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8714U -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8714U
CN217598714U CN202221232641.6U CN202221232641U CN217598714U CN 217598714 U CN217598714 U CN 217598714U CN 202221232641 U CN202221232641 U CN 202221232641U CN 217598714 U CN217598714 U CN 217598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ngle
guide plate
prese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26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兵
张风利
罗秋丽
张荣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26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8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8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8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该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安装于所述车辆且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后轮之间,所述导流板适于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以使气流与所述车辆的后悬架错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通过将导流板设置为可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可以满足车辆不同的导流需求,以实现较优的降风阻系数的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具有该导流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导流板是汽车空气动力学开发领域常用的降低风阻的方案,相关技术中的导流板不能实现较优的降低风阻系数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可以满足车辆不同的导流需求,以实现较优的降风阻系数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安装于所述车辆且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后轮之间,所述导流板适于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以使气流与所述车辆的后悬架错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通过将导流板设置为可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可以满足车辆不同载荷下的导流需求,以实现较优的降风阻系数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车身摆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或停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板向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且倾斜角度至少具有常态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常态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所述常态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可选地,所述车辆上安装有雷达探头,所述雷达探头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车身高度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本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所述车身本体,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安装板活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为电动车,所述车身本体包括电池包,所述安装板利用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池包的下表面且所述安装板大致水平设置,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安装板向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板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导流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电池包的左右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车辆;传动元件,所述传动元件由所述驱动元件驱动以带动所述导流板摆动;所述传动元件包括:传动带、从动轮、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轴上的主动轮,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导流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与电池包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与电池包连接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与电池包连接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板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导流板自安装板向车辆的后上方倾斜的角度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导流板组件10、安装板1、导流板2、驱动装置3、驱动元件31、传动带32、主动轮33、从动轮34、可调张紧轮35、销轴4、第一紧固件5、第二紧固件6、电池包20、前轮30、后轮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导流板系统以及包括该导流系统的车辆100。
参照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导流板系统包括导流板组件10,而车辆100包括前轮30、后轮40以及导流系统,导流板组件10位于前轮30和后轮40之间。其中,导流板组件10可以包括:导流板2以及驱动装置3。
导流板2安装于车辆100的车身,且导流板2位于车辆100的前轮30、后轮40之间,导流板2适于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后轮40位置具有后悬架,后悬架具有后悬架弹簧下摆臂,因此,导流板2位于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前方,当车辆100前进行驶时,气流先到达导流板2,再由导流板2将气流的方向改变,使气流沿导流板2发生偏移,这样,气流与车辆的后悬架错开,气流不会直接撞击到后悬架弹簧下摆臂上,从而降低了气流的风阻系数,节省了整车的能耗。当车辆100载重发生变化而导致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高度位置改变时,导流板2能够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不同高度,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导流效果。
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导流板2摆动。换言之,驱动装置3可以提供驱动力,使得导流板2能够摆动,从而改变导流板2自身的角度,当导流板组件10应用于车辆100上且用于改变气流方向时,导流板2的不同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导流效果,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导流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00的导流系统,通过将导流板2设置为可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可以满足车辆100不同的导流需求。换言之,导流板组件10为主动式导流板组件,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导流需求而将导流板2设置在不同的角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不同高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导流系统,可以满足车辆100在不同情况下的减阻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装置3电连接,控制器适于控制驱动装置3进行驱动或停止,例如控制器可以向驱动装置3发出驱动信号和/或停止信号,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导流板2摆动,停止信号可以使导流板2停止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所示,导流板2向车辆100的后上方倾斜,倾斜的角度为θ,θ至少具有常态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车辆100上安装有雷达探头,雷达探头与控制器电连接,雷达探头安装在车辆100的保险杠上,且雷达探头可用于检测车辆100的车身高度。
在车身高度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常态角度;
在车身高度不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一预设角度;
在车身高度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二预设角度;
换言之,θ可随车身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其中,第一预设高度值>第二预设高度值,常态角度>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也就是说,载重越大,θ越小,以便于导流板2更好地对气流进行导流,使得气流不直接撞击后悬架弹簧下摆臂。
具体地,车身高度与车辆100的载重相关,并且车身高度与车辆100的载重呈反相关,也就是说,载重越大,车身高度越低;载重越小,车身高度越高。车辆100的载重不同,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高度也不同。通过雷达探头监测离地高度可转换成载重信息,即由车身高度经过换算可以得到车辆100的载重,第一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第二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
这样,在车辆100的载重在空载和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之间(简称为第一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常态角度;
在车辆100的载重不小于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且不大于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简称为第二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一预设角度;
在车辆100的载重大于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简称为第三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二预设角度。
换言之,车辆100的载重状态分为第一载重状态、第二载重状态和第三载重状态,每个载重状态下对应着导流板2的一个角度,即第一载重状态对应导流板2的常态角度,第二载重状态对应导流板2的第一预设角度,第三载重状态对应导流板2的第二预设角度,常态角度、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这个三个角度值在车辆100的风阻性能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已经定义好。其中,常态角度可以是车辆100静止空载的停车状态下的导流板2角度值。
导流板2向车辆100的后上方倾斜的角度θ发生调节动作需要车辆100的载重发生变化。导流板2角度的调节是通过乘员舱里面的无线控制器发出驱动信号给驱动元件31实现,而控制器的控制策略是车辆100的风阻性能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已经定义好。具体而言,控制器根据保险杠上的雷达探头监测整车车身的离地高度后转换成载重信息传递的信号启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发出控制命令给驱动元件31,驱动元件31驱动主动轮33通过传动带32、从动轮34带动导流板2的角度发生变化。
目前车辆100都会配置保险杠上的雷达探头,因此通过保险杠上的雷达探头监测并传递信号给控制器的方式,可以不用再额外增加的单独监测传感器,有利于节约车辆100的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00上安装有轮速传感器和雷达探头,轮速传感器、雷达探头均与控制器电连接,轮速传感器属于悬架系统,且轮速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100的轮速,雷达探头安装在车辆100的保险杠上,且雷达探头可用于检测车辆100的车身高度。
在车辆100的轮速大于0且车身高度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常态角度;
在车辆100的轮速大于0且车身高度不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一预设角度;
在车辆100的轮速大于0且车身高度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二预设角度。
也就是说,在轮速大于0且车辆100的载重在空载和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之间(简称为第一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常态角度;
在轮速大于0且车辆100的载重不小于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且不大于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简称为第二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一预设角度;
在轮速大于0且车辆100的载重大于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简称为第三载重状态)时,导流板2摆动至第二预设角度。
导流板2向车辆100的后上方倾斜的角度θ发生调节动作需要车辆100处于行驶状态(即轮速大于0)并且载重发生变化。控制器根据悬架系统上的轮速传感器传递的信号和保险杠上的雷达探头监测整车车身的离地高度后转换成载重信息传递的信号启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发出控制命令给驱动元件31,驱动元件31驱动主动轮33通过传动带32、从动轮34带动导流板2的角度发生变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可以包括车身本体和安装板1,其中,安装板1固定安装于车身本体,导流板2与安装板1活动连接,例如,导流板2与安装板1可以通过销轴4实现活动连接。在将导流板组件10安装在车辆100上时,安装板1可以固定于车辆100。通过设置安装板1,方便将导流板组件10安装于车辆100。
可选地,安装板1、导流板2均构造为板状件,导流板2可以是金属导流板、塑料导流板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00为电动车,车身本体包括电池包20,参照图3、图5-图6所示,电池包20位于车辆100的前轮30和后轮40之间,安装板1固定安装于电池包20的下表面,且安装板1水平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板1可以由第二紧固件6安装在电池包20的壳体上,第二紧固件6可以是螺栓、螺钉、铆钉等。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板1可以为电池包20的壳体的一部分。
导流板2相对于安装板1向车辆100的后上方倾斜。后轮40位置具有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电池包20位于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前方,因此,导流板2也位于后悬架弹簧下摆臂的前方,当车辆100前进行驶时,气流先到达导流板2,再由导流板2将气流的方向改变,使气流偏移,这样,气流不会直接撞击到后悬架弹簧下摆臂上,从而降低了气流的风阻系数,节省了整车的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5-图6所示,车辆100为电动车,电动车包括电池包20,电池包20位于车辆100的前轮30和后轮40之间,导流板2为两个,且两个导流板2对称设置在电池包20的左右两侧,导流板2相对于电池包20向车辆100的后上方倾斜。这样,每个后轮40内侧的后悬架弹簧下摆臂均由对应的导流板2进行导流,换言之,两个导流板2可以对两个后轮40内侧前方的气流进行导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可以包括驱动元件31和传动元件,驱动元件31安装于安装板1,如图4所示,驱动元件3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第一紧固件5安装在安装板1上,可选地,第一紧固件5可以是螺栓、螺钉、铆钉等,驱动元件31可以为自锁驱动步进电机。控制器与驱动元件31电连接,且控制器适于控制驱动元件31进行驱动或停止。
传动元件由驱动元件31驱动以带动导流板2摆动,换言之,驱动元件31的驱动力经传动元件传递给导流板2,从而实现导流板2相对于安装板1的摆动。
具体地,传动元件可以包括:传动带32、主动轮33以及从动轮34,主动轮33设置在驱动元件31的驱动轴上,当驱动元件31转动时,驱动轴带动主动轮33同步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33与驱动轴以可拆卸的方式实现安装固定,且主动轮33与驱动轴之间可以通过键连接或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扭矩传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动轮33可以构造为一体形成在驱动轴外周面上的轮齿,由此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省略主动轮33与驱动轴的装配工序。
导流板2与从动轮34固定连接,主动轮33通过传动带32带动从动轮34转动。具体而言,当驱动元件31的驱动轴带动主动轮33同步转动时,传动带32将主动轮33的转动传递给从动轮34,以实现从动轮34的转动,又由于导流板2与从动轮34固定连接,由此可实现导流板2相对于安装板1的摆动。带传动的方式结构比较简单,维修起来更方便,成本更低。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均为齿轮,传动带32为齿形同步带,由此可以防止传动过程中传动带32发生打滑。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均为皮带轮,传动带32为皮带。
参照图4所示,传动带32的路径上还设置有可调张紧轮35,可调张紧轮35抵靠传动带32,通过调节可调张紧轮35的位置,可以实现对传动带32的张紧程度的调节,从而保证传动元件的传动更加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导流系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安装于所述车辆且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后轮之间,所述导流板适于根据车身高度调整自身的摆动角度,以使气流与所述车辆的后悬架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导流板摆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或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向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且倾斜角度至少具有常态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高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常态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在所述车身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所述导流板摆动至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所述常态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安装有雷达探头,所述雷达探头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车身高度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半载载重,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值对应的载重信息为二分之一的满载载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本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所述车身本体,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安装板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电动车,所述车身本体包括电池包,所述安装板利用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池包的下表面且所述安装板大致水平设置,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安装板向所述车辆的后上方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导流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电池包的左右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车辆;
传动元件,所述传动元件由所述驱动元件驱动以带动所述导流板摆动;
所述传动元件包括:传动带、从动轮、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轴上的主动轮,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系统。
CN202221232641.6U 2022-05-19 2022-05-19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Active CN217598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2641.6U CN217598714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2641.6U CN217598714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8714U true CN217598714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68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2641.6U Active CN217598714U (zh) 2022-05-19 2022-05-19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8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9225B (zh) 厢式货车
CN217598714U (zh) 用于车辆的导流系统以及车辆
CN101549712A (zh) 主动式发动机舱盖调节系统
CN201619435U (zh) 电动客车动力总成
CN209552922U (zh) 一种自动导引运输车
CN211032792U (zh) 一种后扰流板总成
CN204984598U (zh) 一种可实现反转工作的压缩机传动装置
CN217864407U (zh) 主动式前扰流板及包括主动式前扰流板的车辆
CN102923031A (zh) 一种自平衡客车座椅小桌板
CN112963306B (zh) 一种车载智能风力发电系统
CN216692877U (zh) 一种车载雷达多角度调节支架
CN113894935A (zh) 电控液压智联泵搅拌车及其控制方法
CN210618136U (zh) 适应小半径曲线的转向架及机车
CN215322114U (zh) 用于汽车座椅的电驱动滑轨系统
CN207917074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外置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及电动自行车
CN220923762U (zh) 一种电动出风口总成
CN201520624U (zh) 叉车空调压缩机安装机构
KR100292774B1 (ko) 차속적응형스포일러제어장치
CN114954704B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6069901U (zh) 一种重型车篦板
CN216401585U (zh) 抬升装置、行走轮及舵轮
CN216443495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整体角度调节的机构
CN210822495U (zh) 一种可无级调节角度的后扰流板机构
CN212685177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连杆防脱结构
CN214930167U (zh) 汽车风阻调节装置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