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28868U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28868U
CN214028868U CN202022384335.1U CN202022384335U CN214028868U CN 214028868 U CN214028868 U CN 214028868U CN 202022384335 U CN202022384335 U CN 202022384335U CN 214028868 U CN214028868 U CN 214028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member
floor panel
vehicle body
disposed
reinforc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843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右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28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28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当碰撞时能够防止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而与底板面板的下侧的零部件干涉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后座椅;配置于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2);配置于后座椅与底板面板(2)之间的加强部件(3);在加强部件(3)的前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横梁(41);和在加强部件(3)的后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42)。加强部件(3)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前横梁(41)与后横梁(42)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沿前后方向架设。在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之间设有间隙(S1)。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从以往就已知在汽车后部的底板面板的下方搭载有燃料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蓄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的底板面板1具有用于向设置于底板下方的燃料箱的附属设备安装部接近的点检口4。点检口4使用螺栓B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由盖5封闭。在盖5之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中央横梁8。
专利文献2所述的蓄电池搭载构造在前座椅32F下的底板面板16的下侧设有第1蓄电池组S1,在后座椅32R下的底板面板16的下侧设有第3蓄电池组S3。在第1蓄电池组S1以及第3蓄电池组S3上,设有配线34、连接器、接头等高电压零部件(附属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919号公报(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国际公开2010/098270号(图1)
实用新型内容
例如,在落座于后座椅并被安全带拘束的乘员所乘坐的汽车与其他车辆等碰撞的情况下,会对乘员作用惯性力,臀部向下方向作用应力。该应力经由座椅座垫向下方向打击底板面板。底板面板中,虽然与横梁和下纵梁等车架连接的部位周边难以变形,但越远离这些部位越会向下方向变形。
由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的底板面板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蓄电池搭载构造中,因该打击而使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担心会干扰底板下方的燃料箱的附属品、和第3蓄电池组S3的高电压零部件(附属品)。尤其,在从左右的下纵梁和后车架远离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前后的横梁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处,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的程度很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当碰撞时能够防止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而与底板面板的下侧的零部件干涉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后座椅;配置于所述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配置于所述后座椅与所述底板面板之间的加强部件;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横梁;和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后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所述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沿前后方向架设,在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底板面板之间设有间隙。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当碰撞时能够防止后座椅下方的底板面板向下方变形而与底板面板下侧的零部件干涉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
图2是后底板面板的主要部分俯视图,(a)表示点检口的设置状态,(b)表示在点检口设置有加强部件时的状态,(c)表示在后底板面板设置有检修盖时的状态。
图3是图2的(b)的III-III放大剖视立体图。
图4是表示加强部件以及检修盖的设置状态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高电压线缆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底板面板的底板隆起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安装于后底板面板上的加强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加强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 车身后部构造
2 底板面板
2a 点检口
2b 底板隆起部
3、3A 加强部件
3a、3b 加强筋形状部
4 横梁
5 检修盖
6 电池包
10 车身
11 下纵梁
21 后底板面板
22 前底板面板
31A 加强部
32A 检修盖
41 前横梁
42 后横梁
61 高电压零部件
61a 高电压线缆
M1驱动电机 M1驱动电机
S1间隙 S1间隙
S2第2间隙 S2第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前”设为车辆V的前侧,“后”设为车辆V的后侧,“上”设为垂直上方侧,“下”设为垂直下方侧,“左右”设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侧。
首先在说明图1所示的车身后部构造1之前,说明搭载有车身后部构造1的车辆V。车辆V只要是具有后座椅(图示省略)、配置于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2和配置于底板面板2的加强部件3的车辆,则车型、形状等就没有特别限定。
以下,作为车辆V的一例,以如下电动车辆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该电动车辆通过从作为二次电池的蓄电池62、63(参照图3)供给的电力来驱动行驶用的驱动电机M1(参照图5)而行驶。
《车辆》
使用了图1所示的车身后部构造1的车辆V由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构成。如图3所示,车辆V例如由在车身后部具有驱动电机M1(参照图5)、高电压零部件61、底板面板2、横梁4、下纵梁11(参照图6)、后侧车架12(参照图6)和电池包6等的乘用车构成。
《车身后部构造》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在配置于车辆V的后部的后座椅(图示省略)与配置于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之间配置有加强部件3来加强底板面板2。
《底板面板》
底板面板2是形成车室R的底板面的金属制面板材料。底板面板2铺设于电池包6(参照图3)的上方。在车身后部构造1中,底板面板2的构成例如具有后底板面板21和前底板面板22。
此外,后底板面板21和前底板面板22也可以由连结成的1张金属制板材形成。以下,作为底板面板2的一例,而以具有后底板面板21和前底板面板22的底板面板2为例来进行说明。
<后底板面板>
如图1所示,后底板面板21与前底板面板22的后侧连续地配置。在后底板面板21上,例如形成有点检口2a、底板隆起部2b、座面搭载部2c、行李箱底板部2d、后上罩部2e、开口2f、横梁前部2g、和横梁后部2h。
点检口2a是为了对配置于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的下方的电池包6(参照图3)的高电压零部件61等零部件进行点检而形成的作业孔。点检口2a由形成于从座面搭载部2c的中央部稍微靠右侧的位置上的四边形的孔构成(参照图2的(a))。点检口2a通过由螺栓B1将检修盖5紧固而在能够开闭的状态下封闭。
底板隆起部2b是相对于前底板面板22的底板面而隆起的隆起部分。在底板隆起部2b,形成有供后座椅(图示省略)载设的座面搭载部2c。即,底板隆起部2b为了支承后座椅的座椅座垫(座面,图示省略)而配置于比前底板面板22高的位置,由此沿着后座椅的座椅座垫(座面,图示省略)从前底板面板22隆起形成。由此,在底板隆起部2b的下侧,且在作为二次电池的蓄电池63的上方,能够形成用于配置电池包6(参照图3)的高电压零部件61等的设置空间。
座面搭载部2c是供后座椅(图示省略)的座椅座垫载置的部位。座面搭载部2c由稍微向前上斜着形成于底板隆起部2b的上表面的平缓的斜面构成。此外,座面搭载部2c只要与所搭载的后座椅的座椅座垫(图示省略)配合地形成即可,也可以由平坦的面形成。在座面搭载部2c的中央部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加强部件3。
行李箱底板部2d是形成行李箱的地面的部位。行李箱底板部2d例如在座面搭载部2c的后方形成于比座面搭载部2c更高的位置。在行李箱底板部2d形成有开口2f,该开口2f形成用于收容驱动电机M1、行李、工具设备等的收容部的开口缘。
后上罩部2e是将后侧车架12(参照图5以及图6)的上侧覆盖的部位。
如图3所示,横梁前部2g是通过在乘员的臀部的前方与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结合的前横梁41而形成了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的部位。横梁前部2g以将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封闭的方式配置并将由剖视时大致L字形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前横梁41接合。
横梁后部2h是通过在乘员的臀部的后方与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结合的后横梁42而形成了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的部位。横梁后部2h以将由剖视时大致U字形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后横梁42的上端侧封闭的方式配置而接合。此外,后底板面板21、前横梁41、后横梁42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左右的下纵梁11、或后侧车架12结合。
<前底板面板>
如图3所示,前底板面板22是形成供前座椅(图示省略)载置的底面的金属制面板材料。前底板面板22在从仪表板下构件(图示省略)到后底板面板21的前端部的范围内配置,与后底板面板21一同形成车室R的底板面。
《加强部件》
如图1所示,加强部件3是用于加强后底板面板21的座面搭载部2c的部件。在左右的下纵梁11、在远离后车架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横梁前部2g与横梁后部2h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底板面板2向下方变形的程度较大。因此,加强部件3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所述横梁前部2g与横梁后部2h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沿前后方向架设。加强部件3由俯视时沿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加强部件3相对于上述横梁前部2g和横梁后部2h,通过点焊将前后端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固定。加强部件3的中央(中心线L1)处于车身10的车宽方向中心,如图2的(b)、(c)所示,点检口2a(检修盖5)的中央(中心线L2)在车宽方向上以长度W1错开而配置。由此,加强部件3和检修盖5以使加强部件3的右侧半部重叠于点检口2a以及检修盖5的左侧半部上的方式配置,使得仅点检口2a上的检修盖5开放就能够进行点检作业。这样地,检修盖5相对于加强部件3配置为右侧半部露出的状态。加强部件3也可以通过点焊以外的方式与上述横梁前部2g和横梁后部2h螺栓紧固。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3的中央从前后端向上方隆起,在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之间,以形成容许基于乘员臀部造成的变形的间隙S1的方式架设于前后的横梁4(前横梁41、后横梁42)。加强部件3在与后底板面板21接合的连结部3c以外,配置为从底板面板2向上方向浮起的状态。在这样地以使加强部件3从底板面板2浮起的方式配置的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之间具有间隙S1,由此能够将检修盖5插入至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之间而配置,或拔出。另外,加强部件3具有当承受来自上方的荷载时以向下方向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来缓冲的功能。
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3具有加强筋形状部3a、3b、连结部3c、折曲部3d、3e、凹槽部3f、和凸缘部3g。
<加强筋形状部>
加强筋形状部3a、3b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用凸部。加强筋形状部3a、3b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凸缘部3g与凹槽部3f之间形成为向上方向鼓起的形状。加强筋形状部3a、3b沿着凸缘部3g以及凹槽部3f平行地延伸设置。
<连结部>
如图3所示,连结部3c是通过焊接方式、螺栓紧固等将加强部件3与后底板面板21固定的部位。连结部3c分别形成于左右的加强筋形状部3a、3b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连结部3c以与后底板面板21抵接而配置的方式凹设为从加强筋形状部3a、3b向下侧凹陷的形状。前侧的连结部3c与构成前横梁41的横梁前部2g上连结。后侧的连结部3c与构成后横梁42的横梁后部2h上连结。
<折曲部>
如图3所示,折曲部3d、3e分别在加强部件3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和在加强部件3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上斜着折曲形成。前侧的折曲部3d使加强部件3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并与前横梁41连结。后侧的折曲部3e使加强部件3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并与后横梁42连结。折曲部3d、3e通过沿着乘员的臀部的外形弯折形成,使落座姿势舒适,同时形成棱线而提高强度。
<凹槽部以及凸缘部>
如图4所示,凹槽部3f是沿着加强部件3的中央部的中心线L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强用槽部。
凸缘部3g是分别在加强部件3的左右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颚状部分。
加强筋形状部3a、3b、凹槽部3f以及凸缘部3g从底板面板2向上方向分离而配置,在其间具有间隙S1。
<检修盖>
检修盖5是将点检口2a通过四根螺栓B1能够开闭地封闭的盖体。检修盖5例如与四边形的点检口2a匹配地由四边形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在检修盖5的周缘部的四个角,形成有供与形成于点检口2a的周缘部的螺纹孔2j螺合的螺栓B1穿插的螺栓穿插孔5a。
《电池包》
如图3所示,电池包6是将蓄电池62、63、高电压零部件61等收纳于由蓄电池收纳件69(参照图5)和蓄电池盖60构成的壳体内的蓄电池单元。电池包6配置于底板面板2的底板下方。电池包6通过紧固螺栓(图示省略)与下纵梁11(参照图6)、后车架13等车身10固定。电池包6的构成具有蓄电池收纳件69(参照图5)、蓄电池盖60、高电压零部件61、蓄电池62、63、蓄电池横梁64、65、66、纵骨67(参照图5)和梁部件68(参照图5)。将蓄电池横梁64、65、66、纵骨67与下纵梁11(参照图6)、后车架13等车身10固定。
<蓄电池>
如图3所示,蓄电池62、63例如不同于通常的12V的蓄电池,是超出驱动由高输出电机构成的行驶电机的200V的高电压用蓄电池。蓄电池62、63由连接有多个单电池的电池组构成。
<蓄电池收纳件>
蓄电池收纳件69(参照图5)是形成将高电压零部件61、蓄电池62、63、和蓄电池横梁64、65、66收容的收容体的下侧的下壳半体。
<蓄电池盖>
蓄电池盖60是形成该收容体的上侧的上壳半体。蓄电池盖60与蓄电池62、63的上部形状、和配置于蓄电池63的上方的高电压零部件61的上部形状相符地隆起而形成为凹凸形状。蓄电池盖60具有蓄电池覆盖部60a、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b、层差部60c、凸缘部60d、和加强用凸部60e。
蓄电池覆盖部60a是将形成为沿车宽方向长的立方体形状的蓄电池62的上方、和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蓄电池横梁64的上方覆盖的部位。蓄电池覆盖部60a配置于前底板面板22的底板面的下方。
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a是将在车宽方向上长的立方体形状的蓄电池63、配置于蓄电池63的上方向的高电压零部件61、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蓄电池横梁65、66覆盖的部位。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b形成为从蓄电池覆盖部60a的后端部向上方向鼓出的状态,配置于座面搭载部2c的下侧。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b隔着第2间隙S2配置于座面搭载部2c的下侧。
层差部60c是与后横梁42的下侧形状匹配地以层差状凹陷而形成的部位。层差部60c沿着后横梁4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于蓄电池盖60的上侧后端部。
凸缘部60d是与后车架13的前端部上表面螺栓紧固的部位。凸缘部60d沿着后车架13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
<高电压零部件>
如图3所示,高电压零部件61是设于电池包6以及蓄电池62、63的电装零部件。高电压零部件61是设于电池包6的高电压线缆61a、连接器61b、接头61c、电压控制装置61d等。
高电压线缆61a是配置于电池包6以及蓄电池62、63的多条电线。如图5所示,配置于电池包6的后部的高电压线缆61a从高电压零部件61的接头61c路经过配置于后方的驱动电机M1而配置。
连接器61b能够拆装地安装于电压控制装置61d上形成的耦合器(图示省略)。
接头61c是将配置于蓄电池盖60内的高电压线缆61a、与配置于蓄电池盖60的外侧的高电压线缆61a连接的连接部件。
<蓄电池横梁>
图3所示的蓄电池横梁64、65、66是分别载设于蓄电池横梁设置部(图示省略)的车架部件,该蓄电池横梁设置部在车宽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延伸设置于蓄电池收纳件69(参照图5)上。
<纵骨以及梁部件>
如图5所示,纵骨67是从左右方向保持蓄电池收纳件69的左右一对的骨架部件。左右一对的纵骨67沿前后方向平行配置。
梁部件68是架设于左右的纵骨67的纵剖视时为帽状截面形状的多个金属制板部件。
《车身》
如图6所示,车身10由形成车辆V的外形的面板部件和骨架构成。车身10例如具有前侧车架(图示省略)、下纵梁11、后侧车架12、横梁4、后车架13、和底板面板2等。车身10构成为,将这些各种金属制车身架、和底板面板2等金属制车身面板分别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
<下纵梁>
如图6所示,下纵梁11是从前底板面板22的左右前端部在左右后端部(后底板面板21的底板隆起部2b的后端部)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下纵梁11的构成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11a、配置于车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图示省略)、和夹在下纵梁内构件11a与下纵梁外构件之间的加强件(图示省略)。
下纵梁内构件11a由向车内侧为凸的大致帽状截面形状的高张力钢板构成。下纵梁外构件(图示省略)由向车外侧方向为凸的大致帽状截面形状的高张力钢板构成。加强件(图示省略)是由向车外侧为凸的大致帽状截面形状的高张力钢板构成的加强用部件。
<横梁>
在上述的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横梁4。横梁4是用于加强后底板面板21的部件。横梁4的构成具有配置于底板隆起部2b(座面搭载部2c)的前端部的前横梁41、和配置于底板隆起部2b(座面搭载部2c)的后端部的后横梁42。
如图3所示,前横梁41当根据在乘员的臀部的前方形成横梁前部2g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纵截面观察时形成了大致四边形的闭合截面。前横梁41配置于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以架设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11(参照图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的方式接合。
后横梁42当根据在乘员的臀部的后方形成横梁后部2h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纵截面观察时形成了大致梯形的闭合截面。如图6所示,后横梁42在后底板面板21的下表面架设于左右的下纵梁11的后端部。
<后侧车架>
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12从配置于左右的下纵梁11的车内侧的后端部的后横梁42的两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与后横梁14的左右两端部连结。
《车身后部构造的作用》
接着,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的作用
例如,当图1所示的车辆V与其他车辆等正面碰撞时,会对落座于后座椅(图示省略)并被安全带拘束的乘员作用惯性力,臀部向下方向作用应力。该应力经由座椅座垫(图示省略)将底板面板2的底板隆起部2b(座面搭载部2c)向下方向打击。
如图3所示,底板隆起部2b在下表面的前后设有前横梁41、后横梁42而被加强,而且由架设于前横梁41上和后横梁42上的加强部件3保护。由此,抑制底板隆起部2b因碰撞时的乘员的惯性力而向下方变形。
底板隆起部2b上的加强部件3即使因碰撞时的乘员的惯性力而向下方变形,也由于在加强部件3与底板隆起部2b之间具有间隙S1,所以能够抑制加强部件3与座面搭载部2c抵接。
另外,在底板隆起部2b与蓄电池盖60的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b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S2。由此,底板隆起部2b的下方的高电压零部件覆盖部60a即使因碰撞时的乘员的惯性力向下方变形,也由于具有第2间隙S2,所以能够抑制与高电压零部件61干涉。
这样地,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后座椅的座椅座垫(图示省略);配置于座椅座垫的下方的底板面板2;配置于座椅座垫与底板面板2之间的加强部件3;在加强部件3的前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横梁41;和在加强部件3的后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42,加强部件3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前横梁41与后横梁42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沿前后方向架设,在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间设有间隙S1。
根据上述构成,例如,当落座于后座椅(图示省略)并被安全带拘束的乘员所乘坐的本车辆与其他车辆等正面碰撞时,会对乘员作用惯性力,臀部向下方向作用应力,经由座椅座垫(图示省略)打击底板面板2。此时,设于底板面板2的加强部件3因为在底板面板2与加强部件3之间具有间隙S1,所以向下方向变形间隙S1的量来吸收打击。由此,底板面板2向下方变形,能够抑制与底板面板2下方的高电压零部件61(高电压线缆61a、连接器61b、接头61c等)等零部件干涉。
另外,如图1以及图2的(b)、(c)所示,加强部件3相对于后座椅(图示省略)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部件3通过配置于后座椅(图示省略)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而在底板面板2的座面搭载部2c中,配置于远离左右的下纵梁11和后侧车架12的进行最大弯曲变形的部位。由此,加强部件3能够有效加强(保护)由薄的金属制平板部件形成而易变形的底板面板2。
另外,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形状部3a、3b。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部件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形状部3a、3b,由此即使沿上下设定得低,也通过多个加强筋形状部3a、3b而具有针对上下方向荷载的强度。
另外,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3通过加强筋形状部3a、3b的端部与前横梁41以及后横梁42连结。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部件3由加强筋形状部3a、3b加强。加强部件3将其加强筋形状部3a、3b的前后端部与前横梁41和后横梁42连结,因此能够牢固地与车身10固定。由此,即使将加强部件3的上下厚度设定得薄,也能够通过多个加强筋形状部3a、3b来加强针对上下方向荷载的强度。
另外,加强部件3将前端部向下方弯折而与前横梁41连结,将后端部向上方弯折而与上述后横梁42连结。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部件3通过将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并将后端部向上方弯折,能够沿着与乘员的臀部的外形匹配的后座椅(图示省略)的座椅座垫、以及底板面板2的座面搭载部2c的表面来配置。由此,加强部件3即使设置于底板面板2的底板隆起部2b,也不会阻碍乘员的落座姿势。
另外,加强部件3将通过弯折形成棱线而被加强的前端部与前横梁41连结,将通过弯折形成棱线而被加强的后端部与后横梁42连结,由此能够与车身10牢固地固定。
另外,如图3所示,在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形成有由检修盖5开闭的点检口2a,在该点检口2a的下方,配置有电池包6的高电压零部件61。
根据上述构成,底板面板2因为具有能够由检修盖5开闭的点检口2a,所以通过使检修盖5开放,能够恰当地点检高电压零部件61和蓄电池63。
另外,如图2的(b)、(c)以及图3所示,点检口2a的中央(中心线L2)和加强部件3的中央(中心线L1)沿车宽方向错开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点检口2a以使加强部件3沿车宽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将加强部件3与底板面板2焊接而无法拆装,也能够使检修盖5开放。由此,能够从点检口2a进行配置于底板面板2的底板下方的高电压零部件61等零部件的点检。
另外,如图5所示,与高电压零部件61连接的高电压线缆61a从高电压零部件61路经过配置于后方的驱动电机M1而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高电压线缆61a通过从高电压零部件61配置于驱动电机M1,能够使高电压线缆61a最短化而配置。
另外,如图6所示,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具有供后座椅(图示省略)载设的底板隆起部2b,前横梁41配置于底板隆起部2b的前端部,后横梁42配置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车身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11的后端部。
根据上述构成,底板面板2通过具有底板隆起部2b,能够在恰当的高度的位置支承后座椅(图示省略)的座垫。
另外,底板面板2通过使底板隆起部2b从地面隆起,能够使高电压零部件61和蓄电池63上下重叠地配置于底板隆起部2b的下方,由此能够高效配置电池包6。另外,底板面板2还通过具有底板隆起部2b,能够确保上下方向的设置空间,由此能够使电池包6大型化来增大蓄电池容量。
【变形例】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各种改造以及变更,本实用新型当然也涉及这些改造以及变更后的实用新型。此外,已经说明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A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表示安装于后底板面板21的加强部件3A的设置状态。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A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加强部件3A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部件3以及检修盖5的一例,说明了使加强部件3和检修盖5分体成形的情况,当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7以及图8所示,加强部件3A可以为,拆装自如地固定于前横梁41以及后横梁42,一体地具有将形成于底板面板2(后底板面板21)的点检口2a封闭的检修盖32A。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部件3A一体形成有加强用的加强部31A和检修盖32A,因此能够削减零部件点数以及组装工时数而谋求降低成本。另外,加强部件3A能够实现用于对高电压零部件61进行点检的零部件、和用于对当碰撞时保护高电压零部件61的底板隆起部2b进行加强的加强零部件的双方作用。
在该情况下,点检口2a和加强部件3A的加强部31A也沿车宽方向错开配置。加强部31A的中心线L3配置于座面搭载部2c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检修盖32A的左端部配置于座面搭载部2c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L3上。
螺栓穿插孔3Aa分别形成于加强部31A的左右的凸缘部31Ag的前后端部、加强部31A的凹槽部31Af的前后端部、和检修盖32A的右侧前端部以及右侧后端部。
螺纹孔2j分别形成于四边形的点检口2a的四个角、和横梁前部2g以及横梁后部2h的左右两处。
加强部31A通过螺栓B3与前横梁41(横梁前部2g)和后横梁42(横梁后部2h)能够拆装地紧固,并且通过螺栓B2与点检口2a的左侧的缘部能够拆装地紧固。
检修盖32A通过螺栓B1与点检口2a的右侧的缘部能够拆装地紧固。
【其他变形例】
如图1所示,说明了在底板面板2的底板隆起部2b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加强部件3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加强部件3也可以根据座面搭载部2c的横宽等,在横梁前部2g上和横梁后部2h上以恰当的间隔架设多个。
另外,图4所示的点检口2a以及检修盖5不限于大致正方形,也可以为在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等多边形、和在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上长的长圆形、椭圆形等。
说明了电池包6配置有两个蓄电池62、63的情况,但其数量并不限定于此,而且也可以分割配置多个蓄电池。
另外,配置于底板面板2下方的电池包6以及高电压零部件61也可以为燃料箱、和除了电池包6以及高电压零部件61以外的零部件。
此外,后底板面板21也可以将前横梁41、后横梁42配置于上表面侧而作为横梁前部2g和横梁后部2h。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座椅;
配置于所述后座椅的下方的底板面板;
配置于所述后座椅与所述底板面板之间的加强部件;
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横梁;和
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后端侧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横梁,
所述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在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臀部所处的位置上,沿前后方向架设,
在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底板面板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后座椅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形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通过所述加强筋形状部的端部与所述前横梁以及所述后横梁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使前端部向下方弯折而与所述前横梁连结,并使后端部向上方弯折而与所述后横梁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拆装自如地固定于所述前横梁以及所述后横梁,并一体地具有将形成于所述底板面板的点检口封闭的检修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面板形成有通过检修盖进行开闭的点检口,
在该点检口的下方配置有电池包的高电压零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检口的中央与所述加强部件的中央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高电压零部件连接的高电压线缆从所述高电压零部件路经过配置于后方的驱动电机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面板具有供所述后座椅载设的底板隆起部,
所述前横梁配置于所述底板隆起部的前端部,
所述后横梁配置于在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的后端部。
CN202022384335.1U 2019-12-13 2020-10-23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2140288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5897A JP2021094925A (ja) 2019-12-13 2019-12-13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9-225897 2019-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28868U true CN214028868U (zh) 2021-08-24

Family

ID=76430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84335.1U Active CN214028868U (zh) 2019-12-13 2020-10-23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94925A (zh)
CN (1) CN21402886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40854A1 (fr) * 2022-10-17 2024-04-19 Psa Automobiles Sa Support multi-empattement pour bac batteri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94925A (ja)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9627B (zh) 车辆后部构造
EP2712748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use in truck-type electric vehicle
JP5884699B2 (ja) トラック形電動車両の充電コネクタ収容装置
CN112638681B (zh) 蓄电池包的配置结构
CN107546346B (zh) 车载用蓄电池
CN110091927A (zh) 车辆的地板构造
JP4592366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111038593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9941083B (zh) 车辆用电池组保护结构及具备其的车辆
JP7379934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US8714616B2 (en) Protecting frame structure for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1086147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14851822A (zh) 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
JP6769903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214028868U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210071116A (ko) 고전압배터리가 장착되는 차체
KR102633968B1 (ko) 친환경 차량의 배터리 지지용 차체
US20220379707A1 (en) Low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8215749B (zh) 电池包的保护结构
JP2021112986A (ja)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2005247064A (ja) 蓄電機構の搭載構造
JP5786818B2 (ja)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CN116061668A (zh) 电池模组的保护结构
CN114987179B (zh) 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