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8886U -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8886U
CN217468886U CN202220461975.4U CN202220461975U CN217468886U CN 217468886 U CN217468886 U CN 217468886U CN 202220461975 U CN202220461975 U CN 202220461975U CN 217468886 U CN217468886 U CN 217468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late
buckling
wall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619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子耀
司明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619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8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8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8886U/zh
Priority to US18/115,906 priority patent/US20230283027A1/en
Priority to TW112201887U priority patent/TWM649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所述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端子位于对接舌板的两侧;金属壳体至少包括紧密包覆在第一侧壁外侧面的第一侧板,第一侧板设有扣持孔。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第二端子,以及设置于本体第一侧的扣持件;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插接部,扣持件设有卡扣头,卡扣头自所述扣持件向插接部方向凸伸。本发明的金属壳体紧密地贴覆在侧壁的外侧面,电连接器尺寸更加紧凑,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置。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CN112952423A号公开了一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侧壁和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金属壳体包括包覆在两侧壁外侧在两端板以及包覆在端壁外侧的端板。在该申请中,侧壁的外壁面和侧板之间间隔设置,以收容线端连接器的扣持件,如此增大了电连接器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的尺寸,不利于电连接器产品的小型化设置。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紧凑的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所述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端子位于所述对接舌板的两侧;所述金属壳体至少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是紧密地包覆在第一侧壁外侧面,且第一侧板设有扣持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缘在对应所述扣持孔处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自所述第一侧壁顶缘向下凹陷而形成,所述第一侧板具有向内倾斜延伸至所述凹陷部的抵挡部,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与第一侧板的顶缘至少部分重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在对应所述扣持孔处具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侧壁;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遮挡所述第二凹陷部。
优选地,两个所述端壁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之高度,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座体对应的第二侧板及两个端板,所述第一、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平齐,所述端板分别低于对应的端壁。
优选地,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端板则在纵长方向上密封所述导引槽。
优选地,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具有临近第一侧壁的第一内壁面以及临近第二侧壁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内壁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优选地,所述导引槽之第一、第二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第一距离但小于第二距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另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第二端子,以及设置于本体第一侧的扣持件;所述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纵长插槽,所述第二端子排列于所述插槽两侧;所述扣持件设有卡扣头,所述卡扣头自所述扣持件向所述插接部方向凸伸。
优选地,所述扣持件包括固持于所述本体第一侧的固持板、位于所述固持板外侧的卡扣板以及连接所述固持板和卡扣板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卡扣板平行于所述固持板,所述连接部为U型而具有弹性;所述卡扣板的两侧边缘具有向外弯折的翻边,所述翻边沿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方向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壳体紧密地贴覆在座体的侧壁的外侧面,电连接器尺寸更加紧凑,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板端连接器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板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沿虚线A-A的剖面图。
图5是图1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板端连接器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板端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6中端子模组与接地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端子模组与接地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1板端连接器与与之对接的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线端连接器未插接于板端连接器。
图11是图8中线端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线端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其中,板端连接器配接于线端连接器。
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其中,金属壳体被去除。
图15是图13沿虚线B-B的剖面图。
图16是图14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角立体图。
图17是图11中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图17中线端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19是图17中连接有线缆的端子模组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配接立体图,其中线缆被去除。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元件符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32499740000031
Figure BDA000353249974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3-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板端连接器100,或者称为电连接器,以及线端连接器200,或者称为对接连接器,板端连接器100系安装在一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线端连接器200的后端则连接有线缆80。在两个连接器对接后,完成高频信号的传输,线端连接器200通过其扣持件61扣持于板端连接器100,通过直接按压扣持件61或拉动拉带(图中未示出)解除扣持件61的扣持。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结合图1-图5,板端连接器100包括座体10、两排端子21及金属壳体40。座体10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连接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两个端壁103以及对接舌板104。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两端壁103以及对接舌板104形成用于收容线端连接器200的收容腔11,为方便在插接时对线端连接器200形成导引,两端壁103的高度高于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高度。结合图8所示,端子21包括接触部211及接脚213,以及连接于接触部211与接脚213之间的中间部212,两排所述端子的接触部211为平板状,分别排列在对接舌板104的相对表面。
参见图5-图8,金属壳体40包括分别包覆在第一、第二侧壁101、102外侧面的第一侧板401与第二侧板402以及包覆在两端壁103外的端板403。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以及端板403均紧密地包覆在相应的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以及端壁103的外侧面,如此,板端连接器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两个端壁103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之高度,第一、第二侧板401、402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101、102平齐,端板403分别低于对应的端壁103。另外,第一侧板401和第二侧板402分别设有扣持孔404,扣持件61设有能够扣持于扣持孔404内的卡扣头6111(将在下文介绍)。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顶缘于对应扣持孔404处设有第一凹陷部105,第一凹陷部105自所述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顶缘向下凹陷形成,第一、第二侧板401、402具有向内倾斜延伸至第一凹陷部105的抵挡部406,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抵挡部406由第一、第二侧板401、402的上侧缘向内且向下翻折所形成的翻边构成;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4,自上向下看时,抵挡部406与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顶缘至少部分重叠(图4清楚显示)。第一、第二侧壁101、102的外侧面在对应扣持孔404处具有第二凹陷部106,第二凹陷部106在上、下方向贯穿,自上向下看,抵挡部406遮挡第二凹陷部106。
结合图6所示,为方便线端连接器200与板端连接器100之间的配接,至少一端壁103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1031,导引槽1031具有邻近第一侧壁101的第一内壁面1032以及邻近第二侧壁102的第二内壁面1033。参图3,对接舌板104具有一纵长中心线L1,导引槽1031具有一纵长中心线L2,且对接舌板104的纵长中心线L1与导引槽1031的纵长中心线L2不在同一直线上,本实施例中,导引槽1031的纵长中心线L2与对接舌板104的一个侧面大致重合。优选地,导引槽1031沿纵长方向贯穿端壁103,端板403则沿纵长方向密封导引槽1031。第一内壁面1032与第一侧壁10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第二内壁面1033和第二侧壁101之间具有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第一内壁面1032至第二内壁面1033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三距离d3大于第一距离d2但小于第二距离d1。优选地,第一距离d1为1.075毫米,第二距离d2为2.35毫米,第三距离d3为1.8毫米。
继续参见图6-9,每排端子21埋设在一绝缘体22而形成一个端子模组20,绝缘体22通过塑胶注塑成型的方式将一排端子21固定,每一端子模组20包括一排端子21及固定一排端子的绝缘体22,每排端子20包括多个信号端子21S及多个接地端子21G。绝缘体22包括沿纵长方向水平延伸的基体部220及舌板部221,舌板部221纵向延伸且与基体部220相垂直设置的。接触部211延伸出基体部220的上方并贴覆在舌板部221,接脚213延伸出基体部220的底面,中间部212则埋设在基体部220内。绝缘体22在对应接地端子21G处设有开槽223,接地端子21G的中间部212和接触部211裸露在开槽223内。两个端子模组20的绝缘体22在彼此配接的面设有互相初步固定的配接柱222及第一配接孔221,优选地,对接柱222为方形柱,如此,两个端子模组初步固定。导电塑胶一体注塑入两个端子模组20之间形成的空间而形成一接地件30,接地件30位于两排端子21之间,接地件30包括纵向延伸的本体部31以及由本体部31向两侧接地端子21G凸出延伸以与接地端子21G电性接触的凸出部32。优选的,凸出部32穿过开槽223而抵接于对应的接地端子21G,本体部31形成有供配接柱222穿过的第二配接孔311。
继续参见图8-9,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板端连接器100的加工制造,绝缘体22包括第一绝缘体224和第二绝缘体225,板端连接器100通过以下方式加工制造。步骤1:一排端子21与第一绝缘体224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第一注塑件230;步骤2:所述第一次注塑件230再与第二绝缘体225再次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第二注塑件,也即形成端子模组20;步骤3:将两端子模组20沿彼此相对的方向组装在一起;向第一、二绝缘体224、225上之间注塑导电塑胶,待冷却后形成接地件30,并使得两端子模组20以及接地件30形成一整体注塑件;步骤4:将端子模组20、接地件30所形成的整体注塑件组装至由第一、二侧壁101、102以及两端壁103所形成的绝缘框体10A内(如图6所示);步骤5:将金属壳体40安装至绝缘框体10A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端子模组20之绝缘体22设有第一卡扣部226,绝缘框体10A设有与第一卡扣部226配接的第二卡扣部227,由端子模组20以及接地件30所形成的整体注塑件由绝缘框体的底部安装至绝缘框体,且整体注塑件和绝缘框体之间通过第一卡扣部226和第二卡扣部227扣持。此外,对于步骤5中金属壳体40与绝缘框体10A之间的组装,其也可以在整体注塑件组装至绝缘框体之前完成。
参见图5-6,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本体10与金属壳体40的固定,座体10的底部设有向外周水平延伸的裙边107,优选地,裙边107邻近两端壁103设置;第一、第二侧壁101、102上设置有倒钩108,第一、二侧板401、402上设有向下开口且与倒钩108外形匹配的缺槽405。金属壳体40由座体10的上方向下套设在座体10外侧时,金属壳体40靠近端板403部分的底缘抵接在裙边107上,缺槽405的底缘抵接在倒钩108上。
参见图10-12所示,线端连接器200包括纵长的本体5、固定在本体5的端子70、设置于本体5之第一侧壁501的扣持件61,以及线缆80,本体5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其包括基部50及自基部50向下凸伸的插接部51,插接部51设有纵长插槽511,端子70排列成两排,分别排列在在插槽511的两侧。本体5的纵长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插入导引槽1031的导引柱53,导引柱53自基部50延伸至插接部51。
参图10及图17,扣持件61包括固持于本体5第一侧壁501的固持板610、位于固持板610外侧且与固持板610平行的卡扣板611以及连接固持板610和卡扣板611的弹性连接部612,连接部612为U型,卡扣板611借助连接部612而可作旋转移位。卡扣板611上设有卡扣头6111,卡扣头6111自外向内插入板端连接器的扣持孔44,如图13所示,从而避免线缆连接器自板端连接器瞬间脱离。卡扣板611开设有开口而形成两个向下延伸卡扣臂6110,卡扣头6111为卡扣臂6110的内边缘向内弯折的突片,卡扣臂6110与第一侧壁501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避让空间502(见图12)。卡扣板611在其侧缘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6112。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扣持件61能够具有较好的弹性扣持力,连接部612横截面大致呈U型,其由固持板610前缘反向翻折延伸形成。为方便扣持件61的固定,第一侧壁501沿纵长方向设置有一对向上开口的口袋式夹槽部5012,固持板611的两端可自夹槽部5012的开口端安装入夹槽部5012内以实现对固持板611的固定。扣持件61还包括由固持板611撕裂形成的弹片6113,弹片6113向第一侧壁501倾斜延伸并于自由端抵接于第一侧壁501。优选地,第一侧壁501设置有向前贯穿的第三凹陷5011(见图18),弹片6113的末端抵接于第三凹陷5011的底壁。
参见图17-19,端子71包括两排,每排端子71注塑在一绝缘体72内而构成端子模组70,端子71分别包括凸伸出绝缘体72的弹性接触部711及接脚712,端子模组70自上向下插入基部50,且端子71的接触部711穿过基部51而排列在插槽511内,线缆80则焊接在接脚712。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本体5包括设置有基部50和插接部51的主盖体56、盖合于主盖体56之基部51的板状后盖体55,以及位于位于后、主盖体55、56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的绝缘体72,导引柱53自后盖体55向前延伸跨过基部50并延伸至插接部51。后盖体55设有向前延伸的卡扣551,主盖体56设置有卡凸561,后盖体55和主盖体56通过卡扣551和卡凸561扣合在一起。
参见图13-16,当线端连接器200插接于板端连接器100时,导引柱53插入导引槽1031内,此时第一侧壁101和对应的第一侧板401,或第二侧壁102和对应的第二侧板402收容于避让空间502内,抵挡部406能够在插接过程中对卡钩6011进行导引并防止卡扣头6111对第一侧壁101或第二侧壁102造成刮伤,使得卡勾6111顺利插入对应的扣持孔404内。参见图13,定义端板403的高度为H1,定义线端连接器200插接于板端连接器100后的连接器组合1000的整体高度为H2,其中H2大致为H1的2倍。继续参见图2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板端连接器的的端板403向上继续延伸,从而可以包围线端连接器的两端,使得H2和H1基本相等。因此,可以理解地,为了使得线端连接器200能够稳定地固持于板端连接器100,H1和H2的比值在0.5-1之间。参图14及图3所示,两个连接器对接后,线端连接器的导引柱53插入导引槽1031中,起到防呆作用。在具体设计线端连接器时,线缆80与扣持件60分别位于本体的相对侧壁,如图14所示,线缆自本体的右侧(即相对第一侧壁501的第二侧壁延伸出,可称为右出线之线端连接器),此时导引柱53设计呈靠近第一侧壁501,即导引柱的宽度与d3相匹配,为1.8毫米,导引柱53与第一侧壁501的距离与d1相匹配,为1.075毫米,右出线之线端连接器只能按照图10所示的方向插入,不能沿另一方向插入。同样,若线缆自本体的左侧(即相对第一侧壁501延伸出,可称为左出线之线端连接器),左出线之线端连接器之导引柱53距离其第一侧壁501的距离与d2相匹配,为2.35毫米,才能插入本板端连接器。如此,左出线之线端连接器与右出线之线端连接器均可插入本板端连接器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端子以及包覆于座体的金属壳体,所述座体包括纵长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第二侧壁纵长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对接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壁和端壁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端子位于所述对接舌板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至少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紧密地包覆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且设有扣持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缘在对应所述扣持孔处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自所述第一侧壁顶缘向下凹陷而形成,所述第一侧板具有向内倾斜延伸至所述凹陷部的抵挡部,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与第一侧壁的顶缘至少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在对应所述扣持孔处具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侧壁;自上向下看,所述抵挡部遮挡所述第二凹陷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壁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之高度,所述金属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座体对应的第二侧板及两个端板,所述第一、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一、第二侧壁平齐,所述端板分别低于对应的端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端板则在纵长方向上密封所述导引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具有临近第一侧壁的第一内壁面以及临近第二侧壁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与第一侧壁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内壁面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之第一、第二内壁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但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8.一种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包括纵长的本体、第二端子,以及设置于本体第一侧的扣持件;所述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纵长插槽,所述第二端子排列于所述插槽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设有卡扣头,所述卡扣头自所述扣持件向所述插接部方向凸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包括固持于所述本体第一侧的固持板、位于所述固持板外侧的卡扣板以及连接所述固持板和卡扣板的连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板平行于所述固持板,所述连接部为U型而具有弹性;所述卡扣板的两侧边缘具有向外弯折的翻边,所述翻边沿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方向延伸。
CN202220461975.4U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Active CN217468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1975.4U CN217468886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US18/115,906 US20230283027A1 (en) 2022-03-04 2023-03-01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TW112201887U TWM649919U (zh) 2022-03-04 2023-03-03 電連接器及其對接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1975.4U CN217468886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8886U true CN217468886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6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61975.4U Active CN217468886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8886U (zh)
TW (1) TWM64991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9919U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6B (zh) 背板连接器组件
US9843148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258565B2 (en) USB connector assembly
US7651375B2 (en) Cable assembly having outer cover robustly supported
US6146184A (en) Circuit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6821158B2 (en) Connector
US2019029649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O2007110699A2 (en) Reduced-height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US20050287860A1 (en) Interlocking memb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534997B1 (ko) 하네스 커넥터
CN210156592U (zh)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1048935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6840798B2 (en) Shielding connector, a shielding connector system, a terminal fitting and use thereof
CN114024160A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组合件
CN217468886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电连接器
US6971923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organizer
CN115764382A (zh) 模组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6780063B2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827726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68129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657578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n external cable
CN116742388A (zh) 电连接器
CN113708158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I840661B (zh) 電連接器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