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8979U -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8979U
CN217648979U CN202221234707.5U CN202221234707U CN217648979U CN 217648979 U CN217648979 U CN 217648979U CN 202221234707 U CN202221234707 U CN 202221234707U CN 217648979 U CN217648979 U CN 217648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dry
tension
bracket
w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47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萍
杨志忠
张秀艳
陈玉廷
高小茹
贾雪
陈宇宁
费春东
裴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47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8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8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8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属于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制造装备领域。其包括支架、浸纱胶槽、分纱板、纱梳、纱辊、浸纱架、张力调节盘和出纱辊;支架通过螺栓和缠绕设备的小车连接,可随小车实现Y向和Z向的移动;胶槽为可拆卸式弧形容器,配合浸纱架后可以充分利用胶液。本实用新型的分纱板、纱梳、纱辊、张力调节盘和出纱辊均和支架为可拆卸式配合,安装、更换方便。实现了多丝束连续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张力的调节,下沉式浸纱和干/湿法走丝的快速转换,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胶液利用率和成型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制造装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方法也越来越多,纤维连续缠绕成型工艺是玻璃钢容器及管道生产的一种重要成型工艺,可以根据产品的受力状况设计缠绕规律,在控制张力和设计线型的条件下,将纤维按设计的规律缠绕到芯模上,充分发挥纤维的强度。
在纤维缠绕过程中,纤维张力的大小、同一厚度层各纤维间张力的均匀性,以及不同厚度层间张力的均匀性都对产品的含胶量、疲劳性能和强度影响极大,且在张力施加过程中,最佳缠绕张力随着产品厚度的变化并不是固定的。并且对于含胶量要求严格的厚壁复合材料产品,为了控制含胶量,往往需要在缠绕到一定厚度时,缠绕一定层数的低成本干纱,静置一个小时,来使多余的胶液被干纱层吸附。
另外对于大型产品的纤维缠绕成型,往往需要多团纤维同时使用、快速缠绕以提升缠绕效率,需要胶槽的胶液存储量能满足多团纤维连续快速缠绕的使用。传统纤维走丝系统是通过压紧纱团筒芯来调整出纱的张力,容易使纤维在走丝过程中磨损、起毛,影响强度的发挥。
传统走丝系统为辊筒上浸纱,辊筒占据胶槽的大部分容量影响胶液的存储,且缠绕过程中纤维有断纱时极易卷缠到辊筒上,造成其它纤维的混乱,给缠绕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传统走丝系统干纱缠绕时需要清洗胶槽后才能走干纱,张力也不易调整,纤维的磨损尤为严重。这就需要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满足对纤维的张力进行调整以保证纤维强度的充分发挥,多丝束出纱、张力控制系统有良好的耐磨性并可快速更换,胶槽的大容量以及张力控制系统具有干纱走丝和湿纱走丝的兼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以解决传统纤维走丝系统是通过压紧纱团筒芯来调整出纱的张力,容易使纤维在走丝过程中磨损、起毛,影响强度发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包括支架、浸纱胶槽、一号分纱梳、浸纱架、固定杆、压纱杆、浸纱架连接板、二号分纱梳、一号支架悬臂和二号支架悬臂;
所述支架上安装有相互平行的一号支架悬臂和二号支架悬臂,所述一号支架悬臂和二号支架悬臂均设置有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所述支架间设置有浸纱胶槽,所述支架间依次设置有螺圈丝嘴、弧形丝嘴、四号纱辊、一号分纱梳、三号纱辊、张力调节盘、二号纱辊、干纱张力调节盘、浸纱架、一号纱辊、二号分纱梳和分纱板。
更进一步的,浸纱架连接板为T形,所述浸纱架通过浸纱架连接板将两根浸纱架固定杆和压纱杆分别穿入浸纱架连接板的压纱杆连接孔和固定杆连接孔固连;两根浸纱架固定杆和压纱杆的两端直径比杆身小2mm,形成浸纱架连接板的定位台阶面,两个浸纱架固定杆的定位扁平面位于上方。
更进一步的,螺圈丝嘴的各螺圈均经过倒圆角处理,螺圈齿尖和齿底高度为5mm,齿底间距8mm,齿尖、齿底连线和轴向夹角为70°,浸胶后的纤维在齿底间充分展开,纤维在Y向移动时纱宽稳定,纱片展纱和厚度均匀,不会跳出螺圈。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4个固定底座连接孔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支架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后,通过小车运动实现纤维丝束的Y向和Z向运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一号支架悬臂和二号支架悬臂的两端通过焊接加强筋加强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一号分纱梳和二号分纱梳的分纱杆安装孔用胶粘剂安装固定分纱杆,安装孔和分纱杆均无毛刺,纤维分别从分纱杆之间穿过,保证纤维的有序排列且走丝过程中不会造成纤维的磨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通过螺栓和缠绕设备的小车连接,可随小车实现Y 向和Z向的移动。
(2)本实用新型的浸纱胶槽为可拆卸式弧形容器,配合使用下沉式浸纱架,两端配有防止纤维走丝时和浸胶槽发生磨损的纱辊,并保证纤维上多余胶液回流至胶槽内,弧形胶槽容器和下沉式浸纱方式使纤维始终浸润在胶液中,且容量大,可以满足多丝束纤维快速缠绕成型时对胶液的使用。
(3)本实用新型的分纱板、纱梳、纱辊、张力调节盘和丝嘴均和支架为可拆卸式配合,安装、更换方便。
(4)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多丝束连续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张力的调节,下沉式浸纱和干/湿法走丝的快速转换,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胶液利用率和成型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俯视图和干纱走丝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支架的固定底座的A-A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分纱板B-B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浸纱胶槽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浸纱胶槽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环向出纱辊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纱梳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纱辊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纵向出纱辊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浸纱架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浸纱架连接板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张力调节盘主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干纱张力调节盘主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1-支架,2-浸纱胶槽,3-固定底座,4-螺圈丝嘴,5-一号分纱梳,25- 二号分纱梳,6-张力盘固定销钉,7-张力调节盘,8-干纱张力调节盘,9-浸纱架, 10-一号纱辊,11-分纱板,12-六角螺栓,13-分纱孔,14-支架加强筋,15-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7-弧形丝嘴,18-浸纱胶槽连接孔,19-浸纱架固定杆,20-浸纱架压纱杆,21-定位扁平面,22-浸纱架连接板, 23-压纱杆连接孔,24-固定杆连接孔,26-二号纱辊,27-三号纱辊,28-四号纱辊,29-纤维束,30-分纱杆,31-张力固定孔,32-一号螺纹孔,33-二号螺纹孔, 34-三号螺纹孔,35-四号螺纹孔,36-五号螺纹孔,37-六号螺纹孔,38-七号螺纹孔,39-八号螺纹孔,40-九号螺纹孔,41-十号螺纹孔,47-十一号螺纹孔,48- 十二号螺纹孔,42-一号张力杆,43-二号张力杆,44-三号张力杆,45-四号张力杆,46-分纱杆安装孔,49-一号支架悬臂,50-二号支架悬臂,5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一、具体实施方式一,参见图1-16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包括支架1、浸纱胶槽2、一号分纱梳5、浸纱架9、浸渍架固定杆19、压纱杆20、浸纱架连接板22、二号分纱梳25、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
所述支架1上安装有相互平行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所述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均设置有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所述支架1间设置有浸纱胶槽2,所述支架1间依次设置有螺圈丝嘴4、弧形丝嘴17、四号纱辊28、一号分纱梳5、三号纱辊27、张力调节盘7、二号纱辊26、干纱张力调节盘8、浸纱架9、一号纱辊10、二号分纱梳25和分纱板11。
所述支架1的4个固定底座连接孔分别通过六角螺栓12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的两端通过焊接加强筋 14加强固定。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的角铁立边上对应配钻了各连接孔和浸纱架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 16。支架1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后,通过小车运动实现纤维丝束29的Y 向和Z向运动。
所述浸纱胶槽2的4个连接孔18分别通过穿入六角螺栓和支架1上相应连接孔连接固定。浸纱胶槽2为弧形容器,采用下沉式压杆浸纱,胶槽的容量大、胶液利用率高。
所述浸纱架连接板22为T形,所述浸纱架9通过浸纱架连接板22将两根固定杆19和压纱杆20分别穿入浸纱架连接板22的压纱杆连接孔23和固定杆连接孔24固连;两根固定杆19和压纱杆20的两端直径比杆身小2mm,形成浸纱架连接板22的定位台阶面。两个浸纱架连接杆19的定位扁平面21位于上方。
所述一号分纱梳5和二号分纱梳25的分纱杆安装孔46用胶粘剂安装固定分纱杆30。安装孔46和分纱杆30均无毛刺,纤维分别从分纱杆30之间穿过,保证纤维的有序排列且走丝过程中不会造成纤维的磨损。
所述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湿法缠绕时,将配制好的胶液倒入浸纱胶槽2中,然后用浸纱架9的压纱杆20将浸纱胶槽2位置处的纤维压入浸纱胶槽2内,将浸纱架9安装到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相对应的浸纱架的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处。
(2)安装完成后,压纱杆20的底面和浸纱胶槽2的弧形底面间的距离为 10mm;纤维从压纱杆20和胶槽2之间穿过,可以保证纤维的浸润性。
(3)浸纱架安装后,一号纱辊10、二号纱辊26分别和压纱杆20之间的夹角保证了纤维走丝过程中不会和胶槽摩擦。同时,二号纱辊26可以将充分浸胶后的纤维上的多余胶液挤出回流到胶槽2内。
(4)前端采用螺圈丝嘴4,通用组合体的走丝路径上,纤维继续向前从四号纱辊28上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弧形丝嘴17下方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螺圈丝嘴4的下方依次有序穿过。将纤维束缠绕固定到芯模上,调整张力调节盘 7至需要的张力后,将张力盘固定销钉6插入张力固定孔31和悬臂上对应的孔内固定张力调节盘7,完成湿法缠绕的走丝系统组合安装和纤维穿纱走丝路径设置。
(5)湿法缠绕到一定厚度时,需要缠绕干纱静置,控制含胶量,干纱缠绕时,将纤维纱团在分纱板11和纱团架之间剪断,接入低成本干纱纤维,将浸纱架9从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相对应的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 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处取出,X轴转动使芯模将浸胶纤维带出,至走丝装置内全为低成本干纱;将仅连接了张力杆44的干纱张力调节盘8通过两端连接轴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将纤维置于干纱张力调节盘8内,安装张力杆45。
(6)前端使用弧形丝嘴17,通用组合体的走丝路径上,纤维继续向前从纱辊28下方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弧形丝嘴17下方引出;将引出的纤维束缠绕固定到芯模上,根据需要的张力大小,调整干纱张力调节盘8至需要的张力后,将张力盘固定销钉6插入张力固定孔31和悬臂上对应的孔内,固定干纱张力调节盘8。当张力值需求较大时,同时进一步调整张力调节盘7至需要的张力后,将张力盘固定销钉6插入张力固定孔31和悬臂上对应的孔内,固定张力调节盘 7。完成干纱缠绕的走丝系统组合安装和纤维穿纱走丝路径设置。实现湿法缠绕向干纱缠绕的转换。
(7)干纱缠绕完成后,取出张力盘固定销钉6,松开张力,拆下干纱张力调节盘8,将纤维纱团在分纱板11和纱团架之间剪断,接入湿法缠绕用纤维。安装浸纱架9至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相对应的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处。丝嘴处从一号分纱梳5引出的纤维继续向前从四号纱辊28上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弧形丝嘴17下方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螺圈丝嘴4的下方依次有序穿过。将纤维束缠绕固定到芯模上,调整张力调节盘7至需要的张力后,将张力盘固定销钉6插入张力固定孔31和悬臂上对应的孔内,固定张力调节盘7,X轴转动使芯模将干纱纤维带出,至走丝装置内全为浸胶湿法纤维。实现干纱缠绕向湿纱缠绕的走丝转换。缠绕完成后,清洗干净各零部件。
上述通用组合体走丝路径为:各个纤维从纱团筒芯上引出后,从分纱板11 的各分纱孔13内依次有序排列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依次分别有序穿过二号分纱梳25的各分纱杆30之间;纤维继续向前从一号纱辊10和二号纱辊26上穿过;纤维继续向前穿入张力调节盘7的一号张力杆42和二号张力杆43之间;纤维继续向前从纱辊27的下方穿过;纤维继续向前从一号分纱梳5的各分纱杆30 之间穿过。纤维继续向前的走丝路径取决于干/湿纱缠绕。
所述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的组装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螺圈丝嘴4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一号螺纹孔32、二号螺纹孔33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上前端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纤维螺圈丝嘴4的各螺圈均经过倒圆角处理,螺圈齿尖和齿底高度为5mm,齿底间距8mm,齿尖、齿底连线和轴向夹角为70°。浸胶后的纤维在齿底间可充分展开,纤维在Y向移动时纱宽稳定,纱片展纱和厚度均匀,不会跳出螺圈。
(2)将弧形丝嘴17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七号螺纹孔38、八号螺纹孔39 和九号螺纹孔40、十号螺纹孔41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上前端相对应的连接板51的孔相连接固定。
七号螺纹孔38、八号螺纹孔39和九号螺纹孔40、十号螺纹孔41和连接板 51孔的安装选择由芯模直径的大小和丝嘴距离芯模外表面的距离决定,纤维和芯模上表面的夹角ɑ≧30°时选用连接板51上方的孔,纤维和芯模上表面的夹角ɑ<30°时选用连接板51下方的孔。
(3)将纱辊28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五号螺纹孔36、六号螺纹孔37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前端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4)将一号分纱梳5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三号螺纹孔34、四号螺纹孔35 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5)将三号纱辊27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五号螺纹孔36、六号螺纹孔37 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6)将张力调节盘7通过两端连接轴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
(7)将纱辊26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五号螺纹孔36、六号螺纹孔37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8)将纱辊10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五号螺纹孔36、六号螺纹孔37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9)将二号分纱梳25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三号螺纹孔34、四号螺纹孔35 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
(10)将分纱板11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十一号螺纹孔47、十二号螺纹孔 48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二号支架悬臂50上相对应的连接孔相连接固定,完成通用部分的组合安装。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和方法,属于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制造装备领域。其包括支架、浸纱胶槽、分纱板、纱梳、纱辊、浸纱架、张力调节盘和出纱辊。支架通过螺栓和缠绕设备的小车连接,可随小车实现Y向和Z向的移动。浸纱胶槽为可拆卸式弧形容器,配合使用下沉式浸纱架,两端配有防止纤维走丝时和浸胶槽发生磨损的纱辊,并保证纤维上多余胶液回流至胶槽内,弧形胶槽容器和下沉式浸纱方式使纤维始终浸润在胶液中,且容量大,可以满足多丝束纤维快速缠绕成型时对胶液的使用。分纱板、纱梳、纱辊、张力调节盘和丝嘴均和支架为可拆卸式配合,安装、更换方便。实现了多丝束连续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张力的调节,下沉式浸纱和干/ 湿法走丝的快速转换,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胶液利用率和成型效率。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0)

1.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浸纱胶槽(2)、一号分纱梳(5)、浸纱架(9)、浸纱架固定杆(19)、压纱杆(20)、浸纱架连接板(22)、二号分纱梳(25)、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
所述支架(1)上安装有相互平行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所述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均设置有一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5)和二号浸纱架L型定位槽(16);所述支架(1)间设置有浸纱胶槽(2),所述支架(1)间依次设置有螺圈丝嘴(4)、弧形丝嘴(17)、四号纱辊(28)、一号分纱梳(5)、三号纱辊(27)、张力调节盘(7)、二号纱辊(26)、干纱张力调节盘(8)、浸纱架(9)、一号纱辊(10)、二号分纱梳(25)和分纱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浸纱架连接板(22)为T形,所述浸纱架(9)通过浸纱架连接板(22)将两根浸纱架固定杆(19)和压纱杆(20)分别穿入浸纱架连接板(22)的压纱杆连接孔(23)和固定杆连接孔(24)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浸纱架固定杆(19)和压纱杆(20)的两端直径比杆身小2mm,形成浸纱架连接板(22)的定位台阶面,两个浸纱架固定杆(19)的定位扁平面(21)位于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螺圈丝嘴(4)的各螺圈均经过倒圆角处理,螺圈齿尖和齿底高度为5mm,齿底间距8mm,齿尖、齿底连线和轴向夹角为70°,浸胶后的纤维在齿底间充分展开,纤维在Y向移动时纱宽稳定,纱片展纱和厚度均匀,不会跳出螺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纱胶槽(2)为可拆卸式弧形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纱架(9)为下沉式浸纱架。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4个固定底座连接孔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支架(1)和缠绕设备小车连接固定后,通过小车运动实现纤维丝束(29)的Y向和Z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的两端通过焊接加强筋(14)加强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分纱梳(5)和二号分纱梳(25)的分纱杆安装孔(46)用胶粘剂安装固定分纱杆(30),分纱杆安装孔(46)和分纱杆(30)均无毛刺,纤维分别从分纱杆(30)之间穿过,保证纤维的有序排列且走丝过程中不会造成纤维的磨损。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丝嘴(17)通过十字盘头螺钉将七号螺纹孔(38)、八号螺纹孔(39)和九号螺纹孔(40)、十号螺纹孔(41)分别和支架(1)的一号支架悬臂(49)和二号支架悬臂(50)上前端相对应的连接板(51)的孔相连接固定;七号螺纹孔(38)、八号螺纹孔(39)和九号螺纹孔(40)、十号螺纹孔(41)和连接板(51)孔的安装选择由芯模直径的大小和丝嘴距离芯模外表面的距离决定,纤维和芯模上表面的夹角ɑ≧30°时选用连接板(51)上方的孔,纤维和芯模上表面的夹角ɑ<30°时选用连接板(51)下方的孔。
CN202221234707.5U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Active CN217648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4707.5U CN21764897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4707.5U CN21764897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8979U true CN217648979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2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4707.5U Active CN21764897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8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57962A (en) Golf club shaft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6736168B2 (e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pipe and filament winding apparatus
CN200958148Y (zh) 一种加弹机
CN212983277U (zh) 一种纱线纺织润滑装置
CN106194046A (zh) 一种多层耐磨擦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及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
JP2010163536A (ja) シートモールディングコンパウンドの製造方法
CN217648979U (zh) 一种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
CN115012139B (zh) 可多丝束出纱、干/湿纱快速转换张力调节走丝装置和走丝方法
WO2014206161A1 (zh) 新型半连续高速纺丝机
CN113334747A (zh) 一种高质高效纤维缠绕方法
CN114836895A (zh) 一种纤维编织管生产线
JP7031821B2 (ja) 繊維強化樹脂管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5103844U (zh) 一种纤维编织管生产线
CN103603073B (zh) 一种适用于卷绕装置外置的纺丝机的纺丝工艺
CN214694518U (zh) 一种和纸纺纱机中的原料输送装置
CN207552516U (zh) 实验用熔融纺丝机
CN207552517U (zh) 熔融纺丝机
CN217169858U (zh) 一种氢气瓶纤维丝缠绕系统
CN112680901A (zh) 大丝束碳纤维上浆装置和上浆方法
CN212218962U (zh) 一种弓片预浸料制备装置
CN2647564Y (zh) 一种纵向纤维增强树脂管小角度缠绕装置
CN218966210U (zh) 一种多丝束纤维缠绕纱线引导工装
CN215517878U (zh) 一种纤维编织管生产线
CN110576695A (zh) 一种新型毛笔及其制作方法
RU115770U1 (ru) Намот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Qiuye

Inventor after: Wu Weiping

Inventor after: Zhao Liang

Inventor after: Chen Yuting

Inventor after: Gao Xiaoru

Inventor after: Jia Xue

Inventor after: Chen Yuning

Inventor after: Fei Chundong

Inventor after: Pei Fang

Inventor before: Wu Weiping

Inventor before: Yang Zhizh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Xiuyan

Inventor before: Chen Yuting

Inventor before: Gao Xiaoru

Inventor before: Jia Xue

Inventor before: Chen Yuning

Inventor before: Fei Chundong

Inventor before: Pei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