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5741U -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5741U
CN217115741U CN202123391378.3U CN202123391378U CN217115741U CN 217115741 U CN217115741 U CN 217115741U CN 202123391378 U CN202123391378 U CN 202123391378U CN 217115741 U CN217115741 U CN 217115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reless charging
magnetic sheet
wireless
wireless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913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维一
徐立智
宋露露
余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Wei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ei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ei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eie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9137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5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5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5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将其应用于其中的无线电能发射装置,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线圈结构以及磁片,线圈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形成为闭合回路,第一部分设置于第二部分内部。磁片则包括第一磁片以及第二磁片,第一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一面,第二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另一面,第一磁片的尺寸与第一部分的尺寸相匹配,第二磁片覆盖于第二部分,第一磁片与第二磁片在线圈结构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线圈结构的绕线方式以及提升磁场耦合度的磁片,能够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减少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电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以无线方式在电子设备之间传输电能,因而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其它类型的电子产品中。无线充电技术通常通过发射端线圈和接收端线圈的相互电磁耦合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其中,发射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变电流,交变电流通过发射端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接收端耦合交变的磁场感应出相应的交变电压,然后通过整流电路将交变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给电子设备充电。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磁场强度,可以在无线电能发射线圈以及无线电能接收线圈之间设置无线充电附加装置,通过将线圈结构多匝并联的方式,使得线圈结构内部产生与外部无线电能发射线圈同向的磁场,进一步提高无线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电能发射线圈的耦合。并且,在处于线圈结构外圈的第二部分增加磁片,使得更多磁场转化为感应电压,以提高无线电能的传输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能够进一步提升无线电能发射装置与外部无线电能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度,提升充电效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
线圈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闭合回路,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内部;以及
磁片,包括第一磁片以及第二磁片,所述第一磁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结构的一面,所述第二磁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结构的另一面,所述第一磁片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磁片覆盖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磁片与所述第二磁片在所述线圈结构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内电流方向相同;或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内电流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同心设置。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结构,所述线圈结构彼此绝缘。
可选地,多个所述线圈结构形状相同而尺寸不同;
在由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中心指向外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尺寸依次增大;或
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依次增大,所述第二部分的尺寸依次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包括多个线圈匝。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的匝数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匝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部分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外部,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内电流方向相同;
所述第三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或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片具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中设置有磁铁单元,所述磁铁单元被配置为与外部磁铁配合以进行定位。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具有过孔,所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通过所述过孔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两面。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包括:
无线电能发射线圈;
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线圈面向所对应的无线电能接收线圈的一侧、且与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线圈相隔预定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无线电能发射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线圈以及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线圈结构以及磁片,线圈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形成为闭合回路,第一部分设置于第二部分内部。磁片则包括第一磁片以及第二磁片,第一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一面,第二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另一面,第一磁片的尺寸与第一部分的尺寸相匹配,第二磁片覆盖于第二部分,第一磁片与第二磁片在线圈结构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线圈结构的绕线方式以及提升磁场耦合度的磁片,能够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减少损耗。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以及第六实施例的对比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磁铁单元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电路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圈结构;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3-第三部分;2-磁片; 21-第一磁片;22-第二磁片;3-磁铁单元;4-电路板;41-过孔;
A-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0-无线电能发射线圈;B-无线电能接收装置;B0-无线电能接收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1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线圈结构1以及磁片2。线圈结构1包括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 以及第二部分12形成为闭合回路,第一部分11设置于第二部分12内部。磁片2则包括第一磁片21以及第二磁片22,第一磁片21设置于线圈结构1的一面,第二磁片22设置于线圈结构1的另一面,第一磁片21的尺寸与第一部分11的尺寸相匹配,第二磁片22覆盖于第二部分12,第一磁片21与第二磁片22在线圈结构1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也即是说,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彼此串联,形成为连通的回路,通过绕线方式使得电流流过其中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方向。并且,第一部分11 以及第二部分12处分别设有与之形状相对应的第一磁片21与第二磁片22,第一磁片21以及第二磁片22设于线圈结构1的两面,覆盖不同部位的线圈结构1,彼此不接触且不重合。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2同心设置。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当有磁场穿过闭合线圈时,将在线圈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进一步根据线圈的感应电流方向产生相应的感应磁场。因此,当有外部磁场穿过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时,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之中将产生与其内部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应的感应磁场。也即是说,在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将其置于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与无线电能接收装置B之间,令第一部分11与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位置相对应,由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指向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磁场将从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中穿过,从而使得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之中产生与该磁场相同或相反方向的感应磁场。
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磁片21位于线圈结构1贴近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的一面,第二磁片22则位于线圈结构1贴近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另一面,当有由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指向无线电能接收线圈 B0的磁场从中穿过时,需经过第一磁片21再经过第一部分11,而经过第二部分12再经过第二磁片22。也即是说,第二部分12中将产生感应电压U2,此时,第二磁片22起到提升第二部分12中产生的感应电压 U2的效果,产生相应的感应电流I进一步流经第一部分11,令第一部分 11之中产生相应的感应磁场,此时,第一磁片21起到提升装置耦合度的效果,也即是说,在同样的感应电流I流过第一部分11的情况下,第一磁片21可以使得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耦合更多磁场。因此,第一磁片21使得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能够更好地耦合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第二磁片22则使得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能够更好地耦合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若使得第一部分11内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所发射的磁场同向,则能够增强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所接收到的磁场,提高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接收效率。
为便于表述,将由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指向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 的磁场从中穿过时,第一部分11中产生的感应电压设为U1,第二部分 12中产生的感应电压设为U2,则可以得到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21797780000061
其中,L为线圈感抗,R则为线圈阻抗。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结构1的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分别具有多个线圈匝,第一部分11的线圈匝与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沿相反方向绕制,使得流经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感应电流I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片21形成为圆形,第二磁片22则形成为环形,第一磁片21位于第二磁片22的中心,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可选地,第一磁片21与第二磁片22也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磁片2的材质则可以为常见的软磁材料,例如镍锌铁氧体磁片和锰锌铁氧体磁片等,或非晶以及纳米晶等。
进一步地,应当使得第一部分11的尺寸与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尺寸相匹配,也即是说,第一部分11应当具有于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 相近的尺寸,从而在产生于无线电能磁场相同方向的感应磁场时,使得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能够具有更好的耦合度。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了使得第一部分11能够提供更多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所发射磁场同向的感应磁场、增加无线电能接收线圈 B0的耦合度,应使得第一部分11的匝数大于第二部分12的匝数。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的匝数发生改变,第一部分11的匝数为八圈,而第二部分12的匝数为五圈,可选地,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匝数。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不同。也即是说,第一部分11的线圈匝可以采用与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不同松紧的绕线方式,从而改变线圈的感应电流U与线圈内部的阻抗R的关系,进一步改变感应电流I。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也即是第一部分11采用紧绕、而第二部分12采用松绕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使得第一部分11的感应电压U1上升,而第二部分12的感应电压U2下降,但是能够减小线圈内部的阻抗R,从而提升感应电流I,使得第一部分11中能够产生更强的感应磁场。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的线圈匝的第一间距彼此之间也可以不同,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的第二间距彼此之间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还可以具有其它设置方式。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使用直径较大的线材绕制。而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则采用两股并联的绕线方式。可选地,也可以选择在第一部分11使用直径较小的线材,或在第一部分 11以及第二部分12其中之一采用多股并联的绕线的方式,从而降低线材阻抗R。也即是说,可以通过将增加或减少线材直径或将多股线材相并联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感应电流I,使得第一部分11能够提供更强的感应磁场,提升无线电能的传输效率。
在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例中,分别采用了改变绕线间距、改变线材直径以及增加并联线材的方式,降低线圈阻抗R,使得线圈内部的感应电流I增加。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降低线圈阻抗R,从而提升第一部分11中的感应磁场。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以及第六实施例的对比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包括第三部分13,第三部分13设置于第二部分12外部,第三部分 13具有与第二部分12相同的绕制方向,感应电流I沿与第二部分12内相同的方向流过第三部分13。其中,第三部分分别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相连接,或与第一部分相连接。也即是说,第三部分13可以与第二部分12串联或并联。在串联的情况下,第三部分13能够提供更大的感应电压U2;而在并联的情况下,第三部分13可以降低线圈阻抗R,从而进一步提高感应电流I。
在第五实施例以及第六实施例中,第三部分13形成为在第二部分 12外部与第二部分12绕制方向相同的三匝线圈。进一步地,第三部分 13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可以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可以与第二间距相等或大于第二间距,而如与第二间距相同的理由,第三间距应当大于第一间距。也即是说,三者所呈关系应为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小于等于第三间距。并且,第三部分13的线圈匝的第三间距彼此之间也可以产生不同。
在以上两个实施例中,分别采用了增加串联或并联的第三线圈提高第二部分12的感应电压U2,使得线圈内部的感应电流I增加。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增加感应电压U2,从而提升第一部分11中的感应磁场。
进一步地,在以上多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相互串联,采用彼此反向绕制的方式,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中电流方向相反。由于在反向绕制的情况下,反向耦合的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形成为闭合线圈,整体感量小于同向绕制的方式,线圈感抗L也小于同向绕制的线圈,从而在感应电压U2相同的情况下,更易于在线圈结构1中产生交变电流。可选地,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也可以沿相同方向绕制。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地,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内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电流方向。
另外,第一部分11产生的感应磁场也可以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 所发射的磁场方向相反,此时,系统内的磁场量为感应磁场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A0所产生磁场之差。由于感应磁场远大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 A0所提供的磁场,也可以实现与两者方向相同时同样的效果,但磁场利用率可能相对较低。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线圈结构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除使得第一部分 11以及第二部分12具有多个线圈匝之外,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具有其它的线圈设置方式。
在第八实施例以及第九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结构1。也即是说,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可以包括多个线圈结构1,以增强与外部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耦合效果。由于线圈结构1彼此叠置,每一个线圈结构1之间需要作绝缘处理。
其中,多个线圈结构1形状相同而尺寸不同。在第八实施例中,在由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中心指向外部的方向上,第一部分11的尺寸依次增大,第二部分12的尺寸依次减小。而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的尺寸以及第二部分12的尺寸依次增大。也即是说,在采用多个线圈结构 1并联以实现产生感应磁场的情况下,第一部分11仍位于第二部分12 内部,但两者可以具有不同的放置方式。
可选地,在以上线圈设置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改变绕线间距、改变线材直径以及增加并联线材的方式,提升第一部分11中的感应磁场。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的磁铁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第一磁片21还可以具有镂空区域,镂空区域中设置有磁铁单元3,以与外部磁铁配合以进行定位。也即是说,当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具有与外部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相匹配的位置时,其能起到最佳的无线电能传输辅助作用。因此,在外部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中具有外部磁铁的情况下,在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中设置磁铁单元3,则能够与外部磁铁相配合,使得两者的位置相对应。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电路板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可以使用铜线或利兹线等类似的导线绕制成为线圈,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4上。在电路板4具有过孔41的情况下,线圈结构1可以通过过孔41设置于电路板4的两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片21与第二磁片22分别位于电路板4的正面与背面,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则通过过孔41设置于电路板4 的两面。也即是说,在线圈的绕制过程中,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 12可以一次或多次地通过过孔41在电路板4的正面与背面形成连通的回路。其中,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中,位于电路板4正面的线圈与位于电路板4背面的线圈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在串联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线圈的感量,而在并联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线圈的阻抗R,都能够起到提升所产生的感应磁场的效果。设置于电路板4可以使得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具有更小的厚度,易于在后续生产中进行装配,并且相较于普通绕线工序具有更低的成本。可选地,过孔41可以具有与本实施例不同的设置方式。
可选地,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还可以有其它设置方案。例如,在具有多层电路板4的情况下,第一磁片21以及第二磁片22分别设置于电路板4的顶层与底层相对的两面,但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 12可以通过过孔41的设置位于电路板4的每一层。也即是说,在线圈的绕制过程中,其可以一次或多次通过过孔41在多层电路板4的每一层的正面与背面形成连通的回路,从而共同形成为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A还包括壳体,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为手机壳。也即是说,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将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手机壳内部。而在手机壳安装于手机的情况下,将手机与外部无线电能发射线圈配合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位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与手机中的无线电能接收线圈中间,则可以起到增加手机的无线电能接收线圈的耦合度、提高充电效率的效果。这一设计使得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便于携带且方便使用。可选地,壳体也可以为其它内部设置有无线电能发射线圈的产品的保护壳。
并且,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可以单独作为产品使用,也可以配置于其它无线电能设备中作为元件使用,以提升无线电能的传输效率。例如,其可以应用于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中,设置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 A0面向所对应的无线电能接收线圈B0的一侧、且与无线电能发射线圈 A0相隔预定的距离。例如,当有无线电能发射装置A设置于类似桌面的用于无线充电的结构底部时,则可以将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相应的桌面表面,通过黏胶或其它方式进行固定。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无线电能系统中,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线圈结构以及磁片,线圈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形成为闭合回路,第一部分设置于第二部分内部。磁片则包括第一磁片以及第二磁片,第一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一面,第二磁片设置于线圈结构的另一面,第一磁片的尺寸与第一部分的尺寸相匹配,第二磁片覆盖于第二部分,第一磁片与第二磁片在线圈结构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线圈结构的绕线方式以及提升磁场耦合度的磁片,能够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减少损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结构(1),包括第一部分(11)以及第二部分(12),所述第一部分(1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12)形成为闭合回路,所述第一部分(11)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2)内部;以及
磁片(2),包括第一磁片(21)以及第二磁片(22),所述第一磁片(21)设置于所述线圈结构(1)的一面,所述第二磁片(22)设置于所述线圈结构(1)的另一面,所述第一磁片(21)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部分(11)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磁片(22)覆盖于所述第二部分(12),所述第一磁片(21)与所述第二磁片(22)在所述线圈结构(1)所在平面的投影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12)内电流方向相同;或
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12)内电流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12)同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结构(1),所述线圈结构(1)彼此绝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结构(1)形状相同而尺寸不同;
在由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中心指向外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11)的尺寸以及所述第二部分(12)的尺寸依次增大;或
所述第一部分(11)的尺寸依次增大,所述第二部分(12)的尺寸依次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12)分别包括多个线圈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的匝数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2)的匝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部分(12)的线圈匝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包括第三部分(13),所述第三部分(13)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12)外部,所述第三部分(13)与所述第二部分(12)内电流方向相同;
所述第三部分(13)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1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12)相连接;或
所述第三部分(13)与所述第一部分(11)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片(21)具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中设置有磁铁单元(3),所述磁铁单元(3)被配置为与外部磁铁配合以进行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电路板(4)上,所述电路板(4)具有过孔(41),所述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通过所述过孔(41)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两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13.一种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电能发射线圈;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附加装置,设置于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线圈面向所对应的无线电能接收线圈的一侧、且与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线圈相隔预定的距离。
CN202123391378.3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Active CN217115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1378.3U CN21711574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1378.3U CN21711574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5741U true CN217115741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3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91378.3U Active CN217115741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5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5102B (zh)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CN105474459B (zh) 接收天线和包含该接收天线的无线电力接收装置
US10158256B2 (en)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tolerant of position displacement between transmitter coil and receiver coil and having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KR101896631B1 (ko) 비접촉 충전모듈 및 비접촉 충전기기
WO2013031025A1 (ja) 電力中継器
US9300366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JP5942084B2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接触充電機器と携帯機器
WO2020167245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ed on magnetic induction
JP4835786B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JP5845404B2 (ja) 受信側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受信側非接触充電機器
JP5920363B2 (ja) 受電装置、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電力伝送方法
JP2010041906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軟磁性体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
JP4835787B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TW201320121A (zh) 平面線圈及具備其的線圈模組、受電裝置以及非接觸式電力傳送裝置
US20090267721A1 (en) Coil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835796B1 (ja) 受信側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受信側非接触充電機器
JP637431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7800197B (zh) 无线电力传输模块及具有该无线电力传输模块的电子设备
CN108735439A (zh)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KR102348415B1 (ko)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JPH11176676A (ja) 小型非接触伝送装置
CN108879864A (zh) 一种通信电子设备
CN217115741U (zh)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WO2017086083A1 (ja) 電力伝送用アンテナ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15601093U (zh) 无线充电附加装置、无线充电发射端、接收端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