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0885U -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0885U
CN217540885U CN202221205020.9U CN202221205020U CN217540885U CN 217540885 U CN217540885 U CN 217540885U CN 202221205020 U CN202221205020 U CN 202221205020U CN 217540885 U CN217540885 U CN 217540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air
supply module
air supply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050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幼财
高旭
周孝华
李必平
代思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050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0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0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0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送风模块包括蜗壳;叶轮,叶轮安装于蜗壳内。本申请通过将叶轮的叶道长宽比设置为3.2至3.8,改善了叶道的流场,使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控制在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的范围内,并使得送风模块的风量具有明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送风模块的送风效率。

Description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新风空调里的新风模块安装在室内机的底壳上,将室外空气通过新风管引入至进风腔,在叶轮的旋转离心做功作用下,室外空气随空调内循环送入室内,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办公环境。
然而,提高新风模块的风量通常需要提高叶轮的转速,但同时也导致新风模块进的全压损失比提高,导致新风模块进风阻力增大,不利于提高新风模块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目前送风模块随着风量增大导致进风阻力增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种送风模块,包括:
蜗壳;
叶轮,叶轮安装于蜗壳内;
其中,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2至3.8,且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满足如下关系式:
12%≤kp≤18%
其中,kp为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4至3.8。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为130mm至13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叶片出口角为160°至1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的轮毂比为0.788至0.818。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形成安装腔室,叶轮安装在安装腔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具有与叶轮同轴的导流圈,导流圈具有呈圆环状布置的导流面,导流面中间形成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包括临近进风口的前圈、远离进风口的后圈,以及连接于前圈和后圈之间的风叶;
导流圈临近叶轮的边缘与前圈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或者
导流圈与叶轮沿叶轮轴线方向重叠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模块还包括进风壳体;
进风壳体对接于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进风壳体与第二壳体组成进风腔室,进风腔室与安装腔室通过进风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的蜗舌半径与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6D≤r≤0.1D
其中,r为蜗壳的蜗舌半径,D为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与叶轮之间的蜗舌间隙和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5D≤t≤0.125D
其中,t为蜗壳与叶轮之间的蜗舌间隙,D为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送风模块。
本申请通过将叶轮的叶道长宽比设置为3.2至3.8,改善了叶道的流场,使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控制在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的范围内,并使得送风模块的风量具有明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送风模块的送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送风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送风模块的爆炸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一种断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叶轮叶道标注入口宽度与出口宽度的一种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叶轮叶道标注非工作面弧长与工作面弧长的一种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叶道长宽比、风量和全压损失比的一种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送风模块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送风模块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处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蜗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0蜗壳,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21导流圈,122导流面,20叶轮,21前圈,22后圈,23风叶,24叶道,241叶道入口,242叶道出口,30进风壳体,25轮毂,110安装腔室,120进风腔室,130进风口,140出风口;
S1:非工作面弧长;
S2:工作面弧长;
L1:入口宽度;
L2:出口宽度;
d:涡流直径;
D: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
α:叶轮的叶片出口角;
t1:导流圈临近叶轮的边缘与前圈的距离;
t2:导流圈与叶轮沿叶轮轴线方向重叠的长度;
r:蜗壳的蜗舌半径;
t:蜗壳与叶轮之间的蜗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尤其适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阅图1、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送风模块的装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送风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其中,送风模块包括:
蜗壳10;
叶轮20,叶轮20安装于蜗壳10内;
其中,叶轮20的叶道长宽比为3.2至3.8,且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满足如下关系式:
12%≤kp≤18%
其中,kp为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
具体的,蜗壳10用于形成安装叶轮20的空间,蜗壳10的断面逐渐减小,以便于在叶轮20转动时使空气在蜗壳10内逐渐加速。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以及图2,蜗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沿叶轮20轴线的方向对接形成安装腔室,叶轮20安装在安装腔室内,进风口130由第二壳体12形成,出风口140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接形成,空气经进风口130进入安装腔室内,在叶轮20的加速下从出风口140排出。
可以理解的,蜗壳10还可以有更多个壳体组装形成;或者,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还可以沿垂直叶轮20轴线的方向对接形成蜗壳10;或者,出风口140还可以仅由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形成。
叶轮20通过其转动将沿叶轮20轴线方向引入的空气加速甩向蜗壳10内壁面,从而使气体得到加速。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以及图4,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叶轮2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A处的一种断面示意图,叶轮20包括临近进风口130的前圈21、远离进风口130的后圈22,以及连接于前圈21和后圈22之间的风叶23,在叶轮20转动时,气体从前圈21进入叶轮20中部,随后经风叶23之间的叶道24流向蜗壳10内壁面。示例性的,叶轮20的叶片形状可以为平板叶片、圆弧窄叶片、圆弧叶片、机翼型叶片或平板曲线后向叶片等。
可以理解的,叶轮2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轮毂25,轮毂25与后圈22连接,通过将轮毂25安装在电机上即可带动叶轮20转动。
叶轮20的叶道长宽比具体是指叶道24的长度与其平均宽度的比值。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5以及图6,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叶轮20叶道24标注入口宽度与出口宽度的一种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叶轮20叶道24标注非工作面弧长与工作面弧长的一种示意图,叶道长宽比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648615920000061
其中,L1为叶道24的入口宽度,L2为叶道24的出口宽度,S1为叶道24的非工作面弧长,S2为叶道24的工作面弧长,d为叶道24的涡流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叶轮20的叶道24通常分为区域F1和区域F2,区域F1为叶道24均匀收缩部分,区域F2为叶道24非均匀收缩部分,区域F1形成风气加速流道,区域F2的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即为涡流直径;叶道24的非工作面弧位于区域F1,叶道24的工作面弧位于区域F2,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叶道入口241处最大内切圆在非工作面弧的切点为b,在工作面弧的切点为c,而叶道出口242处最大内切圆在非工作面弧的切点为a,在工作面弧的切点为e,叶道24的入口宽度等于叶道入口241处最大内切圆的直径,也即直线段bc,叶道24的出口宽度等于叶道出口242处最大内切圆的直径,也即直线段ae;叶道24的非工作面弧即为弧线ab,叶道24的工作面弧即为弧线ce。
全压损失比是指蜗壳10出风口140压力与叶轮20的叶道出口242压力的关系表征值,一般的,全压损失比kp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648615920000062
其中,P0为蜗壳10出风口140的全压,P1为叶道出口242的全压,P2为叶道出口242的静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叶道长宽比、风量和全压损失比的一种关系示意图,由于本申请将叶轮20的叶道长宽比设置为3.2至3.8,改善了叶道24的流场情况,使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控制在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的范围内,并使得送风模块的风量具有明显的提升,有利于提高送风模块的送风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叶轮20的叶道长宽比为3.4至3.8。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叶轮20的叶道长宽比为3.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叶轮20的有效做功直径D为130mm至135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叶轮20的叶片数量为43、45或者47。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叶轮20的叶片出口角α为160°至17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叶轮20的轮毂25比为0.788~0.81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以及图2,第二壳体12具有与叶轮20同轴的导流圈121,导流圈121具有呈圆环状布置的导流面122,导流面122中间形成进风口130,气流导流面122的引导下在导流圈121中得到加速,以便在能量损失很小的条件下使气体在进入叶轮前形成均匀的速度场和压力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以及图9,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送风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B处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导流圈121的结构类型为平板型,导流圈121临近叶轮20的边缘与前圈21的距离t1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较小的间隙可以减小空气在导流圈121在叶轮20之间的出风损失,避免空气在导流圈121在叶轮20之间产生过程的泄漏现象。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以及图11,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另外一个实施例中送风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中C处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导流圈121的结构类型为下翻型,导流圈121与叶轮20沿叶轮20轴线方向重叠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由于导流圈121伸入了叶轮20内部,使得送风模块的结构紧凑,空气经导流圈121引入直接进入叶轮内,有利于减少导流圈121在叶轮20之间的出风损失。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1以及图2,送风模块还包括进风壳体30,进风壳体30对接于第二壳体12背离第一壳体11的一侧,进风壳体30与第二壳体12组成进风腔室120,进风腔室120与安装腔室110通过进风口130连通,在叶轮20转动时,空气先进入进风腔室120,然后再经第二壳体12的进风口130进入安装腔室110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壳体30与第二壳体12组成的进风腔室可分为直进或预旋进风形式。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壳体30与第二壳体12形成的进风腔室120内可以安装过滤网,以便于对引入的空气进行过滤,保证送风模块送出空气的洁净度。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2,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蜗壳10的一种剖视图,其中,蜗壳10的蜗舌半径与叶轮20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6D≤r≤0.1D
其中,r为蜗壳10的蜗舌半径,D为叶轮20的有效做功直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11,蜗壳10与叶轮20之间的蜗舌间隙和叶轮20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5D≤t≤0.125D
其中,t为蜗壳10与叶轮20之间的蜗舌间隙,D为叶轮20的有效做功直径,蜗舌间隙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t=S-D-r
其中,S为蜗舌轴线到叶轮20轴线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同转速且相同叶轮20的情况下,采用上述尺寸设计的蜗舌半径以及蜗舌间隙对应的蜗壳10,可以使得送风模块抗喘性能提升,有效降低送风模块的噪音,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送风模块,在送风模块的基础上,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模块。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模块具体在空调室内机作为新风模块使用,送风模块与新风管连接,通过新风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入室内,以达到更新室内空气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模块,因此具有上述送风模块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针对本申请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作为参考,但与本申请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申请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申请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申请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
叶轮,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蜗壳内;
所述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2至3.8,且所述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满足如下关系式:
12%≤kp≤18%
其中,kp为所述送风模块的全压损失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4至3.8。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叶道长宽比为3.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为130mm至13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叶片出口角为160°至17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轮毂比为0.788至0.81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对接形成安装腔室,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室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与所述叶轮同轴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具有呈圆环状布置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中间形成进风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包括临近所述进风口的前圈、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后圈,以及连接于所述前圈和所述后圈之间的风叶;
所述导流圈临近所述叶轮的边缘与所述前圈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或者
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叶轮沿所述叶轮轴线方向重叠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4mm。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进风壳体;
所述进风壳体对接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组成进风腔室,所述进风腔室与所述安装腔室通过所述进风口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蜗舌半径与所述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6D≤r≤0.1D
其中,r为所述蜗壳的蜗舌半径,D为所述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叶轮之间的蜗舌间隙和所述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满足如下关系式:
0.05D≤t≤0.125D
其中,t为所述蜗壳与所述叶轮之间的蜗舌间隙,D为所述叶轮的有效做功直径。
13.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送风模块。
CN202221205020.9U 2022-05-17 2022-05-17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540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5020.9U CN217540885U (zh) 2022-05-17 2022-05-17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5020.9U CN217540885U (zh) 2022-05-17 2022-05-17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0885U true CN217540885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35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05020.9U Active CN217540885U (zh) 2022-05-17 2022-05-17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0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6211B2 (en) Counter-rotating fan
EP1979623B1 (en) Improved impeller and fan
CN210196137U (zh) 离心风机及其蜗壳和家用电器
CN217540885U (zh) 送风模块以及空调室内机
US20230135727A1 (en) Impeller, multi-blade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5765401U (zh) 新风风机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13586482B (zh) 一种多翼式离心风机
CN107339265B (zh) 风扇
CN215762421U (zh)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N214984714U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JP2011226407A (ja) 多翼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ガイド部材
JP3488126B2 (ja) エアカ−テン
KR880000522B1 (ko) 축류(軸流)팬
CN113550930A (zh)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N219472372U (zh) 风机、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CN116085315B (zh) 一种带导叶的无蜗壳离心通风机集流器
CN215672882U (zh) 蜗壳蜗舌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3744053U (zh) 蜗壳及离心风机
CN219264429U (zh) 一种进风结构、蜗壳及空调器
CN215409408U (zh) 离心风叶、风机以及空调室内机
CN219934113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WO2024009466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9865578U (zh) 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4837367U (zh) 离心风机的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116136222A (zh) 风机、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