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4625U - 一种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4625U
CN217534625U CN202221696777.2U CN202221696777U CN217534625U CN 217534625 U CN217534625 U CN 217534625U CN 202221696777 U CN202221696777 U CN 202221696777U CN 217534625 U CN217534625 U CN 217534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riving module
stage
feeding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67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浪
管善意
陆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lian Ling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lian Ling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lian Ling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lian Ling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677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4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4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4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包括上料机构、第一移料机构、第一载台机构、第一检测机构、第二载台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其中,上料机构用于载入物料;第一移料机构对应于上料机构,用于获取上料机构上的物料并移动物料;第一载台机构用于通过第一入料位获取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一检测位或第一出料位;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第一检测位的物料的第一表面;第二载台机构用于通过第二入料位获取位于第一出料位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第二检测位的物料上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并将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供物料移出。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提高了检测效率及检测一致性。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料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物料检测是产品加工过程的重要工序,如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中框尺寸检测。在需要对物料的正反两面或孔进行检测时,通常需要在完成一面检测后,人工将物料由检测设备取出并转移至对应另一面或孔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费事费力,检测效率低。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对待测物料的不同位置检测效率较低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待测物料的不同位置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包括:
上料机构,用于载入所述物料;
第一移料机构,对应于所述上料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上料机构上的所述物料并移动所述物料;
第一载台机构,设有第一入料位、第一检测位、第一出料位,所述第一入料位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相对应,所述第一载台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入料位获取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一检测位或所述第一出料位;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相对应,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第一表面;
第二载台机构,设有第二入料位、第二检测位、第二出料位,所述第二入料位与所述第一出料位相对应,所述第二载台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入料位获取位于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检测位;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相对应,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载台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出料位供所述物料移出。
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时,通过上料机构载入物料,而后第一移料机构获取上料机构上的物料并移动至第一入料位,第一载台机构获取第一入料位上的物料,并将其移至第一检测位,从而第一检测机构对第一检测位上的物料的第一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一载台机构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一出料位。而后,第二载台机构由第二入料位获取第一出料位上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从而第二检测机构对第二检测位上的物料的第二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二载台机构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以供物料移出进行后续工序。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可实现自动上料及物料转移,通过第一载台机构与第二载台机构的配合,在第一表面检测完成后,即可自动移至与第二检测机构对应进行第二表面的检测,加快了检测节拍,提高了检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转移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检测的一致性。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包括:
上料机构,用于载入所述物料;
第一移料机构,对应于所述上料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上料机构上的所述物料并移动所述物料;
第一载台机构,设有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相对应的第一入料位及第一检测位、第一出料位,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入料位获取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一检测位或所述第一出料位;
第二载台机构,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料位相对应的第二入料位及第二检测位、第二出料位,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入料位获取位于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检测位,以及将所述物料所述第二载台机构还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出料位供所述物料移出;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相对应;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表面,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孔;或者,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孔,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表面。
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时,通过上料机构载入物料,而后第一移料机构获取上料机构上的物料并移动至第一入料位,第一载台机构获取第一入料位上的物料,并将其移至第一检测位,从而第一检测机构对第一检测位上的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一载台机构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一出料位。而后,第二载台机构由第二入料位获取第一出料位上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从而第二检测机构对第二检测位上的物料的待测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二载台机构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以供物料移出进行后续工序。或者,也可以设置第一检测机构对第一检测位上的物料的待测表面进行检测,则相应的第二检测机构对第二检测位上的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可实现自动上料及物料转移,通过第一载台机构与第二载台机构的配合,在第一表面检测完成后,即可自动移至与第二检测机构对应进行第二表面的检测,加快了检测节拍,提高了检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转移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检测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一移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载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二载台机构与第二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三载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第三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三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上料机构1,上料治具101,上料驱动模组102,治具底板1011,侧推部件1012,物料放置槽10111;
第一移料机构2,移料吸附部件201,移料驱动模组202,第一直线模组2021,第二直线模组2022;
第一载台机构3,第一入料位31,第一检测位32,第一出料位33,第一治具301,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第一真空发生器305;
第一检测机构4,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第一光源402,检测支架403,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
第二载台机构5,第二入料位51,第二检测位52,第二出料位53,第二治具501,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
第二检测机构6,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第二光源602,第一立柱603,第二立柱604,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
第三载台机构7,第三入料位71,第三检测位72,第三出料位73,第三治具701,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第二真空发生器705;
第三检测机构8,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第三光源802,环形光源8021,条形光源8022,检测支座803,孔检测驱动模组804,调距驱动模组805;
扫码机构9,第二移料机构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检测设备,以提高待测物料不同位置的检测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适用于手机中框等3C电子通讯设备领域的外壳的中框尺寸检测,及其他电子设备、机械结构中零部件的尺寸检测或平面度等其他检测。以下实施例以检测设备用于尺寸检测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包括上料机构1、第一移料机构2、第一载台机构3、第一检测机构4、第二载台机构5和第二检测机构6。其中,上料机构1用载入物料。第一移料机构2与上料机构1对应,用于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并带动物料移动。第一载台机构3设有第一入料位31、第一检测位32及第一出料位33,三者可以依次排列设置。第二载台机构5设有第二入料位51、第二检测位52及第二出料位53,三者可以依次排列设置。第一入料位31与第一移料机构2对应,第二检测位52于第一检测机构4对应,第一出料位33与第二入料位51对应,第二检测位52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第一载台机构3用于通过第一入料位31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并将获取的物料移至第一检测位32或第一出料位33。第二载台机构5用于通过第二入料位51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并将获取的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52或第二出料位53。第一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位于第一检测位32的物料的第一表面。第二检测机构6用于检测第二检测位52上的物料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背。该实施例中,第一表面为物料的正面,第二表面为物料的背面,相应的第一检测机构4跨设于第一载台机构3以俯视检测位于第一检测位32的物料的正面,第二检测机构6设于第二载台机构5的下方以仰视检测位于第二检测位52的物料的背面。当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不局限于以上所列,也包括第一表面为物料的背面,第二表面为物料的正面,以及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应为物料相对的两侧面等。本实施例中,物料为矩形,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中框、背壳等,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料机构2用于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既包括第一移料机构2通过抓取、吸附等方式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也包括上料机构1将物料放置于第一移料机构2上,即第一移料机构2以承接的方式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第一载台机构3通过第一入料位31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既包括第一载台机构3由第一入料位31通过抓取、吸附等方式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也包括第一移料机构2将其上的物料放置于第一载台机构3上,即第一载台机构3以承接的方式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第二载台机构5通过第二入料位51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既包括第二载台机构5由第二入料位51通过抓取、吸附等方式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也包括第一载台机构3将其上的物料放置于第二载台机构5上,即第二载台机构5以承接的方式获取第一载台机构3上的物料。
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时,通过上料机构1载入物料,而后第一移料机构2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并移动至与第一入料位31对应,而后第一载台机构3由第一入料位31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并将其移至第一检测位32,从而第一检测机构4对第一检测位32上的物料的第一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一载台机构3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一出料位33。而后,第二载台机构5由第二入料位51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52,从而第二检测机构6对第二检测位52上的物料的第二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二载台机构5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53,以供物料移出进行后续工序。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可实现自动上料及物料转移,通过第一载台机构3与第二载台机构5的配合,在第一表面检测完成后,即可自动移至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进行第二表面的检测,加快了检测节拍,提高了检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转移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检测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该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三载台机构7和第三检测机构8。其中,第三载台机构7设有第三入料位71、第三检测位72和第三出料位73。第三入料位71与第二出料位53相对应,第三检测机构8与第三检测位72相对应。第三载台机构7用于通过第三入料位71获取位于第二出料位53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三检测位72进行检测,以及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三出料位73供物料移出。第三检测机构8用于检测位于第三检测位72的物料上的待测孔。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载台机构7通过第三入料位71获取第二出料位53上的物料,既包括第三载台机构7由第三入料位71通过抓取、吸附等方式获取第二出料位53上的物料,也包括第二载台机构5将其上的物料放置于第三载台机构7上,即第三载台机构7以承接的方式获取第二载台机构5上的物料。则在对物料进行检测时,依前述步骤完成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检测后,第三载台机构7由第三入料位71获取第二出料位53上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三检测位72,从而第三检测机构8对第三检测位72上的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三载台机构7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三出料位73,以供物料移出进行后续工序。综上,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该检测设备能够兼具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待测孔的检测,进一步提升了检测效率和检测一致性。待测孔具体可以位于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面,根据待测孔的位置相应设置第三检测机构8的朝向即可。当然,待测孔的位置也并不局限于前述所列,也可以位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或者物料的其它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上料机构1包括上料治具101和上料驱动模组102。其中,上料治具101用于承载并定位物料。上料驱动模组102的输出端与上料治具101连接,以驱动上料治具101移动至与第一移料机构2对应。检测时,人工或机械手将物料放置于上料治具101,其对物料进行定位,以保证移载稳定性及后续检测精度。而后上料驱动模组102驱动上料治具101移动,并将物料移至与第一移料机构2对应,以便第一移料机构2获取物料及将物料移至第一载台机构3。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料机构1也可以包括机械手等上料设备。
进一步地,上料治具101具体包括治具底板1011和侧推部件1012,治具底板1011上具有用于放置物料的至少一物料放置槽10111,侧推部件1012设于治具底板1011且位于物料放置槽10111的一侧,用于推动物料与物料放置槽10111的侧壁接触以固定物料。物料放置槽10111的形状具体根据物料的形状相应设置,侧推部件1012根据定位需要设于物料放置槽10111的一侧或相邻的两侧,侧推部件1012推动物料以与物料放置槽10111的相应侧壁接触。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对待测工件的精确定位,从而保证检测精度。侧推部件1012具体可以包括伸缩缸、滑台等驱动器件。
更进一步地,上料驱动模组102包括电机驱动的直线滑台,具体可以为丝杠滑台、电缸滑台等。直线滑台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能够提供较大的移动行程。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料驱动模组102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伸缩缸等其他驱动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移料机构2包括移料吸附部件201和移料驱动模组202。其中,移料吸附部件201用于与移料真空发生器连接以吸附物料。移料驱动模组202的输出端与移料吸附部件201连接,以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由与上料治具101对应移动至与第一入料位31对应。检测时,上料机构1载入物料后,移料驱动模组202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移动至与上料机构1对应,并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移动以吸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而后将物料移至与第一入料位31对应,则移料吸附部件201切断真空即可解除对物料的吸附作用,从而将物料放置于第一载台机构3,而后第一载台机构3带动物料继续后续工序。移料吸附部件201能够通过真空吸附将物料固定,从而便于物料的拿取、放下及转移。移料吸附部件201具体可以采用移载手爪,移载手爪上设有至少一个真空吸盘。移料真空发生器具体可以设于移料驱动模组202,从而便于移料吸附部件201与之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移料驱动模组202也可以通过管路外接移料真空发生器,则移料真空发生器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移料驱动模组202包括第一直线模组2021和第二直线模组2022,第一直线模组2021分别与上料机构1和第一入料位31对应,第二直线模组2022垂直于第一直线模组2021以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靠近或远离上料机构1。检测时,第一直线模组2021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移动至与上料机构1对应,而后第二直线模组2022驱动移料吸附部件201靠近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将物料吸取后可反向移动至安全位置,而后第一直线模组2021将物料移至与第一入料位31对应。第一直线模组2021具体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的直线滑台,具体可以为丝杠滑台、电缸滑台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模组2021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伸缩电缸等其他驱动器件。第二直线模组2022具体可以采用气缸等伸缩驱动器件,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等其他驱动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载台机构3包括第一治具301、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和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其中,第一入料位31、第一检测位32和第一出料位33依次相对于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设置,第一入料位31和第一出料位33可分别对应于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的两端,第一治具301用于承载并定位物料。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的输出端与第一治具301连接,以驱动第一治具301旋转。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的输出端与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连接,以驱动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垂直于第一入料位31及第一检测位32、第一出料位33的排列方向移动。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的输出端与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连接,以驱动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沿第一入料位31及第一检测位32、第一出料位33的方向移动。具体的,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的输出端的移动方向、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的输出端的移动方向、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的旋转轴方向相互垂直。检测时,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通过驱动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而带动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移动,并带动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输出端的第一治具301移动,从而将第一治具301移至第一入料位31,第一治具301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的物料,并对物料进行定位,以保证检测精度。而后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驱动第一治具301移动,并将第一治具301移至第一检测位32,以对物料进行检测。在物料的不同边上的第一表面均需要检测时,如中框两长边及两短边的正面分别需要检测时,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驱动第一治具301旋转一定角度,使物料不同边上的正面与第一检测机构4对应。且根据需要,在旋转后待测正面偏离第一检测机构4时,可通过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带动第一治具301沿垂直于第一入料位31及第一检测位32、第一出料位33的排列方向移动,从而使物料上相应的第一表面与第一检测机构4对应,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则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驱动第一治具301移动,并将第一治具301移至第一出料位33。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检测精度,且能够在第一检测位32实现物料多角度第一表面的检测,进一步提升了检测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载台机构3也可以采用机械手等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治具301为仿形治具,以与物料定位。且第一治具301与第一真空发生器305连接,真空吸附物料以固定。第一真空发生器305具体可以设于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从而便于第一治具301与之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治具301也可以通过管路外接第一真空发生器305。
更进一步地,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302可以采用直驱电机等驱动设备,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和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具体可以分别采用直线电机,且二者垂直分布。直线电机是一种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而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的传动装置,因而结构简单,精度高,速度相应快。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303和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304也可以采用直线滑台等驱动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第一表面侧边的倒角尺寸,如宽度、均匀性等。即第一表面的侧边具有倒角,如中框正面和背面侧边分别具有一圈倒角。第一检测机构4相应的用于检测正面倒角的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4也可以用于检测第一表面上其他具有边界的待测平面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检测机构4包括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和第一光源402。其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用于采集第一表面的图像信息。第一光源402,设于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的中心轴的一侧,用于提供照射至第一表面的光线。具体第一光源402的照射方向与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的朝向垂直。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具体包括相机,如2D相机。第一光源402具体包括条形光。通过第一光源402照射于第一表面,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能够获得第一表面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能够根据图像信息计算第一表面的尺寸等特征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4也可以根据检测参数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用于与第一表面的侧边正对,并用于采集侧边的倒角的图像信息;第一光源402用于从侧方提供照射至倒角的光线。通过设置第一光源402相对倒角的角度及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相对倒角的角度以获得倒角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根据图像信息计算获得倒角尺寸。对于手机中框等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框结构,可分别采集长边和短边不同位置的多个图像信息,以综合反映倒角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4还包括检测支架403、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和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其中,检测支架403设于第一检测位32。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设于检测支架403,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的输出端与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连接,以驱动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靠近或远离第一载台机构3。通过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能够调整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与第一载台机构3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更精确的进行检测。在第一检测机构4设于第一载台机构3上方的情况下,则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用于调整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的高度。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具体可以为手动滑台,通过手动操作手动滑台的微分头以实现滑台的位置移动,从而带动滑台上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相应移动。采用手动滑台,精度高,因而能够实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位置的精确调整,从而提高物料的检测精度。在其他实施中,第一检测驱动模组404也可以采用滑台气缸、直线电机等直线驱动器件。
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设于检测支架403,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的输出端与第一光源402连接,以驱动第一光源402靠近或远离第一载台机构3。通过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能够调整第一光源402与第一载台机构3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为物料提供更优的光照,以便于获得清晰的图像信息。在第一光源402设于第一载台机构3上方的情况下,则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用于调整第一光源402的高度。第一光源驱动模组405具体可以为滑台气缸,也可以为手动滑台、直线电机等直线驱动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二载台机构5包括第二治具501、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和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第二治具501用于获取及定位物料。其中,第二入料位51、第二检测位52和第二出料位53相对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设置,第二入料位51和第二出料位53可分别对应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的两端,第二检测位52则位于第二入料位51和第二出料位53之间。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的输出端与第二治具501连接,以驱动第二治具501旋转。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的输出端与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连接,以驱动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垂直于第二入料位51及第二检测位52、第二出料位53的排列方向移动。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的输出端与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连接,以驱动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沿第二入料位51及第二检测位52、第二出料位53的方向移动。检测时,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通过驱动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而带动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移动,并带动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输出端的第二治具501移动,从而将第二治具501移至第二入料位51,第二治具501获取第一出料位33的物料,并对物料进行定位,以保证检测精度。而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驱动第二治具501移动,并将第二治具501移至第二检测位52,以对物料的第二表面进行检测。在物料的不同边上的第二表面均需要检测时,如中框两长边及两短边的背面分别需要检测时,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驱动第二治具501旋转一定角度,使物料不同边上的背面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且根据需要,在旋转后待测背面偏离第二检测机构6时,可通过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带动第二治具501沿垂直于第二入料位51及第二检测位52、第二出料位53的排列方向移动,从而使物料上相应的第二表面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以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则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驱动第二治具501移动,并将第二治具501移至第二出料位53。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检测精度,且能够在第二检测位52实现物料多角度第二表面的检测,进一步提升了检测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载台机构5也可以采用机械手等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治具501具体可以与第一治具301采用相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502可以采用直驱电机等驱动器件,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和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具体可以分别采用直线电机,且二者垂直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和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也可以采用直线滑台等驱动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载台机构5还包括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设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的输出端,且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的输出端与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靠近或远离第二检测机构6。具体的,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和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输出端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通过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的设置,能够驱动第二治具501靠近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从而拿取物料并可反向移动至安全位置,而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52。完成检测后,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将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53,在第二出料位53与第三入料位71对应的情况下,则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驱动第二治具501靠近第三入料位71,从而将物料放置于第三入料位71。通过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的设置,便于物料的转移。第二载台第四驱动模组505可采用直线滑台、伸缩缸等直线驱动模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第二检测机构6用于检测第二表面侧边的倒角尺寸。即第二表面的侧边具有倒角,如中框正面和背面侧边分别具有一圈倒角。第二检测机构6相应的用于检测背面倒角的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机构6也可以用于检测第二表面上其他具有边界的待测平面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机构6包括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和第二光源602,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用于采集第二表面的图像信息。第二光源602设于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的中心轴的一侧,用于提供照射至第二表面的光线。具体第二光源602的照射方向与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的朝向垂直。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与第二光源602的具体设置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及第一光源402的相应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用于与第二表面的侧边正对,并用于采集侧边的倒角的图像信息;第二光源602用于提供照射至倒角的光线。通过设置第二光源602相对倒角的角度及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相对倒角的角度以获得倒角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根据图像信息计算获得倒角尺寸。对于手机中框等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框结构,可分别采集长边和短边不同位置的多个图像信息,以综合反映倒角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机构6还包括第一立柱603、第二立柱604、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和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第一立柱603和第二立柱604分别设于第二检测位52。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设于第一立柱603,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的输出端与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连接,以驱动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靠近或远离第二载台机构5。通过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能够调整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与第二载台机构5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更精确的进行检测。在第二检测机构6设于第二载台机构5下方的情况下,则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用于调整第二图像采集装置601的高度。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具体可以为手动滑台,在其他实施中,第二检测驱动模组605也可以采用滑台气缸、电动滑台等直线驱动模组。
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设于第二立柱604,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的输出端与第二光源602连接,以驱动第二光源602靠近或远离第二载台机构5。通过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能够调整第二光源602与第二载台机构5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为物料提供更优的光照,以便于获得清晰的图像信息。在第二光源602设于第二载台机构5下方的情况下,则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用于调整第二光源602的高度。第二光源驱动模组606具体可以为滑台气缸,也可以为手动滑台、直线电机等直线驱动模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三载台机构7包括第三治具701、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和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其中,第三治具701用于承载并定位物料,第三入料位71、第三检测位72和第三出料位73依次相对于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设置,第三入料位71和第三出料位73可分别对应于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的两端。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的输出端与第三治具701连接,以驱动第三治具701旋转。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的输出端与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连接,以驱动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垂直于第三入料位71及第三检测位72、第三出料位73的排列方向移动。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的输出端与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连接,以驱动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沿第三入料位71及第三检测位72、第三出料位73的方向移动。具体的,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的输出端的移动方向、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的输出端的移动方向、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的旋转轴方向相互垂直。检测时,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通过驱动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而带动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移动,并带动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输出端的第三治具701移动,从而将第三治具701移至第三入料位71,第三治具701获取第二出料位53的物料,并对物料进行定位,以保证检测精度。而后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驱动第二治具501移动,并将第三治具701移至第三检测位72,以对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在待测孔的不同角度位置均需要检测时,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驱动第三治具701旋转一定角度,使待测孔的不同角度位置与第三检测机构8对应。且根据需要,在旋转后待测孔偏离第三检测机构8时,可通过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带动第三治具701沿垂直于第三入料位71及第三检测位72、第三出料位73的排列方向及第三治具701的旋转轴方向移动,从而使物料上待测孔的相应位置与第三检测机构8对应,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则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驱动第三治具701移动,并将第三治具701移至第三出料位73。通过上述设置,保证了检测精度,且能够在第三检测位72实现物料多角度待测孔的检测,进一步提升了检测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载台机构7也可以采用机械手等结构。
进一步地,第三治具701具体可以与第一治具301采用相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702可以采用直驱电机等驱动器件,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703和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704具体可以分别采用直线滑台,且二者垂直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503和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504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等驱动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检测机构8用于检测待测孔孔口的倒角尺寸。即待测孔的孔口具有倒角,如中框侧边上充电孔孔口具有倒角。第三检测机构8相应的用于检测待测孔孔口的倒角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检测机构8也可以用于检测待测孔的内径等其他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三检测机构8包括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和第三光源802。其中,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用于采集待测孔的图像。第三光源802设于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的中心轴的一端,用于提供照射至待测孔的光线。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具体包括相机,如2D相机。第一光源402具体包括条形光源8022和/或环形光源8021。通过第三光源802照射于待测孔,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能够获得待测孔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能够根据图像信息计算待测孔的尺寸等特征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检测机构8也可以根据检测参数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用于与待测孔孔口的倒角正对,并用于采集倒角的图像信息;第三光源802用于提供照射至倒角的光线。通过设置第三光源802相对倒角的角度及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相对倒角的角度以获得倒角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根据图像信息计算获得倒角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检测机构8还包括检测支座803和孔检测驱动模组804。其中,检测支座803设于第三检测位72。孔检测驱动模组804的输出端与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连接,以驱动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靠近或远离第三光源802。通过孔检测驱动模组804能够调整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与第三载台机构8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更精确的进行检测。孔检测驱动模组804具体可以为直线滑台,精度较高。在其他实施中,孔检测驱动模组804也可以伸缩缸等驱动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第三光源802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光源8021和至少一个条形光源8022。其中,每个环形光源8021与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同轴,且沿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的中心轴方向依次设置。至少一个条形光源8022位于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的轴线的侧方。通过环形光源8021与条形光源8022配合,以为待测孔提供更好的光照,使得第三图像采集装置801能够采集到清晰的待测孔图像信息,从而提高检测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检测机构8还包括至少一个调距驱动模组805,每个调距驱动模组805的输出端与对应的至少一个环形光源8021连接,以调节对应的环形光源8021至第一图像采集装置401的间距。通过调距驱动模组805能够调整环形光源8021与第三载台机构8上物料的相对位置,从而为物料提供更优的光照,以便于获得清晰的图像信息。调距驱动模组805具体可以为滑台气缸,也可以为手动滑台、电动滑台等直线驱动模组。
进一步地,第三光源802包括两个环形光源8021,且两个环形光源8021的内径不同,则检测时,可通过两个环形光源8021分别单独工作而采集两次图像信息,以提升检测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二移料机构10和下料机构。其中,下料机构用于移出物料。第二移料机构10对应于下料机构,用于获取检测完成的物料并移动至下料机构。则在物料检测完成后,通过第二移料机构10将第二出料位53或第三出料位73的物料移至下料机构,下料机构将物料移出。具体下料机构的结构请参考上述实施例中上料机构1的相应设置,第二移料机构10的结构请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移料机构2的相应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扫码机构9,对应于第一移料机构2,用于读取物料上的编码信息。通过扫码机构9以识别物料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等编码,并读取其存储的相应物料的信息。从而便于建立物料与检测结果的对应关系,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在线查看。扫码机构9具体可以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以将采集的编码信息发送至控制器,同时控制器可存储检测结果,则可实时在线查看检测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检测设备包括至少两个上料机构1、至少两个第一载台机构3、至少两个第一检测机构4、至少两个第二载台机构5、至少两个第二检测机构6、至少两个第三载台机构7和至少两个第三检测机构8,且上料机构1、第一载台机构3、第一检测机构4、第二载台机构5、第二检测机构6、第三载台机构7和第三检测机构8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移料机构2分别与每个上料机构1对应。则该检测设备可同时进行至少两个物料的检测,加快了检测节拍,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包括上料机构1、第一移料机构2、第一载台机构3、第一检测机构4、第二载台机构5和第二检测机构6。其中,上料机构1用载入物料。第一移料机构2与上料机构1对应,用于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并带动物料移动。第一载台机构3设有第一入料位31、第一检测位32及第一出料位33,三者可以依次排列设置。第二载台机构5设有第二入料位51、第二检测位52及第二出料位53,三者可以依次排列设置。第一入料位31与第一移料机构2对应,第二检测位52于第一检测机构4对应,第一出料位33与第二入料位51对应,第二检测位52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第一载台机构3用于通过第一入料位31获取第一移料机构2上的物料,并将获取的物料移至第一检测位32或第一出料位33。第二载台机构5用于通过第二入料位51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并将获取的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52或第二出料位53。第一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位于第一检测位32的物料的待测表面,第二检测机构6用于检测位于第二检测位52的物料的待测孔;或者,第一检测机构4用于检测位于第一检测位32的物料的待测孔,第二检测机构6用于检测位于第二检测位52的物料的待测表面。待测表面具体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时,通过上料机构1载入物料,而后第一移料机构2获取上料机构1上的物料并移动至第一入料位31,第一载台机构3获取第一入料位31上的物料,并将其移至第一检测位32,从而第一检测机构4对第一检测位32上的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一载台机构3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一出料位33。而后,第二载台机构5由第二入料位51获取第一出料位33上的物料,并将物料移至第二检测位52,从而第二检测机构6对第二检测位52上的物料的待测表面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第二载台机构5将检测完成的物料移至第二出料位53,以供物料移出进行后续工序。或者,也可以设置第一检测机构4对第一检测位32上的物料的待测表面进行检测,则相应的第二检测机构6对第二检测位52上的物料的待测孔进行检测。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检测设备,可实现自动上料及物料转移,通过第一载台机构3与第二载台机构5的配合,在第一表面检测完成后,即可自动移至与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进行第二表面的检测,加快了检测节拍,提高了检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转移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检测的一致性。
该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一检测机构4和第二检测机构6对应的检测对象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对应上述各实施例,以第一检测机构4和第一载台机构3为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机构6和第二载台机构5为第二检测组,第三检测机构8和第三载台机构7为第三检测组,则该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第二检测组和第三检测组对应的先后顺序,即物料先后经过的顺序不同于上述的依照第一检测组检测第一表面、第二检测组检测第二表面和第三检测组检测待测孔的顺序,而是依照第三检测组检测待测孔、第一检测组检测第一表面、第二检测组检测第二表面的顺序,或者依照第一检测组检测第一表面、第三检测组检测待测孔、第二检测组检测第二表面的顺序。上料机构1、第一移料机构2、第一载台机构3、第一检测机构4、第二载台机构5和第二检测机构6的具体结构设置请参考上述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机构,用于载入所述物料;
第一移料机构,对应于所述上料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上料机构上的所述物料并移动所述物料;
第一载台机构,设有第一入料位、第一检测位、第一出料位,所述第一入料位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相对应,所述第一载台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入料位获取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一检测位或所述第一出料位;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相对应,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第一表面;
第二载台机构,设有第二入料位、第二检测位、第二出料位,所述第二入料位与所述第一出料位相对应,所述第二载台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入料位获取位于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检测位;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相对应,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载台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出料位供所述物料移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
上料治具,用于承载并定位所述物料;
上料驱动模组,所述上料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上料治具连接,以驱动所述上料治具移至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包括:
移料吸附部件,所述移料吸附部件用于吸附所述物料;
移料驱动模组,所述移料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移料吸附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移料吸附部件由与所述上料机构对应移至与所述第一入料位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台机构包括:
第一治具,用于承载并定位所述物料;
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所述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治具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治具旋转;
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所述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载台第一驱动模组垂直于所述第一入料位及所述第一检测位、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所述第一载台第三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载台第二驱动模组沿所述第一入料位及所述第一检测位、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
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第一表面的图像信息;
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的中心轴的一侧,用于提供照射至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用于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正对,并采集所述侧边的倒角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一光源用于提供照射至所述倒角的光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还包括:
检测支架,设于所述第一检测位;
第一检测驱动模组,设于所述检测支架,所述第一检测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载台机构;
第一光源驱动模组,设于所述检测支架,所述第一光源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光源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载台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台机构包括:
第二治具,用于承载并定位所述物料;
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所述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治具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治具旋转;
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所述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载台第一驱动模组垂直于所述第二入料位及所述第二检测位、所述第二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所述第二载台第三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载台第二驱动模组沿所述第二入料位及所述第二检测位、所述第二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包括:
第二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第二表面的图像信息;
第二光源,设于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的中心轴的一侧,用于提供照射至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侧边正对,并用于采集所述侧边的倒角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光源用于提供照射至所述倒角的光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机构还包括:
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检测位;
第二检测驱动模组,设于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检测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载台机构;
第二光源驱动模组,设于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二光源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光源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光源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载台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载台机构,设有第三入料位、第三检测位、第三出料位,所述第三入料位与所述第二出料位相对应,所述第三载台机构通过所述第三入料位获取位于所述第二出料位的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三检测位;
第三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三检测位相对应,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三检测位的所述物料上的待测孔,所述第三载台机构还用于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三出料位供所述物料移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载台机构包括:
第三治具,用于承载并定位所述物料;
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所述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治具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治具旋转;
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载台第一驱动模组垂直于所述第三入料位及所述第三检测位、所述第三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所述第三载台第三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载台第二驱动模组沿所述第三入料位及所述第三检测位、所述第三出料位的排列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机构包括:
第三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待测孔的图像;
第三光源,设于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的中心轴的一端,用于提供照射至所述待测孔的光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机构还包括:
检测支座,设于所述第三检测位;
孔检测驱动模组,所述孔检测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三光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源包括:
至少一个环形光源,每个所述环形光源与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同轴,且沿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的中心轴方向依次设置;
至少一个条形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的轴线的侧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机构还包括:
至少一个调距驱动模组,设于所述检测支座,每个所述调距驱动模组的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环形光源连接,以调节对应的所述环形光源至所述第三图像采集装置的间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料机构,用于移出所述物料;
第二移料机构,对应于所述下料机构,用于获取检测完成的所述物料并移动至所述下料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扫码机构,对应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用于读取所述物料上的编码信息。
20.一种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物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机构,用于载入所述物料;
第一移料机构,对应于所述上料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上料机构上的所述物料并移动所述物料;
第一载台机构,设有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相对应的第一入料位及第一检测位、第一出料位,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入料位获取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一检测位或所述第一出料位;
第二载台机构,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料位相对应的第二入料位及第二检测位、第二出料位,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入料位获取位于所述第一出料位的所述物料,并将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检测位,以及将所述物料所述第二载台机构还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移至所述第二出料位供所述物料移出;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位相对应;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表面,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孔;或者,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孔,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检测位的所述物料的待测表面。
CN202221696777.2U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检测设备 Active CN217534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6777.2U CN21753462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6777.2U CN21753462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4625U true CN217534625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2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6777.2U Active CN21753462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46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69748U (zh) 一种自动量测精密尺寸的设备
CN113189108A (zh) 自动化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CN107639038B (zh) 产品瑕疵自动化检测平台
CN110823905A (zh) 拍照检测装置及拍照检测方法
CN211825730U (zh) 拍照检测装置
CN216298299U (zh) 检测机构和切割检测设备
CN106824828A (zh) 一种带废品剔除功能的聚合物软包锂电池自动检测机
CN115072371A (zh) 一种检测设备
CN111982507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齿轮通孔检测装置
CN215844315U (zh) 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分选设备
CN111060017A (zh) 一种单多晶硅棒自动检测装置
CN217534625U (zh) 一种检测设备
CN220552785U (zh) 一种电池包外观缺陷检测装置
CN211856370U (zh) 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
CN211412821U (zh) 一种滤波器同心度、共面度以及平面度检测一体机
CN110035283B (zh) 一种全自动tof摄像头测试设备
CN112444217A (zh) 一种x-ray检测机
CN217774834U (zh) 一种圆柱状零件同向理料下料装置
CN109271827A (zh) 一种摄像头扫码设备
CN210908753U (zh) 焊接工作台
CN214421706U (zh) 一种转运装置
CN211914630U (zh) 一种环形零件检测机
CN210165916U (zh) 一种x-ray检测机
CN110440768B (zh) 一种用于水平仪测试的激光自动检测设备
CN112517421A (zh) 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