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6476U -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56476U
CN217656476U CN202221314593.5U CN202221314593U CN217656476U CN 217656476 U CN217656476 U CN 217656476U CN 202221314593 U CN202221314593 U CN 202221314593U CN 217656476 U CN217656476 U CN 2176564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ower supply
coil
wireless
bas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145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145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564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564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564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无线供电装置包括基材及收发线圈,基材为具有高磁导率的长条形结构,收发线圈沿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基材的外周,收发线圈包括两个接线端,两个接线端均向远离基材的一侧伸出设定距离,以通过两个接线端与驱动电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收发线圈与基材的体积,无需在线圈外增加额外的隔离片,减小了整体结构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磁耦合系数及转化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的概念起源很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进入新世纪之后,无线充电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智能设备充电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线充电技术可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不受数据线束缚,即放即充,这是无线充电带来的最大便利。可是在当前市面上的无线电能传输的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面积都非常大,且需要增设额外的隔磁片或隔磁垫才能避免线圈产生的磁场干扰驱动电路,而往往隔磁片或隔磁垫的尺寸都需要大于接收线圈及发射线圈,使得无线装置的整体体积较大,不能够满足小型化产品在无线充电或放电中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能够减小无线装置的整体体积,满足小型化产品在无线充电或放电中的使用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装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包括基材及收发线圈,所述基材为具有高磁导率的长条形结构,所述收发线圈沿所述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的外周,所述收发线圈包括两个接线端,两个所述接线端均向远离所述基材的一侧伸出设定距离,以通过两个所述接线端与驱动电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的除其两端外的部分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收发线圈装配于所述限位槽内,以通过所述限位槽约束所述收发线圈与其对应的所述基材的相对位移。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止挡部,两个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基材的一部分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限位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两个所述止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相对两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采用高磁导率铁氧体材料制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收发线圈用于对外无线充电,或用于接收无线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所述基材为充电基材,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充电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的外周。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为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所述基材为供电基材,所述接收线圈沿所述供电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的外周。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所述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所述基材为充电基材,所述发射线圈沿所述充电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的外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使收发线圈沿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的外周,收发线圈包括两个接线端,通过两个接线端与驱动电路连接,进而,一方面,通过基材降低收发线圈的漏磁,提高收发线圈内的磁通量、磁耦合效率及转化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无需额外增设隔磁垫进行隔磁,减小整体体积,适应产品在无线装置的小型化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供电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供电装置中基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一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无线充电设备采用传统无线供电装置的仿真测试数据图;
图10是无线充电设备采用本申请无线供电装置的仿真测试数据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基材;111、供电基材;112、充电基材;101、限位槽;102、止挡部;2、收发线圈;211、接收线圈;212、发射线圈;201、子线圈;3、接线端;100、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200、基材的宽度延伸方向;300、无线充电设备;310、无线供电装置;301、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2、第二无线供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人们对智能设备使用的续航时间及轻便度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一些小型化的智能设备上,需要保持较高的电容量、轻便、小型的基础上,还需保障使用时的输出转化效率。为便捷地为智能化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如何实现小型化智能设备上装配无线供电装置进行快速的充电成为研究热点,不仅需要较高的电磁转化效率,还需要使供电装置尽可能地小型化,以便于在小型智能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上使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现有的无线收发装置需要有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及隔磁片,传动结构中需要利用隔磁片设置于接收线圈及发射线圈的一侧,以限制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磁场方向,避免影响电子零件。在产生电磁感应效应时,隔磁片有效屏蔽面积需要大于接收线圈或收发线圈的所在平面的体积,且大部分的隔离片仅能屏蔽位于接收线圈或收发线圈一侧的磁场方向,传统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产生的电磁场较为发散,使得这种屏蔽方式的屏蔽效果有限。
由于,传统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产生的电磁场较为发散,使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磁通量减小,导致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磁耦合效率较低,电-磁之间的转化效率较低,因此不能够满足小型化产品在无线充电或放电中的使用需求。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能够减小无线装置的整体体积,满足小型化产品在无线充电或放电中的使用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装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收发装置,包括基材1及收发线圈2,所述基材1为具有高磁导率的长条形结构,所述收发线圈2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1表面,所述收发线圈2包括两个接线端3,两个所述接线端3均向远离所述基材1的一侧伸出设定距离,以通过所述接线端3与驱动电路连接。
使收发线圈2沿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1的外周,收发线圈2包括两个接线端3,通过两个接线端3与驱动电路连接,进而,一方面,通过基材1降低收发线圈2的漏磁,提高收发线圈2内的磁通量、磁耦合效率及转化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无需额外增设隔磁垫进行隔磁,减小了整体收发线圈2的驱动电路体积,进而方便将所述无线供电装置用于体积较小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如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移动智能终端,提高适用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可使所述基材1的结构设置为柱状结构,如圆柱结构或长方体的柱状结构,使所述基材1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收发线圈2呈单层线圈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1的外周,以进一步提高在收发线圈2内的磁通量,有效提高磁耦合效率,且进一步减小整体无线收发装置占用的体积。
作为示例,所述基材1可设置为导磁材料,如铁芯等磁棒,使所述收发线圈2单层缠绕于所述基材1的外周,以通过基材1在电磁感应过程中提高所述收发线圈2内的磁通量,进一步提高所述收发线圈2的磁耦合效率。
优选的,使所述基材1为高磁导率铁氧体材料,可将所述基材1选取为由锰锌铁氧体材质制成的导磁棒,基材1为具有高磁导率的长条形结构,进一步的增加了收发线圈2内的磁通量,也就能够提高整体无线供电装置的磁耦合效率及转化效率,且由于无需增设隔磁片来限制磁场方向,减小了因隔磁片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小型化的设计,便于应用在小型化智能设备上进行供电。
作为示例,所述收发线圈2的两个所述接线端3向所述基材1的同侧伸出,也可分别向基材1的两侧伸出,可根据所述驱动电路的位置及接线位置灵活调整所述接线端3的伸出方向。
作为示例,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1为柱状结构,所述收发线圈2包括一个或多个子线圈201,一个或多个所述子线圈201在所述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配合成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1的外周。
作为示例,所述收发线圈2为金属线缆,所述收发线圈2可由铜丝漆包线和接线端3组成,所述接线端3设置于所述收发线圈2的两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1的除其两端外的部分设有限位槽101,所述限位槽101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收发线圈2装配于所述限位槽101内,以通过所述限位槽101约束所述收发线圈2与其对应的所述基材1的相对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使所述限位槽101相对所述基材1的端部凹陷,进而可将所述收发线圈2装配于所述限位槽101内,通过相对所述限位槽101凸出的基材1的两个端部,限制所述收发线圈2在所述限位槽101内移动,进而约束所述收发线圈2与所述基材1之间的相对位移,提高对所述收发线圈1与驱动电路连接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收发线圈2与基材1之间的可通过所述限位槽101进行限位,可有效避免部分收发线圈2从所述基材1的端部脱出,进而在供电过程中,提高无线供电装置整体的磁耦合效率及磁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使所述限位槽101设置为与所述收发线圈2的螺旋环绕路径对应,以使所述收发线圈2能够卡接在所述限位槽101内,通过所述限位槽101控制收发线圈2相对所述基材1的位移,进一步减小体积,同时防止在装配过程中,所述收发线圈2会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方向脱出的问题,提高无线供电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磁耦合效率的稳定性,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的充放电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101为向所述基材1中部凹陷形成的凹槽结构,使所述收发线圈2贴合在所述凹槽内,优选的,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发线圈2的接触面为弧形,以减小所述基材1对收发线圈2的磨损。
在一示例中,所述收发线圈2为圆柱状的螺旋结构,所述基材1为圆柱状结构,收发线圈2的螺旋中心线与基材的旋转轴线重合,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收发线圈2在实际过程中的磁耦合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1采用高磁导率铁氧体材料制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材1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止挡部102,两个所述止挡部102与所述基材1的一部分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限位槽101。
所述止挡部102沿所述基材1的宽度延伸方向200,所述基材1的一部分外表面与所述止挡部102的顶部之间具有高度差,进而,两个所述止挡部102与所述基材1的一部分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限位槽101,所述收发线圈2沿所述限位槽101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部分所述基材1的外表面,可有效避免部分收发线圈2从所述基材1的端部脱出,进而在供电过程中,提高无线供电装置整体的磁耦合效率及磁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所述止挡部102限定所述限位槽101的形成位置,可方便对收发线圈2相对所述基材1的位置进行灵活的调整。
优选的,在两个所述止挡部102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1两端时,由于所述止挡部102沿所述基材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方便工人通过夹取在基材1两侧的止挡部102即可完成对所述整个无线收发装置的装配。
作为示例,可将所述止挡部102设置为圆柱状的柱体结构,使所述止挡部102设置于所述收发线圈2的螺旋路径上,在对所述收发线圈2进行限位的基础上,避免止挡部102的外表面磨损线圈。
作为示例,所述止挡部102与所述基材1为相同材料,且,所述止挡部102与所述基材1一体成型,以进一步的以进一步提高无线供电装置在实际过程中的磁耦合效率。
作为示例,可在基材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止挡部102,使多个所述止挡部102沿所述收发线圈2的螺旋路径间隔设置,进而提高对收发线圈2在基材1上的限定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两个所述止挡部102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1的相对两端。进而,可使大部分的基材1的外表面成为限位槽101的一部分,也就是使更多的收发线圈2可螺旋环绕于限位槽101,在维持无线供电装置整体的磁耦合效率及磁电转化效率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减小基材1的体积。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收发线圈2用于对外无线充电,或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作为示例,当所述收发线2圈用于对外设备无线供电时,所述收发线圈2作为发射线圈212,所述无线供电装置可为外部电器进行充电,当所述收发线圈2用于接收无线充电时,所述收发线圈2作为接收线圈211,所述无线供电装置通过所述接收线圈211为自身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进而,通过所述无线供电装置减小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的体积,适应无线充电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采用无线充电设备为其进行无线充电,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发射端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端的接收线圈之间磁场耦合来传输电能。
参考图4及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供电装置310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212,所述基材为充电基材112,所述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
通过将收发线圈2设置为发射线圈212,基材1设置为充电基材112,使无线供电装置310具有无线充电作用,构成无线充电模块,由于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长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进而可减小无线供电装置310的整体体积,也就进一步的减小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的整体体积。
作为示例,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可以采用充电模块进行充电,在一示例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为无线充电器或无线充电座,通过无线充电器或无线充电座给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如通过无线充电设备300为手机充电,其中,手机内设置有接收线圈,无线充电设备300内发射线圈212和手机内的接收线圈之间通过电磁场耦合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作为示例,为了获得较高的Q值和近场耦合效率,实际操作中,充电基材112可以使用低损耗高磁导率铁氧体材质,发射线圈212可包括多匝或多层绕线于所述充电基材112外周的线圈,充电基材112的尺寸可以为:长22mm,宽5mm,高2.8mm。进而,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小无线充电设备300的整体体积,使无线充电设备300整体小型化,如现小型化的无线充电器,提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提高无线传输过程中磁耦合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Q值是衡量电感器件的主要参数,是指电感器在某一频率的交流电压下工作时,所呈现的感抗与其等效损耗电阻之比。电感器的Q值越高,其损耗越小,效率越高。
参考图6及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供电装置310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211,所述基材1为供电基材111,所述接收线圈211沿所述供电基材111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111的外周。
通过将收发线圈2设置为接收线圈211,基材1设置为供电基材111,使无线供电装置310具有无线供电作用,构成无线供电模块,由于接收线圈211沿所述供电基材111的长度延长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111的外周,进而可减小供电模块的整体体积,也就减小整个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的体积,以适应无线充电设备300的小型化发展。
作为示例,所述无线供电装置310可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内,如手机、智能手环或无线耳机等需要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设备300中。
为了获得较高的Q值和近场耦合效率,实际操作中,供电基材111可以使用低损耗高磁导率铁氧体材质,接收线圈211包括具有多匝或多层绕线的线圈,接收线圈211的磁棒尺寸可以为:长12mm,宽5mm,高2.8mm,进而,可通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适配超小型、薄型穿戴式等产品尺寸空间有限的无线充电设备300进行无线充电,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小无线充电设备300整体体积,使无线充电设备300整体小型化,另一方面提高无线传输过程中磁耦合效率。
参考图6-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还包括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310,所述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310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212,所述基材1为充电基材112,所述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
作为示例,参考图8所示,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包括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及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其中,所述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内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212,所述基材1为充电基材112,所述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使所述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具有无线充电作用,构成无线充电模块,由于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长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进而可减小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的整体体积,也就进一步的减小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的整体体积。
而所述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内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211,所述基材1为供电基材111,所述接收线圈211沿所述供电基材111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111的外周,进而使所述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具有无线供电作用,构成无线供电模块,由于所述接收线圈211沿所述供电基材111的长度延伸方向100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111的外周,进而可减小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的整体体积,也就减小整个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的体积,以适应无线充电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示,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内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与所述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实现为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座的功能,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为无线充电设备自身进行充电。进而可使所述无线充电设备300可对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充电,还可通过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无线充电设备自身进行充电,以满足市场对于无线充电设备多样的使用需求。
作为示例,结合图1-3所示,所述接收线圈211的两个接线端3分别连接于接收驱动电路上,所述发射线圈212的两个接线端3分别连接于发射驱动电路上。在实际使用时,为使所述发射驱动电路通电,所述发射线圈212的一个接线端3接入电流、另一个接线端3输出电流,从而在所述发射线圈212与所述充电基材112之间产生电磁感应效应,所述充电基材112将所述发射线圈212导出的电场集中于所述发射线圈212内侧,进而提高所述发射线圈212的磁通量。
无线电能传输的概念起源很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进入新世纪之后,无线充电技术又重新被关注起来。这是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普遍。受限制于电池技术,智能设备的续航时间成为困扰用户的最大问题。在功能机时代,常见手机的使用时间可以轻松达到一个星期。而进入智能机时代,虽然电池的容量增大了3倍以上,智能手机的续航则下降到了一天左右。因此无线充电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智能设备充电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线充电技术既方便又好用,而且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不受数据线束缚,即放即充。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有无线充,手机一放就能充,这是无线充带来的便利。可是在当前市面上的无线电能传输的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面积都非常大,导致无法应用于小型穿戴领域。所以把线圈小型化,且保持高效率性能,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需克服超小型、薄型穿戴式设备有限的产品尺寸空间,既要尽量可能的小型化,又要保证无线传输能量的效率。这种无线充电设备300包括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和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组成。所述第一无线供电装置301和第二无线供电装置302是由基材1和缠绕在基材上的金属线缆构造组成。所述基材1是由锰锌铁氧体做成的磁棒。所述金属线缆是由铜丝漆包线(相当于收发线圈2)和出线端(相当于接线端3)组成。为了获得较高的Q值和近场耦合效率,实际操作中,基材1可以使用低损耗高磁导率铁氧体材质。接收线圈211和发射线圈212包括具有多匝或多层绕线的线圈(相当于子线圈201)。接收线圈磁棒(相当于供电基材111)尺寸:长12mm,宽5mm,高2.8mm;发射线圈磁棒(相当于充电基材112)尺寸:长22mm,宽5mm,高2.8mm。
作为示例,传统线圈外加隔离片的无线充电设备与本申请无线充电设备相比,现有无线充电设备内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收发线圈尺寸大,磁耦合效率小。
进一步的,作为示例,对现有无线充电设备与本申请无线充电设备进行如下仿真测试:
参考图9所示,现有无线充电设备采用传统无线供电装置的结构,发射线圈(Tx)与接收线圈(Rx)均需要外加隔离片,在示例仿真测试中,传统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尺寸相同,两个线圈对应的两个隔离片尺寸相同,且两个隔离片之间的间隔为3mm,在满足图9左上图中示出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结构图,以及左中所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基本信息的仿真数据:
发射线圈(Tx)的子线圈满足:9匝/层(turns in one layer×7层(layers);
接收线圈(Rx)的子线圈满足:9匝/层(turns in one layer×7层(layers);
电感(Inductance):24.81μH;
Q值:8.31;
欧姆值(DCR):637.67mΩ;
得出:在频率(Frequency)为100KHz的条件下,测得如图9中曲线图测得变化曲线,并得到如图9中左下角表格内标注的峰值数据:
自感(Self-Inductance):24.79μH;
互感(Mutual-Inductance):2.67μH;
磁耦合系数(Coupling):0.1077;
参考图10所示,本申请无线充电设备采用本申请无线供电装置的结构,发射线圈(Tx)与接收线圈(Tx)无需要外加隔离片,在示例仿真测试中,本申请中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尺寸不相同,发射线圈(Tx)与接收线圈(Rx)之间的间隔为3mm,在满足图10左上图中示出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结构图,以及左中所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基本信息的仿真数据:
发射线圈(Tx)的子线圈满足:16匝/层(turns in one layer×2层(layers);
接收线圈(Tx)的子线圈满足:34匝/层(turns in one layer×1层(layers);
电感(Inductance):24.81μH;
Q值:8.31;
欧姆值(DCR):637.67mΩ;
得出:在频率(Frequency)为100KHz的条件下,测得如图10中曲线图测得变化曲线,并得到如图10中左下角表格内标注的峰值数据:
接收线圈(Rx)自感(Self-Inductance):30.49μH;
发射线圈(Tx)自感(Self-Inductance):30.32μH;
互感(Mutual-Inductance):6.91μH;
磁耦合系数(Coupling):0.2273。
结合图9及图10示出的仿真测试数据可以得出:
一方面,现有无线充电设备的磁耦合系数是0.1077,磁电转化效率为2.5%。而采用本申请无线充电设备的磁耦合系数是0.2273,磁电转化效率为55%;
另一方面,通过本申请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的仿真数据与现有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的仿真数据对比可以得出,本申请使用的无线供电装置的转换效率高,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功耗,减少发热量,增强产品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1)及收发线圈(2),所述基材(1)为具有高磁导率的长条形结构,所述收发线圈(2)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基材(1)的外周,所述收发线圈(2)包括两个接线端(3),两个所述接线端(3)均向远离所述基材(1)的一侧伸出设定距离,以通过两个所述接线端(3)与驱动电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的除其两端外的部分设有限位槽(101),所述限位槽(101)沿所述基材(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收发线圈(2)装配于所述限位槽(101)内,以通过所述限位槽(101)约束所述收发线圈(2)与其对应的所述基材(1)的相对位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止挡部(102),两个所述止挡部(102)与所述基材(1)的一部分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限位槽(10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止挡部(102)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1)的相对两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采用高磁导率铁氧体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线圈(2)用于对外无线充电,或用于接收无线充电。
7.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212),所述基材(1)为充电基材(112),所述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接收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211),所述基材为供电基材(111),所述接收线圈(211)沿所述供电基材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供电基材(111)的外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所述另一个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中的所述收发线圈(2)为用于对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212),所述基材(1)为充电基材(112),所述发射线圈(212)沿所述充电基材(112)的长度延伸方向螺旋环绕于所述充电基材(112)的外周。
CN202221314593.5U 2022-05-27 2022-05-27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Active CN2176564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4593.5U CN217656476U (zh) 2022-05-27 2022-05-27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4593.5U CN217656476U (zh) 2022-05-27 2022-05-27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56476U true CN217656476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2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14593.5U Active CN217656476U (zh) 2022-05-27 2022-05-27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564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9766B (zh) Electronic charg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KR101896631B1 (ko) 비접촉 충전모듈 및 비접촉 충전기기
US9558884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6084994B2 (ja) 無線電力受信装置、端末機、及び無線電力送信装置
KR101941307B1 (ko) 수전 코일, 수전 장치 및 비접촉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2006094699A (ja) 配置指示器を有する誘導充電パッド
JP2015534422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4813561A (zh) 感应能量转移线圈结构
KR101532052B1 (ko) 무선충전 및 엔에프씨 통신 겸용 단자부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패치
CN217656476U (zh) 无线供电装置及无线充电设备
CN208580650U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绕线线圈结构
US2022021673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US10148134B2 (en) Wireless power reception device
KR101578863B1 (ko) 무선 전력 통신용 코일 및 코일 권선 방법
CN209357604U (zh) 一种线圈模组
EP372670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transmitting module and transmitter coil thereof
CN217115741U (zh)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JP3196190B2 (ja) コードレス電話機用充電器とコードレス電話機
CN211701621U (zh) 智能穿戴设备及无线充电器
CN218920066U (zh) 一种提升磁感应耦合距离的装置
CN215120164U (zh) 无线充电线圈
CN212969183U (zh) 无线充电的发射及接收感应线圈装置
CN114999813B (zh) 一种用于改善无线充电系统中电感的设计方法
CN215006132U (zh) 一种智能眼镜、无线充电座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3213165U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