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4645A -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4645A
CN107034645A CN201510466174.1A CN201510466174A CN107034645A CN 107034645 A CN107034645 A CN 107034645A CN 201510466174 A CN201510466174 A CN 201510466174A CN 107034645 A CN107034645 A CN 107034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air duct
evaporato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66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464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661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346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34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4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4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4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3Laundry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烘干系统及其干燥装置,烘干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壳体以及风机,风机用于驱动风道内空气流通,制冷剂系统包括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所述空气流通系统包括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另一侧;冷凝器配置为用于加热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该加热后的空气用于输入烘干容器;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该吸热模块配置为从空气中吸热,通过以上空气加热方式,使得进入烘干容器的空气进行升温,合理分配可再利用热量,达到有效利用空气热量目的,以提升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的烘干效率。

Description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了热泵的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的洗衣机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要求清洗后的潮湿衣物进行烘干,比如用于将服装、鞋帽等生活物品烘干,此时可通过干衣机实现物品干燥去湿,目前可采用直排式热泵型干衣机,其工作原理为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达到对空气干燥的目的;该直排式热泵干衣机的所述热泵制冷剂侧布置方式为,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向空气放热,而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再进入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变成气液两相流状态,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流经蒸发器的制冷剂可从空气中吸取热量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该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回到压缩机内部,进行再次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下次工作循环。
相应地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的空气侧布置为,空气流经蒸发器被吸热去湿,该较为干燥的空气再流经冷凝器被加热,以提供温度较高的干燥空气进入干燥室内,可带走潮湿衣物的水分,离开干燥室之后再排出室外。
然而热泵元件采用如上布置方式,由于空气先流经蒸发器时被制冷剂带走部分热量,空气温度相对进口风温降低,再经过冷凝器加热时,可能受到换热容量限制,升温较慢,导致烘干时间较久,能耗相对增加。
因此,有必要对提供一种更为先进有效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烘干效率的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烘干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烘干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壳体以及风机,所述蒸发器、冷凝器相对固定地设置于壳体内,所述烘干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及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通系统,所述风机用于驱动空气流通系统的空气流通;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所述空气流通系统包括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另一侧;
所述冷凝器位于第一空气通道,该冷凝器配置为用于加热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该加热后的空气用于输入烘干容器;所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该吸热模块配置为从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中吸热。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干燥装置,该干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烘干系统、烘干容器,所述烘干容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烘干系统的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所述空气依次通过第一空气通道、烘干容器及第二空气通道,利用送入第一空气通道的室内空气对烘干容器内的干燥对象进行干燥,再沿第二空气通道向后排出户外或室外。
本发明通过以上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吸热模块用于对进入烘干容器的空气进行升温,合理分配可再利用热量,达到有效利用空气热量目的,以提升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的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干燥装置在去掉部分外箱后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干燥装置的另一侧的局部立体示意图,显示出部分烘干系统;
图3是图2所示干燥装置的烘干系统在去掉部分壳体后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4是图3所示干燥装置的烘干系统的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烘干系统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烘干系统的制冷剂系统与空气流通系统的关系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烘干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烘干系统的制冷剂系统与空气流通系统的关系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烘干系统的辅助蒸发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烘干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烘干系统的交叉流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3所示烘干系统第四实施方式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烘干系统的辅助换热系统中热管换热器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本发明烘干系统及应用该烘干系统的干燥装置的示范性实施例,附图只是进行了示意,而不能视作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如各换热器及其之间的连接关系等仅示意性地显示。
所述烘干系统可应用在干衣机等干燥装置100中,本实施方式参照卧式滚筒干衣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请参图1到图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外箱1、烘干系统2以及烘干容器3,所述烘干容器3安装于该外箱1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烘干容器为滚筒,滚筒内放置干燥对象。所述外箱1包括设置有开门的前侧101、与该前部相对设置的后侧102,位于前侧、后侧之间的左侧103及右侧104,所述外箱1前侧设置开门1011以打开或关闭烘干容器3,便于取放上述干燥对象。
所述烘干系统2包括通过连接管路200连接的制冷剂系统,该制冷剂系统指的是利用压缩机在低温环境下吸取热量而向高温环境放出热量的制冷剂系统,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装置23、蒸发器24、吸热模块25、上述连接管路200及管路内充注的制冷剂(未图示),所述节流装置23可选择毛细管、机械式节流装置、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节流电磁阀等。所述烘干系统2还包括壳体26、风机27以及辅助风机28,所述烘干系统的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装置23、蒸发器24、吸热模块25、风机27以及辅助风机28大致布置于烘干容器3底侧与外箱之间的空间11,有效利用烘干容器下方外箱内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热模块25为辅助蒸发器,所述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21、冷凝器22、蒸发器24、吸热模块(辅助蒸发器)25相对固定地设置于壳体26的空气通道内,充分利用壳体内空间、同时制冷剂可与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升制冷剂与空气换热效率。所述压缩机21的出口与冷凝器22的入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蒸发器24的入口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压缩机21入口至少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进一步所述辅助蒸发器25布置在冷凝器22之后、压缩机21之前的制冷剂管路上,具体地蒸发器24与辅助蒸发器25串联设置,蒸发器的出口与辅助蒸发器的入口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所述辅助蒸发器25的出口与压缩机21入口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从而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当然如图7、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蒸发器24与辅助蒸发器25也可并联设置,具体地所述蒸发器24、辅助蒸发器25的制冷剂进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所述蒸发器24、辅助蒸发器25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制冷剂进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系统的运行过程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进入冷凝器22被相对低温的空气冷却,成为常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同时空气被加热升温;然后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进入蒸发器24、辅助蒸发器25,蒸发器、辅助蒸发器的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气被冷却;从辅助蒸发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如此循环。
所述烘干系统2还包括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通系统,所述风机27、辅助风机28用于驱动空气流通系统的空气流通。所述空气流通系统包括第一空气通道201、第二空气通道202、第三空气通道203,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空气通道可统称为空气通道,具体地所述壳体26形成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及第三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1用于连接烘干容器3的后侧31,冷凝器22布置于该第一空气通道201,用于加热流经第一空气通道201的空气,该加热后的空气用于输入烘干容器3后侧的进风口310;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前侧32的出风口320,所述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通过烘干容器相连通,从而形成用于空气流通的风道,烘干系统运行时,将送入第一空气通道201的室内空气加热后,对烘干容器3内的干燥对象进行干燥,再从烘干容器3后侧沿第二空气通道202向户外或室外排出,所述辅助蒸发器25位于第二空气通道202,从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吸热。所述风机27位于第一空气通道或者第二空气通道,用于驱动空气从第一空气通道流向第二空气通道,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27位于第二空气通道202,该风机外侧为壳体26形成的风机蜗壳261,具体地该风机可位于烘干容器出风口之后、第二空气通道内辅助蒸发器25之前的风道上,该风机吸入空气且沿第一空气通道201输入烘干容器3,经过烘干容器3的空气再被风机27送出第二空气通道202,所述空气沿第二空气通道202流通时,被辅助蒸发器25吸热之后再排出户外或室外,从而在风机27的驱动下空气依次通过第一空气通道201、烘干容器3及第二空气通道202,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机27也可布置在第一空气通道201,使得空气被吸入、送向烘干容器及第二空气通道。
在上述空气流通系统中,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1具有用于与室内空气相通的第一进气口2011,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3后侧进风口的一端作为第一排气口2012,所述第一进气口可直接设置在外箱、或者外箱内的壳体设置该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用于连接烘干容器3前侧出风口的一端作为第二进气口2021,该第二空气通道用于向户外或室外排气的一端作为第二排气口2022;所述风机27也可布置在第一排气口2011之后风道上的其他位置,能够实现吸风、送风即可。所述第三空气通道203具有用于与室内空气相通的第三进气口2031、与户外或室外连通的第三排气口2032。如此设置,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1的第一排气口与烘干容器3进风口连通,所述烘干容器3出风口与第二空气通道202的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的第二排气口与户外或室外连通,具体地辅助蒸发器25位于该第二进气口2021、第二排气口2022之间的风道上,在排气之前吸收排气余热。
在上述空气流通系统中,所述第三空气通道203的第三进气口2031与室内环境连通,第三排气口2032直接与户外或室外连通、或者通过第二空气通道202连通户外或室外,可直接将烘干后空气排出;本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的辅助蒸发器25之后的风道上,第三空气通道203的第三排气口2032与第二空气通道202直接连通,所述第三空气通道203借用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二排气口2022排出户外或室外,不需为第三空气通道另外设置排气管,可简化空气管路,节省布置空间;所述辅助蒸发器25作为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的进气口之后、第三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之前的这一段风道,使得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排出的温度较低的空气也不会影响到风道上游的辅助蒸发器25从空气吸热量,提升空气热量利用率。所述辅助风机28、蒸发器24相对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第三空气通道203的第三进气口、第三排气口之间的风道上,该第三空气通道203通过该辅助风机28可实现从第三进气口进气、从第三排气口排气,用于从室内环境吸入空气、流经蒸发器24再排出户外或室外,该蒸发器24从第三空气通道的空气中吸热,具体地辅助风机28位于蒸发器24之后的风道上,用于抽引驱动室内的空气流经蒸发器24并排出户外或室外。所述烘干系统还设置电机29用于同时驱动所述风机27与辅助风机28,由于第二、第三空气通道的一部分位于同侧,且部分风道为同轴设置,便于布置同一电机分别驱动风机、辅助风机;其他实施方式中该风机27与辅助风机28各自独立设置电机驱动,比如设置第一电机以驱动风机27,设置第二电机以驱动辅助风机28,布置更加灵活。
所述空气流通系统的运行过程大致为两路,其中一路空气流路从烘干系统前侧进风,先经过冷凝器22加热,升温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烘干容器3后侧进入,以与烘干容器内干燥对象进行热交换,所述空气吸收烘干容器内干燥对象的水分,变成高温高湿的空气从烘干系统后侧被辅助蒸发器25吸热后再从排出户外或室外;另一路空气流路从后侧吸风,空气与蒸发器24的制冷剂换热,为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进一步提供热量,所述空气流通系统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利用室内空气热量为烘干系统供热,以完成干衣过程。
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靠近第二排气口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布置,便于从第二空气通道位于后侧的第二排气口向外排气;进一步,所述第一空气通道靠近第一进气口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第一、第二空气通道的部分大致为平行布置,此处平行设置的这部分不包括第一空气通道与烘干容器相连接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气通道与烘干容器相连接部分自下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第一进气口2011与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二排气口2022前后相对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气口2011位于前侧、第二排气口位于后侧,且所述第三空气通道的第三进气口位于后侧、实现后侧进风,具体地,在外箱内烘干容器下方的空间,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布置在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右侧或左侧、所述第三空气通道布置在第二空气通道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布置于第一、第三空气通道之间,如此布置可有效利用烘干容器下方的空间。所述蒸发器、辅助蒸发器和/或冷凝器可选用微通道换热器,体积较小且换热效率相对较高,以图9所示辅助蒸发器为例,该辅助蒸发器25包括大致呈水平设置的集流管251、两端连通集流管的扁管252,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扁管在均可竖直布置在各自空气通道内,所述空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即风向与该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相垂直,实现空气大致垂直流经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扁管所在平面,在空间允许时提升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装置204、第二过滤装置205、第三过滤装置206,第一过滤装置位于第一空气通道内第一进气口2011之后、冷凝器22之前的风道上,用于过滤清洁流经冷凝器之前风道上的空气,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05位于第二空气通道内风机27之前和/或辅助蒸发器25之前的风道上,用于过滤清洁流经辅助蒸发器之前的空气。所述第三过滤装置206位于第三空气通道的第三进气口2031之后、蒸发器24之前的风道上,用于过滤清洁流经所述蒸发器的空气;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04和/或第二过滤装置205和/或第三过滤装置206与所述壳体26相互组装且可拆卸清洗,方便及时清洗过滤所产生的毛絮,所述蒸发器24和冷凝器22均从室内引风,烘干容器3所排出含有毛絮的空气被直接排放到室外,不会重回烘干容器,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及第三过滤装置采用过滤网进行过滤时,在保证过滤效果前提下,所采用过滤网的目数可以适当降低一点,可降低系统风阻,提高风量。
请参考图7、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制冷剂系统中的所述蒸发器24与辅助蒸发器25并联设置时,所述蒸发器24、辅助蒸发器25布置在冷凝器22之后制冷剂管路上,两者制冷剂进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所述蒸发器24的制冷剂出口、辅助蒸发器25的制冷剂出口均与压缩机制冷剂进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具体地所述制冷剂系统还设置有分流器207,该分流器的制冷剂入口2071与冷凝器22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接,该分流器具有两个制冷剂出口2072、2073,该分流器的其中一个制冷剂出口2072与蒸发器制冷剂入口之间还布置有上述节流装置23,分流器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口2073与辅助蒸发器25的制冷剂入口之间也连接设置有另一个节流装置2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蒸发器24与辅助蒸发器25为并联设置,其中蒸发器侧与室内环境侧空气进行换热、辅助蒸发器与第二空气通道所排出的空气进行换热,蒸发器24所接触的空气温度为常温(比如24℃左右),所述辅助蒸发器25所接触的空气温度高于常温空气(比如40℃左右),相对应地蒸发器24所需要的蒸发压力较小,可降低系统内压缩机21的工作负荷,具体地通过控制蒸发器之前进口管路上设置的节流装置23使得所述蒸发器24在较低蒸发压力及蒸发温度下工作,使得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相对较多热量,防止蒸发器24换热量降低,保证该蒸发器24的换热量,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系统换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辅助蒸发器所接触的空气温度高于常温空气,通过控制辅助蒸发器25之前进口侧管路上设置的另一个节流装置23或者辅助蒸发器所在并联支路也可不设置该节流装置23,可使得辅助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及蒸发温度相对提高,不影响换热量的前提下,可防止系统总路压力偏低时供给所述辅助蒸发器25制冷剂流量过小而降低换热量,有利于提升整个系统换热量;本实施方式在辅助蒸发器25之后的制冷剂管路上还串联设置压力调节阀208,该压力调节阀208的出口侧与压缩机21的制冷剂入口相通,该压力调节阀208的入口侧与辅助蒸发器25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压力调节阀208的入口侧压力大于该压力调节阀208的出口侧压力,可对辅助蒸发器流出后的制冷剂进行降压,将辅助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压力调低,保持与蒸发器所在一路流出的制冷剂压力大致相同,再汇合后回到压缩机,可减少能量损失,所述两个并联支路分别具有较好换热量,同时压缩机在相对较低压力下运行,可减少功耗。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系统的运行过程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进入冷凝器22被相对低温的空气冷却,成为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同时空气被加热升温;然后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分为两路,分别进入蒸发器24、辅助蒸发器25,经过蒸发器、辅助蒸发器的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气被冷却;从蒸发器及辅助蒸发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汇合后,再次进入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如此循环。
请参图10到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烘干系统的制冷剂系统未包括上述辅助蒸发器,所述吸热模块配置为从第二空气通道内的空气吸热、以直接增加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温度,从而该烘干系统形成辅助换热系统,该辅助换热系统包括热管换热器4,该热管换热器包括密封管体40、相对固定于管体内的吸液芯体42、充注密封管体内的辅助制冷剂,该辅助制冷剂可选用沸点较低的制冷剂(未图示),所述吸液芯体42可采用毛细管束金属网、金属泡沫等形成,以形成可吸附液态制冷剂的毛细结构;所述热管换热器4具有蒸发段401、与蒸发段相对设置的冷凝段402、位于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的绝热段403,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401作为上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202从空气中吸热,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402位于第一空气通道201直接向空气放热,可直接吸收第二空气通道的排气余热,可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绝热段403位于第一、第二空气通道之外,且该绝热段403与空气为隔热设置,如密封管体外包覆有隔热材料,以降低上述蒸发段将所吸收的余热传递到冷凝段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所述热管换热器与所述壳体之间相配合部分为紧密密封配合,防止向外散热。
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上,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401所在一端大致等于或低于冷凝段402所在另一端,所述蒸发段401受热时附着于吸热芯体42的辅助制冷剂蒸发汽化,且沿密封管体的气体通道流向冷凝段402,气态制冷剂放出热量再凝结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沿吸液芯体42所设置的毛细结构流回蒸发段401,所述蒸发段401通过制冷剂将从空气中吸取的热量传递到冷凝段402,对冷凝段所处的第一空气通道201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系统的运行过程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进入冷凝器22被相对低温的空气冷却,该制冷剂温度压力相对降低,成为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同时空气被加热升温;然后该中温高压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23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进入蒸发器24,流经蒸发器的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气被冷却;从蒸发器24出来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21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如此循环。另外,热管换热器所形成的辅助换热系统的辅助制冷剂在气相、液相之间转换,从而实现第二空气通道内空气与第一空气通道内空气的热交换。
请参图12到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系统的运行过程大致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进入冷凝器22被相对低温的空气冷却为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同时空气被加热升温;然后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23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进入蒸发器24,流经蒸发器的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气被冷却;从蒸发器24出来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21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如此循环。
另一方面,所述烘干系统的空气流通系统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1’靠近第一进气口的部分与第二空气通道202’靠近其第二排气口的部分为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与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通过吸热模块25’进行空气的热交换,可利用第二空气通道的排气余热,达到第一空气通道尽快升温的目的,且温度可控制性高,防止进入烘干容器的空气温度较高而损坏干燥对象。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01’的第一进气口2011’位于外箱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202’的第二排气口2022’位于外箱后侧,且所述第三空气通道的第三进气口位于前侧,从而可不改变第二空气通道排气走向,将第一空气通道横向布置在靠后空间位置,且使得第一排气口2012’与烘干容器的进风口连通,第三空气通道则布置在靠前位置,通过第三排气口2032’向室外或户外进行排气,也可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排气口连通到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二排气口以内附近位置,以借用第二空气通道向外排出,各空气孔道合理布置在烘干容器底部的有限空间,节省空间;由于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道的部分交叉设置,风机27与辅助风机28分别布置在左右两侧,此时风机、辅助风机可单独设置各自的电机以提供电力,且不需改变空气通道的布置、利用剩余空间布置两个电机即可。
对应地,烘干系统通过设置交叉流换热器作为吸热模块25’,该交叉流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换热通道251’与第二换热通道252’,该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交叉堆叠设置且两者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251’与第一空气通道201’相连通,第二换热通道252’与第二空气通道202’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配置为从第二换热通道吸热,从而所述交叉流换热器形成上述吸热模块,该交叉流换热器位于第一、第二空气通道相交处,即交叉流换热器作为吸热模块同时布置于第一、第二空气通道,所述交叉流换热器的第一、第二换热通道两者之间传热不传质,具体地,交叉流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251’通过第二换热通道252’从第二空气通道202’的空气吸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51’与第一空气通道相通,以实现对该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加热,所述交叉流换热器还包括波浪型翅片253’,该翅片位于第一换热通道251’和/或第二换热通道252’,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百叶窗型翅片、管状结构等代替上述波浪型翅片,均可增加第一、第二换热通道与空气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所述烘干系统通过冷凝器22与吸热模块25、401、25’充分吸收空气热量以提升换热能效,且烘干用的空气温度可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不易损坏干燥对象,可更适合烘干对干燥温度要求较高的易损物品;具体地烘干运行中,吸热模块可吸收烘干容器的排气余热,使得升温速度相对提高、缩短干衣时间,且能耗较低、减少能源浪费。进一步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21可布置在第一空气通道的第一进气口2011、2011’之后、所述冷凝器22之前风道上,以利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热量对空气进行预加热,减少热量损失,也可防止压缩机过热;更进一步,在该第一空气通道内的冷凝器之后的风道上,烘干系统还可设置电加热模块30,对即将进入烘干容器的空气进行再次加热,防止烘干温度过低而造成烘干时间过长,减少能源浪费;在烘干过程的空气升温阶段,电加热模块与制冷剂循环系统可同时开启作业,可提升加热速度;如果空气温度达到烘干稳定阶段,此时不需要继续提高空气温度,避免干燥物受损,可根据传感器测定得到的烘干容器的进风温度或出风温度、压缩机排气口压力等参数,经过控制器判断是否需要关闭或调低电加热模块的功率,空气温度可控性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烘干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壳体以及风机,所述蒸发器、冷凝器相对固定地设置于壳体内,所述烘干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及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通系统,所述风机用于驱动空气流通系统的空气流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所述空气流通系统包括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用于连接烘干容器的另一侧;
所述冷凝器位于第一空气通道,该冷凝器配置为用于加热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该加热后的空气用于输入烘干容器;所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该吸热模块配置为从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中吸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与烘干容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烘干容器的排气口与第二空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与户外或室外连通,所述风机位于第一空气通道或者第二空气通道,驱动空气从第一空气通道流向第二空气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的进气口与室内连通,第三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与第二空气通道连通或者直接与户外或室外连通;所述蒸发器位于第三空气通道的进气口、排气口之间的位置,该蒸发器被配置为从第三空气通道的空气中吸热,所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的进气口、排气口之间的风道处从空气吸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与第二空气通道连通,且该第三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位于第二空气通道的进气口、排气口之间的风道,所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的进气口之后、第三空气通道的排气口之前的风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模块为辅助蒸发器或者热管换热器或者交叉流换热器形成,所述辅助蒸发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可吸热的蒸发段,该蒸发段位于第二空气通道作为吸热模块;所述交叉流换热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该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呈多个交叉堆叠状设置且两者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空气通道相连通,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配置为从第二换热通道吸热,从而作为上述吸热模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模块为辅助蒸发器,所述制冷剂系统还包括该辅助蒸发器,该辅助蒸发器布置在冷凝器之后、压缩机之前制冷剂管路上,所述节流装置为机械式节流装置或者电子膨胀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辅助蒸发器均为微通道蒸发器,两个微通道蒸发器为串联设置,其中蒸发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管路与辅助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通,辅助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的制冷剂进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或者蒸发器、辅助蒸发器为并联设置,所述蒸发器、辅助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两个微通道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制冷剂进口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蒸发器被配置为从第二空气通道内的空气吸热、对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放热,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大致呈水平设置的蒸发器集流管、两端连通该蒸发器集流管的蒸发器扁管,所述冷凝器包括大致呈竖直布置的冷凝器集流管、两端连通该冷凝器集流管的冷凝器扁管,所述蒸发器扁管和/或冷凝器扁管在壳体竖直布置,所述空气通道的延伸方向与该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相垂直,实现空气大致垂直流经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交叉流换热器或者热管换热器,该交叉流换热器或者热管换热器形成上述吸热模块,该吸热模块配置为从第二空气通道内的空气吸热、增加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温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形成辅助换热系统,该辅助换热系统包括热管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密封管体、相对固定于管体内的吸液芯体、充注密封管体内的辅助制冷剂,该热管换热器具有蒸发段、与蒸发段相对设置的冷凝段、位于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的绝热段,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作为上述吸热模块,位于第二空气通道从空气中吸热,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位于第一空气通道向空气放热,所述绝热段位于第一、第二空气通道之外,所述热管换热器与所述壳体之间相配合部分为紧密密封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所在一端大致等于或低于冷凝段所在另一端,所述蒸发段受热时附着于吸热芯体的制冷剂蒸发汽化,且沿管体的空气通道流向冷凝段,气态制冷剂放出热量凝结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沿吸液芯体所设置的毛细结构流回蒸发段,蒸发段通过制冷剂将从空气中吸取的热量传递到冷凝段,对冷凝段所处的第一空气通道进行加热。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交叉堆叠设置,所述交叉流换热器位于第一、第二空气通道相交处,所述交叉流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通过第二换热通道从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吸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空气通道相通,实现对该第一空气通道的空气加热,所述交叉流换热器的第一、第二换热通道两者之间传热不传质。
12.一种干燥装置,该干燥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烘干容器,所述烘干容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烘干系统的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所述空气依次通过第一空气通道、烘干容器及第二空气通道,利用送入第一空气通道的室内空气对烘干容器内的干燥对象进行干燥,再沿第二空气通道向后排出户外或室外。
CN201510466174.1A 2015-07-31 2015-07-31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Active CN1070346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66174.1A CN107034645B (zh) 2015-07-31 2015-07-31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66174.1A CN107034645B (zh) 2015-07-31 2015-07-31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4645A true CN107034645A (zh) 2017-08-11
CN107034645B CN107034645B (zh) 2019-09-27

Family

ID=59532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66174.1A Active CN107034645B (zh) 2015-07-31 2015-07-31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346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2369A1 (zh) * 2017-09-13 2019-03-21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111801458A (zh) * 2018-03-02 2020-10-20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烘干洗涤物的器具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7665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田飞 具有热回收装置的烘干机
CN102605596A (zh) * 2010-12-21 2012-07-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加热装置和使用了该除湿加热装置的衣物干燥机
EP2599912A1 (en) * 2011-11-30 2013-06-05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Heat pump laundry drying appliance
CN103510371A (zh) * 2013-09-17 2014-01-15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循环利用工艺空气功能的环形布置的热泵烘干机
EP2692940A1 (en) * 2012-07-30 2014-02-05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Method for drying laundry in a laundry drying machine and laundry drying machine
CN103649405A (zh) * 2011-07-11 2014-03-19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附加加热器和热交换器单元的通风式衣物干燥机
EP2781644A1 (en) * 2013-03-22 2014-09-24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heat pump
CN204401334U (zh) * 2014-12-25 2015-06-17 江门市金环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干衣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7665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田飞 具有热回收装置的烘干机
CN102605596A (zh) * 2010-12-21 2012-07-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加热装置和使用了该除湿加热装置的衣物干燥机
CN103649405A (zh) * 2011-07-11 2014-03-19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附加加热器和热交换器单元的通风式衣物干燥机
EP2599912A1 (en) * 2011-11-30 2013-06-05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Heat pump laundry drying appliance
EP2692940A1 (en) * 2012-07-30 2014-02-05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Method for drying laundry in a laundry drying machine and laundry drying machine
EP2781644A1 (en) * 2013-03-22 2014-09-24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heat pump
CN103510371A (zh) * 2013-09-17 2014-01-15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循环利用工艺空气功能的环形布置的热泵烘干机
CN204401334U (zh) * 2014-12-25 2015-06-17 江门市金环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干衣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2369A1 (zh) * 2017-09-13 2019-03-21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111801458A (zh) * 2018-03-02 2020-10-20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烘干洗涤物的器具
CN111801458B (zh) * 2018-03-02 2022-11-01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烘干洗涤物的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4645B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71801U (zh) 一种除湿烘干热泵机组系统
CN207831892U (zh) 一种高效物理多功能除湿热泵干燥机组
CN109945631A (zh) 一种热泵干燥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7831891U (zh) 一种高效物理除湿热泵干燥机组
CN102288016A (zh) 节能环保干燥箱
CN205991574U (zh) 一种带调风阀的除湿机
CN107270456B (zh) 一种节能型供冷供热除湿一体化装置
WO2018006448A1 (zh) 除湿机系统
CN208154958U (zh) 一种热泵干燥设备
CN109945632A (zh) 一种低温热风干燥设备及干燥方法
CN107034645A (zh)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CN208595796U (zh) 一种节能空气能热泵烘干装置
CN106400423B (zh)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CN20697403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CN207163198U (zh) 空气源热泵烘干箱
CN206861731U (zh) 一种除湿机
CN205607056U (zh) 节能洁净烘房
CN104819536B (zh) 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相结合的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08859935U (zh) 一种带能量回收的热泵机组
CN210320867U (zh) 热泵烘干系统及热泵烘干机组
CN208998433U (zh) 一种整体式带热管热回收的除湿热泵烘干设备
CN210486442U (zh) 一种变负荷除湿热泵烘干系统
CN208998444U (zh) 顶置式热泵烘干房
CN109556360A (zh) 一种多功能的温室机
CN206266923U (zh)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31

Address after: 312500 Xinchang, Zheji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three flower intelligent control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Zhejiang,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o. 12 Poplar Street, 289-3 street, No.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