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1480U - 一种电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1480U
CN217641480U CN202221352292.1U CN202221352292U CN217641480U CN 217641480 U CN217641480 U CN 217641480U CN 202221352292 U CN202221352292 U CN 202221352292U CN 217641480 U CN217641480 U CN 2176414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winding core
core
cas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522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雪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522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14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14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14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包括壳体、卷芯、负极转接片、膨胀胶和正极极柱。壳体内填充有电解液。卷芯设置于壳体内。负极转接片包括卷芯连接部以及与卷芯连接部连接的壳体连接部,卷芯连接部与卷芯的负极焊接,壳体连接部远离卷芯的一侧与壳体抵接,以使卷芯的负极与壳体电连接。壳体连接部与卷芯之间夹设有膨胀胶。正极极柱设置于壳体位于卷芯正极的一端,正极极柱与卷芯的正极电连接。通过设置负极转接片使壳体与卷芯的负极电连接,实现电芯正负极同侧,负极转接片的壳体连接部与卷芯之间夹设膨胀胶,膨胀胶在电芯填充电解液以及高温化成的过程中膨胀挤压负极转接片,保证负极转接片与壳体之间连接紧密。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对电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电芯已经不能满足现有产品的需求,大圆电芯是当前动力电池的一种主要发展方向。现阶段大圆柱电芯的工艺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圆柱电芯结构+全极耳工艺,钢壳为负极盖板为正极;另一种是钢壳底部铆接结构+全极耳工艺,钢壳底部铆接正极极柱,正负极同侧。现有的铆接式全极耳大圆柱电芯负极转接片与壳体连接的方式多采用激光穿透焊接,但是激光穿透焊接会导致壳体镀镍层破坏,从而使钢壳生锈,造成不良。
因此,亟需一种电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实现电芯正负极同侧,并且保证负极转接片与壳体之间连接紧密。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芯,包括:
壳体,其内填充有电解液;
卷芯,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负极转接片,其包括卷芯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卷芯连接部连接的壳体连接部,所述卷芯连接部与所述卷芯的负极焊接,所述壳体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与所述壳体抵接,以使所述卷芯的负极与所述壳体电连接;
膨胀胶,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卷芯之间夹设有所述膨胀胶;
正极极柱,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卷芯正极的一端,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卷芯的正极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卷芯连接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卷芯连接部均平行于所述卷芯的负极端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卷芯连接部的厚度,以使所述卷芯连接部与所述卷芯负极贴合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卷芯负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所述膨胀胶,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与所述壳体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与所述壳体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于所述卷芯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卷芯之间夹设有所述膨胀胶,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与所述壳体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与所述壳体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环绕所述卷芯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卷芯负极的一端设置有滚槽,所述滚槽环绕所述壳体设置,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抵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
负极顶盖,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卷芯负极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负极顶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
密封垫,所述负极顶盖通过所述密封垫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
正极转接片,其一侧与所述卷芯的正极焊接,所述正极极柱的一端所述正极转接片焊接固定,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转接片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正极极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芯,通过设置负极转接片使壳体与卷芯的负极电连接,从而使壳体作为电芯的负极,实现电芯正负极同侧,负极转接片的壳体连接部与卷芯之间夹设膨胀胶,膨胀胶在电芯填充电解液以及高温化成的过程中膨胀挤压负极转接片,保证负极转接片与壳体之间连接紧密。避免了采用激光穿透焊连接负极转接片与壳体容易造成壳体镀镍层破坏而生锈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负极转接片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正极转接片;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膨胀胶贴附到卷芯上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附到卷芯上的膨胀胶折弯后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卷芯焊接负极转接片和正极转接片后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卷芯放入壳体后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壳体滚槽后的剖视图。
图中:
1、壳体;11、滚槽;2、卷芯;
3、负极转接片;31、卷芯连接部;32、壳体连接部;321、第一连接部;322、第二连接部;
4、膨胀胶;5、正极极柱;6、负极顶盖;7、密封垫;8、正极转接片;81、凹槽;
9、绝缘密封组件;91、密封圈;92、上绝缘限位件;921、第一绝缘限位部;922、第二绝缘限位部;93、下绝缘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包括壳体1、卷芯2、负极转接片3、膨胀胶4和正极极柱5。壳体1内填充有电解液。卷芯2设置于壳体1内。负极转接片3包括卷芯连接部31以及与卷芯连接部31连接的壳体连接部32,卷芯连接部31与卷芯2的负极焊接,壳体连接部32远离卷芯2的一侧与壳体1抵接,以使卷芯2的负极与壳体1电连接。壳体连接部32与卷芯2之间夹设有膨胀胶4。正极极柱5设置于壳体1位于卷芯2正极的一端,正极极柱5与卷芯2的正极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通过设置负极转接片3使壳体1与卷芯2的负极电连接,从而使壳体1作为电芯的负极,实现电芯正负极同侧,负极转接片3的壳体连接部32与卷芯2之间夹设膨胀胶4,膨胀胶4在电芯填充电解液以及高温化成的过程中膨胀挤压负极转接片3,保证负极转接片3与壳体1之间连接紧密。避免了采用激光穿透焊连接负极转接片3与壳体1容易造成壳体1镀镍层破坏而生锈的情况。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连接部32包括与卷芯连接部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1,第一连接部321与卷芯连接部31均平行于卷芯2的负极端面,第一连接部321的厚度小于卷芯连接部31的厚度,以使卷芯连接部31与卷芯2负极贴合时,第一连接部321与卷芯2负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设置有膨胀胶4,第一连接部321远离卷芯2的一侧与壳体1抵接。通过使第一连接部321与卷芯2负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避免膨胀胶4挤压负极转接片3时,卷芯连接部31与卷芯2的负极之间的应力过大而造成脱焊。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321远离卷芯2的一侧与壳体1贴合。通过使第一连接部321与壳体1贴合,能够增加负极转接片3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增大过流能力。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连接部32还包括与第一连接部3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2,第二连接部322与第一连接部321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部322套设于卷芯2上,第二连接部322与卷芯2之间夹设有膨胀胶4,第二连接部322远离卷芯2的一侧与壳体1抵接。通过设置套设于卷芯2上的第二连接部322,并在第二连接部322与卷芯2之间设置膨胀胶4保证第二连接部322与壳体1抵接,能够增加负极转接片3与壳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过流能力。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322远离卷芯2的一侧与壳体1贴合。通过使第二连接部322与壳体1贴合,能够进一步增加负极转接片3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增大过流能力。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321环绕卷芯连接部31设置,第二连接部322环绕第一连接部321设置,以提高第一连接部321与卷芯连接部31的连接强度以及第二连接部322与第一连接部321的连接强度,并且提高负极转接片3的过流能力。
可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1位于卷芯2负极的一端设置有滚槽11,滚槽11环绕壳体1设置,以使壳体1与第一连接部321远离卷芯2的一侧抵接。通过滚槽11使壳体1向内凹陷,从而壳体1能够与负极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21远离卷芯2的一侧抵接。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还包括负极顶盖6和密封垫7。壳体1位于卷芯2负极的一端设置有开口,负极顶盖6盖设于开口上。负极顶盖6通过密封垫7与壳体1密封连接。在进行电芯的组装时,连接有正极转接片8和负极转接片3的卷芯2通过壳体1上的开口放入壳体1内,顶盖6和密封垫7配合实现对壳体1的开口的密封。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还包括正极转接片8,其一侧与卷芯2的正极焊接,正极极柱5的一端正极转接片8焊接固定,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1。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正极转接片8远离卷芯2的一侧设置有凹槽81,正极极柱5的一端伸入凹槽81内。通过设置凹槽81容纳正极极柱5伸入壳体1内的铆接块,使正极极柱5与正极转接片8的连接更加稳固。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还包括绝缘密封组件9,绝缘密封组件9包括密封圈91、上绝缘限位件92和下绝缘限位件93。密封圈91套设于正极极柱5上,且夹设于正极极柱5与壳体1之间,以密封正极极柱5与壳体1之间的间隙,避免壳体1内的电解液泄露。上绝缘限位件92套设于正极极柱5上,上绝缘限位件92包括第一绝缘限位部921以及与第一绝缘限位部921固连的第二绝缘限位部922,第一绝缘限位部921夹设于正极极柱5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以及正极转接片8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第二绝缘限位部922伸入安装孔。下绝缘限位件93套设于正极极柱5上,下绝缘限位件93夹设于正极极柱5与壳体1外壁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绝缘限位件92和下绝缘限位件93均为塑胶材质。上绝缘限位件92和下绝缘限位件93使正极极柱5与壳体1之间以及正极转接片8与壳体1之间均间隔设置,从而避免正极转接片8以及正极极柱5与壳体1接触而造成电芯短路。
如图4-8所示,电芯生产时,首先在卷芯2靠近负极的一端的侧壁上贴附膨胀胶4,将膨胀胶4折弯,使部分膨胀胶4贴附于卷芯2的负极上,在卷芯2的正负极分别焊接正极转接片8和负极转接片3,在壳体1远离开口的一端垫设密封绝缘垫9,将焊接了正极转接片8和负极转接片3的卷芯2放入壳体1中,在壳体1位于卷芯2负极的一端加工出滚槽11,使壳体1与负极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21远离卷芯2的一侧抵接,从而将卷芯2固定于壳体1内,向壳体1内注入电解液,膨胀胶4遇电解液膨胀,驱使负极转接片3的壳体连接部32与壳体1紧密贴合,在壳体1的开口处放入套设有密封垫7的负极顶盖6,最后封口,并进行高温化成,高温化成过程中膨胀胶4进一步膨胀,高温化成为电芯生产的常规技术手段,这里不再具体介绍。封口后的电芯如图1所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其内填充有电解液;
卷芯(2),其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
负极转接片(3),其包括卷芯连接部(31)以及与所述卷芯连接部(31)连接的壳体连接部(32),所述卷芯连接部(31)与所述卷芯(2)的负极焊接,所述壳体连接部(32)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抵接,以使所述卷芯(2)的负极与所述壳体(1)电连接;
膨胀胶(4),所述壳体连接部(32)与所述卷芯(2)之间夹设有所述膨胀胶(4);
正极极柱(5),其设置于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卷芯(2)正极的一端,所述正极极柱(5)与所述卷芯(2)的正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部(32)包括与所述卷芯连接部(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1),所述第一连接部(321)与所述卷芯连接部(31)均平行于所述卷芯(2)的负极端面,所述第一连接部(321)的厚度小于所述卷芯连接部(31)的厚度,以使所述卷芯连接部(31)与所述卷芯(2)负极贴合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21)与所述卷芯(2)负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所述膨胀胶(4),所述第一连接部(321)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21)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连接部(32)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2),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1)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322)套设于所述卷芯(2)上,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与所述卷芯(2)之间夹设有所述膨胀胶(4),所述第二连接部(322)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22)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21)环绕所述卷芯连接部(31)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322)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321)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卷芯(2)负极的一端设置有滚槽(11),所述滚槽(11)环绕所述壳体(1)设置,以使所述壳体(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1)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负极顶盖(6),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卷芯(2)负极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负极顶盖(6)盖设于所述开口上;
密封垫(7),所述负极顶盖(6)通过所述密封垫(7)与所述壳体(1)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极转接片(8),其一侧与所述卷芯(2)的正极焊接,所述正极极柱(5)的一端所述正极转接片(8)焊接固定,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壳体(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转接片(8)远离所述卷芯(2)的一侧设置有凹槽(81),所述正极极柱(5)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81)内。
CN202221352292.1U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电芯 Active CN2176414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52292.1U CN21764148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电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52292.1U CN21764148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电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1480U true CN217641480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2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52292.1U Active CN21764148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电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14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9481B2 (en) Battery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battery module
CN113991186A (zh)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锂电池
CN213401445U (zh) 一种新型全极耳结构圆柱电池
CN108461757B (zh) 圆柱形电池及其电极集流组件和制法
CN114899556A (zh)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KR101230994B1 (ko) 중대형 배터리
CN102347512A (zh)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CN114665233A (zh) 电池
CN201478392U (zh) 具有集流盘的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
CN115911773A (zh) 一种全极耳圆柱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14209A (zh) 电池
CN211265619U (zh) 纽扣电池
CN217641480U (zh) 一种电芯
CN115566328B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CN111354916A (zh) 纽扣电池极壳与电极极耳电连接方法及电连接结构和产品
KR20030066172A (ko) 전극 탭 및 이를 구비한 밀폐전지
CN212907874U (zh) 一种无极耳的电池
CN114784464A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模组
CN218586265U (zh) 电池组
CN206422139U (zh) 一种用于软包电芯极耳与盖板的连接件连及连接结构
CN217062426U (zh) 电池
CN220553565U (zh) 电池单体及电池装置
CN220474747U (zh) 一种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US20230420772A1 (en) Battery
CN221126095U (zh) 一种新型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