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5057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5057U
CN217465057U CN202220961728.0U CN202220961728U CN217465057U CN 217465057 U CN217465057 U CN 217465057U CN 202220961728 U CN202220961728 U CN 202220961728U CN 217465057 U CN217465057 U CN 217465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mpressor
exchange tube
refrigera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6172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达朝彬
孙永升
侯鸿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6172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5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5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5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冰箱在压缩机停机时无法对防露管进行加热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包括箱体、门体、填充有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和填充有载冷剂的防凝露系统。箱体内限定有储藏室;门体用于遮蔽所述储藏室;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降压构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用于为所述储藏室提供冷量;防凝露系统包括串联的循环泵、换热管和防露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制冷系统热连接。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制冷设备在压缩机停机时无法对防露管进行加热的问题,并且能够使防凝露系统中的载冷剂均匀地流动,对防露管进行均匀地加热。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冰箱一般都具有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温度均低于冰箱所处的环境温度,通常情况下,冷藏间室的工作温度在4℃以下,冷冻间室的工作温度在-16℃以下。
在冰箱使用的过程中,冰箱的门封处会被低温的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所冷却,从而使冰箱门封处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当冰箱门封处的温度低于当前环境的露点温度时,冰箱的门封处会出现凝露。为了避免凝露的出现,现有的冰箱一般都配置有防露管,以通过防露管将冰箱的门封处加热至露点温度以上。
由于现有冰箱上的防露管通常串联在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之间,使得防露管只在压缩机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有冷媒流过,才能加热冰箱的门封处。因此,现有的冰箱在压缩机停止转动时,仍然容易凝露。此外,由于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媒温度较高,导致防露管的温度也较高,进而使得冰箱门封处的温度往往远高于露点温度,与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温差较大,使得冰箱在门封处的漏冷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冰箱在压缩机停机时无法对防露管进行加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使冰箱对防露管进行均匀加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储藏室;
门体,其用于遮蔽所述储藏室;
填充有制冷剂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降压构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用于为所述储藏室提供冷量;
填充有载冷剂的防凝露系统,所述防凝露系统包括串联的循环泵、换热管和防露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制冷系统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机壳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盘绕在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机壳的顶部;并且/或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机壳通过导热胶固定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冷凝器的翅片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缠绕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接水盘,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串联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用于加热所述接水盘内的液体;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蒸发管热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接水盘内液体的最高液位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蒸发管包括上游部和位于所述上游部上方的下游部,所述上游部用于加热所述接水盘内的液体,所述下游部与所述换热管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串联在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防露管的进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是冰箱、冷冻柜或冷藏柜。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为制冷设备配置单独的防凝露系统,并使防凝露系统的换热管与制冷系统热连接,使得防凝露系统能够通过换热管吸收制冷系统中的热量,进而使得换热管中高温的载冷剂在循环泵的作用下流动至防露管处,对防露管进行加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在压缩机不工作时也能够通过防凝露系统自身的循环泵对防露管进行加热,克服了制冷设备(例如冰箱)在压缩机停机时无法对防露管进行加热的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泵还能够使防凝露系统中的载冷剂均匀地流动,对防露管进行均匀地加热。
此外,由于防凝露系统为独立于制冷系统的存在,所以,可以选用功率较小(例如1W—2W)的循环泵。由于循环泵的功率较小,并且防凝露系统能够有效地避免防露管的温度过高,因此,本发明的制冷设备降低了储藏室的漏冷量,从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能耗。本发明的技术人员发现,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能够降低5%—10%的能耗。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同一附图标记在不同附图中所标示的部件或部分相同或类似;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彼此之间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的效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液装置的轴测视图;
图4是图3中注液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注液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注液排气阀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注液排气阀在注液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注液排气阀在排气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热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热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热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热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冷量”和“热量”为同一物理状态的两种描述。即,某目标物(例如蒸发器、空气、冷凝器等)具有的“冷量”越高,则具有的“热量”越低,具有的“冷量”越低,则具有的“热量”越高。某目标物吸收“冷量”的同时会释放“热量”,释放“冷量”的同时会吸收“热量”。某目标物保存“冷量”或“热量”,为使该目标物保持当前的温度。“制冷”和“吸热”为同一物理现象的两种描述,即,某目标物(例如蒸发器)在制冷的同时会吸热。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0和安装在箱体100上的门体200,箱体100上限定有储藏室110。
可选地,制冷设备是冰箱、冷冻柜或冷藏柜。
当制冷设备是冰箱时,储藏室110包括冷藏间室、冷冻间室和变温间室中的至少一项。优选地,储藏室110包括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
当制冷设备是冷冻柜时,储藏室110包括冷冻间室。
当制冷设备是冷藏柜时,储藏室110包括冷藏间室。
下面参照图2至图4来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制冷设备做进一步说明。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和防凝露系统的构成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液装置的轴测视图,图4是图3中注液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填充有制冷剂的制冷系统300和填充有载冷剂的防凝露系统400,并且防凝露系统400与制冷系统300热连接,以使防凝露系统400吸收制冷系统300的热量。
其中,冷媒为冰箱或空调的制冷系统300中常规的冷媒,此处不再进行赘述。载冷剂为液体,优选地载冷剂的凝固点低于-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载冷剂可以是氯化钠溶液、水乙二醇等任意可行的液体。
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310、冷凝器320、节流降压构件330和用于为储藏室110提供冷量的蒸发器340。即,压缩机310的出口与冷凝器320的进口流体连接,冷凝器320的出口与节流降压构件330的进口流体连接,节流降压构件330的出口与蒸发器340的进口流体连接,蒸发器340的出口与压缩机310的进口流体连接。
其中,节流降压构件330可以是毛细管,也可以是膨胀阀。
继续参阅图2,制冷系统300还包括过滤器350和蒸发管360。过滤器350串联在冷凝器320的出口与节流降压构件330的进口之间。蒸发管360串联在压缩机310的出口与冷凝器320的进口之间,制冷系统300通过该蒸发管360与防凝露系统400热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防凝露系统400包括首尾相接的循环泵410、换热管420、防露管430和注液装置440。即,循环泵410的出口与换热管420的进口流体连接,换热管420的出口与防露管430的进口流体连接,防露管430的出口与注液装置440的进口流体连接,注液装置440的出口与循环泵410的进口流体连接。
其中,循环泵410可以是潜水泵、蠕动泵、叶片泵等任意可行的泵。
需要说明的是,在防凝露系统400中,循环泵410、换热管420、防露管430和注液装置440的串联顺序并非仅限于图2中所示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循环泵410、换热管420、防露管430和注液装置440串联为其他任意可行的顺序。例如,将注液装置440串联在循环泵410与换热管420之间。
如图2所示地,防凝露系统400通过换热管420与蒸发管360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管420缠绕在蒸发管360的外侧;或者,换热管420与蒸发管360彼此缠绕成麻花状;或者,换热管420与蒸发管360抵接,并且被保温层包裹在一起。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包括壳体441、排气阀442、堵盖443和单向阀444。其中,壳体441的顶部设置有注液口4411和排气口4412,壳体441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4413和出液口4414,进液口4413与防露管430流体连接,出液口4414与循环泵410流体连接。排气阀442安装在排气口4412处,排气阀442设置成仅允许气体自壳体441的内部流向壳体441的外部。堵盖443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441上并且用于封堵注液口4411。单向阀444设置在进液口4413处,单向阀444配置成仅允许载冷剂从壳体441的外部流向壳体441的内部。
如图4所示,壳体441内设置有隔挡4415,隔挡4415将壳体441分割成与进液口4413连通的进液腔4416和与出液口4414连通的出液腔4417,进液腔4416内的液体经由隔挡4415的上方流向出液腔4417。优选地,隔挡4415的顶端设置成向上凸起的弧形面。
继续参阅图4,壳体441内还设置有与进液口4413对准的扰流件445。
下面参照图3和图4,来对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当需要向防凝露系统400充注载冷剂时,打开堵盖443,将载冷剂从注液口4411充注至注液装置440中。同时,在充注载冷剂时,启动循环泵410,以使循环泵410驱动载冷剂填充满整个防凝露系统400。充液完成之后,再将堵盖443安装在注液口4411处。
如图4所示,在防凝露系统400工作的过程中,载冷剂从进液口4413进入壳体441之后,先冲击扰流件445,将载冷剂内空气析出。然后,载冷剂沿着隔挡4415顶部的弧形面从进液腔4416流动至出液腔4417。在载冷剂流过弧形面时,载冷剂的厚度较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容易将载冷剂内的气泡释放到空气中。
进一步,随着载冷剂中的气泡不断地释放到壳体441内的空气中,壳体441内的气压不断升高,当气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排气阀442被打开,从而使壳体441内的空气逸散到外界中。随着壳体441内的空气的流出,壳体441内的气压不断降低,当壳体441内的空气的降低到了一定的数值时,排气阀442再次关闭。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能够通过防凝露系统400的吸收制冷系统300中的热量,并使换热管420中高温的载冷剂在循环泵410的作用下流动至防露管430处,对防露管430进行加热。因此,制冷设备在压缩机310不工作时也能够通过防凝露系统400自身的循环泵410对防露管430进行加热,克服了制冷设备在压缩机310停机时无法对防露管430进行加热的问题。
进一步,通过为防凝露系统400配置注液装置440,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该注液装置440对防凝露系统400充注载冷剂。通过为注液装置440配置注液排气阀446,使得注液装置440在实现充注载冷剂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自动排出防凝露系统400内空气的效果。
此外,由于防凝露系统400为独立于制冷系统300的存在,所以,可以选用功率较小(例如1W—2W)的循环泵410。由于循环泵410的功率较小,并且防凝露系统400能够有效地避免防露管430的温度过高,因此,本发明的制冷设备降低了储藏室110的漏冷量,从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能耗。本发明的技术人员发现,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能够降低5%—10%的能耗。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一种注液装置440。下面参照图5至图8来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的注液装置440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注液排气阀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注液排气阀在注液时的状态示意图,图8是图6中注液排气阀在排气时的状态示意图。
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及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文仅对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对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见前文对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的壳体441的顶部设置有注液排气口4418。并且,注液装置440还包括注液排气阀446,该注液排气阀446安装在注液排气口4418处,注液排气阀446设置成允许载冷剂从壳体441的外部流向壳体441的内部并允许气体自壳体441的内部流向壳体441的外部。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注液排气口4418替代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注液口4411和排气口4412,第二实施例中的注液排气阀446替代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排气阀442和堵盖443。下面参照图6来对第二实施例中的注液排气阀44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注液排气阀446包括阀体4461、第一阀芯4462、第一弹簧4463、第二阀芯4464和第二弹簧4465。其中,阀体4461安装在注液排气口4418处,并且阀体4461上设置有阀体孔44611。第一阀芯4462可滑动地安装在阀体孔44611内,第一阀芯4462上设置有阀芯孔44621和导液通道44622。第一弹簧4463设置在第一阀芯4462与阀体4461之间,第一弹簧4463用于给第一阀芯4462提供指向壳体441外部的力,以使第一阀芯4462堵塞阀体孔44611并封堵导液通道44622。第二阀芯4464可滑动地安装在阀芯孔44621内,并且第二阀芯4464上设置有导气通道44641。第二弹簧4465设置在第二阀芯4464与第一阀芯4462之间,第二弹簧4465用于给第二阀芯4464提供指向壳体441内部的力,以使第二阀芯4464堵塞阀芯孔44621和导气通道44641,第二弹簧4465的弹力小于第一弹簧4463的弹力。
下面参照图7和图8,来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当需要向防凝露系统400充注载冷剂时,向下按压第一阀芯4462,克服第一弹簧4463的弹力,从而使第一阀芯4462从图6中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到图7中所示的位置。此时,注液排气阀446的内外两侧通过阀体孔44611、阀芯孔44621和导液通道44622连通,外部的载冷剂如图7中箭头所示的经由阀芯孔44621、导液通道44622和阀体孔44611进入壳体441内。
如图8所示,当壳体441内的气压较高时,壳体441内的空气会克服第二弹簧4465的弹力,驱动第二阀芯4464从图6中所示的位置向上移动到图8中所示的位置。此时,阀体孔44611、阀芯孔44621和导气通道44641连通,壳体441内的空气如图8中箭头所示的经由阀体孔44611、阀芯孔44621和导气通道44641流出。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注液装置44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注液装置440相同的有益效果,并且还使得注液装置440的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关于制冷系统300和防凝露系统400之间的换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图9至图12中所示的四种方式。其中,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和防凝露系统400的热连接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和防凝露系统400的热连接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和防凝露系统400的热连接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制冷系统300和防凝露系统400的热连接示意图。
如图9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接水盘500,蒸发管360还用于加热接水盘500内液体(化霜水、冷凝水等)。具体地,蒸发管360包括上游部361(图9中蒸发管360位于虚线下方的部分)和位于上游部361上方的下游部362(图9中蒸发管360位于虚线上方的部分)。上游部361用于加热接水盘500内的液体,下游部362与换热管420热连接。优选地,下游部362和换热管420均位于接水盘500内液体的最高液位的上方,进一步优选地,下游部362和换热管420均位于接水盘500的上方。
如图10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换热管420与压缩机310的机壳固定连接。优选地,换热管420盘绕在压缩机310的机壳的顶部;并且/或者,换热管420与压缩机310的机壳通过导热胶固定在一起。
如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换热管420缠绕在压缩机310的排气管311的外侧。
如图12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中,换热管420与冷凝器320的翅片(图中未标记)固定连接。示例性地,冷凝器320的每一个翅片上设置有多个允许换热管420穿过的通孔,换热管420穿过该通孔并因此被固定到冷凝器320上,实现换热管420与冷凝器320的热连接。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储藏室;
门体,其用于遮蔽所述储藏室;
填充有制冷剂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降压构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用于为所述储藏室提供冷量;
填充有载冷剂的防凝露系统,所述防凝露系统包括串联的循环泵、换热管和防露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制冷系统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机壳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盘绕在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机壳的顶部;并且/或者,
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机壳通过导热胶固定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冷凝器的翅片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缠绕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接水盘,
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串联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用于加热所述接水盘内的液体;
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蒸发管热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接水盘内液体的最高液位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管包括上游部和位于所述上游部上方的下游部,所述上游部用于加热所述接水盘内的液体,所述下游部与所述换热管热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串联在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防露管的进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设备是冰箱、冷冻柜或冷藏柜。
CN202220961728.0U 2022-04-22 2022-04-22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7465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1728.0U CN217465057U (zh) 2022-04-22 2022-04-22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1728.0U CN217465057U (zh) 2022-04-22 2022-04-22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5057U true CN217465057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9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61728.0U Active CN217465057U (zh) 2022-04-22 2022-04-22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5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6165B (zh)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空调器
CN105890269A (zh) 一种循环化霜系统、冰箱及化霜方法
CN104634011A (zh)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多联式空调器
CN204176983U (zh)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CN103154640A (zh) 蓄热装置和具有该蓄热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CN107742762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9724190B (zh) 空调器
CN106288467A (zh) 带立式逆流直接接触凝结换热器的辅助水冷制冷系统
CN217465057U (zh) 制冷设备
CN109458748A (zh) 空调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108362031A (zh) 一种冷媒自平衡热泵系统
CN217275069U (zh) 制冷设备
CN209857358U (zh)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及空调器
CN116972573A (zh) 制冷设备
CN210107846U (zh) 风冷冰箱
CN109900047B (zh) 风冷冰箱
CN106288468A (zh) 立式顺流直接接触凝结的辅助风冷制冷系统
CN208025883U (zh) 冷媒自平衡热泵系统
CN206055927U (zh) 一种用于空调的热管型回收冷水装置
CN206001758U (zh)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138024Y (zh) 空调热水器
CN217465053U (zh) 制冷设备
CN220669886U (zh) 冰箱
CN217465054U (zh) 制冷设备
CN116972583A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