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8329U -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8329U
CN217548329U CN202221348337.8U CN202221348337U CN217548329U CN 217548329 U CN217548329 U CN 217548329U CN 202221348337 U CN202221348337 U CN 202221348337U CN 217548329 U CN217548329 U CN 217548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ator
skull
region
layer
cran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483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晨彬
张迪
罗凡
刘旭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oudy Geometry Shanghai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loudy Geometry Shanghai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oudy Geometry Shanghai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loudy Geometry Shanghai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483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8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8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8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该颅骨矫形固定器包括设有多个通孔的固定器本体;所述固定器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凸出部分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凹陷部分相配合的区域。通过对该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固定器本体上的通孔的孔径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提高产品整体设计的精细化,以获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轻便性的颅骨矫形固定器。

Description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但不限于婴儿头部矫形和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背景技术
根据医学报告,约70%的新生儿有颅骨形态异常问题,其中35%属于中度或者重度颅骨形态异常。现阶段有手术或者矫形固定器佩戴等治疗方案。其中,手术适用于病理性颅骨异常的问题。婴儿矫形固定器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国内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扁头综合征,之后的几十年间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时间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通过对该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固定器本体上的通孔的孔径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提高产品整体设计的精细化,以获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轻便性的颅骨矫形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包括设有多个通孔的固定器本体;
所述固定器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凸出部分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凹陷部分相配合的区域。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相比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基础厚度大,以用来加大约束力。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相比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基础厚度小,以用来加大生长空间。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器本体设为夹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饰层、中间层以及外饰层;所述中间层为中空层;
其中,可对所述内饰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外饰层中的至少一层的厚度进行调节,以加大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为蜂窝层,多个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内饰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外饰层。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器本体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以可拆卸的方式拼接在一起;
或者,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采用一体方式成型,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组成C型;
或者,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采用一体方式成型,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组成环状,所述前段的端部和所述后段的端部两者搭接。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一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卡扣卡接配合的卡接筋;
或者,在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的拼接区域设有魔术贴。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一设有插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插槽插接配合的锁扣;
所述插槽或者所述锁扣设有多个调节档位,以对所述固定器本体的锁紧力进行调节。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器本体采用3D打印的方法制得。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颅骨矫形固定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器本体内侧的柔性材质的内衬,所述内衬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固定器本体。
在阅读并理解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后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标识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右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标识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局部断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图10中标识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颅骨矫形固定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图12中标识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颅骨矫形固定器;
1-固定器本体,1a-前段,1b-后段,11-内饰层,12-中间层,13-外饰层,14-通孔,15-开口,16-插槽,17-锁扣,18-魔术贴,19-卡扣,110-卡接筋;
2-内衬,21-第一内衬层,22-第二内衬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3所示,提供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100。该颅骨矫形固定器100包括固定器本体1。其中,标准头型可通过查找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成长标准而直接获得或者间接获得。直接获得,即可直接利用查找到的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成长标准的头型对待矫正颅骨进行矫正。间接获得,可在查找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成长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以用来对待矫正颅骨进行矫正。
基于标准头型,待矫正的颅骨大致分成凸出于标准头型的部分以及凹陷于标准头型的部分。可将固定器本体1进行相匹配的差异化设计,相对颅骨凹陷的部分,凸出部分需要更大的约束力,以此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
当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为单一厚度时,将相应的厚度值定义为基础厚度,即如果不对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进行差异化设计,则该基础厚度即为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针对待矫正颅骨凸出于标准头型的部分,将固定器本体1上与之相配合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可与颅骨直接接触,或者是经过中间的柔性内衬2间接接触,通过该第一区域以对待矫正颅骨凸出于标准头型的部分进行约束。也可对该第一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根据待矫正颅骨凸出于标准头型数值的不同,将第一区域划分为第一区域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区域的第二子区域、第一区域的第三子区域等。针对待矫正颅骨凹陷于标准头型的部分,将固定器本体1上与之相配合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区域。固定器本体1上的第二区域对该颅骨的部分进行避让,为其提供生长的空间,不限制其生长。也可对该第二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根据待矫正颅骨凹陷于标准头型数值的不同,将第二区域划分为第二区域的第一子区域、第二区域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区域的第三子区域等。
在固定器本体1设置有多个通孔14。通孔14可设置为圆孔、菱形孔、六边形孔、八边形孔等。多个通孔14可按照预设的规律进行排列,例如如图1、图2所示,可按照等间隔排列,也可非等间隔排列。在固定器本体1中沿上下方向,可设置靠近中间区域通孔14的孔径相对两端的孔径较大。或者,多个通孔14组合出卡通图案等,以使得颅骨矫形固定器100加入可爱的元素,丰富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多样性,赢得用户的喜爱。
其中,可设置位于第一区域的通孔14的孔径小于位于第二区域的通孔14的孔径,也就是位于第一区域的多个通孔14的孔径的最大值小于位于第二区域的通孔14的孔径的最小值,使得通过对多个通孔14的孔径进行差异化设计,使得对于需要让颅骨长出来的第二区域,通孔14的孔径设计得稍大些,以降低对颅骨的约束力,增强该区域的透气性。对于要限制颅骨生长的第一区域,通孔14的孔径设计得稍小些,让固定器本体1的实体包裹的多一点,增加对颅骨的约束力。从产品的整体上提高设计的精细化,以获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轻便性的颅骨矫形固定器100。
再者,位于第一区域的多个通孔14之间的间距可设计得稍小些,以降低由于增加通孔14对该区域刚、强度的弱化,增加对该区域颅骨的约束力。位于第二区域的多个通孔14之间的间距可设计得稍大些,以弱化该区域的刚、强度,降低对该区域颅骨的约束力,以免阻碍颅骨的生长,为颅骨生长提供便利。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可通过在固定器本体1的基础厚度的基础上,增加该第一区域的厚度,以用来加大对颅骨的约束力,可提高固定器本体1的该区域的抗变形的能力,为待矫正的颅骨提供有效的约束力。通过对该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提高产品整体设计的精细化,以获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轻便性的颅骨矫形固定器。
固定器本体1可采用尼龙(PA),也称为聚酰胺,尼龙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具有耐磨,韧性大,强度大以及耐热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固定器的强度等各项需求。固定器本体1也可选用其它树脂材质。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可通过在固定器本体1的基础厚度的基础上,减小该第二区域的厚度,以用来加大供颅骨生长的空间,以降低固定器本体1该区域的抗变形的能力,不为颅骨凹陷区域的生长提供约束力。将固定器本体1的局部区域进行减薄处理,也可降低颅骨矫形固定器100产品的重量,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轻便性。
针对固定器本体1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在不影响固定器本体1外观型面的情况下,进行产品不同区域厚度的差异化设计,满足矫正功能的同时也可获得较好的外观。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固定器本体1可设置为夹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饰层11、中间层12以及外饰层13。其中,中间层12可设置为空心层,使得固定器本体1在满足一定强度的情况下,具有较轻的重量。内饰层11、中间层12以及外饰层13利用3D打印技术可一体成型,使得产品获得较高的制造精度的同时,也可获得较优的外观。
其中,可对内饰层11、中间层12以及外饰层13中的至少一层的厚度进行调节,以加大固定器本体1的第一区域的厚度。例如,可仅加大内饰层11的厚度,以加大固定器本体1的第一区域的厚度,以加大对颅骨凸出部分的约束力。同理,可对内饰层11、中间层12以及外饰层13中的至少一层的厚度进行调节,以减小固定器本体1的第二区域的厚度,以用来加大生长空间。例如,可仅减小内饰层11的厚度,以减小固定器本体1的第二区域的厚度,以加大颅骨的生长空间。
内饰层11的厚度可设置为1.0mm至2.5mm,例如,1.5mm。外饰层13的厚度可设置为1.0mm至2.5mm,例如,1.5mm。上述内饰层11和外饰层13的厚度值范围表示的是平均厚度值。中间层12的厚度可设置为3.0mm至8.0mm,例如,4.0mm。或者,也可将固定器本体1设置为单层结构,即只保留一层内饰层11或者是外饰层13。当固定器本体1为单层结构时,厚度可设置为2.0mm至5.0mm,例如,3.0mm。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颅骨矫形固定器100还包括采用柔性材质制作的内衬2,固定器本体1是相对内衬2硬质的部分。内衬2可设置为包括两层或者更多层。内衬2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固定器本体1的内侧,例如,粘接、压接等。以设置两层为例,内衬2由内向外(内为靠近婴儿皮肤的一侧)依次为第一内衬层21和第二内衬层22。第一内衬层21可设置为纤维织物层,例如莫代尔棉、纯棉织物或者是其它纤维织物等,厚度可忽略不计。纤维织物层可以直接接触婴儿的皮肤,具有较舒适的触觉感受,并且可将该层设置为可以替换的,方便清洗及更换,提高第一内衬层21的清洁度,以及整个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卫生。
第二内衬层22可设置为泡棉材料,厚度可设置为2.0mm至6.0mm,例如,3.0mm或者5.0mm。泡棉材料可起到有效地抗敏、减震、缓冲等作用,可利用酒精对泡棉材料进行擦洗。内衬2也可仅设置一层第二内衬层22,以降低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生产成本。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设置第一内衬层21和第二内衬层22均为可拆卸,可将第一内衬层21和第二内衬层22缝制在一起后,再粘接到固定器本体1上等。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中间层12可设置为蜂窝层,即由多个六边形相连以拼接成中间层12,既可获得较高的结构刚、强度,也可获得重量较轻的颅骨矫形固定器100。通过将中间层12设置为蜂窝层,采用3D打印技术获得的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重量可在100g至310g之间。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通孔14沿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方向贯穿内饰层11、中间层12以及外饰层13,使得颅骨矫形固定器100内部与外界的空气相连通,即多个通孔14形成多个气体的通路,增加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透气性,也可适当的降低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重量,降低婴儿颈部的支撑负担,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固定器本体1可采用3D打印成型,设置通孔14也可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固定器本体1的制造成本,缩短制作周期。可以设置通孔14的边缘不超出单个蜂窝形状的内边界,即增加的通孔14不会破坏蜂窝层,以有效避免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强度下降的风险。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将固定器本体1设置呈环状,在固定器本体1的头顶端设置开口15,开口15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等。设置开口15可使得固定器本体1整体为一个大致的环形结构,在对婴儿的颅骨进行有效矫正的基础上,还可降低产品的重量,以及降低制造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固定器本体1从外观上避开了婴儿的耳部,确保耳朵不会被固定器本体1遮挡,保证声音传递路径的通畅性。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固定器本体1包括前段1a和后段1b。前段1a也可称为婴儿的前额段,前额段与婴儿从眉毛往上到头顶处的区域相贴合。后段1b也可称为婴儿的枕骨段,枕骨段与婴儿从脖子根处到头顶处的区域相贴合。前段1a和后段1b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拼接在一起,例如,插接、卡接、螺接或者铆接等,以提高佩戴和摘取的方便性,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以及头型的逐渐变化,也可方便对固定器本体1进行微调,延长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有效使用寿命。
或者,前段1a和后段1b采用一体方式成型,例如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在一侧两者通过拼接的形式拼接在一起,也就是前段1a和后段1b未一体成型的一端通过拼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前段1a和后段1b的对接处采用可拆卸的方式拼接在一起,例如,插接或者卡接等。此种设计结构,在拆装颅骨矫形固定器100的过程中,可降低家长操作的工作量,简化操作。
或者,前段1a和后段1b采用一体方式成型,但是前段1a和后段1b并未构成封闭的形状,可构成C型,可利用C型的开口对固定器本体1的锁紧力进行调节。或者,前段1a和后段1b构成封闭的形状,但是两者均存在自由的端部,两者自由的端部存在搭接区域,以此形成封闭的形状。可利用两者搭接区域的尺寸,对固定器本体1的锁紧力进行调节。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图9至图13所示,在前段1a和后段1b拼接的区域,例如,靠近左耳区域,或者靠近右耳区域等,设置凹槽结构以容纳前段1a和后段1b的配合结构。例如,以左耳区域为例,右耳区域可参考左耳区域的结构进行设计。可在前段1a和后段1b之一设置插槽16,另一个设有与插槽16插接配合的锁扣17。插槽16和锁扣17构成凹凸插接的配合形式。
沿着固定器本体1高度,可设置多组插槽16和锁扣17,以提高前段1a和后段1b拼接的牢固性。如图9所示,锁扣17的横截面可设置成梯形,梯形较小的一端先插入插槽16内,慢慢地锁扣17的全部均插入插槽16内,梯形较小的一端起到安装导向的作用,方便安装。梯形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获得稳定的拼接强度。插槽16和锁扣17可完全隐藏在固定器本体1的厚度中,从外观上,两者的插接结构不会影响固定器本体1外形造型的流畅性,也不会凸出于固定器本体1的内型面或者是外型面,可有效避免造成硌伤等,提升佩戴的舒适性。
或者,如图3所示,在前段1a和后段1b之间的拼接区域还可设置魔术贴18。例如以靠近左耳区域为例,设置凹槽结构,前段1a和后段1b在沿前后方向插接的同时,在后段1b构成凹槽结构的区域设置魔术贴18的圆毛面,在前段1a构成凹槽结构的区域设置魔术贴18刺毛面,当将左耳区域的插槽16和锁扣17插接到位,以及右耳区域的插槽16和锁扣17插接到位后,将魔术贴18的圆毛面和刺毛面进行粘接,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或者,在后段1b构成凹槽结构的区域和前段1a构成凹槽结构的区域内均设置魔术贴18圆毛面,再利用魔术贴18的刺毛面将前段1a和后段1b粘接在一起。当需要将固定器本体1从婴儿头上摘下时,可将魔术贴18的圆毛面和刺毛面撕开,然后适当的向外拉前段1a和后段1b(对前段1a向前用力,对后段1b向后用力),以将前段1a和后段1b分开一段距离,以将颅骨矫形固定器100从婴儿头上取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当将固定器本体1进行分段设计时,通常情况下,内衬2也随之进行分段设计,以方便将分段后的部件,以两个分总成(分总成包括硬质的固定器本体的部分和软质的内衬的部分)的形式进行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也可在前段1a和后段1b之间的拼接区域设置卡接结构,以实现两者的卡接固定。如图所示,在前段1a和后段1b之一设置卡扣19,卡扣19的横截面可设置成U型。在前段1a和后段1b中的另一个设置与卡扣19卡接配合的卡接筋110,卡接筋110的横截面也可设置成U型,卡扣19卡接到卡接筋110上后,形成两个U型结构的卡接,以实现前段1a和后段1b两者的拼接。卡扣19的横截面也可是L型等,在此对卡扣19的横截面不作限定,以实现前段1a和后段1b之间的卡接固定即可。前段1a和后段1b间的固定方式可进行上述技术方案的自由组合。例如,在左耳区域,仅是通过插槽16以及锁扣17的插接配合以实现前段1a和后段1b间的固定。在左耳区域,也可在插槽16以及锁扣17的基础上,匹配魔术贴18的固定形式。在左耳区域,在插槽16以及锁扣17的基础上,匹配卡扣19和卡接筋110的卡接固定形式等。右耳区域的设置可以与左耳区域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在插槽16或者锁扣17上设置有多个调节档位,以对固定器本体1的锁紧力进行调节。也可将卡扣19和卡接筋110进行多档位设置。例如,调节档位可以是设置在锁扣17上的多个小凸起,或者是插槽16内设置的多个小凹坑等。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可在固定器本体1的内壁设置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通过压力传感器以对婴儿颅骨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可将压力传感器与婴儿家长的手机进行通讯连接,以便家长对婴儿头颅的受力情况进行实时查看,可根据受力情况决定是否对固定器进行更换等。压力传感器可选用应力片等。
应力片起到了监测婴儿是否正确佩戴固定器的作用。根据应力片反馈的婴儿头颅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矫形固定器是否佩戴正确。例如,在婴儿头颅两侧相对的位置各设置一个应力片,以对两个监测点的受力进行同时监测。当系统(或者是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力值,判断两个力值的差值超过预设的力阈值时,表明矫形固定器出现了歪斜,可向家长的手机发送提醒,该提醒可以以图像加声音的双重形式显示,以便于家长及时调整矫形固定器的佩戴角度,以增强头型矫正的准确性。
应力片可在采用3D打印固定器本体1的过程中,以将应力片镶嵌入固定器本体1内。也可在固定器本体1的内壁设置供应力片安装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将应力片粘接到该凹槽内,且该凹槽的深度设计,以使得应力片安装到位后不凸出固定器本体1的内壁为准,以免硌伤婴儿,或者是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在应力片的外部可包裹柔性面料,例如,莫代尔棉等,以提高皮肤接触的舒适性,有效保护婴儿娇嫩的皮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多个通孔的固定器本体;
所述固定器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凸出部分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与待矫正颅骨相对标准头型凹陷部分相配合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相比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基础厚度大,以用来加大约束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相比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基础厚度小,以用来加大生长空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本体设为夹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饰层、中间层以及外饰层;所述中间层为中空层;
其中,可对所述内饰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外饰层中的至少一层的厚度进行调节,以加大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蜂窝层,多个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内饰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外饰层。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本体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以可拆卸的方式拼接在一起;
或者,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采用一体方式成型,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组成C型;
或者,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采用一体方式成型,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组成环状,所述前段的端部和所述后段的端部两者搭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一设有卡扣,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卡扣卡接配合的卡接筋;
或者,在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的拼接区域设有魔术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一设有插槽,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插槽插接配合的锁扣;
所述插槽或者所述锁扣设有多个调节档位,以对所述固定器本体的锁紧力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本体采用3D打印的方法制得。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颅骨矫形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器本体内侧的柔性材质的内衬,所述内衬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固定器本体。
CN202221348337.8U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Active CN217548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8337.8U CN21754832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8337.8U CN21754832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8329U true CN217548329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98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48337.8U Active CN217548329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83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3669A (zh) * 2022-05-23 2022-08-16 云量几何(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颅骨矫形固定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3669A (zh) * 2022-05-23 2022-08-16 云量几何(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颅骨矫形固定器
CN114903669B (zh) * 2022-05-23 2024-05-14 云量几何(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颅骨矫形固定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19615B2 (en) Headgear for masks
JP6297712B2 (ja) 衛生マスク
JP2005534383A (ja) 非伸張性ヘッドギアおよびcpapまたはこれらを備えたベンチレータ・マスク
CN217548329U (zh)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
US6092243A (en) Sports goggles with changeable lenses and improved wearing comfort
KR200486464Y1 (ko) 마스크 탈부착형 모자
AU2018201658B2 (en) Headgear for Masks
AU2014201197B2 (en) Headgear for Masks
CN114903669B (zh) 一种颅骨矫形固定器的制造方法及颅骨矫形固定器
CN210250257U (zh) 一种带护脸的可调式耳罩
JP2005002486A (ja) 帽子装着補助具
JP2021087749A (ja) マスク用アウターフレームユニット、マスクユニット、バンド付きマスクユニットおよびマスク用アウターフレーム
JPH1053906A (ja) サポーター
NZ765104B2 (en) Headgear for Masks
GB2466799A (en) An adjustable sweatband for a h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