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5392U -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75392U
CN217575392U CN202221883053.9U CN202221883053U CN217575392U CN 217575392 U CN217575392 U CN 217575392U CN 202221883053 U CN202221883053 U CN 202221883053U CN 217575392 U CN217575392 U CN 2175753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tail
beam assemblies
assemblies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830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翔宇
周旭
夏纯涛
陈志文
蔡传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830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753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753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753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包括上层隔断总成、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上方的大座椅总成、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下方的中层隔断总成、连接在中层隔断总成右端下方的十片梁总成、连接在十片梁总成底端左侧的两个尾纵梁总成,以及连接大座椅总成左端、上层隔断总成左端、中层隔断总成左端以及尾纵梁总成左端的九片梁总成,还包括安装在九片梁总成中段对称设置的电机左支架总成和电机右支架总成、连接在十片梁总成底端左侧与且与尾纵梁总成连接的的空压机下托架总成以及设置在十片梁总成上方的防撞立柱总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使电车具有整体质量轻、强度高、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客车主要是指纯电动客车,全部使用电能行驶,该类产品噪音小,行驶稳定性高,并且实现零排放。电动客车越来越普遍,但现有的客车尾端结构整体质量重、强度差、安全性低,不符合客车轻量化及安全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车尾端总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客车尾端结构整体质量重、强度差、安全性低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包括上层隔断总成、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上方的大座椅总成、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下方的中层隔断总成、连接在中层隔断总成右端下方的十片梁总成、连接在十片梁总成底端左侧的两个尾纵梁总成,以及连接大座椅总成左端、上层隔断总成左端、中层隔断总成左端以及尾纵梁总成左端的九片梁总成,还包括安装在九片梁总成中段对称设置的电机左支架总成和电机右支架总成、连接在十片梁总成底端左侧与且与尾纵梁总成连接的的空压机下托架总成,以及设置在十片梁总成上方的防撞立柱总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大座椅总成与上层隔断总成之间设置高压电器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十片梁总成右侧连接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连接第一立柱,第二纵梁远离十片梁总成的一端设有第二立柱,第二立柱与中层隔断总成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空压机下托架总成与中层隔断总成之间连接第三纵梁,第三纵梁上设置转向油泵支架,空压机下托架总成远离尾纵梁总成的一端连接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九片梁总成与十片梁总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十片梁总成左侧远离尾纵梁总成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梁,第一横梁与尾纵梁总成之间连接第三横梁,第三横梁上设置水泵支架。
上述技术方案大座椅总成、上层隔断总成、中层隔断总成、十片梁总成、九片梁总成、尾纵梁总成、空压机下托架总成以及防撞立柱总成通过矩形立柱和横梁焊接,且都为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将钢质大座椅总成、上层隔断总成、中层隔断总成、十片梁总成、九片梁总成、尾纵梁总成、空压机下托架总成以及防撞立柱总成通过矩形立柱和横梁焊接,可使电车具有整体质量轻、强度高、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从A处俯视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立柱总成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以下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中:1、大座椅总成;2、上层隔断总成;3、十片梁总成;4、高压电器仓;5、九片梁总成;6、电机左支架总成;7、电机右支架总成;8、空压机下托架总成;9、第一横梁;10、第一立柱;11、第一纵梁;12、第二纵梁;13、搭铁支架;14、过渡接头支架;15、中层隔断总成;16、尾纵梁总成;17、第三纵梁;18、转向油泵支架;19、第二立柱;20、钢板;21、第三立柱;22、第二横梁;23、封板;24、扎带环;25、第三横梁;26、水泵支架;27、第一螺栓;28、线束固定板;29、空滤器支架;30、防撞立柱总成;31、防撞梁上支架;32、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包括上层隔断总成2、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2上方的大座椅总成1、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2下方的中层隔断总成15、连接在中层隔断总成15右端下方的十片梁总成3、连接在十片梁总成3底端左侧的两个尾纵梁总成16、连接大座椅总成1左端、上层隔断总成2左端、中层隔断总成15左端以及尾纵梁总成16左端的九片梁总成5、设置在九片梁总成5中段左右两侧的电机左支架总成6和电机右支架总成7、连接在十片梁总成3底端左侧与且与尾纵梁总成16连接的的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以及设置在十片梁总成3上方的防撞立柱总成30。
其中,如图1所示,大座椅总成1与上层隔断总成2之间设置高压电器仓4,两个尾纵梁总成16上个设置一个搭铁支架13,九片梁总成5一侧还设置有第一螺栓27,第一螺栓27用于固定线束固定板28,固定线束固定板28用于固定油管、变速操纵等管线,使这些管线走向顺畅,避免这些管线抖动受损,提高整车装配维修的便利性和整车运行的稳定性,九片梁总成5上还连接有过渡接头支架14和第一螺栓27,过渡接头支架14和第一螺栓27用于将九片梁总成5跟稳定便捷的与其他部件连接,提高车辆稳定性。
如图1、2所示,十片梁总成3右侧连接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第一纵梁11与第二纵梁12之间连接第一立柱10,第二纵梁12远离十片梁总成3的一端设有第二立柱19,第二立柱19与中层隔断总成15连接;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与中层隔断总成15之间连接第三纵梁17,第三纵梁17上设置转向油泵支架18,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远离尾纵梁总成16的一端连接第二横梁22,第二横梁22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九片梁总成5与十片梁总成3;十片梁总成3左侧远离尾纵梁总成16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梁9,第一横梁9与尾纵梁总成16之间连接第三横梁25,第三横梁25上设置水泵支架26,在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22、第一纵梁11、第二纵梁12以及第三纵梁17上均设有电器线束固定扎带环24,所述电器线束固定扎带环24,用于捆绑线束,避免线束抖动受损。
如图3所示,九片梁总成5焊接后能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变形,从而提高了电车九片梁总成5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上层隔断总成2与中层隔断总成15之间连接第三立柱21,第三立柱21用于支撑上层隔断总成2与中层隔断总成15,增强整个结构的强度,提高安全性,上层隔断总成2与中层隔断总成15之间还设置有钢板20,提高九片梁总成5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十片梁总成3与九片梁总成5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封板23,封板23和钢板20用于将整个电车尾端总成包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增强整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4、5所示,防撞立柱总成30包括防撞梁上支架31和第二螺栓32,优选的第二螺栓32为六角螺栓;搭铁支架13一侧还设置有空滤器支架29。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车尾端总成结构,适用于9米以上的纯电动客车或者混合动力客车,具有通用性强、结构简单、焊接强度小、刚性结构强度大、质量轻等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隔断总成(2)、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2)上方的大座椅总成(1)、设置在上层隔断总成(2)下方的中层隔断总成(15)、连接在中层隔断总成(15)右端下方的十片梁总成(3)、连接在十片梁总成(3)底端左侧的两个尾纵梁总成(16),以及连接大座椅总成(1)左端、上层隔断总成(2)左端、中层隔断总成(15)左端以及尾纵梁总成(16)左端的九片梁总成(5),还包括安装在九片梁总成(5)中段对称设置的电机左支架总成(6)和电机右支架总成(7)、连接在十片梁总成(3)底端左侧且与尾纵梁总成(16)连接的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设置在十片梁总成(3)上方的防撞立柱总成(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座椅总成(1)与上层隔断总成(2)之间设置高压电器仓(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十片梁总成(3)右侧连接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第一纵梁(11)与第二纵梁(12)之间连接第一立柱(10),第二纵梁(12)远离十片梁总成(3)的一端设有第二立柱(19),第二立柱(19)与中层隔断总成(1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与中层隔断总成(15)之间连接第三纵梁(17),第三纵梁(17)上设置转向油泵支架(18),空压机下托架总成(8)远离尾纵梁总成(16)的一端连接第二横梁(22),第二横梁(22)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九片梁总成(5)与十片梁总成(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车尾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十片梁总成(3)左侧远离尾纵梁总成(16)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梁(9),第一横梁(9)与尾纵梁总成(16)之间连接第三横梁(25),第三横梁(25)上设置水泵支架(26)。
CN202221883053.9U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Active CN2175753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3053.9U CN217575392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3053.9U CN217575392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75392U true CN217575392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36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83053.9U Active CN217575392U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753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3626A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204323486U (zh) 轻型纯电动客车及其底盘车架
CN102765317A (zh)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支撑梁机构
CN105946977A (zh) 汽车车身骨架
CN104494408B (zh) 一种纯电动微型轿车底盘布置结构
DE102020123098A1 (de) Fahrzeugrahmenbaugruppe
DE102020119405A1 (de) Rahmenstützbaugruppe
CN210338042U (zh) 一种四轮转向电动汽车车架结构
CN217575392U (zh) 一种电车尾端总成
CN111660791B (zh) 一种新能源客车顶置固定电池基座
CN210416763U (zh) 一种适用电动车电池布置的地板下梁结构
CN203078598U (zh) 电动货车车架总成
CN210941969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车架及汽车
CN111806571A (zh)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CN112208638A (zh) 一种车架及电动车辆
CN107416036B (zh) 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CN202716716U (zh)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支撑梁机构
CN21150771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安装支架
CN205818908U (zh) 一种底盘及牵引车
CN204586750U (zh) 车载电池的安装结构
CN205034185U (zh) 电动汽车及其底盘
CN211543688U (zh) 机舱横梁及汽车
CN211494269U (zh) 一种旅游车车架结构
CN210707610U (zh) 车架及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