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7741U -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7741U
CN217657741U CN202220522210.7U CN202220522210U CN217657741U CN 217657741 U CN217657741 U CN 217657741U CN 202220522210 U CN202220522210 U CN 202220522210U CN 217657741 U CN217657741 U CN 217657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ing
fish
flow guide
guide vertical
ec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2221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胥松奇
李斗
刘子睿
张云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Jiaotong Sanhang Chongq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Third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Jiaotong Sanhang Chongq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Third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Jiaotong Sanhang Chongq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CCC Third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Jiaotong Sanhang Chongq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2221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7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7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7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包括:底连接座,所述底连接座带有供河床底部物质通过的升流通道;顶连接座,与所述底连接座相对布置;多块导流立板,连接在所述底连接座和所述顶连接座之间,各导流立板绕所述底连接座的一法线均匀排布,且与所述法线共面,相邻两导流立板之间为与所述升流通道连通的索饵空间,各所述导流立板的表面附着有生物膜。本申请提供的生态鱼巢,升流效果较好,能够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索饵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背景技术
由于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泥沙采石和水利工程建设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江河湖海鱼类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目前,多采用向江河湖中投放人工鱼巢、向海洋中投放人工鱼礁的方式来对鱼类的生存环境进行生态修复。但目前的人工鱼巢、鱼礁功能不够聚焦,存在未分类的、针对性的考虑鱼类索饵生物学习性的特点,目前人工鱼巢、鱼礁结构的饵料效应较差,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态鱼巢,升流效果较好,能够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索饵环境。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包括:
底连接座,所述底连接座带有供河床底部物质通过的升流通道;
顶连接座,与所述底连接座相对布置;
多块导流立板,连接在所述底连接座和所述顶连接座之间,各导流立板绕所述底连接座的一法线均匀排布,且与所述法线共面,相邻两导流立板之间为与所述升流通道连通的索饵空间,各所述导流立板的表面附着有生物膜。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底连接座包括同轴心布置的多个连接环,相邻两连接环在径向上的间隙作为所述升流通道。
可选的,各连接环的底面相互平齐。
可选的,各所述连接环包括:
第一连接环,为筒状结构,且轴线平行于所述法线,所述导流立板的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第二连接环,套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所述法线;
第三连接环,套于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所述法线,所述导流立板的底边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三连接环。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三连接环均为圆环,所述升流通道为扇形区域,相邻两扇形区域之间由所述导流立板隔断,各所述扇形区域的径向宽度为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1~2倍。
可选的,所述顶连接座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形状一致,所述导流立板的侧边还连接于所述顶连接座。
可选的,所述顶连接座的内孔直径为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3~7倍。
可选的,所述导流立板成对设置,同一对中的两导流立板共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法线的相对两侧。
可选的,所述导流立板与所述底连接座、所述顶连接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相互之间采用卡合方式固定。
可选的,所述导流立板设置8~16块,所述生态鱼巢整体为以所述底连接座为底的半球形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生态鱼巢,升流效果较好,能够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索饵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组装方式的流程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连接座;11、升流通道;12、第一连接环;13、第二连接环;14、第三连接环;2、顶连接座;3、导流立板;31、索饵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参考图1~图3,本申请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包括底连接座1、顶连接座2以及多块导流立板3。底连接座1带有供河床底部物质通过的升流通道11。顶连接座2与底连接座1相对布置。多块导流立板3连接在底连接座1和顶连接座2之间,各导流立板3绕底连接座1的一法线均匀排布,且与法线共面,相邻两导流立板3之间为与升流通道11连通的索饵空间31,各导流立板3的表面附着有生物膜。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投放到需要生态修复的江河湖海的床底,底连接座1贴靠于床底,各导流立板3大致垂直于床底。从图2所示的俯视角度观察,本生态鱼巢的各导流立板3呈辐射状排布,换言之,各导流立板3在水平方向的朝向各异,且均匀分布。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无论水体在水平方向的流向如何,均存在一部分导流立板3的朝向大致与水体流向一致,基本不阻碍床底水体的自然流动。而另一部分导流立板3的朝向与水体流向大致垂直,这部分导流立板3的作用之一是将水体的平流转换为升流。在床底升流的带动下,床底的微生物、底栖动物等能够经由升流通道11进入索饵空间31,并悬浮在索饵空间31内。索饵空间31两侧的导流立板3起到一定的庇护作用,符合鱼类的藏匿习性,呈辐射状的导流立板3为鱼巢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供床底生物附着,导流立板3的表面挂生物膜能够进一步提高床底生物附着率,从而营造出很强的鱼类索饵环境。
本生态鱼巢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床底水流,既能留出必要的水体平流通道,避免阻断水流,又能将部分平流转换为升流,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索饵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底连接座1包括同轴心布置的多个连接环,相邻两连接环在径向上的间隙作为升流通道11。该设置兼顾了生态鱼巢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升流通道11在底连接座1的面积占比。
为了确保投放后底连接座1稳定地贴靠于床底,避免侧翻,在一实施例中,各连接环的底面相互平齐。一方面尽可能地增加了底连接座1与床底的接触面积,避免水流冲力作用于底连接座1的底面。另一方面,也使各导流立板3的底边尽可能地贴近床底,导流立板3对水流的导向作用和升流效果更明显。
具体的,参考图2、图3,在一实施例中,各连接环包括第一连接环12、第二连接环13以及第三连接环14。第一连接环12为筒状结构,且轴线平行于法线,导流立板3的侧边连接于第一连接环12。第二连接环13套于第一连接环12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法线;第三连接环14套于第二连接环13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法线,导流立板3的底边连接于第二连接环13与第三连接环14。
本实施例将第一连接环12设置为筒状结构,利用筒状结构的外周面支撑各导流立板3的侧边,还利用第二连接环13和第三连接环14的顶面支撑各导流立板3的底边,各支撑点形成三角形结构,更加稳固。
具体的,第一连接环12、第二连接环13、第三连接环14均为圆环,升流通道11为扇形区域,相邻两扇形区域之间由导流立板3隔断,各扇形区域的径向宽度为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1~2倍。各圆环的宽度如果过大,会影响床底生物进入索饵空间31内。各扇形的宽度如果过大,将削弱生态鱼巢的结构稳定性。
为方便鱼类进入生态鱼巢内,顶连接座2的形状与第一连接环12的形状一致,导流立板3的侧边还连接于顶连接座2。对于顶连接座2与导流立板3的连接位置,本实施例选择导流立板3的侧边作为顶部的支撑点,这样各导流立板3在顶连接座2的外周呈辐射状排列,导流立板3上方不被顶连接座2遮蔽,更方便鱼类进入索饵空间31内。
进一步的,为提高鱼苗的成活率,顶连接座2的内孔直径为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3~7倍。顶连接座2和第一连接环12之间的空隙为鱼苗庇护空间,由于各导流立板3呈辐射状设置,索饵空间31大致为朝内逐渐收窄的楔形,可阻挡掠食者进入鱼苗庇护空间内。
导流立板3成对设置,同一对中的两导流立板3共面且分别位于法线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立板3以法线为中心,镜像对称设置。该设置确保处于法线两侧的索饵空间31也镜像对称排布,这两处索饵空间31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容易形成水体水平方向流动的通道,避免隔断生态鱼巢前后两侧的水体物质交换。
具体的,导流立板3与底连接座1、顶连接座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水体中材料较稳定,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各部件相互之间采用卡合方式固定,例如在连接部位开设卡槽,避免使用紧固件,结构更持久。
为达到最佳的饵料效应,升流作用应当集中在靠近床底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生态鱼巢整体为以底连接座1为底的半球形结构,导流立板3设置8~16块。
本申请生态鱼巢的尺寸和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水体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多个生态鱼巢的组合方式可以有多种。在水平方向上,各生态鱼巢可以两两间隔排布,也可以相互接触形成密排结构。各生态鱼巢还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堆叠为立体结构。
本申请生态鱼巢的一种制作方式为,先根据底连接座1、顶连接座2以及导流立板3的预设尺寸和形状绑扎钢筋支模,再在钢筋骨架外浇筑混凝土形成包括卡合结构的预制件,其中导流立板3外可先挂膜处理。再根据待修复水体的水文特征确定导流立板3的数量等具体参数,将预制件组装为生态鱼巢。最后按预定规则将多个生态鱼巢排布到床底,具体可参考图4。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连接座,所述底连接座带有供河床底部物质通过的升流通道;
顶连接座,与所述底连接座相对布置;
多块导流立板,连接在所述底连接座和所述顶连接座之间,各导流立板绕所述底连接座的一法线均匀排布,且与所述法线共面,相邻两导流立板之间为与所述升流通道连通的索饵空间,各所述导流立板的表面附着有生物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连接座包括同轴心布置的多个连接环,相邻两连接环在径向上的间隙作为所述升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各连接环的底面相互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环包括:
第一连接环,为筒状结构,且轴线平行于所述法线,所述导流立板的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第二连接环,套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所述法线;
第三连接环,套于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为板状结构,且底面垂直于所述法线,所述导流立板的底边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三连接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三连接环均为圆环,所述升流通道为扇形区域,相邻两扇形区域之间由所述导流立板隔断,各所述扇形区域的径向宽度为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1~2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连接座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形状一致,所述导流立板的侧边还连接于所述顶连接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连接座的内孔直径为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宽度的3~7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立板成对设置,同一对中的两导流立板共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法线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立板与所述底连接座、所述顶连接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相互之间采用卡合方式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立板设置8~16块,所述生态鱼巢整体为以所述底连接座为底的半球形结构。
CN202220522210.7U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Active CN217657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2210.7U CN21765774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2210.7U CN21765774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7741U true CN217657741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0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22210.7U Active CN217657741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77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69261A (zh) * 2023-02-24 2023-07-04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分层式人工生态鱼礁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69261A (zh) * 2023-02-24 2023-07-04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分层式人工生态鱼礁及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3619B1 (ko) 바다숲 조성용 터널형 다기능 인공어초
CN217657741U (zh) 一种用于鱼类索饵的生态鱼巢
KR101994253B1 (ko) 문어서식 및 산란용 인공어초
CN219514967U (zh) 一种分层式人工鱼礁
CN104828948A (zh) 净水浮床养殖装置和净水方法
KR20060084838A (ko) 유선형 격판을 구비하는 사각형 인공어초
JP2007209262A (ja) 人工魚礁
CN111713439A (zh) 一种功能复合型生态鱼礁及其构建方法
CN108308079B (zh) 四孔式圆台型滩涂组合构建礁及其建设方法
KR200477518Y1 (ko) 바다숲 조성용 십자형 해중림초
CN205667231U (zh) 一种新型透水式人工鱼礁
JP3114373U (ja) 人工浮魚礁
JPH10271932A (ja) 浮沈式の魚貝類養殖用金網カゴと魚貝類養殖方法
CN212589663U (zh) 一种功能复合型生态鱼礁
KR200392536Y1 (ko) 해중림 조성용 하우스형 인공어초
CN209732302U (zh) 一种红树林湿地的螃蟹幼苗养殖装置
KR100588432B1 (ko) 패,조류용 인공어초
KR200420572Y1 (ko) 유선형 격판을 구비하는 사각형 인공어초
CN217657719U (zh) 人工生态鱼礁
KR101028837B1 (ko) 수중 침하식 전복 생육 구조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해저 양식장
KR200393238Y1 (ko) 조장형성 및 해수정화용 인공 어초블록
CN219437933U (zh) 一种兼顾景观效应的生态人工鱼礁结构
CN203340801U (zh) 拼接式鱼礁
CN217308782U (zh) 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鱼礁
JP3239355B2 (ja) 餌料培養礁を備えた人工魚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