设置有与发光元件111的颜色互补的荧光粉。如图5所示,第二封装胶15可以将发光组件11的电路基板110与光学组件12连接为一体,可靠性更高,生产更加便利。另外,第二封装胶15内设置有互补色荧光粉,例如,发光元件111为低波长的蓝色Micro-LED,第二封装胶15内可以设置黄色荧光粉,二者颜色互补形成白色光,可以避免其他颜色的光线透过第二封装胶15,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还包括设置于光学组件12背离背板10一侧的匀光板16,匀光板16的内部设置有气泡或者微孔结构,匀光板16的出光面设置有交错分布的棱镜结构,匀光板16的背光面设置有橘皮状微细结构。匀光板16可以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整体的高均匀性显示效果。
可选地,匀光板16的内部设置有气泡,且气泡比例为3‰-15‰,对于入射光能具有超高反射率,从而延缓光线出射,获取更大的光程,达到均匀出光的效果。
进一步地,匀光板16的背光面设置有橘皮状微细结构,用于形成漫反射表面,杂乱光线,避免光线直接从出光面出射。匀光板16的出光面设置有交错分布的棱镜结构,可以提高光线效率。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和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1,背光模组1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背光侧,用于向显示面板2提供光源。
显示面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液晶层包括多个液晶分子,液晶分子通常为棒状,既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又具有某些晶体特征。当液晶分子处于电场中时,其排列方向会根据电场的变化而改变。
由于显示面板2本身不发光,需要设置背光模组1为其提供足够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2的出光侧的上偏光片、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的下偏光片。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可使显示面板2的入射光偏振,以允许仅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光透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技术方案可以广泛用于向各种液晶显示面板2提供光源,如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显示面板、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转换型)显示面板、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申请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
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背板上,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设置有透明胶体;
光学组件,位于所述发光组件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以及
多个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光学组件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多个第一反射件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0%~99%,穿透率为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件的形状呈圆形,其直径W满足如下条件:
W=tanθ1×(D+H)-(tanθ1-tanθ2)×D;
其中,D为所述透明胶体与所述第一反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H为所述透明胶体的厚度,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线由所述透明胶体进入空气时的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2,所述透明胶体的折射率为n1,空气的折射率为n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胶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反射件正对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3mm≤r≤0.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基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射件,且所述第二反射件在所述电路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电路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所述第二反射件的反射率为9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色转换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学图案,所述第一光学图案包括环绕所述发光元件设置的第一网点图案和沿所述第一网点图案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网点图案,所述第一网点图案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网点图案的面积占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学图案,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光学图案,且所述第二光学图案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三光学图案的面积占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的外周侧还设置有第一封装胶,所述第一封装胶进入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且与所述色转换层接触;
和/或,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周侧还设置有第二封装胶,所述第二封装胶内设置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的颜色互补的荧光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背离所述背板一侧的匀光板,所述匀光板的内部设置有气泡或者微孔结构,所述匀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交错分布的棱镜结构,所述匀光板的背光面设置有橘皮状微细结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和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CN202211716797.6A 2022-12-29 2022-12-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963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6797.6A CN115963663A (zh) 2022-12-29 2022-12-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6797.6A CN115963663A (zh) 2022-12-29 2022-12-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3663A true CN115963663A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52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16797.6A Pending CN115963663A (zh) 2022-12-29 2022-12-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3663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5694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Kim Sungwoo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6094328A (zh) * 2015-04-30 2016-1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转换板及含其的发光二极管封装、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 2018-05-07 2018-09-18 深圳技术大学(筹)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658650A (zh) * 2018-06-28 2020-01-0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192997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885254A (zh) * 2021-10-29 2022-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220076825A (ko) * 2020-12-01 2022-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22214944A1 (en) * 2021-04-05 2022-10-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and display system
CN217689707U (zh) * 2022-08-08 2022-10-2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5694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Kim Sungwoo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6094328A (zh) * 2015-04-30 2016-1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转换板及含其的发光二极管封装、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 2018-05-07 2018-09-18 深圳技术大学(筹)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658650A (zh) * 2018-06-28 2020-01-0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20220076825A (ko) * 2020-12-01 2022-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22214944A1 (en) * 2021-04-05 2022-10-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and display system
CN113192997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885254A (zh) * 2021-10-29 2022-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7689707U (zh) * 2022-08-08 2022-10-2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491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lighting system
US766184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545083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659357B1 (ko) 발광소자패키지
US785961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having dual lens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13325628B (zh) 一种高亮度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US9645299B2 (en)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22012226A1 (zh) 背光模组及其设计方法、显示装置
KR20130045687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US1120574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070707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8700263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WO2023123656A1 (zh) 显示装置
TW202014775A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2631025A (zh) 直下式背光装置
JP2019083103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210391515A1 (en) Light - emitter - mounted substrate and backlight
CN111308778A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US9864123B2 (en) Backlight unit
CN21768970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96366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335420U (zh) 直下式背光装置
CN219657976U (zh) 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966946B (zh) 背光模组及移动终端
US20220091462A1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ourc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