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6646U - 支架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6646U
CN217656646U CN202220698934.7U CN202220698934U CN217656646U CN 217656646 U CN217656646 U CN 217656646U CN 202220698934 U CN202220698934 U CN 202220698934U CN 217656646 U CN217656646 U CN 2176566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clamping
clamping arm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989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鲜俊
汪龙
王旭阳
姚文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66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66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设备,该支架设备通过使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连接;弹性件通过自身的弹力驱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互相靠近,以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紧手机,提高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手机的夹持力,避免了手机脱落。

Description

支架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2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23453018.1、申请名称为“支架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固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设备。
背景技术
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驾驶员往往需要利用手机进行道路导航,为了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一般通过支架设备将手机固定在汽车仪表板上。其中,支架设备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承载臂;使用时,将手机放置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且手机的底端抵顶在承载臂上,在手机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承载臂驱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持手机,以实现对手机的固定。然而,汽车行驶时,容易发生颠簸或振动,这会使得手机发生晃动,而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在手机的晃动下可能会彼此远离,进而导致手机松动和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设备,弹性件可以给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紧手机,以解决因颠簸或振动导致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彼此远离,使得手机松动而脱落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设备,包括:主体、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弹性件;
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固定端,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固定端,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与主体铰接,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与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平行且间隔的设置;
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连接;弹性件用于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互相靠近,以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紧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支架设备,通过使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连接;弹性件通过自身的弹力驱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互相靠近,以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紧手机,提高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手机的夹持力,避免了手机脱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包括位于同一预设平面内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的一端与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臂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持臂连接,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还包括位于预设平面内的中间弹性杆,第一弹性臂的一端与中间弹性杆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臂的一端与中间弹性杆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均呈弧形,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位于同一圆弧上;
中间弹性杆呈弧形,且中间弹性杆对应圆弧的半径小于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对应圆弧的半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间弹性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与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同一预设直线上,弹性件相对于预设直线轴对称;预设直线与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所在平面垂直,并且预设直线与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还包括位于预设平面内的第一弹性过渡杆和第二弹性过渡杆,第一弹性过渡杆的一端与第一弹性臂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与中间弹性过渡杆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过渡杆的一端与中间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过渡杆和第二弹性过渡杆均呈弧形,且第一弹性过渡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臂和中间弹性杆相切,第二弹性过渡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臂和中间弹性杆相切;
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与中间弹性杆之间具有中间区域,第一弹性过渡杆和第二弹性过渡杆均位于中间区域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背离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背离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中间弹性杆、第一弹性过渡杆以及第二弹性过渡杆为一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臂与第一固定端之间通过第一止挡件连接,第二弹性臂与第二固定端之间通过第二止挡件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止挡件包括第一止挡螺钉,第二止挡件包括第二止挡螺钉,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与第一止挡螺钉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与第二止挡螺钉配合的第二螺纹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止挡件包括位于第一弹性臂末端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弯折部穿设在第一固定孔内;第二止挡件包括位于第二弹性臂末端的第二弯折部,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弯折部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上具有固定第一止挡件的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为多个,多个第一位置间隔设置,各第一位置对应的弹性件弹力不等;
第二固定端上具有固定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为多个,多个第二位置间隔设置,各第二位置对应的弹性件弹力不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位置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上;多个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连线一侧,弹性件还用于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架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的承载臂,承载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平行设置,承载臂用于抵接在终端设备的底端;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安装在汽车仪表板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夹持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10为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连接示意图二;
图12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连接示意图三;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连接示意图四;
图16为图15中第一夹持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中弹性件的连接示意图五;
图18为图17中第一夹持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去除弹性件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去除弹性件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支架设备;
10、主体;
101、容纳腔;102、第一铰接轴;103、第二铰接轴;104、第一开口;
105、第二开口;106、第三开口;1021、第一固定螺钉;1031、第二固定螺钉;20、第一夹持臂;
201、第一固定端;202、第一铰接孔;203、第一夹持块;204、第一固定孔;
205、第一螺纹孔;206、第一止挡螺钉;207、第一齿轮;2031、第一凹陷部;30、第二夹持臂;
301、第二固定端;302、第二铰接孔;303、第二夹持块;304、第二固定孔;
305、第二螺纹孔;306、第二止挡螺钉;307、第二齿轮;3031、第二凹陷部;40、夹持机构;
401、第一夹板;402:第二夹板;403、支撑架;404、触发块;405、球体;
406、球壳;
50、弹性件;
501、第一弹性臂;502、第二弹性臂;503、中间弹性杆;504、第一弹性过渡杆;
505、第二弹性过渡杆;506、第一弯折部;507、第二弯折部;508、第一凹槽;
509、第二凹槽;
60、拉簧;
601、第一拉臂;602、第二拉臂;
70、承载臂;
701、第一齿条;702、第二齿条;703、第三夹持块;7031、第三凹陷部;
200、汽车仪表板;
300、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图1示意性地显示支架设备100安装在汽车上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设备100,用于对终端设备进行固定,其中,支架设备100不限于为图1所示将终端设备固定在汽车仪表板200上,还可以将终端设备固定在摩托车、自行车、办公桌等设备上。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实施例均以支架设备100将终端设备固定在汽车仪表板200上为例示出。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不限于为图1所示的手机300,还可以为平板电脑、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等设备。为了方便理解,下面的实施例均以终端设备为手机300为例示出。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支架设备100包括主体10,主体10不限于图2所示的板状,还可以为球形等规则形状,或者其他的不规则形状。主体10固定在汽车仪表板200上;示例性的,主体10朝向汽车仪表板200的侧面上可以设置夹持机构40,夹持机构40可以夹持在汽车仪表板200上的出风格栅上;其中,汽车仪表板200上设置有空调出风口,出风格栅设置在空调出风口处,以调节空调出风口的空气流动方向。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中夹持机构4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夹持机构40包括一端与主体10连接的支撑架403、以及设置在支撑架403另一端的第一夹板401和第二夹板402,第一夹板401与支撑架403固定连接,第二夹板402与支撑架403滑动连接;第一夹板401和第二夹板402之间设置有弹簧(未示出),弹簧可以驱动第二夹板402向第一夹板401靠近,以夹持出风格栅。支撑架403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夹板401和第二夹板402垂直的操作孔,第二夹板402靠近支撑架403的一端具有滑设在操作孔内的触发块404,并且部分触发块404伸出至操作孔外;用户可以通过按压触发块404,驱动第二夹板402远离第一夹板401,以便于夹持机构40与出风格栅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继续参照图3,这里,第一夹板401和第二夹板402可以通过球铰结构与支撑架403的另一端连接,其中球铰结构包括球壳406和设置在球壳406内的球体405,球壳406可以与支撑架403连接,第一夹板401和第二夹板402与球体405连接,球体405可以在球壳406内滚动,从而可以调节主体10相对于汽车仪表板200的位置,进而可以调节位于主体10上的手机300的位置。
当然,本实施例中主体10也可以通过粘结胶粘接在汽车仪表板200上,通过粘结胶直接将主体10固定在汽车仪表板200上,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支架设备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第一夹持臂20具有用于与主体10连接的第一固定端201,第一固定端201与主体10铰接;相同的,第二夹持臂30具有用于与主体10连接的第二固定端301,第二固定端301也与主体10铰接;并且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平行且间隔的设置,通过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并且互相靠近,来夹持手机300,可将手机300固定在主体10上。
继续参照图4,可以在主体10上设置第一铰接轴102和第二铰接轴103,相应的,在第一固定端201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202,第二固定端301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孔302,第一铰接轴102穿设在第一铰接孔202内,第二铰接轴103穿设在第二铰接孔302内,以实现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与主体10之间的铰接。
这里,在第一铰接轴102的外露端上可以设置第一固定螺纹孔(未示出),并且在第一固定螺纹孔内设置与其配合的第一固定螺钉1021;相同的,在第二铰接轴103的外露端上设置第二固定螺纹孔(未示出),在第二固定螺纹孔内设置与其配合的第二固定螺钉1031。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固定螺钉1021可以阻止第一固定端201与第一铰接轴102脱离,通过第二固定螺钉1031可以阻止第二固定端301与第二铰接轴103脱离。
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主体10内可以设置有容纳腔101,主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4和第二开口105,第一固定端201穿过第一开口104后伸入到容纳腔101内,第二固定端301穿过第二开口105后伸入到容纳腔101内。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设置第一开口104和第二开口105的尺寸,使得第一开口104可以限制第一夹持臂20的转动范围,第二开口105可以限制第二夹持臂30的转动范围。
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结构来限制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转动范围;示例性的,可以在容纳腔101内设置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未示出),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位于第一夹持臂20铰接轴线远离第二夹持臂30的一侧(图4所示方位的左侧),第一夹持臂20位于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之间,合理的设置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的位置、及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之间的距离,即可调节第一夹持臂20的转动范围。相同的,在容纳腔101内设置第三限位柱和第四限位柱(未示出),第三限位柱和第四限位柱位于第二夹持臂30铰接轴线远离第一夹持臂20的一侧(图4所示方位的右侧),第二夹持臂30位于第三限位柱和第四限位柱之间,合理的设置第三限位柱和第四限位柱的位置、及第三限位柱和第四限位柱之间的距离,即可调节第二夹持臂30的转动范围。
应当知晓的是,容纳腔101具有窗口,该窗口可以位于主体10远离汽车仪表板200的一侧;相应的,可以在窗口处罩设盖板,以封闭窗口。盖板还可以支撑手机300的背板,以进一步固定手机300;其中,手机300的背板可以为手机300外壳中与显示屏相对的板体。
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4示出了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打开状态时(未夹持手机300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闭合状态时(夹持手机300时)的结构示意图,通过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进而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即可夹持手机300。
这里,第一夹持臂20远离第一固定端2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块203,第二夹持臂30远离第二固定端30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块303,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时,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夹紧手机300,以实现对手机300的固定。其中,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可以均为弹性块,例如: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的材质可以包括橡胶、泡沫塑料等,以避免在夹持的过程中损伤手机300。
继续参照图4和图5,第一夹持块203与手机300接触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陷部2031,第二夹持块303与手机300接触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陷部3031;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夹持手机300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互相靠近以夹紧手机300时,手机300可以卡设在第一凹陷部2031和第二凹陷部3031内,以进一步固定手机300,避免手机300与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脱离。
这里,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可以均呈柱状,第一夹持块203可以与第一夹持臂20转动连接,并且第一夹持块203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平行;相同的,第二夹持块303可以与第二夹持臂30转动连接,并且的第二夹持块303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平行。如此设置,在将手机300放置在支架设备100的过程中,手机300与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接触,并驱动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转动,以避免第一夹持块203和第二夹持块303划伤手机300。
本实施例中,支架设备100还包括弹性件50,弹性件50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20连接,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30连接,弹性件50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进而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紧手机300。在此基础上,设置弹性件50的实现方式可以存在下述可能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如图4和图5所示,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01内,弹性件50包括位于同一预设平面(未示出)内的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预设平面可以为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垂直的平面;第一弹性臂501的一端与第二弹性臂502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臂501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持臂20连接,第二弹性臂502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30连接;通过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的弹力来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并互相靠近,以夹紧手机300。如此设置,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构成扭簧(又称扭转弹簧),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制作。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中弹性件5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弹性件50还包括位于预设平面内的中间弹性杆503,第一弹性臂501的一端与中间弹性杆503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臂502的一端与中间弹性杆503的另一端连接。如此设置,中间弹性杆503可以进一步提供弹力,以提高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的弹力。这里,中间弹性杆503可以与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为一体结构,以降低弹性件50的制作难度,当然,中间弹性杆503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弹性臂501和的第二弹性臂502之间连接。
继续参照图7,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均呈弧形,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可以位于同一圆弧上;并且中间弹性杆503也呈弧形,中间弹性杆503对应圆弧的半径小于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对应圆弧的半径。如此设置,呈弧形的第一弹性臂501、第二弹性臂502以及中间弹性杆503自身受力较为均匀,以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当然,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圆弧上,此时需要使第一弹性臂501对应的圆弧半径和第二弹性臂502对应的圆弧半径相等。
这里,中间弹性杆503对应圆弧的圆心(图7中点a1)与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对应圆弧的圆心(图7中点a2)位于同一预设直线(图7所示虚线)上,弹性件50相对于预设直线轴对称;预设直线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并且预设直线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设置,可以使预设直线两侧的弹性件50弹性形变量相同,保证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受到的弹性件50的弹力相等。
继续参照图7,弹性件50还包括位于预设平面内的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和第二弹性过渡杆505,第一弹性过渡杆504的一端与第一弹性臂501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过渡杆504的另一端与中间弹性杆503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过渡杆505的一端与中间弹性杆50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过渡杆505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臂502的一端连接。也就说,第一弹性臂501通过第一弹性过渡杆504与中间弹性杆503连接,第二弹性臂502通过第二弹性过渡杆505与中间弹性杆503连接,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和第二弹性过渡杆505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进一步提高弹性件50的弹力。
这里,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和第二弹性过渡杆505均呈弧形,且第一弹性过渡杆50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臂501和中间弹性杆503相切,第二弹性过渡杆50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臂502和中间弹性杆503相切;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与中间弹性杆503之间具有中间区域,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和第二弹性过渡杆505均位于中间区域的外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弹性过渡杆504与第一弹性臂501和中间弹性杆503的连接位置较为平滑,相同的,第二弹性过渡杆505与第二弹性臂502和中间弹性杆503的连接位置较为平滑,避免发生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弹性件50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照图7,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对应圆弧的圆心a3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背离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一侧;第二弹性过渡杆505对应圆弧的圆心a4位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背离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所在的平面中,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位于第一弹性过渡杆504对应圆弧的圆心a3和第二弹性过渡杆505对应圆弧的圆心a4的投影之间。
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中,第一弹性臂501、第二弹性臂502、中间弹性杆503、第一弹性过渡杆504以及第二弹性过渡杆505可以为一体结构;通过冲压或者折弯等工艺形成一体结构的扭簧,降低了弹性件50的制作难度。
第一弹性臂501与第一固定端201之间可以通过第一止挡件连接,第二弹性臂502与第二固定端30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止挡件连接。
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中弹性件5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8,第一止挡件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弹性臂501末端的第一弯折部506,第二止挡件可以包括位于第二弹性臂502末端的第二弯折部507。请参照图9和图10,其中图10为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第一固定端2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204,第一弯折部506穿设在第一固定孔204内,以实现第一弹性臂501与第一固定端201之间的连接;相同的,第二固定端30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304,第二弯折部507穿设在第二固定孔304内,以实现第二弹性臂502与第二固定端301之间的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弯折部506实现弹性件50与第一固定端201之间连接,通过第二弯折部507实现弹性件50与第二固定端301之间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且不易脱落。
这里,第一弯折部506可以与第一弹性臂501之间为一体结构,第二弯折部507可以与第二弹性臂502之间为一体结构,以进一步降低弹性件50的制作难度。
请参照图11和图12,其中图12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在第一种情形中,第一止挡件还可以包括第一止挡螺钉206,第二止挡件可以包括第二止挡螺钉306,第一固定端201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05(参考下述图17),第二固定端301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305(参考下述图17),第一止挡螺钉206与第一螺纹孔205配合,第二止挡螺钉306与第二螺纹孔305配合;第一弹性臂501抵顶在第一止挡螺钉206上,第二弹性臂502抵顶在第二止挡螺钉306上,即可实现第一固定端201与第一弹性臂501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固定端301与第二弹性臂502之间的连接。如此设置,方便了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的拆卸和安装。
这里,部分第一弹性臂501可以夹设在第一止挡螺钉206的螺帽和第一固定端201之间,相同的,部分第二弹性臂502可以夹设在第二止挡螺钉306的螺帽和第二固定端301之间,以进一步固定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1中弹性件5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3,第一弹性臂50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508,第二弹性臂50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509,至少部分第一止挡螺钉206可以卡设在第一凹槽508内,至少部分第二止挡螺钉306可以卡设在第二凹槽509内。通过设置第一凹槽508和第二凹槽509,可以避免第一弹性臂501与第一止挡螺钉206脱离,以及第二弹性臂502与第二止挡螺钉306脱离。
第二种情形,图14示意性地显示了弹性件5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4;弹性件50可以包括拉簧60,拉簧6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端201连接,拉簧60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端301连接;拉簧60通过自身的弹力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以夹持手机300。
这里,拉簧60的一端延伸出第一拉臂601,拉簧60的另一端延伸出第二拉臂602,第一拉臂601可以弯折形成第一钩体(未示出),第二拉臂602弯折形成第二钩体(未示出),第一钩体可以与第一固定端201上的第一止挡件连接,第二钩体可以与第二固定端301上的第二止挡件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止挡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端201上的第一孔洞,第二止挡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固定端301上的第二孔洞,第一钩体钩持在第一孔洞内,第二钩体钩持在第二孔洞内,以实现拉簧60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之间的连接。当然,第一止挡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端201上的螺钉或者凸起,第一钩体钩持在第一固定端201上的螺钉或者凸起上;相同的,第二止挡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固定端301上的螺钉或者凸起,第二钩体钩持在第二固定端301上的螺钉或者凸起上,也可以实现拉簧60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之间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设备100,第一夹持臂20的第一固定端201与主体10铰接,第二夹持臂30的第二固定端301也与主体10铰接,并且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平行;弹性件50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20连接,弹性件50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持臂30连接;弹性件50通过自身的弹力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紧手机300,提高了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对手机300的夹持力,避免了手机300脱落。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5和图16,第一夹持臂20的第一固定端201上可以具有固定第一止挡件的第一位置,第一位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位置间隔设置,各第一位置对应的弹性件50的弹力不等;相同的,第二夹持臂30的第二固定端301上可以具有固定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位置,第二位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位置间隔设置,各第二位置对应的弹性件50的弹力不等。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止挡件固定在不同的第一位置,和/或第二止挡件可以固定在不同的第二位置,来调节弹性件50的弹力,即调节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手机300的夹持力。
这里,多个第一位置可以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上;多个第二位置可以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上。如此,多个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排布较为规则,便于加工制作。
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位于打开状态时,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一侧,弹性件50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的状态下。其中,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打开状态为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在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至极限位置时的状态,转动至该极限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4和第二开口105阻止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继续转动。通过上述设置,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至打开状态下时,弹性件50具有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继续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趋势,以在弹性件50的弹力作用下,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下;在下次使用时,可以避免用户手动打开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方便操作。
继续参照图15和图16,其中图16为图15中第一夹持臂20的结构示意图;在弹性件50包括第一弹性臂501和第二弹性臂502,并且第一弹性臂501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506,第二弹性臂502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507的实现方式中,设置在第一固定端201上的第一固定孔204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孔204间隔的分布在同一圆弧(图16中的虚线L2)上,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上。相同的,第二固定端301上的第二固定孔304为多个,多个第二固定孔304间隔的分布在同一圆弧上,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上。使第一弯折部506穿设在不同的第一固定孔204中,和/或使第二弯折部507穿设在不同的第二固定孔304中,即可调节弹性件50的弹力,以调节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手机300的夹持力。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一固定孔204间的距离可以相等或不等,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孔30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等或不等。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各第一固定孔204可以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图15和图16中虚线L1)一侧,以图16所示方位为例,各第一固定孔204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的下侧。如此设置,当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件50的弹力具有使第一夹持臂20继续向打开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使第一夹持臂2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当然,也可以使靠近上述连线的第一固定孔204位于连线上,其余第一固定孔204位于上述连线的下侧;如此,也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相同的,各第二固定孔304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一侧,如此设置,当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件50的弹力具有使第二夹持臂30继续向打开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使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当然,也可以使靠近上述连线的第二固定孔304位于连线上,其余第二固定孔304位于上述连线的一侧;如此,也可以使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请参照图17和图18,其中图18为图17中第一夹持臂20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止挡件包括第一止挡螺钉206,第二止挡件包括第二止挡螺钉306的实现方式中,设置在第一固定端201上的第一螺纹孔205为多个,多个第一螺纹孔205间隔分布在同一圆弧(图18中的虚线L4)上,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上。相同的,第二固定端301上的第二螺纹孔305为多个,多个第二螺纹孔305间隔的分布在同一圆弧上,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上。第一止挡螺钉206与不同的第一螺纹孔205配合,和/或使第二止挡螺钉306与不同的第二螺纹孔305配合,即可调节弹性件50的弹力,以调节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手机300的夹持力。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一螺纹孔205间的距离可以相等或不等,相邻的两个第二螺纹孔305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等或不等。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各第一螺纹孔205可以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图17和图18中虚线L3)一侧,以图18所示方位为例,各第一螺纹孔205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的下侧;如此设置,当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件50的弹力具有使第一夹持臂20继续向打开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使第一夹持臂2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当然,也可以使靠近上述连线的第一螺纹孔205位于连线上,其余第一螺纹孔205位于上述连线的下侧;如此,也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相同的,各第二螺纹孔305位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和第二夹持臂30的铰接轴线的连线一侧,如此设置,当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件50的弹力具有使第二夹持臂30继续向打开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使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当然,也可以使靠近上述连线的第二螺纹孔305位于连线上,其余第二螺纹孔305位于上述连线的一侧;如此,也可以使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图19示意性地显示了支架设备100中去除弹性件50后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支架设备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之间的承载臂70,主体10的底端可以设置有第三开口106,承载臂70的一端穿过第三开口106伸入到容纳腔101内,承载臂7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701和第二齿条702,第一齿条701和第二齿条702平行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齿条701和第二齿条702的长度方向平行。相应的,第一固定端201上设置有第一齿轮207,第一齿轮207与第一齿条701啮合,第二固定端301上设置有第二齿轮307,第二齿轮307与第二齿条702啮合;位于容纳腔101外部的承载臂70用于抵接在手机300的底端,以承载手机300的重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手机300放置在支架设备100上时,手机300底端抵顶承载臂70,进而驱动承载臂70向下移动,与此同时,第一齿条701通过第一齿轮207驱动第一夹持臂20转动,第二齿条702通过第二齿轮307驱动第二夹持臂30转动,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直至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在手机300的两侧。在上述过程中,弹性件50同时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向互相靠近的方向转动,并且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在手机300上时,弹性件50可以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继续夹紧手机300;也就是说,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在手机300上时,弹性件50和手机300的重力同时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紧手机300,以进一步提高对手机300的夹持力,避免手机300脱落。
请参照图20,在需要由支架设备100上取下手机300时,用户可以通过扳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并且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逐渐远离,此时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释放手机300,即可取下手机300。继续扳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转动至打开状态下,此时弹性件50的弹力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具有继续向互相远离的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可以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当再次夹紧手机300时,用户只需将手机300放置在承载臂70上,承载臂70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向互相靠近的方向转动,当转动一定距离后,弹性件50的弹力方向发生改变,弹性件50的弹力即可驱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互相靠近。
继续参照图19和图20,承载臂70上可以设置有第三夹持块703,手机300的底端可以抵顶在第三夹持块703上;第三夹持块703也可以为弹性块,例如:第三夹持块703的材质可以包括橡胶、泡沫塑料等,以避免损伤手机300。第三夹持块703与手机300接触的侧壁设置有第三凹陷部7031,手机300的底端可以卡设在第三凹陷部7031内,以进一步固定手机300,避免手机300与第三夹持块703脱离。这里,第三夹持块703可以呈柱状,第三夹持块703可以与承载臂70转动连接,并且第三夹持块703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臂20的铰接轴线平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三夹持块703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夹持块703沿水平方向间隔的设置,多个第三夹持块703共同抵顶手机300,以避免手机300局部受力过大。
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弹性件;
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均与所述主体铰接,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平行且间隔的设置;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互相靠近,以使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夹紧终端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位于同一预设平面内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还包括位于所述预设平面内的中间弹性杆,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弹性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弹性杆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呈弧形,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位于同一圆弧上;
所述中间弹性杆呈弧形,且所述中间弹性杆对应圆弧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对应圆弧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弹性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同一预设直线上,所述弹性件相对于所述预设直线轴对称;所述预设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所在平面垂直,并且所述预设直线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还包括中间弹性过渡杆、以及位于所述预设平面内的第一弹性过渡杆和第二弹性过渡杆,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弹性过渡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和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中间弹性杆相切,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中间弹性杆相切;
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中间弹性杆之间具有中间区域,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和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均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背离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对应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背离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中间弹性杆、所述第一弹性过渡杆以及所述第二弹性过渡杆为一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固定端之间通过第一止挡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与第二固定端之间通过第二止挡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件包括第一止挡螺钉,所述第二止挡件包括第二止挡螺钉,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止挡螺钉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止挡螺钉配合的第二螺纹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弯折部穿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止挡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弯折部穿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端上具有固定第一止挡件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位置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位置对应的所述弹性件弹力不等;
所述第二固定端上具有固定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位置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所述弹性件弹力不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位置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上;多个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圆弧上,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均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铰接轴线和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铰接轴线的连线一侧,所述弹性件还用于使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保持在打开状态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之间的承载臂,所述承载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平行设置,所述承载臂用于抵接在所述终端设备的底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CN202220698934.7U 2021-12-31 2022-03-28 支架设备 Active CN2176566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0181 2021-12-31
CN202123453018 2021-12-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6646U true CN217656646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2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98934.7U Active CN217656646U (zh) 2021-12-31 2022-03-28 支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66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2063B2 (en) Holder
CN217656646U (zh) 支架设备
CN212474891U (zh) 一种烟草生产喂料机上料止退棘轮装置
KR20150024493A (ko) 와이어링 하네스 고정장치
US7333837B2 (en) Universal hands-free unit for mobile telephones
WO2013128574A1 (ja) 端末保持装置
JP3211364U7 (zh)
KR20170067941A (ko)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커버에 설치되는 핸드폰 홀더 거치대
WO2019205845A1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200353977Y1 (ko) 차량용 통신 단말기 거치대
KR20080000283U (ko) 멀티미디어 장치용 거치대
CN212390080U (zh) 一种计算机教学用电脑显示器支架
CN209870273U (zh) 一种车载支架
CN2461810Y (zh) 具有显示屏的视盘机或显示屏的车载安装部件的转动机构
CN212214554U (zh) 一种具有防脱落机构的高校体育教学用篮球收纳架
CN210822081U (zh) 车载用折叠式手机支架
CN204477944U (zh) 一种扩散板支架、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214751A1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CN210518460U (zh) 车载终端支架
CN212644151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及一种车载支架
KR20130001512U (ko) 스마트폰 거치대
CN212073899U (zh) 支架固定装置
JP2002154382A (ja) 車載用表示マウント装置
JP4834692B2 (ja) 表示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19039667U (zh) 一种走线架及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