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4925U -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74925U
CN217574925U CN202221059927.9U CN202221059927U CN217574925U CN 217574925 U CN217574925 U CN 217574925U CN 202221059927 U CN202221059927 U CN 202221059927U CN 217574925 U CN217574925 U CN 217574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ick
change
cavity
boundary beam
brack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99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黄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5992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74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74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74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快换支架用边梁包括朝向电池包的第一安装面以及朝向电动汽车底部的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连接有用于锁止电池包的锁止机构。快换支架用边梁由型材制成,且具有至少两个型腔,至少两个型腔包括位于第一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一型腔和位于第二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二型腔,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均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快换支架用边梁无需额外焊接加强结构以满足强度要求,便于加工从而缩短工期,尺寸精度较高,满足快换支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

Description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尾气的排放仍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治理汽车尾气,人们研制出了天然气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以替代燃油型汽车。而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电动汽车。目前的电动汽车主要包括直充式和快换式两种。由于受充电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目前很多新能源电动汽车逐步采用快速更换电池的模式进行能源补给。
电动汽车在更换电池时,换电设备从电动汽车上取下亏电电池并将亏电电池转送至电池转运设备,电池转运设备之后将亏电电池转送至电池仓进行充电。之后,电池转运设备再从电池仓取出满电电池并将满电电池转送至换电设备,由换电设备将满电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中。
其中,满电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是通过将满电电池安装到位于电动汽车底部的快换支架上,快换支架上设有用于电池的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的车体端电连接器,同时,快换支架上还设有用于将电池锁止固定在快换支架上的锁止机构,由于电池的重量较大,从而快换支架需要具备匹配的强度以实现电池的可靠连接、安装。
快换支架为框架结构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边梁以及位于两边梁之间的前梁和后梁。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边梁以及前梁、后梁通常是由钣金件制成的,强度相对有限。以边梁为例,边梁靠近电动汽车的底部的面为与电动汽车连接的主要部位,为了保证快换支架带着电池连接在电动汽车上后边梁处不易因为受力过大而损坏或变形,需要在边梁上设置(例如,焊接)比较多的用于加强边梁强度的加强结构,从而导致边梁加工周期相对较长。同时,由于需要焊接较多的加强结构,边梁上会存在较多焊接缝,会造成边梁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边梁的尺寸精度较差,进而可能导致无法达到快换支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快换支架采用钣金件制作,为保证其结构强度而焊接加强结构导致尺寸精度较差,进而可能导致无法达到快换支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用边梁包括朝向电池包的第一安装面以及朝向电动汽车底部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连接有用于锁止电池包的锁止机构,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由型材制成,且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具有至少两个型腔,至少两个所述型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一型腔和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均沿着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方案中,现有技术中钣金件制成的边梁,由型材制作而成的边梁无需额外焊接加强结构以满足强度要求,从而实现在结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缩短工期。另外,由于无需另外焊接较多的加强结构,尺寸精度较高,满足快换支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包括相互连接的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型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所述第一本体靠近电池包的端面为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型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本体用于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为所述第二安装面。
在本方案中,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分别位于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型腔的设置分别提高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强度,且边梁的结构较为简单。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沿着垂直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L形。
在本方案中,边梁的结构规则,当其安装于电动汽车的底部后,锁止机构设置在边梁靠近电池包的侧面,便于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锁止固定,且边梁占用的空间较少。
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靠近电池包的端面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锁止机构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型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本体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型腔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来分别实现第一安装面与锁止机构的安装、第二安装面与电动汽车的底部的安装,结构简单。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型腔、第二型腔连通,从而兼顾边梁的结构强度与锁止机构的安装及边梁与电动汽车的底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还包括加强板,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加强板之间围成沿着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型腔,所述容纳型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穿设线束。
在本方案中,加强板的设置进一步提高边梁的强度,设置容纳型腔供线束穿过,一方面,无需在边梁的外部设置扎线带等用于固定线束的结构,从而减少零件数量与装配时间;另一方面,容纳型腔能够保护线束,避免线束损坏,有利于保证可靠的通信连接。
优选地,所述容纳型腔内设有第一加强隔板,所述第一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容纳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子型腔,至少一个所述容纳子型腔用于穿设所述线束。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隔板进一步将容纳型腔分隔为多个容纳子型腔,进一步提高边梁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一避让孔用于使所述容纳型腔与外部连通,并用于将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在本方案中,第一避让孔的设置为传感器提供了安装空间,便于实现传感器的可靠安装。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用于使所述第一型腔、所述容纳型腔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所述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组件穿过。
在本方案中,第二避让孔的设置为锁止机构提供了安装空间,便于实现锁止机构的可靠安装。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三避让孔,所述第三避让孔用于使所述第二型腔、所述容纳型腔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所述第二本体安装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上的第二连接组件穿过。
在本方案中,第三避让孔的设置提供边梁制成的快换支架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部的安装空间,便于实现快换支架与电池汽车的底部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型腔内设有第二加强隔板,所述第二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子型腔,且多个所述第一子型腔沿着竖直方向排布。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加强隔板将第一型腔分隔为多个第一子型腔,提高边梁的第一本体的强度。另外,多个第一子型腔沿竖直方向排布,在保证对第一本体的结构强度进行可靠加强的基础上,减少了第一本体在水平方向占用的空间,也有利于减少边梁在水平方向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型腔内设有第三加强隔板,所述第三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二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子型腔,且多个所述第二子型腔沿着水平方向排布。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加强隔板进一步将第二型腔分隔为多个第二子型腔,提高边梁的第二本体的强度。另外,多个第二子型腔沿水平方向排布,在保证对第二本体的结构强度进行可靠加强的基础上,减少了第二本体在竖直方向占用的空间,也有利于减少边梁在竖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端部设有封板,所述封板遮挡所述容纳型腔。
在本方案中,封板能够减少风吹入容纳型腔内产生风哨,从而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噪音。
优选地,所述封板还遮挡所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方案中,封板遮挡边梁的更多型腔,进一步减少吹入边梁内的风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
优选地,所述封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线束穿过的第四避让孔。
在本方案中,第四避让孔的设置使得封板既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噪音,又不影响线束伸入容纳型腔内。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沿着垂直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将边梁的上述截面设置为三角形,其能够以较小的空间占用实现较高的强度,结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快换支架,所述快换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上述快换支架用边梁。
优选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
由型材制成的前梁与后梁,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侧的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端部,所述前梁、后梁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共同构成框架结构。
在本方案中,前梁和后梁也是由型材制成,在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结构简单且缩短快换支架的加工周期,满足由边梁、前梁和后梁构成的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安装精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快换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在该快换支架用边梁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钣金制成的边梁,由型材制作而成的边梁无需额外焊接加强结构即可满足强度要求,并且在结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缩短工期。另外,由于无需另外焊接较多的加强结构,尺寸精度较高,满足快换支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避让孔和第二避让孔,且图中未示出安装锁止机构的紧固件。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三避让孔和第四避让孔。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应用了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快换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封板和线束,图中还示出了用于与边梁连接的前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线束。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快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快换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边梁与中间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快换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前梁与中间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边梁;10第一本体;101第一安装面;102第一型腔;103第一安装孔;104第二加强隔板;105第一子型腔;106第三安装孔;20第二本体;201第二安装面;202第二型腔;203第二安装孔;204第三加强隔板;205第二子型腔;30锁止机构;301一级锁;302二级锁;303支撑座;40加强板;401第一避让孔;402第二避让孔;403第三避让孔;50容纳型腔;501容纳子型腔;60第一加强隔板;70封板;701第四避让孔;200线束;300前梁;400后梁;500中间连接件;5001第一连接部;5002第二连接部;5003第一子连接板;5004第二子连接板;5005第一让位槽;5006第二让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包括朝向电池包的第一安装面101以及朝向电动汽车底部的第二安装面201,第一安装面101连接有用于锁止电池包的锁止机构30,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由型材制成,且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具有至少两个型腔,至少两个型腔包括位于第一安装面101的背面的第一型腔102和位于第二安装面201的背面的第二型腔202,第一型腔102和第二型腔202均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电池包通过设置在其周向侧部的锁连接结构与锁止机构30配合实现锁止固定,其中,锁连接结构为垂直设于电池包的轴向侧部的锁轴。
具体的,参照图1-3、图6和图10,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包括相互连接的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垂直于第二本体20设置,第一型腔102位于第一本体10上且第一本体10靠近电池包的端面为第一安装面101,第二型腔202位于第二本体20上,第二本体20用于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为第二安装面201。同时第一本体10上还设有传感器,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检测锁止机构是否处于解锁的状态以及保证电动汽车在换电操作前处于断电状态。
如图1、图4-8所示,第一本体10靠近电池包的端面开设有用于安装锁止机构30的第一安装孔103,第一安装孔103与第一型腔102相连通,第一本体10通过第一安装孔103、第一连接组件与锁止机构连接。第二本体20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开设有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底部连接的第二安装孔203,第二安装孔203与第二型腔202相连通,第二本体20通过第二安装孔203、第二连接组件与电动汽车底部的底盘连接,即通过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二安装孔203来分别实现第一安装面101与锁止机构30的安装、第二安装面201与电动汽车的底部的安装。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均为螺栓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二安装孔203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10所示,快换支架用边梁100还包括加强板40,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和加强板40之间围成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型腔50,容纳型腔50的至少一部分用于穿设线束200。此处的线束200为用于与传感器连接的线束200。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和加强板40一体成型。其中,加强板40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边梁100的结构强度,设置容纳型腔50供线束200穿过,从而能够保护线束200,有利于保证可靠的通信连接。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各图中所示的加强板40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实现边梁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整体结构加强。但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加强板40也可以是仅在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段或间隔设置的多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各图中所示的加强板40的两端是连接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相互远离的端部,从而使得快换支架用边梁100沿着垂直于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但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加强板40也可仅连接到第一本体10或第二本体20的某个位置,此处不再赘述。
如前,加强板40位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之间,而第一本体10的第一安装面101和第二本体20的第二安装面201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锁止机构30的第一安装孔103、以及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底部连接的第二安装孔203。
为了便于安装前述传感器,以及为相应的第一连接组件或第二连接组件和安装工具提供安装间,在加强板40上设置了相应的避让孔。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加强板40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401,第一避让孔401用于使容纳型腔50与外部连通,并用于将传感器安装于第一本体10上。其中,第一避让孔401的设置为传感器提供了安装空间,便于实现传感器的可靠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避让孔401的数量和开设位置根据传感器的数量和安装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
如图3-5所示,加强板40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03同轴设置的第二避让孔402,第二避让孔402用于使第一型腔102、容纳型腔50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锁止机构30安装于第一本体10上的第一连接组件穿过。
其中,第二避让孔402的设置为锁止机构30提供了安装空间,便于实现锁止机构30的可靠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避让孔402的数量和开设位置根据锁止机构30的数量和安装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锁止机构30除了用于与电池包上的锁连接结构配合使用的一级锁301外,还可以包括用于与电池包上的锁连接结构配合使用的二级锁302或对电池包的锁连接结构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座303,则部分第二避让孔402则会用作为二级锁302或支撑座提供安装空间。其中,前述的锁连接结构为设置在电池包的侧部的锁轴,二级锁302在一级锁301失效时还可以实现电池包的锁止功能。
如图5-8所示,加强板40上开设有与第二安装孔203同轴设置的第三避让孔403,第三避让孔403用于使第二型腔202、容纳型腔50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第二本体20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部上的第二连接组件穿过。其中,第三避让孔403的设置提供边梁100制成的快换支架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部的安装空间,便于实现快换支架与电池汽车的底部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和图8所示,为了尽量减少避让孔的空间占用,部分第三避让孔403与第一避让孔401重合,如其中一个第三避让孔403设置在某一个第一避让孔401内。
为了进一步提高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强度,如图1-2和图10所示,容纳型腔50内设有第一加强隔板60,第一加强隔板60用于将容纳型腔50分为多个沿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子型腔501,至少一个容纳子型腔用于穿设线束200。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隔板60将容纳型腔50分隔成了5个容纳子型腔501,且线束200穿设在其中一个容纳子型腔501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隔板60及容纳子型腔501的形状不作限制,可根据容纳型腔50需分隔出的容纳子型腔501的排布、数量,如:随机分布、矩阵分布,及边梁的强度要求进行对应设置,此处不作限制。
相应地,本实施例还通过设置第二加强隔板104、第三加强隔板204实现对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处的结构加强,具体将在下文中描述。
关于第一本体10的结构加强,如图1-2和图10所示,第一型腔102内设有第二加强隔板104,第二加强隔板104用于将第一型腔102分为多个沿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子型腔105,且多个第一子型腔105沿着竖直方向排布。多个第一子型腔沿竖直方向排布,在保证对第一本体10进行可靠加强的基础上,减少了第一本体10在水平方向占用的空间,也有利于减少边梁100在水平方向占用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隔板104包括两块水平设置在第一型腔102内的直板且该直板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两块直板将第一型腔102分隔成3个沿着竖向方向排布的第一子型腔105,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加强隔板104分隔而成的多个第一子型腔105也可以交错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关于第二本体20的结构加强,同样如图1-2和图10所示,第二型腔202内设有第三加强隔板204,第三加强隔板204用于将第二型腔202分为多个沿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子型腔205,且多个第二子型腔205沿着水平方向排布。多个第二子型腔沿水平方向排布,在保证对第二本体20进行可靠加强的基础上,减少了第二本体20在竖直方向占用的空间,也有利于减少边梁100在竖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三加强隔板204包括三块竖直设置在第二型腔202内的直板且该直板沿着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三块直板将第一型腔202分隔成4个沿着水平方向排布的第二子型腔205,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加强隔板204分隔而成的多个第二子型腔205也可以交错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9-12予以理解,为了降低噪音,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端部设有封板70,封板70遮挡容纳型腔50。其中,封板70能够减少风吹入容纳型腔50内产生风哨,从而能够降低噪音。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封板70还遮挡第一型腔102或第二型腔202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中,封板70除了遮住容纳型腔50外,还遮住第二型腔202。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若边梁的两端无需与前梁、后梁连接,而是单独设置在电动汽车底部的底盘上使用,封板70可同时覆盖住容纳型腔50、第一型腔102与第二型腔202,从而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不影响线束200穿过容纳型腔50,封板70上开设有用于供线束200穿过的第四避让孔701。第四避让孔701的设置使得封板70既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噪音,又不影响线束200伸入容纳型腔50内。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示意性实施例,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两端仅有一端有线束200穿过,则有线束200穿过的第一端的封板70上设置有上述第四避让孔701,没有线束200穿过的第二端的封板70上则无需设置第四避让孔701。
当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应用到用于锁止、固定电池包的快换支架时,即该边梁100用于构成快换支架时,该快换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
作为示意性实施例,如图9、图11-14所示,快换支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纵梁、前梁300和后梁400,其中,每根纵梁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快换支架用边梁100,使得纵梁的形状与所需锁止的电池包的外形匹配。其中,前梁300与后梁400由型材制成,前梁300与后梁4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侧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纵梁)的端部,前梁300、后梁400与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共同构成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呈环形,框架结构内用于容置并锁定电池包。
其中,前梁300和后梁400也是由型材制成,在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结构简单且能够缩短加工周期,从而能够达到由边梁100、前梁300和后梁400构成的快换支架与电池包之间的整体安装精度要求。与边梁100类似,前梁300和后梁400也具有多个型腔。本实施例中,前梁300上设有用于与电池包的电池端连接器电连接的电连接器以及两个限位部件,两个限位部件分别设在前述的电连接器的两侧,用于与电池包上对应位置处的匹配部件配合使用,限位部件与匹配部件的具体结构记载于中国专利申请CN201911368229.X中。
需要说明的是,纵梁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电池包的外形轮廓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也就是说,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每根纵梁可以包括多根延伸方向相同或不同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以适配不同电池包的外形轮廓。其中,图11中示出了3根延伸方向不同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
作为示意性实施例,纵梁与前梁300、后梁400的连接方式相同,如图13-14所示,以纵梁与前梁300的连接为例进行阐述,边梁100与前梁300通过中间连接件500进行连接。其中,中间连接件5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001和第二连接部5002,第一连接部5001与第二连接部5002分别伸入纵梁靠近前梁的边梁100的第一型腔102和前梁300对应的型腔内,并与对应处的边梁100和前梁300通过螺栓组件可拆卸连接,纵梁与前梁300连接处的结构详见图9,从图9中可知,第一型腔102通过中间连接件500与前梁300连接,第二型腔202及容纳型腔则被封板覆盖,从而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001为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5001上设有第一让位槽5005,第一让位槽5005使得第一连接部5001形成与第一型腔102的第一子型腔105匹配的三个第一子连接板5003,第一子连接板5003与第一子型腔105一一对应插设且连接。第二连接部5002为板状结构,第二连接部5002上设有第二让位槽5006,第二让位槽5006使得第二连接部5002形成与前梁300的型腔匹配的三个第二子连接板5004(相应地,前梁300的型腔包括至少三个第三子型腔,第三子型腔图中未标示出),第二子连接板5004与第三子型腔一一对应插设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图11-14所示,对于边梁100,边梁100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子型腔105用于与前梁300连接,边梁100的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型腔(包括第二型腔202、容纳型腔50和可能会有的第一子型腔105)用封板70遮挡。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包括上述快换支架的电动汽车。
【实施例2】
如图15-19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另一种截面形状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和包括其的快换支架。本实施例中的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截面形状不同以及线束200的走线方式。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圆孔。
具体地,快换支架用边梁100沿着垂直于快换支架用边梁100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L形。该边梁100的结构规则,当其安装于电动汽车的底部后,锁止机构设置在边梁靠近电池包的侧面,便于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锁止固定,也使得边梁100占用的空间较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示意出的边梁100没有设置加强板40,但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加强结构,对应地,也可以设置与实施例1中的各避让孔相对应的避让孔。需要说明的是,图16和图17中还示出了第三安装孔106,该第三安装孔106与第一型腔102相连通,以将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本体10上。
关于本实施例中线束200的走线方式,如图17-19所示,线束200沿着第二本体20远离第一本体10的外边缘进行走线,第二本体20的外边缘上对应设置为用于固定线束200的扎线带,在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固定夹等用于固定线束200,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6-17,对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二安装孔203进行阐述。
如图16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对锁止机构30的安装,使得固定锁止机构30的第一连接组件以及安装第一连接组件的安装工具通过,第一安装孔103自第一本体10的靠近电池包的端面(第一安装面101)延伸至第一本体10的远离电池包的另一端面,即第一安装孔103贯穿第一本体10。
相应地,如图17所示,为了便于将快换支架的边梁100安装至电动汽车的底部,使得实现安装的相应的第二连接组件以及安装第二连接组件的安装工具通过,第二安装孔203自第二本体20的靠近电动汽车的底部的端面(第二安装面201)延伸至第二本体20的远离电动汽车的底部的另一端面,即第二安装孔203贯穿第二本体20。
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包括上述快换支架的电动汽车。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用边梁包括朝向电池包的第一安装面以及朝向电动汽车底部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连接有用于锁止电池包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由型材制成,且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具有至少两个型腔,至少两个所述型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一型腔和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背面的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均沿着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型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所述第一本体靠近电池包的端面为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型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本体用于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为所述第二安装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沿着垂直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L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电池包的端面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锁止机构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型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本体靠近电动汽车的端面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型腔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还包括加强板,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加强板之间围成沿着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型腔,所述容纳型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穿设线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型腔内设有第一加强隔板,所述第一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容纳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纳子型腔,至少一个所述容纳子型腔用于穿设所述线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一避让孔用于使所述容纳型腔与外部连通,并用于将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用于使所述第一型腔、所述容纳型腔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所述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组件穿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三避让孔,所述第三避让孔用于使所述第二型腔、所述容纳型腔均与外部环境连通,并用于供将所述第二本体安装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上的第二连接组件穿过。
10.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内设有第二加强隔板,所述第二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子型腔,且多个所述第一子型腔沿着竖直方向排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腔内设有第三加强隔板,所述第三加强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二型腔分为多个沿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子型腔,且多个所述第二子型腔沿着水平方向排布。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端部设有封板,所述封板遮挡所述容纳型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还遮挡所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中的至少一种。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上开设有用于供线束穿过的第四避让孔。
15.如权利要求5-9、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沿着垂直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长度方向切割得到的外周缘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
16.一种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快换支架用边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
由型材制成的前梁与后梁,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侧的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的端部,所述前梁、后梁与所述快换支架用边梁共同构成框架结构。
18.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快换支架。
CN202221059927.9U 2022-04-29 2022-04-29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17574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9927.9U CN217574925U (zh) 2022-04-29 2022-04-29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9927.9U CN217574925U (zh) 2022-04-29 2022-04-29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74925U true CN217574925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48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9927.9U Active CN217574925U (zh) 2022-04-29 2022-04-29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74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4699B2 (ja) トラック形電動車両の充電コネクタ収容装置
EP2712748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use in truck-type electric vehicle
EP2447100B1 (en) Hybrid vehicle
EP3650321B1 (en) A vehicle battery arrangement
CN110103692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1537785B (zh) 用于汽车直流电池的保护壳体
EP2767427B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EP2562020B1 (en) Battery pack vehicle installation structure
KR102552511B1 (ko) 차량용 후방구조
JP4592366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KR20220036619A (ko) 차량용 플로어구조
CN217544772U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电动车辆用电池包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KR102466683B1 (ko) 축전 장치의 탑재 구조
CN217574925U (zh)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KR102281771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하우징
CN219544890U (zh) 一种电动轻卡物流车的车架
CN115416536A (zh) 快换支架用边梁、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CN116639187A (zh) 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4028868U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217574927U (zh) 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电池包的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CN213413529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件
CN217574926U (zh) 电池包用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CN218367368U (zh) 快换支架及快换总成
CN115431828A (zh) 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电池包的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CN115431823A (zh) 电池包用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