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8863U -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8863U
CN217468863U CN202220873639.0U CN202220873639U CN217468863U CN 217468863 U CN217468863 U CN 217468863U CN 202220873639 U CN202220873639 U CN 202220873639U CN 217468863 U CN217468863 U CN 217468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housing
current bar
positioning
extern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736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雪维
车敏
李志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oenix Contact Asia Pacific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hoenix Contact Asia Pacific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oenix Contact Asia Pacific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hoenix Contact Asia Pacific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736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8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8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8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导电连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所述电流条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嵌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电流条和所述连接件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制成所述连接件的材料的强度大于制成所述电流条的材料的强度。通过在电流条内嵌设具有螺纹孔的连接件,利用材料强度较高的连接件,能够有效地提升螺纹孔内的螺纹强度,从而提升螺纹孔承受来自连接螺栓的最大扭矩。

Description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连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化的逐渐发展,输电和配电的功率也在逐渐增大,在进行输配电的过程中,通常使用铜排等能够承受高负载的电流条作为母排,在母排中通入电流,再利用电连接器与母排连接进行取电,每个母排上可以连接多个电连接器,每个电连接器再连接OT端子或者铜排等外接导线,将电流送往用电器。
电流条作为电连接器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于连通母排与外接导线,使母排上的电流能够通过电流条传导至外接导线,再输送至用电器。
目前,现有的电流条与外接导线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连接螺栓,电流条上开设有螺纹孔,在连接过程中,连接螺栓穿过外接导线后与电流条螺纹连接,利用连接螺栓固定电流条与外接导线,使电流条与外接导线之间紧密接触,以保证电流传输效率。
不足之处在于,为了提升电流条的导电效率,降低电流条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流条的发热,电流条一般采用铜制成,铜的材质较软,螺纹孔的内螺纹容易产生变形而导致失效,导致电流条能够承受来自连接螺栓的最大扭矩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以解决电流条能够承受来自连接螺栓的最大扭矩较小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电流条,所述电流条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嵌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电流条由导电材料制成,制成所述连接件的材料的强度大于制成所述电流条的材料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安装孔插接配合,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滚花。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插接部的截面积,并且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电流条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电流条包括均为板状的内接线板和外接线板,所述内接线板和/或所述外接线板上开设所述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介绍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电流条,所述壳体开设有贯穿所述壳体底部的安装槽,所述外接线板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外接线板的一端伸出安装槽的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外接线板侧壁凸出设置有抵接部,所述外接线板与所述安装槽配合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凸出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外接线板侧壁开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为抵接槽,所述外接线板与所述安装槽配合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抵接部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凸出设置有竖向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与所述外接线板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条为两条或两条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供内接线板容置的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电流条内嵌设具有螺纹孔的连接件,利用材料强度较高的连接件,能够有效地提升螺纹孔内的螺纹强度,从而提升螺纹孔承受来自连接螺栓的最大扭矩;
2、通过将连接件设置为插接部和保持部,并且保持部的截面面积大于插接部的截面面积,插接部与安装孔配合保持连接件与电流条之间的位置稳定,保持部与电流条接触,当连接螺栓与连接件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拧紧连接螺栓后,保持部能够与电流条抵接限位,降低连接件脱离安装孔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连接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突出显示卡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突出显示卡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是图7中的A-A向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上盖与壳体铰接部位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上盖与壳体铰接部位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上盖与壳体铰接部位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突出显示上盖与壳体卡接定位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
1、上盖;11、铰接转动部;111、插接部;12、定位件;13、卡接部;131、卡接槽;14、第二穿线孔;15、第二防护板;
2、壳体;21、铰接固定部;211、圆弧部;212、定位部;213、限位部;214、铰接板;215、铰接孔;22、卡件;221、卡件主体;222、变形部;223、卡头;224、按压部;23、保护板;24、第一穿线孔;25、防护板;251、折断部;26、容置槽;27、安装槽;271、导向条;272、限位部;
3、电流条;31、内接线板;32、外接线板;321、抵接部;33、连接件;331、螺纹孔;332、插接部;333、保持部;34、连接螺栓;3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在现有的电连接器中,上盖1与壳体2多采用分离式的结构,当上盖1和壳体2为圆形时,多采用螺纹连接,当上盖1与壳体2为其他形状时,多采用卡接或者套接连接。在将外接导线与电连接器内部的电流条3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取下上盖1,待连接完成之后再将上盖1与壳体2盖合。安装过程中,取下上盖1之后,上盖1容易丢失,并且将上盖1盖合在壳体2上的过程中,需要对齐上盖1和壳体2,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不利于快速操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如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包括上盖1、壳体2和电流条3,上盖1和壳体2为绝缘材料制成,电流条3为导流材料制成。壳体2优选为开口向上的空心壳状结构,电流条3的一端位于壳体2内,电流条3的另一端贯穿壳体2底部,上盖1和壳体2在壳体2的侧边处铰接,并且上盖1转动的轴线与上盖1平行。若将壳体2正放,即壳体2的底部朝下、开口向上,在使用的过程中,上盖1与壳体2之间由于铰接设置而不会互相分离,并且上盖1能够相对壳体2绕水平轴转动,使得上盖1相对壳体2处于打开或者闭合的状态,操作方便快捷。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与壳体2的具体铰接结构有多种,本实施例列举其中一种作为示例,不代表上盖1与壳体2的铰接结构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的一侧边一体连接有铰接固定部21,铰接固定部21的中间部位中空,铰接固定部21的两端位置为铰接板214,铰接板214上开设有铰接孔215。上盖1的同一侧边一体连接有铰接转动部11,铰接转动部11的外端部位于铰接固定部21的中空位置处,即两块铰接板214之间,可选的,铰接转动部11的两端部位均固定设置有插接部111,插接部111插入铰接孔215内并且插接部111与铰接孔215转动配合。利用插接部111在铰接孔215内的转动配合,就能够实现上盖1相对壳体2的铰接转动,此时插接部111即为上盖1与壳体2的转轴。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11为长条状,插接部111的两端具有与铰接孔215内侧壁相适配的弧形,以保证插接部111能够与铰接孔215实现稳定的转动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111可采用圆柱形结构。同时,在其他实施例中,铰接固定部21与铰接转动部11之间也可以直接采用销轴铰接,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在将外接导线与电流条3连接的过程中,最好保持上盖1与壳体2之间处于打开状态,并且保持上盖1与壳体2的位置相对不变,以便于进行安装。对此,可选的,如图2所示,铰接固定部21的上端轮廓,在本实施例中即铰接板214的上端轮廓,具有圆弧部211、定位部212和若干限位部213,圆弧部211的轴心与上盖1转动的轴心同轴,限位部213的轮廓线凸出圆弧部211的轮廓线,定位部2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且定位部212的轮廓线低于限位部213的轮廓线。上盖1侧壁上凸出上设置有定位件12,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打开时定位件12能够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件12移动至限位部213时定位件12能够与限位部213抵接,当定位件12移动至定位部212时定位件12能够容置于定位部212。此时,随着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打开,定位件12随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件12先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件12到达限位部213所在位置时,相对壳体2用力转动上盖1,使定位件12和限位部213之间互相挤压,定位件12和/或限位部213产生变形,使得定位件12越过限位部213进入定位部212内,此时定位件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实现卡接定位,撤去施加在上盖1上的转动力之后,上盖1就能够与壳体2保持位置的相对不变。若需要进一步打开或者关闭上盖1,只需要再次用力转动上盖1即可,使定位件12通过形变越过限位部213即可。
其中,定位部212的位置决定了上盖1与壳体2之间保持相对固定时的开合角度,定位部212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定位部212的数量决定了上盖1与壳体2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的数量,因此,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设计定位部212的数量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12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当定位件12容置于第一定位部时,上盖1与壳体2之间的夹角为90°,当定位件12容置于第二定位部时,上盖1与壳体2之间的夹角为120°。
当上盖1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最好能够保持两者位置不变,防止上盖1被误触碰而打开,可选的,当上盖1与壳体2转动盖合后两者能够卡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与壳体2的具体卡接结构有多种,本实施例列举其中一种作为示例,不代表上盖1与壳体2的卡接结构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盖1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13,壳体2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卡件22,卡件22与铰接固定部21处于壳体2的两个对侧面上,利用卡件22与卡接部13扣合进行卡接固定。卡接部13上开设有卡接槽131,结合图6所示,卡件22包括卡件主体221和变形部222,变形部222的一端与壳体2侧壁固定连接,变形部222的另一端与卡件主体221的中间部位固定连接,卡件主体221的上端为卡头223,卡件主体221的下端为按压部224,当上盖1与壳体2旋转盖合时,卡头223能够容置于卡接槽131内。向内挤压按压部224,能够迫使变形部222产生形变,从而使卡头223远离卡接部13,此时卡头223脱离卡接槽131,上盖1与壳体2之间能够自由转动,实现开启或者闭合;停止挤压按压部224,当上盖1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卡头223能够复位移动至卡接槽131处,完成上盖1与壳体2之间的扣合。
其中,壳体2与上盖1均可选择塑料注塑成型,此时铰接固定部21和卡件22与壳体2一体注塑成型,铰接固定部11、定位件12以及卡接部13均与上盖1一体注塑成型。
可选的,卡接主体221相对壳体2侧壁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从上往下并且由内向外倾斜,此时卡头223更加靠近上盖1,按压部224距离壳体2的距离更大,能够提升挤压按压部224时变形部222的形变量,也能够提升卡头223与卡接槽131卡接的稳定性,使卡头223不易从卡接槽131内脱离。
可选的,卡接部13的下端部从上往下、由外向内倾斜设置,在上盖1闭合的过程中,当卡接部13的下端部与卡头223接触时,卡头223能够沿卡接部13的下端部滑动,迫使卡头223向外移动,当卡头223沿卡接部13的下端部滑动至卡接槽131内时,在变形部222的弹性复位作用下,卡头223恢复至初始位置,实现卡头223与卡接槽131的卡接。此时,在闭合上盖1和壳体2的过程中,无需再手动挤压按压部224,依靠卡接部13处于倾斜状态的下端部,能够在上盖1转动的过程中迫使卡头223产生位移,并且在变形部222的弹性复位作用下实现卡头223与卡接槽131的卡接,更加方便。
当然,卡件22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内侧壁或者外侧壁,本实施例中卡件22位于壳体2的外侧壁。可选的,壳体2的外侧设置有两块保护板23,卡件22位于两块保护板23之间,防止其他物品直接磕碰卡件22而导致卡件22损坏,提升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电连接器在连接外接导线之后,需要将外接导线从壳体2内引出,为此,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2的两端开设有第一穿线孔24,在使用时,外接导线或铜排从第一穿线孔24内引出壳体2。电连接器在非使用状态时,最好能够对第一穿线孔24进行封堵,以减少在储存过程中落入壳体2内的灰尘等杂物,为此,可以在第一穿线孔24内设置防护板25,防护板25位于第一穿线孔24处,防护板25可以与第一穿线孔24的侧壁之间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防护板25与壳体2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也能保证防护板25能够从第一穿线孔24中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板25与第一穿线孔24的内侧壁之间具有若干折断部251,折断部251的两端与防护板25和壳体2一体成型。当壳体2和防护板25为塑料制品时,折断部251即为注塑时的流道。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板25与第一穿线孔24的内侧壁之间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的,如图1所示,上盖1的两端开设有第二穿线孔14,第二穿线孔14内设置有能够从第二穿线孔14内分离的第二防护板15,第二防护板15与上盖1的连接方式可参考防护板25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方式。当上盖1与壳体2盖合时,第一穿线孔24与第二穿线孔14连通,此时,针对于特殊形状的外接导线或铜排,利用第二穿线孔14能够扩大外接导线或铜排的穿设面积。第二穿线孔14为选择性开设,针对于特殊形状的外接导线或者外接铜排,需要开设第二穿线孔14,针对于普通形状的外接导线或外接铜排,仅开设第一穿线孔24即可满足要求。
如图6所示,电流条3上开设有安装孔35,安装孔35内嵌设有连接件33,连接件33上开设有贯穿连接件33的螺纹孔331,螺纹孔331内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栓34。电流条3为导电材料制成,连接件33的材料强度大于电流条3的材料强度,实际中,电流条3多采用铜,连接件33多使用不锈钢。生产过程中,首先将连接件33嵌设于安装孔35内,连接件33与电流条3之间可采用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保证连接件33与电流条3之间位置固定,不会互相脱离。在与导线或者铜排连接时,将导线或者铜排上的连接部位对齐螺纹孔331,拧紧连接螺栓34,利用连接螺栓34固定电流条3与导线或铜排,完成电连接。由于连接件33的材料强度较高,因此连接螺栓34与连接件33之间螺纹连接的最大扭矩较大,能够提升电流条3与外接导线连接的稳定程度。
可选的,如图6所示,连接件33包括插接部332和保持部333,插接部332插入安装孔35内并且与安装孔35插接配合,插接部332的外周面滚花,保持部333的截面积大于插接部332,当插接部332插入安装孔35后,保持部333与电流条3贴合。此时连接件33插入螺纹孔331内之后,能够利用插接部332外周面上滚花的纹路增大连接件33与电流条3之间的摩擦力,提升连接件33与电流条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当连接螺栓34与连接件33连接时,保持部333一般位于连接螺栓34的尾部,此时,当连接螺栓34拧紧后会受拉,利用保持部333与电流条3的抵接限位作用,能够降低连接件33脱离安装孔35的可能性。
可选的,如图6所示,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均为板状,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一体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弯折角度,本实施例中弯折角度为90°,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一般由电流条3弯折成型后形成,电流条3一般使用标准型板,能降低成本。内接线板31与壳体2内的外接导线连接,外接线板32与母排连接进行取电,内接线板31和/或外接线板32上开设安装孔35,并且在安装孔35内安装连接件33。
如图4和图8所示,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供内接线板31容置的容置槽26,同时开设有供外接线板32容置的安装槽27,安装槽27贯穿壳体2的底部,以便于外接线板32能够从壳体2的底部穿出。在将电流条3安装于壳体2内的过程中,内接线板31位于容置槽26内,外接线板32位于安装槽27内,利用容置槽26和安装槽27分别对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进行限位,能够有效提升电流条3与壳体2之间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槽27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平行于安装槽27的导向条271,导向条271的长度方向与外接线板32的长度方向相同,当壳体2正放时,导向条271的长度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导向条271与外接线板32的侧面贴合。导向条271一般均设置有两条或以上,利用多条导向条271与外接线板32的侧面贴合,能够有效地保证外接线板32的位置。
可选的,如图8所示,导向条271之间设置有限位部272,限位部272与安装槽27的内侧壁一体连接,外接线板32靠近导向条27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抵接部321,限位部272位于抵接部321的上方。当电流条3与壳体2安装固定时,内接线板31位于容置槽26内,外接线板32位于安装槽27内,抵接部321与限位部272抵接限位,限制外接线板32向上移动,以此对电流条3进行限位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72可以独立于导向条271设置,即可仅设置限位部272,利用限位部272与抵接部321进行抵接限位。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抵接部321为开设于外接线板32侧壁的抵接槽,即为槽状结构,限位部272凸出安装槽27,外接线板32与安装槽27配合时,限位部272能够容置于抵接部321内,使抵接部321与限位部272抵接接触,完成限位。
抵接部321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在设计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抵接部321的具体数量。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将电连接器的外接线板32插入位于墙体或者柜体内,之后连接外接线板32与母排,完成取电;之后,按压卡件22,使得卡件22与卡接部13分离,相对壳体2转动上盖1,直至上盖1上的定位件12容置于定位部212内,使上盖1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
随后,从壳体2上分离防护板25和/或从上盖1上分离第二防护板15,将外接导线或铜排放入第一穿线孔24内,利用连接螺栓34固定内接线板31与外接导线或铜排,之后将上盖1与壳体2闭合,完成安装,实现电连接。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盖1和壳体2转动后卡接定位的结构不同。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圆弧部211、定位部212和限位部213均位于铰接孔215的内周面,圆弧部211即为铰接孔215中圆弧段的部分,限位部213的轮廓线凸出圆弧部的轮廓线,定位部2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定位部212的轮廓线低于限位部213的轮廓线,定位部212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对应的,定位件12位于插接部111的外周面,且定位件12凸出插接部111。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打开时,定位件12能够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件12移动至限位部213时定位件12能够与限位部213抵接,当定位件12移动至定位部212时定位件12能够容置于定位部212。
此时,随着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打开,定位件12随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件12先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件12到达限位部213所在位置时,相对壳体2用力转动上盖1,使定位件12和限位部213之间互相挤压,定位件12和/或限位部213产生变形,使得定位件12越过限位部213进入定位部212内,此时定位件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实现卡接定位,撤去施加在上盖1上的转动力之后,上盖1就能够与壳体2保持位置的相对不变。若需要进一步打开或者关闭上盖1,只需要再次用力转动上盖1即可,使定位件12通过形变越过限位部213即可。
为了提升插接部111在铰接孔215内转动的稳定性,以及为定位件12和/或限位部213的变形提供空间,插接部111与铰接孔215之间可以设置轴套转动连接,利用轴套的厚度为定位件12和/或限位部213的变形提供空间,同时也能够保证插接部111在铰接孔215内转动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铰接孔215设置为阶梯孔,圆弧部211、定位部212和限位部213均位于铰接孔215内直径较大的内侧面处。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盖1与壳体2转动后卡接定位的结构不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圆弧部211、限位部213和定位件12设置在上盖1的同一连续轮廓线上,均属于上盖1轮廓线的一部分,而定位部212则凸出壳体2。
具体的,定位部212位于铰接固定部21的上端轮廓处,定位部212凸出铰接固定部21;圆弧部211的轴心与上盖1转动的轴心同轴,限位部213的轮廓线凸出圆弧部211的轮廓线,定位件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且定位件12的轮廓线低于限位部213的轮廓线,定位件12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打开时定位部212能够沿圆弧部211移动,定位部212移动至限位部213时定位部212与限位部213,定位部212移动至定位件12处时定位部212能够容置于定位件12的轮廓内。
此时,随着上盖1相对壳体2打开,圆弧部211、限位部213和定位件12随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即壳体2相对上盖1转动,在上盖1与壳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定位部212首先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部212到达限位部213所在位置时,定位部212与限位部213抵接。之后,继续用力转动上盖1与壳体2,定位部212和限位部213会相互挤压,使定位部212和/或限位部213产生变形,使得定位部212能够越过限位部213进入定位件12的轮廓内,此时定位部2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能够实现上盖1与壳体2的卡接定位。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定位部212在壳体2上的位置不同,对应的,圆弧部211、限位部213和定位件12在上盖1上的位置也不同。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定位部212位于铰接孔215的内周面,且定位部212凸出铰接孔215的内周面,圆弧部211、限位部213和定位件12位于插接部111的外周面。此时,随着上盖1相对壳体2打开,圆弧部211、限位部213和定位件12随上盖1相对壳体2转动,即壳体2相对上盖1转动,在上盖1与壳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定位部212首先沿圆弧部211移动,当定位部212到达限位部213所在位置时,定位部212与限位部213抵接。之后,继续用力转动上盖1与壳体2,定位部212和限位部213会相互挤压,使定位部212和/或限位部213产生变形,使得定位部212能够越过限位部213进入定位件12的轮廓内,此时定位部212位于两个限位部213之间,能够实现上盖1与壳体2的卡接定位。
为了提升插接部111在铰接孔215内转动的稳定性,以及为定位部212和/或限位部213的变形提供空间,插接部111与铰接孔215之间可以设置轴套转动连接,利用轴套的厚度为定位部212和/或限位部213的变形提供空间,同时也能够保证插接部111在铰接孔215内转动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铰接孔215设置为阶梯孔,定位部212位于铰接孔215内直径较大的内侧面处。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盖1与壳体2转动后卡接定位的结构不同。
具体的,如图12所示,定位件12连接在上盖1的端部,定位件12为弹性材料制成,定位件12的自由端具有定位头,定位部212为开设在壳体2上的槽,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12开设在铰接固定部21的侧面,定位部212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多个定位部212绕铰接孔215的轴线分布。在上盖1相对壳体2打开的过程中,定位头能够与铰接固定部21的侧壁抵接,随着上盖1与壳体2打开角度增大,定位件12随上盖1转动,直至定位件12的定位头进入定位部212内,此时,利用定位头与定位部212的卡接,实现了上盖1与壳体2的卡接定位,保持上盖1与壳体2的打开角度不变。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条上开设有安装孔(35),所述安装孔(35)内嵌设有连接件(33),所述连接件(33)上开设有螺纹孔(331),所述电流条由导电材料制成,制成所述连接件(33)的材料的强度大于制成所述电流条的材料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3)包括插接部(332),所述插接部(332)与所述安装孔(35)插接配合,所述插接部(332)的外周面滚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3)还包括保持部(333),所述保持部(33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插接部(332)的截面积,并且所述保持部(333)与所述电流条(3)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条包括均为板状的内接线板(31)和外接线板(32),所述内接线板(31)和/或所述外接线板(32)上开设所述安装孔(35)。
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和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流条,所述壳体(2)开设有贯穿所述壳体(2)底部的安装槽(27),所述外接线板(32)容置于所述安装槽(27)内,所述外接线板(32)的一端伸出安装槽(27)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7)的侧壁设置有限位部(272),所述外接线板(32)侧壁凸出设置有抵接部(321),所述外接线板(32)与所述安装槽(27)配合时,所述抵接部(321)与所述限位部(272)抵接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7)的侧壁凸出设置有限位部(272),所述外接线板(32)侧壁开设有抵接部(321),所述抵接部(321)为抵接槽,所述外接线板(32)与所述安装槽(27)配合时,所述抵接部(321)与所述限位部(272)抵接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21)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7)的侧壁凸出设置有竖向的导向条(271),所述导向条(271)与所述外接线板(32)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条(271)为两条或两条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7或9、10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供内接线板(31)容置的容置槽(26)。
CN202220873639.0U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Active CN217468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73639.0U CN217468863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73639.0U CN217468863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8863U true CN217468863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73639.0U Active CN217468863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88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75961U (zh) 接线端子
CN217468863U (zh) 一种电流条及电连接器
CN114361846B (zh) 一种线性灯带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CN217468912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725704U (zh) 一种带有辅助对准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13692514U (zh) 一种耐插拔自锁式连接器
CN211906502U (zh) 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
CN209805005U (zh) 工业插头插座组件
CN210326340U (zh) 自复位式防松脱插座及pdu
CN209169550U (zh) 电源插座和电子装置
CN220979096U (zh) 分离式把手及智能门锁
CN217823355U (zh) 一种导通稳定的连接器结构
CN218498414U (zh) 一种电路中的金属导电件
US6872089B1 (en) Puncturing type cable coupling apparatus
CN218677812U (zh) 电连接器
CN216015739U (zh) 导线连接装置
CN217607127U (zh) 充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CN219739194U (zh) 一种电动送风装置电池模块的防呆结构
CN211377095U (zh) 一种安全开关
CN218160930U (zh) 一种线端插头及储能连接器
CN215816551U (zh) 一种汽车用连接器端子
CN212849101U (zh) 一种连接器自动锁扣装置
CN212031572U (zh) 便携式电压监测仪
CN217405813U (zh) 一种接线端子组件、用电器及插座
CN217735151U (zh) 门锁应急供电装置及其智能门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