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7073U -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7073U
CN217507073U CN202221495130.3U CN202221495130U CN217507073U CN 217507073 U CN217507073 U CN 217507073U CN 202221495130 U CN202221495130 U CN 202221495130U CN 217507073 U CN217507073 U CN 217507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xtension
main
auxiliary
extens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951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刚
林治宏
张坤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Pin 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951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7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7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7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本体和自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一主延伸部和第一副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所述第三线圈包括第三本体和自所述第三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三主延伸部和第三副延伸部。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组件,后续通过折弯即可实现线圈之间的导通,且折弯和连接的部分均位于注塑件之外,无需传统结构中的线圈跨设,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注塑过程中的物料压力等原因造成线圈之间的短路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线圈和一种磁感应元件。

Description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感应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一组线圈中至少具有两圈线圈的磁感应元件中的线圈组件、由该线圈组件制备得到的线圈以及包括了该线圈的磁感应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电器产品进入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电子电器产品中包括了很多的磁感应元件,如变压器等。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器产品轻薄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磁感应元件的设计与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变压器等磁感应元件的架构至少包括有两组独立的线圈(coil),即所谓的“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在通电流后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以该两组线圈的圈(匝)比进行电压数值的转换。
现有的变压器等磁感应元件以冲压金属片充当线圈,当有两圈以上的独立线圈时,内圈为了要将接头延伸至外部,就需要跨过自身,一方面造成制造困难,另一方面如果采用注塑方式包裹线圈的话,线圈内部容易接触造成短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组件,能够避免具有多圈线圈时造成的短路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所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本体和自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一主延伸部和第一副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所述第三线圈包括第三本体和自所述第三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三主延伸部和第三副延伸部。
在不考虑制程工艺的情况下,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在原始状态下完全独立,第二线圈的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尺寸分别小于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使得第二主本体位于第一本体内,第二副本体位于第三本体内,第二线圈的延伸部位于第一线圈的延伸部和第三线圈的延伸部之间。通过在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之间、以及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之间设置延伸部,使得后续能够通过弯折实现线圈之间的连接和导通,同时能够避免由于线圈需要绕过自身而造成的短路等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设置在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之间。连接体用于电性连接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实现导通,且隔离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二主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第二副本体位于所述第三本体内。即第二主本体的尺寸小于第一本体的尺寸,第二副本体的尺寸小于第三本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尺寸相同,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的尺寸相同。更优的,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之间轴对称设置,第一本体和第三本体之间轴对称设置,且两个对称轴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二主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一主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一副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三副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副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一副延伸部之间。通过延伸部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实现电流的导通,另一方面用于实现在最终线圈结构的同一侧实现线圈之间的连接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主延伸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折弯后与所述第二副延伸部连接。即第一折弯部用于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三主延伸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连接部和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用于折弯后与所述第一副延伸部连接。即第三折弯部用于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的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的第二主延伸部折弯后形成第二折弯部,即第一引脚,第三线圈的第三副延伸部折弯后形成第二引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线圈组件在原始状态(不经过折弯)下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或可拆卸的连接,后续需要经过折弯以将部分部位折弯在不同的平面上以形成平面差,进而连接导通。且折弯和连接的部位均位于后续的注塑件外,不会由于注塑过程中的物料压力等原因造成线圈之间的短路等问题。在不考虑制程工艺的情况下,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在原始状态下完全独立。在某些工艺条件下,由于制程的限制,可能需要在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加入连接件以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可拆卸的连接,而在后续的制备过程中将连接件切除,进而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如上所述的线圈组件制备得到的线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磁感应元件,包括磁芯、线圈模组、电路板和连接端子,所述线圈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线圈模组包括通过所述线圈电性连接的第一线圈模组和第二线圈模组,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和第二线圈模组内埋入有所述线圈的本体。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组件,设计原始状态下相互分离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并设计各自的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延伸部,在保证电流流向正确的前提下,使得后续通过折弯即可实现线圈之间的导通,且折弯和连接的部分均位于注塑件之外,无需传统结构中的线圈跨设,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注塑过程中的物料压力等原因造成线圈之间的短路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经过第一次折弯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经过第一次折弯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经过第二次折弯后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经过第二次折弯后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经过注塑后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线圈组件第三次折弯时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的磁感应元件中线圈模组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磁感应元件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的磁感应元件中线圈的立体图;
附图中:线圈组件-1,第一本体-21,第一连接部-221,第一折弯部-222,第一副延伸部-23,第一连接端-231,第二主本体-31,第二副本体-32,连接体-33,第二主延伸部-34,第一引脚-341,第二副延伸部-35,第二连接端-351,第三本体-41,第三连接部-421,第三折弯部-422,第三副延伸部-43,第二引脚-431,磁芯-5,线圈模组-6,第一线圈模组-61,第二线圈模组-62,电路板-7,连接端子-8,线圈-9,磁感应元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磁感应元件10,包括磁芯5、线圈模组6、电路板7和连接端子8,线圈模组6包括第一线圈模组61和第二线圈模组62,电路板7位于第一线圈模组61和第二线圈模组62之间。连接端子8设置在电路板7上并贯穿第一线圈模组61。第一线圈模组61和第二线圈模组62内埋入有线圈9的本体部分,如图10所示,通过线圈9实现第一线圈模组61和第二线圈模组62之间的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线圈是通过如下结构的线圈组件1折弯、连接后形成的。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圈组件1,包括原始状态下(不经过折弯)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分离或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其中,第一线圈包括第一本体21和自第一本体21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一主延伸部和第一副延伸部23;第二线圈包括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的一端通过连接体33相互连接,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二主延伸部34和第二副延伸部35;第三线圈包括第三本体41和自第三本体41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三主延伸部和第三副延伸部43。
连接体33设置在第二主延伸部34和第二副延伸部35之间。连接体33用于电性连接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实现导通,且将第二主延伸部34和第二副延伸部35隔离在连接体33的两侧。第二主本体31位于第一本体21内,第二副本体32位于第三本体41内。即第二主本体31的尺寸小于第一本体21的尺寸,第二副本体32的尺寸小于第三本体41。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的尺寸相同,第一本体21和第三本体41的尺寸相同。更优的,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之间轴对称设置,第一本体21和第三本体41之间轴对称设置,且两个对称轴重合。
第二主延伸部34位于连接体33和第一主延伸部之间;第一副延伸部23位于连接体33和第三副延伸部43之间;第二副延伸部35位于连接体33和第一副延伸部23之间。通过延伸部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实现电流的导通,另一方面用于实现在最终线圈结构的同一侧实现线圈之间的连接导通。
为了实现弯折导通,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延伸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一折弯部222,第一折弯部222用于折弯后与第二副延伸部35连接。即第一折弯部222用于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导通。第三主延伸部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连接部421和第三折弯部422,第三折弯部422用于折弯后与第一副延伸部23连接。即第三折弯部422用于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的导通。第二线圈的第二主延伸部34折弯后形成第二折弯部,即第一引脚341,第三线圈的第三副延伸部43折弯后形成第二引脚43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未进行折弯时,线圈组件1中的第一连接部221、第三连接部421、第二主延伸部34、连接体33、第二副延伸部35、第一副延伸部23、第三副延伸部43相互平行,且第一连接部221、第三连接部421位于同一延伸方向上,剩余的位于不同的延伸方向上。同时,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一折弯部222相互垂直设置并构成第一主延伸部,第三连接部421和第三折弯部422相互垂直设置并构成第三主延伸部。
为了后续的折弯以连接或形成引脚,并形成正确的电流流通方向,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延伸部和第三主延伸部分别位于对称轴(本体间的对称轴)的两侧,第二主延伸部34由第二主本体31的一端向第二副本体32延伸且超过该对称轴,并超过第三折弯部422的位置,即第二主延伸部34的端部与第二副本体3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折弯部422与第二副本体32之间的距离,以更好的折弯形成第一引脚341。第二副延伸部35由第二副本体32的一端向第二主本体31延伸且超过该对称轴,并到达第一折弯部222的延伸位置,以用于与折弯后的第一折弯部222连接;第一副延伸部23由第一本体21的一端向第二副本体32延伸,且超过该对称轴,并到达第三折弯部422的延伸位置,以用于与折弯后的第三折弯部422连接。第三副延伸部43由第三本体41的一端向第一本体21延伸且超过该对称轴,并超过第一折弯部222的位置,以更好地折弯形成第二引脚431。
在不考虑制程工艺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在原始状态下完全独立,且第二线圈位于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形成的空间内。在某些工艺条件下,由于制程的限制,可能需要在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加入连接件以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可拆卸的连接,而在后续的制备过程中将连接件切除,进而使得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
第二线圈的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的尺寸分别小于第一本体21和第三本体41,使得第二主本体31位于第一本体21内,第二副本体32位于第三本体41内,第二线圈的延伸部位于第一线圈的延伸部和第三线圈的延伸部之间。通过在第一本体21和第三本体41之间、以及第二主本体31和第二副本体32之间设置延伸部,后续需要经过折弯以将部分部位折弯在不同的平面上以形成平面差,进而连接导通,且保证了电流流向的正确性。且折弯和连接的部位均位于注塑件外,不会由于注塑过程中的物料喷射压力等原因造成线圈之间的短路等问题。
以下简述本实施例中由线圈组件1到磁感应元件10的制备过程:
冲切:在金属片上冲切出如图1所示的线圈组件1,形成了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三个相互独立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
第一次折弯:将线圈组件1进行第一次折弯,使得第二主延伸部34向下(90°垂直)折弯形成第一引脚341,防止与后续折弯的折弯部发生干涉。同时,第一副延伸部23的端部和第二副延伸部35的端部向下折弯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端231和第二连接端351,以分别与折弯后的第一折弯部222和第三折弯部422连接。第一连接端231和第二连接端351无需垂直折弯,只需要折弯至与线圈的本体不在同一水平面即可,用于后续与折弯部连接,防止与其他部分触碰造成短路。如图2和3所示。
第二次折弯:将第一折弯部222和第三折弯部422向下进行180°的折弯,以分别与第二副延伸部35的第二连接端351以及第一副延伸部23的第一连接端231连接导通,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焊接以加强连接。如图4和5所示。
注塑:将经过第二次折弯后的线圈组件1进行固定并注塑,形成第一线圈模组61和第二线圈模组62,两个线圈模组之间通过线圈的延伸部连接导通。此时两个线圈模组6还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6所示。
第三次折弯:将两个线圈模组6进行90°到180°的折弯,最终使得第二线圈模组62叠加至第一线圈模组61的上方;最后,将第三副延伸部43进行折弯形成第二引脚431。如图7和8、10所示。
组装:将线圈模组6与磁芯5、PCB电路板7、连接端子8等进行组装最终形成磁感应元件10。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线圈组件1结构,能够实现冲压之后折弯连接,在保证电流流向的正确前提下,利用结构的设计,采用立体的方法将传统的跨设点移动至线圈本体之外,避免短路等问题的发生。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所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本体和自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一主延伸部和第一副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所述第三线圈包括第三本体和自所述第三本体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第三主延伸部和第三副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本体和第二副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设置在第二主延伸部和第二副延伸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第二副本体位于所述第三本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一主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一副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三副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副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体和第一副延伸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延伸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折弯后与所述第二副延伸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延伸部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用于折弯后与所述第一副延伸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在未进行折弯时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相互分离或可拆卸的连接。
8.一种线圈,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组件制备得到。
9.一种磁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线圈模组、电路板和连接端子,所述线圈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包括通过所述线圈电性连接的第一线圈模组和第二线圈模组,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和第二线圈模组内埋入有所述线圈的本体。
CN202221495130.3U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Active CN217507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130.3U CN217507073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130.3U CN217507073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7073U true CN217507073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9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95130.3U Active CN217507073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7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6042B1 (ko) 배터리 모듈용 fpcb 조립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2016225B1 (ko) 트랜스 장치
CN104051144B (zh) 用于电动车的变压器模块
US111527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6159525A (zh) 磁吸式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8258180A (zh) 集流构件和电池
EP3174159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tenna device
WO2019208004A1 (ja) インダクタ
US20080297297A1 (en) Conductive winding structure and transformer having such conductive winding structure
US119427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ectrical terminals
CN204030175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电路板组件、滤波器及双工器
CN217507073U (zh)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CN107808756B (zh) 一种平板变压器及开关电源适配器
CN104064895A (zh) 端子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11125339U (zh) 一种互感器结构
KR102281276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CN115101303A (zh)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CN107833792B (zh) 一种高耐压的超小型电磁继电器
CN21612010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0805472U (zh) 磁感应元件
CN207800955U (zh) 一种电连接器的双排端子焊接转接头
CN213366345U (zh) 接线基座、微型变压器和电源模块
EP400259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842937U (zh) 一种继电器
CN106469867B (zh) 连接器、线束组件及汽车can总线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