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77135U -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77135U
CN217477135U CN202220794031.9U CN202220794031U CN217477135U CN 217477135 U CN217477135 U CN 217477135U CN 202220794031 U CN202220794031 U CN 202220794031U CN 217477135 U CN217477135 U CN 217477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king
traveling
battery
equipmen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40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王莉
仇丹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40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77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77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77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其中,行走装置驱动换电设备可沿预设方向行走,行走装置包括:沿行走方向间隔设置于换电设备上的至少两组行走机构,每组行走机构独立设有行走轮和驱动机构。行走装置的每个行走机构具有独立驱动机构,使得对应的行走轮可以被各自驱动,从而换电设备的行走精度更高。并且能够减少打滑现象,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结构可以更为紧凑。同时,每组的行走轮还作为换电设备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

Description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尾气的排放仍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治理车辆尾气,人们研制出了天然车辆、氢燃料车辆、太阳能车辆和电动车辆以替代燃油型车辆。而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电动车辆。目前的电动车辆主要包括直充式和快换式两种。
对于卡车、尤其是轻型卡车来说,由于电池一般放置在车身的两侧,因此,在对轻型卡车进行换电时,需要在车身两侧分别由两个换电设备进行电池更换,这样使得换电站的场地要求很高,需要一个较大空间,而且由于必须采用两套换电设备,使得换电站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电池放置在车身两侧是需要借助支架才能固定在车上,使得车身结构复杂,不便于换电。因此,可以考虑一种可以从轻卡汽车底部换电的换电设备,使得一个换电设备即可完成对轻卡的换电,同时这种情况下,电池位于车身下方,可以直接挂接于车身大梁上,使得车辆结构也可更为简单而便于换电。而底部换电的换电设备由于需要在车辆和充电场所之间来回移动和定位,同时由于轻型卡车的电池较重,因此,对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的承载能力、行走精度要求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辆双侧换电操作方式复杂、换电不便、换电成本高,行走装置承载能力有限,行走精度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驱动所述换电设备可沿预设方向行走,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沿行走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上的至少两组行走机构,每组所述行走机构独立设有行走轮和驱动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该行走装置的每个行走机构具有独立驱动机构,使得对应的行走轮可以被各自驱动,从而换电设备的行走精度更高。该行走装置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能够减少打滑现象,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结构可以更为紧凑。同时,每组的行走轮还作为换电设备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进而,可以以此行走装置为基础形成可以在轻卡底部进行换电的换电设备,使得一个换电设备即可满足换电需求,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较佳地,所述换电设备沿所述行走方向的首端和尾端至少分别设有一组所述行走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首端和尾端分别设有一组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相对稳定,从而换电设备在承载大重量的电池时保持平稳并可以稳定的行走,并且能够腾出中间区域设置其他构件,有效地利用了换电设备的内部空间,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较佳地,每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同组内的两个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两侧。
本技术方案中,每组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并且沿行走方向间隔设置于换电设备的两侧使得换电车辆的主体的两侧保持平衡,并且在行走方向的首端和尾端均设有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车辆的主体具有良好的四轮定位,能够使得电动车辆的沿行走方向的两侧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行走时的稳定。
较佳地,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连接在同组内的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同步组件,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齿轮组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以带动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行走。
本技术方案中,同步组件与所述齿轮组相配合能够使得设置在行走方向两侧的行走轮具有同心传动作用,并实现行走方向两端的行走轮等角速传动,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直线行驶,不会发生倾斜、偏移等现象。
较佳地,所述齿轮组包括套设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和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换电设备空间有限,采用二级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占用空间的问题,并且不会影响行走机构的传动性能,保证了行走机构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基于所述换电设备行走所需的传动比设定。
本技术方案中,各级传动比的分配,直接影响减速器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还会影响其体积、重量和润滑。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行走所需的传动比做出适应性调整。
较佳地,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多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二齿轮与行走轮相连接,第一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相连接,而第二齿轮的齿数多于第一齿轮的齿数使得驱动电机输出轴的速度被减速成行走轮行走所需的速率以满足换电设备的行走需求,同时使得行走轮在行走的过程中更加平稳。
较佳地,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车体空间有限,采用依次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设置的二级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占用空间的问题,并且不会影响驱动构件的传动性能。
较佳地,所述同步组件包括分别带动两个行走轮转动的第一旋转轴,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旋转轴之间的联轴器,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靠近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轴上。
本技术方案中,行走轮通过第一旋转轴和联轴器带动转动,其中联轴器具有缓冲、减振作用,以保护旋转轴不受或少受损伤。
较佳地,所述联轴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联轴单元、过渡轴和第二联轴单元,所述第一联轴单元和所述第二联轴单元各自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旋转轴相连,以带动两个行走轮同步行走。
本技术方案中,使用两侧的联轴单元将两侧的旋转轴通过过渡轴进行连接,不仅能够实现同心传动作用,并且避免使用一整个长轴带来的隐患,例如,刚度不够导致的断裂等情况。
较佳地,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一端固定于所述行走装置上,另一端朝着所述联轴器所在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座设有通孔以供所述过渡轴穿设。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防止过渡轴在换电车辆行走的过程中刚度不够的问题,支撑座用于制成过渡轴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能够保证了换电车辆在行驶中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支撑座有两个,每个支撑座的通孔内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过渡轴,且两个所述支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轴靠近所述第一联轴单元和所述第二联轴单元处。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过渡轴较长,设置两个支撑构件与设置一个支撑构件相比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换电,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行走装置,使得所述换电设备通过所述行走装置可行走至预设的换电位对电动车辆进行更换电池。
该换电设备采用上述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的行走装置能够减少打滑现象,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结构可以更为紧凑。每个行走机构具有独立驱动机构,使得对应的行走轮可以被各自驱动,从而换电设备的行走精度更高。同时,每组的行走轮还作为换电设备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进而,实现采用一个换电设备即可从轻卡底部进行换电,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较佳地,所述换电设备包括主体框架,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所述主体框架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架中间的中部容纳区以及位于所述主体框架两端的两个端部容纳区,所述中部容纳区用于安装所述换电设备的换电机构,每个所述端部容纳区均设置有一组所述行走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主体框架将换电设备分成三个功能区,其中位于主体框架两端的容纳区主要用于设置行走机构,能够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能够腾出中部区域以设置换电构件等其他构件,有效地利用了换电设备的内部空间,具有结构紧凑、节省空间的特点。
较佳地,所述端部容纳区沿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所述端部容纳区内设有所述行走机构的驱动机构和连接与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同步组件,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齿轮组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以带动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行走。
本技术方案中,同步组件与所述齿轮组相配合能够使得设置在行走方向两侧的行走轮具有同心传动作用,并实现行走方向两端的行走轮等角速传动,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直线行驶,不会发生倾斜、偏移等现象。
较佳地,所述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端部容纳区所对应的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同步组件沿垂直所述行走方向的方向贯穿至少部分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行走轮相连,所述驱动电机靠近一侧的所述行走轮固定于所述主体框架内壁上。
本技术方案中,行走轮设置在主体框架内,利用了主体框架的本身空间,不与其他机构、部件相干涉,使得结构更为合理,并且同步组件垂直于行走方向与两端的行走轮连接保证了换电车辆的稳定行使,且电机靠近行走轮固定于主体框架内壁上,也是为了使得内部空间更加紧凑,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行走装置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能够减少打滑现象,便于定位,保证换电车辆行走时的稳定性,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结构可以更为紧凑。同时,每组的行走轮还作为换电设备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进而,可以以此行走装置为基础形成可以在轻卡底部进行换电的换电设备,使得一个换电设备即可满足换电需求,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行走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行走机构的前视机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行走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同步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齿轮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行走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行走装置1
行走机构10
行走轮101
导向轮102
支撑轮103
驱动电机11
齿轮组120
第一齿轮1201
第二齿轮1202
第一旋转轴121
过渡轴122
联轴器123
第一联轴单元1231
第二联轴单元1232
支撑座13
主体框架20
驱动框架30
安装板31
换电设备4
行走方向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换电设备4的行走装置1,用于驱动换电设备4可沿预设方向行走,行走装置1包括:沿行走方向间隔设置于换电设备4上的两组行走机构10,每组行走机构10独立设有行走轮101和驱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11。在其他实施例中,行走机构10可以设置为多组,沿行走方向等间距设置于换电设备4的底部,具体的数量可依据换电设备4的实际运载需求、行走要求设定。
行走装置1的每个行走机构10具有独立驱动机构,使得对应的行走轮101可以被各自驱动,从而换电设备4的行走精度更高。且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10能够减少打滑现象,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多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4结构可以更为紧凑。同时,每组的行走轮101还作为换电设备4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10,使得换电设备4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4的承载能力。进而,可以以此行走装置为基础形成可以在轻卡底部进行换电的换电设备4,使得一个换电设备即可满足换电需求,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两组行走机构10中的一组设置在换电设备4沿行走方向的首端,另一组则设置在换电设备4的尾端。首端和尾端分别设有一组行走机构10使得换电设备4相对稳定,从而换电设备4在承载大重量的电池时保持平稳并可以稳定的行走,并且能够腾出中间区域设置其他构件,有效地利用了换电设备4的内部空间,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电设备4上可以设置多组行走机构10,分别在换电设备4的首端和尾端各设置一组,其余行走机构10则设置于换电设备4的中间区域。多组行走机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电设备4的稳定性和行走精度。
如图1、图2所示,每组行走机构10包括两个行走轮101,同组内的两个行走轮101沿行走方向分别设置于换电设备4的两侧。该种设置能够使得换电车辆的主体的两侧保持平衡,并且在行走方向的首端和尾端均设有两个行走轮101,因此换电设备的主体具有良好的四轮定位,能够使得电动车辆沿行走方向的两侧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行走时的稳定。
如图2所示,同组内的两个行走轮101通过同步组件连接,使得两个行走轮101可以同步转动行走,驱动电机11通过齿轮组120与同步组件相连从而带动行走轮101沿行走方向行走。
同步组件与齿轮组120相配合能够使得设置在行走方向两侧的行走轮101具有同心传动作用,并实现行走方向两端的行走轮101等角速传动,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直线行驶,不会发生倾斜、偏移等现象。
具体地,齿轮组120包括套设于驱动电机11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1201和与同步组件相连的第二齿轮1202,第一齿轮1201和第二齿轮1202啮合。由于换电设备空间有限,采用齿轮组、同步组件二级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占用空间的问题,并且不会影响行走机构10的传动性能,保证了行走机构10的可靠性。
第一齿轮1201和第二齿轮1202的齿数基于换电设备4行走所需的传动比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1202的齿数多于第一齿轮1201的齿数。各级传动比的分配,直接影响减速器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还会影响其体积、重量和润滑。因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行走所需的传动比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1202的齿数多于第一齿轮1201的齿数使得驱动电机输出轴的速度被减速成行走轮101行走所需的速率以满足换电设备4的行走需求,同时使得行走轮101在行走的过程中更加平稳。对于齿轮齿数的具体数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适应性调整。
由于换电设备4的空间有限,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齿轮1201与第二齿轮1202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即第二齿轮1202位于第一齿轮1201的正下方,如图5所示。采用依次在竖直方向上自上而下设置的二级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占用空间的问题,并且不会影响驱动构件的传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201与第二齿轮1202还可以采用其他布置方案,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例如沿垂直于竖直方向自左往右设置,只要使得两个齿轮之间互相啮合,进行传动,不影响行走机构的行走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同步组件包括分别带动两个行走轮101转动的第一旋转轴121,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旋转轴121之间的联轴器123,第二齿轮1202套设在靠近驱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轴121上,从而实现驱动电机11驱动同组的两个行走轮行走。行走轮101通过第一旋转轴121和联轴器123带动转动,其中联轴器123具有缓冲、减振作用,以保护旋转轴不受或少受损伤。本实施例中,联轴器123为一根长轴,直接连接第一旋转轴121实现传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同步组件的其他部件不变,联轴器123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具体的,联轴器12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联轴单元1231、过渡轴122和第二联轴单元1232,第一联轴单元1231和第二联轴单元1232各自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旋转轴121相连,以带动两个行走轮101同步行走。使用两侧的联轴单元将两侧的旋转轴通过过渡轴122进行连接,不仅能够实现同心传动作用,并且避免使用一整个长轴带来的隐患,例如,刚度不够导致的断裂等情况。同时相较于联轴器123采用一根长轴而言,通过第一联轴单元1231、过渡轴122和第二联轴单元1232形成的联轴器123,各组成部分结构相应较小,尤其是轴的直径,从而减少了对换电设备4内部的空间占用,使得换电设备4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他同步传动结构使得两侧的行走轮101能够同步行走,只要能够带动两侧的行走轮101同步行走,实现连轴传动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联轴器123采用万向轴,其中,万向轴具有以下优点:1.传输效率高,传输效率为98-99.8%,用于大功率传输,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并且其角度补偿能力比较大。2.运输稳定,噪音低,拆装维护方便,结构紧凑合理。3.承载能力大,与具有相同旋转直径的其他类型的联轴器123相比,其传递的扭矩更大,这对于旋转直径受限制的机械设备更为有利。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他联轴器123,只要能够实现传输稳定,拆装维护方便,以及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行走机构10还包括两个支撑座13,支撑座13一端固定于行走装置1上,另一端朝着联轴器123所在方向延伸,支撑座13设有通孔以供过渡轴122穿设。为了防止过渡轴122在换电车辆行走的过程中刚度不够的问题,支撑座13用于对过渡轴122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能够保证了换电车辆在行驶中的稳定性。具体地,支撑座13包括固定部和延伸部,固定部固定在安装板31上,延伸部和固定部相连接,延伸部自固定部沿垂直于过渡轴122的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对于支撑座13的具体结构以及构成不限于上述形式,只要能够将过渡轴能够支撑在行走装置的本体上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此外,每个支撑座13的通孔内设有轴承,轴承套设于过渡轴122,且两个支撑座13分别设置在过渡轴122靠近第一联轴单元和第二联轴单元处。由于过渡轴122较长,设置两个支撑构件与设置一个支撑构件相比更加稳定,且两个支撑座13的位置相应分割在过渡轴122的两端使得支撑座13对过渡轴122的支撑效果更好,稳定性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支撑座13的数量根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例如根据过渡轴122的长度或者刚度做出适应性调整,可以采用两个甚至更多的支撑座对其进行支撑,或者,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在支撑过渡轴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两侧的连轴单元进行支撑,以提高换电设备4在行走时的稳定性,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行走装置1还包括:导向轮102和支撑轮103,其中,导向轮102和支撑轮103分别设置于沿行走方向A的两侧,并且位于沿行走方向首端和尾端的行走轮101之间。位于其中一侧的导向轮102可以较好地引导并带动换电设备4沿着预定轨道行走,位于另一侧的支撑轮103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不容易在行走出现倾斜、偏移的现象,使得整个换电设备4行走更加平稳,此外,一侧导向、另一侧支撑也可以避免使用两侧导向而导致换电车辆卡死在轨道上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行走轮101为外周表面包覆橡胶的轮子,包胶轮与轨道的摩擦力较大,不仅具有防打滑的作用,其橡胶材质还具有弹性能够使得轮子确保与轨道接触,行走轮101使用橡胶轮能较好地带动行走机构10移动。而导向轮和支撑轮为金属轮。由于导向轮和支撑轮用于导向和支撑,需要承受较大的承载力,其强度要求较高,因此适于使用金属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包胶轮可以是纯粹由橡胶制成也可以用其他混合橡胶制品制成,并且导向轮和支撑轮也不限于上述金属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行走轮101能够带动行走机构10行走,支撑轮和导向轮不仅能够抗压以及导向的作用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轮102为槽轮,槽轮包括两个侧边部和设于侧边部之间的轮毂(图中未示出),轮毂部压设在轨道上,两个侧边部将轨道的两侧包围,侧边部的强度大于轮毂部的强度。由于槽轮的两个侧边部在槽轮进行导向时,会承受轨道施加的较大的扭转力,因此,侧边部的强度需要加强,需要采用经处理的高强度钢材。
支撑轮31与导向轮102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在于支撑轮31没有两侧的侧边部,仅是光轮,光轮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实际增加了行走的自由度,防止行走装置1卡死在轨道上。
上述行走轮101以及导向轮102实现了行走导向,避免了位置不准确而影响换电效率,同时提高了行走的平稳性,有效保证沿设定路径行走,减少了故障概率。并能缓冲行走过程中的不平稳,行走更平稳。同时,行走轮101、导向轮102以及支撑轮103可以共同支撑承载换电设备以及电池的重量,使得换电设备可以满足承载需求,进而,实现采用一个换电设备即可从轻卡底部进行换电,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轮103和导向轮102轮体上还设有浮动组件,使得支撑轮103和导向轮102在竖直方向上可浮动。通过浮动,能够有效缓冲了行走过程中行走不平稳时对相应轮体的冲击而损坏,确保各轮体与轨道的接触面尽可能地大,使得相应的轮体在行走过程中更平稳,并且通过浮动能够实现导向和支撑的更加可靠。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电设备4,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换电,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1的行走装置1,使得换电设备4通过行走装置1可行走至预设的换电位对电动车辆进行更换电池。
对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电设备4,在优选地实施例里,该电动车辆为轻型卡车,在可替代地实施例里面该电动车辆也可以为重型卡车。
该换电设备4采用上述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10的行走装置1能够减少打滑现象,便于定位,保证换电车辆行走时的稳定性,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
换电设备4包括主体框架20,沿换电设备4的行走方向,主体框架20包括位于主体框架20中间的中部容纳区以及位于主体框架20两端端部容纳区,中部容纳区用于安装换电设备4的换电机构,每个端部容纳区均设置有一组行走机构10。
主体框架20将换电设备4分成三个功能区,其中位于主体框架20两端的容纳区主要用于设置行走机构10,能够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能够腾出中部区域以设置换电构件等其他构件,有效地利用了换电设备4的内部空间,具有结构紧凑、节省空间的特点。
端部容纳区沿行走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行走机构10的行走轮101,端部容纳区内设有行走机构10的驱动机构和连接与两个行走轮101之间的同步组件,驱动机构通过齿轮组120与同步组件相连以带动行走轮101沿行走方向行走。
同步组件与齿轮组120相配合能够使得设置在行走方向两侧的行走轮101具有同心传动作用,并实现行走方向两端的行走轮101等角速传动,使得电动车辆保持相对稳定的直线行驶,不会发生倾斜、偏移等现象。
行走轮101设置于端部容纳区所对应的主体框架20内,同步组件沿垂直行走方向的方向贯穿主体框架20与行走轮101相连,驱动电机11靠近一侧的行走轮101固定于主体框架20内壁上。行走轮设置在主体框架20的内侧,利用了主体框架的本身空间,不与其他机构、部件相干涉,使得结构更为合理并且同步组件垂直于行走方向与两端的行走轮101连接保证了换电车辆的稳定行使,且电机靠近行走轮101固定于主体框架20内壁上,也是为了使得内部空间更加紧凑,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换电设备4还包括升降装置,升降装置设于行走装置1上并用于升降换电平台;
行走装置1包括驱动框架30,驱动框架30沿本体行走方向的端部设有安装板31,驱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安装板31的第一侧,升降装置的一部分位于驱动机构与安装板31之间,升降装置的另一部分位于安装板31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升降装置设置在行走装置1上,在行走的基础上,又能够实现换电平台的升降,而不需要增设额外的机构,增加了换电效率。升降驱动与驱动机构安装在同一安装板31上,从而简化了结构并让出安装其他电器设备的空间,在不影响工作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换电设备4的小型化。
升降装置装置包括升降驱动、传动机构、执行机构,升降驱动设置于驱动框架30上,并与传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与执行机构连接,升降驱动驱动传动机构以带动执行机机构升降换电平台;
其中,升降驱动安装在驱动机构与安装板31之间,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安装在与安装板31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执行机构为凸轮,通过凸轮的旋转顶升换电平台,以升降换电平台;升降驱动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为凸轮提供旋转驱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链条和链轮;链条和链轮将旋转电机的动力传输到凸轮;其中,旋转电机安装在驱动机构与安装板31之间,链条、链轮和凸轮安装在安装板31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采用凸轮地旋转来顶升换电平台,这样不会增加换电平台相对于车体底盘的初始高度,避免了在换电平台上设置较深的凹坑,有效地利用了车体的内部空间,降低了换电平台的总体高度且降低了换电站的建造成本。
综上所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行走装置的每个行走机构具有独立驱动机构,使得对应的行走轮可以被各自驱动,从而换电设备4的行走精度更高。该行走装置具有至少双驱动的行走机构能够减少打滑现象,防止因单驱动因扭矩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的情况,以及双驱动电机相比同样驱动力的单驱动电机体积小很多,使得换电设备4结构可以更为紧凑。同时,每组的行走轮还作为换电设备4的支撑,两组及以上行走机构,使得换电设备4具有多点支撑,从而提高换电设备4的承载能力。进而,可以以此行走装置为基础形成可以在轻卡底部进行换电的换电设备4,使得一个换电设备4即可满足换电需求,以提高轻卡换电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成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驱动所述换电设备可沿预设方向行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沿行走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上的至少两组行走机构,每组所述行走机构独立设有行走轮和驱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沿所述行走方向的首端和尾端至少分别设有一组所述行走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同组内的两个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连接在同组内的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同步组件,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齿轮组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以带动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行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包括套设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和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基于所述换电设备行走所需的传动比设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多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包括分别带动两个行走轮转动的第一旋转轴,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旋转轴之间的联轴器,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靠近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轴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联轴单元、过渡轴和第二联轴单元,所述第一联轴单元和所述第二联轴单元各自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旋转轴相连,以带动两个行走轮同步行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一端固定于所述行走装置上,另一端朝着所述联轴器所在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座设有通孔以供所述过渡轴穿设。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有两个,每个支撑座的通孔内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过渡轴,且两个所述支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轴靠近所述第一联轴单元和所述第二联轴单元处。
13.一种换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换电,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行走装置,使得所述换电设备通过所述行走装置可行走至预设的换电位对电动车辆进行更换电池。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包括主体框架,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所述主体框架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框架中间的中部容纳区以及位于所述主体框架两端的两个端部容纳区,所述中部容纳区用于安装所述换电设备的换电机构,每个所述端部容纳区均设置有一组行走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容纳区沿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轮,所述端部容纳区内设有所述行走机构的驱动机构和连接与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同步组件,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齿轮组与所述同步组件相连以带动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行走方向行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端部容纳区所对应的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同步组件沿垂直所述行走方向的方向贯穿至少部分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行走轮相连,所述驱动机构靠近一侧的所述行走轮固定于所述主体框架内壁上。
CN202220794031.9U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Active CN217477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4031.9U CN217477135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4031.9U CN217477135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77135U true CN217477135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08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4031.9U Active CN217477135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77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84103B1 (en) Electric truck
CN203580592U (zh) 电动汽车二挡变速驱动桥总成
JP2021088343A (ja) 電気車両の駆動システム
CN111559391B (zh) 一种轨道用两轴构架式蓄电池机车
CN217477135U (zh)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US11981192B2 (en) Electric driveline and electric vehicle using the electric driveline
CN115303120A (zh)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CN212980185U (zh)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CN105480078A (zh)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CN111891151A (zh) 用于轨道工程车的电传动转向架及轨道工程车
JP2023548636A (ja) 中間伝動軸のない電池交換式運搬車両
CN109849589B (zh) 一种具有整体式驱动后桥的电动汽车后驱结构
CN209833270U (zh) 一种三驱动模式的公铁两用车
CN216545701U (zh) 基于集成电驱桥的电池包布置结构及纯电重卡
CN115285164A (zh) 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CN200943018Y (zh) 一种铰接式大车运行机构
CN213109319U (zh) 用于轨道工程车的电传动转向架及轨道工程车
CN212980187U (zh)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CN209921047U (zh) 一种纯电动重型运输工程车
CN114212680A (zh) 一种永磁单轨吊分布式驱动总成系统
CN110001410B (zh) 底盘结构和磁悬浮轨道作业车
CN217477296U (zh) 换电设备的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CN217515162U (zh) 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CN221195934U (zh) 一种用于电动叉车的驱动器
CN216684053U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低地板滑板式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