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3844U - 花茶窨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花茶窨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3844U
CN217523844U CN202221624695.7U CN202221624695U CN217523844U CN 217523844 U CN217523844 U CN 217523844U CN 202221624695 U CN202221624695 U CN 202221624695U CN 217523844 U CN217523844 U CN 217523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bin
flower
ai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246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力展
任云超
叶锐汉
王锐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iannia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iannia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iannia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iannia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246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3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3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3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花茶窨制系统,包括:茶仓,用于存储茶叶;花仓,用于存储产生花香的生香物质,花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茶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以实现气体在花仓和茶仓中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中的茶叶吸收花仓中气体所携带的花香;和干燥装置,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外,并与茶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以实现气体在茶仓和干燥装置之间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中的气体流经干燥装置,被干燥装置加热后,流回茶仓中,对茶仓中吸收花香的茶叶进行干燥。基于此,可改善花茶窨制效果。

Description

花茶窨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花茶窨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花茶窨制系统。
背景技术
花茶是一种具有花香的茶,其通常采用窨制工艺制备而成。窨制时,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来吸附花香。
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花与茶堆放窨制或分仓窨制的方式,来制备花茶,然而,花茶窨制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改善花茶窨制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花茶窨制系统,其包括:
茶仓,用于存储茶叶;
花仓,用于存储产生花香的生香物质,花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茶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以实现气体在花仓和茶仓中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中的茶叶吸收花仓中气体所携带的花香;和
干燥装置,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外,并与茶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以实现气体在茶仓和干燥装置之间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中的气体流经干燥装置,被干燥装置加热后,流回茶仓中,对茶仓中吸收花香的茶叶进行干燥。
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茶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以将从茶仓流出的气体加热后,送回茶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包括除湿装置,除湿装置与茶仓的出气口连接,并通过加热装置与茶仓的进气口连接,以使由茶仓流至干燥装置中的气体依次经过除湿装置除湿和加热装置加热后,流回茶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包括热泵装置,除湿装置为热泵装置的蒸发器,加热装置为热泵装置的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在换热器中彼此换热,除湿装置通过第一换热通道与茶仓的出气口连接,并通过第二换热通道与加热装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相互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茶仓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茶叶在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之间流转,茶叶在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茶仓的进气口至出气口的流动方向相反;和/或,花仓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生香物质在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之间流转,生香物质在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花仓的进气口至出气口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之间流转,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茶仓的进气口流至出气口;和/或,生香物质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之间流转,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花仓的进气口流至出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具有以下至少之一:
补气装置,用于向花仓中补充气体;
喷水装置,用于向花仓中补充水分;
第一控制装置,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上,并控制吸香循环气路的通断;
第二控制装置,设置于干燥循环气路上,并控制干燥循环气路的通断;
含氧量检测仪,设置于花仓中,以检测花仓中的氧气浓度;
过滤仓,用于存储茶叶,过滤仓的进气口与茶仓的排气口连接;
风机,用于驱动气流进入茶仓。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气装置包括:
补气支路,通过干燥装置与花仓的进气口连接,以向花仓中补充经过干燥装置加热的气体;和/或,
补氧支路,与花仓的进气口连接,以向花仓中补充氧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气支路上设有补气阀,补气阀控制补气支路的通断;和/或,补氧支路上设有补氧阀,补氧阀控制补氧支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水装置包括喷水支路,喷水支路与花仓的进气口连接,以向花仓中补充水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和/或第二阀,第一阀设置于茶仓的进气口与花仓的出气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的进气口与花仓的出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二阀设置于茶仓的出气口与花仓的进气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的出气口与花仓的进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装置包括第三阀和/或第四阀,第三阀设置于茶仓的出气口与干燥装置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的出气口与干燥装置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四阀设置于干燥装置与茶仓的进气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干燥装置与茶仓的进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包括控制阀,控制阀设置于过滤仓的进气口与茶仓的排气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过滤仓的进气口与茶仓的排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和/或,花茶窨制系统包括排风机,排风机设置于过滤仓的进气口与茶仓的排气口之间的流路上,以驱动气体从茶仓的排气口流入过滤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茶仓和/或至少两个花仓。
由于在干燥装置与茶仓和花仓的配合下,花茶窨制系统可以实现“先吸香——再通热气干燥”的分仓窨制方式,使得吸香过程中含香气体可以在不预先脱水的情况下流经茶叶,由茶叶吸收香气,且吸香后的茶叶可以被热气烘干,因此,可以在保持成品茶叶干燥的同时,提升茶叶吸香充分性,有效改善窨制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的第三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花茶窨制系统;20、茶叶;30、生香物质;40、鲜花;
1、茶仓;11、第一承载件;12、进气口;13、出气口;14、排气口;15、风机;
2、花仓;21、第二承载件;22、含氧量检测仪;
3、干燥装置;31、除湿装置;32、加热装置;33、换热器;34、第一换热通道;35、第二换热通道;36、热泵装置;37、蒸发器;38、冷凝器;39、压缩机;
4、吸香循环气路;41、第一控制装置;42、第一阀;43、第二阀;
5、干燥循环气路;51、第二控制装置;52、第三阀;53、第四阀;
6、补气装置;61、补气支路;62、补氧支路;63、补气阀;64、补氧阀;65、调控阀;
7、喷水装置;71、喷水支路;
8、过滤仓;81、排风机;82、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花茶,又名香片,是一种含有花香味的茶。由于花茶含有花香味,口感浓郁爽口,且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花茶通常采用窨制工艺制成。窨制时,利用茶叶较强的吸附性能,来吸附花香。
传统方式中,通常将鲜花采摘后进行人工养护,在适当的温度下,使鲜花刚刚开放,香味最浓时与茶叶一起堆放,使茶叶与香气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再筛选分离出失去香味的干花,得到花茶。
上述传统花茶窨制方式,存在窨制效果较差等问题。一方面,堆放在茶叶间的鲜花可能由于茶叶的压力以及氧气稀少而不能持续释放香气,导致鲜花发热霉坏,影响鲜花的利用率以及花茶的窨制效果;另一方面,堆放窨制不利于温度控制,直接影响窨制效果;再一方面,由于茶叶在窨制过程中会吸收鲜花的水分,因此,窨制后通常还对茶叶进行高温烘烤,以使茶叶保持干燥,然而,高温烘烤进行干燥,容易导致茶叶中花香的流失,损失可达80%,影响窨制效果;又一方面,鲜花与茶叶堆放在一起,直接接触,容易造成茶叶污染,且窨制后需要对堆放在一起的鲜花和茶叶进行筛离,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对茶叶造成损伤,影响茶叶质量。
针对上述传统花茶窨制方式存在的问题,一些相关技术中将鲜花和茶叶分仓设置,并通过花仓和茶仓之间的气流循环,来使花仓中的香气流至茶仓中,被茶仓中的茶叶吸收。并且,为了使茶仓中的茶叶在窨制过程中保持干爽,省去窨制后的干燥工序,相关技术中,花仓出气口与茶仓进气口之间的流路中通常设有除湿装置,使得从花仓流出的气体需要先经过除湿装置除湿后,才流入茶仓中。
上述相关技术中的花茶窨制方式,由于鲜花与茶叶不再堆放在一起,而是分仓设置,因此,可以避免堆放窨制所引起的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窨制效果,然而,实践发现,相应窨制方式的窨制效果,仍不太理想,经过研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从花仓流入茶仓的气体是经过除湿装置除湿的,水分较少,而香气中水分较少时,茶叶反而难以充分吸收香气,因此,在花仓出气口与茶仓进气口之间的流路中设置除湿装置的分仓窨制方案,存在茶叶难以充分吸香,窨制效果较差的问题。
研究发现,含香气体中带有一些水分,才更有利于茶叶吸收香气,因为,香气中有一些成分是溶于水的,若提前除湿干燥,则导致这部分溶于水的香气被去除,无法被茶叶有效吸收,而且,香气中的水分可以辅助香气成分在茶叶中扩散,使香气能够更加深入地浸润至茶叶内部,被茶叶吸收,获得更加持久的香气。
可见,提前对香气进行除湿干燥,反而不利于茶叶吸收香气,然而,这一点通常被忽视,未被有效认识,因此,导致窨制效果仍不够理想,有待改善。
基于上述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花茶窨制系统。
图1-图4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花茶窨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参见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中,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茶仓1、花仓2和干燥装置3。
其中,茶仓1用于存储茶叶20。
花仓2用于存储产生花香的生香物质30(例如鲜花40或鲜花40制成的精油等其他能够产生花香的物质)。花仓2的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分别与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4,以实现气体在花仓2和茶仓1中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1中的茶叶20吸收花仓2中气体所携带的花香。
干燥装置3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4外,并与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5,以实现气体在茶仓1和干燥装置3之间的循环流动,使得茶仓1中的气体流经干燥装置3,被干燥装置3加热后,流回茶仓1中,对茶仓1中吸收花香的茶叶20进行干燥。
在上述设置中,茶仓1与花仓2分仓设置,可以实现茶叶20与生香物质30的隔离,使得茶叶20与生香物质30不再堆放接触,因此,可以减少拌花和筛分等工序,降低生香物质30霉变以及茶叶20污染风险,从而相对于传统的堆放窨制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窨制效果,提升花茶质量。同时,所设置的茶仓1和花仓2,可以较为方便地设置为封闭的,以减少香气泄漏,提高香气利用率。
并且,在上述设置中,干燥装置3并未设置于茶仓1与花仓2连接形成的吸香循环气路4中,而是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4之外,并与茶仓1之间连接形成与吸香循环气路4并联的干燥循环气路5,这样,干燥装置3并不直接对从花仓2流向茶仓1的气体进行干燥,使得花仓2中气体可以在不被干燥脱水的情况下,即流入茶仓1中,被茶仓1中的茶叶20吸收花香,且使得干燥装置3可以在茶叶20充分吸收花香之后,再向茶仓1中通入加热后的气体,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干燥,也就是说,使得可以不再采用直接向茶仓1中通入干燥除湿后的含香气体的方式,而是采用先向茶仓1中通入未被干燥除湿的含香气体,待吸香完成后,再向茶仓1中通热气进行干燥的方式。
采用先向茶仓1中通入未被干燥除湿的含香气体,待吸香后,再向茶仓1中通热气进行干燥的方式,好处在于,一方面,通入茶仓1中的含香气体未被去除水分,含水量相对较高,因此,茶仓1中的茶叶20能够更加充分地吸收含香气体中的花香,使得吸香结束后,能够获得花香更加浓郁持久的花茶;另一方面,吸香后,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干燥,可以减少吸香后茶叶的含水量,降低茶叶霉变风险;再一方面,对茶叶20进行干燥时,不是采用传统的高温烘烤方式,而是采用对茶仓1中的气体进行循环加热的方式,由于相应干燥过程中,气路封闭,气体在茶仓1和干燥装置3之间循环流动,含香气体无需排出,因此,可以在实现较好干燥效果的同时,减少干燥过程中的香气损失,提高香气利用率,提升花茶含香量。
可见,通过设置茶仓1和花仓2对茶叶20和生香物质30进行分别存储,并利用茶仓1和花仓2之间的气流循环,来让茶叶20吸收花香,且通过另外设置干燥装置3,在吸香完成后,通过对茶仓1中气体进行循环加热,来对吸香后的茶叶20进行烘干,可以实现“先吸香——再通热气干燥”的分仓窨制方式,不仅生产效率较高,而且窨制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香气利用率,改善茶叶吸香效果,提升成品花茶品质。
其中,为了方便控制吸香过程和干燥过程,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第一控制装置41和/或第二控制装置51。
其中,第一控制装置41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4上,并控制吸香循环气路4的通断。具体地,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装置41包括第一阀42和/或第二阀43。第一阀42设置于茶仓1的进气口12与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1的进气口12与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二阀43设置于茶仓1的出气口1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1的出气口1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基于所设置的第一控制装置41,可以方便地控制吸香循环气路4是否连通,以便通过控制气体是否在茶仓1和花仓2之间循环流动,来控制吸香过程是否进行。
第二控制装置51设置于干燥循环气路5上,并控制干燥循环气路5的通断。具体地,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装置51包括第三阀52和/或第四阀53。第三阀52设置于茶仓1的出气口13与干燥装置3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茶仓1的出气口13与干燥装置3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四阀53设置于干燥装置3与茶仓1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干燥装置3与茶仓1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基于所设置的第二控制装置51,可以方便地控制干燥循环气路5是否连通,以便通过控制气体是否在茶仓1和干燥装置3之间循环流动,来控制干燥过程是否进行。
在同时设有第一控制装置41和第二控制装置51的情况下,可以先打开第一控制装置41,使吸香循环气路4连通,以便气体在茶仓1和花仓2之间循环流动,利用循环于生香物质30和茶叶20之间的气体,来让茶叶20吸收香气,之后,待茶叶20吸香完成后,可以关闭第一控制装置41,并打开第二控制装置51,使得吸香循环气路4断开,干燥循环气路5打开,以便在吸香过程结束后,再利用干燥装置3对茶仓1中的气体进行循环加热,实现对吸香后茶叶20的干燥。如此,即可方便地控制吸香过程和干燥过程的先后顺序,使得干燥过程在吸香过程结束后才进行,实现“先吸香——再通热气干燥”的分仓窨制方式。
当然,控制干燥过程在吸香过程结束后进行,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方式,例如,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控制装置51,而直接通过控制干燥装置3在吸香过程结束后才开启的方式,来控制实现吸香之后的干燥过程。
另外,为了实现干燥装置3的干燥功能,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包括加热装置32,加热装置32与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以将从茶仓1流出的气体加热后,送回茶仓1中。
基于所设置的加热装置32,干燥装置3可以对茶仓1中的气体进行循环加热,通过向茶仓1中通入经过加热的气体,来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烘干,使得茶仓1中的茶叶20水分减少,防止茶叶20霉变。
并且,继续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不仅包括加热装置32,同时还包括除湿装置31。除湿装置31与茶仓1的出气口13连接,并通过加热装置32与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以使由茶仓1流至干燥装置3中的气体依次经过除湿装置31除湿和加热装置32加热后,流回茶仓1中。
通过在加热装置32上游增设除湿装置31,使得从茶仓1流出的气体可以先被除湿装置31除湿,之后再被加热装置32加热,可以进一步减少流回茶仓1的气体中的水分,因此,可以实现更好的干燥效果,使花茶成品含水量更少,品质更好,口感更佳,保存时间更长。
其中,除湿装置31和加热装置32可以采用各种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除湿和加热目的即可。示例性地,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包括热泵装置36,除湿装置31为热泵装置36的蒸发器37,加热装置32为热泵装置36的冷凝器38。这样,干燥过程中,可以先利用蒸发器37对从茶仓1流出的气体进行降温,使水分析出,然后再利用冷凝器38对气体进行升温,送回茶仓1中,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干燥。
利用热泵装置36,来对茶仓1中的气体进行循环除湿和加热,可以在尽可能保留茶叶20中营养成分的同时,更充分地去除茶叶20中的水分,实现更好的干燥效果,且能耗较低。
而为了减少能耗,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不仅包括除湿装置31和加热装置32,同时还包括换热器33。换热器33具有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在换热器33中彼此换热。除湿装置31通过第一换热通道34与茶仓1的出气口13连接,并通过第二换热通道35与加热装置32连接。
所设置的换热器33,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流经干燥装置3的气体,可以先经过换热器33,与经除湿装置31除湿后的气体进行换热,向经除湿装置31除湿后的气体释放热量,利用湿热回风中的能量,使后续从换热器33流向除湿装置31的气体温度较低,且后续从换热器33流向加热装置32的气体温度较高,实现对湿热回风中能量的充分利用,从而有效降低能耗。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的设置方式可以多样,只要能够使流经二者的气体相互换热即可。作为示例,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相互交叉。相互较差的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更便于两路气流充分换热,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能耗。
由于花仓2中的生香物质30产香时,尤其是鲜花40产香时,对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使花仓2中的产生物质30能够充分地释放香气,以便茶叶20吸收更多的香气,实现更好的窨制效果,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不仅包括茶仓1、花仓2和干燥装置3,同时还包括喷水装置7、补气装置6和含氧量检测仪22中的至少之一。
其中,喷水装置7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以控制花仓2中的湿度,进而提高花仓2中生香物质30的产香量,改善窨制效果。
作为示例,参见图1,喷水装置7包括喷水支路71,喷水支路71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及时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提高花仓2中的湿度,以免因湿度过低,而影响香气释放。当然,作为变型,喷水装置7也可以不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而是直接设置于花仓2中,然而,相比于喷水装置7直接设置于花仓2中的方式,使喷水装置7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通过向花仓2进气流道中补充水分,来提高花仓2中的湿度,更加有利于花香释放,因为,此时,水雾并不直接落在鲜花40等生香物质30上,可以防止因水雾直接落在生香物质30上,而造成生香物质30湿度过大,发生霉变,影响香气释放。
补气装置6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气体,以控制花仓2中的温度和/或氧气浓度,进而提高花仓2中生香物质30的产香量,改善窨制效果。
具体地,为了控制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补气装置6包括补氧支路62,补氧支路62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花仓2中补充氧气。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及时向花仓2中补充氧气,以提高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防止因氧气浓度过低,而影响花香释放。其中,参见图1,补氧支路62上可以设置补氧阀64,控制补氧支路62的通断,以便控制是否经由补氧支路62为花仓2补充氧气。
另外,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补气装置6包括补气支路61,补气支路61通过干燥装置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花仓2中补充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的气体。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及时向花仓2中补充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的气体,不仅有利于提高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而且由于气体是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的,因此,还可以提高花仓2中的温度,以免因温度过低,而影响花香释放。当干燥装置3同时包括加热装置32和除湿装置31时,补气支路61所补入的气体,不仅需要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还需要经过干燥装置3除湿,因此,实现非增湿情况下的温度和氧气浓度调节过程。其中,参见图1,补气支路61上可以设置补气阀63,控制补气支路61的通断,以便控制是否经由补气支路61为花仓2补气。
可见,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的区别,主要在于,补入花仓2的气体是否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其中,补气支路61所补充的气体,需要先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以在补氧的同时,起到控温效果;而补氧支路62所补充的气体,则为新鲜气体,直接通入花仓2中,不需要预先经干燥装置3加热。具体设置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中的一个或两个。当同时设有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时,可以更加灵活地向花仓2中补充气体,满足更多情况的需求,实现更充分的释香过程。
应当理解,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所补充的气体种类,并不作限制,既可以是纯氧气,也可以是空气。
含氧量检测仪22设置于花仓2中,以检测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如此,可以实时确定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以便控制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在合适范围内,使得生香物质30充分释香。尤其,含氧量检测仪22可以与补气装置6配合,更精准地控制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使生香物质30充分释香。
另外,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不仅包括茶仓1、花仓2和干燥装置3,同时还包括过滤仓8。过滤仓8用于存储茶叶20,且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茶仓1的排气口14连接。如此,在需要时,可以使茶仓1中气体经由排气口14流至过滤仓8中,利用过滤仓8中的茶叶20,对茶仓1排气中的香气进行进一步地吸收,以实现对风中余香的利用,进一步提高香气利用率。尤其,在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补气装置6时,可以设置过滤仓8,使得过滤仓8可以在补气装置6向花仓2补气时工作,以便过滤仓8能够在对茶仓排气进行过滤后,将相应气体排出至外部环境,使得补气装置6能够顺利补气。
为了方便控制过滤仓8是否工作,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控制阀82,控制阀82设置于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茶仓1的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茶仓1的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的通断。这样,只需控制控制阀82是否打开,即可控制过滤仓8与茶仓1之间是否连通,进而控制过滤仓8是否工作,对茶仓排气进行过滤。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茶叶20和生香物质30,既可以分别在茶仓1和花仓2中堆放,也可以分别在茶仓1和花仓2中分层放置。
例如,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茶仓1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11,这样,在每层第一承载件11上放置茶叶20,即可实现茶叶20在茶仓1中的分层放置,以免茶叶20堆积,影响散热和香气吸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20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流转,且茶叶20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茶仓1的进气口12至出气口13的流动方向相反。具体地,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叶20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流转,而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茶仓1的进气口12流至出气口13。可以理解,“上”和“下”是基于花茶窨制系统10正常摆放时的状态定义的,其中,“上”是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下”是与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
基于上述设置,茶叶20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含香气体在茶仓1中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实现茶仓1中茶叶20和含香气体的逆向流动,这样,吸香过程中,茶叶20可以更充分地吸收香气,提高香气利用率,改善窨制效果,且干燥过程中,茶叶20可以被更充分地干燥,改善干燥效果。
因为,茶仓1中茶叶20和含香气体的逆向流动,可以使茶叶20在吸香过程中更充分地与香气接触,从而更充分地吸收香气,且在干燥过程中更充分地与干燥气体接触,从而更充分地干燥。
而且,茶叶20和含香气体的逆向流动,使得茶叶20能够按照进入茶仓1的先后顺序,与含香气体先后接触,即,先进入茶仓1的茶叶20先与含香气体接触,后进入茶仓1的茶叶20后与含香气体接触,这样,茶叶20进入后,均可以先不与进入茶仓1的含香气体直接接触,而是等一段时间再与进入茶仓1的含香气体接触,等待过程中,茶叶20的青涩味可以向外散发,且茶叶20可以吸收其他层茶叶20的余香,利用其他层茶叶20的余香,来减少自身的青涩味,使得茶叶20后续与含香气体直接接触时,青涩味减少。茶叶20的青涩味减少后,再与含香气体接触,则能够更充分地吸收香气,从而改善窨制效果,提高花香利用率。先进入的茶叶20,先与最新鲜最浓郁的含香气体接触,可以充分吸收香气。
可见,使茶仓1中茶叶20和含香气体逆向流动,可以提高花香利用率,改善窨制效果。
其中,为了使茶叶20和含香气体逆向流动,可以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设置第一输送机构(图中未示出),以通过驱动茶叶20沿着与含香气体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流转,来实现茶叶20与含香气体的逆向流动。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1上设有通气孔(图中未示出),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1包括筛板或筛网。这样,含香气体在流经各层第一承载件11时,可以从通气孔穿过,穿透第一承载件11上的茶叶20,与茶叶20充分接触,以便茶叶20更充分地吸收花香。
再例如,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花仓2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21,这样,在每层第二承载件21上放置生香物质30,即可实现生香物质30在茶仓1中的分层放置,以免生香物质30堆积,影响散热和香气释放。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生香物质30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转,且生香物质30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花仓2的进气口12至出气口13的流动方向相反。具体地,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生香物质30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转,而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花仓2的进气口12流至出气口13。
基于上述设置,生香物质30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体在花仓2中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实现花仓2中生香物质30和香气体的逆向流动,这样,气体可以与生香物质30更充分地接触,从而更充分地带走生香物质30的香气,供茶叶20吸收,以便改善窨制效果。
其中,为了使生香物质30和气体逆向流动,可以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设置第二输送机构(图中未示出),以通过驱动生香物质30沿与气体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各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转,来实现生香物质30与气体的逆向流动。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21上设有通气孔(图中未示出),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21包括筛板或筛网。这样,气体在流经各层第二承载件21时,可以从通气孔穿过,穿透第二承载件21上的生香物质30,与生香物质30充分接触,以便更充分地带走花香。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茶仓1和花仓2的数量不作限制,可以为1个,2个,或多个。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使一个花仓2连接多个茶仓1,或者多个花仓2连接一个茶仓1,又或者多个花仓2连接多个茶仓1。作为示例,当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至少两个茶仓1时,各茶仓1可以均与花仓2之间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4,并均与干燥装置3之间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5,以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窨制花茶。其中,不同茶仓1所连接的花仓2可以相同,或不同,且不同茶仓1所连接的干燥装置3,可以相同或不同。
接下来结合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进一步地介绍。
如图1-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两个茶仓1、一个花仓2以及一个干燥装置3。
其中,两个茶仓1均与同一花仓2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4,并均与同一干燥装置3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5。
具体地,如图1-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花仓2具有两个进气口12和两个出气口13。两个茶仓1的出气口13分别与花仓2的一个进气口12连接,且花仓2的两个出气口13分别与两个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如此,使得每个茶仓1均与花仓2之间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4。
并且,如图1-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包括热泵装置36和换热器33。热泵装置36的蒸发器37和冷凝器38与压缩机39等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蒸发器37和冷凝器38分别用作除湿装置31和加热装置32。换热器33具有彼此正交的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蒸发器37通过第一换热通道34与两个茶仓1的出气口13连接,并通过第二换热通道35和冷凝器38与两个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使得每个茶仓1均与干燥装置3之间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5。
其中,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每个茶仓1对应的吸香循环气路4上均设有第一控制装置41,且第一控制装置41包括第一阀42和第二阀43。第一阀42设置于茶仓1的进气口12与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上,用于控制茶仓1的进气口12与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流路的通断。第二阀43设置于茶仓1的出气口1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上,用于控制茶仓1的出气口1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流路的通断。如此,需要窨制花茶时,将第一阀42和第二阀43打开,即可将吸香循环气路4连通,以便气体在花仓2和茶仓1之间循环流动,使气体进入花仓2,带走花仓2中的香气,之后进入茶仓1中,被茶仓1中的茶叶20将香气吸收,然后回到花仓2中,如此循环,实现茶叶20对香气的充分吸收;而吸香结束后,又可以通过将第一阀42或第二阀43关闭,来控制吸香循环气路4断开,使得气体不再在花仓2和茶仓1之间循环流动。
并且,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每个茶仓1对应的干燥循环气路5上均设有第二控制装置51,且第二控制装置51包括第三阀52和第四阀53。第三阀52设置于茶仓1出气口13与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通道34的入口之间,以控制茶仓1出气口13与干燥装置3之间流路的通断。第四阀53设置于冷凝器38的出气口与茶仓1的进气口12之间,以控制茶仓1进气口12与干燥装置3之间流路的通断。如此,需要对茶叶20进行干燥时,将第三阀52和第四阀53打开,即可控制干燥循环气路5连通,以便气体在茶仓1和干燥装置3之间循环流动,使茶仓1中的气体依次流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通道34、蒸发器37、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通道35和冷凝器38,在经过蒸发器37的降温除湿以及冷凝器38的加热升温后,再流回茶仓1中,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干燥;而干燥结束后,又可以通过关闭第三阀52或第四阀53,来控制干燥循环气路5断开,使得气体不再在茶仓1和干燥装置3之间循环流动。
同时,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吸香循环气路4和干燥循环气路5共用一段流路与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且相应共用流路上设有风机15。风机15用于驱动气流进入茶仓1。由于风机15既设置于吸香循环气路4上,也设置于干燥循环气路5上,因此,同一茶仓1所对应的吸香循环气路4和干燥循环气路5中的气流可以在同一风机15的驱动下流动,结构较简单。此时,如图1所示,第一阀42和第四阀53均沿着气体流入茶仓1的方向,位于风机15的上游,以便第一阀42和第四阀53中的一个控制茶仓1的进气流路关闭时,不影响另一个控制茶仓1的进气流路打开,并在风机15的驱动下向茶仓1中通气。
如图1-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茶仓1和花仓2的进气口12均设置于出气口13的下方,具体地,进气口12位于底部,出气口13位于顶部,这样,气体在茶仓1和花仓2中均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流动。同时,茶仓1和花仓2中分别由上至下地设有多层第一承载件11和多层第二承载件21,每层第一承载件11均用于承载茶叶20,每层第二承载件21均用于承载鲜花40,且茶叶20和鲜花40分别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各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和多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动。如此,气体与茶叶20和鲜花40均逆向流动,有利于在吸香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吸香和释香效果,并在干燥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干燥效果。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花茶窨制系统10不仅包括茶仓1、花仓2和干燥装置3,同时还包括喷水装置7、补气装置6、过滤仓8和含氧量检测仪22。
其中,喷水装置7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以通过控制花仓2湿度,来增大鲜花40吐香量。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喷水装置7包括喷水支路71。喷水支路71以旁通方式连接于与花仓2的进气口12和茶仓1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上,以通过向相应流路中喷射水雾,来实现对花仓2中水分的补充。经由喷水支路71喷至花仓2进气口12和茶仓1出气口13之间流路中的水雾,可以在气流的带动下,流入花仓2中,增大花仓2中的湿度,以便花仓2中的鲜花40更充分地吐香。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喷水装置7包括两个喷水支路71,这两个喷水支路71与花仓2的两个进气口12一一对应,或者说与两个茶仓1一一对应,使得每个茶仓1窨制时,均能够方便地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
补气装置6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新鲜风和干热风,以通过控制花仓2的温度和氧气浓度,来增大鲜花40吐香量。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补气装置6包括补氧支路62和补气支路61。
其中,补氧支路62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新鲜风,以通过控制花仓2的氧气浓度,来增大鲜花40吐香量。在该实施例中,补氧支路62以旁通方式连接于花仓2的进气口12和茶仓1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上,以通过向以相应流路中注入新鲜空气,来实现对花仓2中氧气的补充。经由补氧支路62喷至花仓2进气口12和茶仓1出气口13之间流路中的空气,可以在气流的带动下,流入花仓2中,提高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以便花仓2中的鲜花40更充分地吐香。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补气装置6包括两个补氧支路62,这两个补氧支路62与花仓2的两个进气口12一一对应,或者说与两个茶仓1一一对应,使得每个茶仓1窨制时,均能够方便地向花仓2中补充氧气。并且,每个补氧支路62上均设有补氧阀64,以通过控制补氧支路62的通断,来控制是否向花仓2中补充氧气。
补气支路61用于向花仓2中补充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的空气,以通过控制花仓2中的温度,来增大鲜花40吐香量。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不仅与两个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同时还与花仓2的两个进气口12连接,且补气支路61以旁通方式连接于茶仓1的出气口13与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通道34的入口之间的流路上,这样,补气支路61向相应流路中注入空气,则所注入的空气能够依次流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通道34、蒸发器37、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通道35和冷凝器38,在经过蒸发器37降温除湿以及冷凝器38加热升温之后,经由花仓2的两个进气口12,流回花仓2中,以提高花仓2中的温度,使得花仓2中的鲜花40,能够更充分地吐香。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补气支路61上设有补气阀63,以通过控制补气支路61的通断,来控制是否向花仓2中补充经过干燥装置3加热的空气。并且,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干燥装置3与花仓2的两个进气口12之间还分别设有调控阀65,这种情况下,在不需要向花仓2中补充经干燥装置3加热的空气时,除了可以关闭补气阀63,还可以关闭调控阀65。同时,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调控阀65通过前面提及的第二阀43与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这样,在需要向花仓2中补充经干燥装置3加热的空气时,除了需要打开补气阀63和调控阀65,还需要打开第二阀43,以使整个加热补气流路连通。
过滤仓8用于在补气装置6向花仓2中补气时,将茶仓1与大气连通,以便补气装置6顺利补气。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过滤仓8设置在茶仓1和花仓2外,并与茶仓1一一对应。过滤仓8的出气口13与大气连通,同时,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茶仓1的排气口14连接,且过滤仓8进气口12与茶仓1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上设有控制阀82和排风机81。控制阀82用于控制过滤仓8进气口12与茶仓1排气口14之间流路的通断。排风机81用于驱动气体从茶仓1的排气口14流入过滤仓8中。在排风机81的驱动下,茶仓1中的气体可以流至过滤仓8中,由过滤仓8中的茶叶20吸收气体中的余香,之后,气体经由过滤仓8流出至外部环境,以便补气装置6所补充的气体,顺利进入花茶窨制系统10中。其中,排气口14为茶仓1的除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之外的出口,其也设置于茶仓1进气口2的上方,具体地,与茶仓1的出气口13一起,设置于茶仓1的顶部,同时,茶仓1的进气口12设置于茶仓1的底部。
基于前述设置,该实施例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每个茶仓1均能够进行“先吸香——再通热气干燥”的分仓窨制方式,且不同茶仓1可以工作于相同或不同状态下。
图2-图4示出了该实施例花茶窨制系统10的三种工作状态。为了清楚展示三种工作状态下的气路,图2-图4中,均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气体的流动路径,而气体不流经的流路则直接断开,未予示出。
接下来分别对图2-图4所示的三种工作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介绍图2所示的工作状态。
图2示出了花茶窨制系统10的第一工作状态,在该第一工作状态下,两个茶仓1均进行茶叶吸香过程。
如图2所示,在该第一工作状态下,所有的第一阀42和所有的第二阀43均打开,且所有的风机15打开,使得两个茶仓1对应的吸香循环气路4均处于连通状态,以便实现两个茶仓1中茶叶20的吸香过程。
工作时,气体能够在花仓2和两个茶仓1之间循环流动,实现两个茶仓1的吸香过程。其中,进入花仓2中的气体,由下至上地流经花仓2,层层穿过各层鲜花40,带走花仓2中各层鲜花40所释放的香气,然后分两路,分别流至两个茶仓1中,并由下至上地流经茶仓1,层层穿过两个茶仓1中的各层茶叶20,使得两个茶仓1中的各层茶叶20均能够与未经脱水的含香气体充分接触,充分吸收含香气体中的香气。
并且,如图2所示,在该第一工作状态下,所有第三阀52和所有第四阀53均关闭,这样,两个茶仓1对应的干燥循环气路5均关闭,以防止干燥装置3向两个茶仓1中通入热气,影响茶叶20对香气的吸收。
同时,为了使花仓2能够在茶叶吸香过程中充分释放香气,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新鲜风和干热风,以控制花仓2中的湿度、氧气浓度和温度。
其中,当需要提高花仓2中的湿度时,可以经由喷水支路71向花仓2中补充水分,以提高花仓2中的湿度。
当需要提高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时,可以将补氧阀64打开,使得补氧支路62连通,然后经由补氧支路62向花仓2中通入新鲜空气,以提高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
当需要提高花仓2中的温度时,可以将补气阀63、所有的调控阀65以及所有调控阀65与花仓2进气口12之间的第二阀43均打开,并启动干燥装置3,然后向补气支路61中注入空气,使得所注入空气能够依次经过蒸发器37的降温除湿和冷凝器38的升温作用后,流至花仓2中,升高花仓2内的温度。
并且,在补气支路61和/或补氧支路62工作时,可以控制所有的控制阀82打开,且所有的排风机81启动,使得茶仓1中的气体能够在排风机81的作用下,流至过滤仓8中,被过滤仓8中的茶叶吸收余香,之后可以排至大气中,以便补气支路61和/或补氧支路62顺利补气。
虽然图2中同时示出了气体在吸香循环气路4、喷水支路71、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这几条流路中的流动,但可以理解,这几条流路并不必须同时工作,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同时或先后工作。例如,喷水支路71可以在吸香循环气路4工作时,进行工作。再例如,补气支路61和补氧支路62可以在吸香循环气路4暂停时,进行工作。
花茶窨制系统10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含氧量检测仪22实时检测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以便对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进行控制。
接下来介绍图3所示的工作状态。
图3示出了该实施例花茶窨制系统10的第二工作状态,在该第二工作状态下,一个茶仓1进行茶叶吸香过程,另一茶仓1则进行茶叶吸香之后的茶叶干燥过程。
如图3所示,在该第二工作状态下,一个茶仓1所对应的第一阀42、第二阀43和风机15打开,使得相应茶仓1对应的吸香循环气路4打开,相应茶仓1可以实现茶叶吸香过程,而另一个茶仓1所对应的第一阀42关闭,但风机15打开,且相应茶仓1对应的第三阀52和第四阀53打开,同时干燥装置3工作,使得相应茶仓1的吸香循环气路4断开,而干燥循环气路5打开,从而相应茶仓1不再进行茶叶吸香过程,而是进行茶叶吸香之后的干燥过程。
其中,进行茶叶吸香过程的茶仓1的工作过程可以参照前面对图2的描述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同样,相应的茶叶吸香过程中,喷水支路71、补气支路61、补氧支路62和过滤仓8可以在需要时启动,具体过程也请参照前面对图2的描述进行理解。
此处主要对进行干燥过程的茶仓1的工作过程进行介绍。
如图3所示,在茶仓1中的茶叶20已经充分吸香,吸香过程结束后,可以控制茶仓1对应的吸香循环气路4断开,而干燥循环气路5打开,使得茶仓1中的气体能够依次流经换热器33的第一换热通道34、蒸发器37、换热器33的第二换热通道35和冷凝器38,在经过蒸发器37降温除湿以及冷凝器38的加热升温之后,流回茶仓1中,对茶仓1中的茶叶20进行干燥。
由于干燥过程发生于吸香结束之后,因此,不会影响吸香过程,不会造成茶叶20因气体中水分较少,而吸香不足,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窨制效果,获得香气更加浓郁且持久的花茶。
最后介绍图4所示的工作状态。
图4示出了该实施例花茶窨制系统10的第三工作状态,在该第三工作状态下,两个茶仓1均不再进行吸香过程,而是均进行吸香之后的干燥过程。
如图4所示,在该第三工作状态下,两个茶仓1所对应的第一阀42均关闭,但两个茶仓1所对应的第二阀43、风机15、第三阀52和第四阀53均打开,同时干燥装置3工作,使得两个茶仓1的吸香循环气路4均断开,且干燥循环气路5均打开,从而两个茶仓1均不再进行吸香过程,而是进行吸香之后的干燥过程。具体的干燥过程,可以参照前面对图3的介绍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由图4可知,在该第三工作状态下,喷水支路71仍可工作,而所有的补氧阀64、补气阀63、调控阀65和控制阀82则均可以关闭,使得补氧支路62、补气支路61和控制阀8均不工作。由于吸香循环气路4和补气支路61均不工作,因此,第二阀43可以关闭。
可见,该实施例的花茶窨制系统10,可以基于较简单的结构,灵活地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能够满足更多样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并且,该实施例的花茶窨制系统10,还具有以下优点:
(1)茶叶20与鲜花40分仓存放,可以减少拌花和筛分等工序,降低生香物质30霉变以及茶叶20污染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窨制效果,提升花茶质量;
(2)采用“先吸香——再通热气干燥”的窨制方式,可以在保持成品花茶干燥的同时,提高茶叶20的吸香充分性,改善窨制效果;
(3)采用热泵装置36对吸完香气的茶叶20进行干燥,且在干燥装置3中设置换热器33,对湿热回风中的能量进行回收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能耗;
(4)整个窨制过程,包括吸香过程和干燥过程,均在基本密闭的环境中完成,可以减少花香挥发散失,从而提高香气利用率,改善窨制效果;
(5)茶叶20和鲜花40均与气流逆向流动,可以使茶叶20和鲜花40在茶叶吸香过程中分别更充分地吸香和吐香,从而提高香气利用率,改善窨制效果,且可以使茶叶20在干燥过程中更充分地与干燥气体接触,实现更好的干燥效果;
(6)可以基于喷水装置7和补气装置6,对花仓2中的温湿度及氧气浓度进行调节,并利用含氧量检测仪22,实时检测花仓2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为鲜花吐香提供合适的环境,使得鲜花40能够更加充分地释放花香;
(7)为茶仓1配备过滤仓8,可以使茶仓1中的余香被过滤仓8中的茶叶20再次吸收,实现花香的最大化利用。
可见,该实施例的花茶窨制系统10,结构较简单,生产效率较高,窨制效果更好,可以生产得到花香浓郁且持久的成品花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包括:
茶仓(1),用于存储茶叶(20);
花仓(2),用于存储产生花香的生香物质(30),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分别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形成吸香循环气路(4),以实现气体在所述花仓(2)和所述茶仓(1)中的循环流动,使得所述茶仓(1)中的茶叶(20)吸收花仓(2)中气体所携带的花香;和
干燥装置(3),设置于所述吸香循环气路(4)外,并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形成干燥循环气路(5),以实现气体在所述茶仓(1)和所述干燥装置(3)之间的循环流动,使得所述茶仓(1)中的气体流经所述干燥装置(3),被所述干燥装置(3)加热后,流回所述茶仓(1)中,对所述茶仓(1)中吸收花香的茶叶(20)进行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3)包括加热装置(32),所述加热装置(32)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和进气口(12)连接,以将从所述茶仓(1)流出的气体加热后,送回所述茶仓(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3)包括除湿装置(31),所述除湿装置(31)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连接,并通过所述加热装置(32)与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连接,以使由所述茶仓(1)流至所述干燥装置(3)中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除湿装置(31)除湿和所述加热装置(32)加热后,流回所述茶仓(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3)包括热泵装置(36),所述除湿装置(31)为所述热泵装置(36)的蒸发器(37),所述加热装置(32)为所述热泵装置(36)的冷凝器(3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3)还包括换热器(33),所述换热器(33)具有第一换热通道(34)和第二换热通道(35),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4)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5)在所述换热器(33)中彼此换热,所述除湿装置(31)通过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4)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5)与所述加热装置(3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4)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5)相互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茶仓(1)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11),茶叶(20)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流转,所述茶叶(20)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至出气口(13)的流动方向相反;和/或,所述花仓(2)内设有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21),生香物质(30)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转,所述生香物质(30)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的流转方向与气流由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至出气口(13)的流动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茶叶(20)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一承载件(11)之间流转,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流至出气口(13);和/或,生香物质(30)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在所述至少两层第二承载件(21)之间流转,气流沿着由下至上的方向由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流至出气口(13)。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茶窨制系统(10)具有以下至少之一:
补气装置(6),用于向所述花仓(2)中补充气体;
喷水装置(7),用于向所述花仓(2)中补充水分;
第一控制装置(41),设置于所述吸香循环气路(4)上,并控制所述吸香循环气路(4)的通断;
第二控制装置(51),设置于所述干燥循环气路(5)上,并控制所述干燥循环气路(5)的通断;
含氧量检测仪(22),设置于所述花仓(2)中,以检测所述花仓(2)中的氧气浓度;
过滤仓(8),用于存储茶叶(20),所述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所述茶仓(1)的排气口(14)连接;
风机(15),用于驱动气流进入所述茶仓(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装置(6)包括:
补气支路(61),通过所述干燥装置(3)与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所述花仓(2)中补充经过所述干燥装置(3)加热的气体;和/或,
补氧支路(62),与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所述花仓(2)中补充氧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支路(61)上设有补气阀(63),所述补气阀(63)控制所述补气支路(61)的通断;和/或,所述补氧支路(62)上设有补氧阀(64),所述补氧阀(64)控制所述补氧支路(62)的通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装置(7)包括喷水支路(71),所述喷水支路(71)与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连接,以向所述花仓(2)中补充水分。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装置(41)包括第一阀(42)和/或第二阀(43),所述第一阀(42)设置于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与所述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与所述花仓(2)的出气口(13)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二阀(43)设置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与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与所述花仓(2)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装置(51)包括第三阀(52)和/或第四阀(53),所述第三阀(52)设置于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与所述干燥装置(3)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所述茶仓(1)的出气口(13)与所述干燥装置(3)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四阀(53)设置于所述干燥装置(3)与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所述干燥装置(3)与所述茶仓(1)的进气口(1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控制阀(82),所述控制阀(82)设置于所述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所述茶仓(1)的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所述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所述茶仓(1)的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的通断;和/或,所述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排风机(81),所述排风机(81)设置于所述过滤仓(8)的进气口(12)与所述茶仓(1)的排气口(14)之间的流路上,以驱动气体从所述茶仓(1)的排气口(14)流入所述过滤仓(8)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花茶窨制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茶窨制系统(1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茶仓(1)和/或至少两个花仓(2)。
CN202221624695.7U 2022-06-27 2022-06-27 花茶窨制系统 Active CN217523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4695.7U CN217523844U (zh) 2022-06-27 2022-06-27 花茶窨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4695.7U CN217523844U (zh) 2022-06-27 2022-06-27 花茶窨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3844U true CN217523844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24695.7U Active CN217523844U (zh) 2022-06-27 2022-06-27 花茶窨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3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42284B2 (en) Energy efficient tobacco curing and drying system with heat pipe heat recovery
CN209689295U (zh) 一种采用进风预冷高效除湿组合模块的除湿烘干机组及烘干装置
CN109959218B (zh) 一种花椒提露、烘干方法及装置
CN105783146B (zh) 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
CN107356091A (zh) 一种多只干燥机与热泵机组联合设置的烘干装置
KR102538252B1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09425067A (zh) 空气调节机及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方法
CN104482748B (zh) 一种具有复合工作模式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CN217523844U (zh) 花茶窨制系统
CN106387739B (zh) 可追溯的批量陈皮制备方法
CN107621129A (zh) 一种外热启动与深度除湿的烘干装置
CN207365577U (zh) 一种外热启动与深度除湿的烘干装置
CN108740003A (zh) 一种用于快速干燥谷物的干燥系统
CN207180288U (zh) 一种多只干燥机与热泵机组联合设置的烘干装置
CN108240744A (zh) 一种新型热泵差压干燥装置
CN211346085U (zh) 一种全仓微速静态烘干装置
CN211064437U (zh) 一种低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
CN211854643U (zh) 一种空气流量精准均匀调节装置及烟叶高效除湿烘干装置
CN107034645A (zh)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CN106073210A (zh) 一种带送风管的半导体深度除湿低温烘干鞋柜
CN208091088U (zh) 一种新型热泵差压干燥装置
JP3555673B2 (ja) 農水産物処理システム
KR102421244B1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219438096U (zh) 一种花茶窨制用花茶分离装置
CN219928494U (zh) 一种雪茄的存储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