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5254U - 动脉瘤封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脉瘤封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5254U
CN217525254U CN202221073020.8U CN202221073020U CN217525254U CN 217525254 U CN217525254 U CN 217525254U CN 202221073020 U CN202221073020 U CN 202221073020U CN 217525254 U CN217525254 U CN 217525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ccluder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releaser
aneurysm occl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730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武
傅堃
蔡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o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o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o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o She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730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5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5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5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器和解脱器,所述封堵器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有凹槽,所述解脱器包括近端,适于与所述输送导丝固定连接;至少两弹性臂,一端与所述近端相连,所述弹性臂的中段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凸起,所述凸起适于抵靠微导管的内壁;至少两扣持部,自各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卡持在所述凹槽中。在输送所述封堵器的过程中,所述凸起始终抵靠在微导管的内壁上,微导管施加给所述凸起的力,可增加所述扣持部对所述凹槽的扣持效果,避免封堵器中途与解脱器解除扣持。

Description

动脉瘤封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在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40岁~60岁常见,女性居多。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送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既往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开颅手术将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瘤孤立加搭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通常需要借助解脱器将封堵器输送至动脉瘤内的特定位置。所述封堵器的一端与输送导丝固定,另一端扣持住封堵器,而后在所述输送导丝的推动下,将所述封堵器沿微导管输送至动脉瘤内的目标位置。
现有的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器和解脱器,所述封堵器包括基体,基体上设有凹槽,所述解脱器包括基座,自基座延伸出的多个弹性臂,以及多个扣持部。所述扣持部自各所述弹性臂末端向内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和所述扣持部在自然状态下,向外展开。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所述封堵器与所述解脱器扣持在一起,借助微导管内壁的约束,所述解脱器处于收缩状态,可扣持住所述封堵器。待所述封堵器送至所述动脉瘤的目标位置后,回撤所述微导管,不再与所述解脱器抵靠,所述解脱器失去约束后,处于自由状态,所述弹性臂和所述扣持部外展,解除对所述封堵器的扣持,将所述封堵器留置在目标位置。
但是,此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存在如下不足:
因所述封堵器和所述解脱器均是介入血管内的,体型很小,则,所述扣持部的尺寸也很小,封堵器上的凸台或凹槽的尺寸也很小,会因为扣持部对所述凸台或凹槽的扣持力不足,而导致所述解脱器与所述封堵器在输送途中提前解除扣持关系,进而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在输送封堵器的途中,因解脱器与封堵器之间提前解除扣持作用,所述封堵器无法到达动脉瘤的目标位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提高解脱器与封堵器扣持作用的动脉瘤封堵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封堵器和解脱器,所述封堵器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有凹槽,所述解脱器包括近端,适于与所述输送导丝固定连接;至少两弹性臂,一端与所述近端相连,所述弹性臂的中段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凸起,所述凸起适于抵靠微导管的内壁;至少两扣持部,自各所述弹性臂的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卡持在所述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封堵器包括与所述基体相连的多个肋条,所述肋条具有弹性,多个所述肋条具有在受到约束时收缩在一起的收缩状态、以及在失去约束时向外扩展的扩展状态。
可选地,所述封堵器还包括覆膜,设于所述肋条的外侧,所述覆膜具有弹性,能够随所述肋条收缩或扩展。
可选地,所述覆膜由厚度小于等于0.1毫米的医用薄膜制成,所述覆膜上设有多个微孔。
可选地,所述肋条的末端设有显影球。
可选地,所述扣持部与所述弹性臂的夹角为90度。
可选地,所述弹性臂沿所述近端的周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解脱器由记忆合金管经激光切割形成。
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有显影部,所述扣持部上设有与所述显影部对应显影标记。
可选地,所述凸起上设有显影标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解脱器的弹性臂的中段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向外侧突出,抵靠在微导管的内壁上,所述微导管的内壁对所述凸起施加的反作用力,可以提高所述扣持部的扣持力,避免在输送封堵器的过程中,所述解脱器提前解除对所述封堵器的扣持作用,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在所述解脱器的扣持部上设置显影标记,与所述显影部配合,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述扣持部与所述凹槽的扣持状态,避免所述解脱器还未彻底解除对所述封堵器的扣持作用,已经开始回撤所述解脱器,导致所述封堵器错位,进而需要重新手术。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各所述肋条具有在受到约束时收缩在一起的收缩状态、以及在失去约束时向外扩展的扩展状态,方便输送所述封堵器,同时因肋条具有较好的弹性和自由度,提高了与动脉瘤形态的相适应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中,所述肋条的末端设有显影球,可以清楚看到所述封堵器的位置,确认其是否到达动脉瘤内的目标位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所述覆膜设于所述肋条的外侧,所述覆膜具有弹性,能够随所述肋条收缩或扩展,所述覆膜处于扩展状态时,能更好的贴合所述动脉瘤的内壁,实现更好的封堵效果,由于覆膜具有很好的隔绝性,可隔绝血流进入瘤腔,快速封堵动脉瘤,降低动脉瘤的闭塞时间,并可有效封堵大型或巨大型以及破裂性动脉瘤。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所述覆膜由厚度小于等于 0.1毫米的医用薄膜制成,覆膜上设有多个微孔,利于内皮细胞爬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脉瘤封堵装置借助输送导丝和微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动脉瘤的示意图;
图2为封堵器的示意图;
图3为封堵器的基体示意图;
图4为解脱器与封堵器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解脱器;10、近端;11、弹性臂;12、扣持部;13、凸起;2、动脉瘤;3、封堵器;30、基体;31、凹槽;32、肋条;33、显影球; 34、覆膜;4、输送导丝;5、微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动脉瘤封堵装置的解脱器1用以扣持住封堵器3,并借助输送导丝4的推动力,将所述封堵器3和所述解脱器 1沿所述微导管5推动,直至所述封堵器3到达动脉瘤2内的目标位置。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封堵器3由记忆合金管激光切割形成,记忆合金可以是镍钛合金,包括基体30,基体30上设有环形的凹槽 31,凹槽31整体为显影材质制成,形成显影部。当然,所述凹槽31 也可仅在其表面涂覆显影材料来形成显影部。所述凹槽31也可局部开设在所述基体30上。所述基体30向上延伸形成有多个肋条32,多个所述肋条32具有在受到约束时收缩在一起的收缩状态、以及在失去约束时向外扩展的扩展状态。由于所述肋条32具有弹性,可提高与不同尺寸的动脉瘤的适配性。所述肋条32的末端向内弯曲,以免刺伤所述动脉瘤2的内壁,所述肋条32的末端设有显影球33,所述显影球33的设置进一步可以防止所述肋条32刺伤所述动脉瘤2,所述显影球33与所述显影部配合,可以精确定位所述封堵器3在所述动脉瘤2内的位置,以便确认所述封堵器3是否到达所述动脉瘤2 内的目标位置。所述封堵器3还包括覆膜34,设于所述肋条32的外侧,呈兜状,兜住各所述肋条32,所述覆膜34具有弹性,能够随所述肋条32收缩或扩展。所述覆膜34处于扩展状态时,能更好的贴合所述动脉瘤2的内壁,实现更好的封堵效果,由于所述覆膜34具有很好的隔绝性,可隔绝血流进入瘤腔,快速封堵动脉瘤,降低动脉瘤的闭塞时间,并可有效封堵大型或巨大型以及破裂性动脉瘤。所述覆膜34由厚度小于等于0.1毫米的医用薄膜制成,所述覆膜34上设有多个微孔(未标记)。所述微孔的设计,利于内皮细胞的爬附。
请参阅图4,所述解脱器1由记忆合金管经激光切割形成,记忆合金可以是镍钛合金。所述解脱器1远离所述封堵器3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导丝4固定连接,可以为焊接,也可以为粘接。所述解脱器1包括近端10,自所述近端10延伸形成的多个弹性臂11,以及自各所述弹性臂11的末端弯折延伸形成的扣持部12。在自由状态,所述弹性臂11和所述扣持部12外展。
所述近端10上设有显影标记,与所述基体30上的显影部配合,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述扣持部12和所述凹槽31的扣持状态,避免所述解脱器1还未彻底解除对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作用,已经开始回撤所述解脱器1,导致所述封堵器3错位,进而需要重新卡接,重新输送。
所述弹性臂11有多个,沿所述近端10的周向均匀布置,方便为所述封堵器3提供均衡的扣持力。所述弹性臂11的中段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凸起13,在输送所述封堵器3的过程中,所述凸起13始终抵靠在所述微导管5的内壁上,所述微导管5的内壁对所述凸起13施加的反作用力,可以提高所述扣持部12对所述凹槽31的扣持力,避免在输送所述封堵器3的过程中,所述解脱器1提前解除对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作用,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效率。所述扣持部12经热处理,与所述弹性臂11之间呈90度夹角,如此一来,所述扣持部12 与所述封堵器3的凹槽31的接触面比较大,提高扣持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凸起13上设有显影标记,可以根据显影标记判断凸起13的位置,从而判断所述弹性臂11是否向外扩展离开封堵器3的凹槽31。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动脉瘤封堵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将所述封堵器3与所述解脱器1扣持在一起,具体地,所述解脱器1的扣持部12扣住所述凹槽31的底面,同时,相对设置的所述扣持部12对所述封堵器3形成夹持作用,以提高扣持稳定性,而后,回扯所述输送导丝4,将所述封堵器3和所述解脱器1均约束在所述微导管5内,呈收缩状态;
因所述解脱器1远离所述封堵器3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导丝4固定连接,推动所述输送导丝4,带动所述解脱器1和所述封堵器3在所述微导管5内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凸起13始终抵靠在所述微导管5的内壁上,所述微导管5的内壁对所述凸起13施加的反作用力,可以提高所述扣持部12对所述凹槽31的扣持力,避免在输送所述封堵器3的过程中,所述解脱器1提前解除对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作用,影响手术进程和手术效率;
在输送过程中,借助所述显影球33和所述显影部,可以清楚看到所述封堵器3是否到达所述动脉瘤2内的目标位置,待到达目标位置,回撤所述微导管5,解除所述微导管5对所述封堵器3的约束,各所述肋条32失去约束,向外展开,同时带动所述覆膜34 外展,并贴于所述动脉瘤2的内壁,封堵住所述动脉瘤2;
确认所述封堵器3的展开状态良好,则继续回撤所述输送导丝4,使所述凸起13不再抵靠在所述微导管5的内壁上,所述解脱器 1失去约束,所述弹性臂11和所述扣持部12向外展开,进而解除对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将所述封堵器3留置在所述动脉瘤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解脱器1的扣持部12上设有显影标记,所述凹槽31为显影部,二者相互配合,可以清楚看到所述解脱器1 与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状态,避免所述解脱器1还未彻底解除对所述封堵器3的扣持作用时,已开始回撤所述解脱器1,导致所述封堵器3错位,进而需要将所述解脱器1和所述封堵器3重新扣持,再次调整所述封堵器3的位置,影响手术进展和手术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堵器(3)和解脱器(1),
所述封堵器(3)包括:
基体(30),所述基体(30)上设有凹槽(31);
所述解脱器(1)包括:
近端(10),适于与输送导丝(4)固定连接;
至少两弹性臂(11),一端与所述近端(10)相连,所述弹性臂(11)的中段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凸起(13),所述凸起(13)适于抵靠微导管的内壁;
至少两扣持部(12),自各所述弹性臂(11)的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卡持在所述凹槽(3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3)包括与所述基体(30)相连的多个肋条(32),所述肋条(32)具有弹性,多个所述肋条(32)具有在受到约束时收缩在一起的收缩状态、以及在失去约束时向外扩展的扩展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3)还包括覆膜(34),设于所述肋条(32)的外侧,所述覆膜(34)具有弹性,能够随所述肋条(32)收缩或扩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34)由厚度小于等于0.1毫米的医用薄膜制成,所述覆膜(34)上设有多个微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32)的末端设有显影球(33)。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部(12)与所述弹性臂(11)的夹角为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11)沿所述近端(10)的周向均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器(1)由记忆合金管经激光切割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形成有显影部,所述扣持部(12)上设有与所述显影部对应的显影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3)上设有显影标记。
CN202221073020.8U 2022-05-06 2022-05-06 动脉瘤封堵装置 Active CN217525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3020.8U CN217525254U (zh) 2022-05-06 2022-05-06 动脉瘤封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3020.8U CN217525254U (zh) 2022-05-06 2022-05-06 动脉瘤封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5254U true CN217525254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3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73020.8U Active CN217525254U (zh) 2022-05-06 2022-05-06 动脉瘤封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52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6805B (zh) 粘合封堵系统
KR102299607B1 (ko) 가요성 원위 부재 및 커플링 유니언을 구비한 색전 코일 탈착 기구
AU2016202497B2 (en) Embolic implant and method of use
US7306622B2 (en) Stent embolization device
ES2879278T3 (es) Sistemas para sostener u ocluir una abertura o cavidad fisiológica
US7695488B2 (en) Expandable body cavity liner device
JP4425781B2 (ja) 血管内インプラントの配置のための機構
ES2922979T3 (es) Sistemas para encerrar una abertura anatómica
US8328840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pid endovascular vessel occlusion and blood flow interruption
EP3277199B1 (en) Occlusion device
US1122944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ascular occlusion
JP2013212373A (ja) ポリマーテザーを用いる塞栓コイル切り離し機構
AU2016381148B2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device
EP3253301B1 (en) Occlusion devices
CN112656477A (zh)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CN217525254U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17390797U (zh) 解脱器
CN111671483A (zh) 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
CN113226198A (zh) 用于治疗血管畸形的设备
EP2376033B1 (en) Occlusion stent
CN215739208U (zh) 一种医用植入物及封堵系统
CN212369030U (zh) 介入封堵治疗的植入物及系统
CN115844604A (zh) 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CN113274089A (zh) 一种医用植入物及封堵系统
CN118141450A (zh) 粘合封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