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2937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2937U
CN219842937U CN202320930309.5U CN202320930309U CN219842937U CN 219842937 U CN219842937 U CN 219842937U CN 202320930309 U CN202320930309 U CN 202320930309U CN 219842937 U CN219842937 U CN 219842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leading
pcb
coi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03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生圣
李凯
顾春朋
付灵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03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2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2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2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其中包括PCB板、一对第一引出片和一对第二引出片,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连接在PCB板上下两侧,第二引出片与线圈组件上的线圈电连接,第一引出片与辅助触点电连接,PCB板设置在陶瓷罩一侧,第一引出片通过PCB板与第二引出片电连接,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一一对应,PCB板上形成有导电通路,第一引出片、第二引出片和导电通路一一对应;解决现有技术下为了避免主、辅触点间距过近,导致最终设计出的继电器结构较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高压直流接触器中,通常设置有主、辅一对触点。一组主触点,作为回路的通断触点;一组辅触点,作为回路动作的反馈触点。主触点间通常承载高电流高电压,而辅触点通常作为反馈触点,工作环境为低电流低电压,为满足安规要求,通常在主、辅触点间通常会适当增加间距或增设结构进行隔断。
现有的高压继电器之中如专利CN111564336公开了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两个辅助静触头分别通过电连接件从陶瓷罩的顶端弯至陶瓷罩、线圈架的侧面外而引到壳体的底端。由于该专利的辅助触点两侧布置,需要并线时,则需要将对侧辅助触点通过连接件绕过触点外侧,该布置方法会增大产品的长度和宽度尺寸,整体工艺复杂繁琐,装配复杂,造价昂贵,另有一种方法通过改变现有陶瓷罩结构,将辅助触点设置于陶瓷罩的台阶部上来提升触点与辅触点之间的间距,如专利CN212810187所展示的陶瓷罩结构,但辅助触点孔位布置在台阶底面的方式增加了陶瓷件制造难度,瓷件制造合格率低下,继电器成品的成本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解决现有技术下为了避免主、辅触点间距过近,导致最终设计出的继电器结构较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线圈组件和陶瓷罩,所述陶瓷罩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上端,所述陶瓷罩顶面固定有一对主触点和一对辅助触点,所述线圈组件内设置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包括主触片和辅助触片;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所述推杆组件向上移动,所述主触片与所述主触点抵接,所述辅助触片与所述辅助触点电连接,当所述线圈组件断电,所述推杆组件向下移动,所述主触片与所述主触点分离,所述辅助触片与所述辅助触点电分离;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PCB板、一对第一引出片和一对第二引出片,所述第一引出片和所述第二引出片连接在所述PCB板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引出片与所述辅助触点电连接,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陶瓷罩一侧,所述第一引出片通过所述PCB板与所述第二引出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片和所述第二引出片一一对应,所述PCB板上形成有导电通路,所述第一引出片、所述第二引出片和所述导电通路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地,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磁极片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上侧;所述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与PCB板通过插接锡焊方式连接,所述PCB板中段设置有开槽,所述线圈骨架或磁极片的伸出端固定插接在所述开槽内;
所述PCB板一体成型,或所述PCB板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导电通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上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片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路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插接位,所述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第二插接位,所述第二插接位与第二引出片电连接,导电构件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位和第二插接位上使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电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导电柱,所述导电柱钎焊焊接在所述陶瓷罩顶面上,所述导电柱与所述第一引出片一一对应,所述导电柱下侧末端形成有所述辅助触点。
作为优选地,所述PCB板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引出片一侧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引出片另一侧形成有弧形口,所述导电柱上端卡接在所述弧形口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PCB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引出片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推杆组件包括动铁芯、静铁芯、推杆、主弹簧和注塑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所述线圈骨架内设置有滑动腔,所述动铁芯滑动安装在所述滑动腔内,所述静铁芯固定在所述滑动腔上端,所述静铁芯内穿设有滑动杆,所述注塑件通过滑动杆与所述动铁芯连接,所述注塑件上安装有主弹簧,所述主弹簧上端连接有所述主触片,所述注塑件上设置有所述辅助触片。
作为优选地,所述辅助触片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注塑至所述注塑件内部,所述固定梁两端向上端延伸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抵接片和连接片,所述抵接片与所述导电柱底部抵接,所述辅助触片一体成型,所述连接片呈U型,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片和所述固定梁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线圈骨架的底座的同一侧注塑形成有一对所述第二引出片,所述线圈骨架的座上还注塑形成有引出端,所述线圈与所述引出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主弹簧上设置有下衔铁,所述主触点上固定有上衔铁,当所述动铁芯向上移动,所述上衔铁与所述下衔铁相互吸引。
作为优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罩壳和底座,所述罩壳和所述底座围成有安装腔,所述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罩壳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主触点上端套接在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罩壳顶面内侧设置有磁钢架,所述磁钢架呈U型,所述磁钢架分别设置在所述陶瓷罩相对面的两侧。
有益效果:将从继电器内辅助触点上引出的第一引出片设置继电器的同侧,同时第二引出片设置在第一引出片的同侧,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之间通过PCB板实现电连接,节省了上述结构在进行电连接时的绕线空间,通过厚度方向较薄的PCB板直接将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进行导通,提升了第一引出片和第二引出片之间连接方式的结构强度,减少了对原继电器陶瓷罩的结构改进,节省了成本,同时PCB板占用空间小,提升了继电器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罩壳内部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陶瓷罩内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罩壳主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柱主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座主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磁钢架主体图。
图中:1-线圈;2-线圈骨架;3-PCB板;4-主触点;5-主触片;6-辅助触点;8-第一引出片;9-第二引出片;10-陶瓷罩;11-导电柱;12-动铁芯;13-静铁芯;14-推杆;15-主弹簧;16-注塑件;17-引出端;18-上衔铁;19-下衔铁;20-罩壳;201-安装孔;21-底座;22-磁钢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现有技术下的高压继电器上通过增加辅助触点回路来监控高压主触点回路上的通断情况,但是如果一对触点距离较近,就会发生电压击穿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就会改变罩壳结构,避免电压击穿的现象发生,但是这样会增加制造成本,或者在辅触点并线的时候绕过主触点,增加了上部空间,同时也会导致继电器的体积过大,不能适配小范围的装配空间。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其中包括线圈组件和陶瓷罩10,陶瓷罩10设置在线圈组件上端,陶瓷罩10顶面固定有主触点4和一对辅助触点6,线圈组件内设置有推杆14组件,推杆14组件包括主触片5和辅助触片;当线圈组件通电,推杆14组件向上移动,主触片5与主触点4抵接,辅助触片与辅助触点6电连接,构成辅助回路,当线圈组件断电,推杆14组件向下移动,主触片5与主触点4分离,辅助触片与辅助触点6电分离;
继电器还包括PCB板3、一对第一引出片8和一对第二引出片9,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连接在PCB板3上下两侧,第一引出片8与辅助触点6电连接,PCB板3设置在陶瓷罩10一侧,第一引出片8通过PCB板3与第二引出片9电连接,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一一对应。
在对陶瓷罩10进行组装的时候,由于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设置在陶瓷罩10上端面上,并且同时位于陶瓷罩10的其中任意一条边的同侧,并将PCB板3设置对应侧边的一侧,这样可以在最终实现辅助回路电连接的时候,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不需要绕过主触点4,避免高压击穿的同时节省了陶瓷罩10上方的空间,节省了走线空间,提升继电器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利用继电器的现有结构进行安装,不需要较大改动,降低研发成本,通用性更高,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下的PCB板3较薄,现有陶瓷罩10与罩壳20之间的空隙可以放置上述PCB板3,PCB板3刻蚀有一对独立的导电通路,可以分别将上述第一引出片8和对应的第二引出片9进行电连接,实现了辅助回路的电连通,同时现有技术下的PCB机械强度较高,可以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继电器包括导电柱11,导电柱11插装在陶瓷罩10顶面上,导电柱11与第一引出片8一一对应,导电柱11下侧末端形成有辅助触点6。
由于推杆14向上移动的距离有限,为了能将辅助回路导通,在辅助触片上侧设置有导电柱11,将辅助触点6的位置向下移动,可以在注塑件16上移的同时实现主触点4和辅助触点6的接触,在不改变现有继电器的结构情况下,仅在陶瓷罩10上增加开口并设置导电柱11,实现上述一对触点的接触,降低研发成本,适用于现有已生产的继电器,便于进行改装。利用陶瓷罩10内部的竖向空间,通过导电柱11将弱电路引出,不与其他零件干涉,对继电器的改造降至最低,同时导电柱11结构强度高,抗干扰能力更强。
本实用新型的PCB板3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引出片8一侧插接在第一定位孔内,第一引出片8另一侧形成有弧形口,导电柱11上端卡接在弧形口内,通过锡焊进行固定,通过上述弧形口对第一引出片8进行固定,定位方式更为简单,提升了组装时的便捷性;PCB板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引出片9插接在第二定位孔内。第二引出片9注塑形成在在线圈骨架的下侧,第二引出片9与PCB焊接,一端提供焊接面;在无PCB板3的一侧,设置有两组引出端17,引出端17和第二引出片在线圈骨架的底面上形成有焊接面,焊接面可以焊接在目标位置上,通过焊接面可以将继电器进行固定并实现电路的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PCB板3通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插接在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的末端,实现PCB板3的定位,高度方向和横向偏差由插接孔的上下位置进行补偿,另外PCB板3的平面垂向偏差由引出片伸出端进行定位,降低了加工PCB板3所需要的尺寸精度要求,同时能完成PCB板3的精准定位,降低加工成本。
之后将PCB直接通过锡焊固定在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上,使PCB板3不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推杆14组件包括动铁芯12、静铁芯13、推杆14、主弹簧15和注塑件16,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2,线圈骨架2内设置有滑动腔,动铁芯12滑动安装在滑动腔内,静铁芯13固定在滑动腔上端,静铁芯13内穿设有滑动杆,注塑件16通过滑动杆与动铁芯12连接,注塑件16上安装有主弹簧15,主弹簧15上端连接有主触片5,注塑件16上设置有辅助触片。
一般情况下,本身实用新型的注塑件16材质为塑料,由于主触点4上为高压通路,通过设置塑料材质的注塑件16,避免辅助触片的位置上发生高压击穿,提供了绝缘作用。
辅助触片包括固定梁,固定梁注塑至注塑件16内部,固定梁两端向上端延伸形成有接触部,接触部包括抵接片和连接片,抵接片与导电柱11底部抵接,辅助触片一体成型,连接片呈U型,连接片两端分别与抵接片和固定梁连接。
固定梁通过注塑设置内注塑件16的内部,并沿固定梁的两侧向外部形成有抵接片,同时,连接片的位置呈U型,使抵接片具有一定弹性,在抵接片与导电柱11的末端接触的时候,产生U型部可以提供形变,避免辅助触片发生不可逆的弯曲或者断裂,使推杆14在反复移动多次后仍旧可以与导电柱11的末端实现抵接。
线圈骨架2的底座21的一侧注塑形成有一对第二引出片9,线圈骨架2的座上还注塑形成有引出端17,线圈1与引出端17电连接。其中第二引出片9与第一引出片8位于同侧,便于通过一整片PCB板3实现电连接,降低改进结构所占用的空间。
主弹簧15上设置有下衔铁19,主触点4上固定有上衔铁18,当动铁芯12向上移动,上衔铁18与下衔铁19相互吸引。为了中和主触点4和主触片5之间在进行接触之前产生的电弧抵触力,在推杆14向上移动的时候,上衔铁18与下衔铁19会产生吸引力,使主触点4与辅助触点6能够实现接触。
如图6至图7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外壳组件,外壳组件包括罩壳20和底座21,罩壳20和底座21围成有安装腔,线圈组件安装在底座21上,罩壳20上形成有安装孔201,主触点4上端套接在安装孔201内;罩壳20顶面内侧设置有磁钢架22,磁钢架22呈U型,磁钢架22分别设置在陶瓷罩10相对的两侧,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封闭。
当线圈1处于通电状态,线圈1会产生磁场,推动动铁芯12向上运动,压缩反向弹簧,同时带动推杆14向上移动,推杆14带动注塑件16向上移动,直至推杆14顶端的主触点4与主触片5接触,同时注塑件16上的辅助触点6和辅助触片也会同时接触;相反的,当主触点4与主触片5相互接触,辅助触点6和辅助触片也会发生分离,二者同步接触,同步分离。
实施例二
由于PCB板3本身特性,如果PCB板3的长度过大就会产生蜷曲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PCB板3保持平整,本实用新型的PCB板3还可以为一对,缩小PCB板3的面积,并相互对接在一起,PCB板3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导电通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第一通路上端与第一引出片8电连接,第一通路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插接位,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第二插接位,第二插接位与第二引出片9电连接,导电构件插接在第一插接位和第二插接位上使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电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PCB板3设计为带有快速插接的母头,将辅助触点6第一引出片8和辅助触点6第二引出片9设计为带有快速插接的公头,通过母头与公头之间的对接实现PCB板3与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的连接。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组件和陶瓷罩(10),所述陶瓷罩(10)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上端,所述陶瓷罩(10)顶面固定有一对主触点(4)和一对辅助触点(6),所述线圈组件内设置有推杆(14)组件,所述推杆(14)组件包括主触片(5)和辅助触片;所述推杆(14)上下往复移动,所述辅助触片与所述触点(6)能抵接;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PCB板(3)、一对第一引出片(8)和一对第二引出片(9),所述第一引出片(8)和所述第二引出片(9)连接在所述PCB板(3)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引出片(8)与所述辅助触点(6)电连接,所述PCB板(3)设置在所述陶瓷罩(10)矩形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引出片(8)与所述PCB板(3)设置在所述陶瓷罩(10)同侧,所述第一引出片(8)通过所述PCB板(3)与所述第二引出片(9)电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片(8)和所述第二引出片(9)一一对应,所述PCB板(3)上形成有导电通路,所述第一引出片(8)、所述第二引出片(9)和所述导电通路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2),线圈(1)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磁极片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上侧;所述第一引出片(8)和第二引出片(9)与PCB板(3)通过插接锡焊方式连接,所述PCB板中段设置有开槽,所述线圈骨架或磁极片的伸出端固定插接在所述开槽内;
所述PCB板(3)一体成型;
或所述PCB板(3)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导电通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上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片(8)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路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插接位,所述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第二插接位,所述第二插接位与第二引出片(9)电连接,导电构件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位和第二插接位上使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导电柱(11),所述导电柱(11)钎焊焊接在所述陶瓷罩(10)顶面上,所述导电柱(11)与所述第一引出片(8)一一对应,所述导电柱(11)下侧末端形成有所述辅助触点(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3)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引出片(8)一侧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引出片(8)另一侧形成有弧形口,所述导电柱(11)上端卡接在所述弧形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引出片(9)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14)组件包括动铁芯(12)、静铁芯(13)、推杆(14)、主弹簧(15)和注塑件(16),所述线圈骨架(2)内设置有滑动腔,所述动铁芯(12)滑动安装在所述滑动腔内,所述静铁芯(13)固定在所述滑动腔上端,所述静铁芯(13)内穿设有滑动杆,所述注塑件(16)通过滑动杆与所述动铁芯(12)连接,所述注塑件(16)上安装有主弹簧(15),所述主弹簧(15)上端连接有所述主触片(5),所述注塑件(16)上设置有所述辅助触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片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注塑至所述注塑件(16)内部,所述固定梁两端向上端延伸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抵接片和连接片,所述抵接片与所述导电柱(11)底部抵接,所述辅助触片一体成型,所述连接片呈U型,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片和所述固定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2)的底座(21)的同一侧注塑形成有一对所述第二引出片(9),所述线圈骨架(2)的座上还注塑形成有引出端(17),所述线圈(1)与所述引出端(17)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弹簧(15)上设置有下衔铁(19),所述主触点(4)上固定有上衔铁(18),当所述动铁芯(12)向上移动,所述上衔铁(18)与所述下衔铁(19)相互吸引。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罩壳(20)和底座(21),所述罩壳(20)和所述底座(21)围成有安装腔,所述线圈组件安装在所述底座(21)上,所述罩壳(20)上形成有安装孔(201),所述主触点(4)上端套接在所述安装孔(201)内;
所述罩壳(20)顶面内侧设置有磁钢架(22),所述磁钢架(22)呈U型,所述磁钢架(22)分别设置在所述陶瓷罩(10)相对面的两侧。
CN202320930309.5U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19842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0309.5U CN21984293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0309.5U CN21984293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2937U true CN219842937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1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0309.5U Active CN219842937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2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504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713594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t least one relay actuator and a receptacle for relay actuators
EP2765587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11613485A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9842937U (zh) 一种继电器
JP2023546233A (ja) 高い沿面距離を有する超小型リレー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CN21612010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5680202A (zh) 器件插接连接装置以及用于制造器件插接连接装置的方法
JP2023046405A (ja) 補助接点付き高電圧直流リレー
CN214043550U (zh) 具有高爬电距离的超小型继电器
CN111564336A (zh)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2032956U (zh) 紧凑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1564338A (zh) 一种紧凑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2032952U (zh) 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497663U (zh) 直流接触器
CN212182227U (zh) 带辅助触点的组合式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435766U (zh) 一种占用空间小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42936U (zh) 簧片结构及继电器
CN218866993U (zh) 继电器
CN212209366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20856446U (zh) 辅助触点组件安装结构和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7507073U (zh) 一种线圈组件、线圈和磁感应元件
CN221226127U (zh) 一种提高短路环接触稳定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
CN219716760U (zh) 一种继电器的线圈引出脚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