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6369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6369U
CN217506369U CN202221090923.7U CN202221090923U CN217506369U CN 217506369 U CN217506369 U CN 217506369U CN 202221090923 U CN202221090923 U CN 202221090923U CN 217506369 U CN217506369 U CN 217506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transmission
driving
side wall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909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源
罗琴
吴小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st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nesta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star Corp filed Critical Ninesta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6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6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装置内,包括:盒体,盒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端盖,端盖设置于第二侧壁;动力接收机构,动力接收机构设置于第一侧壁,且动力接收机构用于从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检测件,检测件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于端盖,检测件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侧壁,且驱动机构分别与动力接收机构和检测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检测件自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动力接收机构与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显影盒相对的两侧,有利于驱动机构及检测件的复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显影盒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成像设备如激光打印机,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该电子成像设备内的显影盒。为了判断显影盒的型号、容量大小及显影盒新旧等具体信息,该电子成像设备中通常设置有检测装置,并可以根据该检测装置被显影盒触碰的次数和时间间隔等信息进行分析。
现有的显影盒中通常设置有动力接收件、检测机构和若干齿轮,动力接收件与检测机构一般设置于显影盒同一侧的侧壁上,且动力接收件通过若干齿轮与检测机构传动连接。其中,动力接收件用于从电子成像设备内接收驱动力以带动显影辊、送粉辊及搅拌器转动,动力接收件通过若干齿轮还可带动检测机构转动,检测机构可与电子成像设备内的检测装置配合并驱动检测装置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对显影盒的参数或状态进行检测。
在显影盒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装配好的显影盒装入电子成像设备内进行打印测试,测试完成后需要对检测机构进行复位处理。然而,在现有的显影盒中,由于动力接收件与检测机构设置于显影盒同一侧的侧壁上,使得显影盒的结构较为紧凑,不利于检测机构的复位处理,并且通常需要拆卸端盖和检测机构后再重新安装,复位方法较为复杂,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影盒,以解决目前现有的显影盒中检测机构复位较为复杂而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装置内,包括:盒体,盒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端盖,端盖设置于第二侧壁;动力接收机构,动力接收机构设置于第一侧壁,且动力接收机构用于从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检测件,检测件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于端盖,检测件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侧壁,且驱动机构分别与动力接收机构和检测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检测件自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
可选地,显影盒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检测件与端盖之间,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检测件自第二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一工作位置。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中间件,驱动件和中间件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驱动件通过中间件与检测件传动连接以带动检测件移动。
可选地,中间件包括:圆盘,圆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其中,第二壁面靠近并面向第二侧壁;多个抵接凸起,多个抵接凸起沿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于第一壁面,其中,任意一个抵接凸起可与检测件抵接以带动检测件移动;第一接收部,第一接收部与驱动件传动连接,以使驱动件通过第一接收部驱动中间件旋转。
可选地,检测件包括:安装部,安装部可旋转地设置于端盖;检测部,检测部自安装部的侧壁向远离安装部的方向延伸;抵接部,抵接部自检测部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向远离检测部的方向延伸,且抵接部可与任意一个抵接凸起抵接,以使抵接凸起通过抵接部带动检测部旋转;支撑部,支撑部自安装部的侧壁向远离安装部的方向延伸,且支撑部与检测部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地,端盖内设置有滑槽,检测件包括:检测部,检测部可活动地设置于滑槽内;抵接部,抵接部自检测部的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向远离检测部的方向延伸,且抵接部可与任意一个抵接凸起抵接,以使抵接凸起通过抵接部带动检测部沿滑槽移动。
可选地,第一接收部设置于第二壁面;显影盒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中间件与端盖之间,第二弹性件用于加速中间件的旋转。
可选地,第二壁面包括第一扇形区域和第二扇形区域,第一接收部设置于第一扇形区域;中间件还包括第二接收部,第二接收部靠近第一接收部设置于第二扇形区域,且第二接收部比第一接收部更靠近圆盘的中心,第二接收部与驱动件传动连接,以使驱动件通过第二接收部加速中间件的旋转。
可选地,第一接收部包括多个圆柱销,多个圆柱销沿圆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壁面,其中,任意一个圆柱销自第二壁面向靠近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显影盒还包括传动轴,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驱动件与传动轴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或,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齿轮和传动组件,驱动齿轮设置于传动轴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且驱动齿轮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件传动连接。
可选地,驱动件包括本体部及围绕本体部外周设置的传递部,传递部与中间件传动连接以驱动中间件旋转。
可选地,驱动件包括本体部及围绕本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且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沿本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传动部比第一传动部更靠近第二侧壁;第二传动部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与中间件传动连接。
可选地,驱动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围绕第一主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和围绕第二主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二传动部,其中,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分离设置,第二主体部比第一主体部更靠近第二侧壁;第二传动部与传动组件或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与中间件传动连接;第二主体部靠近第一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抵推部,第一主体部的外周延伸形成有阻挡部,抵推部可与阻挡部抵接,以使第二主体部带动第一主体部旋转。
可选地,显影盒还包括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设置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第三弹性件用于带动第一主体部相对第二主体部发生旋转。
可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且复位件与第一传动部传动连接,复位件用于接收外力以带动第一主体部相对第二主体部发生旋转。
可选地,端盖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间件上设置有复位孔,第一主体部远离第二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凸肋,第一开口可暴露复位孔,第二开口可暴露凸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中,动力接收机构设置于第一侧壁,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侧壁,使得动力接收机构与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显影盒相对的两侧,解决了现有的显影盒因动力接收件与检测机构位于显影盒相同一侧而导致检测机构复位较为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显影盒的小型化设计,提高了显影盒的设计自由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机构与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机构与检测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驱动机构中一种中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中间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驱动机构中另一种中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件、搅拌器及搅拌器齿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驱动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所示的显影盒中端盖与驱动机构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显影盒中端盖与驱动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显影盒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显影盒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显影盒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2所示的显影盒中驱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2所示的显影盒中端盖与驱动机构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影盒;
1-盒体;
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支撑柱;
2-端盖;
20-滑槽;21-第一定位柱;22-第二定位柱;23-第三定位柱;24-第四定位柱;25-凹陷部;26a-避让口;26b-止动部;27a-第一开口;27b-第二开口;28-封盖;281-卡扣部;29a-侧板;29b-第二连接柱;
3-检测件;
31-安装部;311-第一安装孔;32-检测部;33-抵接部;34-支撑部;35-连接部;36-第一连接柱;
4a-第一弹性件;
4b-第二弹性件;
4c-第三弹性件;
5-驱动机构;
51-驱动件;511a-本体部;511b-第一主体部;511c-第二主体部;5111-第一通孔;5112-第二通孔;5113-避让槽;512-第一传动部;513-第二传动部;514-传递部;515-插接口;516-阻挡部;5161-第一阻挡凸起;5162-第二阻挡凸起;517-抵推部;518a-凸肋;518b-限位部;519a-第一抵推凸起;519b-第二抵推凸起;519c-卡接槽;52-中间件;520-第三通孔;521-圆盘;5211-第一壁面;5212-第二壁面;5212a-第一扇形区域;5212b-第二扇形区域;522-第二安装孔;523-抵接凸起;524-第一接收部;525-抵挡部;526-插接部;527-第二接收部;53-驱动齿轮;54-第二惰轮;55-第三惰轮;56-复位件;57-第一传动轮;58-第二传动轮;59-第三传动轮;591-第三传动部;592-第四传动部;
6-显影辊;
7-搅拌器;
71-卡接口;
8-电极;
9-动力接收机构;
91-动力接收件;92-显影辊齿轮;93-送粉辊齿轮;94-第一惰轮;95-搅拌器齿轮;951-齿轮部;952-第一延伸部;953-第二延伸部;954-第三延伸部;955-第四延伸部;956-卡接部;957-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现有的显影盒中通常设置有动力接收件、检测机构和若干齿轮,动力接收件与检测机构一般设置于显影盒同一侧的侧壁上,且动力接收件通过若干齿轮与检测机构传动连接。其中,动力接收件用于从电子成像设备内接收驱动力以带动显影辊、送粉辊及搅拌器转动,动力接收件通过若干齿轮还可带动检测机构转动,检测机构可与电子成像设备内的检测装置配合并驱动检测装置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对显影盒的参数或状态进行检测。
在显影盒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装配好的显影盒装入电子成像设备内进行打印测试,测试完成后需要对检测机构进行复位处理。然而,在现有的显影盒中,由于动力接收件与检测机构设置于显影盒同一侧的侧壁上,使得显影盒的结构较为紧凑,不利于检测机构的复位处理,并且通常需要拆卸端盖和检测机构后再重新安装,复位方法较为复杂,降低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装置内,包括:盒体,盒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端盖,端盖设置于第二侧壁;动力接收机构,动力接收机构设置于第一侧壁,且动力接收机构用于从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检测件,检测件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于端盖,检测件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侧壁,且驱动机构分别与动力接收机构和检测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检测件自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100,至少包括盒体1、电极8、显影辊6、送粉辊(图中未示出)、搅拌器7、动力接收机构9、驱动机构5、检测件3和端盖2。
盒体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且盒体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仓(图中未示出)。
电极8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电极8与显影辊6电连接以向显影辊6提供一定的电压,电极8也可以同时与送粉辊电连接以向送粉辊提供一定的电压。
显影辊6、送粉辊及搅拌器7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通过搅拌器7的旋转使得存储于容纳仓内的显影剂能够得到搅拌,通过送粉辊的旋转使得存储于容纳仓内的显影剂可传输至显影辊6,设置于成像装置内的感光鼓(图中未示出)可以接收来自于显影辊6上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转变为可见显影剂图像,并转印至打印介质的表面。
动力接收机构9设置于第一侧壁11,动力接收机构9用于从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以分别驱动显影辊6、送粉辊及搅拌器7旋转。
具体地,动力接收机构9包括动力接收件91、显影辊齿轮92、送粉辊齿轮93、搅拌器齿轮95和第一惰轮94。其中,动力接收件91包括联轴节(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齿轮部(图中未示出),第一齿轮部比联轴节更靠近第一侧壁11;显影辊齿轮92设置于显影辊6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送粉辊齿轮93设置于送粉辊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搅拌器齿轮95设置于搅拌器7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第一惰轮94包括第二齿轮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三齿轮部(图中未示出),第三齿轮部比第二齿轮部更靠近第一侧壁11,且第二齿轮部的外径小于第三齿轮部的外径。
联轴节与设置于成像装置内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配合,第一齿轮部分分别与显影辊齿轮92、送粉辊齿轮93及第三齿轮部啮合,第二齿轮部与搅拌器齿轮95啮合。驱动装置可以驱动动力接收件91旋转,以使动力接收件91可以分别带动显影辊齿轮92、送粉辊齿轮93、第一惰轮94及搅拌器齿轮95旋转,显影辊6可随着显影辊齿轮92旋转,送粉辊可随着送粉辊齿轮93旋转,搅拌器7可随着搅拌器齿轮95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部、第三齿轮部、显影辊齿轮92、送粉辊齿轮93或搅拌器齿轮95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齿牙可以为直齿或斜齿。优选地,第一齿轮部、第三齿轮部、显影辊齿轮92和送粉辊齿轮93的齿牙可以为斜齿,以提高动力接收件91与显影辊齿轮92、送粉辊齿轮93及第一惰轮94的啮合稳定性,保证动力接收件91接收的驱动力稳定地传递;第二齿轮部和搅拌器齿轮95的齿牙可以为直齿。
端盖2设置于第二侧壁12,检测件3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于端盖2,检测件3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检测件3可以始终与设置于成像装置内的检测装置接触配合,当检测件3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该检测装置处于非检测位置;当检测件3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检测件3可以驱动检测装置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
驱动机构5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驱动机构5分别与动力接收机构9和检测件3传动连接,动力接收机构9接收到的驱动力可以传递至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用于驱动检测件3自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
在本申请中,由于动力接收机构9与驱动机构5分别位于显影盒100相对的两侧,从而不会出现因动力接收机构9与驱动机构5位于显影盒100相同一侧而导致复位较为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显影盒100的侧壁无需预留较大的面积以用于同时安装动力接收机构9和驱动机构5,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小型化设计,提高了显影盒100的设计自由度。请参见图4至图5,显影盒100还包括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的传动轴(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齿轮53、传动组件、驱动件51和中间件52。其中,驱动齿轮53设置于传动轴(图中未示出)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驱动件51和中间件52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驱动齿轮53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件51传动连接,驱动件51通过中间件52与检测件3传动连接以带动检测件3移动。
具体地,该传动轴可以为送粉辊、搅拌器7或其他任意可旋转的部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传动轴可以为送粉辊。
驱动件51包括本体部511a及围绕本体部511a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512和第二传动部513,且第一传动部512和第二传动部513沿本体部51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传动部513比第一传动部512更靠近第二侧壁12。第二传动部513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512与中间件52传动连接。优选地,第一传动部512和/或第二传动部513可以为齿轮结构,且第一传动部512的外径小于第二传动部513的外径。
请参见图5至图7,中间件52包括圆盘521、多个抵接凸起523和第一接收部524。其中,圆盘5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5211和第二壁面5212,第二壁面5212靠近并面向第二侧壁12;多个抵接凸起523沿圆盘521的圆周方向设置于第一壁面5211,任意一个抵接凸起523可与检测件3抵接以带动检测件3移动;第一接收部524与驱动件51传动连接,以使驱动件51通过第一接收部524驱动中间件52旋转。
具体地,任意一个抵接凸起523自第一壁面5211向远离第一壁面5211的方向延伸,抵接凸起523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且任意一个抵接凸起523的横截面为弧形面。第二侧壁12上凸出形成有支撑柱13,第二壁面5212的中心位置向靠近第二侧壁12凸出延伸形成有插接部526,插接部526内贯通开设有第二安装孔522,以使圆盘521通过该第二安装孔522可旋转地套设于支撑柱13的外周。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壁12上内凹形成有插接孔,插接部526可插接于该插接孔内,以使圆盘521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12;或,第二侧壁12上未形成有插接部526,第二安装孔522直接贯穿圆盘521设置,支撑柱13插接于该第二安装孔522内,以使圆盘521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部524包括多个圆柱销,多个圆柱销沿圆盘52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壁面5212,其中,任意一个圆柱销自第二壁面5212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且圆柱销大致呈柱体结构。
具体地,第二壁面5212包括第一扇形区域5212a和第二扇形区域5212b,第一接收部524设置于第一扇形区域5212a。优选地,圆柱销的数量可以为十七个,且圆柱销沿圆盘521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于第二壁面5212的外周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盒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b,第二弹性件4b设置于中间件52与端盖2之间,第二弹性件4b用于加速中间件52的旋转。第二壁面5212向靠近第二侧壁12凸出形成有抵挡部525,该抵挡部525位于第一扇形区域5212a和第二扇形区域5212b的交界处,抵挡部525比第一接收部524更靠近圆盘521的中心,且抵挡部525的横截面为弧形面。
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惰轮54和第三惰轮55,其中,第二惰轮54包括第四齿轮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五齿轮部(图中未示出),第五齿轮部比第四齿轮部更靠近第二侧壁12,且第四齿轮部的外径大于第五齿轮部的外径;第三惰轮55包括第六齿轮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七齿轮部(图中未示出),第七齿轮部比第六齿轮部更靠近第二侧壁12,且第六齿轮部的外径小于第七齿轮部的外径。
驱动齿轮53与第四齿轮部啮合,第五齿轮部与第七齿轮部啮合,第六齿轮部与第二传动部513啮合,第一传动部512与第一接收部524啮合。
具体地,驱动齿轮53、第四齿轮部、第五齿轮部、第六齿轮部、第七齿轮部或第二传动部513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齿牙可以为直齿或斜齿,第一传动部512可以为销齿轮,且第一传动部512的齿牙数可以为十八个。
请参见图4、图5和图8,检测件3包括安装部31、检测部32、抵接部33和支撑部34。其中,安装部31大致呈柱体结构,安装部31内贯通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11;检测部32自安装部31的侧壁向远离安装部31的方向延伸;抵接部33自检测部32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向远离检测部32的方向延伸,且抵接部33可与任意一个抵接凸起523抵接,以使抵接凸起523通过抵接部33带动检测部32移动;支撑部34自安装部31的侧壁向远离安装部31的方向延伸,且支撑部34与检测部3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具体地,检测部32的形状大致呈扇形,且沿靠近安装部31的方向,检测部32的横截面积逐渐递减。当显影盒100安装至成像装置内后,检测部32可以始终与检测装置接触且不分离。抵接部33的横截面大致呈L形,中间件52在旋转的过程中,抵接凸起523可与抵接部33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件3还包括自安装部31的侧壁向远离安装部31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5,检测部32自连接部35向远离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抵接部33自连接部35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延伸。
显影盒10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a,第一弹性件4a设置于检测件3与端盖2之间,第一弹性件4a用于带动检测件3自第二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一工作位置。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4a可以为扭簧,第一弹性件4a套设于安装部31的外周,第一弹性件4a具有第一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连接端与端盖2抵接,第二连接端与支撑部34抵接。
请参见图9,端盖2包括凹陷部25、第一定位柱21、第二定位柱22、第三定位柱23和第四定位柱24。凹陷部25向靠近第二侧壁12的方向凹陷形成,且凹陷部25的横截面大致呈弧形面,支撑部34与凹陷部25背向第二侧壁12的表面接触以支撑该支撑部34。
当端盖2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上时,第一定位柱21插接于本体部511a内贯通开设的通孔内以定位安装驱动件51,第二定位柱22可穿过第二安装孔522插接于支撑柱13内贯通开设的通孔内以定位安装中间件52,第三定位柱23插接于第一安装孔311内以定位安装检测件3。
第二弹性件4b可以为扭簧,第二弹性件4b套设于第四定位柱24的外周,且第二弹性件4b具有第三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和第四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三连接端与端盖2抵接,第四连接端与抵挡部525抵接,同时第二弹性件4b还可以起到定位中间件52的作用。
请继续参见图9,端盖2还开设有避让口26a,检测部32可自该避让口26a暴露出来并与检测装置接触,避让口26a内还形成有止动部26b,止动部26b可与检测部32接触以限制检测件3转动,且在初始状态下,第一个抵接凸起523的圆弧外周面与抵接部33接触。
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100进行检测时,动力接收件91从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动力接收件91通过送粉辊齿轮93带动送粉辊旋转,驱动齿轮53随着送粉辊旋转,驱动齿轮53依次通过第二惰轮54和第三惰轮55带动驱动件51旋转,驱动件51带动中间件52旋转,多个抵接凸起523随着中间件52旋转,第一个抵接凸起523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检测部32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检测件3拨动检测装置一次;第一个抵接凸起523继续旋转并脱离与抵接部33的接触后,检测部32在第一弹性件4a的作用下反转直至检测部32与止动部26b接触;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抵接凸起523依次与抵接部33接触和分离,从而带动检测部32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检测件3再次拨动检测装置两次(与第一个抵接凸起523类似);然后第一传动部512与第一接收部524脱离啮合,中间件52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旋转且第二弹性件4b释放弹性势能加速其旋转,第四个抵接凸起523与抵接部33接触和分离,从而带动检测部32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检测件3又拨动检测装置一次;最终由于第一传动部512与第一接收部524脱离啮合,使得驱动件51无法再继续带动中间件52旋转,进而使得检测件3不再继续旋转。在这个过程中,检测件3可以四次带动检测装置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以使成像装置识别显影盒100。
请参见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件52还包括第二接收部527,第二接收部527靠近第一接收部524设置于第二扇形区域5212b,且第二接收部527比第一接收部524更靠近圆盘521的中心,第二接收部527与驱动件51传动连接,以使驱动件51通过第二接收部527加速中间件52的旋转。
具体地,第二接收部527设置于第二扇形区域5212b内,抵挡部525设置于第一扇形区域5212a和第二扇形区域5212b的交界处,且第二接收部527比抵挡部525更靠近圆盘521的中心。
第一接收部524的齿牙数可以为十四个,第二接收部527的齿牙数可以为两个,且第二接收部527可以为圆柱销、齿轮等。当第一传动部512与第二接收部527啮合时,可以加速中间件52的旋转,使得第四个抵接凸起523可以与抵接部33接触,从而带动检测部32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检测件3第四次拨动检测装置。这样可以无需设置第二弹性件4b,简化了显影盒100的结构,提高了组装和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抵接凸起5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其他任意数量,多个抵接凸起523沿圆盘521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可以完全相同或各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以使成像装置可以检测不同容量的显影盒100。
实施例2
请参见图11,与实施例1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驱动件51设置于搅拌器7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且驱动件51与中间件52直接啮合。
具体地,驱动件51包括本体部511a及围绕本体部511a外周设置的传递部514,传递部514与中间件52传动连接以驱动中间件52旋转。这样无需额外设置传动组件,简化了驱动件51和显影盒100的结构,提高了显影盒100的组装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参见图12和图13,搅拌器齿轮95包括沿靠近第一侧壁11的方向依次连接齿轮部951、第一延伸部952、第二延伸部953、第三延伸部954和第四延伸部955。搅拌器齿轮95还包括卡接部956和密封部957,搅拌器7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设置有卡接口71,第四延伸部955呈杆状结构并插接于搅拌器7内,使得卡接部956可与卡接口71相配合,从而将搅拌器齿轮95固定连接于搅拌器7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实现了搅拌器7可随着搅拌器7旋转。
第一延伸部952、第二延伸部953、第三延伸部954分别大致呈圆柱体结构且外径依次逐渐递减,密封部957套设于第三延伸部954的外周,密封部957位于第二延伸部953与第一侧壁11之间,以防止盒体1内存储的显影剂可能自搅拌器7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缝隙泄露出来。
本体部511a内贯通开设有插接口515,驱动件51通过该插接口515套设于搅拌器7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以使驱动件51可随着搅拌器7旋转,进而带动中间件52和检测件3旋转。
具体地,插接口515可以为拱形口或其他任意形状的开口,搅拌器7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的形状与插接口515的形状相适配,只要能够将驱动件51固定连接于搅拌器7上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实施例3
请参见图14,与实施例1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驱动件51包括分离设置第一主体部511b和第二主体部511c,第一传动部512围绕第一主体部511b的外周设置,第二传动部513围绕第二主体部511c的外周设置。
请参见图15,驱动件51包括第一主体部511b、第二主体部511c、围绕第一主体部511b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512和围绕第二主体部511c的外周设置的第二传动部513,其中,第一主体部511b和第二主体部511c分离设置,第二主体部511c比第一主体部511b更靠近第二侧壁12。
具体地,第二传动部513与传动组件或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512与中间件52传动连接。第二主体部511c靠近第一主体部511b的一端设置有抵推部517,第一主体部511b的外周延伸形成有阻挡部516,阻挡部516比第二传动部513更靠近第二主体部511c,且抵推部517可与阻挡部516抵接,以使第二主体部511c带动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从而实现了第一主体部511b滞后于第二主体部511c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511b内贯通开设有第一通孔5111,第二主体部511c内贯通开设有第二通孔5112,第二主体部511c靠近第一主体部511b的端面开设有呈环形的避让槽5113。
具体地,第一主体部511b的至少部分可插接于第二通孔5112内,阻挡部516位于避让槽5113内。驱动齿轮53依次通过第二惰轮54和第三惰轮55带动第二主体部511c旋转,在第二主体部511c旋转的过程中,抵推部517可与阻挡部516接触并带动阻挡部516沿避让槽5113旋转,进而带动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第一传动部512可随着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以带动中间件52旋转,最终带动检测件3旋转。
驱动件51还包括复位件56,复位件56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复位件56与第一传动部512传动连接,复位件56用于接收外力以带动第一主体部511b相对第二主体部511c发生旋转而复位。
请继续参见图15、图17和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2设置有第一开口27a和第二开口27b,中间件52上设置有复位孔,第一主体部511b远离第二主体部511c的一端设置有凸肋518a,第一开口27a可暴露复位孔,第二开口27b可暴露凸肋518a。
具体地,凸肋518a形成于第一通孔5111内并位于第一主体部511b远离第二主体部511c的一端。第一开口27a呈扇形环状结构以用于暴露部分中间件52,在中间件52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开口27a可以暴露复位孔;第二开口27b用于暴露部分驱动件51,在驱动件51旋转的过程中,第二开口27b可以暴露凸肋518a。
初始状态下,第一开口27a暴露复位孔,第二开口27b暴露凸肋518a;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100完成检测后,首先通过第一复位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复位件56,并驱动复位件56沿图17所示的视角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约230°)后停止,此时复位件56可以带动第一主体部511b复位到初始位置,以使第二开口27b暴露凸肋518a,并且抵推部517不会被端盖2暴露出来,通过是否能够从第二开口27b处观察到凸肋518a以及抵推部517是否被端盖2暴露来判断驱动件51是否复位成功;然后通过第二复位装置(图中未示出)插入复位孔内,并驱动中间件52沿图17所示的视角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约100°)后停止,此时复位孔位于第一开口27a远离显影辊6的一端,通过观察复位孔是否位于第一开口27a远离显影辊6的一端来判断中间件52是否复位成功。
请参见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凸出延伸形成有安装柱,第一主体部511b和第二主体部511c分别套设于安装柱的外周。第一通孔5111内还形成有限位部518b,安装柱的外周对应形成有配合部(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限位部518b可以为凸起,配合部可以为沿安装柱的轴向连续形成的凹槽,凸起可容置于凹槽内;或者,限位部518b可以为沿第一主体部511b的轴向连续形成的凹槽,配合部可以为自安装柱的侧壁凸出延伸形成的凸起,凸起可容置于凹槽内。
显影盒100还包括第四弹性件(图中未示出),第四弹性件设置于端盖2和第一主体部511b之间。初始状态下,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凸起容置于凹槽内,在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的过程中,凸起沿凹槽移动并脱离于凹槽外,此时第四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复位后,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凸起再次容置于凹槽内以限制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从而可以保证并提示第一主体部511b复位到位。
实施例4
请参见图19和20,与实施例2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齿轮53和传动组件,驱动齿轮53设置于搅拌器7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且驱动齿轮53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件51传动连接。
具体地,驱动件51包括本体部511a及围绕本体部511a外周设置的传递部514,传递部514与中间件52传动连接以驱动中间件52旋转,驱动件51与驱动齿轮53同轴且分离设置。
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57、第二传动轮58和第三传动轮59。其中,第一传动轮57包括第一传动齿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二传动齿部(图中未示出),第二传动齿部比第一传动齿部更靠近第二侧壁12,第一传动齿部的外径大于第二传动齿部的外径;第二传动轮58包括第三传动齿部(图中未示出)和第四传动齿部(图中未示出),第四传动齿部比第三传动齿部更靠近第二侧壁12,第三传动齿部的外径小于第四传动齿部的外径;第三传动轮59包括第五传动齿部和第六传动齿部,第六传动齿部比第五传动齿部更靠近第二侧壁12。
驱动齿轮53与第一传动齿部啮合,第二传动齿部与第四传动齿部啮合,第三传动齿部与第六传动齿部啮合,第五传动齿部与传递部514啮合。驱动齿轮53随着搅拌器7旋转,驱动齿轮53依次通过第一传动轮57、第二传动轮58和第三传动轮59带动驱动件51旋转,以使驱动件51带动中间件52及检测件3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齿轮53的齿牙数为二十六,第一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三十,第二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二十,第三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十五,第四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二十六,第五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十六,第六传动齿部的齿牙数为二十,传递部514的齿牙数为十六。这样通过调整传动比,使得驱动齿轮53与驱动件51之间的传动比达到0.5,此时,第一个抵接凸起523的弧度约为120°,使得第一个抵接凸起523与检测件3的接触时间长达2.68~2.8s,从而延长了检测时间。
具体地,驱动齿轮53、第一传动齿部、第二传动齿部、第三传动齿部、第四传动齿部或第六传动齿部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为直齿或斜齿。传递部514可以为销齿轮,第五传动齿部可以为多个圆柱销;或者,传递部514可以为直齿或斜齿,第五传动齿部可以为直齿或斜齿。
实施例5
请参见图21和图22,与实施例1-4任意一个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在于,端盖2内设置有滑槽20,检测件3活动设置于该滑槽20内,驱动机构5驱动检测件3沿滑槽20移动。
请参见图22至图24,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51包括同轴并分离设置的第一主体部511b和第二主体部511c,其中,第一主体部511b的外周形成有第一传动部512,第一主体部511b靠近第二主体部511c的内侧壁形成有阻挡部516,第二主体部511c的外侧壁间隔形成有第一抵推凸起519a和第二抵推凸起519b。
初始状态下,第二抵推凸起519b与阻挡部516抵接;检测时,第二主体部511c随着搅拌器7轴旋转,第一抵推凸起519a可与阻挡部516接触以带动第一主体部511b旋转,第一传动可直接与中间件52啮合或者通过传动组件与中间件52间接啮合,从而带动中间件52旋转,实现了第一主体部511b滞后于第二主体部511c旋转。中间件52及传动组件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驱动件51的自动复位,显影盒10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4c,第三弹性件4c设置于第一主体部511b和第二主体部511c之间。第二主体部511c还形成有卡接槽519c,该卡接槽519c位于第一抵推凸起519a和第二抵推凸起519b之间。阻挡部516包括沿靠近第二侧壁12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阻挡凸起5161和第二阻挡凸起5162,其中,第二阻挡凸起5162比第一阻挡凸起5161更靠近第二侧壁12,第二阻挡凸起5162可与第一抵推凸起519a或第二抵推凸起519b抵接。
具体地,第三弹性件4c可以为扭簧,第三弹性件4c套设于第二主体部511c上,第三弹性件4c包括第五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和第六连接端(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五连接端插接于卡接槽519c内,第六连接端与第一阻挡凸起5161抵接。当第一传动部512与第一接收部524或第二接收部527脱离啮合后,在第三弹性件4c的弹性作用下,第一主体部511b反转以使第二抵推凸起519b与第二阻挡凸起5162抵接。
请继续参见图22,端盖2内设置有滑槽20,检测件3包括检测部32和抵接部33,其中,检测部32可活动地设置于滑槽20内;抵接部33自检测部32的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向远离检测部32的方向延伸,且抵接部33可与任意一个抵接凸起523抵接,以使抵接凸起523通过抵接部33带动检测部32沿滑槽20移动。
具体地,端盖2包括两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侧板29a,两个侧板29a之间形成有滑槽20。检测部32呈中空的块状结构,检测部32远离显影辊6的内侧壁凸出形成有第一连接柱36,滑槽20内靠近显影辊6的位置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柱29b,第一弹性件4a连接于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29b之间。
任意一个抵推凸起可与抵接部33接触,从而带动检测部32沿滑槽20向靠近显影辊6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4a处于压缩状态,当抵推凸起与抵接部33脱离接触后,第一弹性件4a释放弹性势能,以使检测部32沿滑槽20向远离显影辊6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检测件3的自动复位。
端盖2设置有避让口26a,使得检测部32可以自该避让口26a暴露出来并与检测装置接触,实现成像装置对显影盒100的检测。
进一步地,端盖2还包括封盖28,封盖28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部281,封盖28通过卡扣部281可拆卸地设置于滑槽20远离第二侧壁12的一侧,以覆盖并保护检测件3。
请参见图25,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2设置有第一开口27a,中间件52上设置有复位孔,第一开口27a可暴露复位孔。
具体地,第一开口27a呈扇形环状结构以用于暴露部分中间件52,在中间件52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开口27a可以暴露复位孔。
初始状态下,第一开口27a暴露复位孔;当成像装置对显影盒100完成检测后,首先通过第一弹性件4a自动复位检测件3,并通过第三弹性件4c自动复位驱动件51;然后通过复位装置(图中未示出)插入复位孔内,并驱动中间件52沿图25所示的视角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约100°)后停止,此时复位孔位于第一开口27a远离显影辊6的一端,通过观察复位孔是否位于第一开口27a远离显影辊6的一端来判断中间件52是否复位成功。这样仅需要手动复位中间件52,简化了复位操作,提升了复位和生产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100中,动力接收机构9设置于第一侧壁11,驱动机构5设置于第二侧壁12,使得动力接收机构9与驱动机构5分别位于显影盒100相对的两侧,解决了现有的显影盒100因动力接收件91与检测机构位于显影盒100相同一侧而导致检测机构复位较为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小型化设计,提高了显影盒100的设计自由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装置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
动力接收机构,所述动力接收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动力接收机构用于从所述成像装置内接收驱动力;
检测件,所述检测件的至少部分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端盖,所述检测件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动力接收机构和所述检测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检测件自所述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工作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检测件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检测件自所述第二工作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工作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中间件,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中间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检测件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检测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包括:
圆盘,所述圆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其中,所述第二壁面靠近并面向所述第二侧壁;
多个抵接凸起,所述多个抵接凸起沿所述圆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面,其中,任意一个所述抵接凸起可与所述检测件抵接以带动所述检测件移动;
第一接收部,所述第一接收部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以使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接收部驱动所述中间件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端盖;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自所述安装部的侧壁向远离所述安装部的方向延伸;
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自所述检测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检测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抵接部可与任意一个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以使所述抵接凸起通过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检测部旋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所述安装部的侧壁向远离所述安装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检测部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内设置有滑槽,所述检测件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自所述检测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检测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抵接部可与任意一个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以使所述抵接凸起通过所述抵接部带动所述检测部沿所述滑槽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面;
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中间件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加速所述中间件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面包括第一扇形区域和第二扇形区域,所述第一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形区域;
所述中间件还包括第二接收部,所述第二接收部靠近所述第一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扇形区域,且所述第二接收部比所述第一接收部更靠近所述圆盘的中心,所述第二接收部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以使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接收部加速所述中间件的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部包括多个圆柱销,所述多个圆柱销沿所述圆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面,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圆柱销自所述第二壁面向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或,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齿轮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传动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且所述驱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本体部及围绕所述本体部外周设置的传递部,所述传递部与所述中间件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中间件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本体部及围绕所述本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且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沿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部比所述第一传动部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中间件传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传动部和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二传动部,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离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比所述第一主体部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或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中间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抵推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延伸形成有阻挡部,所述抵推部可与所述阻挡部抵接,以使所述第二主体部带动所述第一主体部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发生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传动连接,所述复位件用于接收外力以带动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发生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中间件上设置有复位孔,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凸肋,所述第一开口可暴露所述复位孔,所述第二开口可暴露所述凸肋。
CN202221090923.7U 2021-08-04 2022-05-07 显影盒 Active CN2175063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14798 2021-08-04
CN2021218147985 2021-08-04
CN202122112888 2021-09-02
CN2021221128886 2021-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6369U true CN217506369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1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90923.7U Active CN217506369U (zh) 2021-08-04 2022-05-07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6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6939B (zh) 用于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盒和鼓单元
CN109669332B (zh)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CN102163029A (zh) 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9459922B (zh) 自动复位的显影盒以及处理盒
CN107885053B (zh) 显影盒
US9952554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electrode provided with protrusion
CN217506369U (zh) 显影盒
CN107589642A (zh) 显影盒
CN109074014B (zh) 显影盒
CN211786600U (zh) 计数组件以及具有该计数组件的显影盒
CN118541648A (zh) 显影盒
CN116266038A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323726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18974780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8873654B (zh) 计数组件和显影盒
EP4434856A1 (en) Actuator, charge port cover, and vehicle
CN117192925A (zh) 处理盒
CN206757299U (zh) 显影剂盒
CN218974779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105520U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210605362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1529063U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16118398U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CN221446464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8037685U (zh) 驱动力接收件和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